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带一路”的外交棋局
“一带一路”的外交棋局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曾以围棋的特征总结称,“中国的理想战略强调精巧、迂回以及耐心地积累相对优势”,通过每一颗棋子部署获取相对利益,当棋盘上“布满双方势力相互交错相互牵制的区块”时,才分出胜负。
这样的思维模式也体现在如今的中国外交上。如果说2014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还是通过举办“亚信峰会”和“APEC峰会”等活动将友邻联系起来,2015年则有了更广阔的愿景,即在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罕见高调地推出它的新外交重点――“一带一路”。尽管“一带一路”的重心在于经贸与发展,但其策略的多方位外交考量,以及对于中国整体外交布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大陆主流媒体直译的英文“One Belt,One Road”,外界还没全然明白,为什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英文不是“Route”(指海上道路),而是“Road”(指陆上道路)。但这并不能阻挡世界对它的兴趣。对不断向外释放能量的中国来说,落子争边、筹谋布局、如何迂回又如何积累,一切都还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周边国家各有考量
截至2015年4月2日,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融资平台――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吸引到52个国家,已通过多边审核程序的意向创始成员国也超过30个。
此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末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言称,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出积极态度”。“一带一路”概念提出不到两年,中国官方很快就发布了相关文件。本届博鳌论坛结束时,中国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愿景与行动》),并被一些大陆学者称作“确定第三次改革开放大战略”。
而随着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国家的不断扩充,外界对中国的这盘棋局关注更甚,俄罗斯与美国这两个全球性大国的态度也引发讨论。
“俄罗斯仍然对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积极努力抱有警惕,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俄罗斯不得不顺应这股势头。此外,亚投行是一个全球性平台,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也不得不参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俄罗斯中亚研究所所长李新如此解释。尽管比外界期待的时间略显推迟,但在3月28日,俄罗斯还是提交了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申请。
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尽管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也在其国内掀起讨论,但官方仍未表态。据一位长期处理美国事务的中国外交官透露,美国和日本此前都曾提出过各自版本的“丝绸之路”计划,但面对中国版的“一带一路”,由于目的尚不清晰,他们更大程度上持怀疑态度。
英国《金融时报》3月30日引述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的话说,日本最迟或在6月申请加入亚投行。但据《凤凰周刊》记者核实,日本驻华使馆称此乃英国媒体的误报,木寺大使并没有这样的表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于3月31日对外表示“没必要急着加入”,认为在组织运营及融资审查体制等方面仍存有疑虑。他还称,“美国应该了解日本是可信赖的国家了吧。”
不过,美国一名前官员在刚结束的博鳌论坛上表示,如果日本加入亚投行,美国将被迫软化立场,可能选择申请观察员地位。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3月31日也改变了先前对中国领导创建的亚投行的反对立场,表示美国“随时准备欢迎”这个银行的建立。
在中国高调向外推出“一带一路”时,多数英文报道会加上“战略”一词。“‘一带一路’或会被看作是一项战略,以规避中国在周边地缘不利因素上的任何围堵或遏制。它在陆地和海上路线的组成,通过中亚地区,很好地连接了中国与中东、非洲、欧洲,也连接了东南亚和南亚的海滨国家。它以多元化的路径分化了风险,从而降低了中国的脆弱性。”菲律宾中国研究协会研究员路斯科?皮托(Lucio Blanco Pitlo III)在《外交官》网站上如此撰文。
但不论是地缘政治角度的分析,还是拿其与当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抑或与原有的“中国威胁论”论调相叠加,这些态度使得中国官方在高调助推“一带一路”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包括中国国防大学教授朱成虎在内的一些军方人士对《凤凰周刊》记者指出,“我们要谨慎地提‘战略’这个词,不然别的国家不好接受。”中国外交部的多位官员在诸多场合也频频强调“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战略的工具,不针对任何国家”。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希望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与参与,扩大其朋友圈,并共同演奏“交响乐”。但“一带一路”究竟从哪里开始,又将延伸至何处?在如此宏大的蓝图与愿景面前,雄心勃勃的中国也在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
“中巴经济走廊”或拔头筹?
