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
(送审稿)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开区及蓉江新区管委会,市直、驻市各单位:
为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拓展创新产业覆盖广度为导向,以提升创新产业科技内涵为突破,以争取创新创业发展实效为目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加快推动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走在前列。
二、总体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 态,通过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培育人才、强化服务,积极营造一个政策清晰、机制创新、监管高效、包容审慎的创业创新环境;培育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园区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打造一批示范带动力强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等双创平台;引导一批以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为主的多元化创新创业群体;培育一批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
到2020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全市建设5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0个市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15个省级众创空间,50个市级众创空间;打造4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0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争创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力争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县级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及创业孵化基地,在驻市高校打造5个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2%以上,保持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基本形成“要素集聚、载体多元、服务专业、活动持续、资源开放”的创新创业发展格局,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是破除制约创新创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新趋势、新特征、新需求,主动作为,针对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群体的特点精准发力,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为新动能的成长打开更大空间。
二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改革人才引进、激励、发展和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潜能,鼓励科研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才、农村劳动力等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体更多投身创新创业。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协同,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推动城镇与农村创新创业同步发展,努力形成创新创业多元主体合力汇聚、活力迸发的良性格局。
三是拓展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不断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大学生创业、农业产业创新主体成长的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完善债券、股权等融资服务机制等,努力缓解创新创业融资难题。
四是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坚持质量效 率并重,引导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与创业者合作和互动交流,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努力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增强产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积极推进“双创”试点示范,加大“双创”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加深入、广泛开展,推动创新创业成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创新创业便利化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行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行政审批承诺制和注册资本认缴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人员创办各类市场主体,允许个人独资企业、普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投资能力的村(居)委会作为投资人设立公司制企业,允许创业者依法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引导初创企业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允许“一址多照”、“集群注册”。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对初创企业免收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事业单位服务性收费,以及依法开展的各类行政审批前置性、强制性评估、检测、论证等专业服务性收费,对初创企业可按不高于物价主管部门核定标准的50%收取。推进网上登记服务,对简易登记备案事项实行“一人审核”制。﹝责任部门: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编办等,排名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对内外资企业在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推动实施一个窗口登记注册和限时办结。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实现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按照省工商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实施企业电子营业执照的登记注册,推进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的管理和应用。﹝责任部门:市工商局﹞
3.鼓励新模式创新创业。落实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其中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名制认证、稳定经营三个月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等。﹝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二)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4.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财政资金设立的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界定产权和分配收益时,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研发团队的比例不低于60%。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提出书面申 请,经所在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利用与本人从事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在职创办企业。在职创办企业,应该同时保证履行本单位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科研院所应当将科技人员在职创办企业情况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科研院所应当与科技人员约定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事项。创业项目涉及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相关企业可以订立协议,明确权益分配等内容。科研院所评聘职称时,优先考虑创新创业的科技人员;对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可破格评定相应职称;科技人员获得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创办科技型企业所缴纳的税收,以及创业所得捐赠给原单位的资金,视同承担纵向科研项目的经费。﹝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赣南科学院、市财政局等﹞5.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停职领办创办企业。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停职领办创办企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职工经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可停职领办创办企业。3年停职期内或停职期满不再领办创办企业的职工允许回原单位工作。3年停职期满后继续领办创办企业的职工,属国有企业人员,原企业应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手续;属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辞职辞聘规定办理,不再保留事业编制及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经单位批准辞职的职工,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6.