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华为的半打岁月(转载)
我在华为的半打岁月(转载)
华为
魏延政
听公司员工保障部说,有可能将依据法律解除我的劳动合同,打算以上海平均工资4000元的80%(病假期间80%为最上限已经是最照顾我的条件了)给我 N 1补偿。好吧,我的智商只值3200元,生活来源、治病救命、养儿养老、都将断绝,以后我就只有靠这点被你们褒奖透了的智商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已经一条腿截肢、说不定哪天就会离开人世的绝症患者来说,该是时候对我这几年来的工作做点总结,万一哪天死了,算最后一段工作经历对自己对公司的一个交代吧。
2006年6月30日,从伦敦踏上彻底回国工作的飞机,人生在于闯荡,我不安于在British Telecom CTO office的安逸平静,打算回到这片升腾的热土随着每一个分子一起跳动,也许这就是男儿的本性吧。虽然后来英语也够得上遇到个警察也要辩三分的水平,谁让我生于这片写方块字的土地呢?起初,我存在些许民族主义色彩在潜意识中,选择“中华有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是飞机上经过被压缩了的两三小时的暂短夜晚,7月1日,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也未回新疆探望家人,7日,提上多年来孑然一身的唯一一只箱子,来到南方这个火热的高科技都市,深圳。
坦白的说,当时我打算从技术换到市场行当,自认为虽是技术科班出身,博士到工作期间在ACM/IEEE等数得着的杂志期刊上发表过些许论文,也在当时information filtering / recommender system / agents / auction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这个学术圈子里有了固定的杂志期刊的connections和审稿互约,但终究觉得不是自己灵魂的钟爱,所以打算换换行当。恰好,华为给了我跨行业跨工种的尝试机会。非常感谢当时欧洲A总、国内B总两位领导的信任,给我这样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本文不便透露每一位领导的具体姓名,凡用英文字母代替姓名的领导,都是统领几千上万人马的一级主管以上的领导,因为他们对我的评价足够参考意义,也足够分量,本文不打诓语也绝无任何夸大。关于待遇面谈,那位大领导给我说了个数,我没有还一次价就一口答应了,我看得出来那位领导有点疑惑为什么我答应得如此爽快,当时我对他说的原话如下,我干一年,您看我干得如何,不好我自己走人,好的话,如果现在给少了,我相信您们以后会给我补上来。
到华为做无线通信的marketing,跨专业、跨行业、跨工种,跨度算不小,但我的直觉告诉自己,我能干好。这就如同得道者从一个领域换到另一个毫不相干的领域做个双料博士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仅凭信心并不管用,还是要用硬性的业绩说了算。初到无线,面对许多基本概念,我只算小学生,最初的几周,很多时候不太懂大家在说什么。但我相信marketing做的不是纯技术,不是纠缠于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而是整个盒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一门哲学艺术。经过近3个月的入职培训,9月,我进入部门接触业务,最初在市场分析部,10月底部门同事建议我做WiMAX市场分析,于是我就从WiMAX开始入手学电信。12月底我写的第一份WiMAX全球市场报告,得到从研发到销售的一致好评。当时的WiMAX产品管理部长周剑、市场分析部长刘春强,给我一串名单,建议我把报告发给公司一级的领导包括徐直军、胡厚昆等(文中提到的领导和前辈的名字我不再加“总”字,我首先在此表示对这些领导和前辈们的尊重和敬意),我有些犯嘀咕,发给这样的大领导可能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出乎意料的是,徐直军把那份报告转发给当时四大产品线的主要一二级主管,并附言"市场报告要象这样写"。过了年,我被调到WiMAX产品管理部。
华为叫产品管理,外面叫产品规划,浓缩成两个词就是,the size of business 和 profit。用更多一些词来表示,还有 why, when, how, competence,站在更高一些的层面上看,还有行业、技术、生命周期、产业链、竞争对手间的博弈、品牌、民俗文化需求,等等等等。所以,无线/通信/营销,不仅仅是无线电技术本身,那么,我做marketing的总体优劣势中,无线技术劣势的分量就不那么重了。
07年3月,随同杨光照到四川去做项目和市场考察,在老杨和黎旭的指导下,给省电信、省移动、达州电信讲了一系列WiMAX市场、技术、应用报告。难忘成都和达州的凉粉、各式川菜,难忘达州代表处的办公宿舍一体化环境,难忘同住一屋的司机小伙子彻夜鼾声雷动,难忘我那张下一半坍塌在地上的坏床,难忘窗外河畔第一次亲眼见到的成队的纤夫,我的祖国我的同胞,不管你是哪一省的兄弟,我都热爱你们。因为我也是一个从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的家中走出来的人,勤劳朴实也是我的本色。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总是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的第一次市场调研之行未结束之际,智利代表处客户经理文睿(几年前已经接替当时的陈志博做了国家代表,若干年后每次巴展相遇,必然直接找我约时间见客户,当然类似这样的其他国家地区部的工作交情和友谊,我都有求必应)对WiMAX产品管理部的邀请已经频频发来,我也非常佩服华为的效率,给我申请签证之快,在我两手空空之际让我买了从深圳到北京的机票,说下了飞机到北京代表处自然有人把护照签证交到我手里,第二天就可以准时登上提前几天就已订好的北京飞往圣地亚哥的航班,而几天前出机票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拿到签证,以及签证会否延误。于是07年我的生日前一天到生日当天,我在30多小时的连续飞行中,愉快的看了好几部电影,包括休·格兰特的《Music and Lyrics》,里面那首温婉深情又不乏热情奔放的《back into love》至今仍常常回荡耳际,我把对工作的热情和喜悦记录在了博文“在路上”中。类似的博文还有很多。智利之行我快速提高了市场调研的能力,除了见过不少客户、电信部,城市、居民、文化,处处都与产品规划相关,与客户、本地员工、客户经理谈天说地,网络、书籍中搜寻蛛丝马迹,每天白天都在输出市场调研文字数据,每个晚上8点到12点看好是国内上午上班时间,看好充分利用起来做前后方交流,以备次日的客户交流和调研。当时WiMAX产品线公认的大拿、公司总裁奖获得者施辉武每天都在关注我的调研报告,并给以反馈和指导,我逐渐对市场有了感觉。
6月末,智利行程告一段落,英国电信(British Telecom,BT)WiMAX项目开始召唤,于是历经40个小时的圣地亚哥-巴黎-北京-深圳的连续飞行,到家拿上以前老护照中从前英国的签证,马不停蹄的又踏上香港到伦敦的十几个小时的航班,迎着朝阳,我对自己说,英国,我又来了。从机场到Ipswich的100多公里的路程,我对哪个路口有测速那个路口有厕所,我比本地的出租司机更熟悉这段路,因为Ipswich正是我从前工作的BT CTO office所在地。到达驻地就高烧三天没下床,难忘当时刚毕业不久的小兄弟刘晨曦天天给我煮面吃,龚剑、陈铁的热情招待,还有王占强从国内给我带来退烧药。
之后的近两年时间,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BT WiMAX项目上。我始终认为只有BT才是真正推动WiMAX的第一大运营商,别看美国Clearwire叫得响,跟美国人一个德行---他只负责喊号子、但不负责划桨,Clearwire之于WiMAX其实是个皮包公司,搞不搞WiMAX他都不会死,反正拿着频谱就是钱,何患无食;而BT这个固网运营商不发展移动新业务,他就得在移动和百花齐放的OTT的夹击中等死!正是这个项目,锻炼了我比较完整的产品规划的业务能力。非常感谢从前的三任主管周剑、王占强、马福林给我机会对口欧洲市场,特别是老马让我担纲BT WiMAX项目,从市场调研、产品选型、立项、引导标书、答标、标书陈述澄清,这一套完整的市场打法,老马充分信任并给予我各种必要的帮助。难忘08年底标书澄清的强大阵容,难忘项目组的市场、技术专家的通力合作,难忘在最终两天的标书澄清中,老马给我现场总指挥协调、现场拍板权力的充分信任。可以这么说,对产品规划到底要做什么,老马给了我最大的学习空间和平台支持,再次由衷感谢老马!最后一天澄清结束回来的路上,距离最终结果揭晓还需一个多月之久,胡克俭对老马信心十足的说,"大获全胜、魏延政首功!"难忘项目前前后后通力合作的基站架构的周健博士、赵其勇、胡鸿杰、徐荧、毛天羽博士、张聪灵、赵振龙等等专家,名字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我在华为的第一段峥嵘岁月。项目过程中,除了公司已有的分布式基站,对应英国法规、人文环境、BT站点租用、维护费用等等约束,我调研并引导立项的WiMAX街边柜基站,成为我有他无的一个决定性竞争砝码,并且在08年国庆节的凌晨2点,为配合当时的欧洲区老大余承东和BT CTO Matt Bross次日的交流,我准备了4页草稿,第一页说what和why,第二页说business size,第三页说给客户能在多大幅度上节省多少money,第四页说关键技术的how。Matt Bross说我的这四页胶片证实了他脑海中两年以来一直想推动的一个设想的可行性;余承东将这四页胶片发给四大产品线的所有主要一二级主管,附言"项目策划就应该象这样写"。
后来无线marketing大比武,本来是鼓励部门新秀参与,但我部门的王骏在决赛前一天下午因妻子突然恶疾飞离深圳,于是在比赛前一天下班时受命,接替王骏抽签得到的第二天一早第一个上场的时间段,临时基于上述四页胶片,又扩充了几页。第二天一早,我只是把平日里做的事情用20分钟把关键亮点陈述出来,最终我得了第一,我相信这并不出大家所料,之后又代表无线参加公司营销体系的大比武,得了产品规划类的第一。那份材料进入公司案例库,我一直留意过,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份十几页的材料一直是案例库里唯一的一个Golden Standard材料。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代表无线参加公司营销体系的大比武了,相信我在无线甚至别的产品线应该是树立了口碑的。我相信曾经常常陪同做公司级相关交流的领导们,H总、C总、T总、S总、Z总、Z总、Y总,等等,对我善挖需求、善推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些方面的素质应该是非常认可的。
在BT WiMAX最终胜出这件事分两面看。第一,成绩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是整个WiMAX产品线平台的,我只是把别人很难在欧美环境发挥出作用、很难把技术和市场各项散乱的因素综合起来这些方面做了一个总分析、偶有突破设想的角色,我只是把别人不善于的来自各个渠道的技术的、经济的、人文的、法规的、七零八落的需求信息用客户最能接受的亮点方式直观的呈现给他们,更重要的,我只是帮助我们这些朴实无华的兄弟姐妹们、把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出来的儒雅实力和辛勤劳作按照本应具有的等量价值、用西方人的语言和方式恰如其分的展示给他们;虽然整个平台的每个不同部门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换一个人来做我这个角色,是否能做得比我好,就很难说了。第二,BT WiMAX最终没有上马,甚至整个WiMAX产业在09年后衰落,这不取决于华为WiMAX产品线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整体电信行业的大气候,取决于WiMAX和LTE产业链的博弈,取决于WiMAX阵营老大Intel是否争气。Intel 之于 WiMAX,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我既然在公司的WiMAX产品线上,我就应该为这支队伍尽力而为,即便明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先期抵御都是当炮灰的权宜砝码,但这个砝码在全局中的使命必须有始有终的完成它。换用北大老校长胡适对某届毕业生的赠言,"成功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
09年7月,我调往LTE营销团队,来到上海。经历了一个产业WiMAX从朝阳到日暮的完整周期,这是行业经历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对电信、营销的理解的深入,比起苦心钻研"需求"的阶段,已有了质的飞跃,我涉猎的范畴开始变广了,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规划,但每逢发现项目中有规划类的需求,必定送给相关的部门或同事。来到LTE后,开始涉猎产品上市、市场拓展、品牌等的营销资料,当然还有产品线的中期战略规划、短期业务规划的市场格局分析。我写的全球市场格局分析和产品线战略框架图的材料也在产品线给小徐总(直军)的汇报中得到过几次表扬,在当时的产品线大会小会上大家应该常常见到,只是小徐总和大家都不知道那些框图和胶片的原始作者是谁罢了,但我们部门的同事对这些往事应该都记忆犹新。
所谓营销,简单说主要是在产品没有General Available以前就开始“经营”销售和利润,并保障未来能够“赢”销并且“盈”利,“营”= 打赢对方
丰盈自己!我发现自己真的喜欢marketing这个行当。于是,世界最大的每年一度的巴塞罗那通讯展,也是华为现在唯一的集公司全年智慧、半年功力备战的展会,LTE的巴展主打胶片,自此,每年我都主动拿下,用同事们的话说,当仁不让。09年底,我听说前一年的主打胶片把整个部门所有人闹腾了两个月,人仰马翻。于是我默默的独自一人潜心写了一个多星期,第一稿完成伊始,W总和Y总看到后当即回信非常高兴,W总仅仅提了修改一个图标的意见。LTE产品线的各领导也第一次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纷纷给予很好的评价,甚至后续各种讨论、汇报材料常常主动邀请我参与。我当然不可能用一份材料让所有不同利益的部门全都满意,但能第一次一个人完成产品线巴展主打胶片就得到这样多的中高层领导的赞许,已属不易。顺带说一句,我的每一份材料,我担保每一页,每句话每个字,几乎每一幅图(除非产品或技术架构不得不来自技术部门),均出自我原创。
在公司工作,除了收入,别的我什么也不为,只为我喜欢这份事情。所以,我写营销资料,必定保持我在英国做学术时的良性风格,尊重署名权、知识产权,决不抄袭挪用别人的成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大家创造新的价值;否则,大家都图省事,等着抄别人的成果、拿去给自己报功,一旦形成大的风气,费那么大劲搞创新的积极性就被丧失殆尽,这个公司黄摊也就指日可待了。西方人这一点上大大优于中国人,这也是西方超越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一个人有多大的倡导能量,我不管也管不了,但我保证自己坚守这样的原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相信与我共过事的同事和领导都绝不会怀疑我这样言行的真实性。我现在是个行之将死的人,说说这些心里话,相信对得起为之奋斗了半打岁月的老东家,也对得起我曾经那么点民族主义的热情,我希望“中华有为”这个公司里的每个人都能摒弃中国人一些不良的"拿来"习惯,否则,我们大可不必去嘲笑别人是“二流”公司。到了现在这个份上,我已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我,也许有很多人笑话我的笨和傻吧,我自有我的道理。在这里,给公司所有高中基层主管们一个建议,如果大家都只在乎只要有材料最终呈现在你面前就行,而不在乎这些成果究竟出自谁、怎么来的,我能预见的是这个团队后续的思想和成果将会很快枯竭。
