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蒋割荆撰

时间:2019-05-15 08:3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蒋割荆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蒋割荆撰》。

第一篇:《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蒋割荆撰

《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蒋割荆撰

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 蒋割荆 前言 一

汇编《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仅涉及词汇学上的问题。语言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它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当然,阶级斗争也影响到语言。《英译》中包括一些词组、用语、和句子。为简便起见,统称词汇。词汇中,有文革的专有词汇,如“斗私批修”、“文攻武卫”。也有文革时期常用的一般词汇,如“把群众当成阿斗”中的“阿斗”、“自留地”,等等。一个词汇,往往有多种译法,只有根据上下文才能找出比较准确的译法。《英译》中多数词汇只列出一种译法,并且是文革时期的译法,有些译法,编者做了点修改。读者可以尝试自行翻译。

多年来,我一直想完成这一汇编,有几个条件是具备的:

(一)1965年考上清华大学,从同年8月跨进二校门“清华园”,到1970年1月告别在“清华园”原址上耸立的“毛主席挥巨手”塑像,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风暴中心的惊涛骇浪。

(二)家庭受到冲击,被抄家。父亲被游街、批斗、监护、隔离审查,一直到“五七干校”。兄弟姐妹共六人,我赶上末班车考上大学,小弟弟算是照顾家庭留城,其余四个全是知青,插队或到生产建设兵团。

(三)父系亲属中,投河自杀的,监督改造的,历史反革命的,现行反革命的,总之,基本齐全。至于母系亲戚,由于绝大部分都在香港,故未受到冲击。

(四)1970年毕业被分配到在安徽的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到1976年底调到在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焦化厂和同学们和工人们在一起,度过了一生中很值得怀念的时光。说起来,文革十年,我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工厂。

(五)手头有一些文革时期常用词汇英译的资料。这些资料不算官方的话,也算是供官方翻译时的参考。这点很重要。因为那时候,世界已经进入“毛泽东思想的新时代”,将毛泽东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传遍全世界,是项政治任务。参与翻译的,不可能是工农兵,除极少数外国专家外,只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定是慎之又慎,唯恐出半点差错。比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译作“government workers”。现在,要是有某个机关代表团出国访问,你将这些贵宾介绍为“government workers”的话,你这个翻译也不用当了。轻则水平低下,重则有意抹黑。其实,这样翻译也无大错。美式足球大赛,纽约的巨人队夺得冠军,纽约举行庆祝游行,百老汇大街两旁建筑物里的办公室人员都拥到靠马路的窗前。电视台实况报道时,也称他们为“office workers”。在美国,这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被称作“government employees”(政府雇员)。实际上,美国人并没有“机关”这个概念。政府就是政府,其他该叫什么就叫什么。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1974年,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工作者代表团访问美国。我在南海海洋所的前辈(我父亲曾是他的老师,他妻子是我的老师)夏堪源先生是代表团的成员。代表团的英文全称为“Delegation of the Chinese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Workers”。时任总统的福特在白宫高规格地接见他们,夏先生作了致辞。福特总统听完后,讲了一句“You are brave!”(你很勇敢!)。这可以说是赞赏了。因为在这之前,听、说英文的机会几乎没有。敢说就很不错。二

但是,我却没有下笔,主要原因是:

(一)年轻人对这些词汇会很陌生,甚至闻所未闻。会觉得不可思议,可笑之至。

(二)难度实在太大。这些难度包括:1.意译还是直译;2.思维和表现方式的差异;3.中文的修辞手法。而它们之间又彼此关联。

1.意译还是直译。文革期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把锉刀捅破窗户纸,知识又回到工农兵手里”。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知识与工农兵之间只隔了薄薄一层纸,现在把它捅破了。译成英文的话,除非意译,否则,翻译出来人家也不明白。这就是中文的奥妙之处。但是,无论意译还是直译,都失去了中文的原味。另外,同一个词,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解释也就不同。比如,文革时期的所谓“黑帮分子”,指的是“反党阴谋集团”成员,并非英文中的“gangster”或“mafia member”,或现在“打黑”中的黑帮分子。这类黑帮分子早在文革前就被镇压了。但在英译中,也往往将文革时期的“黑帮分子”译为“gangster”。又比如“粮票”,译为“grain coupon”就不是很准确,粮票是严格定量的,而不是折扣券。2.思维和表现方式的差异。比如说,“将他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外国人会想打翻在地就行了,干嘛还要再踩上一脚。同样,“把他斗倒斗臭”也是如此。中文这样表达,并不是说中国人爱走极端,而是汉字特点的延伸结果。显然,两个双音节词“斗倒斗臭”显然比一个双音节词“斗倒”或“斗臭”有力得多。“再踩上一只脚”,是用夸张的方法予以强调。

英国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英国移民的后裔)是沉默寡言的民族。他们说起话来有许多含蓄的方式,这在别国语言里或许要用些强有力的副词来表达。依照英文语言学的一位权威的说法,She is rather good-looking(直译“她还挺好看”),在英国人嘴里简直是一句极口夸赞女子容貌的话。让中国人说的话,往往会说:“She is very beautiful”。在英国人听来,该名女子的姿色必定倾国倾城无疑了。中国人讲话比较直截了当,要是含蓄表达的话,就要从另一方面理解了。同样的表达方式,英文里的“Won't you sit down?”,是诚心诚意请人家坐。而中文里说一句“不坐一会吗?”,是隐约地暗示人家好走了。

有时用一种明知故问的问句来表明否定的语气,这点,中、英文类同。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记得,在文革后期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有一项压倒一切的最高指示:“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这里的“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就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以三项指示为纲”的否定。有些明明是肯定句,却具有否定的力量。这点,中、英文也类似。中文中“我怕她!”,意思是“我才不怕她”。

