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京圃 在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创新村镇银行发展模式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三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我谨代表中国建设银行对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借本次论坛的机会,我愿与各位探讨交流建设银行在发展农村金融业务以及村镇银行建设方面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城乡统筹发展代表了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金融危机后,过渡依赖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显现出弊端,不可持续;随着中国实力增强而不断增加和升级的贸易摩擦,使得出口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关键的转折时期。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10年中央1号文中强调“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 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其中,关键在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约九亿的农村人口无疑是推动此项转变的主力,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激发其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实力,决定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败,也为未来中国经济拓展了新的增长点。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未来的影响如何?建设银行面对未来市场变化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和准备?带着这些问题,今年3月份我行与全国工商联联合组织赴浙江、苏州开展调研。调研发现,浙江、苏州两地城乡统筹发展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在农民居住方式上,由分散居住向社区化集中居住方式转变。这是两地政府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即认为,只有改变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农村居住方式,才能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才能把农民从对土地的一味依赖上解脱出来,才能彻底解决农民致富和持续增收的问题。为此,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二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由传统的家庭生产向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几千年来,农业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但长期以来的家庭化生产使得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下,农产品标准不统一、定价不统一、附加值含量低。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为农业的规模化创造了前提,即农业生产方式的企业化。浙江、苏州等地政府成立了土地流转机构,鼓励并牵线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企业承租农民的承包地,或吸引农民以承包权入股,企业拿到农民的土地后,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销售,实现农业的标准化、机械化和品牌化。三是在工业生产方式上,由简单、粗放的乡镇企业生产向园区化生产方式转变。在过去多年的实践中,发展乡镇企业经济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乡镇企业呈现多而小、散而弱的特点,乡镇企业大多存在产品质量不高、生产环境恶劣、市场开拓难的问题,发展步履维艰。因此,彻底改变乡镇企业的现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实现集约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园区化。
未来几年,浙江计划培育200个左右的中心镇,2010年整治3000个村,完成农民住房改造30万户。苏州计划到2012年,农民集中居住达到50%左右,村镇工业企业集中度80%以上,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60%;到2011年底,全市社区股份合作社股份分红率达30%,土地入股比例达40%以上,农产品由专业合作社组织产销达50%以上,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达40%左右。我们认为,浙江和苏州的城乡统筹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成功经验,这与包括政府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从中央到地方已经采取的众多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相比,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上述两地的做法无疑是最具成效和可持续性的,必将成为未来政府推进全国三农改革的首选措施。目前,除浙江、苏州外,北京、广东,包括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开始了以城镇化改造为主要手段的城乡统筹建设探索。可以预见,随着浙江、江苏经验的逐步成熟和推广,在未来三到五年,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全面进入城乡一体化建设高峰阶段;未来五到十年,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强,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广大内陆地区也将全面铺开。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需求,是商业银行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和实现业务转型的有力依托
城乡统筹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代表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必将引起城乡金融需求的快速变化,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园区工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都需要 大量资金投入,“三农”的金融需求将比过去更加迫切,内容也更加丰富。
建设银行行作为首家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海内外上市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改革发展,经营实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为服务“三农”、发展农村金融业务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我们认识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落实中央的号召,顺应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积极开拓农村金融业务,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对优质客户、优质项目,银行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收益空间正被逐步压缩。从长远来看,在保持传统业务领先地位的同时,我行应提前在制度安排上、在能力建设上着手,积极稳妥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将发展农村金融业务作为战略转型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行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务。截至年5月末,我行涉农贷款余额6775亿元,比年初增长15%,高于全行平均增幅6.39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自2008年以来,我行积极实践通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方式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已先后筹建14家村镇银行,其中6家已开业。目前,开业经营满1年的湖南桃江、浙江苍南两家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良好,资产质量优良,支持“三农”初显成效,并已实现盈利。截至5月末,桃江建信村镇银行贷款余额1.6
亿元,比年初增长35%, 其中涉农贷款占94%,苍南建信村镇银行贷款余额2.68万元,比年初增长83%,其中涉农贷款占82%,两行均无不良贷款。依托建行的整体优势,通过村镇银行的参与,丰富了当地金融产品,促进了当地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广大农户切实得到了实惠。