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探索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以及农业设施、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允许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新创业。返乡农民工可在创业地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探索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试点设立“绿色通道”,为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服务。﹝责任部门:市农粮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等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鼓励青年创业创新。支持大学生、毕业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对入驻双创平台自主创业、符合创业贷款条件的大学生优先办理创业贷款,最高可申请10万元。对成为科技经营主体的,经营每满1年奖励10万元,最长不超过3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一次性发放创业补贴5000元,对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1000元。对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含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已进行就业登记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 8.培育吸引人才。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和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才,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制度,激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到赣州创业创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抓住赣深高铁修建的重要机遇,推动赣州与港澳台地区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对进入我市的“双创”人才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市字[2017]21号)和《关于推进人才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赣市字[2017]32号)享受各方面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从2017年起,利用5年时间,市县两级分期、分批、分层次采取新建、配建、改建等方式,力争筹建10万套人才住房,提供给来赣州创业创新的各类人才租住或购买。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在赣州购房不受限购政策限制。﹝责任部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才住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社局、市公安局等市直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提高人才薪资确定自主权。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绩效考核办法,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员和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可简化招录程序,没有岗位空缺的可申请设置特设岗位,并按相关规定办理人事关系,确定岗位薪资。﹝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赣南科学院﹞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10.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将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的人员范围由失业一年以上人员调整为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最高上浮限额减免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两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两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责任部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
11.推进纳税方式改革。推进银行卡受理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缴税方式。加强国税、地税联合办税。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银税合作工作机制,加大基层银税合作力度,逐步扩大税务、银行信用信息共享内容。根据省里统一部署,推广银税信息“线上”互动。﹝责任部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12.支持试点示范创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试点。高质量办好创业项目大赛、创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 赛、创新产品展示会、“十大赣州工匠”评选等创新创业赛事,按照参赛企业的数量给予运营机构补助,参赛企业在50-100家的,给予30万元补助;参赛企业在100家以上的,每增加1家给予2000元补助,每家运营机构最高50万元。推荐评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建立项目库,给予重点扶持,所需资金由就业资金统筹安排。对获得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单位联合组织的创业大赛奖项并在赣州登记注册经营的创业项目,按国家、省奖励额度的50%给予市级配套奖励。对创业大赛评选出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创业担保贷款重点支持,鼓励各种创投基金给予扶持。﹝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团市委、市工信委、市中小企业管理局、市发改委、市农粮局等﹞
(四)强化金融服务
13.强化金融支持。通过增加财政引导性投入、引入社会资本及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做大创业引导基金规模,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股权、债权融资及其他资金支持。支持创新创业主体通过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直接融资,对上市挂牌成功的,按规定给予财政奖补。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开展小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设立创新创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创新创业主体通过金盛源担保公司、江西省信用担保公司赣州分公司等机 构获得融资担保。对银行、担保机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产生的损失,按照约定比例承担。支持创新创业主体通过“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获得贷款。由政府或民间资本出资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周转基金,帮助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按时归还到期贷款。对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优先给予转贷资金支持,并对其申报“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给予优先办理。﹝责任部门: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市工信委、赣州银监分局、市中小企业管理局等﹞
14.支持担保贷款发展。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全市各级再就业小额贷款信用担保中心统一更名为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象范围为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等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自主创业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经认定的促进就业基地。根据带动就业人数、经营项目、还贷能力、信用状况等具体情况确定贷款额度:个人创业最高不超过10万元,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创业最高不超过80万元,小微企业和促进就业基地最高不超过400万元。降低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门槛,对创业项目前景好,自筹资金不足且不能提供反担保的,通过诚信度评估后,可采取信用担保 或互联互保方式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贴息;对其他地区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第1年给予全额贴息,第2年贴息2/3,第3年贴息1/3,贴息期限三年。小微企业按照基准利率50%给予贴息,促进就业基地按照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贴息,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个人创业首次扶持期满,根据带动就业人数、还贷信用记录和实际创业成果等情况,可再给予三年期限、额度不超过30万元的贴息贷款二次扶持。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平台建设。﹝责任部门:市人社局、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等﹞
