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

时间:2019-05-15 08: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一篇: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

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原文、注释及白话文翻译

【原文】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①;启真笃学,求是育英。公元二○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将值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适甲子之逢双,肇华诞之隆庆。

夫天地创生,万物兴焉;君子创业,垂统续焉。秉日新又新之义,树本固道固之才。实庠序至教,乃明德始阶。历百年复廿载,期继往而开来②。

维我成均学府,巍矗钱塘。原夫清季图存之志,启于求是维新之堂。筚路蓝缕,英俊多方。中更国难,西迁路长。历建德泰和之夜月,倚宜山湄潭之秋光。龙泉烟雨,遵义朝阳。弦歌未绝,险艰备尝。虽逢世有盛衰之别,然求真无旦夕或忘。岂惟创新不辍,拳拳亶亶;遂今薪火相传,赫赫煌煌③。

尔乃玉泉山色,之江月轮。西溪曲水,嘉树繁陈。映华家池之波光,粼粼碧玉;望紫金港之湿地,隐隐青岑。舟山揽胜,天高浪阔;海宁合璧,潮壮云氤。钟江南之毓秀,善格致而存真④。

至若鸿儒会通,踵武前贤;厚德励行,创启新学。惟新是系,勤学修德,授业有若春风⑤;惟真是求,明辨笃实,开坛无妨争啄⑥。苞桑⑦犹安危之所系,志远思深;锦蕞⑧仍梁栋之是培,器弘识卓⑨。

其惟攸介髦士,知创新之为体,自强不息;笃求真之为鹄,思睿观通。乘时代之巨澜,弄潮卓越;经大业于社稷,体国公忠。行万里而明本训,纳百川而驾长风⑩。

普慈设帐兮,书院肇基⑪。林公经⑫始兮,厥功不移。山河数劫兮,庠序倾危。藕舫⑬受任兮,文军毅驰。求是为训兮,创新为旗;海纳江河兮,启真无遗。开物前民兮,厚德华滋;薪火不绝兮,代有俊奇。沧海横流兮,百廿为期。树我邦国兮,天下缉熙⑭。

天朗气清,莺飞草长,诚邀社会各界贤达暨海内外校友莅临盛举,同襄伟业。忆往昔峥嵘,叙深情而促共识,黾勉奋发;担未来使命,绘宏图而开新卷,再创辉煌!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浙大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注释】:

1、首二句源自浙江大学校歌,是对浙江大学的恰当定位,浙大校歌由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

2、浙大120周年的总体格局。

3、这段主要写浙大120周年的历程,突出了两个方面:

1、浙大西迁的过程。西迁途中的地点,建德、泰和,宜山、湄潭,龙泉,遵义都一一点到;

2、浙大现状,强调的是创新精神。

4、以写景的方式,串联起浙大所有校区:玉泉、之江、西溪、华家池、紫金港、舟山、海宁。

5、职责1——传道授业解惑。

6、职责2——学术上百家争鸣。

7、桑木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本于《周易》:“系于苞桑。”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

8、本义是茅屋,意谓在非常简陋的校舍当中,也可以培养出栋梁之材。

9、职责3——培育人才。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老师和学生。这两句是用马一浮先生赴重庆创办书院留别浙江大学诸讲坛友人之诗,“故国经年半草莱,瘴乡千里历崔嵬。地因有碍成高下,云自无心任去来。丈室能容师子坐,蚕丛刀遣五丁开。苞桑若系安危计,锦蕞应培禹稷材。”

10、这段写的是对浙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自强不息,志向远大,代表时代的潮流。

11、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旧址在今大学路老浙大(原普慈寺内)。

12、林公是林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人,为杭州知府。1897年正月创办“求是书院”,为浙江大学前身。