接下来2010年2月的巴展,我陪同Y总在第一天早上做了第一场交流之后,Y总即说接下来一周的每一场交流我最好都在。那套胶片是按照1小时的分量写的。某日,NTT DoCoMo来了一批高层客户,双方各自15分钟,陈述仅5分钟,这是我没有时间把1小时分量压缩成5分钟来几次rehearsal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的一锤子买卖,但按照我博士三年频繁面对世界各地的教授博士们讲解辩论各种题目早已练就的基本素质,我相信5分钟一锤子买卖根本算不上问题。每页胶片仅用两三句话提纲挈领,当我进行到第4分钟的时候,日本代表Y总本来紧张的神情舒展开来并对我竖了竖大拇指。5分钟结束后,日本客户经理主动要我名片,并说4月份NTT DoCoMo老大会访问上海,要求我到时一定主讲。类似这样的客户本人或客户经理直接点名要求我在各大展会、公司总部或项目一线交流需求和解决方案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年与我打过交道的LTE、WiMAX、UMTS、CDMA的同事或领导们,我用英语对媒体对世界级大公司的总裁/CEO/CTO畅聊个把小时从来不需要打草稿、我写文章/胶片(除必须按领导的个人习惯修改)从来一气呵成不作第二遍大改(包括这篇文章),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素质,我相信在您们的印象中应该是有口皆碑的。
不幸的事情在11年2月发生了,那年巴展回来后,我的脚部确诊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脚部切除一块休假几个月之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应该算是我在华为的第二段峥嵘岁月,虽所做事情并不比以前多什么,但用我的瑞典籍主管Lars对我的评价来说,从11年9月我为Global MBB Forum(MBB: mobile broadband)写的无线主打胶片起始,我为华为的无线主打胶片开创了一种风格,不仅仅是讲技术和市场,也融入了艺术。我一个行之将死的人,无意吹捧自己,我不仅仅听到Lars一个人这样评价,很多同事告诉我,我12年3月病情扩散住院治疗以来,各大展会的无线主打胶片一直在延续我09年底开始的风格。当然我相信同事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当然我仍然不能让所有不同立场的部门或个人对我的材料全都满意,但至少我写主打胶片以及其它关键营销资料的风格和质量,在那段时间和产品线当时的水平上,是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可的。
为了避免我的病情对年岁已高的父母造成打击,为了不走漏风声,我把病情消息控制在仅仅四个相关领导的范围里,直到第二年扩散。即便如此,担心儿时朋友走漏风声,我对所有中小学同学甚至和父母同住一起的亲姐姐,我把病情又隐瞒了一年,直到化疗结束,才回到父母身边面对面的告知他们病情,因为看到我穿着假腿还能动弹,他们虽巨大悲痛,但接受了这个事实。
去年的手术、放疗、化疗、恢复,耗时较长,非常非常感谢无线产品线领导和同事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和帮助。
以下补充一句:公司买的大病商业保险20万一次性去年就赔了。家里有癌症病人、手术、放疗、化疗一通下来,你们就会清楚20万够多大用处!
几位同事也帮我回忆起几件往事,下述均引自同事在我微博上的留言
同事A:@魏延政 是我们产品管理部的大拿,去年2月份还在深圳旁听了和余泉的巴展胶片review讨论,没想到很快传来让人吃惊的消息。。
我的回复:那是我最后一晚和大家在一起,邀请我来给大家讲胶片的人以及大家,当时都不知道我的病情,我给大家讲胶片时心里无限留恋所有一切,但我已知一条腿即将截肢,不想流露丝毫的哀伤,你们看到的是我毫无停顿的谈笑了一整个晚上,第二天我就。。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晚上就成了最后一个晚上。
同事B:当你告诉我那年MBB论坛我们笑你一把把吃药时,已经确诊了,我震惊而后悔,更佩服你非凡的勇气和韧劲,你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你一向从不提及承受的一切。希望这件事能圆满解决,很心痛你现在的情况还要被这些事情所干扰,千万别影响心情,退一万步,你还有成千上万的我们,希望可以尽上绵薄之力,加油!
我的回复:那年初,取化验报告听到的头一句话就是,“你活不了几年了。太可惜了,这么年轻。。”后来,MBB论坛上我大把大把的吃中药,也不知是否管用,只希望一切都这样悄悄过去吧,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我的病情。Lars和外籍员工问我,我只说,just a very rare disease.nothing!其实每次同事问我之前病假到底怎么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也不是我究竟有多坚强,而是茫然,真的茫然,后来的坚强也是一步一步逼出来的。
第二篇:在我成长的岁月里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有许多许多的快乐记忆。这里面,有喜、怒、哀和乐,含有酸、甜、苦和辣。岁月就像我的人生棒棒糖,吃完后还有甜甜的余香留在嘴边,让人难以忘记。
一次,我到花园边去玩儿,发现许许多多的同学都在像小鸟一样灵巧的滑冰。我看到之后非常想要旱冰鞋,于是便飞快地跑回家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买滑冰鞋。爸爸妈妈都同意了,我像一只刚刚学会飞的小麻雀一样,活蹦乱跳。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挑选,终于买回来了一双品质好,还很便宜的滑冰鞋。刚刚到家门口,我便迫不及待的打开车门,拿着滑冰鞋去小花园练习。我妈妈给我穿上滑冰鞋,很谨慎的扶着我的手,让我往前滑。一个淘气的小石子在地上直冲着我的滑轮奔去。啊!我的手腕儿!妈妈听见了我的惨叫,脸上的神情无法形容。没事吧?啊?妈妈连忙看了看。没事儿,一点儿皮外伤,算不了什么。我说。于是我在爬起来练。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我终于学会了!从这时起,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实验一小学校六年级:丁钰
第三篇:《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读后感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读后感
只有屈指可数的商业著作能够历经数十年的考验而成为经典,毫无疑问,《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就是这样一本伟大的著作。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已记不清曾经向多少人推荐过此书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仍然坚持声称本书是所能读到的最好的商业著作;《商业周刊》把它放在“绝对必读书架”的第一名;《财富》杂志则把它列为XXceo必读书。《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在1963年首次面市时,就立刻成为了超级畅销书。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它就一直被当作管理者的手册来使用,并被喜爱它的人视为“管理训练”的最好著作。这是一个其他商业人士所无法讲述的故事——它是在一个巨在产业中半个世纪的领导经历的结晶,是对许多戏剧性事件以及创造性的企业经营深刻深察的结晶。当艾尔弗雷德·斯隆于1918年加入通用汽车之际,通用汽车正处在危难之时,人们看不到它的未来。现在,通用汽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集团,而且是美国经济的标志之一。《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对通用汽车诸如计划和战略、持续经营、财务成长以及领导等企业基本的管理政策和战略概念的早期创新和发展进行了详细描述。
艾尔佛雷德·p·斯隆(1875-1966),斯隆于1875年5月23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海文,10岁时随父母搬迁到纽约,1895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他后来资助该学院成立了现在闻名世界的“斯隆管理学院”),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汽车行业中度过的。他于1918年加盟杜兰特先生(别克汽车的创始人)领导的通用汽车公司。1923年5月,继杜帮先生之后,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之后,一直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至20世纪50年代。在他加入通用汽车公司时,公司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风雨飘摇,人们看不到公司的未来。在他领导通用汽车公司的几十年中,通用不但超越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集团之一,而且成为了美国经济的重要标志。他在汽车行业五十多年的管理经验,不但使自己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榜样,而且,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计划和战略、持续成长、财务成长以及领导的职能和作用的研究,对职业经理人概念和职能的首次提出,都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读完《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第一感觉是累。为斯隆先生喊累,为他们中的一切老前辈喊累,为我努力理解其中的内涵喊累。一个企业的成长是艰辛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光环的背后更多的是艰辛。斯隆先生最后说:“我们为公司承担了这么久的责任,现在也该将其传递给其他人了。每一代新人必须·迎接挑战--汽车业的挑战,企业管理的挑战,以及公司参与这个世界时所面临的挑战。”是啊,挑战正等着我们每一个人,用信心迎接挑战,用思路、方法解决挑战。斯隆先生一直化解着挑战,带领着他的团队,把通用汽车一步步做大做强,其中很多思想、管理方法仍在闪烁着光辉。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中所描述的斯隆常常被批评为“没有人情味”和“冷酷”,事实上,这正是他在书中要刻画的自己的样子。他坚信,一个首席执行官一定不能产生工作上的朋友。他向德鲁克指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同事中均没有朋友和伙伴,而那些在工作上有朋友的总统——格兰特、杜鲁门(斯隆对其评价很高)、艾森豪威尔(斯隆不信任他)都很快被朋友出卖。“朋友很容易成为宠信之人,”斯隆坚持己见,“一个首席执行官必须不偏不倚,只能依据业绩来做出评判。”然而,直到晚年由于听力衰退使他与外界隔离之前,斯隆一直是一位注重友情的人,而且他的朋友也不全是“工作以外的”。多年来,他最亲密的好友就是沃尔特·克莱斯勒,在斯隆说服他另起炉灶之前,克莱斯勒一直担任通用汽车公司别克分部的总裁。克莱斯勒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斯隆向他指出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福特汽车公司的衰落而产生的机会。另外,斯隆还清楚地看到,随着福特公司迅速走下坡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用汽车公司本身也需要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直到1940年65岁去世,克莱斯勒一直是斯隆的密友。
除此之外,斯隆非常热情,而且慷慨得让人难以置信,这种慷慨既包括他的时间,也包括他的金钱。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无论走到通用汽车公司的哪个角落,总有人会告诉我——常是比较低层的员工,斯隆是如何帮助他们的,并且通常是主动提供帮助。比如,为了使一个工厂经理严重烧伤的孩子得到最好的医治,他是如何放弃了整个圣诞节假期去四处寻找医院的,而他与那位经理从未曾谋过面。我常常问通用的员工:“如果你陷入严重困境,你会找谁相助?”大多数人会立即回答:“当然是艾尔弗雷德·斯隆!”正如他通过制定政策和战略打造通用汽车一样,斯隆也同样通过自己激动人心的个人魅力和值得信任的品格来塑造通用公司。在整个20年代——有的甚至时间更长,那些掌控通用汽车公司大型分部——雪佛兰、别克及凯迪拉克——的头头门全都是各自公司的创始人,而且在将公司出售给通用汽车之前已经把这些大企业打造得非常成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比斯隆年长和富有。而斯隆在1916年出售给通用汽车的配件企业当时规模还很些—斯隆藉此进入通用汽车的管理层。这些人全都是通用汽车的大股东,每个人都非常妒忌斯隆拥有的自治权,并对总部的所有“干涉”牢骚满腹。然而在几年之内,他们全都成了斯隆的赞赏者和忠心耿耿的团队成员。
在斯隆所著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一书中并不存在普通人。斯隆坚信,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管理要靠事实来说话而非人格上的力量。
在《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一书中,斯隆还严格地将他个人关心和感兴趣的每一件事情排除在外。他深深地卷入政治中——总处于落败的一方,他积极参加了1937年兰登的竞选活动和1948年杜威的竞选活动。他与富兰克林·罗斯福有着一段长达XX年的爱恨交加的关系。他赞赏罗斯福的影响力,但厌恶罗斯福这个人,并且反对新政。“阿尔·史密斯是一个比罗斯福好得多的人,但罗斯福确实是一位更好的总统。”有一次他这样对德鲁克说,让德鲁克大感惊讶。但是,斯隆在书中惟一提及罗斯福的地方就是,在遥远的华盛顿,某人拒绝制止密歇根州州长弗兰克·墨菲支持1937年通用汽车公司工会组织的静坐罢工。而关于新政,书中则一点都没有提及!当我提出没有新政和罗斯福的30年代历史犹如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时,他说:“对我和通用汽车而言,这些都是重要的事件,但它们全是历史事件,与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没有关系。”
同样,书中也未曾提到斯隆充满爱心地长期努力的两项事业:汽车安全和位于弗林特的通用汽车研究所(现为gmi技术公司)。书中只是极为简短地提到了比他年轻18岁的异母弟弟雷蒙德——斯漏惟一的孩子”。雷蒙德年仅50来岁就过世“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个人不幸”,斯隆曾经这样说。书中一点也没有提及,雷蒙德是医院管理领域的先驱,正是通过他,艾尔弗雷德·斯隆才对医院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斯隆-凯特林研究所的组织工作以及癌症研究的规划和方向付出不少心血。“这些全都是个人爱好,”他说,“他们并不属于一部论述职业经理人的书所要涉及的内容,就像我的妻子收集古董,或者一位首席财务官系花哨的领带一样。”
然而,《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向我们展示的是思想大师斯隆,而是斯隆这个人,但是比这更为重要的是,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该书并未点明斯隆撰写本书所要阐述的经验教训。但是这确实是一部好的管理著作——这和是否全盘接受斯隆提出的每一个观点无关。尽管这部著作拥有广泛的读者和极具号召力,但它对管理实践影响甚微。这部著作以“自传”的形式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该书未能像斯隆希望的那样成为一本行动指南。一部论述管理以及职业经理人的著作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一书的主要教训是什么呢?
