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运用

时间:2019-05-15 08:0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运用》。

第一篇:浅谈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运用

浅谈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运用

11文秘1 于鹏飞

20111003142

白居易诗一向被称为“浅切” 和“俗”,甚至有“老妪能解”之说。可见白居易诗可用“通俗易懂”来形容了。然而白居易诗在语言斟酌上用力最多的,当属讽谕诗和长篇排律了,其中写得最为优美的应该是《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写得比较随意的,则是闲适诗和其他律体诗了。

讽谕诗按诗体原分为两部分:“古调诗五言”和“新乐府杂言”,由于讽谕诗的直接言说对象为君主和整个官僚阶层,由作者赋予了这样严肃的意义,在语言运用上当然不可能十分随意。除了体现作者的言责和思想外,还必须能够体现合于作者臣子的身份。

白居易讽谕诗在语言方面有一显著特点就是用典。这种语言风格直接体现在讽谕诗的修辞和语言选择上。与人们可能有的“俗”的印象相反,讽谕诗中大量使用了来自经、史、子及前代诗文的典故和书面成语。有些作品为追求特定效果,几乎句句有经典来历,如《贺雨》。当然,《新乐府》中也有少数作品几乎不使用典故,如《卖炭翁》、《阴山道》、《紫毫笔》。但这样的作品数量极少,不能代表讽谕诗的总体情况。

白居易讽谕诗在语言方面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讽谕诗中口语词的运用。当然了按白居易诗的篇数计算,平均每六篇才出现一例。应当说,这些词语在诗中所起的只是一种点缀作用。但总的来看,讽谕诗使用口语词的情况在整个唐诗中并不算突出,也不如白居易本人在其他诗作中使用得那样普遍。由此可见,讽谕诗在语言上不但完全符合唐代文人诗的一般规范,而且应当说是属于比较古典的。

说到这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老妪能解”的“浅切”和“俗”了。那么为何白居易的诗在语言方面会如此的“浅切”和“俗”呢?首先,讽谕诗题旨清楚,被作者以各种方式在诗中明确揭示。这是由讽谕诗的创作目的决定的。即便是其中采用比兴寓言手法的作品,其真实旨意也没有被有意遮盖。对于阅读来说,这一点是决定性的。人们阅读作品总是从整体上着眼,题旨明确,细部即便有一些费解之处也容易被忽略。其次,合于一般书面语规范恰恰是白诗易懂的重要条件。诗由于其形式的特殊性,往往不能不裁剪自然语言,或违拗一般语言习惯。为追求“陌生化”效果,诗人往往还会进一步在语言上拆解创新,进行各种试验。韩愈一派险怪诗风,在白居易之前就在从事这种试验。例如同样是政治诗,题旨也基本清楚,但韩愈的《元和圣德诗》就比讽谕诗难读得多。显然,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反诸其道,向另一方向寻求创新,句子尽可能平易,与一般书面语保持更多一致。另一方面,合于书面语规范当然也意味着避免过于随意的口语化表达,口语词的选用应十分慎重。具体来说,就是要选择那些与书面表达基本一致、最容易融入书面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不是单纯为追求新奇效果特意选择那些与书面语迥然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再有,言事真切、议论实在则是作品获得广泛共鸣的内在保证。讽谕诗所言大量时事是当时人最为熟悉、最容易引发关注的。客观地说,讽谕诗中写得好、最为流行的也是一些叙事十分成功的作品,如《买花》、《上阳白发人》、《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卖炭翁》等。然而,一旦把俗的标签给了白居易,一方面俗的所指相对缩小,其他诗人与白居易相比,即便同样浅切易懂,同样有某些俗的特征,但只要在蕴藉程度、铺张程度上有所区别,就不再被目为俗。另一方面,白诗的其他特点乃至实际面貌都被一个俗字弄模糊了,俗的具体所指当然也就含混不清。于是,这种俗被漫画化、老妪能解的故事被杜撰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以上三点就是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具体应用的特点了,可见古人诗词在语言应用方面也相当具有高深造诣了。

第二篇:白居易诗四首

白居易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受白居易忧民伤时,同情贫苦人民,控诉统治者的博大情怀;体会他重视友谊的精神。

教学重点:

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轻肥》中对比手法的特点;《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学习《轻肥》

(一)导入语。

唐朝有三大诗人,我们已经学习了其中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剩下一个是谁呢?他就是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现在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诗歌《轻肥》。