15.支持扩大银行业务权限。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合理赋予大型银行县支行信贷业务权限。支持商业银行改造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审批效率。﹝责任部门:赣州银监分局﹞
16.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完善债权、股权等融资服务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推广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风险补偿或保费补贴。持续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机制,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规模。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发债提供担保。探索各级人民政府建立政银担、政银保等不同类型的风险补偿机制。﹝责任部门:赣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赣州支行、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
17.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第三方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记录,实现创业投资领域信用记录全覆盖。依托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江西百富源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等政府产业基金(资金)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创业投资活动。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券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科技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信委、市发改委等﹞
18.推进国有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政策改革。配合改革财政资金、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投入、管理与退出标准和规则,建立完善与其特点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依法依规豁免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有股转持义务。﹝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
(五)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
19.加快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蓉江新区市本级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市级双创示范基地创建,争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研究制定《赣州市双创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 企业孵化器、高校、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以及其他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或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及服务的各类机构、平台创建双创示范基地。﹝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
20.加大众创空间的培育力度。落实《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赣市府发[2015]19号),进一步加大对众创空间的发展和培育力度,支持我市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依托自身优势,围绕我市“两城两谷一带”和新产业新业态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型众创空间。探索将创投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器纳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享受相应扶持政策。﹝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21.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落实《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厅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市办发[2015]8号),给予创业培训补贴、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对毕业5年内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蓉江新区管委会﹞
22.加强财政扶持。经认定的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市级双创平台,运营满1年的给予20万元补 助;运营满2年的补足至30万元;运营满3年的补足至40万元。对众创空间运营机构帮助创业项目融资或注册企业的,根据获得融资或注册企业的在孵项目或在孵创业团队数量给予奖励,5-10个以内的奖励20万元;10-20个以内的补足至30万元;20个以上的补足至50万元。
对利用国有场所设立的双创平台,给予2-5年的场租减免;对利用非国有场所设立的众创空间,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发生的房租费、水电费按其实际费用的60%由受益财政给予补贴。对双创平台运营机构购置的公共软件、设备,按照购置金额的50%予以补助,每年最高补助30万元;为创客提供免费宽带使用的,按照年资费的50%予以补助;对租用数据中心的,按照年资费的30%予以补助,每年最高补助30万元。
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双创平台的,由市本级财政一次性分别予以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的奖励,不重复享受。﹝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蓉江新区管委会﹞
(六)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支撑
23.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支撑。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行组织起来就业的,凭营业执照或者其它有 效证明材料,可一次性申领其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作为扶持就业创业资金。对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核算家庭收入时,可以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失业登记办法,并将《就业失业登记证》调整为《就业创业证》,免费发放,作为劳动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及就业扶持政策的凭证。﹝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
24.搭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建设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探索设立创新产业“一站式”政府服务大厅、高新技术企业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企业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转移交易平台等,搭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网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创业服务功能,将职业介绍补贴和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补助合并调整为就业创业服务补贴,主要用于向社会力量购买就业创业服务成果。组织开展创业培训,重点推进电商创业培训,开展电子商务创意大赛等活动。﹝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等﹞
25.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机构,面向创新创业主体开展网络化、集成化、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引进或合作一批专业化、有实力的发达地区技术转移转化机构,鼓励我市龙头企业在发达城市设立产业研发中心。对新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的方式予以支持。综合考虑平台服务企业数量、收费标准、客户总体满意度等因素,按照不超过年度实际运营成本的40%予以奖励,单个平台最高奖励300万元。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一次性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的奖励,不重复享受。﹝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等﹞
26.强化用地资源保障。积极落实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责任部门:市国土局﹞
