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阅读一得
《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阅读一得
《巴尔扎克葬词》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在法国巴黎拉雪兹公墓举行的巴尔扎克葬礼上用法语发表的一篇演说稿,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在他的革命挚友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尽管前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述另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贡献,而后者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对另一位伟大人物的评价。但两文在表达感情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感情脉络相似
作为葬词,两篇两篇作品的作者都运用了一般葬词的一般写法,紧扣“悼念——评价——讴歌”来表达悲壮——激越——景仰的思想感情。如:两文的开头都通过“思想家”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来抒发自己的哀悼之情。而中间则通过颂扬死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人们的哀思,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最后都相信“生前凡是天才的人”逝世了,“他的英名和事业都将永垂不朽”。
二、感情高度相当
面对密友、伙伴的逝世,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没有停留在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的层面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站在时代的最高度,用具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力的语言,把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启发人们思考。使文章思想感情深沉而丰富,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作者就是站在历史最高度,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发表讲话。它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同样,在《巴尔扎克葬词》中,雨果评价巴尔扎克也不单停留在作家、诗人的身份上,而是提高到哲学家、思想家的高度。他认为巴尔扎克的思想正是时代需要的思想,赞颂“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指出“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并预言“从今以后,众人仰望的将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从这点上,作者将思想家的巴尔扎克和国家的统治者相比较,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睿智,更是对巴尔扎克伟大一生的高度赞美。
三、感情基调一样
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但是他并不是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因此他在《巴》文里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的哀思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整篇演讲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同样,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单纯是痛苦。他认为马克思的死只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此时的他,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就是说,不管怎样,密友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再说,他太了解马克思本人了,他觉得马克思安详的死要比无能为力的活着好得多,深沉却不压抑,能够给人激励和鼓舞。
总之,尽管两篇文章在“情”和“理”方面各有所侧重,并且作者的国籍、身份、地位都不相同,又处在不同的时空的墓地,直面墓穴,其感情是非常复杂,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伟人的逝世是一种“伟大的死亡”。基于这点认识,两篇文章的感情尽管在细微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并烙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但在总的感情基调上是相同的——悲而不痛,哀而不伤。
第二篇:马克思墓前讲话有感
潍坊医学院 实践教学作业
真正的伟人永远不朽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医学影像学系 班级:2015级技术班 姓名:赵文科 20151240020
摘要:在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与马克思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共同奋斗近40年的挚友。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这一生对无产阶级解放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次,恩格斯还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最后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的话曾经让我久久无法忘怀,而这次读到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千字的文章更是铿锵有力,高度的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众所周知人们对马克思的赞美太多太多了,“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哲学家,革命者,思想家„„”,我对马克思的了解并不多,我只是觉得他是一位极其睿智,睿智到难以形容的伟人。
一、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理解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其次是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机器大生产、生产力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重重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的认识,对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将人类的旧思想撼动,他使人的思想解放,人们再也不会在迷雾里徘徊不前,人们终于有了坚定的信仰。
二、对真正的革命者的理解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很多哲学家更多的是对事物本身的进行研究和阐释,很少提出一些让这个社会更好地发展的方法。而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想这也正是马克思比以往的哲学家更伟大的地方所在。马克思不但有了对自然和社会的两个伟大发现,他更是为整个人类的历史指明了最终的出路——共产主义。为此马克思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所以恩格斯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众所周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他的意义所在,我始终认为其从一定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很多专家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实在是让人震撼。
四、对马克思一生的思考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他的一生却是贫困潦倒、坎坷痛苦的。今天的我们总是在谈论马克思是如何的伟大、如何的无私,但他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眼里是一个没有责任没有担当的人,他让妻子一生为其奔波,他的孩子无钱治病而死,他一生都在躲藏,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但是他却拥有一段真挚的友谊直到他死去。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犹豫过;我不知道他是否对自己的命运担忧过,但是他到死都一直没有放弃。
五、结语
我敬佩马克思,因为他有舍我的精神。资本主义社会是暗无天日的,二战之前有些国家逐步退却资本主义的头衔,招来了多少双眼睛的怒视而最终走向灭亡,在当时资本主义盛行的社会侵犯到他们的利益和地位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的消失,连一个国家都坚持不住。我真的难以想象马克思当时是怎么挺过他们的迫害。上苍是公平的只有受到非凡的压迫,才能成就非凡的伟业。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或许我们需要沉思,思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提高与奋进,从而更强大地应付不同的挑战,更开阔地迎接自己的未来,更深入地为人类谋福利。“最伟大的头脑停止思想了”但马克思达到了所有想要不平凡的人,穷尽一生追求的人生理想:这位大胡子哲学家的画像被世人敬仰,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三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第四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设计(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
学生姓名:学号:课前批改:课后批改:
一导学目标
1、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重在训练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二 相关提示: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 1
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
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
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3.悼词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的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即“论其
人”和“述其哀”。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当然具有演讲词的一般特点。演
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
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象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
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为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手段是语言,媒介
是感情,目的是感召听众。演讲词总体来讲,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好的演讲
词,决不会只局限于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
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就做到了这一点。当叙则叙,该议则议论,应抒情
则抒情。马克思的逝世,震惊世界,马克思的革命活动,需让世人清楚,这当
然需要加以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的历史功绩,需要给予评价,就