英文是格外以喜欢结构的经济和简单出名的,除了足敷应用的词以外,决不多用一个。一个宇航员在返航途中,给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的信息,可能只有两个词“Mission completed”(使命完成)。2012年8月6日,「好奇号」(Curiosity)火星漫游车成功降落火星,负责主持设计与建造的一名年仅三十多岁的华裔太空工程师(Allen Chen),当「好奇号」安全降落火星时,在南加州的巴莎迪纳(Pasadena)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宣布:“Touchdown confirmed(登陆已获确认)。” 中文的文字表达也是简洁明了的。《联合国宪章》的几大语言版本,就以中文版本篇幅最少。而非必要地添加文字,只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已。

3.中文的修辞手法。这里主要讲讲对偶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方法在文革时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滥。忆苦思甜时,“阶级苦,民族恨”,“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些对偶句是少不了的。批斗会上,也是“什么藤蔓结什么瓜,什么阶级说什么话”。

由于中国文字的结构特点,对偶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联,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是独一无二的。记得中学时,老师讲,以前有人出了一句上句,请对下句。上句是“梅花下地鱼鳞薄”,居然有人对出“竹叶上天龟壳厚”的下句。大家想想,有没有更贴切的下句?还有,上句是“五月黄梅天”,下句是“三星白兰地”(当时一知名品牌)。民国初,曾流传一副对联,上联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下联是“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批“旁观者清”。对偶这种修辞方法,英译时简直无从入手。中文的文字游戏,尽管可以玩得出神入化,但玩过头,也会招致意料不到的恶果。相对来说,排比句的英译要容易得多。“努力学习最高指示,忠实执行最高指示,热情宣传最高指示,勇敢捍卫最高指示”,就是典型的排比句。

还要提一提的是,修辞学上的“双关”方法。《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中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雪”字谐音双关,指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之一的“薛”家。毛泽东有一次对外宾说:“我是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一时间,翻译不知所措。在这里,歇后语中又包含了谐音双关。

文革时期的语言,有几个特点,就是紧跟形势,大量引用最高指示(不合时宜地引用要犯错误);大量使用副词,如“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大量地使用最高级形容词,如“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其特征是:言而无物,废话连篇;指鹿为马,无中生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血口喷人,无限上纲;投石下井,置其死地。总而言之,唯恐天下不乱。三

讲到词汇,不得不涉及中国文字的特点和构造。

表意文字、音节文字、音位文字(旧称“音素文字”)是文字的三大类型。表意文字单独成为一个体系,音节文字与音位文字合称表音文字(或称为“拼音文字”)。表意文字与语言的语音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一篇文章,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可以用各自的方言读出来,这篇文章的文字就是表意文字。中文写的文章,用粤语能念,用上海话也同样能念。由于词汇的丰富和语言的不断发展,任何表意文字体系所使用的符号必然是非常复杂和臃肿的。如果语言富于词形变化,表意文字是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

音节文字以表音节的字母(符号)来书写。日文的“假名”最为典型。“假名”符号从表意的方块汉字发展而来。日语的音素比汉语和其他语言简单得多,不同的音节也不多,所以有可能采用这种音节文字。

音位文字中的每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位,而不是一个词或一个音节,这就有可能用比较少的符号来书写语言。通常只要用二三十个符号就可以拼写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里的所有的词。它不但简单得多,而且便利得多。

汉字是世界上许多古代表意文字中唯一能够巩固和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汉字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汉语(这里用汉语,而不用另一种说法“中文”,是为了强调“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不仅同音的很多,比其他语言要多得多,而且词、词根和字往往是一致的。在方块汉字创立时,由于这个特点,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在代表某一单音节根词的字上,加注表示意义或类属的义符,造成新的字。例如,抱、鲍、饱、刨、雹、胞、孢、苞,都与“包”的音相同或非常相似,它们都是在代表单音节根词“包”的符号上,加注义符而造的新字。依照这个规律,可以创造一组又一组的字。许多单音节根词又和其他单音节根词作为词根组成双音节的词。这些单音的根词和双音的词用得最广也最多。也就是说,汉语的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和双音节的。尤其在古代汉语里,三个音节以上的词非常少。这个特点使得汉字向形声字的方向发展就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如果汉语的根词是多音节的,形声词绝不能适应复杂的音素构成变化,而早就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了。

(二)汉语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汉语的词在语法上的变化很少,也就是说,汉语词形变化是不多的,这一点,与拼音文字体系中的其他语言很不相同。由于汉语词的形态(即词的形式变化,实质上,形态就是词在语言结构中不同用法的标志)不发达,在汉语里各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形成时,汉语词干没有变化,这使得方块汉字这种表意文字能够有效地表达汉语的词汇语法特点。关于形态,举个简单例子: I am a student.He is a student.这两个英文句子,表语“am”或“is”的形态是与主语“I”或“He”分不开的,因为英文的主语有决定谓语的形态的职能。

(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停滞、地域封闭和交通闭塞,产生了汉语多方言的现象。方言间语音和词汇方面差别很大,尤其在语音方面。这种情形使得方块汉字能够作为一种“超方言”文字而长期保存下来。

汉字的造字原则从表形、表意,发展到今天的方块形声字,一个方块汉字代表一个音节,这个音节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词的语音组成部分。例如,“明”包含一个音节,这个字代表汉语里的一个词。但是,在复音词“明天”里,它只是这个词的一个音节。又如在“蚯蚓”、“蟑螂”、“蜈蚣”、“葡萄”、“玻璃”里,每一个方块字只代表一个音节,将其拆开,单独的字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词可能是一个字,也可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随着生产、科学、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汉字也随着这种发展而大量创造出来。字又组合成新词,如此反反复复,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加上时间和地域的关系,长年累月地发展下来,就形成了汉语既丰富精密,又臃肿繁难。四

