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生态系统管理和绿色经济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Welcome address
at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High-level Forum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Green Economy
Ding Zhongli, Vice Presid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vember 18, 2011, Beijing
Your excellencies,UN Under Secretary General Mr.Achim Steiner, President Yiyu Chen o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Vice Minister Ganjie Li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ofessor Honglie Sun,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ning!Today, the High-level Forum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Green Economy is held here in Beijing.First of all,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warmest welcome to all distinguished guests present at this meeting, and express my heartfelt thanks to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for your continuous and strong support to us!Ecosystems are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Earth system, supporting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As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evolved into a new historical era, we are confronted with mounting conflicts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arked by increasing pressure on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systems.Therefore, the issue on how to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become the common concern of all citizens of the Earth.Strengthening ecosystem management can help maximize their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hance resilience of vulnerable ecosystems.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EBA)Strategy proposed by IUC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REDD)are
good examples of promoting ecosystem management.This year, UNEP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nomy,” to explor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Ecosystem management is seen by man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realize a green economy.Ladies and gentleme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pursu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Over the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argeted adop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t has made great efforts and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ransforming the way of economic growth, stepping up effort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building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Examples of ecosystem conservation include projects of: North China Shelter Forest, Grain for Green, and Logging Ban on primary forest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As a result,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has been halted,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some area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As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To date, CAS has developed the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comprising 40 field stations, based on which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all types of ecosystems are being conducted.CAS has also piloted and demonstrated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fragile areas such as the Loess Plateau, inner Mongolian desert, Karst area, Heihe and Tarim River Basins, an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the Yangtze.The techniques and good practices of these pilot projects have been applied in large scale national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grammes.In addition, CAS has also made many breakthroughs in green manufacture technologies such as clean Chrome salt production, green nanotechnology for printing, clean coal combus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ar exhaustion.Ladies and gentlemen: We will be very pleased to share with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enhanced collaboration, advanced concepts,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domain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green economy.Last year, CAS and UNEP jointly initiated the International Ecosystem Management
Partnership, or IEMP, which is a landmark initiative to strengthen b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In a short while, we will launch this initiative.Here I would like to make three remarks to IEMP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Firstly, to function as a bridge.IEMP should clearly position itself “in the South and for the South,” to introduc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green econom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f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to help increase capacity of decision-makers,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s;and meanwhile, to collect and share good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amongst all developing countries.Secondly, to consolidate service-oriented mindset.IEMP is a UNEP pogramme in China.It shoul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to UNEP for its promotion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green economy, demonstrating the UN mandate to benefit human wellbeing.With endorsement of relevant ministri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CAS, as the host of IEMP, will provide all essential support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Thirdly, to enhance capacity building.IEMP, as an open platform, must accept scientists from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work together to make concrete progress on
integration of data, modeling and policy setting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order to build its capacity of providing services to UNEP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Finally, I wish the Forum a complete success, and IEMP great progress.Thank you!
