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京,津,沪,渝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京、津、沪、渝高校后勤 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杜松彭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高兴地迎来了京、津、沪、渝四直辖市教委后勤处、后勤研究会以及部分高校的领导和同志们。四直辖市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研讨会今年是第五次举行。五年来,四市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深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进展,也面临着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四市一年一次的会议,对交流和沟通情况,研讨在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过程中遇到和产生的热点难点以及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促进四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起到了很大作用。今天,老友新朋又一次相聚在首都北京,我代表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校后勤研究会和北京90所高校,向各位的到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
北京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始至终坚持从北京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探索、推进、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放在首位,把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摆在首位,把维护高校的稳定放在首位。
今年,北京市教委加强了对高校的分类指导,使各校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和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后勤改革推进模式,指导学校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后勤运行机制上向规范的企业化运作靠拢,练好内功,锻炼队伍,以适应北京高校发展对后勤服务的需求。今年市教委还采取措施,进一步主导和促成校 际间后勤行业联办,如伙食、物业管理、校园超市连锁等,探索尝试高校后勤向行业性方向的转变。在各项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后勤研究会的作用,加强工作研究和理论研究。在2006年,北京市教委继续推进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积极推进高校伙食联合采购和公寓床上用品的招投标采购以及质量监管,在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高后勤管理现代化水平、开展节约型后勤建设等方面也迈出了一步。为构建充满活力的首都高校后勤文化,开展了北京高校首届后勤文化艺术节活动。
今后一个时期,按照袁贵仁同志在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改革目标,深化后勤改革仍然是北京高校的重要任务,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首都实际出发,建立促进首都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以一流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为北京高校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建设首都和谐校园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近年来,兄弟省市又分别出台和实施了很多新的改革举措,有的走在了北京的前面,北京要利用这次会议机会多多听取、好好学习。希望四市的同志通过这次会议,互相启发,互有促进,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金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祝兄弟省市的朋友们在北京获得丰富的收获!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深我们之间的友谊和联系。预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也祝大家在北京过得愉快!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二篇:川渝滇黔旅游产品线路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川渝滇黔旅游线路产品推广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1年3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春光明媚,万物萌苏。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十分高兴的迎来了川渝滇黔旅游线路产品推广研讨会在****召开。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旅游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是中国盐业的发祥地之一,1939年因盐设市。全市辖四区两县,幅员面积4373平方公里,总人口325万人,是全省率先进入大城市行列的4个地级市之一,素有“千年盐都”、“南国灯城”、“恐龙之乡”的美誉,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8亿元,连续7年保持了14%以上的快速增长。
****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人文底蕴,亿万年恐龙奇观,两千年井盐文化,八百年彩灯风采平添了****独特的城市魅力。目前,全市共有国家4A级景区2处,星级饭店8家,其中4星级标准以上4家,旅行社16家,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5万多人,2010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84.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旅游产业已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深度挖掘历史
1文化底蕴和人文旅游资源,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提升南国灯城、川南美食城,加快开发卧龙湖、青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燊海井-吉成井盐史文化博览园、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园、荣县大佛文化旅游园、富顺文庙儒学文化旅游园,形成“两城两区四园”旅游支撑体系,着力打造梦幻灯会、地质公园、井盐旅游、佛儒文化、美食购物五大旅游品牌,努力建设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川、渝、滇、黔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旅游富集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成熟的旅游产品以及完善的旅游设施,相互之间既是旅游目的地,也是旅游客源地,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今天,川渝滇黔旅游线路产品推广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对于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市旅游工作更是一次有力的推动。我们将在省旅游局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大力促进我市旅游工作实现新的提升。同时,我们愿与各地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加大互动对接,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共同推进区域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最后,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郭娟)11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商贸旅游学院郭娟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近两年来,商贸旅游学院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围绕开展校企合作这一有力抓手大做文章,不断摸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下促进有特色的课程体构建,以及探索适应新模式的评价考核体系。现简单总结如下:
2010年10月,酒店管理专业与山西天星海外海酒店管理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海外海管理干部班”,开启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该订单班有几个特点:
一、海外海向学生提供定向培养基金,并且这笔基金在开班仪式上现场发给学生。
二、海外海的培训专家,来到课堂上提前进行岗前培训,把企业的发展理念、服务理念及时渗透进来。
三、学生到海外海进行实习,并就业,而且作为储备梯队干部进行培养。目前,“海外海管理干部班”已经举办两届,第一届正在海外海实习,45个学生,正常实习43人,其中赵娟、原阿芳、荆红霞等3位同学已经被列为储备店经理,新店一开就是店经理,月收入超4000元,最近,海外海又进行了公开竞聘,40个实习生中,张琼琼、任鹏飞等6位被提升为主管,曾宏飞等2位被提升到管理公司工作,何晓静、刘咪咪等12位被提升为部长助理。该班近半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高起点职业生涯。
2011年4月,旅游管理专业与山西乔家大院景区开始合作,整个班级的学生开进乔家大院景区。目前,进入景区学习的有两届学生了,学习效果从去年的导游考试口试成绩呈现了出来,往年导游考试的通过率也就是29%左右,去年导游考试的通过率达到了64%,使得很多导游口试的评委眼前一亮,刮目相看。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单单是得益于校企合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在基于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我们结合酒店行业的特点和特性,摸索出“1+1”的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为校内培养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第二年校外培养阶段,其中,第一学期以企业培养为主,学校培养为辅。同时,学生以员工身份完成酒店三大服务岗位,7个技术岗位的认知、学习。第二学期则在企业里顶岗实习,当然,往往实习未结束就已经成为管理干部。
另外,我们也根据校企合作特点摸索出“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特点的“课堂进企业”、“课堂进景区”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把旅游课堂搬进乔家大院景区,景区不忙的时候我们老师讲授文化课,忙的时候则去景区进行讲解,专业老师则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去,突出学生们能力的培养。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我们也尝试把酒店管理课堂放到海外海企业里,每天派专业老师到企业给学生上课,充分利用了酒店的专业资源,同时,也给专业老师深入企业前沿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实现了“工学融合”,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融为一体,“教学、工作、就业”一体化的实现。
人才培养模式从重文本模式到重实践模式的转变,客观上必然要求我们加快课程体系的构建。坦白来讲,我们课程体系的构建远远不适应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简单说,主干课、考试课、考查课等体系不适应现实状况;很多专业课程存在“过渡学习”现象;实践课程体系还没有确立到主导地位等等。去年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经过研究我们确立了“开放性、适应性、综合性、模块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开放性要求我们结合社会、专业、职业、学生等因素,按照发展能力为指导,以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适应性则要求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淡化基础课、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这次实习学生在海外海公开竞聘给我们的教训很深刻,企业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是,很多竞聘的学生专业能力很强,结果有的学生,不会做ppt,不会用Excel表格,失去了宝贵的晋升机会。这就要求课程构建不但要考虑适应性,也要考虑综合性。因此,从这学期着手下大力气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加强拓宽专业基础课,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两年不断档,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最后,我们专业教研组要加快模块化课程的进度,课程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打破学科严密的学术逻辑体系,改造成适应生产实践的效率逻辑体系,同时,要尽可能反映行业的最新进展,力求把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放在主导地位上。
接下来我说一下评价考核体系。“课堂进企业”“课堂进景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教学内容重点的导向的转变,及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客观上要求不能单一的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能力。这两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每年要接受省旅游局培训中心的技能鉴定,我们把旅游局专家对学生技能鉴定的成绩纳入到相关学科的期末成绩考核中;学生们在乔家大院讲解实习,上岗前以及上岗一段时间,景区的讲解部门要对学生考核,我们把考核成绩纳入到学生期末成绩。我们与酒店企业合作,酒店企业定期要求学生完成规定服务项目,我们用这些规定服务项目取代课程考试成绩。这些当然都是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多元化的尝试,以后还要进行探索,使之严肃化、标准化、制度化。未来我们希望与酒店、旅游企业一道,共同开发一套毕业生能力认证体系,客户评价体系,把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评价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我想说,我们各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必须承认挑战、困难、问题更是不少。我们的老师曾经因为往返乔家大院20多块钱的路费无法报销而抱怨,我们也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对我们进行尖锐的指责„„幸运的是,领导及其他部门坚定的支持了我们,使得我们教学团队坚信,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的勇敢的继续向前探索,把工作做的再细致些、再严谨些、再完美些,当然,我们还需要领导及其他部门的继续支持和严格监督,以及所有关心我们的朋友的建设性的批评!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各位。