首先,管理是一种职业,经理人是——或者说应该是——职业化的。这在20世纪90年代的现在听起来有些陈腐——30年前却远非如此。不过坦率地说,尽管如今大多数经理人都这么宣扬,但身体力行的人并没有很多。
像其他职业人士——如医生或律师——一样,职业经理人也有“客户”:企业。他注定要让自己的兴趣服从于客户的意愿。对客户负责任是“职业化”的特征。
职业人士做决策,靠的既不是个人观点,也不是其偏好,而是依据事实说话。我认为,这就是《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中关于查尔斯·凯特林研制铜冷却发动机一章的主旨所在。斯隆给予凯特林最高的赞誉,认为他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发明家。即便是这样一个伟人,斯隆在这一章花了如此多的笔墨讲述,如果不顾事实地紧抱自己的偏好不放,反而会损害了自己。
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不是去讨好人,不是去改变人,而是要激发他们的能力去工作。无论你是否对别人满意,是否赞成其工作方式,他们的业绩才是惟一要考虑的事情,确实,这才是职业经理人惟一被允许关注的事情。
业绩不是“底线”,还要树立榜样。这需要诚实正直。只要在这两方面——经营业绩和作为榜样——不过线,就应该有绝对的宽容和最大程度的多元化。
意见分歧甚至冲突都是必要的,实际上也是求之不得的。没有分歧和冲突,就不会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只有错误的决策。对我而言,斯隆著作中最引入入胜的部分就是那些备忘录:他首先列出不同意见,然后将不同观点综合成一种理解,最后达成共识和承诺。· 领导力不是“魅力”,也不是“公共关系”,更不是“表演”。它是业绩,是始终如一的行为,是值得信赖的。
最后,也许最重要的教训是,职业经理人就是公仆。职位并不能给予你特权和权力,它赋予你的是责任。
斯隆在他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一书中,阐述了他在设计通用汽车公司的事业部体制时所依据的两条原则:
(1)每个事业单位总经理的责任应该不受限制,由总经理领导的这种组织应具备各种必要的职能,使之能充分发挥首创性并得到合理的发展。
(2)某些中央管理职能对公司活动的合理发展和适度控制是绝对必要的。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深刻而复杂的,其中机遇起了关键作用。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动机和机遇是走向成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前者通过在一些方面的激励报酬得到很好的应用,后者则通过分权管理制。好的管理在与集中和分权管理的协调,或者说是“基于协调控制的分权管理”。在1920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当时的公司面临外部经济衰退和内部管理危机并存的困境。虽然通用汽车的物质很丰富,但却几乎没有什么规范,各部门之间不能协调发展。这时期没人对这个问题给予注意时,斯隆先生以敏锐的眼光觉查到:除非经过精心安排组织,否则公司很难发展。一场组织变革在发现问题后展开。分权管理和协调管理逐步被提出,并一直服务与组织。从分权管理中获得主动性,从协调管理中获得效益。
红利计划是通用汽车的另一特色,给管理层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的机会。它让每一个参与者意识到他与他的工作以及他的上级的关系。是他有责任关注自己和整个公司的发展。他会因为上级正确的评价了他的价值而感到满意,与此同时,这也激励着他自己每年都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
我特佩服的一句话:工人效率提高只是生产力提供的原因之一,而且是次要原因。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的管理和对人力的设备的投资。而我们呢?更应该思考管理的力量。用好的管理方法把我们自己,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得好一些。
第四篇:我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
我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徐家骏
作者背景:徐家骏是华为数据中心的头,技术超级牛人,一级部门总监,华为副总裁,年收入过千万,数 据中心是用火山岩建的深入地下的一个大型建筑。防辐射,可防卫星的电子,雷达等手段的侦察。里面有像卫星发射中心那种超大屏幕,机房里满是三米的大型服务 器和大型计算机。连接整个华为全球的每一台终端,整个华为每天三十多万封邮件,海外和全球的同步研发,内部的信息管理,内部流程,华为的国内国际IP电话 都是通过出去。
上周,我正式提交了离职报告,准备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很大的转折,这是我长时间的思考最后所做的决定。但真的提出离职后,回想在公司的十年,还是百感交集。(功成身退)
1997年7月16日,我只身提着一个包从深圳宝安机场下飞机,走出机场,天是那么蓝、白云那么低、空气那么潮,仰头望天,对这个城市,对公 司、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和生活、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因为陌生吧,因为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尽管每个人对未知的变化会产生一种防御的心态,但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如有事情都确定了还有什么意思呢?)到了科技园,发现是个荒凉而偏僻的地方,不过倒很安静,上学的几年中,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我似乎有点 喜欢这种安静、荒凉、在他乡的感觉。现在想想,经过十年的工作,自己的心灵真是麻木得可以了(为什么会麻木呢?是因为事业的忙碌,丧失了自我嘛?)。那时候的心里,好像时时有些什么没有着落的东西在激荡,但又说不出来,只有在听德沃夏克的《自新***交响曲》时,才发现多有深处的共鸣以至落泪。
由于没赶上大批应届生的接待,我是自己一个人来到科技园1号楼的,干净整洁的大楼,很帅很靓的保安和前台,进进出出精神饱满的员工,让人的心情为之一振。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走了一会后,一位人力资源的大姐,很职业、热情、耐心的告诉了我入职手续如何办理,并安排我当晚在粤海门华为之家临时居住,又安排之后的宿舍事宜,在举目无亲的异乡让人倍感亲切,至今记得。(这就是在他乡很容易激动的事情,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冷漠了,可是还是自己的眼光有问题吧)
来深圳、来华为当时确实是一种机缘,96年华为名气并不响,特别是在行业之外,偶尔一次我在同学家里看到一张华为人报,有几片文章印象至今很 深:一篇是周劲写的欧洲考察心得,讲欧洲一个20-30人的小公司,所具有的那种全球化运作战略、能力和气度。(很好奇这样的公司会有怎样的文化和运转模式呢?)一篇是唐东风写的被评为杰出员工受表彰后的感想。还有一篇名头很大“中央研究部知识产权处”,当时被这个名头吓了一跳。文中讲到华为当年研发累计投入1.8亿人民币,更让我吓一个跟斗。我想当时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也就1亿多点,这家公司什么来头,花的科研投入比清华还多?当时就有了兴趣。
快毕业的时候,连连受挫,找工作跟当年大部分同学一样,希望留北京,但连续被联想、方正、科海、卫通等当时大名鼎鼎的公司录取后又告知要交几万块钱才能解决户口问题之后,想到了还有华为这样一家公司,给人力资源部寄了一份简历。没几天,一个深圳的电话,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个副总裁来北京,面试一 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跑过去了,是公司原副总胡红卫,他基本上没有问我什么问题,到是介绍了一下华为的情况,然后把人力资源经理田景琦叫了过来,当场就给 了我一个“录取通知函”和入职操作指导。我一肚子犯嘀咕,这是不是一家骗子公司?怎么这样就算面试通过了?连工资有多少都没有机会问(太顺利了会有很多疑问?)。之后一直到报到前,都有点怀疑,幸好有个本科的同学,在华为工作过,在向他咨询后了解到公司还是实实在在有的,才下了决心过来。总的说来,就是被一张华为人报“骗”来的。(报纸无形的作用)
就这样懵懵懂懂到了华为,一开始新员工培训,纪律严明、严格,班车不会多等半分钟,之后是部门培训,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之后到了工作岗位上,给我分配的工作是ERP系统管理员兼DBA,虽然以前也搞过一些大系统,如兼职做过印度人的大型银行软件客户化开发,但见到我们的ALPHA 8200和我们的软件ORACLE,心里还是激动不已。IT的发展一日千里,10年前的技术与今天比,很多人可能没有体会了。那时比较落后,很多人也没有机会接触这种当时很先进的系统。我见到我们居然有2G巨大内存的“超级服务器”当时实在是佩服不已,为自己能做它的管理员而自豪,又为自己将来能不能玩转 它而焦虑。我师傅王忠宁见到我就撂给我一本书《ORALCE ADMINISTRATOR GUIDE》,一寸半厚的英文书,愣是一周之内从头到尾看完并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和一大堆不懂的问题,自此再也不怕厚厚的英文书。(怕——永远是自己眼光的问题。)
当时正好是公司ERP上线没多久,业务正在推行,系统极不稳定,每天的并发程序有一半是跑错的,系统还会动不动CRASH。我看完一本书后,在刚刚成为 One Book Man时,问题单就来了,有一个重要的××引入程序有时候跑得出来,有时候跑不出来。说实话,那时候对ERP、ORALCE、操作系统一切几乎还是一头雾水,而问题却已经传过来了,只好硬着头皮,摸索了好半天,终于明白了有一批数据在倒的时候,系统准出错。几万条数据,一条条试是不可能的,我就想出了用二分法,一批一批的试,完全手工动作,笨拙、费时、费力,做了几十遍,花了整整一天中午饭都错过了,终于定位到了其中一条数据,而后发现是数据超长而数据库 定义的长度不够并且校验程序有BUG没校验出来。经过又返回去重复验证,证明找到的原因是正确的。当时真是心中大喜,几乎在完全不懂系统、不懂这个程序是 做什么的、不懂程序处理的逻辑、不懂数据库的设计的情况下,把这个BUG定位出来并交回给ORACLE处理了。这是我上班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至今我对这 个问题本身还并不明白,呵呵。这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工作和读书不是一回事,工作是要解决问题的,是要产生结果和输出的。不管怎么样,能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有好的输出结果那就是成功。读书才追求的是慢慢读,读懂为止。
那时的系统,真是岌岌而可危,公司的业务高速发展,业务也不断推行,系统的负荷越来越高,但系统却不是经常宕机,就是跑得如老牛般慢。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水平不行体力补,大家兢兢业业背负责任,闯过种种难关,终于还是挺过来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后怕的,稍有 不慎真有可能全线崩溃。我也能理解有些大企业,为什么倒起来那么快了。现代的组织,经常是高度复杂的组织,就象生物一样,低等的蚯蚓断成两段,照样生存。而高等的人,身上戳个小小的洞可能得毙命。高度复杂的组织,就象人体一样,内部小小一块地方如果出关键问题了,组织可能崩溃。要保证不崩溃只有两条 路:1)组织本身的设计和流程的设计高度科学、冗余和足够的制度性反应机制,这是西方国家的强项,他们的公司历一百年不倒,是有强大的内在因素的。2)依靠组织内每一个最小单元的高度的负责、警觉。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第一种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天生缺少这样的土壤和基因,因此第二种能力变得十分重要,虽然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头两年的工作中,我们水平很低,体力劳动很多,有一段时间,我一上班就得高度紧张地盯着系统,不停地干预,系统才能跑下去。一会儿系统进程死 了,一会儿空闲进程多了要杀掉,一会儿表空间不够了要扩展,一会儿用户提交了不合理的并发程序要中止。有一段时间,我成了热线兼现场支持,一天接 50-80个电话,接了电话到处跑。之后我们做了很多改进工作,升级了系统硬件、写了自动脚本,成立了专门的热线等等,这期间我慢慢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大的复杂系统要成功的管理好,没有绝招,依靠的只是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努力。
有一度由于压力过大,也使我精神高度紧张,到了比较神经质的地步,有一段时间,一听到CALL机响,甚至是电视广告里的“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 随地传信息”中的BP声,我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加速,喉咙发干。有一次去香港出差,从出发开始就一直惴惴不安,生怕系统出问题,结果刚到香港住进酒店,一个电话就来了,说系统崩溃了。我立即打国际长途叫赵×赶紧去处理,过了几分钟,赵回电话绝望地说,他以最快速度赶到一号楼,进了电梯刚走到一半,喀嗒停电 了,电梯卡在中间半个多小时,祸不单行,当时那种感觉真是 “农夫内心如汤煮”啊。最后过度紧张使得我想逃避,导致我提出了辞职。所幸那时候的领导袁总和郭总,开导我多次,我逐渐有所缓解,然后慢慢开始理解了什么 叫大将风度。做我们这一行,要如履薄冰、但也要有点临危不惧的精神。工作紧张,但心情要避免无谓的紧张。后来我们的ERP系统、IT数据中心,又出现过多 次危险情况,淹过水、着过火,而我们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