1.外来词:从别种语言吸收过来的词语。有译音的,如“苏维埃”、“尼龙”(nylon);译意的,如“互联网”(internet);译音加表意的,如“卡片”(card)、“卡通片”(cartoon)、“芭蕾舞”(ballet);半译音半译意的,如“冰淇淋”(ice cream);译音加创意的,如“幽默”(humor)、“脱口秀”(talk show)、“可口可乐”(Coca Cola);直接从日语借用的,如“场合”、“手续”、“干部”、“支部”、“派出所”。

2.方言:不少的方言,尤其是粤语方言,被借用。如“打的”、“买单”(从粤语“埋单”而来)、“放水”、“淡定”、“猛料”、“企稳”、“乌龙”、“八卦”(指新闻)等等。

3.略语:也称“缩略语”。由于汉语的双音词用得非常频繁,大量的名称便予以简缩,如“土改”、“人大”、“政协”、“知青”。不言而喻,“文革”也是略语。

由于汉字可以不断地创造,字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词,理论上,汉语的词汇数量可以达到难以计算的程度。但是,这些词汇,除基本词汇(如“山”、“水”、“土地”等)比较稳固外,一般词汇很敏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总是处在经常变动的状态中,旧词消失了,新词又产生了。文革时期常用词汇就是最好的例子。

尽管汉语的词汇可以达到惊人的数量,而实际上,只要掌握几千个常用字,就可以应付自如。《康熙字典》所收的汉字有四万多,通用的大约有五千到八千。1988年国家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分常用字(2500字)和次常用字(1000字)两个部分。在中国,只要读过几年书,阅读一份报纸根本不成问题。有不懂的字,猜也猜得出来。因为中国儿童从开始启蒙,就是认字。在美国,要是只认得几千个词(word),想要阅读《华尔街日报》或《纽约时报》,那是绝无可能。相比之下,汉字又显出其过人之处。

到这里,总算将这一汇编的《前言》完成了。因为“家乡网”的架构已经搭建,需要更新和增加内容。《文革常用词汇的英译》也算是原创吧。遗漏的词汇肯定不少,错误之处,请大家指正。2012年7月完稿 版权所有

第二篇:文革时期的常用词汇及口号

文革时期的常用词汇及口号

“文革”常用词汇选注

再教育:“文化大革命”中改造知识分子的方针。

全面夺权:“文化大革命”初期,以上海 “一月风暴”为开端的遍及全国各部门、各地方的全国性大夺权。

文斗、武斗:“文化大革命”中,用以批斗干部、群众。

文攻武卫:“文化大革命”初期,江青提出的一个挑动武斗造成严重后果的口号。

一斗二批三改;“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和目的的简称。即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赞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革础的上层建筑。又称“斗批改”。

大批判:“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斗批改”阶段提出的一种搞运动的形式,实际贯穿在“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中。

大串连:1966年夏,为在全国发动“文化大革命”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方式。1966年8月一些外地学生到北京上访,参观学习北京的经验;北京的学生也到外地去“煽风点火”,造地方各级党委的反,这种行为被称为大串连。

斗私批修:1967年夏毛泽东在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左”倾错误口号。

吐故纳新:“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关于吸收和清除党员的形象说法。196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1968年第四期社论《吸收无产价级的新鲜血液》中,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这段话:“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

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1968年夏,北京派出工人宣传队,进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此后,各地纷纷仿效北京的做法。名曰“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文化大革命”中配合“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而在农村采取的措施。各地纷纷选派贫下中农去领导农村的中学和小学。

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人员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牛棚:“文化大革命”初期由造反派、群众专政组织用来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

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简称。文革期间曾写入宪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决定,从宪法中取消这一规定。黑帮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者。

反动学术权威:自以为有专长、有成就、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牛鬼蛇神:坏人。

三反分子:即“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分子”的简称。臭老九:知识分子。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文化大革命”初期,指那些所谓的“牛鬼蛇神”、“三反分子”等的子女。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人,仍然受到歧视,不能与别人受到平等的待遇。黑修养:“文化大革命”中指刘少奇所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

三旧:“文化大革命”初期,对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文化部、中共北京市委的诬称。“早请示,晚汇报”:“文化大革命”初期、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每天早已开始工作前,集体站在毛泽东像前,先三鞠躬,手握《语录》贴着心窝,再呼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健康。边喊边把语录有节奏地挥向头顶前。然后,由领队人领念几段语录,再讲当天准备做什么 事。这套动作被称为“早请示”。“晚汇报”与之基本一样,只是在晚上。忠字舞:“文化大革命”初期,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一种形式主义做法。每当集会,边唱边手舞足蹈、以表达对毛泽东的忠心。

红海洋:1966年下半年,有些地方将整条街、整块墙壁,用红油漆涂上,书写语录和大标语。这种做法被称为“红海洋”。

天天读:“文化大革命”初期,出现的一种形式主义学习制度。最高指示:指毛泽东言论的一个用语

口号类 崇拜类:

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为了向毛主席敬献忠心,我们可以牺牲一切。一心想着毛主席,一切为了毛主席。生为毛主席而生,死为毛主席而死。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反对我反对。

把对毛主席的忠诚,融化在血液中,铭刻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

三忠于四无限: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恩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毛主席要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林彪语)。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柯庆施语)。毛主席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门合语)。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跟着毛主席,永远闹革命!跟着毛主席,世界一片红!主席教导光芒照,革命战士逞英豪。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万岁!万万岁!

仇恨类: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林彪语)。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共 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八亿人,不斗行吗!要斗私批修!对人民的要求类: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高指示)。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最高指示)。

党叫干啥就干啥,做一个齿轮与镙丝钉。宁可前进一步死,不可后退半步生。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林彪语)。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大庆人语)。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工作指导类: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抓革命,促生产。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

以钢为纲,以粮为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行动战斗化,思想革命化,组织军事化,领导一元化。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用十五年时间赶英超美(大跃进时期)。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公产主义(大跃进时期)。二年进入公产主义(大跃进时期)。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文革派仗类:

向文艺革命伟大旗手江青同志学习。向伯达同志学习,向伯达同志致敬。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向康生同志学习,向康生同志致敬。誓作中央文革的铁拳头。

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文化革命齐造反,革命路上当闯将。

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党是我们的亲爹娘,谁要是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红色恐怖万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知识越多越反动!