(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27.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推动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适时适当放宽教育等行业互联网准入条件,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新兴业态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在有条件的基层政府设立专业化的行政审批机构,实行审批职责、审批事项、审批环节“三个全集中”。﹝责任部门:市工商局、市法制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编办等单位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8.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财政预算向科技研发和成果引进转化倾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知识产权运营 公司。探索从科技研发资金、产业发展基金安排资金投资“两城两谷一带”等产业技术研发或成果转化项目,获得阶段性持有股份,或转为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鼓励科研院所开放现有科研设施和资源。改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全部留归单位,收益不再上缴财政。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比例按转化金额的最低60%、最高95%予以奖励,其余部分用于本单位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允许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用于奖励人员的股权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时作价金额的50%。﹝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赣南科学院、市科协、市人社局、市工信委、市发改委等﹞
29.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推动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协助小微企业享受知识产权审查快速通道待遇。在公安、法院等部门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队、专利案件审判庭,研究形成跨部门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系。利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持企业购买专利技术,交易额在20万元-200万元之间,属非关联交易并实施转化的,按照交易额的10%予以补助。对小微企业以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出质贷款,按同 期银行贷款实际利率的60%予以贴息,最高补助60万元。﹝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金融局、市财政局等﹞
30.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实施“创响中国”系列活动,推动创新创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府网站设立“双创”宣传专栏,分别开通创新、创业专门微信号,加强对已出台政策的梳理和完善,进一步明确操作细则,简化操作流程,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和咨询服务,提高群众对双创政策的知晓率。落实社团创新创业融合行动,搭建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平台,推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案例,推动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科协、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和协调解决本意见落实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二)狠抓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认真落实本意见的各项要求,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责任人和保障措施,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推进合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 效。
(三)强化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对创新创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市政府组织对各地、各部门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工作成效差的,在全市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1:《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起草说明
附件2:《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采纳情况表
第二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
**县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
实施意见
(讨论稿)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有关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按照“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引导、全民参与、自主创业”的工作思路,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创业政策、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奠定坚实基础。用3到5年时间,把我县建设成为创业环境优良、创业人才辈出、创业服务配套、社会就业充分的创业创新型城市。具体目标为平均每年各类创业主体吸纳新增就业3000人;平均每年开展创业培训2000人;平均每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
二、政策措施
(一)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1、放宽创业准入条件。进一步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
证合一”。全面实行“五个放宽”:即放宽投资领域,建立负面清单,非禁即入;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企业出资方式,支持投资人用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以及股权、债权转股权等方式作价出资;放宽企业名称条件,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中小微型企业后,在不侵害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允许其保留原有字号和行业用语;从事电子商务网上经营的,可使用“××网店”、“电子商务”等字样为名称中的相应字段。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政策。从事电子商务网上经营的,可依法使用自有或租用的住宅办理工商登记。
2、设立创业扶持资金。县财政广泛筹集创业扶持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统筹各类创业扶持资金,年投入创业创新扶持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年投入创业担保贷款基金不少于2000万元。
3、加大创业补助力度。对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复转军人以及残疾人初始创办科技型、服务型、小型微型企业的,2016年1月1日后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一年以上、吸纳3人以上就业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一次性初始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补贴标准为1万元,其他人员补贴标准为3000元。
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从事个体经营、合伙经营的失业人员,一次性发放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对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除一次性发放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并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每人2000元创业补贴。对主动吸纳失业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每安置一名失业人员给予1000元的标准发放安置补贴,所需资金从县财政创业扶持资金中列支。
4、扶持创业项目转化。充分发挥人社、科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职能优势,积极举办全民创业大赛、科技创业大赛、青年创业大赛、巾帼创业大赛等各类创业大赛,加大对创业大赛项目落地转化的扶持力度。对各类创业大赛获奖入围项目在**落地转化提供启动资金资助,经认定给予省级以上一等奖项目3万元,二等奖项目2万元,其他奖项1万元;市级一等奖项目2万元,二等奖项目8000元,其他奖项3000元;县级一等奖项目1万元,二等奖项目5000元,其他奖项目2000元。同一项目重复获奖的,按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的原则执行。同时,每年开展一次“创业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奖励创业两年以上的优秀创业者,由县政府给予获奖者一次性奖励,所需资金从创业扶持资金中列支。
5、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财政部等部委《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4‟39号)等文件规定,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就业创业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毕业内自主创业税收政策”)的毕业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截止期限为2016年12月31日。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在人社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且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就业创业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最高可上浮30%,政策执行截止期限为2016年12月31日。税收优惠政策在2016年12月31日未享受满3年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本条政策实施后,如遇国家和省相关税收政策调整,按照调整后的政策执行。
6、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企业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毕