工作并不只有艰苦和繁琐,有时候,乐趣也不期而至(苦尽甘来)。当时我们的数据库总是出ORA-1555错误,严重影响系统的运行,我多天努力、百思而不得其解。现在的管理员可能会想,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吗,但那时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什么东西一GOOGLE都出来了,我找了大量的资料,苦苦思索,最后终于灵光一现,象拼藏宝地图一样拼出了逻辑严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我记得当时是深夜,内心偷着乐的感觉妙不可言,不需要别人知道、不需要别人理解,走出公司大门,仰望星空,深深吸一口气,内心偷着乐。还有另一次,当我们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连续作战,解决种种问题,终于顺利升级成功ERP系统后,那种感觉也象打了胜仗的将军,充满胜利的喜悦。记得当时正是刚谈女朋友,给她写了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情书,成为太太后,她有一次跟我说,你那玩意儿叫啥呀,那能叫情书吗?通篇都在 讲你如何如何工作的,象工作汇报一样,简直可以跟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相媲美,尽是革命理想,没有点花前月下。还有一次,我们的EMAIL系统突然出了故障,大量的来信收不到。那时是华为开拓海外市场的初期,海外还根本没有什么公司网络,所有的一切都是靠EMAIL和国际长途,天象塌下来一般,我们跟主管国际市场的徐直军汇报、最后向老板汇报请示是否应该报公安,因为当时的故障现象很象DDOS攻击。系统停了整整七天,我们请了各路专家,日夜攻关,试了N个方案,大家象大禹治水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个木马“冰河”的攻击,但却发现不是根本原因,故障依旧。最后一天晚上,我与阿韦坐在科技园一号楼冰冷的网络机房,看着系统一封一封的邮件,连接了,又中断了,一筹莫展,濒临崩溃。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又祭出了我的“二分法”(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再一次提到方法论的重要)体力活,测试了一封空邮件,能成功;测试了一封大邮件,失败;取其中间值,又失败;再取中间值,成功;再取前两次的中间值,成功…… 一直到深夜,试了N次,终于总结出了规律!再一验证,只要在某个大小的地方,比它大的统统收不到。重要发现!然后改用PING包,发现在一千四百多字节的 地方,再大就PING不通了,现象可重复。再去想理论,如果按协议理解,这也不可能啊,即使MTU调小了,大包超过MTU也应该自动分片啊?除非是MTU 在某个地方调小了,而协议又有异常。发现这个规律后,阿韦立刻跟电信联系,果然是一周前电信调整了路由器MTU并且CISCO的路由器有BUG引起。问题 就此解决,当时吸了口气,那种舒坦啊!没经受过类似极限考验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那种快乐!这种快乐是工作本身带来的,不需要别人来表扬,甚至不需要别人知道。能够有机会也能用心去体会这种快乐的人,怎么会不热爱工作?(我现在还没有体验过这种工作的快乐,可是依稀记得初中的时候为一道数学题苦思冥想,睡觉的时候也想,突然灵光一现:有了!那种快乐现在还记得,也是我喜欢上数学了,但是现在却没有那么多的热情了。)
工作也肯定不是只有成功和荣誉,有时候我也做很多蠢事和傻事,或者由于幼稚被人骗,或者是由于轻率导致工作失误。有一段时间,ERP系统岌岌可危,系统容量面临崩溃。我多次大声疾呼,几乎每一次有机会见到CIO郭总都大呼小叫一番。郭总当时刚来我们部门,一开始觉得我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在一次部门全体会议上,郭总点名批评“徐家骏总是瞎咋呼,只会威胁我,却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心里相当郁闷,但系统还在我手里,能等着它死吗?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瞎咋呼,但也改进了一点,拿出了方案。郭总批准花了500多万来改进系统,这次给了我们1-2年的稍稍太平时间,从而有机会做更多的改进优化工作。当时的 500多万跟现在的概念可大有不同,现在IT花个500多万是小菜,那时500多万可是天文数字啊!当时相当佩服郭总的魄力,记得他要做大笔花钱的决策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牛都杀了,还在乎牛毛?!”。很久以后,郭总有一次提到,徐家骏这个人工作还是蛮执着的。后来我的职位不断地得到了提升。之后我负责 了很多重大的项目,往往涉及重大的投资,几百万、几千万,这些年来总共给公司花掉好几个亿。这中间技术方案制定,也有被忽悠了的。甚至重大项目投标时,有供应商恶毒的投诉诬蔑我的事,所幸公司及领导给了我这样的土老冒充分的信任。这些事我的体会是:只要你心无旁骛,目标单纯,就是想把这个事情搞好,并且持续地、啥都不计较地、傻傻地去推动,内心无愧,一时可能会有工作失误,一时可能会得罪人,可能会有人不理解,但长远来看还是会得到公正的承认的。
公司快速发展和扩张,由于工作业绩还过得去,很快就被提拔为小主管了,一开始觉得做主管也没啥,业务的细节我都是一清二楚的,不就是多了几个人 一起干活吗?有一次,IT二把手袁总说“我要参加一次你组织的部门例会,看看你是怎么做管理的 ”,没问题,在例会上,我侃侃而谈,把业务分析得透彻细致,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洋洋得意地结束了会议,期望着袁总能给点表扬。袁总一声不吭坐到结束,等人都走了,劈头盖脸一顿“徐家骏,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生产队长!农民!”,一开始还不服气,我业务这么清楚、工作安排得这么妥当,管理能力还不行? 后来,慢慢地自己也发现了问题,后来部门安排了去参加封闭4天的管理干部培训,才算接触到了管理ABC,渐渐体会到,原来管理也是一门学问,而且大有学 问。有了这个认识,后来我也时时留心。其实在华为要学习管理最简单,第一要诀是向身边的人学,华为的很多管理者,修养和能力超强,在平时和他们一起工作的 一点一滴中,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和体会,收获实在可以不少。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每周参加IT部门干部例会时,大家讲得差不多了,该由领导作判断和决策、做工作安排之前,我就会猜,领导可能会做有什么判断、会做什么决策,特别是有些事情充满矛盾和冲突,需要权衡时。(预测——比较判断——思考——重复)一开始十猜九不中,并且很多看法别人说出来之后觉得耳目一新、不胜佩服。于是就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判断和决策,背后做的功夫是什么,慢慢地自己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也比较开阔了。另外,别人在管理中犯的错误,也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自己犯错误自己是不容易觉察的,但别人犯错误自己可以觉察,然后可以警醒自己避免类似错误。
后来,做数据中心经理、技术支持经理、IT基建经理、系统运作副总监,变做边学,做团队管理、做考核、做流程优化,应对种种难题:如用户严重不满、工作头绪繁多流程乱来、资源严重紧张、骨干员工要离职、刺头员工提种种要求、部门骨干之间文人相轻、部门之间配合大起冲突、末位淘汰等等等等,逐渐逐渐对管理的体会越来越深,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应对这些难题,当时真是殚精竭虑,有时甚至痛苦不堪。但我事后的体会是,凡是自己在感觉严重受挑战、整天闹心痛苦的工作阶段,往往是自己能力和心态进步比较快的阶段,而有时候工作一切都已摆平、风平浪静,可以悠哉游哉的时候,半年过去,发现自己一无 所获,毫无建树,其实内心深处更加焦虑和痛苦。我后来总结过很多管理工作的要点和戒律,也总结了一句话,叫做“成功人士就是经常成功地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士 ”。
2003年下半年,数据中心建成后,IT运作这一块,在多年的岌岌可危之后,终于有点风平浪静的意思了,为了“跟自己过不去”,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我向领导申请去信息安全部并得到了批准。当时业界还处在冬天时期,华为在冬天时期,不但面临竞争对手的威胁,更严重的是面临内部的威胁,屡屡爆发的重大产品、商务信息泄密,给公司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信息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也触发了公司最高领导层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超级重视。信息安全工作是是一个基本纯防守的工作,防守战线太长太长,整个系统的防守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环节,而攻击者却可以集中资源,只要攻其一点即可。我到信息安全部,发现我们的管理体 系、政策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一定的建树,而技术方面的能力却是很薄弱的环节。因此,重点在此方面开展了工作。几年之内,我们部署了很多防护系统,也培养了一批人,在我离开信息安全部时,整体上应该讲有了较大的改变。
调到信息安全部工作期间,其实给我最深的体会是跨部门的合作,(公司大了,会分出很多部门,但是往往一个项目会涉及到很多部门,此时彼此之间的协调就很重要了,我现在的体会还不是很深)在原来部门时,信息安全部也经常来“烦”我,我的反应经常的是排斥和不满,到了信息安全部后,变成经常是我得去“烦”别人,并且我们部门是特别讨人“烦”。如何取得他人的合作?是一直来磕磕碰碰的难题。比如SPES开发和推行这个大项 目,要“烦”的人实在太多了:数据中心、网络部、PC、海外IT、研发信管办、销服信管办、采购、发货、进出口部、物流、各国代表处、公司各级领导、最终用户等等。在不断地“烦”人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套“合作方法论”,有很多道道,不过最终总结起来,一句话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总是抱怨别人跟你不合作的 时候,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简单的一句话却花了很多的经历和时间才总结出来的,也只有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
03年底,当时业界连续几次蠕虫的发作,部门几个技术人员一直在讨论如何搞一个方案对付这个问题,我们设想了种种可能性,最后部门技术大牛季昕华提出一个设想:把客户端的软件和网络上的设备联动起来来控制蠕虫,并且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胶片,把对付SARS的手段用来对付蠕虫了。我一下子被这个新颖的设想所吸引,后来我在此基础上与大家多次讨论进一步扩展了概念,提出了策略强制系统的概念。为了让我们的设想能够付诸现实,我在部门其实并未授权的情况下,偷偷搞了几个人,花了半年时间把POC系统做了出来。POC系统刚出来,我们就听到了CISCO在04年中发布了其SDN/NAC产品概念,跟我们的思路非常接近,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后来我干脆主动请缨,放弃其他管理事务,全职投入到组建一直开发队伍,开发SPES产品中去。最终我们产品开发成 功了,在公司全球100多个国家6万多员工大规模的推广也成功了,并且在公司内部良好运行至今。这件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我们要有信心、要敢做,CISCO并不可怕。(在我们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需要事实来证明我们自己——可以做到!)说老实话我们是一支很土八路的队伍,也不属于公司的研发体系,我们这支土八路的队伍,坐了2年冷板凳,磨啊磨啊,最终还真磨出来 一个还不赖的东西。2004年底,在磨出来这个东东之后,我们又开始张罗产品认证、组织市场活动、策划定价及销售策略、寻求多方合作、建设支持体系等,在我们经过艰苦的市场 拓展,客户已经开始广为感兴趣并已经形成几单实际销售的情况下,公司由于政策问题,为了确保资源最大限度投放到公司内部工作以支持公司海外市场的大发展,叫停了我们真正做成对外销售的产品,虽然我理解公司的大方针,但这个决定还是让我非常痛心,否则我相信今天这个产品很有可能已得到更大的发展。前不久我去北京出差,跟一个公司产品的代理商偶尔聊天,他不知道我是SPES的主要负责人,大大的吹了一通我们的东东并很惋惜为什么不卖,不禁让我又喜又悲。转眼工作十年了,在华为的十年,正是华为从名不出专业圈子到现在成为路人皆知的大公司,高速发展的十年,见证了公司多年的奋斗历程。也投身其中,在大潮中边学边游泳,走到今天。现在我要离开公司了,准备去开始新的事业,接受全新的挑战,我将要去做的事情,风险很大,很有可能是九死一生,九死后 还能不能有一生,也难说。在开始新的事业之前,想起了对过去的十年做个一个详细的总结。在一个像华为这样高速发展的大企业工作,有时是一种炼狱般的锻炼,如果我能够总结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学到关键的做事、做人的道理,我想对将来一定大有益处。