去年9月南亚访问中,习近平没有去成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但随着巴国内政局逐渐稳定,其关于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据了解,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联合曾在2014年组成调研组,并专程赴新疆调研。2015年2月,“‘一带一路’开局,‘中巴经济走廊’有望拔头筹”的消息不胫而走;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结束的记者会上,明确强调中方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意愿。
此后不久,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出现在巴基斯坦南部的卡拉奇,出席了卡拉奇-海德拉巴(M-9)公路奠基仪式,这一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基斯坦北部,连接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北部唯一的路路交通―喀喇昆仑公路也已完工。
据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介绍,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除上述项目外,外界一直热议的瓜达尔港也基本建成,并于4月开始运营;加达尼和塔尔能源项目和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也进入工期。
尽管早在2007年,外界就一直对中巴另一个重大项目――中巴铁路(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及南部瓜达尔港)议论纷纷。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关于该铁路进入建设论证阶段的消息也层出不穷,但据《凤凰周刊》记者多方打听,该铁路项目尚无开工动向。
不过,与中巴铁路路线一致、深埋地下的能源管道,悄然进入建设阶段。由于瓜达尔港毗邻阿拉伯海,又与中东地区隔海相望,一旦天然气和石油管道建成,从伊朗运到中国的能源便可以免去绕道马六甲海峡的远途,直接通过管道抵达中国新疆。巴基斯坦《亚洲速递》杂志首席评论员翰札?阿米尔(Hamza Ameer)向《凤凰周刊》表示,巴基斯坦非常渴望“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其计划与发展部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曾称“这条经济走廊不是博弈游戏,而是命运的交换”。
但也有人持谨慎态度。“从政治角度看,‘中巴经济走廊’被赋予很高期待,但短期之内很难靠此推动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更不可能像东南亚国家那样完成产业链对接。”一位长期旅居巴基斯坦的华侨表示。由于工作原因,这位华侨时常途经喀喇昆仑公路,“这条中巴唯一的陆路通道长年有运输车辆往来,但大多数物资都是从中国运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呢”?
穿越中亚,改变合作模式
与巴基斯坦一样,邻邦那几个油气充沛的斯坦国也同样积极。继2013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2014年亚信峰会之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积极响应。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称,该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段桥头堡”。作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哈萨克斯坦国民总值是其他中亚四国总和的两倍之多,也是中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它也是中国西出的主要陆路通道,由此可到达里海、高加索和欧亚地区。
早在2012年,中哈就有发展交通运输的愿望。据上海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介绍,纳扎尔巴耶夫曾提出哈萨克斯坦版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其目标是利用哈萨克斯坦的地理优势,把哈萨克斯坦建成类似新加坡那样的国际枢纽港。根据这一战略,哈萨克斯坦计划展开大规模的交通、港口和相关服务设施建设。“没有哈萨克斯坦的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会堵塞;没有来自中国的货物,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也将失去存在价值。”
据悉,“西欧-中国西部”交通走廊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路段已完成1728公里的公路改造工作,其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路段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开通。
此外,2015年1月,吉尔吉斯斯坦也同意“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据一位不具名的中国社科院学者透露,此前中吉乌铁路的难点不在于融资,而是吉尔吉斯斯坦一直不同意与乌兹别克斯坦通铁路,此后经过多方调解和谈判,最终获其同意。
赵华胜提醒称,“中国输出廉价消费品、中亚国家输入能源矿产资源这样的传统模式,虽有互补之效,但在中亚国家看来,其实质还是将它们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从根本上说并不利于对象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他建议,“在新的契机下,中国可改变原有的合作模式,通过助推其经济现代化这项符合其根本和长远利益的内容,促使这些国家真正接受(‘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应奉行“一国一策”
若想深入中亚,中国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还是俄罗斯。“无论是欧洲、美国、中国,哪一种外部势力对中亚国家的动作,俄罗斯都很警惕。”据李新介绍,2013年12月之前,俄罗斯对中国的计划还竭力反对,其主要疑虑在于,一方面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会绕过俄罗斯,一旦中国与中亚的道路联通土耳其到欧洲,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必然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其也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会冲击欧亚经济联盟。2014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回应了习近平的邀请,对中国的倡议表示欢迎,建议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但俄罗斯内部的上述顾虑仍然没有消除。”李新说,为进一步消除俄罗斯的顾虑和戒心,4月初,中国官方再次强调扎实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铺设一条贯通三国、横跨亚欧大陆的合作新通道,搭建各国共同发展的新平台。
相比中亚地区,尽管欧洲大陆多为平原或低矮丘陵,联通路路交通并不困难,但由于路途遥远以及国际政治等复杂因素,此前中国与欧洲联通的第一亚洲大陆桥和第二亚欧大陆桥并没有实现往来频繁。但最近几年,中国与欧洲因为贸易而更加紧密。
据欧盟官方网站数据,20年前中欧之间的经济合作几乎为零,但如今中国与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合作体,双方在2013年货物贸易额达到了4281亿欧元,服务业达490亿欧元。“中国一直视欧盟为非常重要的全球力量。10年前乃至今天,中国仍然认为欧盟是世界多极化的一部分,甚至有能力和美国叫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表示,“但在中国研究大国外交的今天,仍然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而事实上,欧洲国家或欧盟各国的状况迥异,在‘一带一路’的研究上,应该奉行‘一国一策’的方法。”
