第一篇:2011.12.20张校长语文英语教研会上的讲话提要
语言是人类记录信息、传达信息、接受信息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逻辑表现。
因此,应把语言学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忽略语言学科的教与学。语言学科的教与学要经过“语音”“语法”“词汇”三个必经阶段。语音是语言形成的关键。语法是语言发展的关键。词汇是语言丰富的关键。
由“学”法到忘“法”是语言学习境界的提升。
全体同志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不要墨守成规、盲目排外。全体英语老师要利用工作之余继续研究曲刚英语。全体语文老师要按照“语音”“语法”“词汇”三个环节抓好课堂教学。
第二篇:2011.12.20张校长语文英语教研会上的讲话
略谈语言学科的教与学 ——从咬文嚼字抓理解想到的
(在2011年12月20日语文、英语教研会上的讲话)
河北定兴第三中学 张占元
我校自2007年末,以语文、英语两个学科为龙头,开始了以‚讲记练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讲‛是其它一切教学手段和途径的根本,即使是演示、实验,其关键处也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讲解。‚讲‛的前提条件是‚咬文嚼字‛,而我们在抓各学科‚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会咬文嚼字,语言能力低得可怜;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学,是学不动,所以被挡在了学习的大门外而痛苦不堪。这引起我们的思考:语言学科在各科目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语言学科怎样有长足的发展?我们是否又一次找到了一个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我们今天把教法和学法放在一起来谈,是因为对教法的研究离不开对学法的探索,对学法的研究离不开对教法的把握,两者密不可分。
一、关于语言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语言?传统的说法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这个说法固然正确,但我们认为表述还不够全面和具体。
就‚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言,我认为,更重要的表述是: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逻辑表现。这两个说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交际的过程,后...........者强调思想的内核。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认为文章记录的是道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说话作文就是为了表达思想。语言不精熟,不成条理,做事就没头脑,没有条理。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一切。
就‚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而言,我认为:语言是人类记......录信息、传递信息、接受信息的工具。前者‚沟通交流‛的说法讲得比较概................括,后者则把这个过程具体化了。知晓这个‚记录信息‛‚传递信息‛‚接受信息‛的具体过程,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从语言的出现来看,我们的祖先知道一件事情依靠语言,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依靠语言,这 个人明白这个事情还得依靠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沟通交流,没有沟通交流就没有学习。由此可见: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依靠语言接受思想、记录信息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学习能力首先表现为一种语言能力,语言的发展关系到智力水平的提高、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交流交际只是一种副产品。国外有专家说,幼教阶段语言以外的各种知识不需要怎么学,要先学语言、学好语言。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语言学科是关系到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学科。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语言学科在各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语言学科是其它学科的依托和保障,制约着其它学科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即使仅为提高升学率,也要把语言学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提出:任何人没有理由忽略语言学科的教与学,以后的教改仍以语.................言学科为主阵地。
二、关于语言学科的教法和学法
关于语言学科的教法和学法,似是而非的观点很多。‚怎样培养阅读能力‛,有人说多读,但是经常读报纸的看门的师傅并没有因此而成为学者;‚怎样培养写作能力‛,有人说多写,但是经常在博客上写上几句的网友很少因此而成为作家。我们觉得,有必要研究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不妨追根求源,看汉语能力怎样形成的:由最简单的‚爸爸‛‚妈妈‛的发音开始,先是声音和意义的对应,然后是简单的句子、复杂一点的句子,再到一个意思的完整表达。受此启发,我们认为,语言学科的教与学,要经过............‚语音‛‚语法‛‚词汇‛这三个必经阶段。...................第一步是学习‚语音‛。语音是形成语言的关键。‚十聋九哑‛的现象告..........诉我们语音对于语言形成是多么重要。有的老师教的是哑巴英语、哑巴语文,认为不必重视什么语音问题,‚培养语感‛就行了。‚语感‛是什么?它不是虚无缥缈的。这种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恰恰需要通过语音教学形成。首先应该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没有声音的刺激,就没有事物的区分。‚熟读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考上大学的学生反映我们的学生英语语音不行。好多人包括教师都没有念对、发准正确的英语甚至汉语语言。语音不过关关系到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古文也是如此。