这些年来有些人离开公司,写一些东西或书,对公司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指点江山,对公司的高层领导逐个点评一番,我个人感觉除了带来一些娱乐价值,还有什么益处呢?公司照样在发展,发展的背后,6万人种种梦想、努力、贡献、牺牲、奋斗、抱怨、不满、沉淀、离去、希望、失落;发展的背后,种种机会、重大决策、危机、失误等等的内在逻辑又岂是局外人说得清楚?我不想多说公司,只是想对自己的工作经历好好反思反思,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努力,做了什么贡献,做了什么自己最高兴、做了什么自己最受益、学到了什么?总得说来,我在华为的十年是懵懵懂懂过来的,当初我好像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没有详细的规划,只是想着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好。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将来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有规划、更加清晰一点。
大概想了想,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这些年深有体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后再发扬。
一、“从小事做起,学会吃亏,与他人合作”,这是研究生毕业前最后一堂课,电子电路的老师最后送给我们几句话,虽然我忘了这位老师的名字,但这几句话却至今铭记。在华为的工作实践,越发感受到这简单的几条的道理深刻。从小事做起不是一直满足于做小事,也不是夸夸其谈好高骛远。学会吃亏不是忍受吃亏,是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的是非得失,是有勇气关键时候的放弃。
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要把别人的想法强加到自己的身上,听从自己的心吧),我们很多的成功,来自于敢想,敢做,就像我第一次接到问题单,根本不懂,但敢去试,敢去解决,还真的解决了; 就像我们做SPES,即使没人、没技术、没积累,还有CISCO等大公司也在做,我们也敢做,敢推行,不盲目崇拜或畏惧权威,也取得了成功。当然,这不只是盲目的胆大,心大还意味着积极地关注广大的外部世界,开阔宽容的心胸接受种种新鲜事物。(畏首畏尾是干不成大事!这担心没有,那担心没有,总想为自己过得去找借口,那是无能的表现)。
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终身学习),这句话用来形容对IT人的要求,最贴切不过了。真正的成功者和专家都是“最不怕学习”的人,啥东西不懂,拿过来学呗。我们IT现在有个技术大牛谭博,其实他不是天生大牛,也是从外行通过学习成为超级专家的,他自己有一次跟我说,当年一开始做UNIX系统管理员时,看到#提示符大吃一惊,因为自己用过多年在UNIX下搞开发都是%提示符,从未有过管理员权限。看看专家的当初就这水平!当年跟我做备份项目时,我让他研究一下ORALCE数据库时点回退的备份和恢复方法,他望文生义,以为数据库的回退是象人倒退走路一样的,这很有点幽默的味道了,但他天天早上起来,上班前先看 一小时书,多年积累下来,现在在系统、数据库、开发等多个领域已成为没人挑战的超级专家了。但是,学习绝对不是光从书本学习,其实更重要的是从实践工作中学习,向周边学习。比如说我在华为觉得学到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要善于利用逆境”,华为在冬天的时候没有天天强调困难,而是提出“利用冬天的机会扭转全球竞争格局”并真的取得成功,如果没有这个冬天,华为可能还要落后业界大腕更多年份;华为在被CISCO起诉时没有慌乱,而是积极应对,利用了这次起诉达到 了花几亿美金可能达不到的提高知名度的效果。等等这些,把几乎是灭顶之灾的境遇反而转化为成功的有利条件,对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也对公司高层十分佩服。
四、勇于实践,勇于犯错,善于反思。很多事情知易行难,关键是要有行动,特别是管理类的一些理论、方法、观念。空谈、空规划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实际把它做出来,做出来后不断反思改进,实实在在最有说服力。没有实践中的反复演练和反思,即使是人人皆知的东西要做好都其实不容易,举个小例子,比如做管理者要会倾听,我想华为99.9%的管理者都很懂这一点,但实际做的如何呢?华为有多少管理者做到了不打断别人讲话?不急于下结论给定义?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有多少管理者能够做到自然地引导对方表达?问问对方感受?确认自己明白对方?
五、要有方法、有套路,对问题系统思考、对解决方案有战略性的设计。在前几年的工作中,由于取得了一点成功,技术上也有了一点研究,就开始夜郎自大起来了,后来公司化重金请来了大批顾问,一开始对有些顾问还真不怎么感冒。后来几年公司规模越来越大、IT的复杂性越来越增加的情况下,逐渐理解了很 多。西方公司职业化的专家,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论、有套路,甚至于如何开一个会都有很多套路,后来我对这些套路的研究有了兴趣,自己总结出了不少套路并给部门的骨干培训和讨论。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下,很多问题已经不能就事论事来研究和解决,非常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战略性的眼光。对于一个组织的运作来讲,制度和流程的设计尤其需要这一点。爱恩斯坦说过: We can‘t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六、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公司大了,人多了,混日子也容易了。人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不深入业务的境地,而看不到问题和危险。(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应该周期性的提示自己!)专家有过一个研究,雪崩发生时,一般受害者都是一批一批的,很少有单个人的受害者,原因很简单,单个人在雪崩多发地会相当小心和警觉。但一个群体,群体越大,每个个体就会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和人云亦云的判断,但现实是不管群体的力量有多大,雪崩都是不可抵抗的。因此我觉得在大的机构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
七、少抱怨、少空谈、积极主动,多干实事。我曾经是个抱怨很多的愤青,经常容易陷入抱怨之中。但多年的工作使得我有所转变,因为知道了抱怨是最无济于事的。世界上永远有不完美的事情,永远有麻烦,唯一的解决之道是面对它,解决它。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改变我们不满的现状,改变我们不满的自己。实际 上也有很多值得抱怨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一手搞出来的,比如社会上很常见的是高级干部退下来了,抱怨人心不古、感慨世态炎凉,如果好好去探究一下,原因很可能是他权位在手春风得意时不可一世、视他人如粪土造成的。
八、对职业负责、对目标负责,对自己负责,成功者往往自觉自律、信守承诺、心无旁骛。大企业肯定会有绩效考核、会有论功行赏、会有KPI、会有领导指示、甚至会有一点企业政治,但如果我们片面地追求考核成绩、片面追求KPI指标、片面追求权钱利益,片面地对上负责、对别人负责,而不对自己负责、不对自己的目标负责,失去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热情和好奇心,必将不能达到自己的最佳境界。而一个企业如何能够成功营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个体尽量发挥到 最佳境界,企业也会战无不胜。
九、多点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看起来与工作不怎么相关,其实太相关了。杰出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美的境界的追求,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蕴涵着秩序、简洁和美。缺乏一点审美的追求,什么UGLY的事情都敢做、不择手段、凡事凑合,一点都不“高雅”,必将不能长久。
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与人分享成果,多方受益),关注人,帮助人,真诚待人,厚道做人。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媒体的作用,过分渲染了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诡诈 的关系,但实际的社会、社区可能真的不是那么回事,起码我来华为之前,对一个大企业中工作的人事关系开始还有点未知的恐惧,但实际上在这个集体中的感觉几 乎人人都能开放、真诚相待,关系融洽和谐。所以关键是我们自己要能够真诚对待他人,在与他人互动中将心比心。当然,工作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冲突 也是没有必要去避免,甚至很多冲突对组织来讲,是大有益处的。就象夫妻吵一架后感情往往更好。只要我们掌握两大原则:1)对事不对人,2)与人为善。就肯定能把适度的冲突引导到对自己、对组织都有利的方向。
十一、开放和分享的态度,在一个高科技公司工作,如果报着保守和封闭的心态,成长肯定会受阻。
十二、做好时间管理。在华为工作十年,3650天,工作日3000天左右,这些时间是不是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了,有效的、有产出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少,实在值得怀疑。时间管理是我在华为工作当中最大的教训之一,可能也是公司整体性的问题,工作缺乏计划,经常是面临不断的被打断;或者是不断去打断同事下属;或者是不断的会议、讨论,占去绝大部分的时间;或者是被自己的兴趣所牵引,花大量时间搞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或者是花很多时间在一些细枝末节的 事情上,把很难很重要的事情一直拖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然后被迫仓促行事。现在回想,如果真的能管理好这十年时间,我觉得成就应该大很多。
在华为的十年,还有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是结识无数优秀的同事、朋友,他们给予我很多启发、给予我无私帮助,要感谢无数给予过我帮助、启发的人:
首先感谢我的师傅王忠宁和二师傅祈宇,是他们带着我走上了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并真诚地帮助我。或许是由于左手有六个手指头的缘故,师傅个性偏执,牢骚满腹,与很多人合不来。但我跟他一年多,一起抽烟、一起在冰冷的机房喝冰冷的可乐、一起发牢骚、一起到路边小摊吃炒米粉,无话不谈,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对自己的事情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刚直的个性给了我深深的感染。他终身未婚,在99年不幸患肝癌离世。去世前几天,我去医院看他,给他送了一朵鲜红的玫瑰 花,希望他能够把花献给他喜欢的、住院期间给他很好照顾的护士,他非常高兴。
感谢我的老领导许总,刚到部门时他给我们做ERP培训,我们班上所有的人都皱着眉头很痛苦,因为都听不懂他的诸暨话。而我大喜,因为我也是浙江诸暨人。作为公司元老级人物,许总这么多年来工作激情丝毫不减,让人佩服;许总经常骂我们,甚至狗血喷头,但他也是最经常请我们吃饭的领导,点菜的水平很 高,酒德很好。也感谢曾经作为我领导的郭总、袁总、李总、胡总、洪总、周总、陆总、付总等,他们给予我太多机会、给予我太多宽容,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很多。
感谢太多同事和下属,不管是还在华为或者已经离开的,曾经为了支撑我们的工作目标,他们承担太多压力、默默付出太多。科技园我们的机房值班人员邓迅雷,天天晚上彻夜坐在冰冷而空气不好的机房里,为了防止老鼠咬断网线,想了种种办法捉老鼠。周振惠老婆在医院生孩子,他却半夜在公司加班处理自动仓库 的紧急问题。EMAIL系统出问题内存泄漏,在找到根源之前,向阳连续2天24小时坐在电脑前监视和及时重启服务。WDGL服务器几百G数据全部丢失,沈勇偷偷摸摸、吭哧吭哧折腾了半个多月,借信用卡从美国自费买了软件,最终终于把数据恢复回来,避免了一场IT的灾难。SPES开发组,一开始基本是在师出 无名失败风险极大的情况下,成年累月日夜奋战,幸好后来胡总力排众议鼎力支持,才终于搞出来一点土土的东西。SPES在海外实施时,柯晓宇在埃及去机场遇车祸,清醒过来第一反应是赶紧再找车去机场,否则误机了耽误下一个地区的实施。吴橹晓楠等人,瞒着家人和老婆,抢着要去伊拉克,还以为那儿可以搞支 AK47玩玩。孙颖单身女将,独闯欧亚诸国,李晶顾磊在孟加拉上吐下泻,打电话回来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照样圆满完成超出预计复杂度的任务。还有小宋、小 曹、周讯、老翟、老刘、家汉、牟头、老叶、陈君、伏朝阳、李斌、小麦、张华彦、齐燕英、鲁飞、闵朋、曾宇斌、邓湛、钟美琴等等等等……,一回忆太多太多扑 面而来,真是不能一一列举。
感谢我们部门所有默默无闻、给予我们无数帮助的秘书MM,小吴、小关、梁、沈、肖、王、龙等等,特别感谢我97年刚到公司时的秘书李丽东,做事 雷厉风行,我新员工刚报到时用一台电脑没多久,有个老员工过来说这个电脑是他的,他要拿走。我赶忙向许总求救,许总听完我的汇报后,抬起头:“ 嗯&@$#%,我们部门的电脑怎么管理怎么这么混乱?必须加以改进了!”之后一时没下文,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灰溜溜回到了座位上发愁,看到小李起 身慢慢走到那个老员工前面,劈头盖脸狂骂一顿,不知道说了些啥,走回来时,拍拍我肩膀“徐家骏,搞定了”。当时我对她崇敬不已,简直须仰视可见。之后有一 天,她上班的时候叫我,“徐家骏,到我家去一趟”,我乐呵呵的去了,把她的一台破24寸电视机从蛇口的一端搬到了另一端的修理站,当然,这算是外出公干!