农村金融业务与大型银行的传统业务有很大差别,大型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照搬或移植现有的管理经验,而应充分考虑农村金融业务的特殊性,结合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差异性,探索创造灵活、简便和高效的经营与服务模式。下一步,我行将继续积极探索发展服务“三农”业务和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新模式,在加强对已设村镇银行的有效管理的基础上,统筹研究村镇银行的选址布局,根据城乡统筹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特点,未来重点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三个领域重点考虑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
三、创新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的重要途径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多种形式,互为补充、合作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 最为薄弱的领域。尽管县域金融机构虽然数量庞大,但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能力仍然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风险高的特点,其资金或流向城市、或利率过高,金融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单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能力比较薄弱,资源投入也相对有限,产品设计未充分考虑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特点,与城市金融产品差异较小,产品的适用性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农村金融需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金融机构非农化倾向和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严重,农村金融功能被弱化。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呈现跨地域、跨产业的特点,农村金融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范畴。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特别是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需要在体制、机制和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
首先,需要在组织模式上创新,有效解决单点村镇银行规模不经济问题。尽管村镇银行具有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市场响应速度快的优势,但作为新生事物的村镇银行,在其运营与发展中存在地域狭窄,社会认知度低,融资难、成本高和创新难等问题。同时,从主发起人商业银行角度来看,村镇银行布局分散、管理半径大,经营规模小、管理成本高、风险管控难度较大等突出问题,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的发挥。因此,我们认为农村金融的难题不能通过简单增加单点金融机构数量来解决,而必须在组织模式机制上有所突破。在借鉴境外合作伙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我行正在探索以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模式发展村镇银行,拓展农村金融的总体设想。通过规范化批量设立村镇银行,整体规划业务发展,集中提供IT支持和专业化营运与风险管理,有效降低风险成本和营运成本,提高风险控制和安全运营水平,实现村镇银行的规模效益。成本的降低最终将体现为产品价格优势,从而惠及“三农”。
其次,需要在经营模式上创新,发挥规模化经营优势,为农村产业链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当前,县域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大多引导着农村金融资源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这是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小、“三农”金融支持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与富有农村金融业务经验境外战略伙伴的合作,我们发现其经营模式中的两个成功实践值得借鉴:一是覆盖农业产业链的产品服务体系。把向产业链上游的农机具生产厂商提供中期贷款,向产业链中游的农业生产者提供长期基建贷款和短期收成贷款,以及向下游的销售商提供国际结算、账款保理、贸易融资等各种结算和融资服务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特殊担保、农业保险等风险分散方法,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下游客户借贷成 本,同时有效控制风险。二是丰富的农业附加产品和服务。把政府补贴政策纳入信贷流程,将补贴作为还款来源,并提供申请补贴代理服务,同时也提供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农业气象服务等。尽管我国在土地所有制、农业产业化程度、法制环境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但我们认为上述做法的实质是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从城市和工业流向农村和农业,从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形成城乡互补共促,改变二元体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分配差距。这对我们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在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模式发展村镇银行的基础上,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上下游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即将农业产业链上游的生产资料生产企业、中游的农户、种植养殖企业和下游的流通企业整体性纳入到金融服务体系中,建立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和价值共享机制,使产业链底端的广大农民分享受到质量高、成本低、更有效率的金融及附加服务。
第三,村镇银行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尚需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相关部门应努力营造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强支付结算系统建设,将村镇银行纳入其中,目前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村 镇银行都是依托当地分支行的代理支付子系统,缓解了因村镇银行无法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而造成的“孤岛”问题,但从村镇银行规模化设立的思路来看,这一问题仍亟待解决。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村镇银行可以依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产品定价,有效提高业务竞争能力。三是继续给予村镇银行合理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使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体系、信用体系的建设。通过农业保险的介入,不仅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可形成农业生产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互动机制。健全的信用体系则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经营风险。建立农村信贷登记系统,通过信贷登记不断积累借款人的信用。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社会正在孕育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与历史上众多伟大的改革一样,这场变革同样起源于农村,着眼于农民,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农民至富和农村安定,而是通过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沿袭的农民居住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消除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和农村,彻底解决这一困绕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难题。在这场变革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避免 地被推到了前台,公众银行的属性和逐渐呈现在眼前的庞大市场要求我们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此,在推动国家改革和进步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谢谢各位!