坚决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毛主席呀,毛主席!造反派战士想念你!革命方觉北京近,造反倍觉主席亲!

偷有理,抢无罪,革命的强盗精神万万岁!文攻武卫,针锋相对。踢开党委闹革命。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低革命头!打倒彭罗陆扬。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火车)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这个新生的政权机构,叫做革命委员会好!解放干部看干部要看大节(忠不忠),不要纠缠小节(生活问题)(林彪语)

国际类:

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

我们一定要解放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幸福的中国人民深情惦记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把红旗插遍全球,插上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中阿(阿尔巴尼亚)友谊万古长青。

中朝两国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牢不可破。中国是越南人民最强大的后盾,中国辽阔的国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中国愿为越南人民付出最大的民族牺牲。

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第三篇: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模版]

宣纸 rice paper 衙门 yamen 叩头 kowtow 孔子 Confucius

牌楼 pailou;pai-loo

武术 wushu(Chinese Martial Arts)

功夫 kungfu ;kung fu

中庸 the way of medium(cf.Golden Means)

中和 harmony(zhonghe)孝顺 to show filial obedience 孝子 dutiful son 家长 family head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husband guides wife 五常:仁、义、理、智、信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humanity),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八股文 eight-legged essays

多子多福:The more sons/children, the more blessing/ great happiness 养儿防老:raising sons to support one in one's old age The 24 Solar Terms:

立春Spring begins.雨水The rains.惊蛰Insects awaken.春分Vernal Equinox

清明Clear and bright.谷雨Grain rain.立夏Summer begins.小满Grain buds.芒种Grain in ear.夏至Summer solstice.小暑Slight heat.大暑Great heat.立秋Autumn begins.处暑Stopping the heat.白露White dews.秋分Autumn Equinox.寒露Cold dews.霜降Hoar-frost falls.立冬Winter begins.小雪Light snow.大雪Heavy snow.冬至Winter Solstice.小寒Slight cold.大寒Great cold 戏剧表演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京剧人物脸谱

types of facial makeup in Beijing opera 生

male characters 末

middle-aged male characters 净

“painted face” characters 旦

female characters

clown 京剧票友

amateur performer of Peking Opera 木偶戏

puppet show 独角戏

monodrama;one-man play 皮影戏

shadow play;leather-silhouette show

折子戏

opera highlights 戏剧小品

skit 哑剧

dumb show;mime;mummery;pantomime 单口相声

monologue comic talk 双口相声

witty dialogue

口技

vocal imitations;ventriloquisim 说书

monologue story-telling 杂技

acrobatic performance 叠罗汉

making a human pyramid 特技

stunt

踩高跷

stilt walk 马戏

circus performances 神化人物 Mythological Figures

八仙

the Eight Immortals 嫦娥

Chang’e(the Chinese moon goddess)伏羲

Fu Xi(God of Fishery and Husbandry)福禄寿三星

the three gods of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 共工

God of Water

后羿

Houyi(a legendary hero who shot down nine suns)黄帝

Yellow Emperor 夸父

Kuafu(a fabled sun-chasing giant)女娲

Goddess of Sky-patching 盘古

Pan Gu(creator of the universe)

神农

Patron of Agriculture 禹

Yu(the reputed founder of the Xia Dynasty)祝融

God of Fire 古代建筑 Ancient Architecture

pagoda 琉璃塔

glazed stupa 舍利塔

dagoba;sarira stupa(a pagoda for Buddhist relics)舍利子

sarira remains from cremation of Buddha’s or saints’ body 喇嘛塔

Lamaist pagoda

storied buildings 钟楼

bell tower 鼓楼

drum tower 阁

pavilion 烽火台

beacon tower

华表

ornamental column 牌坊

memorial archway 艺术及工艺 Arts and Crafts

版画

engraving 贝雕画

shell carving picture 彩塑

painted sculpture 瓷器

porcelain;china 刺绣

embroidery

雕刻

carving 宫灯

palace lantern 国画

Chinese painting 剪纸

paper-cut 景德镇瓷

Jingdezhen porcelain

景泰蓝

cloisonné enamel 蜡染

batik 麦秸画

straw patchwork 木/石/竹刻

wood/stone/bamboo carving 木刻画

wood engraving

泥人儿

clay figure 皮影

shadow puppet 漆画

lacquer painting 漆器

lacquerware 双面绣

two-sided embroidery

水墨画

Chinese brush drawing;ink and wash painting 檀香扇

sandalwood fan 唐三彩

Tang tri-coloured pottery 陶器

pottery;earthenware 图章

seal

拓碑

making rubbings from inscriptions, pictures, etc.on stone tablets 拓片

rubbing 微雕

miniature engraving 象牙雕刻

ivory carving 宜兴陶

Yixing pottery

篆刻

sealcutting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300 时间:2010-12-29 18:33:50