“至于中国的陆路运输和贸易是否要穿越中亚与欧洲相连,还是取决于经济利益。中欧的铁路可以联通,但是中国要通过它运什么?成本有多高?运这么长时间是否核算?这才是关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与欧洲中心研究员菲力普?科尔(Phillippe Le Corre)称。在他看来,相比遥远的欧洲,“一带一路”与亚洲的联系更加紧密。
利用海上丝路分散南海争端
中国距离海上交通的繁盛时期,已历经沧海桑田400年。鉴于近代中国海洋外交的历史较为欠缺,相比陆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图景更为初始化。
在《愿景与行动》文件中,对“一路”的重点方向划定为两条: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由此可见,南海是中国对外最重要的海上窗口。
然而,这个窗口却一直被喧嚣的领土争端所包围。“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分散外界对中国南海领土争端的注意力,通过寻求和开拓友好合作,努力扭转这些领土争端给中国造成的被动局面。”一位不具名的大陆外交人士向《凤凰周刊》如此表示。为此,在向邻邦推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时,中国官方的态度显得格外友好: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介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创新点之一是强调对接,“对接不是你接受我的规划,也不是我接受你的规则,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合作点,进而制定共同规划”。
相比在南海问题上的“低调”和“忍让”,在印度洋上,中国的态度则显得积极而强劲。去年9月习近平访问之后,斯里兰卡这个过去只出现在旅游手册或电影情节中的陌生岛国,频繁进入中国公众视野。3月初,“斯里兰卡叫停中国项目”一事后,这颗“印度洋上的明珠”对于中国在印度洋的意义更加被凸显。
同时,在中国“一带一路”的愿景中,印度洋上最为重要的国家――印度不仅在陆上丝绸之路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是重要伙伴,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也不可或缺。面对中国近两年来在印度洋周边的活跃表现,印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始终保持着谨慎的观望态度,迟迟不予表态。
“尽管印度的大部分邻国如今都热切地加入‘丝绸之路’的乐队,但是印度始终选择置身其外,它正试图拖延建设中国所提议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此外,它也在默默关注中国与缅甸和孟加拉建立走廊的计划。”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协会和政策研究中心的瑞加?莫汗(C.Raja Mohan)在《印度快报》上撰文称。印度驻华大使康特此前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也表示,由于尚不清楚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具体为何,印度方面并不好做出回应。
对中国来说,是否将印度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将其放在什么位置,目前尚不可知。在坊间各种版本的路线图中,有的将途经港口划在印度,有的则划在孟加拉。“在我看来,将港口划在印度的可能性很低,而在孟加拉已经有中国公司正在承建港口。”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林民旺解释说,目前印度国内海上战略派和地缘政治派都反对中国进入印度洋,他们认为一方面是中国会威胁印度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印度北面与中国有喜马拉雅山相隔,如果南部港口或城市在出现中国的力量,会形成对印度的包围。
此外他也提醒,斯里兰卡**是中国在南亚的一个教训,除了要深思熟虑经济收益外,还要考量究竟这些印度“腹地”的国家,能多大程度值得中国依靠或实现中国想要实现的利益。
对于中国官方发布的《愿景与行动》,八千多字的文件仍需要进一步解读,其触角远远不止上述范畴。从对外区域来看,西南方向的中东地区、北部非洲,东南方向的东南亚,北部方向的俄罗斯、蒙古,都在这一大愿景范围之内,辐射地带之广,触角之深远非目前能说清楚。据前述社科院学者透露,目前中国对外决策的一个典型的矛盾为:智库研究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决策层到底需要什么;而外交部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又发现智库的国别研究不够细化深入,无法对政策提供充分的制定依据。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涵盖了对外投资、地域联通、地缘政治、战略利益等多层面的考量,怎样布局和发展才能更加符合中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变得难上加难。因而,对其详细方案的摸索研究自然需要时间,也需要外界的体谅和支持。
参与“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的多位研究学者均向《凤凰周刊》指出,除了需要详细研究国别状况为对外投资做专业性的风险评估外,还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贸易的关系。“路修好了,贸易怎么做起来,这是另一个重要课题。”
“对‘一带一路’范围内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放在30年甚至50年之后去看待。按照目前的研究,2050年世界经济的排名可能是中国、印度和美国。那么,中国是否要帮助未来的竞争国家修建基础设施呢?”林民旺说。
第二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军事外交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军事外交
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可以预见,这一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宏伟蓝图必将在各国互信合作中得以实现。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是中国军事外交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军事外交的需求
“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协调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两大重心,不断拓展中国战略空间,构建新时期的中国地缘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反映了中国发展外交战略新思路,也为军事外交为国家战略提供坚强有力保障提供了机遇。国家正是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设计,确定了对军事外交的战略需求。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安全需求
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而言,它的两端不仅仅是中国西北五省以及中亚五国,而是一头连着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从战略内涵而言,“向西辐射”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带向西延伸,直到欧洲和非洲,中国不仅要获得中亚的资源,也要放眼欧洲的资金、技术以及非洲的能源和市场。然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安全环境并不理想。
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曾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目前上述“三股恶势力”虽受到沉重打击,但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不时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影响,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和稳定,尤其是中亚地区“三股恶势力”与中国新疆境内外的“东突”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已对新疆的稳定和中国的统一构成现实威胁。近年来以极端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为首的三股力量在西北边疆不断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妄图分裂国家。