(二)题目解析。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

明确:指内臣,即宦官(备注,这两个问题不在幻灯片上打印出来,而是在幻灯片上打上“题目解析”内容。学生回答完后,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内容解析中的1和4问题)。

(三)译诗。

一群神态骄横的人充满在道路上,鞍马之光照亮尘土。请问这是些什么人?有人说是宫中的内臣。用红色丝带系着佩玉的那些人都是大夫,用紫色丝带系着印章的那些人是将军。他们意气洋洋地赶赴军中宴席,骑马飞驰而过,像云团一样离去。精美的酒器中盛满了醇美的酒,桌上罗列着水中、陆上的各种精美食品。用手掰开洞庭橘,切开大海中的鱼。吃饱了饭内心安然自得,喝够了酒神气更加高扬。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地区人吃人。1

(四)内容解析。

1.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分析:先写神态,骄、照 →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 →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 →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 →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

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内臣们赴宴时的场面如何?

分析:铺陈菜单: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豪华奢侈。

夸张、渲染气氛:溢、罗、擘、切大吃大喝。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由奢到骄酒酣足食,不可一世。

明确:作者用了铺陈、夸张和渲染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足食。

4.诗人对此是怎样评价的明确:全诗中,诗人没有作一处评价,但那不代表诗中不包含诗人的评价。(如果学生答成“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要给学生指出,这不是诗人的评价,而是陈述事实)。

5.你能读出诗人的评价吗?请用“本诗通过„„表达了„„”的方式,进行概括。明确:本诗通过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6.杜甫有一句名句,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是哪一句?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教师补充,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这句诗可以说有着 异曲同工之妙)。

7.由此可见,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8.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碳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课堂上不讲,作为作业布置给同学们)。

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提示主题,诗中对卖炭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对比手法,通过炭和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三、学习《花非花》

(一)导入语

同学们都知道,白居易的诗歌是以通俗著称,那么,是不是他所有的诗歌都是这样的呢?其实不是的,他个别诗篇写得相当的朦胧,跟李商隐有得一比。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他的朦胧诗《花非花》

(二)译诗: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来了,天明时分又离去了。来的时候像春梦一般,能有多长时间呢?去的时候像朝霞一样,很快就无处可寻了。

(三)内容解析。

1.本首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比喻),用了几个比喻(四个),本体有几个(1个),这叫做比喻当中的哪一种比喻(博喻)。

2.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

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明确: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3.我们只是大概知道,白居易所写的这个东西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①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四、学习《杜陵叟》

(一)导入语。

前面我们讲过,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即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这四类诗中,成就最高,最有价值的是讽喻诗,而讽喻诗中的代表就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前面我们学过了《秦中吟》当中的一首诗,现在我们来学习他讽喻诗中另一部精品《新乐府》当中的一首诗《杜陵叟》。

(二)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三)译诗: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只耕种一顷多的薄田。三个月没有下雨,整体刮大风,麦苗不能吐穗扬花,大多数都枯黄干死了。才九月份天就降下霜,秋寒早至,禾苗的穗子没有成熟都青干死了。官吏们明明知道干旱却不奏明皇帝,反而强行征收租税以求得好的官声和政绩。百姓典当桑树、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是有钩一般的爪子、锯齿般的牙齿才吃人肉!不知什么人奏明了皇帝,皇帝生了恻隐之心,知道人民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皇帝免税的恩诏,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免税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十家之中有九家租税已经被收去了,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四)内容解析。

1.杜陵叟是什么身份?他遇到了什么难题?

明确:杜陵叟是个农民,今年干旱,禾苗大多枯死。

2.禾苗枯死,官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明确: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使得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明确: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

4.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分析:“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 “白麻纸上书德音”、“昨日里胥方到门”→“虚受吾君蠲免恩”,说明君恩虚伪。

明确: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才是真正的目的。这种“双簧戏”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极具讽刺意义。

(五)小结: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的罪行,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五、学习《问刘十九》

(一)导入语

酿酒与饮酒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古往今来也传诵着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就是一首与饮酒有关的美丽诗篇。那么这首诗是写爱情、亲情还是友情?下面就来详细鉴赏一番。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三)译诗: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细小如蚁。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红泥烧制成的。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是否能和我来共饮这一杯酒?