一、前言

英语从它传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而当中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一批又一批新词新语也应运而生,其数量的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于是在国际英语交流过程中,表现了中华文化中最有个性的内容的,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西方语言中是没有现成可以对应的词语,这就产生了对应空缺的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此时,研究应如何解决这个障碍,为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铺平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上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二、中国词汇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大致可以归属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音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1](25)。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与世界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是有显著的差别。它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有着紧密的关系。汉字的这一特点当然是由汉语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同音词多,又缺乏形态变化,加上方言分歧严重,而表意性质的汉字正可适应这些特点而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这种文字本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2](362)。那么汉语的词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呢?“汉语的字和词是分开的。汉语的字是有限的,虽然人们还在造新字,但是这是极为有限的。而汉语新词构造却是无限的。”“汉字的词形较为固定,不像英语那样可以变化多端。现代汉语与英语相似,采用合成法来扩充词汇,汉语的字、词拼组新词的时能力及强。”相比之下“英语的字与词是不分的,或者说没有字,只有词。英语虽然有自由词根(free-bound),但数量有限”就是因为汉字多体现其(形)意,所以“汉语词义比较窄,较为精确、固定、比较严谨,因而词义的伸缩性和上下文的依赖性就比较小,独立性就较大。”[1](26)就因为中国词汇具有以上的特点,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及成因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一)、传统积淀历史文化因素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传统的文化思想自然反应到语言上。传统的固然在人们的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就像这个“龙”字,在华夏文化中,“龙”字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之一,与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除这个字义外,它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形成一种中华文化图腾,现在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可见其影响之大。后世的很多皇帝就“龙”这个事物作为权威的象征,如坐龙椅,褂龙袍,睡龙床等等。然而在西方国家,“龙”(dragon)是凶险的,“因为在英语的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1](277)这是传统积淀造成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其进一步的发展就造成了词汇空缺。再如“中秋节”Mid-Autumn Day;“泼水节”Water-Splashing Day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佳节,是中国优良文化的积淀,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的瑰宝,这些传统文化佳节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被中国人所专有,它们也在一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中流行起来。而欧美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有不少词汇包括他们的节日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较之,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教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法无边。再有一些如“武术” wu shu ,“功夫” kung fu,“扭秧歌”yang ko,这些民间的特色文化,在中国还未对外开放,这些对西方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这些都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地域文化差异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异。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俚语、俗语、格言、谚语等都带有浓烈的汉名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汉民族是生活在亚洲大陆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一直很发达。两者的不同就出现了汉语文化中很多词汇与土地有关,而在英语词汇中很多都与海有关;例如,汉语用“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而英文用“get into hot water”表示陷于困境。“烂醉如泥”英文用drunk as a sailor,这里不用泥,而用的是水手[3]。

此外,地域的差异影响到的气象变化进而还会影响到农牧业,这方面的不同是造成中英无对应词汇的另一个因素。不列颠岛西北山区潮湿多雨,其后属湿润型,在树林里适合生长蘑菇,而中国地处东南亚,幅员辽阔,各地的其后差别也是相当大的,于是汉语中用来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的成语“雨后春笋”被译成英文时就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or to mushroom up。

(三)、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饮食,婚嫁,节气,对色彩的偏爱,亲属关系等等。这些差异也常常使语言间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比如,在中国,人们喜欢在喜庆的节日里用红色来装扮,认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好运,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而在西方国家里它们则认为红色代表着暴力与血腥,新人们在婚礼时则以白色来代表它们纯洁无瑕的爱情,但在中国,白色却时常表示不幸[4]。所以英语中的吉日不是中国人所想象的a red day正确的应该是a white day。而汉语中所说的红人则不可以翻译成a red-haired girl,其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 white headed boy.再来看看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英民族喜爱宠物,狗是他们最喜爱的宠物之一,他们认为狗很忠诚。而狗在汉文化中却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它被人看作是“低贱”的代名词。所以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腿子”“狗头军师” “狗急跳墙”;但英文中,有关狗的词语大多没有贬义,如:“居于高位” be top dog; “幸运儿” a lucky dog。再如,中国古时候女子要以三寸金莲为美,于是就有女子“裹足”bound feet: a vile feudal practice which crippled wome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以及“童养媳”child wife: girl raised from childhood to be wife of son of family.还有一些反映中国居住习惯的词如“炕” kang: a heatable brick bed等等。以上都可以被看成是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四、中国特色词汇的几种英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融[5],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特色词汇是凝聚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在翻译时要如何在保留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可以让西方的人们可以弄懂和接受,那就不仅需要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也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一)、音译

音译,在中国,其定义为“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名、地名、或其它名词的读音译成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读音”。而外国学者则把音译解释为“把一种语言中的词、字母的读音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读音”[6]。从音译法的定义来看,音译法较之其它方法,在翻译引进专业技术术语、人名、地名和商品名等专有名词时较常用。而且,音译在双语转化的过程中能够叫完整明显的保留原有读音,听起来显得特别有亲切感。比如:“茶,由中国流传至世界各国,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英语中的tea起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音”[2]369英语中的won ton(馄饨),yamen(衙门),mafoo(马夫),xiucai(秀才)等等。这样,既保持了语义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不失顺应了语言交际的环境。但是,音译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市面上卖的一种名为LUX的日常洗漱用品,它的中文名字为“力士”,单看此中文名字,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一定是大力士,他们具有发达的肌肉,超强的运动能力,很难让人们想到使用此产品后达到的那种舒爽,滋润的感觉。这就造成了读者们的困扰。

(二)、直译

那么什么是直译?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可以采用一种说法,即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的译文为直译[7]。目标是作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形”,“神”兼备。如“铁饭碗”直译成iron rice bowl;“红包”直译成red packet;“开放政策”open-door policy;“乡镇企业”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黑市”black market “时间就是金钱” Time is money等等,这些翻译既表达了原词汇的内容,又保存了原词汇的比喻。但是直译常常会造成译者往“死译”的空子里钻,翻译出的词汇,文章就会显得刻板,当采用直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意译

意译,简单地说,是放弃原文的修辞格,也不用其他修辞格,只是把意思平铺直叙地翻译出来[8]。他是通过对原词汇深层蕴意的理解将原词汇的表层结构有机地转化为译语的表层结构,重在再现原词汇的蕴意,真实的传达词汇所含的信息[9]如“专有技术”technical know-how “三句话不离本行” talk shop all the time “鱼米之乡” a land of honey and milk “小处节约,大处浪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大排挡”sidewalk snack booth等等,这些意译是通过对词汇深层蕴义的理解后将通过找到对方文化中所相似的事物情景,采用,其真实的传达原词汇所含的信息。它是一种不拘泥于原词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重在传“神”不是“形”似。当然,意译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许多外来的词汇,一个词并非只有一个对应的解释,翻译时在相对缺少上下文的时候,译者们就难以准确的选择其意译,造成误译;另外,在对缩略词意译的时候,会出现信息的缺失现象:如人们常说的CD中文解释为激光唱盘,而CD的全称应该是 “Compact disk”,其中“compact”一词有紧密的,简洁的,轻巧的意思,单从英语词汇层面上看,是很难联想到这个词组与激光有何联系的。