13、藕舫是老校长竺可桢的字。竺可桢任浙大校长后,浙大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

14、用骚体的写法做总结,总览浙大校史,点出浙大发展中几个重要人物,重申浙大使命。

这篇公告由浙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楼含松、陶然、王德华和胡可先教授联袂创作。楼含松总策划,另三位教授各自写一份初稿,后由陶然教授统稿完成。公告多处借鉴浙大校歌,字斟句酌,几易其稿,充分展现浙大120年的历史、现状和特色,历经的风雨和辉煌。全篇文言文而成,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雄厚历史底蕴,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学学科的风采,让人耳目一新。公告发布没多久,浙大的师生、校友就纷纷在朋友圈转发。有人称赞文笔了得,“中文系的老师们真是厉害。”也有人感叹自己古文素养不够,没怎么看懂,“求翻译成白话文!”在此背景下,深爱古文的中学历史教师胡志余斗胆翻译一篇,以供阅读参考,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尚请见谅!

【金寨县青山中学历史教师胡志余注释及译文】

【正文第1段】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①;启真笃学,求是育英②。公元二○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将值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适甲子③之逢双,肇华诞之隆庆。【注释】

①“成均”释义有二:

第一种:古之大学。如《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第二种: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如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泉山门下相知久。”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大校歌,由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在浙之滨”指在浙水旁,钱塘江古称“浙江”。

②“求是创新”,浙大校训。“求是”源于浙大前身“求是书院”。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艰难困苦和生死别离,使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可桢的这项提议。

(附注: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大学路(原蒲场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的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至正年间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89~1891年)重建。1901年11月,该校改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28年7月1日起称国立浙江大学。)③“甲子”,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甲子”。

【译文】

在中国东南浙水之滨,有一所最好的大学。她以探求真理、专心治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许多英才。公元2017年5月21日,她将迎来建校120周年。适逢浙大经历两个甲子,那天将开始隆重的校庆。

【正文第2段】

夫天地创生,万物兴焉;君子创业,垂统续焉。秉日新又新④之义,树本固道固之才。实庠序⑤至教,乃明德始阶。历百年复廿载,期继往而开来。【注释】

④语出《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白话文即: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⑤庠序[xiáng xù],泛指学校和教育。

【译文】

天和地创造生命,万物开始勃兴;君子创立功业,后代子孙应继承并发扬光大。浙大一直秉承不断创新的义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实际上学校教育,是拥有美好品德的第一步台阶。浙大经历了120年的风雨,期望能够继往开来。

【正文第3段】

维我成均学府,巍矗钱塘。原夫清季图存之志,启于求是维新之堂。筚路蓝缕,英俊多方。中更国难,西迁路长。历建德泰和之夜月,倚宜山湄潭之秋光。龙泉烟雨,遵义朝阳⑥。弦歌未绝,险艰备尝。虽逢世有盛衰之别,然求真无旦夕或忘。岂惟创新不辍,拳拳亶亶;遂今薪火相传,赫赫煌煌。【注释】

⑥建德、泰和、宜山、湄潭、龙泉、遵义:皆为浙大抗战时期西迁途中办学地点。

【译文】

我们这所最好的学府,魏然矗立在钱塘江边。浙大前身是清朝末年,为了救亡图存而创立的新式学堂——求是书院。120年来,浙大筚路蓝缕,艰苦办学,培养了多方面英才。中途更是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国难,走过了漫长的西迁之路。历经建德、泰和、宜山、湄潭、龙泉、遵义等临时办学点。一路历经艰难险阻,坚持办学。虽然说世道有兴盛和衰亡的区别,然追求真理一刻也没有忘记。一路走来岂止不断创新,更是勤勤恳恳,所以才有今天的薪火相传,名扬四海!【正文第4段】

尔乃玉泉山色,之江月轮。西溪曲水,嘉树繁陈。映华家池之波光,粼粼碧玉;望紫金港之湿地,隐隐青岑。舟山揽胜,天高浪阔;海宁合璧,潮壮云氤。钟江南之毓秀,善格致而存真⑦。【注释】