2012年5月10日
第四篇:朱宝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朱宝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交流经验、理清思路,进一步做好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首先,我向大家就有关情况和想法做一个汇报,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各地各高校的不懈努力,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苹在整体上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后勤设施建设采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的新机制,1999—2003年,5年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54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740万平方米,约为1999年前50年建设总量的二倍,成功地实现了规划目标: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定程度上解放了后勤生产力,优化了后勤资源配置,不但使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还拓宽服分领域,为高校和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更丰富的服务。
近一年多来,我考察了许多省市和高校,从各地对这项改革的态度看,多数依然比较积极,特别是近一阶段,一些地区正在清理思路,酝酿着进一步推动改革。从高校的情况看,虽然多数没有大的进步,但有小的进步,少数高校的改革进步较大。比如:目前新校区基本上都直接采取了社会化的后勤服务方式;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高校已将后勤老职工妥善安置,全面实现了后勤服务社会化;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高校分别在物业、绿化、医疗、通讯、邮电、餐饮、商业、交通、洗浴等方面引入了社会企业,部分实现了社会化服务;还有一批高校的后勤实体已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有的已实行了股份制改造。总的看来,后勤改革已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例如:河北大学,改革第一年就为学校节约资金300多万元。近年来,在校学生和后勤务方面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而与改革前相比,学校的后勤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由于后勤改革的成功实践,河北大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虽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远未完成。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机制尚未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后勤保障工作的运行效率依然较低。而目前改革的进展十分艰难,主要原因是认识、观念和人的素质还不适应改革的需要,改革思路不清晰,政策不配套,来自各方的阻力,高校内部整体改革滞后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改革的深入。
由于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没有继续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舆论宣传的力度也大为减弱,有些同志对中央的态度产生了疑惑。这个问题,我已在很多场合向大家解释过,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对这项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多次指示要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今年这项改革依然是教育部重点工作之
一。近一年多来,我们始终在全力以赴地开展各项深入细致的推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对目前改革形势的分析
我认为,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形势是好的。虽然包括先进学校在内,目前的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据我了解,这些问题属于可以克服的前进中的问题,不属于方向性问题。不少同志认为,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趋势。从我上面介绍的情况,大家应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还是在稳步前进的。倒退也有,但属于极少数。我了解过一些大家认为倒退的学校,有些学校表面是倒退,实际是在调整深化改革的策略。甲乙方模式是实现后勤与学校分离过渡阶段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或最科学的方式。只要有利于达到最终目标,选择其他方式不应属于倒退。前几年,由于要求明确、扩招急需、推进力度大,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后勤设施和后勤分离工作难度不大,整体进展
较快是很自然的。而实际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随着改革的深化,目前已进入了实质性改革阶段,许多难点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必然进入一种稳步探索的阶段,先进也必然是少数。因此,目前的状况,完全属于正常现象。·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已出现了一批成功的典型,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十六届:中全会后,国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思路和政策更加明晰,为我们下一步推进改革,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如果认真分析改革的成绩,特别是分析先进学校改革前后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地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继续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目前,在推进改革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清楚,就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互不理解。中央政府召开了大会,下发了文件,指望地方政府和高校去推进、去探索,待时机成熟时,再出台进一步的指导文件和政策。而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改革深入到一定阶段时,感觉目标不十分清晰,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不知道该如何推进,如何深化改革,等待着中央政府更进一步的文件和政策。这样互相等待,势必拖延改革进程。我认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文件和相关政策对推进改革十分重要,确实必须抓紧研究。我们去年就已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但这项I作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还需要成熟的实践的支撑。因此,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消极等待,应积极探索。