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按照当年新招用人数,给予企业一次性人均1000元的就业岗位补贴和相应的社保补贴。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见习且留用率不低于50%的,按留用人数对企业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从创业扶持资金中列支。本条政策暂定执行到2018年底。
7、鼓励外来人员创业。各类外来我县创业群体创办实体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和市规定的创业扶持政策外,优先安排园区厂房租赁或用地支持,优先安排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就近就学,享受免费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档案托管、用工招聘、培训等服务。符合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的创业对象,按有关规定享受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学术资助、成果奖励等相关政策待遇。
(二)拓宽创业融资渠道。
1、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一是放宽借款人条件的限制。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凡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经工商登记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个体工商户,没有商业贷款余额的,均可在创业所在地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不得将户籍性质、家庭地址、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等条件与申请创业
担保贷款挂钩。二是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可放宽到10万元;合伙创业贴息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50万元。三是完善财政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按最高10万元、合伙创业贷款按最高50万元、期限最长2年,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四是对自主创业失败的高校毕业生,确因家庭困难无力清偿小额担保贷款的,经人社、财政部门认定,对逾期贷款债务给予30%的补贴,最多不超过3万元且不得超过内贷款量的3%。上述贷款,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贴息范围的贴息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超出就业资金贴息范围的贴息资金,由县财政从创业扶持资金支出。
2、充分利用省市创业资金扶持创业。积极推荐、争取省、市创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利用省、市创业引导资金为创业发展阶段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含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和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贷款额度不超过20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抵押放大2倍的贷款。具体政策按省、市有关文件执行。
(三)强化支撑服务体系。
1、培育创业创新载体。鼓励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创办或领办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支持大型民营企业投资建立创业孵化园区、创业见习基地。组织实施“创业见习行动”,从各类创业成功的实体中开发组建一批创业见习基地,组织符合条件的有自主创业意愿及创业能力人员参与创业见习,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建立创业孵化绩效评估体系,给予创业孵化效果好、企业存活率高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建园补贴。各有关部门单位投资兴建的创业孵化基地,给予每个基地10万元的建园补贴;民营资本投资兴建的创业孵化园区,给予每个园区5万元的建园补贴。此外,对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次性40万元补贴、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0万元补贴,所需资金从县级创业扶持资金中列支。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
2、增强园区持续孵化能力。建立能进能出机制,一般企业孵化3年后必须搬离孵化基地,对于重点扶持的行业可延长1年。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复转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拟创办或已创办(限营业执照登记注册日期起3年内且上年营业收入不超过200万元)的各类创业实体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在办理相关手续后,减免相关运营费用,补贴标准为5000元—10000元,其中第一年按100%、第二年按70%、第三年按50%给予补贴。县人
社局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每年对孵化基地进行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停止资金扶持。
3、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稳步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县落户。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平台和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逐步进行县域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工作。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引导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推进网络零售规模化发展,强化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加快发展农村和旅游电子商务。打造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加快构建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和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区域仓储配送体系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和本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方面给予相应补贴和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4、建立健全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县、乡镇(街道)、社区、创业园区创业服务一站式窗口,统一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兑现。加强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和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加快发展法律援助、产权交易、信息咨询、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代理等各类创业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创业咨询工作开展。
(四)着力提升创业能力。
1、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全县公共创业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各类有创业意愿者,免费提供多层次、全过程、阶梯式的创业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每年培训不少于2000人。对开展创业培训的机构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具体标准为:创业培训、创业培训及跟踪服务分别按照1000元/人、1800元/人的标准执行,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同时,根据创业者、创业企业的需求,设置创业培训内容,优化创业培训形式。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信息库,开展创业培训观摩教学交流活动和评优活动,不断提高创业培训质量和效果。
2、深入实施青年创业计划。从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综合施策,为青年和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实现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全覆盖,确保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青年都有机会参加创业培训。积极推进青年创业园建设,培育符合青年创业特点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高成长性项目,打造一批青年创业精品项目,引领更多青年投身创业创新活动。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落实大众创业政策,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大众创业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组织部、工会、妇联、团委、残联、工商联、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工贸局、教育局、中小企业局、广电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和**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系统梳理制定创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立、改、废”工作,将初创企业的扶持方式从选拔式、分配式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不断增强政策的普惠性、连贯性和协同性,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动、全面落实。