非洲的安全环境对我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也有挑战。随着我国推进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在非洲发展的重要问题。苏丹的例子就很典型,我国大笔投资进去了,西方国家给我们捣乱,当地也有人搞破坏,美国釜底抽薪把苏丹变成南北苏丹,我国的投资在北苏丹,而油田在南苏丹,最后我们千方百计把南苏丹拿下,可美国又挑起了南苏丹的内战,最后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的投资打水漂。许多年来我们与很多国家的合作最后都铩羽而归,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军事安全保障这一重器。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中,必须政治诉求、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齐步跟上,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线国家情况错综复杂、贫富差距巨大,多种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以保障我海外能源资源和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特别需要加快军事外交和军事力量走出去。
(二)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安全需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构想向东延伸,直到东亚经济圈,力求在经济合作的同时“溢出”到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因此要求通过军事外交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以及军事互信,将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构想沿线国家形成稳定的军事互信关系。
东南海疆是我国又一最不稳定的战略方向。随着海洋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海洋权益争端和利益冲突不断上升。相关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其中以越南、菲律宾为首的周边国家不断在南海侵犯我主权,企图从乱局中牟利,且相关国家大有拉帮结派之势,“以斗谋权”、“以武侵海”、“群狼战术”等倾向日益明显。
维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通畅和安全,需要军事外交在军舰访问、远洋护航、国际救援、国际联合军演、国际联合反恐等海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给力。自从2008年12月26日我国派出首批护航编队以来,至今已派出第二十批护航编队,有效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神圣使命,充分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和我军和平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需要军事外交为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三)对大国关系的安全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除了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也势必对中美关系形成一定影响。近年来,东海和南海的潜在争议点相继浮上水面,背后都有美国怂恿的影子。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不仅行动尺度大,而且对华态度相当嚣张,联合形成对中国地缘政治压力。对此,军事外交面临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认真研究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安全形势,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营造有利的区域安全环境。
自奥巴马在第一届总统任期内推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又推出TPP战略,而该协定对中国战略意图微妙。美国推动TPP的目标不排除在经济上有防范中国的意图,但其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一个取代WTO的世界经济规则。
中俄关系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保障。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今天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境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然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比拟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俄双方关系已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如今中俄已经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政治关系基础牢固,双边贸易额迅猛增长,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更加密切。就目前国际战略格局来看,中俄关系是最好时期。
(四)对欧盟关系的安全需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除了增进经济交流并加强欧盟和中国之间贸易关系外,对推进和平与安全也具有积极影响。在向欧洲推进的途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包括中亚和中东地区一些全世界最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是欧洲的“远邻”,对欧盟具有相当的安全意义。
欧盟的外交政策目标之一是让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因而可以作为欧盟深化与中国在发展和安全方面的合作机会。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展开,它可能会遇到繁杂的安全挑战,这就要求中国配合欧洲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中东地区和乌克兰当前的危机就是例子。伊朗的核危机与乌克兰的持续冲突都令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可行性受到质疑,但这一共同挑战可以为中国与欧盟加强安全合作提供机会。
二、军事外交要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
一是通过军事外交沟通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加强军事交往与合作。中国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线区域国家合作的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而军事外交沟通作为“五通”的必要补充,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国家的军事交往和沟通,构建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军事外交在国家外交和安全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军事外交应服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大局,围绕实现国家外交战略、安全战略,加强军事外交整体设计,不断拓展对外军事关系,深化对外军事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格局。