第二篇: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认可。尽管如此,全球化的环境问题依然呈现日益突出的现象,环境事故与环境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还必须要面临着严峻的监测任务,因此对于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卫星遥感技术有着迫切的需要。
关键词:遥感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应用
前言
1972 年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通过资源卫星人类获取了大量有关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而从这开始,集合了电子、光学、空间、生物学和地学等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的遥感技术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今遥感技术提供的数据空间分辨率已经从公里级发展到亚米级,重复观测频率也已经从以前的月周期发展到如今你的几小时,且光谱波段跨越了可见光、红外到微波,光谱分辨率也从多波段逐步发展到超光谱,已经成为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依然是以人工调查方法为主,但这种调查方法耗资大、周期长,不能够及时、准确反映环境变化的信息,而遥感技术就能够解决这些难题,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环境发展中,遥感技术将会成为中坚力量。
一、遥感技术简介
遥感技术(简称RS)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者是由自身辐射出去的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电磁波等进行识别和探测的一种技术,并且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遥感技术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航空摄影就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目标拍摄。遥感技术种类比较多,按照利用的电磁波光谱段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微波遥感、热红外遥感以及可见反射红外遥感三种,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又可以分为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地面遥感三种。目前遥感技术主要由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信息等环节组成,遥感技术的系统核心是遥感系统,而获取信息的遥感器是遥感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遥感器的种类比较多,例如多光谱扫描仪、电视摄像机、照相机、成象光谱仪、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微波辐射计等,完成信息传输的设备是将遥感器获得的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传输到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主要包括图象判读仪、彩色合成仪以及数字图象处理机等。
二、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质监测方面,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具有不同特征为基础。清洁水的遥感影像颜色一般比较暗,尤其是在红外谱段上更加明显,当前陆地卫星的MSS、SPOT卫星的HRV数据以及TM影像数据都是在水质监测中通常使用的遥感数据,监测效果非常好。例如在监测水体石油污染时,由于石油膜表面比较平滑、致密,发射率低于水体但反射率也比水体高,石油和水体在光谱特性上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遥感监测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可以利用海水与油膜在微波波段的发射率不同或者是利用微波辐射法测量它们的亮度、温度等,都能够分开石油和海水。又如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时,由于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一大明显特征就是水体里具有大量的浮游植物,而这些浮游植物使得使得水体具有水体和植物共同的反射光谱特征,即在可见光波段,富营养化水体的反射率较低,而在近红外波段,富营养化的水体反射率就比较高,当在彩色红外图像上时,富营养化水体一般呈现出紫红色或者是红褐色现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水体中悬浮物质的数量、叶绿素含量等进行调查,以准确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水体环境的动态监测,当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时,可以利用建立的监控系统与监控网络发出预警,并且显示出水体环境被破坏的不良发展趋势,从而为相关部门评价水体污染程度而采取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二)遥感技术在大气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时,主要是利用大气遥感传感器对大气的状态、结构以及变化进行监测。且所利用的电磁波谱主要是近紫外线到红外线范围、微波范围。大气传感器的主要监测对象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由于遥感技术无法直接识别这些物质的三维分布,因而可以通过测量大气的吸收、散射以及辐射的光谱,从而识别出这些物质。目前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遥感技术分类标准不一,按照遥感平台的不同,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可分为地基遥感、空基遥感;按照电磁波辐射源的不同,又可分为主动式遥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两大类。例如在进行大气气溶胶监测时,由于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来源比较复杂,而且气溶胶本身不仅是污染物,还携带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通过监测大气中气溶胶物质的分布状况就能够推算出大气的污染程度。
(三)遥感技术在生态植被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好标志之一就是植被的生长状况,如今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能够对植被的叶面积指数、合作用吸收和辐射、种类成分、化学成分等进行放射数据测定,因而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确定一些大型植被与生物物理、生态学参量之间关联性的一种有利工具。目前,SPOT数据、NOAA/AVHRR数据以及LANDSAT/TM数据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面的利用面非常广,其TM数据具有覆盖面积大、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对于植被比较敏感,NOAA数据具有成像面积大、时空分辨率高,、基本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低等优势,因而这两项遥感技术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对植被生长状况的监测,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评价当地生态环境的依据,从而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未来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的互相融合,遥感技术定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将会为人们提供更为有利的监测技术,保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伟,石培基,周俊菊,颉斌斌,雷莉.基于GIS和组合赋权法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01)
[2]唐国滔.基于GIS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广西大学.2012
[3]肖明.GIS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D].海南大学.2011
第三篇:2012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李克强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参加本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令与会的每一位来宾都感到惊喜的是,昨天夜里中国北京下了自去年入冬以来第一场有真正意义的或者说叫做有规模的雪。这是一个好兆头。它给粮食生产和城市环境改善都带来了好气象,人们会有好心情,好心情下会有好建议。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几年来一直围绕着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展开深入的研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这个主题本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也有长远意义。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对于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虽然出现了一些变化,有一些好兆头,但前景仍不明朗,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全球流动性明显增加,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压力并存,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已,人们对世界经济前景的忧虑挥之不去。与此同时,支撑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正在进行,储蓄与消费、出口与进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结构性调整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期待通过调整和创新拓展积极因素,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世界经济强势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高度融合,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当前,中国经济继