2、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短信等大众传播渠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深入开展大众创业活动的宣传。大力弘扬崇尚创业、敢闯敢干、自强不息的创业文化,使尊重创业、推崇创业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使服务创业、支持创业成为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大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各类创业大赛,以先进创业典型和
事迹引领大众创业,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创业创新统计指标体系,把改善创业环境、落实创业政策、提高培训效果、优化服务质量和提高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作为创建工作的主要指标,纳入对各乡镇、各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真正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
2016.4.1
第三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范文)
荆门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
“
中共荆门市委 荆门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
(2015年4月19日)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打造发展新引擎,做大发展底盘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民智民力,激发社会活力的现实需要;是增加社会财富,增进大众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对于实施“两大战略”、建设“四个荆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集成,突出开放共享,创优服务模式,着力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健全创新创业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荆门建设成为适宜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成为全国知名、全省领先的创新创业高地。
——创新创业主体竞相涌现。推动创新创业主体由小众向大众转变,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群落,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全市市场主体达到30万户,带动就业新增40万人;引进10名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省“百人计划”等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100名以上海归人才,科技创业者达到3万人,大学生自主创业新增50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增10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30亿元,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
——创新创业载体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创业“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全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100家,载体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20个。
——创新创业资本高度聚集。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构建“创业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全市创新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达到100亿元,创新创业担保贷款突破100亿元。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链条,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市培训创业者15万人,培训劳动者80万人。
激活创新创业主体
(三)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鼓励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省“百人计划”等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荆门领办或合办科技型企业。积极开展海外招才引智活动,吸引海外人才来荆门创新创业。
(四)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市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离岗创新创业。深化市校合作,支持市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教授和科技人才来荆门领办企业、与企业合作开发、进行科技成果转让或在企业担任兼职技术顾问。
(五)帮助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支持市内外大学毕业生(毕业5年内)和在校大学生到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创新创业。
(六)扶持“草根”能人创新创业。实施“回归工程”,鼓励荆门籍在外有资金、有技术、有项目的能人回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实施“创富工程”,支持市内有愿望、有能力的创业者自主创业。
(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实施中国农谷和柴湖振兴发展“两大战略”,鼓励社会资本来荆门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有机农业,支持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农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搭建创新创业载体
(八)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支持荆门高新区与荆楚理工学院等市内外高校联合打造科技新城,建立产业研究院、海归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创办创业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创客空间,培育创新创业“种子”。
引进社会资本,兴办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特色产业园,构建“四位一体”的梯级孵化体系。重点支持聚盛国际孵化器、百盟慧谷科技企业加速器提档升级。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引进行业领军企业,负责创新创业载体的运营。
(九)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园。支持各县(市、区)和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大柴湖开发区依托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突出主导产业,建设各类创新创业特色园。
(十)打造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鼓励社会各界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驿站、创意坊等。支持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职教集团、荆门技师学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一批示范创客空间。
(十一)打造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七大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发明人来荆门申报专利技术。
强化政策引导支持
(十二)对入驻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的个人或团队,经评审认定,第1年给予场租全额补贴,第2-3年给予场租50%的补贴,并可按规定申请20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
(十三)对从市内外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入驻荆门创新创业集聚区、特色园的科技型企业,经评审认定,第1年免费提供生产厂房,第2-3年减半收取场租费,并按项目初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股权投资支持。
(十四)对入驻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经评审认定,一次性给予10-100万元的补助。对智慧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有机农业项目,经评审认定,一次性给予10-100万元的补助。对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在200亩以上的,经评审认定,一次性给予每亩100元的补助。
(十五)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给予支持,由成果完成人或团队自主实施转化转让,转化转让收益的90%以上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企业通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购买科技成果的,按照实际交易额的5%给予补助;成功转化的,3年内按照对地方财政贡献的10%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所在单位补助。对申请并进入实质性审查的发明专利全额资助申请费用,对授权发明专利给予每件5万元奖励,对实施应用转化的发明专利再给予每件5万元的奖励。