二是运筹军事外交要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需求相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战略通道、重要港口、能源基地、金属矿区等,这既是经济利益拓展建设的重点,也是军事力量海外布局的要点。因此军事外交就应该为这些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氛围,应当把推进军事力量走出去纳入“一带一路”总蓝图,同步考虑、统筹安排。军事外交在运筹对外军事关系时,也必须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点项目安全需求,统筹考虑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部署,构建与深远战略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利益相匹配的军事力量海外布局,增强海外军事存在的适应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在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调整改革时,也应当把适应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为改革重要内容通盘考虑,建设一支具有远征能力的联合作战力量,在千里之外仍有足够的保障和战斗力,真正使“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获得可靠的安全保障。
三是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下发展加深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因此如何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下加强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有力保障是军事外交的重要内容。当今中美两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呈现出“竞逐兼容”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中美在中国周边的亚太地区进行着激烈的竞逐,两国的“战略互疑”均有增长;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两国在确保亚洲经济繁荣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共有利益,可以做到利益的兼容共存。未来中美两国都要遵循的原则是:美国需要务实地接受中国迅速崛起的事实,认真思考如何与中国在亚洲地区共生、共处、共荣;中国要现实地认识到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历史存在和实际利益,以不损害美国重大利益的方式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此外中国军事外交需要更加重视周边军事外交和夯实周边战略依托,以增加对美外交的“砝码”。
四是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军事外交与合作。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正式成员的中亚国家、俄罗斯等都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安全与合作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两个“轮子”,而区域经济合作己成为该组织元首峰会和总理会议的重要议题。其中,俄罗斯是中国军事外交中为数不多的有利性大国因素之一,中国宜充分利用俄罗斯因素,以促进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外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俄目前都面临“西方制衡”形势下如何崛起的考验。中、俄两国都把国家的复兴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这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基础。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有一定重合,大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军事合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区域带营造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
(李大光,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
第三篇: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棋局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棋局
自新一届领导层今年3月履新以来,中国外交频频落子世界,足迹遍及亚、非、拉、美、欧等世界五大洲。“家中”更是宾朋满座,实现良好开局。观察新时期中国外交,可谓兼顾周边、大国、发展中国家及多边等诸多因素,全方位外交格局雏形显现。
一.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足迹
今年“两会”结束以来,习近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多双边结合,同一百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领导人会见接触。
今年3月,习近平选择了俄罗斯和非洲三国作为首访目的地,在9天的行程里他跨越亚、欧、非三个大陆,南非德班的金砖峰会是他首次在国际多边场合亮相。
从5月底到6月初,习近平远渡重洋,在7天之内访问了拉美三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在拉美地区各有代表性,分别代表加勒比地区英语国家、中美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大陆国家。这之后,习近平在美国“阳光之乡”加州和奥巴马总统举行了两天的“庄园会”。
上个月初,习近平开启了中亚四国之旅,在俄罗斯的G20峰会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上合峰会上首次发声。中亚地区是中国西北边疆的重要邻近地带。这次访问历时11天,是习近平今年出访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里,习近平对印尼、马来西亚进行了国事访问,并首次出席APEC峰会。
习近平主席刚结束东南亚之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要“南行”。从10月9日开始,他将出访文莱、泰国、越南东盟三国。而今年5月,李克强履新后首次访问了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四国。
二.外交思路 “大国、周边、发展中、多边”一个不能少
当前中国和国际局势都处于转型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一届领导集体总体思路是展开全方位外交: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相结合。
“习李外交”的亮点之一是构建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今年6月的“庄园会”中,习近平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
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周边地区被放在首要位置。在习近平的四次出访中,有三次涵盖了周边国家,可见对于周边外交的重视。在博鳌论坛上,习近平表示中国将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同时强调中国会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习近平的外交开局之旅中,在非洲访问了三个国家,开创了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就访非的先例,体现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他的拉美之行,被认为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深入和拓展。
中国在多边外交平台上正在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从3月份以来,习近平已经在金砖峰会、G20峰会、上合峰会、APEC峰会等不同层级的多边组织亮相。而李克强也即将出席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