感谢若干多的供应商销售和支持人员、顾问,多年来我有时把他们逼得走头无路。DEC的罗辉、SUN的李建文、IBM的GARY、ORALCE的 张力、高波等等等等,都是我崇拜的大牛,从他们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最佩服的张力有一个本事无人能及,他能端端正正地坐着,手放在键盘上,头直直得好像在 盯着屏幕,然后睡着并且打很大的呼噜。98年我们系统从10.6升级到10.7,我陪着他一口气干了30个小时,中间偶尔等系统在跑,他就这样睡着了。我 盯着系统,一跑完就叫他,他眼睛一睁,手就开始动了,中间遇到重重难关,他都不慌不忙,很帅,很有大将风度。升级完后,我跟他去海景酒店房间休息,我也学 他,在洗澡的时候睡着了,从浴缸里咣噹摔到了外面地上,他煞有介事的冲过来“干啥干啥呢?这么大动静!”。
感谢在我喝醉稀巴烂时半夜扶我一直到家里的王涛,感谢在我发高烧一人倒在中心医院重症抢救室时前来救我的老罗、建新,老罗陪我一夜后第二天又正 常来上班了,并且晚上又加班了;我一直希望自己也有他那牛一样的金刚不坏之躯。还有他太太,细致入微,给我买了各种必要的住院物品,在困难之中倍感温暖。
(做一个生活细心的人,感谢每个人帮助你的人,希望每个人都能同样能得到帮助)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大半辈子都在极艰苦、极勤奋、又是快乐中度过,他们给了我最无私的爱,也给了我最大的宽容和自由。从初中开始,凡有我的重大决定,他们都让我自己做主。初中考高中,冒着没学上的风险,我要考县里的中学,他们支持我。考大学,他们说“清华是好的,北大是好的,科大也是好的。”,大学毕业找工作,他们说“联想是好的,方正是好的,考研也是不错的”,研究生毕业,他们说“华为是好的。”虽然他们没听说过华为,只知道是家民营企业不大保险。找老婆时他们说“这个媳妇真好。”,并且要求我不许欺负她,而不顾实际情况真好相反。
感谢我的太太,虽然欺负我,但对我的工作和所有怪念头都理解和支持,我工作太忙过,也发烧过PDA、发烧过智能手机、发烧过钢琴、发烧过小提琴、发烧过APPLE,有时候回家陪这些“小情人”比陪她的时间多,她都能谅解。她对金钱和名誉常常很不在乎,家庭财务也一塌糊涂。不过做事雷厉风行、执行力超强,我刚提离职,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我们的房子卖掉了。
感谢我的女儿,虽然她才不到二岁,但她带给我和太太的快乐和幸福简直难以描述。在养育她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不断学习、反思,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小孩的成长也是我们父母重新成长一次的机会,在与她互动的过程中,我觉得最主要的不是我和太太教育她,而是她教育我们,她触发了我们更好地去面对、体会、反思、感悟生活和人生,并且她也触发了我很多关于管理的深入思考,感觉育儿和管理很多方面真是很相通的。为此我还专门开了一个博客,把自己对于儿童教育、管理等的感悟记录下来。
最后感谢公司老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努力过、奋斗过、沮丧过、抱怨过、成功过、快乐过。我们从一个土老冒逐渐成长为一个职业人。真心说声谢谢!希望公司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的骄傲。
可能有很多道理一时无法理解记住,当然这不是知识,也没有必要记住,毕竟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
重复!重复再重复!再难的事情也会简单的!
第五篇:我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
《我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
作者背景:徐家骏是华为数据中心的头,技术超级牛人,一级部门总监,华为副总裁,年收入过千万,数据中心是用火山岩建的深入地下的一个大型建筑。防辐射,可防卫星的电子,雷达等手段的侦察。里面有象卫星发射中心那种超大屏幕,机房里满是三米的大型服务器和大型计算机。连接整个华为全球的每一台终端,整个华为每天三十多万封邮件,海外和全球的同步研发,内部的信息管理,内部流程,华为的国内国际IP电话都是通过出去。
上周,我正式提交了离职报告,准备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很大的转折,这是我长时间的思考最后所做的决定。但真的提出离职后,回想在公司的十年,还是百感交集。
1997年7月16日,我只身提着一个包从深圳宝安机场下飞机,走出机场,天是那么蓝、白云那么低、空气那么潮,仰头望天,对这个城市,对公司、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和生活、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到了科技园,发现是个荒凉而偏僻的地方,不过倒很安静,上学的几年中,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我似乎有点喜欢这种安静、荒凉、在他乡的感觉。现在想想,经过十年的工作,自己的心灵真是麻木得可以了。那时候的心里,好像时时有些什么没有着落的东西在激荡,但又说不出来,只有在听德沃夏克的《自新***交响曲》时,才发现多有深处的共鸣以至落泪。
由于没赶上大批应届生的接待,我是自己一个人来到科技园1号楼的,干净整洁的大楼,很帅很靓的保安和前台,进进出出精神饱满的员工,让人的心情为之一振。象没头苍蝇一样乱走了一会后,一位人力资源的大姐,很职业、热情、耐心的告诉了我入职手续如何办理,并安排我当晚在粤海门华为之家临时居住,又安排之后的宿舍事宜,在举目无亲的异乡让人倍感亲切,至今记得。
来深圳、来华为当时确实是一种机缘,96年华为名气并不响,特别是在行业之外,偶尔一次我在同学家里看到一张华为人报,有几片文章印象至今很深:一篇是周劲写的欧洲考察心得,讲欧洲一个20-30人的小公司,所具有的那种全球化运作战略、能力和气度。一篇是唐东风写的被评为杰出员工受表彰后的感想。还有一篇名头很大“中央研究部知识产权处”,当时被这个名头吓了一跳。文中讲到华为当年研发累计投入1.8亿人民币,更让我吓一个跟斗。我想当时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也就1亿多点,这家公司什么来头,花的科研投入比清华还多?当时就有了兴趣。
快毕业的时候,连连受挫,找工作跟当年大部分同学一样,希望留北京,但连续被联想、方正、科海、卫通等当时大名鼎鼎的公司录取后又告知要交几万块钱才能解决户口问题之后,想到了还有华为这样一家公司,给人力资源部寄了一份简历。没几天,一个深圳的电话,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个副总裁来北京,面试一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跑过去了,是公司原副总胡红卫,他基本上没有问我什么问题,到是介绍了一下华为的情况,然后把人力资源经理田景琦叫了过来,当场就给了我一个“录取通知函”和入职操作指导。我一肚子犯嘀咕,这是不是一家骗子公司?怎么这样就算面试通过了?连工资有多少都没有机会问。之后一直到报到前,都有点怀疑,幸好有个本科的同学,在华为工作过,在向他咨询后了解到公司还是实实在在有的,才下了决心过来。总的说来,就是被一张华为人报“骗”来的。
就这样懵懵懂懂到了华为,一开始新员工培训,纪律严明、严格,班车不会多等半分钟,之后是部门培训,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之后到了工作岗位上,给我分配的工作是ERP系统管理员兼DBA,虽然以前也搞过一些大系统,如兼职做过印度人的大型银行软件客户化开发,但见到我们的ALPHA 8200和我们的软件ORACLE,心里还是激动不已。IT的发展一日千里,10年前的技术与今天比,很多人可能没有体会了。那时比较落后,很多人也没有机会接触这种当时很先进的系统。我见到我们居然有2G巨大内存的“超级服务器”当时实在是佩服不已,为自己能做它的管理员而自豪,又为自己将来能不能玩转它而焦虑。我师傅王忠宁见到我就撂给我一本书《ORALCE ADMINISTRATOR GUIDE》,一寸半厚的英文书,愣是一周之内从头到尾看完并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和一大堆不懂的问题,自此再也不怕厚厚的英文书。
当时正好是公司ERP上线没多久,业务正在推行,系统极不稳定,每天的并发程序有一半是跑错的,系统还会动不动CRASH。我看完一本书后,在刚刚成为 One Book Man时,问题单就来了,有一个重要的××引入程序有时候跑得出来,有时候跑不出来。说实话,那时候对ERP、ORALCE、操作系统一切几乎还是一头雾水,而问题却已经传过来了,只好硬着头皮,摸索了好半天,终于明白了有一批数据在倒的时候,系统准出错。几万条数据,一条条试是不可能的,我就想出了用二分法,一批一批的试,完全手工动作,笨拙、费时、费力,做了几十遍,花了整整一天中午饭都错过了,终于定位到了其中一条数据,而后发现是数据超长而数据库定义的长度不够并且校验程序有BUG没校验出来。经过又返回去重复验证,证明找到的原因是正确的。当时真是心中大喜,几乎在完全不懂系统、不懂这个程序是做什么的、不懂程序处理的逻辑、不懂数据库的设计的情况下,把这个BUG定位出来并交回给ORACLE处理了。这是我上班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至今我对这个问题本身还并不明白,呵呵。这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工作和读书不是一回事,工作是要解决问题的,是要产生结果和输出的。不管怎么样,能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有好的输出结果那就是成功。读书才追求的是慢慢读,读懂为止。
那时的系统,真是岌岌而可危,公司的业务高速发展,业务也不断推行,系统的负荷越来越高,但系统却不是经常宕机,就是跑得如老牛般慢。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水平不行体力补,大家兢兢业业背负责任,闯过种种难关,终于还是挺过来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后怕的,稍有不慎真有可能全线崩溃。我也能理解有些大企业,为什么倒起来那么快了。现代的组织,经常是高度复杂的组织,就象生物一样,低等的蚯蚓断成两段,照样生存。而高等的人,身上戳个小小的洞可能得毙命。高度复杂的组织,就象人体一样,内部小小一块地方如果出关键问题了,组织可能崩溃。要保证不崩溃只有两条路:1)组织本身的设计和流程的设计高度科学、冗余和足够的制度性反应机制,这是西方国家的强项,他们的公司历一百年不倒,是有强大的内在因素的。2)依靠组织内每一个最小单元的高度的负责、警觉。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第一种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天生缺少这样的土壤和基因,因此第二种能力变得十分重要,虽然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头两年的工作中,我们水平很低,体力劳动很多,有一段时间,我一上班就得高度紧张地盯着系统,不停地干预,系统才能跑下去。一会儿系统进程死了,一会儿空闲进程多了要杀掉,一会儿表空间不够了要扩展,一会儿用户提交了不合理的并发程序要中止。有一段时间,我成了热线兼现场支持,一天接50-80个电话,接了电话到处跑。之后我们做了很多改进工作,升级了系统硬件、写了自动脚本,成立了专门的热线等等,这期间我慢慢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大的复杂系统要成功的管理好,没有绝招,依靠的只是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努力。
有一度由于压力过大,也使我精神高度紧张,到了比较神经质的地步,有一段时间,一听到CALL机响,甚至是电视广告里的“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中的BP声,我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加速,喉咙发干。有一次去香港出差,从出发开始就一直惴惴不安,生怕系统出问题,结果刚到香港住进酒店,一个电话就来了,说系统崩溃了。我立即打国际长途叫赵×赶紧去处理,过了几分钟,赵回电话绝望地说,他以最快速度赶到一号楼,进了电梯刚走到一半,喀嗒停电了,电梯卡在中间半个多小时,祸不单行,当时那种感觉真是 “农夫内心如汤煮”啊。最后过度紧张使得我想逃避,导致我提出了辞职。所幸那时候的领导袁总和郭总,开导我多次,我逐渐有所缓解,然后慢慢开始理解了什么叫大将风度。做我们这一行,要如履薄冰、但也要有点临危不惧的精神。工作紧张,但心情要避免无谓的紧张。后来我们的ERP系统、IT数据中心,又出现过多次危险情况,淹过水、着过火,而我们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
工作并不只有艰苦和繁琐,有时候,乐趣也不期而至。当时我们的数据库总是出ORA-1555错误,严重影响系统的运行,我多天努力、百思而不得其解。现在 的管理员可能会想,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吗,但那时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什么东西一GOOGLE都出来了,我找了大量的资料,苦苦思索,最后终于灵光一现,象拼藏宝地图一样拼出了逻辑严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我记得当时是深夜,内心偷着乐的感觉妙不可言,不需要别人知道、不需要别人理解,走出公司大门,仰望星空,深深吸一口气,内心偷着乐。还有另一次,当我们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连续作战,解决种种问题,终于顺利升级成功ERP系统后,那种感觉也象打了胜仗的将军,充满胜利的喜悦。记得当时正是刚谈女朋友,给她写了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情书,成为太太后,她有一次跟我说,你那玩意儿叫啥呀,那能叫情书吗?通篇都在讲你如何如何工作的,象工作汇报一样,简直可以跟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相媲美,尽是革命理想,没有点花前月下。还有一次,我们的EMAIL系统突然出了故障,大量的来信收不到。那时是华为开拓海外市场的初期,海外还根本没有什么公司网络,所有的一切都是靠EMAIL和国际长途,天象塌下来一般,我们跟主管国际市场的徐直军汇报、最后向老板汇报请示是否应该报公安,因为当时的故障现象很象DDOS攻击。系统停了整整七天,我们请了各路专家,日夜攻关,试了N个方案,大家象大禹治水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个木马“冰河”的攻击,但却发现不是根本原因,故障依旧。最后一天晚上,我与阿韦坐在科技园一号楼冰冷的网络机房,看着系统一封一封的邮件,连接了,又中断了,一筹莫展,濒临崩溃。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又祭出了我的“二分法” 体力活,测试了一封空邮件,能成功;测试了一封大邮件,失败;取其中间值,又失败;再取中间值,成功;再取前两次的中间值,成功…… 一直到深夜,试了N次,终于总结出了规律!再一验证,只要在某个大小的地方,比它大的统统收不到。重要发现!然后改用PING包,发现在一千四百多字节的地方,再大就PING不通了,现象可重复。再去想理论,如果按协议理解,这也不可能啊,即使MTU调小了,大包超过MTU也应该自动分片啊?除非是MTU在某个地方调小了,而协议又有异常。发现这个规律后,阿韦立刻跟电信联系,果然是一周前电信调整了路由器MTU并且CISCO的路由器有BUG引起。问题就此解决,当时吸了口气,那种舒坦啊!没经受过类似极限考验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那种快乐!这种快乐是工作本身带来的,不需要别人来表扬,甚至不需要别人知道。能够有机会也能用心去体会这种快乐的人,怎么会不热爱工作?
