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2、通过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来体会本文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教学重点】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一、导入: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三、具体研习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学生齐读第一段,提问:(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明确: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
(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关键字句赏析: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明确:运用类比手法,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三)、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巨大影响: 生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字句赏析: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
1、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明确:一个“将”字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到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作总结)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本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特点,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以“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短文。
第二篇: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伟人的逝世--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敌人的忌恨--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第三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文体介绍:
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字词归纳
2、朗读文,体会情感
3、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第四篇:原创精品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课前延伸,酝酿气氛
1、试放投影。(展示图片1“侯课一叶:马克思名言选读”)
侯课一叶:《马克思名言选读》
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2、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知识为人类服务。
3、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己的完善。
4、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学生读记。
3、了解学情。
4、师生齐读。
二、激情导语,激疑促思(略)
1、(展示图片2《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理脉络。
2、品析语言悟情思。
2、明确定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图片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文字障碍。
2、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并且概括大意。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⑴ 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⑵ 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⑶ 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⑷ 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3、明确定向。
四、注音正音,梳理讨论。自主合作,和谐探究
1、(展示图片4“注音”)
注音:
悼()词 纷繁芜()杂豁()然开朗 不可估()量
肤()浅 衷()心喜悦 诽()谤 忌()恨
2、学生读注。
3、师生正音。
4、齐读志记。(展示图片5“正音”)
正音:
悼(dào)词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不可估(gū)量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诽(fěi)谤 忌(jì)恨5、“结构”展示,讨论辩论。
6、教师展示,比较异同。(展示图片6“语篇脉络梳理”)
语篇脉络梳理:
不可估量的损失(第1~2段)
逝世情况:时、地、情况、心情
巨大损失:不可估量,形成空白
伟大贡献、影响理论(第3~8段)
实践:人类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实践功绩:重视发明/参加战斗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
伟大影响:敌人恨他/人民爱他
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者的祝愿(第9段)
五、品读问答,启发点拨
1、(展示图片7“文段朗读和品评竞赛活动规则”)
文段朗读和品评竞赛活动规则:
⑴ 四人为一组,比比看谁读得好,析得妙。
⑵ 大家认真听并可随机补充。
⑶ 大家可以用掌声表示鼓励或赞美。
2、宣读规则。
3、学生品读。
4、学习修辞:(展示图片8“讳饰”)
讳饰(又名婉言)修辞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暗示本意,使之意在言外的一种修辞方式。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或“死亡”,而用“停止思想”、“睡着了”,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5、联系生活,列举实例。(有关“死亡”的其他委婉说法)
6、读品问点,含英咀华。换词比较,读析析读析析读。(展示图片9“诗语点拨”)
诗语点拨:
1、讳饰含蓄表敬痛,语气平静更悲情。
(第1段)
2、两个“对于”是总纲,时空损失不可量。(第2段)
3、两个“发现”思想家,类比对比意义大。(第3-4段)
4、研究广深科学家,点面结合详略明。
(第5段)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
5、重视发明和实践,斗争首要革命家。(第6-7段)
6、敌人忌恨人民爱,英名事业万年青。(第8-9段)
(探究问题:“悲痛之情寓于平静的语气中”、“时空损失”、“类比、对比”、“广深”、“点面结合与详略”、“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换序”、“结构的递进”;换词活动:蛛丝──唾液;事业──业绩;将──定)
六、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学生自结。
2、教师提升:
解释如下:
⑴ 悼词
讳饰
递进⑵ “对于”“发现” 恨、爱
⑶ 部分 “大家”
情感(悼念、崇敬、赞颂)
3、诵读献礼:(展示图片10《有的人》)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化读红句,布置作业:(铃响毕,下课展示图片11“作业”)
作业:走进马克思的心灵世界
请大家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此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你会将他比喻成什么?
第五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绩优学案》上面的题目。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