第二步是学习‚语法‛。语法是发展语言的关键。基本语法,必须系统学..........习。有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小孩子在美国出生;大孩子在中国出生,六七岁去美国。美国出生的英语好,汉语不行;中国出生的汉语好,英语不行。这个例子证明了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有哪个国家的语言环境,就会有哪个国家语言能力的长足发展。而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了干扰。这种干扰不仅来自语音的差异,而且来自语法的不同。淡化语法,是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在特定环境下,语言当然可以自然生成,但所生成的不是深层次的....语言,而是仅仅达到日常对话程度的或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语言。想学到真正语言的程度,不学语法是不行的。语法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的普遍联系,反映的是概念、判断、推理的表述,和哲学、逻辑密切相关。遗憾的是,初中取消了平面几何教学内容,淡化了语法,不学哲学,不学逻辑,因此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水平很低,语言表达能力水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这影响了高中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特邀研究员曲刚认为:我们的学生不能形成语言的原因,一是语音不过关,二是淡化了语法,于是按照中国的习惯说英语。由此我们认为:语音教学和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而语法是有母语干扰的语言学习者寻求突破的重中之重。现在的问题是,六大词类都不清楚,怎么说成表述精准的中国话?几大句型都不清楚,怎么说成表达流畅的英国话?只满足于日常会话的语法程度不行;想提高层次,必须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语法,以掌握纯正的、规范的语言。语法包括词法、句法、段法和章法,它们分别指各语言单位构成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掌握了用砖瓦构建大厦的方法。学习语法,要注意把中、英两种语法联系起来学习。在对它们的异同比照的过程中,学习内容更清晰,记忆效果更牢固。学习语法,要和朗读结合起来。要学会语法朗读,也就是说按照语言的结构方法来朗读,而不是把句子读破——把句子读破,即使语音没有错误,也不能形成良好的意义联系。我们要求,起始年级要系统学习语法。
第三步是‚词汇‛。词汇是丰富语言的关键。如果说语音是名称,语法是..........建房的方案,那么词汇就是砖瓦。在学好语音、语法,语言基本入门以后,就要把精力主要放在词汇的积累和运用上。也就是说,语音、语法和词汇缺一不可。前两个是入门内容,而词汇是提高的途径。后者是难点,也是重点。英语是这样,汉语也是这样,要拿出英语‚背单词‛的态度来积累汉语的词汇。积累词汇,记词根、词缀是分析的方法,放到句子里记是综合的方法。像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的那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放到句子里记词语,是个比记词根、词缀更为有效的方法。
三个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必经阶段,也是教学语言的核心工作,离开这三 项的教与学都是无效劳动、低效劳动。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怎样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问题了:由语音到语法、由语法到词汇,经过这三个阶段,再加上长期的、有指导的语言读写实践过程,阅读、写作能力自然就可以形成了。
有的同志可能认为语言的学习不大可能要这么循规蹈矩,就像武术,不可能对手进攻时要临时想什么方法应战。这些同志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对打时固然不可能临时想什么对策,但要练成、练好武功需要平时的‚一招一式‛的勤学苦练。这‚一招一式‛,对语言学科来讲,就是指它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这些也许很琐碎,很不起眼,但它们是规律,是法则,是语言大厦的基础。武学说‚无‘法’方为至‘法’‛,学习语言也是这样。由一招一式地学‚法‛..........到真正地掌握‚法‛,再到熟练地应用‚法‛进而忘记‚法‛,才是语言学习..................................能力的真正飞跃,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全体英语教师要利用工作之余继续深入研究曲刚英语,要把曲刚英语的.......................先进的思想、观点、方法借鉴过来。全体语文教师要按照‚语音‛‚语法‛‚词...................汇‛三个环节抓好课堂教学。语言学科不会读词不行,不会读书不行。对汉............语来说,语音的学习难度不大,但要提高要求,务求标准,把夏青、方明等播音艺术家的读法借鉴过来。两个学科要在语法上讲清词语的分类,句子成分的构成,在和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比较中继续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关系到教育的未来,它有利子孙,甚至可以影响文化的传承。我们面临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想达到我们宏远的目标,必须培养分辨真假学问的能力。许多观点把过程和结果割裂开来,认为‚捅下两片瓦就是革命‛。而我们有的同志所搞的课改没有战略方向,没有战术目的,不是以因导果,由果析因,而是强加因果或是盲目崇拜。缺乏对事物本质、联系和规律的深入探究,以大话蒙人唬人,而所产生的效果却大打折扣。
我们要求全体同志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不要骄傲自大、墨...............................守成规、盲目排外。敢于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学习先进、为我所用,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走向更大的光明。有的同志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轻易否定正确的观点或者更高明的观点,自己不进步还耽误了后人。须知:知识面前没有‚大爷‛,只有‚孙子‛;如果非要高高在上当‚大爷‛,其结果就只能是当‚孙子‛,贻笑大方。
我们期待,语言学科的深入改革换来我校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第三篇:教研活动校长讲话