工作也肯定不是只有成功和荣誉,有时候我也做很多蠢事和傻事,或者由于幼稚被人骗,或者是由于轻率导致工作失误。有一段时间,ERP系统岌岌可危,系统容量面临崩溃。我多次大声疾呼,几乎每一次有机会见到CIO郭总都大呼小叫一番。郭总当时刚来我们部门,一开始觉得我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在一次部门全体会议上,郭总点名批评“徐家骏总是瞎咋呼,只会威胁我,却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心里相当郁闷,但系统还在我手里,能等着它死吗?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瞎咋呼,但也改进了一点,拿出了方案。郭总批准花了500多万来改进系统,这次给了我们1-2年的稍稍太平时间,从而有机会做更多的改进优化工作。当时的500多万跟现在的概念可大有不同,现在IT花个500多万是小菜,那时500多万可是天文数字啊!当时相当佩服郭总的魄力,记得他要做大笔花钱的决策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牛都杀了,还在乎牛毛?!”。很久以后,郭总有一次提到,徐家骏这个人工作还是蛮执着的。后来我的职位不断地得到了提升。之后我负责了很多重大的项目,往往涉及重大的投资,几百万、几千万,这些年来总共给公司花掉好几个亿。这中间技术方案制定,也有被忽悠了的。甚至重大项目投标时,有供应商恶毒的投诉诬蔑我的事,所幸公司及领导给了我这样的土老冒充分的信任。这些事我的体会是:只要你心无旁骛,目标单纯,就是想把这个事情搞好,并且持续地、啥都不计较地、傻傻地去推动,内心无愧,一时可能会有工作失误,一时可能会得罪人,可能会有人不理解,但长远来看还是会得到公正的承认的。
公司快速发展和扩张,由于工作业绩还过得去,很快就被提拔为小主管了,一开始觉得做主管也没啥,业务的细节我都是一清二楚的,不就是多了几个人一起干活吗?有一次,IT二把手袁总说“我要参加一次你组织的部门例会,看看你是怎么做管理的 ”,没问题,在例会上,我侃侃而谈,把业务分析得透彻细致,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洋洋得意地结束了会议,期望着袁总能给点表扬。袁总一声不吭坐到结束,等人都走了,劈头盖脸一顿“徐家骏,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生产队长!农民!”,一开始还不服气,我业务这么清楚、工作安排得这么妥当,管理能力还不行?后来,慢慢地自己也发现了问题,后来部门安排了去参加封闭4天的管理干部培训,才算接触到了管理ABC,渐渐体会到,原来管理也是一门学问,而且大有学问。有了这个认识,后来我也时时留心。其实在华为要学习管理最简单,第一要诀是向身边的人学,华为的很多管理者,修养和能力超强,在平时和他们一起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和体会,收获实在可以不少。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每周参加IT部门干部例会时,大家讲得差不多了,该由领导作判断和决策、做工作安排之前,我就会猜,领导可能会做有什么判断、会做什么决策,特别是有些事情充满矛盾和冲突,需要权衡时。一开始十猜九不中,并且很多看法别人说出来之后觉得耳目一新、不胜佩服。于是就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判断和决策,背后做的功夫是什么,慢慢地自己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也比较开阔了。另外、别人在管理中犯的错误,也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自己犯错误自己是不容易觉察的,但别人犯错误自己可以觉察,然后可以警醒自己避免类似错误。
后来,做数据中心经理、技术支持经理、IT基建经理、系统运作副总监,变做边学,做团队管理、做考核、做流程优化,应对种种难题:如用户严重不满、工作头绪繁多流程乱来、资源严重紧张、骨干员工要离职、刺头员工提种种要求、部门骨干之间文人相轻、部门之间配合大起冲突、末位淘汰等等等等,逐渐逐渐对管理的体会越来越深,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应对这些难题,当时真是殚精竭虑,有时甚至痛苦不堪。但我事后的体会是,凡是自己在感觉严重受挑战、整天闹心痛苦的工作阶段,往往是自己能力和心态进步比较快的阶段,而有时候工作一切都已摆平、风平浪静,可以悠哉游哉的时候,半年过去,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毫无建树,其实内心深处更加焦虑和痛苦。我后来总结过很多管理工作的要点和戒律,也总结了一句话,叫做“成功人士就是经常成功地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士”。
2003年下半年,数据中心建成后,IT运作这一块,在多年的岌岌可危之后,终于有点风平浪静的意思了,为了“跟自己过不去”,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我向领导申请去信息安全部并得到了批准。当时业界还处在冬天时期,华为在冬天时期,不但面临竞争对手的威胁,更严重的是面临内部的威胁,屡屡爆发的重大产品、商务信息泄密,给公司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信息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也触发了公司最高领导层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超级重视。信息安全工作是是一个基本纯防守的工作,防守战线太长太长,整个系统的防守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环节,而攻击者却可以集中资源,只要攻其一点即可。我到信息安全部,发现我们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一定的建树,而技术方面的能力却是很薄弱的环节。因此,重点在此方面开展了工作。几年之内,我们部署了很多防护系统,也培养了一批人,在我离开信息安全部时,整体上应该讲有了较大的改变。
调到信息安全部工作期间,其实给我最深的体会是跨部门的合作,在原来部门时,信息安全部也经常来“烦”我,我的反应经常的是排斥和不满,到了信息安全部后,变成经常是我得去“烦”别人,并且我们部门是特别讨人“烦”。如何取得他人的合作?是一直来磕磕碰碰的难题。比如SPES开发和推行这个大项目,要“烦”的人实在太多了:数据中心、网络部、PC、海外IT、研发信管办、销服信管办、采购、发货、进出口部、物流、各国代表处、公司各级领导、最终用户等等。在不断地“烦”人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套“合作方法论”,有很多道道,不过最终总结起来,一句话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总是抱怨别人跟你不合作的时候,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
03年底,当时业界连续几次蠕虫的发作,部门几个技术人员一直在讨论如何搞一个方案对付这个问题,我们设想了种种可能性,最后部门技术大牛季昕华提出一个设想:把客户端的软件和网络上的设备联动起来来控制蠕虫,并且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胶片,把对付SARS的手段用来对付蠕虫了。我一下子被这个新颖的设想所吸引,后来我在此基础上与大家多次讨论进一步扩展了概念,提出了策略强制系统的概念。为了让我们的设想能够付诸现实,我在部门其实并未授权的情况下,偷偷搞了几个人,花了半年时间把POC系统做了出来。POC系统刚出来,我们就听到了CISCO在04年中发布了其SDN/NAC产品概念,跟我们的思路非常接近,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后来我干脆主动请缨,放弃其他管理事务,全职投入到组建一直开发队伍,开发SPES产品中去。最终我们产品开发成功了,在公司全球100多个国家6万多员工大规模的推广也成功了,并且在公司内部良好运行至今。这件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我们要有信心、要敢做,CISCO并不可怕。说老实话我们是一支很土八路的队伍,也不属于公司的研发体系,我们这支土八路的队伍,坐了2年冷板凳,磨啊磨啊,最终还真磨出来一个还不赖的东西。2004年底,在磨出来这个东东之后,我们又开始张罗产品认证、组织市场活动、策划定价及销售策略、寻求多方合作、建设支持体系等,在我们经过艰苦的市场拓展,客户已经开始广为感兴趣并已经形成几单实际销售的情况下,公司由于政策问题,为了确保资源最大限度投放到公司内部工作以支持公司海外市场的大发展,叫停了我们真正做成对外销售的产品,虽然我理解公司的大方针,但这个决定还是让我非常痛心,否则我相信今天这个产品很有可能已得到更大的发展。前不久我去北京出差,跟一个公司产品的代理商偶尔聊天,他不知道我是SPES的主要负责人,大大的吹了一通我们的东东并很惋惜为什么不卖,不禁让我又喜又悲。
转眼工作十年了,在华为的十年,正是华为从名不出专业圈子到现在成为路人皆知的大公司,高速发展的十年,见证了公司多年的奋斗历程。也投身其中,在大潮中边学边游泳,走到今天。现在我要离开公司了,准备去开始新的事业,接受全新的挑战,我将要去做的事情,风险很大,很有可能是九死一生,九死后还能不能有一生,也难说。在开始新的事业之前,想起了对过去的十年做个一个详细的总结。在一个象华为这样高速发展的大企业工作,有时是一种炼狱般的锻炼,如果我能够总结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学到关键的做事、做人的道理,我想对将来一定大有益处。
这些年来有些人离开公司,写一些东西或书,对公司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指点江山,对公司的高层领导逐个点评一番,我个人感觉除了带来一些娱乐价值,还有什么益处呢?公司照样在发展,发展的背后,6万人种种梦想、努力、贡献、牺牲、奋斗、抱怨、不满、沉淀、离去、希望、失落;发展的背后,种种机会、重大决策、危机、失误等等的内在逻辑又岂是局外人说得清楚?我不想多说公司,只是想对自己的工作经历好好反思反思,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努力,做了什么贡献,做了什么自己最高兴、做了什么自己最受益、学到了什么?总得说来,我在华为的十年是懵懵懂懂过来的,当初我好像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没有详细的规划,只是想着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好。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将来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有规划、更加清晰一点。
大概想了想,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这些年深有体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后再发扬。
一、“从小事做起,学会吃亏,与他人合作”,这是研究生毕业前最后一堂课,电子电路的老师最后送给我们几句话,虽然我忘了这位老师的名字,但这几句话却至今铭记。在华为的工作实践,越发感受到这简单的几条的道理深刻。从小事做起不是一直满足于做小事,也不是夸夸其谈好高骛远。学会吃亏不是忍受吃亏,是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的是非得失,是有勇气关键时候的放弃。
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很多的成功,来自于敢想,敢做,就象我第一次接到问题单,根本不懂,但敢去试,敢去解决,还真的解决了;就像我们做SPES,即使没人、没技术、没积累,还有CISCO等大公司也在做,我们也敢做,敢推行,不盲目崇拜或畏惧权威,也取得了成功。当然,这不只是盲目的胆大,心大还意味着积极地关注广大的外部世界,开阔宽容的心胸接受种种新鲜事物。
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用来形容对IT人的要求,最贴切不过了。真正的成功者和专家都是“最不怕学习”的人,啥东西不懂,拿过来学呗。我们IT现在有个技术大牛谭博,其实他不是天生大牛,也是从外行通过学习成为超级专家的,他自己有一次跟我说,当年一开始做UNIX系统管理员时,看到#提示符大吃一惊,因为自己用过多年在UNIX下搞开发都是%提示符,从未有过管理员权限。看看专家的当初就这水平!当年跟我做备份项目时,我让他研究一下ORALCE数据库时点回退的备份和恢复方法,他望文生义,以为数据库的回退是象人倒退走路一样的,这很有点幽默的味道了,但他天天早上起来,上班前先看 一小时书,多年积累下来,现在在系统、数据库、开发等多个领域已成为没人挑战的超级专家了。但是,学习绝对不是光从书本学习,其实更重要的是从实践工作中学习,向周边学习。比如说我在华为觉得学到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要善于利用逆境”,华为在冬天的时候没有天天强调困难,而是提出“利用冬天的机会扭转全球竞争格局”并真的取得成功,如果没有这个冬天,华为可能还要落后业界大腕更多年份;华为在被CISCO起诉时没有慌乱,而是积极应对,利用了这次起诉达到了花几亿美金可能达不到的提高知名度的效果。等等这些,把几乎是灭顶之灾的境遇反而转化为成功的有利条件,对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也对公司高层十分佩服。
四、勇于实践,勇于犯错,善于反思。很多事情知易行难,关键是要有行动,特别是管理类的一些理论、方法、观念。空谈、空规划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实际把它做出来,做出来后不断反思改进,实实在在最有说服力。没有实践中的反复演练和反思,即使是人人皆知的东西要做好都其实不容易,举个小例子,比如做管理者要会倾听,我想华为99.9%的管理者都很懂这一点,但实际做的如何呢?华为有多少管理者做到了不打断别人讲话?不急于下结论给定义?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有多少管理者能够做到自然地引导对方表达?问问对方感受?确认自己明白对方?