第二篇:副委员长在第三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提纲
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村镇
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出席这次论坛并和各位来宾进行广泛交流!
自2007年3月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以来,如今已走过了三个春秋,截至2009年末,银监会已核准开业17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吸收股金共计70亿元,吸收存款269亿元,贷款余额已达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达5.1万户,贷款余额65.5亿元;小企业贷款5000万户,贷款余额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和50.4%。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农民贷款难、支持农户和小企业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现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仍十分有限,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进一步扩大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仍然非常必要。为此,银监会制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发展规划》,计划自2009-2011年的三年间,在全国35个省(区、市,西藏除外)、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今年是三年规划的第二年,可谓是村镇银行布局农村市场的攻坚之年。为避免三年规划“落空”,银监会今年将新批设立99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700余家,接近去年增量的十几倍。
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国务院及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首先,村镇银行等新型农 1
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在国务院这一新政策的指引下,银监会也表示,要进一步调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在建立有效风险制度的前提之下,加大民间资本对县域金融机构的投资力度。其中特别提到,将允许资产管理公司设立村镇银行,还将适当放宽法人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最低持股比例限制。这虽不表示民间资本可立即获得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实际控制人资格,实际上,村镇银行从试点推广到现在三年多,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机制建设、业务体系、盈利模式、风控手段、制度环境都还不成熟,短期内让民营资本成为村镇银行控股方不现实,但这至少表示,村镇银行的发起机构包括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法人银行股东持股比例可低于20%,民间资本将有更大的持股空间。其次,村镇银行经营模式进一步多元化。对设立30家或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人,银监会将允许其探索组建控股公司;银行可在中西部地区尝试设立总分行制的村镇银行,其中总行可设在中部的老少边穷地级市,以及西部除省会城市外地市。允许设立市级村镇银行,等于拓宽了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即从以往只能在一个县变为多个县,客户群体扩大,经营风险随之降低。同时,银监会还允许设立10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银行设立管理总部,且不受区域限制。管理总部可以设在发起村镇银行较多的地区,也可以设在发起银行总行所在地区,甚至可以设在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主要是为方便管理,降低成本。再有,业务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松动。原来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超过资本净额5%、对同一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不超过资本净额10%的规定都相应提高5个百分点。如此一来,村镇银行对单一客户的业务拓展困境将有所缓解。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各有关方面要逐步加大对县域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将扶持政策逐步从机构的扶持调整到面向县域涉农业务支持。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放宽涉农贷款业务呆账核销条件;授权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业务重组和减免;允许涉农贷款业务税前提取贷款实施准备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等。
当然,光有国家的财税等政策的支持还不够,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及时总结经营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创新,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达到激活县域金融服务的目的。
本次论坛以“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经营能力”为主题,围绕“村镇银行商业化可持续发展”、“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有效衔接”、“村镇银行风险控制与有效监管”等问题展开重点研讨和交流,对推进村镇银行的大发展意义重大。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希望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大发展,真正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支中坚力量!
第三篇:在餐饮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餐饮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各位老总、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回顾过去一年我市餐饮业发展的成就经验,探讨我市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发展思路。这是一项对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会议,刚才糜新箭教授给大家讲了很好的一课,就餐饮业的管理现状作了祥实的分析和展望,在此对糜教授的精彩授课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协会和各媒体及奥龙公司共同举办的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近年来,餐饮业发展瞩目。2004年,我国餐饮业实现销售额74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合肥市的餐饮业一直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高速发展,已连续8年实现高增长,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24.18亿元,同比增长24.3,对于促进我市第三产业以致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分析2004年,我市餐饮营业额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一是消费者需求上升较快,个性化特色经营突出,特别是时尚、健康和特色品牌餐饮给市场带来新活力;二是节假日市场和商务旅游等对行业拉动明显;三是社会经济发展,商务活动活跃和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4年,我市餐饮市场的特点是:一是经营的品牌化、规模化,餐饮经营更加讲究树立特色品牌,吸引消费者,扩大规模,增强市场占有率。年内,有多家大型餐饮企业相继开业加入市场竞争之列,也提高了我市餐饮业的整体经营档次;二是餐饮连锁经营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显现出其科学管理,快速复制,进而占领市场的独特优势;三是外地餐饮企业继续进入本地市场,本地餐饮企业也审时度势,开始出击外地市场,形成有进有出的局面;四是餐饮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艺术更加提升,营销举措力度加大,企业更加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提高吃的品味,以节兴市等促进市场繁荣;五是重视食品安全,绿色餐饮消费理念更进一步为企业和消费者所推行和注重;六是2004年的成就是在克服“禽流感”等困难后取得的。特别是在“禽流感”面前,我市餐饮企业表现出“积极进取、合作共赢”的可贵精神。