(十六)对到荆门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海归人才、博士,经评审认定,3年内给予每月3000元生活补助,免费提供一套面积15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3年后在荆门购买住房的,一次性给予30万元购房补助,不购买住房的,继续给予3年每月1500元的租金补贴。同时,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配偶为公务员、事业编制身份的,对口安排工作。对到荆门创新创业的硕士毕业生,经评审认定,3年内给予每月1000元生活补助,免费提供一套面积13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3年后在荆门购买住房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购房补助,不购买住房的,继续给予3年每月1300元的租金补贴。对到荆门创新创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经评审认定,3年内给予每月500元生活补助,第1年免费提供一套公共租赁住房,第2-3年每月给予500元的租金补贴;3年后在荆门购买住房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购房补助。对创新创业失败的,经本人申请和评审认定,6个月内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到荆门实习实训的大学生,经评审认定,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最多发放3个月。
(十七)对到创新创业集聚区、特色园和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的,免收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等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十八)对到荆门建设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的项目业主,比照《关于运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意见》给予支持;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补助。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为入驻项目提供低成本的发展空间,对其场租减免部分,经评审认定,3年内给予50%的补贴,累计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与社会资本合作,利用闲置资产建设众创空间并运营2年以上的,经评审认定,一次性给予5-20万元的补助。
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200万元的补助;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100万元的补助。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补助。对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评审认定,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补助。
对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产业园引进的专业运营机构,经评审认定,一次性给予10-50万元的补助。
对所有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和入驻的企业,3年内按照对地方财政贡献的10%给予补助。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十九)设立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设立5亿元的荆门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并建立产业发展基金跟投机制。
设立天使基金。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建立天使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设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造成的本金损失,进行风险补偿。
设立科技金融基金。引导合作银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
(二十)设立“荆创贷”。与市内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推出“荆创贷”融资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放大质押贷款、信用贷款规模,支持创新创业。
(二十一)建立还贷过桥资金池。市、县(市、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建立资金池,用于支持孵化器、加速器内小微企业还贷过桥周转。
(二十二)提供融资担保支持。逐年充实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资本金,壮大担保机构实力。5年内,市级每年补充不低于5000万元,县(市、区)每年补充不低于2000万元。
(二十三)支持进入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在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挂牌融资,融资成功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补助。
支持企业运用直接债务工具融资,通过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私募债等成功融资的,给予中介费用5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降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成本,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贷款额度500万元以内的,2年内按国家基准利率给予50%的贴息;以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向银行成功贷款的,2年内给予融资成本50%的补贴。对取得纯信用贷款、保险类贷款、非上市和“新三板”挂牌股权质押贷款等信用贷款的,2年内按照国家基准利率给予50%的贴息。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二十四)设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依托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并设立专属服务区;依托创新创业集聚区、特色园的服务窗口,设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办公室,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服务。鼓励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大学生创业园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整合行业专家、职业咨询师、优秀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按照市场化方式,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教育培训、项目评审、创业辅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创业培训。
(二十五)建立创业资本园。依托创新创业集聚区、特色园,通过市场运作,集聚银行、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股权众筹公司、法律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物流企业、评估机构等要素资源,搭建创业资本与市场主体对接的平台。
(二十六)建立“荆创网”服务系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荆创网”网站,以短信、电子邮件、QQ群、微信、网络视频等为沟通渠道,设立“118众创咨询台”,构建远程会诊系统;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开展项目推介;开办政策解答、信息咨询、专利申请、执照申报等栏目,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十七)打造众创活动品牌。突出中国农谷品牌,创办由创新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中介机构和技术拥有者共同参与的“中国农谷创业沙龙”,举办面向全国的“中国农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立“荆门论坛”创新创业版块,开展创新创业先进评选活动,加大创新创业典型宣传力度,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二十八)建立创新创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成立荆门市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督办考核机制,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确保各项政策和要求落到实处。
(二十九)建立评审认定、政策兑现机制。在创新创业集聚区、特色园成立评审委员会,组建创新创业投资公司,并与创投基金、“荆创贷”相结合,负责创新创业主体和载体的认定、项目的第三方评审验收和政策的兑现。
(三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信用环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形成保护、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征信系统,营造诚实、自律、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本意见涉及的各项财政性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分级负担。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各地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我市过去发布的文件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第四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况汇报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推进措施,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是研究出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市委改革办、市科技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参与起草的《**市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已形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正在起草。二是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探索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改进和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初步完成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并报市委改革办待批。三是研究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资助政策,合理配置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优质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