五、要有方法、有套路,对问题系统思考、对解决方案有战略性的设计。在前几年的工作中,由于取得了一点成功,技术上也有了一点研究,就开始夜郎自大起来了,后来公司化重金请来了大批顾问,一开始对有些顾问还真不怎么感冒。后来几年公司规模越来越大、IT的复杂性越来越增加的情况下,逐渐理解了很多。西方公司职业化的专家,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论、有套路,甚至于如何开一个会都有很多套路,后来我对这些套路的研究有了兴趣,自己总结出了不少套路并给部门的骨干培训和讨论。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下,很多问题已经不能就事论事来研究和解决,非常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战略性的眼光。对于一个组织的运作来讲,制度和流程的设计尤其需要这一点。爱恩斯坦说过: We can„t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六、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公司大了,人多了,混日子也容易了。人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不深入业务的境地,而看不到问题和危险。专家有过一个研究,雪崩发生时,一般受害者都是一批一批的,很少有单个人的受害者,原因很简单,单个人在雪崩多发地会相当小心和警觉。但一个群体,群体越大,每个个体就会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和人云亦云的判断,但现实是不管群体的力量有多大,雪崩都是不可抵抗的。因此我觉得在大的机构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
七、少抱怨、少空谈、积极主动,多干实事。我曾经是个抱怨很多的愤青,经常容易陷入抱怨之中。但多年的工作使得我有所转变,因为知道了抱怨是最无济于事的。世界上永远有不完美的事情,永远有麻烦,唯一的解决之道是面对它,解决它。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改变我们不满的现状,改变我们不满的自己。实际上也有很多值得抱怨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一手搞出来的,比如社会上很常见的是高级干部退下来了,抱怨人心不古、感慨世态炎凉,如果好好去探究一下,原因很可能是他权位在手春风得意时不可一世、视他人如粪土造成的。
八、对职业负责、对目标负责,对自己负责,成功者往往自觉自律、信守承诺、心无旁骛。大企业肯定会有绩效考核、会有论功行赏、会有KPI、会有领导指示、甚至会有一点企业政治,但如果我们片面地追求考核成绩、片面追求KPI指标、片面追求权钱利益,片面地对上负责、对别人负责,而不对自己负责、不对自己的目标负责,失去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热情和好奇心,必将不能达到自己的最佳境界。而一个企业如何能够成功营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个体尽量发挥到最佳境界,企业也会战无不胜。
九、多点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看起来与工作不怎么相关,其实太相关了。杰出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美的境界的追求,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蕴涵着秩序、简洁和美。缺乏一点审美的追求,什么UGLY的事情都敢做、不择手段、凡事凑合,一点都不“高雅”,必将不能长久。
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关注人,帮助人,真诚待人,厚道做人。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媒体的作用,过分渲染了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诡诈的关系,但实际的社会、社区可能真的不是那么回事,起码我来华为之前,对一个大企业中工作的人事关系开始还有点未知的恐惧,但实际上在这个集体中的感觉几乎人人都能开放、真诚相待,关系融洽和谐。所以关键是我们自己要能够真诚对待他人,在与他人互动中将心比心。当然,工作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冲突也是没有必要去避免,甚至很多冲突对组织来讲,是大有益处的。就象夫妻吵一架后感情往往更好。只要我们掌握两大原则:1)对事不对人,2)与人为善。就肯定能把适度的冲突引导到对自己、对组织都有利的方向。
十一、开放和分享的态度,在一个高科技公司工作,如果报着保守和封闭的心态,成长肯定会受阻。
十二、做好时间管理。在华为工作十年,3650天,工作日3000天左右,这些时间是不是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了,有效的、有产出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少,实在值得怀疑。时间管理是我在华为工作当中最大的教训之一,可能也是公司整体性的问题,工作缺乏计划,经常是面临不断的被打断;或者是不断去打断同事下属;或者是不断的会议、讨论,占去绝大部分的时间;或者是被自己的兴趣所牵引,花大量时间搞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或者是花很多时间在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把很难很重要的事情一直拖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然后被迫仓促行事。现在回想,如果真的能管理好这十年时间,我觉得成就应该大很多。
在华为的十年,还有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是结识无数优秀的同事、朋友,他们给予我很多启发、给予我无私帮助,要感谢无数给予过我帮助、启发的人:
首先感谢我的师傅王忠宁和二师傅祈宇,是他们带着我走上了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并真诚地帮助我。或许是由于左手有六个手指头的缘故,师傅个性偏执,牢骚满腹,与很多人合不来。但我跟他一年多,一起抽烟、一起在冰冷的机房喝冰冷的可乐、一起发牢骚、一起到路边小摊吃炒米粉,无话不谈,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对自己的事情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刚直的个性给了我深深的感染。他终身未婚,在99年不幸患肝癌离世。去世前几天,我去医院看他,给他送了一朵鲜红的玫瑰花,希望他能够把花献给他喜欢的、住院期间给他很好照顾的护士,他非常高兴。
感谢我的老领导许总,刚到部门时他给我们做ERP培训,我们班上所有的人都皱着眉头很痛苦,因为都听不懂他的诸暨话。而我大喜,因为我也是浙江诸暨人。作为公司元老级人物,许总这么多年来工作激情丝毫不减,让人佩服;许总经常骂我们,甚至狗血喷头,但他也是最经常请我们吃饭的领导,点菜的水平很高,酒德很好。也感谢曾经作为我领导的郭总、袁总、李总、胡总、洪总、周总、陆总、付总等,他们给予我太多机会、给予我太多宽容,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很多。
感谢太多同事和下属,不管是还在华为或者已经离开的,曾经为了支撑我们的工作目标,他们承担太多压力、默默付出太多。科技园我们的机房值班人员邓迅雷,天天晚上彻夜坐在冰冷而空气不好的机房里,为了防止老鼠咬断网线,想了种种办法捉老鼠。周振惠老婆在医院生孩子,他却半夜在公司加班处理自动仓库的紧急问题。EMAIL系统出问题内存泄漏,在找到根源之前,向阳连续2天24小时坐在电脑前监视和及时重启服务。WDGL服务器几百G数据全部丢失,沈勇偷偷摸摸、吭哧吭哧折腾了半个多月,借信用卡从美国自费买了软件,最终终于把数据恢复回来,避免了一场IT的灾难。SPES开发组,一开始基本是在师出无名失败风险极大的情况下,成年累月日夜奋战,幸好后来胡总力排众议鼎力支持,才终于搞出来一点土土的东西。SPES在海外实施时,柯晓宇在埃及去机场遇车祸,清醒过来第一反应是赶紧再找车去机场,否则误机了耽误下一个地区的实施。吴橹晓楠等人,瞒着家人和老婆,抢着要去伊拉克,还以为那儿可以搞支AK47玩玩。孙颖单身女将,独闯欧亚诸国,李晶顾磊在孟加拉上吐下泻,打电话回来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照样圆满完成超出预计复杂度的任务。还有小宋、小曹、周讯、老翟、老刘、家汉、牟头、老叶、陈君、伏朝阳、李斌、小麦、张华彦、齐燕英、鲁飞、闵朋、曾宇斌、邓湛、钟美琴等等等等……,一回忆太多太多扑面而来,真是不能一一列举。
感谢我们部门所有默默无闻、给予我们无数帮助的秘书MM,小吴、小关、梁、沈、肖、王、龙等等,特别感谢我97年刚到公司时的秘书李丽东,做事雷厉风行,我新员工刚报到时用一台电脑没多久,有个老员工过来说这个电脑是他的,他要拿走。我赶忙向许总求救,许总听完我的汇报后,抬起头:“嗯&@$#%,我们部门的电脑怎么管理怎么这么混乱?必须加以改进了!”之后一时没下文,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灰溜溜回到了座位上发愁,看到小李起身慢慢走到那个老员工前面,劈头盖脸狂骂一顿,不知道说了些啥,走回来时,拍拍我肩膀“徐家骏,搞定了”。当时我对她崇敬不已,简直须仰视可见。之后有一天,她上班的时候叫我,“徐家骏,到我家去一趟”,我乐呵呵的去了,把她的一台破24寸电视机从蛇口的一端搬到了另一端的修理站,当然,这算是外出公干!
感谢若干多的供应商销售和支持人员、顾问,多年来我有时把他们逼得走头无路。DEC的罗辉、SUN的李建文、IBM的GARY、ORALCE的张力、高波等等等等,都是我崇拜的大牛,从他们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最佩服的张力有一个本事无人能及,他能端端正正地坐着,手放在键盘上,头直直得好像在盯着屏幕,然后睡着并且打很大的呼噜。98年我们系统从10.6升级到10.7,我陪着他一口气干了30个小时,中间偶尔等系统在跑,他就这样睡着了。我盯着系统,一跑完就叫他,他眼睛一睁,手就开始动了,中间遇到重重难关,他都不慌不忙,很帅,很有大将风度。升级完后,我跟他去海景酒店房间休息,我也学他,在洗澡的时候睡着了,从浴缸里咣噹摔到了外面地上,他煞有介事的冲过来“干啥干啥呢?这么大动静!”。
感谢在我喝醉稀巴烂时半夜扶我一直到家里的王涛,感谢在我发高烧一人倒在中心医院重症抢救室时前来救我的老罗、建新,老罗陪我一夜后第二天又正常来上班了,并且晚上又加班了;我一直希望自己也有他那牛一样的金刚不坏之躯。还有他太太,细致入微,给我买了各种必要的住院物品,在困难之中倍感温暖。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大半辈子都在极艰苦、极勤奋、又是快乐中度过,他们给了我最无私的爱,也给了我最大的宽容和自由。从初中开始,凡有我的重大决定,他们都让我自己做主。初中考高中,冒着没学上的风险,我要考县里的中学,他们支持我。考大学,他们说“清华是好的,北大是好的,科大也是好的。”,大学毕业找工作,他们说“联想是好的,方正是好的,考研也是不错的”,研究生毕业,他们说“华为是好的。”虽然他们没听说过华为,只知道是家民营企业不大保险。找老婆时他们说“这个媳妇真好。”,并且要求我不许欺负她,而不顾实际情况真好相反。
感谢我的太太,虽然欺负我,但对我的工作和所有怪念头都理解和支持,我工作太忙过,也发烧过PDA、发烧过智能手机、发烧过钢琴、发烧过小提琴、发烧过APPLE,有时候回家陪这些“小情人”比陪她的时间多,她都能谅解。她对金钱和名誉常常很不在乎,家庭财务也一塌糊涂。不过做事雷厉风行、执行力超强,我刚提离职,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我们的房子卖掉了。
感谢我的女儿,虽然她才不到二岁,但她带给我和太太的快乐和幸福简直难以描述。在养育她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不断学习、反思,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小孩的成长也是我们父母重新成长一次的机会,在与她互动的过程中,我觉得最主要的不是我和太太教育她,而是她教育我们,她触发了我们更好地去面对、体会、反思、感悟生活和人生,并且她也触发了我很多关于管理的深入思考,感觉育儿和管理很多方面真是很相通的。为此我还专门开了一个博客,把自己对于儿童教育、管理等的感悟记录下来。
最后感谢公司老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努力过、奋斗过、沮丧过、抱怨过、成功过、快乐过。我们从一个土老冒逐渐成长为一个职业人。真心说声谢谢!希望公司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