“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是XX年我校教代会讨论确立的,并被写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成为今天北京四中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概括和表现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师工作的职业特征,也体现了四中对教育的理解。“以人育人”不仅是指教师育学生,还包括学生育教师、前人育后人,即用四中校友和他们留下的精神文化来培育在校的学生。有了家长、学生与教师的相互支持与促进,“共同发展”则是“以人育人”的必然结果。因此,这里所说的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的发展,还包括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家长的发展,并在我们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需要教师的智慧。但是教师的智慧从何而来?书本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我相信今天的同行们都会认为,仅仅照搬书本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没有亲身的实践和对实践的深刻思考,就不可能产生智慧。
我们的展示活动试图对教师智慧以及智慧如何产生的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我们用三部分内容来模拟和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
首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们认为,教师的智慧首先表现为教师的魅力,教师失去了魅力,教师的智慧就无从谈起。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的智慧可以用教育的效果来衡量的话,那么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为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认识过程来看,学生了解教师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教师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他在学生面前的外在表象,如仪表、举止、谈吐,进而是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的情感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等等。大家也许要问,四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社会上不少人可能不太了解四中教师的工作。前不久,我阅读了化学组教师刘银写的全班学生的家访记录,从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学生,也知晓了这位年轻母亲的假期生活;在初中我曾看到过许多本这样的家访记录,它记录了四中教师为了解学生而奔波的足迹;年级组长田军也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他几年来坚持每周利用下班后进行家访。面对一个散居在几十平方公里的拥挤都市中的学生群体,教师家访所付出的辛勤是可想而知的。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四中教师为什么还要坚持进行家访?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这是使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矗还有语文教师黄春,他谢绝了大量的校外授课和家教邀请,全身心地指导学生社团和编辑社刊的工作;还有语文教师寒露,他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编写话剧剧本,我想他一定是全国不多的能编写专业话剧剧本的中学教师之一;还有化学实验员时新华,她也很可能是唯一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中学实验员,这基于她多年来对化学实验的潜心研究和不断的探索创新;还有李京燕等一批科技教师,他们几乎每个双休日都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用自己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还有多年如一日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手领小学生横过马路的教师武丕显,他当之无愧地被学生推选为感动四中人物,等等。教师的人格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尽管这些看似是表象的东西,但却是四中教师人格自然而真实的流露,这些是“以人育人”最鲜活的教材。
从更深的层次讲,教师的魅力来自于教师的智慧。但是,没有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教育者的智慧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第二部分,我们用几个故事来具体说明四中教师如何处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的,并利用这些故事来说明四中教师对教育的理解,确切的讲,是对教育价值的追求。这是教师智慧的核心。我们常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这种境界的教育,需要教师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有的放矢,正确引导,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在准备这部分内容时,我想起了许多体现教师智慧的故事:数学组教师程国红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自己去认识和解决学习价值的问题,使得全体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英语组教师阎婕使学生在沟通中学会共事,学会合作,学会相互欣赏,学会相互支持。我所知道的这样的故事在四中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故事的普遍性说明了在这所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工作行为。尽管今天在四中还有着一些说教式的教育,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能够运用平等、尊重、启发和守望的方式来引发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无不透射着四中教师智慧的闪光,无不体现着四中教师对教育规律的高超的把握和运用,无不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我时常为教师们这些堪称艺术的教育作品感到惊叹,但遗憾的是,这些不可能全部在今天以这样的形式向大家呈现。