(四)情景交融:《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明确: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的真诚,来的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征。

2.预习《杜牧诗三首》。

教学后记:

第三篇:白居易诗两首

《白居易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背诵《放言五首》,熟读《卖炭翁》。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二、,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5,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2)课后自读下面这首诗: 放言五首之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是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营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珠

第二课时讲授《卖炭翁》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1.复习前首学过的唐诗,齐声背诵。

2.导入:我们接下来学习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4.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三.小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本诗

2.归纳本诗的主旨

第四篇:白居易诗两首教案

白居易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正确把握字词义,熟读成诵。

2、领会《放言五首(其三)》中诗人所表达的观点。

3、了解《卖炭翁》中反映的当时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难点:理解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体会《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背诵本诗;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三首诗,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772~846),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他出生书香门弟,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辨别声韵,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在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时,关心民间疾苦,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也有所反映)讽喻诗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

二、学习《放言五首》(其三)

1、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这诗是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2、朗读诗歌。

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本

白居易诗二首-1 决——判断、决断(孔子不能决也)狐疑——怀疑(满腹狐疑)向使——假如、假使

4、赏析诗歌内容

(1)诗中共举了几个例子?

周公、王莽(反面)试玉、辨材(正面)(2)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

这里通过正反说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最后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要从整个历史的角度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时间未到,要检验一个人的品质是很难的。

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这种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以通俗语言说出人生哲理的方法,真是小中见大,耐人寻味!(3)作者想借助本诗说明什么道理?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作业。2.背诵、默写这首诗。

白居易诗二首-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卖炭翁》中反映的当时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卖炭翁》

1、题解

《卖炭翁》一诗原来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2、介绍“宫市”:(结合书下注释)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ppt投影书上宫市)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

3、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读课文

4、研读人物刻画的关键词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揣摩作者情感(1)根据文章内容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苦”。

有哪些苦呢?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落实到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那就是——“霸”(“恶”)。

落实到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白居易诗二首-3(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卖炭翁—“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宫使—“恨”(一系列动词描写)(4)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你从中读出什么。

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

5、朗读,试背

6、小结。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辛劳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也看到了他实践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7、拓展:卖炭翁的遭遇是一个个别现象吗?

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三、作业

1、背诵、家默这两首诗。

2、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四、教学后记

白居易诗二首-4

第五篇: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汇编15篇)

白居易的诗1

和微之四月一日作

唐代 白居易

四月一日天,花稀叶阴薄。

泥新燕影忙,蜜熟蜂声乐。

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

春华信为美,夏景亦未恶。

飐浪嫩青荷,重栏晚红药。

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

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

简析

本诗主要讲述初夏时节,美景当前,却与好友知己却分居两地的无奈之情。其中“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麦子属北方农作物,水稻属南方农作物,吴,越更是对立的国家,写出作者与好友分居两地,赏着不同的风景,感受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唯一相同的恐怕就是那颗互相思念,牵挂的心情吧!“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美好的初春时节,已经虚度过去,游玩的心情突然低落起来。我们却又分居两地,实在无奈!

白居易的诗2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读了白居易的《护生诗》,让我似乎听到几千年前,诗人就在大声疾呼:“爱护小鸟,爱护动物,每一个动物都享有生命权,生命无价!”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让我感受到生物可贵,生命无价!生命没有贵贱之分!他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自己的父母,也有着自己的宝宝……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亲爱的朋友,当你把弹弓指向枝头婉转歌唱的小鸟时,你是否想到它的家人和孩子在期盼她的归去?当有的哥哥姐姐在网上播放的“虐猫”视频时,你有没有感到想到,这些猫也是一只只有着生命的小动物,他们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应该好好的珍爱他们,而不是以虐待为乐趣!当有的人为了获得“熊胆”,将一只只黑熊关在不能动弹的铁栅栏中,残忍地取活熊胆时,你是否想到,如果将人也这样,那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珍爱生命,应该从一只小小的鸟开始,从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开始!

让我们行动起来:看见流浪的小猫、小狗,如果没有能力收养他们,至少可以喂给他们一些食物;在饭店少吃最好不吃鸟肉、青蛙肉……看到有人虐待小动物,我们可以报警……

生命无价,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我们要好好珍爱他们!这就是我读了这篇古诗以后最大的感受!