这· 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做好改革的推动和组织引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的感觉是,大家对这项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还认识不足,或虽有充分的认识,却没有考虑清楚相应的对策。我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涉及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看,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改革。我们必须以积极的、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这项改革,推进工作采取以往习惯的简单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清思路,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作为教育部门,特别是我们直接负责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同志,不能被动地等待领导的指示,必须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与开大会、发文件相比,同样重要,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早晚都必然要做,早做,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就处于主动地位,晚做,就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们这次会议,主要就是研究这个问题。
三、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改革中应理清两个思路
目前,在推进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思路不清。我认为,要做好推进改革的工作,必须首先理清两个思路,一是改革的基本思路,二是推进改革的工作思路。
(一)改革的基本思路
明晰改革的思路十分重要。前一阶段,许多省市和高校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一一下一步改革该如何深化?我想,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基本思路不清晰。思路不清晰,改革必然陷入盲目状态,高校就不知道该怎样探索深化改革,政府也不知道该怎样主导、推进改革。我认为,明晰以下几个方面,思路就基本清晰了。
1、什么是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我们以往出台的文件,虽然提出要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但对什么是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没有明确。这个问题不明确,就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一些问题,比如:什么叫社会化?为什么要实行社会化?最科学的社会化实现方式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确定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就比较容易了。
我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最科学的实现方式是市场化。其理由是:从理论上讲,市场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使学校和师生员工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从实践上讲,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已取得了巨大成功,高校后勤改革也已经有了大量成功的先例。虽然目前问题还很多,但利大于弊;从国家政策上讲,三中全会《决定》已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也就是说除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全部都要开放市场。
根据市场化的要求,我认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内涵应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 行业自律管理,有关各方监督管理”。这也可以视为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因为,无论改革过程中各地各高校采取什么模式,最终都会走到这个模式上。
2、改革的主要任务
围绕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制,必须建立起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有三项任务:
一是使后勤实体彻底脱离学校· 走市场化的道路,由市场提供后勤服务,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消化后勤老人,直接将后勤市场交给社会,如果条件具备的话·,走这条路相对比较简单;另一条路是使后勤实体与学校彻底分离,融入社会。因此,对于有必要建立后勤服务实体的高校来讲,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将后勤服务实体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
二是推进后勤实体的产权多元化改革
当前,„有些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已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但大多没有解决产权这一核心问题,即使成立了股份制企业,由于学校“一股独大”,后勤企业仍无法割断与学校的“脐带”。在此情况下,学校既掌握着市场,又要对企业负责,难以形成规范的市场,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和学校办后勤的状况。后勤实体也无法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难以强大,难以脱离学校自立于社会。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国有企业,要建立“lJ]属清晰、权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样也应是高校后勤企业组建和改制的基本模式。因此,高校应当创造条件,适时推进后勤实体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建立起经营者持股的股份制公司。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才能有效地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是构建开放、规范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管理体系
垄断经营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简单地开放后勤服务市场,也必然会出现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恶性竞争。
为此,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努力建立起一个竞争有序、监管严密的市场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入机制、监督机制、退出机制”三个方面。为此,要建立起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办法,要保证引入企业的质量,保证引入后能够对这些企业实施有效监督,保证对严重违规的企业及时清退。同时,还要坚决避免学校在市场管理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保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前面所说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五句话,实现每一句话都需要做一系列工作。提出三项任务是为了在工作中„更突出重点。这些工作需要大家共同研究探索,尽快实现。,在这一基础上,后勤资源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然进行优化配置,专业化、产业化也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各地应当引导高校向这个方向发展,但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服务型和经营型项目也应区别对待。·