⑦本段以写景的方式,串联起浙大所有校区:玉泉、之江、西溪、华家池、紫金港、舟山、海宁。

【译文】

我们的玉泉校区,山色空蒙;之江校区,花好月圆;西溪校区,曲水流觞,树木繁茂;华家池校区,在波光粼粼映照下,像是一块美丽的碧玉;紫金港校区,远远望去,湿地里隐约可见青山倒影;舟山校区,将胜景尽收眼底,海阔天高;海宁国际校区,中西合璧,潮水壮观,烟云弥漫。浙大汇聚了江南的秀美风光,同时也善于格物致知而获取真理。

【正文第5段】

至若鸿儒会通,踵武前贤;厚德励行,创启新学。惟新是系,勤学修德,授业有若春风⑧;惟真是求,明辨笃实,开坛无妨争啄⑨。苞桑⑩犹安危之所系,志远思深;锦蕞⑪仍梁栋之是培,器弘识卓⑫。【注释】

⑧职责1——传道授业解惑。⑨职责2——学术上百家争鸣。

⑩桑木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本于《周易》:“系于苞桑。”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⑪蕞[zuì]本义是茅屋,意谓在非常简陋的校舍当中,也可以培养出栋梁之材。⑫职责3——培育人才。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老师和学生。这两句是用马一浮先生1938赴重庆创办书院留别浙江大学诸讲坛友人之诗,“故国经年半草莱,瘴乡千里历崔嵬。地因有

碍成高下,云自无心任去来。丈室能容师子坐,蚕丛刀遣五丁开。苞桑若系安危计,锦蕞应培禹稷材。”

【译文】

至于我们的博学之士,他们跟着先贤的脚步,融会贯通;心胸宽广砥砺前行,开创了全新的局面。我们不断创新,勤奋学习,修养德行,教授上课令人如坐春风;我们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学术上倡导百家争鸣。根深才能蒂固,国运系于教育。求实创新、专心学问,这是浙大志向远大、深思熟虑的表现;在简陋的校舍中,仍培养出许多国家栋梁之才,这是浙大气量恢宏、卓识人才的担当。

【正文第6段】

其惟攸介髦士⑬,知创新之为体,自强不息;笃求真之为鹄,思睿观通。乘时代之巨澜,弄潮卓越;经大业于社稷,体国公忠。行万里而明本训,纳百川而驾长风。【注释】

⑬“攸[yōu]介髦[máo]士” 语出《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意指浙大在校学生。

【译文】

各位浙大在校学子,你们要把“创新”作为学问的根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你们务将“求真”作为鸿鹄之志,思维睿智观念通达。乘着时代的巨浪,成为卓越的弄潮儿;经略天下伟业,精忠报国;行万里而悟校训,纳百川而驭长风。【正文第7段】

普慈设账兮,书院肇基⑭。林公⑮经始兮,厥功不移。山河数劫兮,庠序倾危。藕舫⑯受任兮,文军毅驰⑰。求是为训兮,创新为旗;海纳江河兮,启真无遗。开物前民兮,厚德华滋;薪火不绝兮,代有俊奇。沧海横流兮,百廿为期。树我邦国兮,天下缉熙⑱。【注释】

⑭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旧址在今大学路老浙大(原普慈寺内)。⑮林公,指林启(1839-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曾任杭州知府。1897年创办求是书院。⑯藕舫,指老校长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⑰“文军毅驰”,指的是抗战时期学校西迁,历时两年多,行程2600公里,史称文军西迁。⑱“海纳江河、开物前民、树我邦国、天下缉熙”:皆取自或化用自浙大校歌。本段用骚体的写法做总结,总览浙大校史,点出浙大发展中几个重要人物,重申浙大使命。