(四)、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如ice-cream,中文解释为冰激凌,其中“冰”是ice的意译,“激凌”是cream的音译;之外还有romanticism即浪漫主义,“浪漫”是romantic浪漫蒂克音译的节略,“主义”则是-ism的意译。

(五)、直译或音译分别与释译的结合1、音译与释译的结合

此方法多用于翻译一些复合词,如“唐人街”或“中国城”China town,其中China是中国封建王朝“秦”字的音译Chin,而town在英语中表示“城市”;也有一些是表示中国特有的民族民俗的词语也运用了此种翻译的方法,如“风水”feng shui: the location of a person‟s house and ancestral grave, 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and his off springs;“阴”yin :the passive, female cosmic principle in Chinese dualistic philosophy.它们既保持了中国特有事物的原味,又不会让那些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初学者在开始阅读的时候感到一头的雾水。

2、直译与释译的结合

在一些具有中国古代习俗文化的特色词上,有时也用直译和释译结合的方法。比如说“裹足”bound feet: a vile feudal practice which crippled wome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三多一少”:Three mores and one less: the commodity circulation systems of more economic forms, more circulation channels, more management ways and fewer stages for authorization of dispatch

以上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形象化语言的时表现出明显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这不但使外国人深感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犹如饱餐了一顿异国的佳肴。这些中国特色词汇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

综上,翻译中采用什么方法,主要不是决定个人的爱好和主观愿望,而是决定于翻译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要求[10]。因此,当译者们在翻译的时候,做到尊重原文的主旨的前提下,应该对所采用哪一种翻译的方法进行深思熟虑,以便使译文在被读者阅读的时候较好的吸收其中的知识,在之后的运用中准确的发挥。

五、中国特色词汇的前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11]。但是,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完全承载世界的所有文化。如今,英语不可否认地成为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它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工具,可以说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成为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包括旧词新义、流行语、外来新词语等;甚至不少己湮没多年的旧词语也频频亮相,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词汇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英语教学和研究界的一项重要的探讨课题。中国的语言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研究就不能仅仅停在“中国特色词汇”这一小的层面上,对于其它层面也应对其深入的,联系的,广泛的研究。应力求使中国英语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努力以全世界的英文读者为对象,来大力传播中华文明。

六、结束语

中国人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成长,生活的,使用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使汉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进而使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中得以再生。从汉语意义译成英语后生成新的英语意思,并成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使得英语读者对中国特色英语也并不十分陌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对中国特色英语坚持不懈的研究。

第四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

[本文为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研究---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32069X)部分研究成果。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汇研究”(2014SJB554)。]

摘要:本研究以德国功能目的论为依据,探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研究采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2,通过国务院官网2015年《报告》(英文版)报道和中央编译局2015年《报告》重要术语发布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结果发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词汇具有:实词使用量大、动词名词化显著和解释性名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征。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本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报告》英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应遵循“目的法则”,灵活多样地采取直译、直译+增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语料库;文化负载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功能目的论;英译

一、引言

随着自身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日渐与源文化分离,不断产生区域变体,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之后的使用变体。葛传?耍?1980:91-93)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英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或语篇。汪榕培(1991:1-8)肯定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国际著名语言类期刊“World Englishes ”2002年第2期也曾集中刊发了15篇中国英语研究方面的论文,可见,中国英语研究也成为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热点之一。金惠康(2003:72-79)认为,中国英语是介绍华夏文明的桥梁,能填补词汇空白、文化空白和中国意念的空白。这些空白标志着中国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短语,即中国文化负载词,从中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土人情。

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汇是中国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的信息量绝不亚于句法和语篇。虽然国内有学者也注意到了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汇所折射出的文化身份和意识形态,但这方面鲜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故本文将对2015《政府工作报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策略和英译方法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和视角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属政论文体,用词严谨,书面语特征明显,是对上一年工作的总结和新一年工作的部署。《报告》的英译不仅具有传达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职能,也是他国了解我国国情、方针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最权威的来源(王小萍,2006:109)。《报告》作为典型的外宣文件,每个词的英译都要仔细斟酌其政治影响。中国外交部官员王弄笙(2004:56-59)曾指出,译文必须准确无误地反映原文,不能偏离原意,更不能曲解原意。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反映时代思想和风貌的新词不断涌现。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断更新变化,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也使得词汇的翻译成为了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杨原,2006:103-105)早在1991年,Newmark就在其专著《关于翻译》(About Translation)中独辟一章讨论了政治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和英译策略,可见外宣文化交际中词汇翻译的重要性。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始于1971年,“目的论”是其核心理论。功能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1997)。

功能目的论有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后两者必须服从于目的法则。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报告》英译的目的是沟通(王惠,2011),即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过度使用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都是不得体的。

三、语料统计

本文将以Antconc3.2作为语料库检索工具,通过国务院英文官网对2015年《报告》的报道及中共中央编译局对2015年《报告》重要术语的译文发布建立两个小型的语料库。

《报告》英译本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大量实词的使用;

二、文体正式,动词名词化现象显著;

三、解释性名词颇具中国特色(李楠芳,2012:110)。本文通过统计2015年《报告》英译本前100个高频词,以揭示2015年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本届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语料数据及分析如下。

1.“We”“we”词频排名第5、第19,总计出现419次;“China”“Chinese”词频排名第16、第19,总计出现101次;“government”“governments”词频排名第20、第92,总计出现91次,表明2015《报告》中“我们(的)”、“中国(的)”、“政府”是主体。“development”“develop”词频排名第10、第15,总计出现169次,表明“发展”是《报告》主旋律。