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态势平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但是,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前几天,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将按照“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要求和今年的工作安排,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并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的突破。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目标。推进结构调整,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增强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促进供求平衡,也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我们将在诸多方面,特别是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一是立足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特别是今年国际市场仍然不景气,扩大内需对中国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扩大内需,城镇化是最大的潜力。去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超过50%,还远低于发
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将统筹城乡发展,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三化并举,这样可以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带动投资扩大和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扩大内需还需要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发达国家和同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要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这样不仅可以大量地容纳就业,而且能够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是壮大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扩大内需还要和改善民生更好的结合起来。我们正在进行的保障房建设、新一轮医改、集中连片扶贫攻坚,这不仅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发展工程,同时又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我们要围绕保障人民基本需求来实施好这些重大工程,并注重在发展经济与提高居民收入同步的过程当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使改善民生成为发展之基,使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活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各方面资金投入,全面的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和创新驱动,从而实现结构和产业升级。今年中国的研发费用支出预计可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这将有力地支持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创新需要人才,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经培育了数千万各类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拥有数以亿计勤劳熟练的产业工人,每年还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工作一线。我们将努力把人口众多的特点转化为人力优势。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被全面投入科技创新、加大支持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创新创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角度,为保持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刻不容缓。转方式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实现经济转型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我们将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决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内升动力。中国扩大内需、推动创新、实现转型是在扩
大开放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不仅要扩大内需,也要稳定和拓展出口,在促进进出口平衡的过程中创新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方式,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今天到会的有许多中外企业家,大家都十分关心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我在这里也可以告诉各位,预计中国今年对外贸易额和境外直接投资额还有可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进口总额也将超过1.9万亿美金,这样一个大的数字会为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参与平等竞争提供巨大的商机。更重要的是,据我们测算,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平稳的增长势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有可能会达到10万亿美金以上,这无疑酝酿着巨大的商机和潜力。
女士们、先生们,当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结构调整、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的扶贫,也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既是一个碰撞思想、凝聚共识的平台,也是一个加强交流、促进合作的平台。希望在座的各位在研讨中相互启迪,在合作上取得丰硕成果。最后,祝 2012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满结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第四篇:绿色经济专题学习会领导讲话
同志们,刚才,几位副区长围绕绿色发展这个主题,就全区发展三次产业和建设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物流港管委会、湖管委、工业港管委会、龙凤古镇办、唐家乡等单位负责人就如何学习罗江经验、率先加快发展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下面,结合学习贯彻书记讲话精神,我讲三点意见。
一、书记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讲话的主要精神
在9月28日举行的市委第一、二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书记对发展绿色经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论证。
书记指出,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是资源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恢复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绿色经济已经不只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且成为一种执政理念,很多国家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经济逐步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与应对环境发展问题的新引擎。在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也逐步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大战略。
书记对我市近年来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我市于年率先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年正式将绿色经济确定为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完善制定了相关规划。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意见,并在全省全国率先形成《市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出台了《市倡导绿色生活一揽子计划》,构建了保障有力、科学全面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年,全市绿色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最近,由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报告》,名列第16位,位于第一位。发展绿色经济的成功经验受到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的认可,被多个主流媒体报道推广,绿色经济成为的地理标识。书记强调,我市发展绿色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绿色观念比较淡漠、绿色产业规模不大、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诸多困难和挑战。
书记对全市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作出了重要安排部署。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考核指标作为干部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绿色经济的要求,从而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二要提升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立足资源要素、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壮大绿色产业、改善绿色人居、倡导绿色文化、营造绿色环境。三要完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利用可采集的数据对我市绿色经济水平进行跟踪对比测度,建立一整套统计、跟踪和评价机制,用以指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向。四要细化绿色经济发展举措。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电子产业、现代物流、特色旅游和原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再上新台阶,积极创建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球绿色城市等城市新名片,努力把建设成为绿色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现代产业新高地和成渝经济区新的增长极。