1植一批创造税收产出多、经济价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创新型企业,起到示范带动效应。四是开展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专项行动,深入企业开展帮扶活动。五是加强银企对接,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题。
二、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学习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重点依托**高新区、**高新区、产业聚集区、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完善**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园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在全市高校推广**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园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支持各高校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自身的创新创业资源。加快推动**众创空间建设运营。
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鼓励和支持高新区、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专门的孵化运营团队(运营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化运营。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专业孵化机构,完善创新链,加快壮大小微企业群体。完善“苗圃+孵化+加速”孵化服务链条,探索创业孵化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产业整合、金融协作、资源共享
2的创业孵化示范区。探索**高新区、**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新模式,推动各产业集聚区和**等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对接合作,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优化各类创新平台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加快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服务于产业集群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投融资等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力度。以**科技协作综合服务平台、**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依托,加快建设覆盖全市、服务企业的科技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资源共享、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优化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库。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发布机制,广泛征集创新创业项目,使项目与创业者有效对接,促进项目成功转化。
三、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资本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推进作用。着力发挥传统孵化器在基础设施方面和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深层融合,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
3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依托传统孵化器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引导创新创业服务向着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化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需求。引导和帮助新型创新创业服务组织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新型创新创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发展。
第五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当时他还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过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总的来说还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不宜在全社会广泛号召动员。实际上,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方面,“双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要使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灵活高效的调节机制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而言,如果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参与,显然难以满足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许多地方经过发展认识到,“活力增长财力,人气带来财气”。推进“双创”,既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更可以倒逼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突破,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市场如果死气沉沉终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根据经济规律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经济“活起来、动起来”。鲶鱼效应也好,蝴蝶效应也罢,都是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最终带动面上的变革。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回旋余地大,经济基础较好。“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
另一方面讲,“双创”也是践行群众路线、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愿望的必然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参与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创”中有挑战更有机遇,既会滴下辛勤的汗水,也有望迎来丰收场景。人们如今所熟知的阿里巴巴等世界级互联网企业,也都是数年前从草根起家,不断坚持创新创业成功的。
更为难得的是,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近年来,宽带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移动通信终端广泛普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众筹等新的商业形态有助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机制,这让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有了广阔的平台施展拳脚。
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上半年增速将近40%;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都大幅增长。实践证明,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双创”为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广阔前景值得期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李克强总理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强化服务改革必须跑出加速度,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我们不仅要简政有力,把该放的放到位,更要在监管和服务上下功夫,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释放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当今时代,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要通过“双创”使更多的人富起来,实现人生价值。对创新创业的呵护和扶助,是最现实、最长远的发展之道和惠民之策。要使各类孵化器不当盆景,而是做苗圃成基地,为初创企业解燃眉之急,筑发展基础,让破土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还能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的良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