谈到群体的行为,我们就不能不触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这就是学校的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群体行为。在四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流传着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这是四中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故事被一代代四中人传诵和模仿,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经验,一种原则,一种传统,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这就是四中的学校文化。从这一点上讲,今天所讲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中所体现的经验、原则和理念,也将是我们留给后人的财富。正是从四中文化这片沃土上,产生了四中教师的智慧。从上述的几个故事,大家也许已经体会出四中教师的价值追求,这就是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科学的理性、健全的人格、严谨的态度和崇高的精神。我们认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前不久,我从电视中看到一所医院的急诊医生将一位冠心病患者误诊为喉咙发炎而延误治疗致病人死亡的事件,我为这位医生的冷漠和草率感到震惊。这使我想起了四中XX届的毕业生惠尚懿,也就是当年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团长韦尔布鲁根的那个女孩。她毕业后考进了协和医科大学,据说在医院实习时,她对每一位病人都极为负责,无微不至,每份病例记录都达到4000字以上。我想她这种职业精神一定不是凭空生成的,你也许可以从四中教师如何去绕制线圈的故事中找到这种精神的痕迹,从四中教师为家访而在拥挤的街道上奔波的情景中找到这种精神的痕迹,从四中大力倡导的以“敬业、爱岗、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中找到这种痕迹。四中提出的“以人育人”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将教育描述成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其实教育本来就应当是简单而质朴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你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首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受教育者身上所体现的获得性品质一定会来自教育者。就在几天前,退休多年但仍默默无闻为四中工作的老教师陈颖对我说,非洲紫罗兰是非常名贵的花种,世界上共有35种,我们通过组织培养已经成功繁殖了20多种。繁殖的技术很简单,成本也很低,建议让学生去教会一些残疾人,并提供一些材料,使他们能获得生存的能力。听到这番话,我心里异常感动。这就是四中教师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的教师的行为和信念才形成了四中的文化。当你真正体会到了这些之后,也许就不会再对丁艺莎、李赛、王倞、惠尚懿他们所表现出的大气、善良以及严谨负责的精神感到惊奇了。
今天的教育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的管理才能使教师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智慧的教师也同样需要管理,管理智慧的教师需要智慧的管理,而智慧的管理需要管理的智慧。这其实是一个看似复杂但却是十分简单的逻辑。通过今天的展示活动,大家一定会认为四中的环境是宽松的。的确,四中的文化环境是宽松的,我们努力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成功搭建平台,使他们从工作中享受到快乐与幸福。我们的管理理念是努力使每一个四中教职工成为学习型的四中人,发展型的四中人,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四中人,幸福的四中人。而幸福的四人中就表现为他能够享受工作,取得成功,赢得尊敬,获得发展,衣食无忧。在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较高的职业操守的前提下,四中没有规定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多少作业,没有规定每月必须安排多少次练习或测验,没有规定教师必须坐班,也没有要求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必须采用同样的教法使用同样的素材或例题。四中鼓励教师在教学上积极探索,百花齐放,形成风格,各具特色,这些都体现了四中环境宽松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却采用强迫的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思考教育,理解教育,强迫每个教师必须撰写《我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必须承担课题研究,必须完成学术论文,等等。四中也不能容忍价值观不同的教师,正所谓“同道不同术”,“道”就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与追求,“术”就是具体的教育方法。我们提倡“敬业、爱岗、爱生”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就不能容忍不敬业、不爱岗、不爱生的行为;我们提倡尊重学生,就不能容忍损伤学生人格的行为;我们提倡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就不能容忍只抓考试分数而不顾其他的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就不能容忍教师有任何欺骗的行为,等等。在这方面,四中又显得很不宽松,很不人性,很不讲情理,似乎很不“以人为本”。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智慧深深的植根于学生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精心培育学校的文化,就成为学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学校文化的培育,在于倡导,在于挖掘,在于提炼,在于传承。如果用操作性的语言来描述,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自己的语言就是自己的教育实践,自己的教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和书写历史,但我们今天所作的事情能不能成为学校的文化,关键是看我们今天的故事有没有精神的内涵,有没有传承的价值。我总想,30年后或50年后,我们的后辈子孙也许不会记得今年有哪些学生考进了哪些学校,但他们会记得今天发生在学校中的那些闪耀着教师智慧之光故事。这些故事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在一所学校里发生的教育故事,就是一所学校独有的教育语言。这才是学校特色或差异的本质。一所学校的教育故事所诠释的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者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与追求。刚才的画面中有四中学生在奥运纪念石前讲述申奥故事的场景,这块奥运纪念石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就是四中人勇于承担国家责任的崇高精神的象征,它会形成强大的精神的场,使得每一个从它旁边经过并了解它的人都受到感染和激励。