同时,2004年我市的餐饮市场也有表现不足的地方:一是行业竞争欠规范,一些企业存在着服务质量低,卫生环境差等问题;二是不同规模间企业发展不平衡,中小型企业发展步伐较慢。表现为企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特别是一些中型企业状况不容乐观;三是成本增加过大,利润下降。今年的水、电、煤气及米、面、油、蔬菜等原料涨幅较大,虽然营业额增长较大,但利润增加不大,影响了发展后劲;四是业态发展不平衡,如早餐业从整体上来说市场较大,但企业规模较小,较为分散,难于管理,问题较多,值得关注。
展望我市2008年的餐饮市场:一是市场总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估计全年营业额增长继续达20以上;二是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仍是餐饮业发展的主题。
商务局作为餐饮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将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继续引导、推进餐饮企业的规范发展,有序竞争,做大做强本行业,繁荣我市餐饮市场。对餐饮业今年的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注重学习研究,提高管理水平。餐饮企业要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要多研究市场发展方向,把握规律,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提高管理水平和赢利水平。在经营决策中要注重连锁、集团、特色、品牌等经营模式和理念的学习运用。要学会资本运营,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管理模式,促进餐饮服务业管理体制和传统菜肴上的创新。餐饮协会应发挥优势多做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工作,加快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推进“绿色餐饮消费工程”活动深入开展。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餐饮”是三绿工程的重要举措,是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绿色餐饮涵义很广,既有食品卫生管理,也有环境保护、能源节约,还有服务规范方面的要求,强调了从采购、运输到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无害,是个发展的概念。经过前两年的工作,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以后将逐年扩大范围,以真正起到引导示范市场的作用。希望更多的餐饮企业积极参与,把企业对品质和管理的追求与政府部门的行业引导自觉结合起来,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放心餐饮消费。
同时,要积极探索行业“市场准入”。餐饮业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的行业,而一些中小餐饮企业的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值得研究和探讨。
三、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有序竞争。今年商务局将继续会同工商局、卫生局等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管理,鼓励规范有序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要求企业做到“合法经营、进货合格、消毒卫生、服务规范、价格透明、宣传真实”。企业要自觉树立诚信经
营的理念,政府加以引导和规范,广大新闻媒体给以及时的支持和鞭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和提高餐饮企业的形象,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利,实现“多赢”。餐饮协会要更好地服务规范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年内将开展的“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工作将是对行业引导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抓手。
四、加大社区服务业研究、努力做好早餐发展规划。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将是2008年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餐饮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规范发展餐饮便利店、促进早餐、快餐行业更好地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卫生、营养、健康的早餐和快餐,政府已关注到其重要性,并将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此也建议在座的企业老总们对这个广阔的市场和机遇给予更多的关注。
祝各位身体健康、新春快乐、生意兴隆、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在餐饮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餐饮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第四篇:发展村镇银行难在何处
发展村镇银行难在何处
2011-9-29 11:56:35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
张明贵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 2010 年 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是214 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是 52 家。尽管今年上半年新增 66 家,增速有所加快,但 214 家的数量与银监会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原因在于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差距大,村镇银行普遍“缺血”,村镇银行难以发挥机制的优
势。
自2006年12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尽管有政策鼓励,但实际上这项工
作推进得并不顺利。
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极
2007年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作了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就是说,只有商业银行才有资格发起设立村镇银
行。
银监会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暂且不提,但这一规定客观上确实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尤其是抑制了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的热情,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大原因。
目前,已经开业的214家村镇银行当中,80%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小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而设立,其中又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力。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只有30多家,态度并不积极,尤其是还有相当一批股份
制银行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相对于银行分支机构,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盈利较低。现阶段我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风险大、收益低,基本上还属于靠天吃饭。
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大中型银行机构网络布局相对比较完善,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的县
域不少大中型银行已经设立了分支机构,如果再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无异于对自身经营构
成竞争威胁。