白居易的诗3

李夫人-鉴嬖惑也

唐代 白居易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

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

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白居易的诗4

感 情 白居易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

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

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感念昔日情人的抒情诗。诗人与夫人杨氏结婚以前,曾与这位邻女产生过爱情,邻女赠履,实有信物的性质。她绣手锦心,针线活做得极好,可谓心灵手巧,而且在婚姻问题上大胆主动。然而很不幸,这位美丽的少女终于未能和白氏结为伉俪,或许是由于她家境贫寒所致吧。在唐代那个门第等级甚为森严的社会里,门户不当,不知导致了多少有情人不能结为眷属。白氏后来和贵族小组杨氏结婚,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这首诗通过对昔日情人的感念,批判了那个扼杀人性的封建婚姻制度和思想观念。

白居易的诗5

南湖早春

唐代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译文

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注释

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太平寰宇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湛方生《帆入南湖诗》:“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早春:初春。

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云断:云被风吹散。

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乱:繁多。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发:开花。

水苹:水上浮苹。

翅低:飞得很低。

白雁:湖边的白鸥。

舌涩:指言语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黄鹂:黄莺。

不道:不是说。

鉴赏

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白雁翅低、黄鹏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分不开。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注重诗歌的推敲锻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不知诗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终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白雁“飞仍重”尚可意会,黄鹏“语未成”则简直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这首《南湖早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鹏,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因而诗中在写出美好春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

赏析

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景图。诗人紧紧把握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等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描绘。春雨刚停,湖水经过雨水的浸润,柔媚之中更增添了几分清新明快。早春时节,不时仍有寒风阵阵,而阳光返照,不仅给景物镀上一层柔和的色调,还具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这时候,漫山遍野的山杏,吐艳争芳,碎红点点,虽没有秩序可言,却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这两句写白雁因为身上的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而因为下雨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然而,前者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低空飞行,后者虽然舌涩不听使唤,也要歌唱呜叫,原因在于刚刚来临的春天实在太美妙,太有魅力了,因而它们忍不住飞舞歌唱。诗人通过写白雁与黄鹂的飞舞和呜叫,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来。

湖光水色,一切都显露出生机和活力。在这迷人的佳境中,诗人自当缓步湖畔,尽情赏春,但他却出入意料地感叹,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蒙冤被贬,贬后的愤懑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凄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由此可见,“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政治上遭遇挫折。按常理,此情应以萧条冷落之景来表达。但诗人一反常例,采用“反衬”手法,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越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

诗人不仅无心欣赏妩媚可人的早春景色,反而心情郁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势衰微,朝政黑暗,而诗人既无救国良策,也无谏言之径,无能为力,心中之沉痛可想而知。这种隋况下,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并没有兴致欣赏早春美景。而且,春色愈美,山水愈可爱,就愈让人害怕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因而,“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面对一派妩媚的早春景色生发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此诗为一幅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早春画卷,堪与作者名篇《钱塘湖春行》媲美。其特点有二:一是精于选景构图。诗从傍晚雨住天晴、返照映湖的特定场景落笔,紧扣时令和地域特征,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的各异情态,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二是工于锻炼语词。写山杏初发,随处开放,曰“乱点”;因其点缀于湖光山色之间,故曰“碎红”,显现其天然情致。写水苹新生,则用“平铺”、“新绿”,显示其生长情景。五、六句尤为精警。严冬方过,大雁飞得低而缓慢,写其“翅低”、“飞仍重”,为作者之精心创造。一个“重”字,活现白雁早春懒慵笨拙之神态,可谓“诗眼”。下写黄鹂早春呜叫,说其“舌涩”而“语未成”。一个“涩”字,亦传达出黄鹂初歌口拙之态。“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鹂,各极其趣。描摹情状,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遣词造句,看似平易,其实精纯。

纵观全诗,此诗的首联描写了初春的各种景物,连绵的冬雨过后,春风悄悄地回到人间,吹散浓密的愁云,带来和煦的阳光。阳光照射着静静的南湖,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颔联写初发的杏花,星星点点;湖面上新生的水草绿叶,一片青翠。此联对仗精工,清丽自然。“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偶对天成,形象鲜明。一“点”一“铺”,一“红”一“绿”,对立相生,极富诗味。尤其“乱点碎红”四字,无一字不情趣盎然,最能体现诗人观察的细致与技巧的成熟。而“发”与“生”的取用,生动地表现了植物的动态与静态。颔联写静态的植物,颈联则描摹动物的情态。白雁羽翅淋雨未干,飞得很低,仍觉得双翅沉重吃力。写“黄鹂”则更切合“早春”,经冬后初发的啼鸣声尚有“舌涩”之感。