三.外交策略 “第一夫人外交”展现国家软实力
习李外交姿态积极主动,更具灵活性,开启了中国“首脑外交”的新时代。作为“首脑外交”的一部分,“第一夫人外交”有助于展现国家软实力。从俄罗斯、非洲到拉美再到东南亚,随习近平出访的彭丽媛备受瞩目。她举止优雅,在到访国参加了许多文化、公益活动,媒体赞其提升了中国形象。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主席“三个坚定不移”向世办传递出的是中国外交好声音,中国向世界各国始终传递的友谊而不是威胁,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只会使我国与各国更加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会使我国与各国的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潜力、更能实现双赢。
第四篇:“一带一路”学习体会
“一带一路”学习体会 一、一带一路的概念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XX年9月和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时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
进入21世纪,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国家主席习近平XX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覆盖中国西部9个省区及中亚、西亚、高加索地区甚至南亚相关国家;同年10月,习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又倡议“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由海路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非洲国家的合作,这两个倡议合并简称为“一带一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XX年年会开幕式当天,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三、丝路新图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使我国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都有利于沿线各国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四、一带一路会影响我们什么?--几个热频词
命运共同体:亚洲梦
“70年来,亚洲国家逐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从相互封闭到开放包容,从猜忌隔阂到日益增多的互信认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博鳌亚洲论坛XX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准确深刻地总结了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引起高度共鸣。一切发展都应是包容的发展,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群体,“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亚洲国家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高度认同和积极作为,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已成为亚洲国家的强烈共识,成为共同的“亚洲梦”。
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在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必须是“领头雁”,中国也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有一半以上的足迹留在了亚洲国家,与世界各国领导人谈到“命运共同体”的话题不少于10次。其中,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承载中国梦、和平发展和大国责任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一国实现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地区乃至全球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更关系到全民的共同福祉。
“一带一路”:从构想走进现实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精彩论述获得国际舆论高度热议,“丝路热”由此掀起高潮。“一带一路”是实现“命运共同体”梦想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截至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增至57个,“朋友圈”不断扩大。在此之前,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有了早期收获,从构想走进了现实。
经济新常态:中国自信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唯一的答案。但习主席的表态却令人振奋和鼓舞:“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中国将同大家一起,共同驱动亚洲发展的列车,不断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国崛起大势不可阻挡,这就是中国的自信。
五、“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改变?
一是有利于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是有利于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在我国国内段覆盖了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让广大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现在的“开放前沿”,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是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东部地区受污染治理、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我国的部分产能过剩或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留出必要的发展空间,既可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是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战略的宏大程度前所未见,初始阶段具有较多“构想”色彩还有很大的解释空间。要在关注外部空间和机遇的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以内部调整和改革来强制度、增效率、促公平,标本并治,灵活、有效地形成和把握行业、地域或市场重点,确保该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能够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保证国家健康、长远、稳定发展。
风起扬帆正当时,四海同心逐新梦。“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中国愿意与沿线国家一道,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繁荣、文明的希望之梦。
第五篇:思想汇报(一带一路)
徐兴平老师关于“一带一路”的讲座给了我很深刻印象,老师从历史背景、特点、意义、总体思路、应注意的问题五个方面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让我有很多的思考和感想。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将不断增大对周边的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前期研究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