三是设立村镇银行属于对外投资,需要经董事会审批,不仅流程比较复杂,而且要面对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在资本刚性约束下,商业银行显然更希望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以提高股本回报率。
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差距大
“村镇银行不村镇”是村镇银行受质疑和诟病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两点:
首先是在设立地域上,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地级市和县域,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并不贫乏的县域和大城市郊区。相反,在最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的几乎没有。
其次是在市场定位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以所在县域的企业客户为主,很少主动下乡,那些真正急需贷款的农户实际上很难获得贷款。不仅如此,在企业客户的选择上,村镇银行也存在“放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现象,放贷的主要对象多为相对优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中型企业。即使有少数村镇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也大都选择“企业+农户”的模式,要求必须有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
“村镇银行不村镇”现象其实并不奇怪。首先,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只有一个网点,如果将服务半径扩大到县城以下的乡镇和农村地区,不仅成本高昂,原有的信息对称优势也将消失。其次,大多数农户都缺少有效抵押物,农户的主要财产如宅基地、耕地等由于没有产权,实际上很难变现。而粮食价格变化非常快,且容易变质,导致农户贷款风险很大。最后,从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和外资银行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并不是为了服务“三农”,而是为了“曲线救国”,将其作为跨区域经营的跳板或敲门砖。毕竟对异地扩张需求强烈的城商行来说,相对于设立村镇银行,到异地设立分支行不仅门槛较高,而且审批的流程漫长,很难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设立村镇银行不仅响应了国家号召,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实际上,很
多村镇银行根本就不向农户发放贷款。
村镇银行普遍“缺血”
吸收存款困难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首先,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识存在偏见,由于村镇银行有自然人入股,不少人将其视为有钱人开的银行,也有人将其视为专做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或地下钱庄,加之有过去农村基金会的教训,导致人们不敢把钱存在村镇银行。
其次,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品牌和声誉还相对较弱,再加上网点少,客户自动上门的自然增长存款几乎为零。多数人仍然愿意将钱存在历史较久、实力相对比较雄厚的国有银
行和农信社。
最后,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无法印制票据,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致使其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目前,村镇银行要加入银联要缴纳300万元的入会费用,这对资金实力较弱的村镇银行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由于村镇银行存款规模小,而人民银行在很多县域没有分支机构和金库,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能力有限,因此要防范存款异动风险,村镇银行下大力气拉来的大额存款也不敢用于发放贷款,只能转存到其他大银行以备应急之需。加之不能代扣代缴税金,导致原本已经开户的企业基本结算账户逐渐流失。
村镇银行难以发挥机制的优势
村镇银行在规模上虽然是小机构,但由于属于一级独立法人,管理上具有扁平化特点,因此先天上具有决策链条短、信贷审批和发放贷款快、经营机制灵活的独有优势。
但在实践中,村镇银行的这种先天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在于村镇银行虽然名为独立法人,但受发起行的约束较大,在人员管理、业务经营等方面都受到发起行的制约,尤其是村镇银行缺乏基本的结算功能,跨行支付和异地结算都是通过发起行代理,导致村镇银行实际上沦为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难以真正做到自主经营。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城商行、农商行和农信社本来就将村镇银行作为实现跨区域经营的捷径,从设立初期就是按照分支机构来看待和加以管理的。尽管大中型银行更多地将设立村镇银行视为履行社会责任,但如果村镇银行经营不善,出现问题,将对银行的声誉和品
牌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无论出于何种考虑,绝大多数发起行都谋求对村镇银行实行绝对控股,并通过派出董事、经营层和风险管理人员等方式,将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文化等移植到村镇银行。虽然这有利于村镇银行加强管理和控制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对村镇银行经营干预过大的不良后果,致使村镇银行沦为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失去了决策流程短、经营机
制灵活的先天优势。
第五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慕冰在第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重点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在第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慕冰
尊敬的蒋正华副委员长,尊敬的张肖行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
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第四届村镇银行论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试点工作到现在已经四年的时间了,借此机会向大家通报一下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四年多前,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政策,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试点四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银监会全力推进,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踊跃参与,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丰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探索了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农村金融机构的新渠道;三是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度和市场合理的建设;四是引导创新的农村金融的商业模式和特色产品;五是科学构建了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有效监管模式。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共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52家,其中开业448家,筹建104家。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占40%,中西部占60%。在已开业的44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400家,占89%;贷款公司9家,占2%;农村资金互助社39家,占9%。同时,已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2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33亿元,83.4%的贷款均投向了农户和小企业,整体加权资本充足率30.5%,不良贷款率0.12%。总体上运行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新型农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当地原有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经济结构中最大的问题,“三农”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市场机制的发展关键是要顺畅两