书记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生态环境保护和我市的地域情况等方面作了深入解析,既有发展理论的论述,又有具体任务的安排,学术性、专业性和指导性很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全区各级各部门务必深刻领会,认真审视区情,找准目标定位,挖掘优势潜力,真抓实干,把建设成为绿色产业聚集、绿色环境优美、绿色生活幸福的宜居宜业新城。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在全市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潮流中,绿色发展势头强劲。年以来,我们针对丘陵地区面临的人口密度大、地下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等突出矛盾,深入分析优势和实情,在全市首先提出“率先建成绿色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确定了“完善绿色全域规划、构筑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绿色经济“四大工程”,配套了“科技推动、项目支撑、文化提升、机制创新”四大保障性措施,始终保持与全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步调一致。
一是坚持把规划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先导。邀请国内高端院校的著名专家参与编制了全区《20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浅丘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涵盖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布局、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将绿色经济与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规划的全域覆盖。按照“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建立以现代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制药、原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把环境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以实施生态文明“四项工程”为着力点,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实施严格的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水排放标准和退耕还林政策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扎实开展“五创联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乡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倡导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农村环境大大改善,城乡群众幸福指数逐年攀升。我区发展绿色经济的措施和成效被《日报》、《电视台》等多个媒体报道并受到好评,走在了全市前列。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绿色发展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一些干部职工对绿色经济认知还比较模糊,要么把绿色经济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要么认为上几个项目发展几个产业就是绿色经济。企业节能减排推进不够快,节约型机关建设成效不明显,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还未在城乡群众中形成风气。二是缺乏支撑绿色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缺少绿色经济的高端规划人才,缺少发展现代物流、绿色工业、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和高新技术人才,缺少旅游营销、现代金融和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三是绿色产业竞争力不强。绿色产业在GDp中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差,缺少在全省、全国叫得响、拿得出的大企业、大品牌。四是保障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全区的一些企业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市场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够,技术成果转化效果不佳。对各级各部门的考核机制、企业的奖惩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也还不够健全。
三、对建设绿色经济发展高地的几点思考
区委、区政府提出“率先建成全市领先、全省一流、西部知名的绿色经济发展高地”这一战略目标,既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又是市区互动发掘区域优势促进跨越的必然选择。提出这一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绿色生态基础良好。地处盆地中部,市区同城的独特优势造就了四通八达的枢纽通道,典型的中浅丘地貌形成了优良的山水生态环境,厚重的人文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和优势资源,为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绿色产业平台初具规模。以新型工业、现代物流、特色旅游、绿色种植养殖业为主导的四大产业平台建设推进有力,奠定了“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产业体系。三是绿色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城乡森林、绿地覆盖率均超过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构建了“城区、近郊、乡村”全域提升的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四是绿色发展政策指向明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都提出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这一功能定位。党的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运动适应环境变化,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提高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将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共同优化的绿色经济发展高地。当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提升思想认识。要广泛开展发展绿色经济的学习宣传活动,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固化为全区上下统一的认识和行动。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将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取向,使之体现在制度完善上、落实到工作推进中。相关部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观,严格按照各项规划方案,在涉及园区企业厂房、新村建设的设计、建造等方面,要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绿色、效能和对原生态风貌的保护,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规划的刚性执行。企业要树立科学的生产观,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和升级,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社会各界要树立低碳的消费观,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要提升全域规划。要充分遵循和借鉴全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浅山丘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在我区“十二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中,充分体现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符合实际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体系。要加快构建全区绿色经济发展系统,加强对交通运输、建筑工地、消费生活和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引导,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要进一步贯彻全市《倡导绿色生活一揽子计划》,将各项计划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要提升产业实力。要始终把绿色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坚定“绿色经济+精品战略”的道路不动摇,使绿色产业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继续举全区之力推进物流港和观音湖“一湖三岛一古镇”5A风景区建设。要按照10月14日省政协陶武先主席莅出席绿色发展研讨会,视察物流港时提出的“把握发展速度,建好配套设施,提升自动化水平”的要求,加紧物流港铁路物流园、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培育现代产业,提升现代功能;加紧5A风景区前期开发工作,增强吸纳国际500强、国内100强企业的能力。要坚定节能减排目标不动摇,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指导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和高污染企业或生产线,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无污染的电子、机械制造、生物药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利用唐桂绿色无公害种养大现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大力发展原生态、可循环农业,积极培育休闲观光农业。
四要提升生态环境。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全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要继续发挥作为城市创建的主战场作用,巩固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与绿色环境息息相关的创建成果,全面开展创全球绿色城市、国家生态区、国际花园城市等“新五创”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好水资源,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加大生态保护与生态立区建设。要加快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继续推进沼气入户工程,切实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七区合一”为标准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4+2”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集中居住。