2.“reform”词频排名第5、第19,总计出现419次,表明2015《报告》“改革”是主基调。“more”“improve”“increase”“promote”“growth”等表示增长含义的词语在《报告》前100高频词中占11个,总计出现445次,表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各方面的提升发展。

3.“policies”“policy”词频排名第82、第88,总计出现44次;“economic”“economy”词频排名第36、第68,总计出现76次;“market”“investment”词频排名第58、第62,总计出现52次;“education”“innovation”词频排名第77、第79,总计出现48次,表明2015《报告》对政治、经济、教育、创新等各方面提出了“改革”。

4.网络领域

直译

原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译文:We will develop the “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to integrate the mobile Internet,cloud computing,big data,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th modern manufacturing,“互联网+”是指创新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促进者经济形态的转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The “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准确忠实地表达了“互联网+”这一新词的内在涵义。

5.教育领域

意译

原文:提供跟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译文:We will ensure that more outstanding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re created for the people to enjoy,and encourage a love of reading in all our people to build a nation of avid readers.“书香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avid”意为“热衷的,热切的”,用“avid readers” 体现全民阅读的氛围,以名词化结构“a nation of avid readers”对“书香社会”进行意译,传达了丰富的内在含义,简洁明了的表述也有助于语篇得到的衔接,体现了功能目的论的连贯法则。

五、结语

本文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德国功能目的论的研究视角下,对2015《报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英译方法分析。中国文化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黄友义,2008:6-9)报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需在“目的法则”的指导下,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27-28)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才能实现《报告》外宣目的,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本研究对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7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3]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4]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CHINA ENGLISH[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72-79

[5]李楠芳.《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词汇特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110-112

[6]王惠.从目的论角度看《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译英[D].北京:外交学院,2011.[7]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4(1):56-59

[8]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

[9]王小萍.中国党政热点词语英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09

[10]王银泉.“福娃”的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6(3):74-76

[11]杨原.有关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词汇的英译[J].邵阳学院学报,2006,5(2):103-105

[12]张顺生.谈俗语“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英译[J].上海翻译,2013(2):54-56.

第五篇: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摘 要】本文选取茶类词汇作为中国文化术语英译的一个典型代表进行探讨,分析了茶类词汇英译的基本策略,并探究了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中国文化的输出需要大量易于输入语接受的术语翻译,望本文的浅析对中国文化术语的翻译有些许贡献。

【关键词】茶;术语;翻译策略

一、引言

1785年为英国自由党员数人所作的The Rolliad(《鲁里之流》)中有这样一首诗:

What tongue can tell

The various kinds of tea?

Of black and green,Of Hyson and Bohea;

With Singlo,Congou,Pekoe and Souchong,Cowslip the fragrant,Gunpowder the strong.茶叶本多色,何舌犹能穷?

熙春与武夷,此绿彼又红;

松萝与工夫,白毫和小种,花薰真芳馥,麻珠更稠浓。

短短一首小诗,茶叶名称竟有十一个之多。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英国人对茶饮品的青睐,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英语中从汉语借入的茶类词汇的数量之多。本文作者收集了大量英语中吸收的茶类词汇,在此基础上对其翻译策略进行分类,并试图探究其翻译策略背后的复杂因素。茶类词汇只是中国文化词汇输出的一个方面,期冀本文的浅析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对中国文化术语输出的有益研究。

二、茶叶词汇英译策略爬梳

1、音译

英语中吸收的茶类词汇绝大部分都是音译词:

tea(茶),bohea(武夷茶),pekoe(白毫),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种),Campoi(拣焙茶),Sunglo(松罗),Twankay(屯溪),Oolong(乌龙)

2、意译加音译

这类词中的音译部分多是tea:

green tea(绿茶),brick tea(砖茶),gunpowder tea(珠茶),jasmine tea(茉莉花茶),Yony hyson(雨前茶),Hyson skin(皮茶),compressed tea(紧压茶),uncompressed tea(散茶)

3、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是指事物的命名和社会习惯往往是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形成的。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红茶”的英译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早在17世纪的时候,英国开始在中国福建地区大量收购茶叶。当时收购的茶叶大多是武夷茶,因武夷茶茶色为黑,所以直译为“black tea”。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和茶的特点进行分类,武夷茶冲泡后红汤红叶,按其性质属于红茶类。但英国人已经习惯称武夷茶为“black tea”,所以这一说法就一直沿袭下来,现用以指代红茶。

三、茶类词汇英译策略成因分析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流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很难指出有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萨皮尔的话指出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词汇层面上,即是我们所说的借词。可见,引入借词是一种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霍凯特认为借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贷出语言的优势地位,二是因为借入语言在词汇方面出现空白(崔永华)。英语从汉语中吸收词汇,其主要原因也无外乎以上两点。其中,借入语言在词汇方面出现空白是其引入借词的直接原因。纵观英语中吸收的汉语词,绝大部分都是表示食品、器具、服饰、官职等概念名词。当英语中没有这些概念而又不得不使用、表达时,借词特别是音译借词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早期的茶类词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输入英语的。中国茶叶于17世纪传入英国后非常受欢迎,先是在英国王公贵族中形成了饮茶之风,随后蔓延至整个社会,久而久之英国人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英国人对茶叶的喜爱造成了对茶类词汇的迫切需要。于是,上节中提到的那些音译借词做为一种全新的必需的概念进入了英国社会。又因为早期英国进口的茶叶多是产自中国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带,所以这些音译词的“音”实际上多是是闽语或粤语方言(见下表)。另外,饮茶的享受使英国大众对茶类的详细划分十分熟悉,甚至有些茶品作为贷出国的中国人都未必知晓。这样的普及程度是其他类别的汉语借词无法比拟的,以至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总编辑伯奇菲尔德(R.W.Burchfield)博士于1979年指出:English peopl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cquired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various kinds of Chinese tea,and the picture that emerges is that the generic word tea becomes less familiar than the names of varieties.(18世纪的英国人深谙中国茶叶的各个品种,甚至茶叶的品种名称比一般词汇“tea”还有名。)