最后,我想用我校教师安迎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每个四中的教师都有许多让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的技巧,但这不是四中教育的唯一追求。我们首先培养的是人,因为他们的道德、他们的善良、他们的人格,都会深深影响着未来的社会和世界。
第四篇:校长在教研会讲话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
盛世金秋,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作出优异成绩的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七月十三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胜利召开,并且颁布了《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纲要》,胡-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务委员刘延东作了总结发言。全教会的召开,为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奠定了基础,作为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XX年是我们创造“全市拔尖、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关键性一年。过去的两年我们的成就虽然有目共睹,但是打造“全市拔尖,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任重道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们没有理由陶醉,更没有理由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把过去的成绩当做新的起点,团结一心,全力以赴,用新的思想境界、新的目标追求、新的精神面貌、新的行为表现,开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谱写信阳市第一实小的新乐章!为此,在今天的会议上我对大家提出几点要求:
一 继续做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带头人
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将形成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好机遇,贯彻落实好教育发展纲要,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从根本上讲是靠人,具体讲就是靠我们教育工作者。靠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教育改革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掌握新知识,增强新本领,不断地去总结,去探索,去创新!
目前,我们有些同志在教育教学,在本职岗位上是一把好手,但是在教育改革创新,在管理上不善于思考、总结,特别是政策理解水平、工作方法、协调能力、专业知识结构、依法治学能力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等,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同社会和家长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不算是一把好手。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脉搏,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加强能力建设。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其次要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新方法、新体会,去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疑点。认真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支持学生求异,欣赏学生辩论,提倡学生创新。引导读、启发思、组织议、点拨讲、强化练,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生动活泼的发展,是我们在座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二 继续做好真抓实干的带头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大事,必成于实。毛泽东主席也曾教导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学校的发展,依靠校内干部,教学质量的提升,依靠我们在座的每个人。
真抓实干必须从干部做起,干部应该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行政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是带头,二是带领。即带头干好,带领大家一起干好。王铁书记说得好:“干部干部,先行一步;领导带头干,工作快一半;领导不怕累,工作快一倍;小干大困难,大干小困难,共同干没有困难。”我们当干部的只有察实情、讲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定下来的事情,认准了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不仅要带头完成,还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一些关键的,重要的环节还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抓紧抓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作风,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取得实绩,只有校风实,教风才能实,课堂教学才能出实效!
第五篇:在学校语文教研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
大家好!