需要运用议论;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中。议论、叙述、抒情在段落中也是
如此,三者有机融合,结合得很完美。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
力。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
者的悼念之情。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
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
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
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
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
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
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
现在语言上,(1)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
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
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
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2)我们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这篇演讲词进行一些分析。
拈连。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
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
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此段文字中有两处用了
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
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
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
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
情。
借代。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此处用视觉上的“空白”,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结束,对伟大事业
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使语句顿生活意。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
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
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
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比喻。演讲者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
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
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
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递进。通篇演讲使用递进手法之处甚多,且处处恰到好处。历数马克思的重大
发现时,演讲者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
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进一退,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
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的实际革命活动时,演讲者又说:“老实
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了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演讲结束时,恩格
斯以十分委婉的语气断言:“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
一个私敌。”这一礼貌而朴实的语言,以转折递进的方法,中肯含蓄地颂扬了
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坚定和道德品质的崇高。
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使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
理的。
三 认知与探究:
(一)课前探究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
芜杂卓有成效诽谤嫉恨诬蔑 驱逐衷心莱茵河 不可估量竞相豁然开朗 诅咒给予坚忍不拔浅尝辄止永垂不朽 辩证
法
2.根据悼词的特点,理清本文的结构。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境。
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
作者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字字句句都饱含了
对马克思的。
4.画出文中表达作者这些情感的字、词、句、段。
(二)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
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
富于感情的语言。品读下列语句。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4.“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5.“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6.“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7.“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四. 导学过程。
(一)课文构思(不超过50个字)
1、从整体看,课文是怎样构思的?
2、文章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写马克思功绩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3、课文写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4、文章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主要从哪三个角度表现这一影响?
(二)内容分析
1.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交代马克思逝世时“让人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交代“在安乐椅上”逝世?
2. 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3.“简单事实”指什么?与哪个词相对比?
4.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5.“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是什么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6.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从这个墓志铭你能悟出第7段的具体的内容吗?
7.第七段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其次是什么?从全文看,这句话包含什么丰富的内含?
8.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9.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说的是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说他是一位科学家,而第七段说他是一位革命家。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说了两个“对于”: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结构上有没有矛盾?怎样解释这个问题?
10.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现在我们在悼念谁的时候,都只说“某某永垂不朽”,这里却为什么说“将永垂不朽”?
第五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首寄语: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大道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或解释词义
芜杂()即使()既然()诅咒()估量()光辉的顶点!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设计人:杨春倩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特点。
2.寻找并借助文中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理清文中结构层次。3.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学习重难点: 1.文章的结构安排。2.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学习方法: 1.诵读法。
一、课前预习(不看不讲)
1.知人论世:
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18.5.5生于德国的特里尔城,1841年大学毕业。从1842年担任《莱茵报》主编至1883.3.14在伦敦的书桌旁逝世,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41年。马克思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背景知识: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 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 师。”3.悼词的相关知识 我国古代称为“诛词”“哀辞”“吊文”“祭文”等。现代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寄托哀思的专用哀悼文体。本文属于后者。
结构分为四个部分: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享年等;介绍去世者的简历;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向去世者的家属表示慰问。
二、课前检测(不做不讲)
量()体裁衣衡量()豁()然开朗卓()有成效给()予 2.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坚韧不拔: 卓有成效: 永垂不朽:
三、梳理情节,独立思考
1.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的?
2.划出文中承递和过渡性词语,理清思路
四、合作探究(揣摩语句的含义及感情)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心脏停止跳动了)让他一 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病床)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逝世了)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五、拓展延伸:
1.李华和郑健是关系非常好的高三同学。2010年1月30日是李华的爷爷75岁生日,家人要为老人家办酒席。老人平时非常关心两个孩子的学习,他让孙子邀请郑健一起参加。请你为郑健设计一段祝酒词。要求:用语得体,50字以内。郑健说:
六、收获与反思
七、练习巩固: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是()
A切磋洽谈会悬梁刺骨覆水难收 B气概水笼头风雨如晦落荒而逃 C招募度假村有恃无恐试目以待 D怅惘挖墙脚功亏一篑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