粤语:cha,Hyson,Campoi

闽语:tea,Bohea,Pekoe,Congou,Souchong,Oolong

吴音:Twankay

普通话:Sunglo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本质上说,语言是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的。语言的接触势必带来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的表现之一就是外来词的引进。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对等的。于是就出现了强势语言文化和弱势语言文化之分。交流的方向就是强势一方向弱势一方大量输入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也是霍凯特所说的“贷出语言”具有优势地位所以才会有借词进入贷入语言。纵观历史,茶类词汇进入英语的时间多集中在17-18世纪。钱钟书先生通过对17、18 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的详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我们的研究是对的,那么英国对中国的仰慕在17 世纪就达到了顶点。17-18世纪正是“中国风”席卷欧洲的时候,中国对于欧洲是“一个尺度,一方视野,一种价值观”。(姜智芹)在“中国风”的吹拂下,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给正处于变革时期的英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具有中国特色的饮茶文化自然也当仁不让的刮进了英国文化。而处于不同地位的语言文化引入借词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强势语言文化多是先“归化引入”再“异化更新”,而弱势语言文化恰恰相反,即倾向先主动接纳“异化”借词,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才慢慢进行“归化”修正。对于17-18世纪处于弱势地位的英语文化就呈现出了茶类词汇以“异化”形式首先进入英语的场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洗涤,有些纯音译词逐渐消亡,继而被其他形式的词汇所取代。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congou”,它是“功夫茶”的音译词。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在西方广为流行,李小龙首次将Kungfu写入了英语词典。受此影响,“功夫茶”的译名也变成了“Kungfu tea”。与纯音译的“congou”相比,“Kungfu tea”显然是向“归化”靠近了。

四、对于当前茶类文化词汇翻译的启示

与中国庞大的茶类名称以及相关的茶文化术语相比,在英语中扎根的茶类词汇只是九牛一毛。要想中国茶文化扬名海外,一整套规范的茶类术语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纵观进入英语的茶类词汇以及目前已广为接受的茶类术语的英译,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英语语言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文化,汉语在当今的中英语言文化交流中处于劣势地位。“中国风”在英语国家遭遇了逆风时期,希望英语文化仍旧像17-18世纪那样大量吸收具有异质色彩的音译词已经不太现实。而且,异质语言文字的译入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借词超过了必要的程度就会使语言遭到污染。对于当今的茶类词汇的英译,其上上选是充分利用英语中已经吸收的茶类词汇来构成新词,能利用已有词就不再创造新词。比如,pekoe和souchong是两个较早进入英语中的茶类词汇。所以英语对Peoke oolong(白毫乌龙茶)的接收度要远远好于Bai Hau oolong。目前以这两个词为基本词构成的其他的茶类词汇也已为英语文化所接受。比如:broken pekoe(碎白毫),orange pekoe(橙白毫),flowery orange pekoe(花橙白毫),broken orange peoke(碎橙白毫),broken orance pekoe fannings(碎橙白毫片茶);pure souchong(正小种),broken pure souchong(碎正小种)。这些茶类名称作为茶类术语的一种,也符合术语本质的属性要求,如“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语言正确性、简明性、理据性、稳定性和能产性。”由此可见,pekoe和souchong已经可以作为正式的茶类术语而推广使用了,如果舍弃这现成的译词非要寻求其他的译法,可谓费力不讨好了。同理,与乌龙茶相关的茶类词汇也可以在“乌龙”的基础上构成复合词。Oolong是淘汰了“black tea congou”,“black dragon”等译名最终确立了“乌龙茶”的正统译词地位的,历经时间的涤荡而流传下来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以“oolong”为基础,我们可以翻译得到,Anxi oolong(安溪乌龙茶),Flowery oolong(花乌龙茶),Minnan oolong(闽南乌龙茶),Phoenix oolong(凤凰乌龙茶),Dongding oolong(冻顶乌龙茶)等等。这些茶类词汇的推广既可以巩固oolong的地位使其成为专业术语,又能使茶类词汇的英译系统化,规范化。

但是,英语中已有的茶类词汇毕竟还是少数,靠这些词构成的新词数量还是有限。另外的途径还是要创造新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随心所遇的创造,而是要遵循术语的属性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性,即具有构成相关术语词汇的能力。从术语的这一要求来看,Pu’er tea(普洱茶)是一个值得推广的音译词。它形式简单,比较符合英语词形,又容易构成一系列衍生词汇如raw Pu’er(生普洱),cooked Pu’er(熟普洱),aged Pu’er(陈年普洱),large-leaf Pu’er(大叶普洱)等。相比之下“铁观音”的音译词(Tie Kwan Yin)和意义词(iron goddess of mercy oolong)都不太具有生成系列词汇的能力,建议参考gunpowder tea的翻译方法,汉语“珠茶”是以茶的形状入名,而英语“gunpowder tea”是以茶的形和色(像火药)译名。“铁观音茶”的翻译或许可以放弃其茶树与观音有关的传说,转而寻找其他方面的内涵。

注解:

①关于这些音译借词的“音”所来自的方言,参考了梁慧敏《英语词典中的汉语音译借词》一文。http://

参考文献:

[1]龚益.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9.[2]姜智芹.中国:英国的典范——17-18世纪英国文人眼中的中国[J].国外文学,2008(3).[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173.[4]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57-173.[5]Qian Zhongshu,“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in Adrian Hsia ed.,The Vision of 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M].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of Hong Kong,1998,61.[6]魏向清.学术摹因的跨语际复制——试论术语翻译的文化特征及研究意义[J].中国外语,2008(6).[7]严筠.英语中关于茶的词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8(1).

下载《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蒋割荆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革时期常用词汇的英译》蒋割荆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