通,一是商品流通;一是资金融通。流通创造价值,融通提升资金,二者合理助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政策,目的就是要建立城市资本回流农村的渠道,建立农村资金留在农村的渠道,以此平衡农村金融市场,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了落实这项利农、惠农的政策,核心是要坚持质量为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认为,坚持质量为先重点
是要把握好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市场定位上要重点服务三农和小企业。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管是城市资本还是农村资本,不管是初始投资意图还是开业后市场业务运作,都要以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己任。要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原则,面向三农,面向社区,不断探索灵活、便利的信贷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今后银监会将继续加强对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的监管,防止借服务“三农”之名行抢市场、铺摊子之实。第二,今后认识上要优先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微型金融机构的难点在于与当地经济契合度的建设,在于机构自身稳健经营理念与专业化的建设。四年多的实践表明,村镇银行是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生命力最强的机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是商业银行,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供专业人才、金融产品、资金清算以及后续培训等方面的系统性支持,有效渗透本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有利于新组建机构较快拓展社会业务,实现商业可持续。为此在机构的培育上,银监会将重点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第三,区域分布上,将优先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县域倾斜。我国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问题交集在于中西部欠发达、不发达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比,这些地区金融机构少,竞争不充分,服务满足程度比较低。引导国内资本这些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不仅会带来资金,也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对提高当地的金融市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要始终坚持布局合理、适度竞争、增强活力等目标,重点向中西部不发达、欠发达的县域和农村地区倾斜,同时要兼顾政策导向和商业可持续问题,进一步深化东西挂钩,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挂钩的积极政策,促进、优化城乡
和区域金融资源配置。
第四,培育进度上,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金融是把“双刃剑”,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搞得好就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搞得不好就会危及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危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历史上,我们有过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惨痛教训。前一段时间个别国家也发现了农村微贷机构的严重危机。我国改革发展的今天,绝不允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事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底线。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以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加强对农村金融数量总量和结构的把握,密切关注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布局的合理
性,不冒进,不搞运动,成熟一家培育组建一家。
第五,培育方式上,要优先支持批量化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地域分散,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探索创新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机构自身首先要实现商业可持续,否则支持服务三农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批量化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管理,有利于节约成本,有利于风险控制,有利于放大创新效益。要通过区域性管理总部,使银行等方式加
快探索批量化组建和集约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第六,经营体制上,要重点发挥法人机构,独立自主权。要处理好总发起人帮扶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独立自主权问题重点体现在决策机制的保障上,微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贴近市场,决策变化短。为此主发起人要切实承担发起人的职责,在风险管理、清算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更不能将其作为规避监管政策,实施监管套利的通道和载体。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和运营初期,发起人给予一定程度的物质和智力支持,这是必要的。在机构发展步入正道,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加强以后,发起人应当把重点
放在运营方向的指导和风险的控制上,充分合理授权,包括人权、事
权、财权。推动建立适合小发行特点的考核激励机制。第七,风险防范上要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以资本监管为核心,加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监管,要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股东的监管,防范关联交易风险。对于甩贷款、甩票据、甩理财产品,规避金融监管和利益输送的行为,要迅速反应,果断处置,严肃追究责任。要防范对贷款投向,贷款集中度的监管。鼓励面向三农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确保资金用于三农、支持三农。
第八,政策扶持上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缺失的问题,既有金融面的问题也有经济面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经济面。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投资收益相对较低,多数资本倾向于在东部的发达县市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主动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解决这个问题不要靠政策引导,不能靠行政强制,要进一步完善中央财税、货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且长期规范化,合理引导投资预期。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当在信用环境建设、资金奖励、办公用房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促进实现金
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并不遥远,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我们有很多的有力条件,但是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焦服务三农,合理萌发思路,共同扎实工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讲话录音
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