3、妥善处理好高校后勤服务“姓教”与市场化的关系
目前,大家往往把高校后勤服务“姓教”与市场化对立起来,认为这是矛盾的。因此,常常有人说开放市场或注册股份制企业,学校将失控。因而,对开放市场望而却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从理论上讲,虽然市场化以后,服务企业不再“姓教”,但由于学校不再管企业,不但减轻了负担,而且可以选择更好的服务企业,加上在与企业的约定中可以充分体现“姓教”的特色,通过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也完全可以控制、引导企业。因此,市场化不但与后勤服务“姓教”不矛盾,而且有促进作用;从实践上看,我们有一批学校已经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市场化的方式,已从实践上证明了高校后勤市场化的可行性。虽然也有个别学校出现了问题,但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出,那些问题是市场管理不善造成的,属于前进中可以克服的问题,并不是方向性问题。总的来看,市场化还是利大,^„/于弊的。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依然没有退缩,而是在继续推进和完善。由于在市场管理中增加了高校管理这一环节,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相比,高校要简单得多,也容易控制得多。因此,我们也应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此外,还应当明确,具有公益性的服务项目,其公益性不能由企业体现,而应由政府和学校通过政策和投入体现。实行市场经济必须让企业获得适当的利润。·(二)推进改革的工作思路
目前,对高校后勤改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阶段。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下发相关文件。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工作,整体推进工作必须讲究策略不能简单操作。无论是否下发文件,都必须做好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否则,即使下发了文件,大家也不懂该如何操作。所以推进工作要有明确的思路。要围绕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开工作;要动员起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要先做有把握的事,尽量用改革理论和成功的实践教育、引导大家。
为了便于大家开展工作,我根据掌握酌情况,推荐大家几项有效的具体工作方案。
1、成立高校后勤协会
根据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的要求,应尽快建立高校后勤协会。
成立高校后勤协会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实行行业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可减轻政府职能部门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开展工作。目前高校后勤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既要推进改革、还要加强管理。众多专业部门的工作各不相同,改革、管理都要分类指导。大量的规章、制度、标准要建立,要对学校和服务企业进行检查评估,要组织人员培训,要收集、推广经验,要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咨询,要研究、解决难点问题,要引导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等等。如此众多的工作,仅靠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决不可能搞好工作。同时,改革完成以后,政府也不宜管理后勤服务企业。因此,早晚都要成立这样一个协会,把大量政府不应有的职能接过去,同时配合政府做大量出台政策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的同志担心,政府都搞不好的工作,协会怎么能搞好?这种担心实在不必要,因为政府该考虑的还
要考虑,该出头的还要出头,只是增加了一支专业力量,做了政府不应做或没精力做的事,只能加强工作,不可能削弱工作。
在组建和发挥高校后勤协会作用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二是慎重选择用人;三是健全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四是教育部门应牵头组建,并加强指导、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步入正轨,把本地高校后勤战线团结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抓好工作,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校后勤协会的运营费用,主要来源于会费和各种服务收费。开始阶段可以采取过渡办法。黑龙江省和安徽省已经成立,有可参考的经验。· 如果暂时组建高校后勤协会有困难,也可先采取以上办法,发挥高校后勤研究会的作用,适当时机再转为协会。
2、建立高校后勤信息网站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对整个高教系统全体干部和后勤职工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都需要接受新知识,广泛学习先进经验。满足高校后勤战线的这一需求,对推进改革、加强管理意义重大。
建立高校后勤信息网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试想,如果建立起全国高校后 勤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到每个省市、每个高校的后勤改革和管理信息,再将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分门别类通过信息网传播到每个省市和高校,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将会多么有力地促进改革管理工作。同时,地区后勤网站建立起来以后,还有利于开展集中采购等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也可利用信息网便利地发布信息。
各地建立后勤网可采取多种办法,可以放在协会,可以放在高校,可以委托合作单位,也可以放在教育厅的信息中心。对这个问题要慎重研究,务必要充分整合资源,保证有专人负责,便于管理。
各地建立网站后,要与属地内务高校后勤网连接,并对高校提出相关要求。
目前,全国高校后勤研究会及北京、天津、湖北、浙江、安徽、陕西等省市已建立了网站,各地建立网站前可向这些省市了解情况,也可向全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咨询。
3、开展人员培训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的后勤干部和职工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专业素质普遍远不适应当前的改革和管理工作,即便是过了这个阶段,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和市场竞争,也需要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专业素质。因此,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各地应认真研究组织好培训工作。
4、研究解决难点问题
当前改革与管理工作中,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规范,各地应将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分工负责,抓紧完成,用于实际工作。解决问题本身就是推动改革,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改革前进一步。各地务必特别重视这一工作。