五要提升保障能力。建立绿色经济利益引导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制度政策,通过投资审批、土地供应、融资支持、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和税费优惠等政策工具,促使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设置市场准入门槛,包括绿色技术、质量、安全等各种规范标准,继续实行招商引资退出机制。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重点行业支持政策,提高违法成本,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区内企业与知名院校搭建研发合作平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全力推进“效能”、“和谐”、“平安”和“诚信”建设,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攻坚破难、勇争一流;鲜明用人导向,建设一支敢突破、善创新的干部队伍,着力营造超常努力、高效务实的干事创业氛围,为把率先建成绿色经济高地,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同志们,风正好扬帆,心齐泰山移。迎来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让我们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积极投身“创先争优”的实践活动,以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推进“三个率先”,建设“两区两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11日)
胡锦涛
女士们,先生们:
10年前的今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1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我们不断扩大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取消所有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大幅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中国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见性不断提高。
10年来,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推动。中国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外部条件,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第一位,进口额累计达到7.5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
10年来,中国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努力推动各国共同发展。我们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我们坚定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致力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改革和完善,致力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们高举自由贸易旗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系。我们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近10年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1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
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名,增强了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
10年来的实践,丰富了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的认识,坚定了我们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信心。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破解发展进程中的难题。30多年前,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顺应人民愿望,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同时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中国来看,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跃升,中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我们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更加注重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将继续通过开放市场、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我们将扩大服务业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将稳步推进农业领域对外开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朝着集约化、效益
型方向发展。我们将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我们将更加注重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待遇,更加注重在开放中增强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动力。
——中国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我们将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把积极扩大进口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我们将完善进口支持政策,降低进口成本,提高进口便利化。今后5年,随着中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国消费结构将继续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有望达到32万亿元人民币,国内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今后5年中国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这将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商机。我们将加强同主要顺差来源国的经济合作,通过共同努力逐步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我们也希望有关国家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放松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出口管制,方便中国企业前往投资,为双边贸易平衡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区域多样化和发展不平衡蕴含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会。我们将把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我们将继续深化沿海地区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沿海地区技术研发、高端制造、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进。我们将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参与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我们将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繁荣双边经济,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将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在扩大开放中促进中国社会事业发展。
——中国将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将继续扩大各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产业政策与外资政策的协调,继续欢迎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鼓励外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推动国内技术创新。中国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重视开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改善民生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承担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
——中国将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我们将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开展涉外经济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的清理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公正公开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良好经营环境。中国将加强自身投资环境建设,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
——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使中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我们将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人才培训,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互利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我们将致力于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更快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粮食危机、气候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中国将同各国合力应对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我们衷心感谢所有理解、关心、支持、帮助中国发展的国家和人民。
我们多次郑重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