【译文】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校址设在普慈禅寺,创始人林启,功不可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遭遇劫难,学校面临垮台;9月竺可桢临危受命,出任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艰苦办学之路,史称文军长征。“求是创新”是我们的校训,也是我们的伟大旗帜。我们浙大像大海一样包纳江河,不遗余力的启迪人们求真。探索新知,敢为天下先;心胸宽广,品德优秀,滋润中华;薪火相传,代代不绝,社会精英层出不穷。回首往昔,浙大走过了120年风风雨雨。如今,社会安定祥和,让我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远志向,祖国未来将会是一片光明!【正文第8段】

天朗气清,莺飞草长,诚邀社会各界贤达暨海内外校友莅临盛举,同襄伟业。忆往昔峥嵘,叙深情而促共识,黾勉奋发;担未来使命,绘宏图而开新卷,再创辉煌!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译文】

值此草长莺飞,天色明朗,空气清新之际,我们诚挚地邀请社会各界贤达及海内外校友来光临这一盛大校庆活动,齐心协力来完成这一伟大事业。一起回忆往日的峥嵘岁月,共同叙说过去的深厚感情,从而达成共识,互相鼓励,奋发图强;承担未来的使命,绘制宏伟的蓝图,开启全新的篇章,再创辉煌!

特地为这件事发布公告,虔诚的希望大家都知道。

2016年5月25日于金寨县青山中学

第二篇:虞美人原文及翻译注释

导语:《虞美人》是北宋诗人周邦彦在与自己相爱的风尘女子短暂别离时为她写的,诗中表现了他与情人分别时的不舍与眷恋。以下是小编整理虞美人原文及翻译注释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虞美人》原文

虞美人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旁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2-3]

白话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小调,通过词中男主人公与自己钟情的、以歌舞卖笑为生计的风尘女子短暂别离时的谆谆嘱语,抒发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上片写灯下告别留连不舍的情景,直截了当。首句“灯前欲去仍留恋”可谓明白如话、开门见山,突出两情相依的“恋”字。接下来“肠断朱扉远”是直写主体的感受:与情人分手令人肠断,身后那熟悉的红色门扉越来越远。下面则是对客体的叮咛抚慰、柔情似水“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千万不要为了我终日以泪洗面,待到蔷薇凋谢的暮春时分,我就会回到你的身边来。“红雨”,指从美人面庞上流下的沾着胭脂红色的泪水。真是情意缠绵,屈曲宛转,令人心醉。

下片虽然仍是抒写多情的男子对恋人的叮咛,但却与前不同,这里充满着理智的体贴和无可奈何的大度;使人感到在炽烈而深沉的爱恋中,浸透着隐隐的忧伤。进一步深化了人物的性格。“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傍人看”两句中,“舞腰”,实指舞时姿态,因跳舞多靠腰身的摆动;“歌板”,又叫檀板或拍板,是歌女用以敲打出节奏以伴歌喉的乐器。这两句是叮咛自己的情人:闲暇时你旧歌舞迎客如旧,任凭公子王孙们来欣赏光顾。人们常说爱情这东西是自私的,任何一个正常的男子都不会让自己爱恋的人再去取悦他人。何况这个男主人公是这样地情有独钟;也正是因为他深爱自己的恋人,才越是体贴入微考虑到她的地位、职业,他主动解除恋人的顾虑,叮咛她不要荒废技艺,须坚信只要两情相依,何惧暂时的别离和外界的诱惑。这里体现了最大的气度、最大的放心。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人的感情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就在这最大的放心之中,也幽幽地流露出一丝不放心。全词便在“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这两个比喻句中结束,把忧伤、担心之情尽数流泻出来:应该看到镶金的炉膛里留下的旧日烧剩的残煤,弃置一旁再也无人拨弄;千万不要使我们之间的恩情像炉中木炭,燃时容易,燃过之后就成了一堆冰凉的轻灰。下片中的叮咛之语、担心之词,句句都切合人物的身份,青楼女伎的职业就是迎宾送客、为人表演歌舞技艺;当然其中颇多见利忘情的薄幸之人。痴情的男主人公尽管十分自信爱情不会变色,但是在这依依难舍之际,也不禁焦虑不安、忧心如焚。