现在,各位手上都有一张表格——《05至11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各考点以及赋分情况一览表》。这张表格是希望大家反思咱们的语文教学,尤其高三语文教学的。
众所周知,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花费在字音、字形、标点、病句、成语上的气力过大、过多,大约一直要花费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其实,相比较起来,它们是 “芝麻绿豆”,而占分比例较大的阅读、写作才是又大又圆的“西瓜”。它们在考题中的分值达到110分;而字音、字形、标点、病句、成语、连贯,合起来不过12分:连续五年,年年如此。看来,我们以往的教学,的确具有舍本逐末、弃大图小之嫌。今后,我们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努力方向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是,我们以往难道就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非得经过吕校长的点拨、提醒才恍然大悟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为什么一直紧盯着那12分不放,却在阅读、写作方面有意加以忽略呢?原因很简单:害怕抱不回“西瓜”反而丢了“芝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缺乏信心。
那我们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
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此无能为力!不起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我们使用的是让学生听、教师讲的方式方法。我们觉得学生分析不了作品,于是越俎代庖。虽然,偶尔也让学生发一发言,但一般都是在细枝末节处发问,微乎其微。让学生去通盘思考一篇文章的机会极其少见。
于是,学生也自然养成了一种习惯——等老师的答案出来然后记一记。学生其实很聪明:他们发现了了一个事实——老师最终会给答案的。这答案,就在老师的教案上、课本上或者老师的脑袋里。所以,在老师象征性的提问、启发之时可以不用动脑。甚至,不必到文章里搜寻,即使它就摆在某个地方。学生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就可以了。因而,我们时常发现:不少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着其他事情,避免因老师的启发而浪费时间。而我们老师自己呢?有时甚至知道学生已经提前知道答案了(或者学生自己悟出来,或者不幸提前先睹为快地看了教参之类的资料),还在努力地“编织”着自己的启发过程。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之一是,学生本人缺乏独立的思考阅读能力:没有阅读方法,没有阅读能力,甚至没有基本的阅读常识。比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连把握全局,理清思路这个环节都不清楚;只是走马观花地一路浏览过去。由此带来的最终结果是:考试时,他们在这个阅读的大“西瓜”上大失其分。怪谁?显然是老师。没有播种西瓜怎么能渴望收获西瓜?所以博士说我们的课堂没有思维含量。当然没有了——学生就没有开动思维嘛!其实,分析作品所需要具备的思维还是很多的——形象的、理性的、综合的。就连学生语言表达本身就是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一个意思要找到一句恰当的话语并不容易。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另一个结果是:使学生丧失了对文章以及语文的兴趣。原本,学生还是喜爱文学作品的。可是,经过老师这么一讲,没兴趣了。他们更喜欢阅读课外文章一些,为什么呢?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呀?原因是:老师把它讲得没味道了,味同嚼蜡!
面对以上结果,我们语文老师其实也挺失落的。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文章的阅读了,然而没有效果。眼见学生成绩好,可我们却不敢声称那里面有自己的一份功劳——是人家自己本来就好!看到学生学习成绩差,做语文老师的,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够力挽狂澜。这就是数学英语老师可以通过课外补习获得额外的收入,而语文老师只有在旁边看着眼馋的份的原因!悲哀啊!有个语文老师就这样无情地嘲讽自己罪孽深重:“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
所以,老师们:改革课堂吧,改革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吧!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阅读。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成绩。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不仅高三老师,还包括高一、二老师。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高考才能考得理想一些;高三老师才能不至于“三年课程一年补”。再说了,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是跟班上高三的,这样,自己将来能也轻松点。
以上,是自己就阅读教学课堂的一点反思。再者,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也该记取博士给我们开的两剂药方:去年,博士让我们自己找寻文章,设计题目,让学生阅读。我体会,其目的就在于,让我们将自己的阅读体会、阅读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明了一篇文章究竟该怎样读。今年,博士让我们布置给学生每周抄一篇好文章,认真揣摩。我体会,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篇好文章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学校都将检查。不过,最终我们更是为了我们学生能有个好成绩。
以上看法还不太成熟,这里,提请各位老师共同来思考这一问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