5、加强后勤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极其重要,既关系到改革,也关系到稳定。近年来,一些省市开展标准化食堂与学生公寓的检查评估,有效地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许多高校反映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后,提高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还有些高校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后勤管理工作。建议各地相互学习,认真总结交流经验,引导高校。
6、积极开展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是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消除腐败的有效办法,教育部在几个文件中均对此提出过明确要求,虽然这项工作难度较大,但有些地区在此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陕西的文字材料已提供给大家,会后请上海、黑龙江也准备一个文字材料提供各地参考。希望各地认真研究,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
7、认真抓好改革试点工作
出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必须有成熟的典型和经验。因此,抓好试点是深化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前,各地已产生了一些先进典型,但还不够成熟。这些学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热情、有基础、有思路、有人才,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希望各地组织专家组到这些学校,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通过此项工作,不但能够帮助这些典型尽快成熟,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普遍性问题。改革典型成熟的早晚,也关系到改革的进程,希望大家务必高度重视。
同志们,目前我们正面临着一项极其艰巨的改革任务,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是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还是被动的开展工作,能够充分体现我们的思想境界、工作姿态、工作作风和工作水平。不干工作的人,永远不会出错;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有可能出错。但我希望大家以国家的事业为重,勇敢地开拓进取。当然,为了避免给国家造成损失,我们同时也必须精心研究、周密组织、慎重操作。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力投入工作,一定会赢得各方面的支持,为国家做重要贡献。
衷心希望我们一道团结全国高校后勤战线的同志共同奋斗,创造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辉煌成就。
第五篇:关于针对在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在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
周海涛
2008年10月25日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今年是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开展的第三十年。值此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研讨会召开之际,谨向全国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谨向三十年来在全国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第一线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三十年来,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在国道网、国道主干线系统、国家高速公路网等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高速公路、大型桥梁等重大建设项目的设计标准、设计方案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公路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和信息已成为公路交通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托。
三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几代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交通情况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调查体系,初步覆盖了国省干线路网。调
查手段由早期的数石子、数豆子、画“正”字发展到现在的自动化观测;调查内容从早期单一的交通量数据发展到现在的交通量、车速、比重、轴载和出入境数据调查;数据传送从早期的人工填表、邮寄发展到现在的全自动无线实时传输;常设调查站数量从早期的1100余个发展到现在的18000余个;数据分析从早期的手工统计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处理。可以说,交通情况调查工作已今非昔比、变化巨大,也预示着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的前途光明、充满动力。
大家都知道,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是基础性很强的工作,这个工作很难直接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很难出院士,也很难出大师。然而,三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一代又一代、数万工作者默默奉献了年华、默默付出了心血,为公路交通的发展“奠基铺路”。今天表彰的15个“全国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先进单位”和73名“全国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先进个人”就是广大交通情况调查机构和调查工作者的典型代表。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并通过他们再次向三十年来全国数万交通情况调查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公路交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公路交通的发展理念、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过去三十年公路交通情况调查主要是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话,那么,今后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要更多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公众出行服务”。因此,交通信息的内容需求将越来越丰富,交通信息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交通信息的传递方式将越
来越便捷。希望代表们在本次研讨会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深入探讨公路交通信息内容的新需求,深入研究公路交通信息传递的新方式,为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发展献计献策,为公路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