此词深切、细腻、生动、明快。能从生活细节中抓住人物的心态,善于运用比喻,含蓄地反映出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感情。

第三篇: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2-3]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鉴赏】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第四篇:任将原文及翻译注释

《任将》是曾巩的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任将》原文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任将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

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

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将,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②,规免商筭③。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④。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

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北,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本朝政要策》)

《任将》注释:

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

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

③商筭(suàn):商业赋税。

④衄(nǜ):错误,失误。

《任将》翻译:

宋太祖当初任命将领的时候,施以厚恩,以真诚相待,给他们财物使其生活富裕,不使他们声名显赫而培养他们的威势,不注重细节而看重其大略,让他们长时间任职而考量他的功绩。

每次朝会一定让他们坐,赏赐物品都很丰厚,安抚完他们之后才送走。太祖曾经让郭进建造府邸,全用筒瓦,有司(审查机关)说,不是亲王、公主不能用筒瓦。皇帝说:“郭进守卫西山四十多年,让我国没有北方的忧患,我怎么能把郭进看得连儿女都不如呢?让他继续修建,不要再说了!”这可称得上用厚恩安抚将领了。

在仇人中提拔了董遵,在俘虏里提拔了姚内斌,太祖重用他们而不怀疑。郭进在西山,曾经有军校告他有违法行为。皇帝说:“郭进统驭属下严厉,这一定是有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阀,想诬告郭进以使自己幸免。”让亲信的人抓住诬告者送给郭进,然他审问后处死。这可以称得上以信任厚待属下了。

西方、北方军队掌管的集市税收,大部分都赏赐给各将领,皇帝不过问税收收入,经常一次就赏赐几千万钱。李汉超受关南,皇帝把一州的钱七八万贯全交给他,又另加赏赐。李汉超仍旧私自贩卖,设立赌场,颁布规定限制商人。有人把这些事情告诉皇帝,皇帝就下诏,李汉超私贩东西在哪儿,全部免征关税。因此边关将领保养士卒以效死命,闲散而足以防备敌情,让他们居留而能得到安定,让他们出征又能取胜。这可以称得上赐予钱财让他们富裕了。

李汉超、郭进的军职都只到观察使,官职没有超过巡检使,终究没有任命为大将,但都授予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力。郭进在西山,皇帝每次派遣士卒都要晓谕他们:“你们要严格遵守法令,否则即使我赦免了你,郭进也可以杀你。”皇帝对将领授权到这个地步,因此郭进所到之处,兵卒不敢犯任何小错误。这可以称得上不让他们声名显赫而培养他们的威势了。

对将领施以特别的宠信,将领感激至深;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们,将领的忠心就牢固;用边关集市的租税养将领,将领有足够的收入;不推崇他们的名望而不干涉其权力,则为将的人都希望建功立业,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忽略他们的过失就可以提拔更多的人才,让将领长久担任同一职务就能明晰他的功劳,从古至今任用将领的原则,就是这样。宋太祖把这些方法都用了,因此在国内吴越、闽沿海每年进贡请求封职,对外则交州、高丽请求派遣官吏教化,而契丹国派来的和平使者,多次到达朝堂。总之宋太祖用将的准则就是这样,因此国家养兵少而蓄积的力量打,治理策略少而收效大。

第五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古今异义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下载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篇]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译文撑船篙的手冻僵了,呵气取暖也没有好,冰冷的月光照在......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

    《庖丁解牛》原文翻译注释出处

    《庖丁解牛》注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文惠君曰:“譆(7),善哉!技盖至此乎(8)?”庖丁释刀......

    观沧海原文以及翻译注释

    引导语:《观沧海》这首诗想必很多人都学过,亦是一首流传非常广的诗词,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观沧海原文以及翻译注释,欢迎阅读!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合集五篇)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绝句元代:赵孟頫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译文: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共5篇)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篇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译文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五篇范例]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