全诗在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特征,令读者感受到早春的气息,早春的色彩,早春的声音,一切都具有早春的特点。另外,意境的清丽,风格的朴实,以及选词用字的精妙浑成,都是这首诗的显著亮点。

白居易的诗6

池上早秋

唐代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赏析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在苏州时作。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外围景物。下文“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槛”云云,是写早秋的天气已产生了凉意;同时,满池秋水,参差荷芰,本身就使人产生暑意顿消之感。池水,绿色荷叶、菱角,配上护池栏干、篱笆,加之颈联所写远处隐约掩映之柳树,每当夕阳返照,色彩鲜明,风景宜人,一幅构思巧妙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诗中有画堪称好诗,但诗毕竟不是画,它还要传递一些画所无法表达的东西。“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沧桑之感,实中有虚,亦实亦虚。诗人以蝉自托,自己虽然做了多年的官吏,但屡屡直言招祸,渐渐噤若寒蝉,不再忠言直谏了。“风干”句则以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的年迈体衰。《世说新语·言词》:“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白居易三十有余而发白,这年春天又害痰喘,眼病,不幸坠马,因此这“风干柳意衰”中暗寓着诗人无限的悲愁在内。这一联中,两个动词,“饱”、“干”出语新颖、奇警。末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解脱旷达之词,实际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已如寒蝉、秋叶,虽是“夕阳无限好”,但“黄昏”即将到来,未来的命运如何,是难以预测的。

白居易的诗7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花非花·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的诗8

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粮食紧缺,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故事感悟:这个故事说得是不要轻视别人,有些人有些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另外一层意思也说有时候认识错了,见识少了,也要知错就改,就像顾况一样,当面道歉,总比后期后悔的好

白居易的诗9

过元家履信宅

唐代 白居易

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风荡宴船初破漏,雨淋歌阁欲倾欹。

前庭后院伤心事,唯是春风秋月知。

译文

因为女主人不在了,鸡犬也散去,林园也变得寂寥。

花从树上默默地落下,水依然各自无情地流淌到池中。

狂风吹荡使宴船开始破漏,雨淋着歌阁,导致其欲倾斜。

看到前庭后院,让人想起很多伤心的事,只有春风秋月知道。

注释

①元家履信宅:是元稹的妻子韦丛的在东都洛阳的住宅。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氏在洛阳没有住宅,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履信坊韦宅。

元稹于是还写了一首诗《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也是好友。所以白居易写了这首《过元家履信宅》诗。此外,白居易还写了另两首《元家花》:“今日元家宅,樱桃发几枝。稀稠与颜色,一似去年时。失却东园主,春风可得知?”《自问》:“依仁台废悲风晚,履信池荒宿草春。自问老身骑马出,洛阳城里觅何人。”

②宅的女主人韦丛,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嫁给元稹,时年二十。卒于元和四年(公元809)七月九日,时年二十七。生五子及一女。

③欹(qī)通“倚”。斜倚,斜靠。

白居易的诗10

杨柳枝二首

唐代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译文

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这样一株生机勃勃的柳树,却长在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只能顾影自怜,有谁来赏识关注它呢?

垂柳一株,委身于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因柔条极茂,被东使取两枝植于宫中,从此荣耀百倍,无异升天。料想今春的天象,将会有两颗新星得蒙柳宿星的光芒惠泽了。

简析

《杨柳枝》,白居易洛中所作也。《本事诗》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杨柳枝》辞以托意曰:‘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因东使命取两枝植于禁中。”

白居易的诗11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bai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诗中不仅有这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也有着对于大自然生命的敬畏,还有那对于孩童纯真的喜爱。这些诗中独特的情感你是否感受到了呢?

白居易的诗12

伤大宅

唐代 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译文

哪一家盖起了豪华的宅第?红漆的大门开在大道旁边。

高大的房屋梳齿般排列,高高的围墙在外面曲折回环。

六七处堂屋一座挨着一座,梁栋和屋檐相互联接伸延。

造一座这样的堂屋费钱上百万,那郁郁勃勃的气象上凌云烟。

幽深的内室冬暖夏凉,即使严寒酷暑也不能侵犯。

高大的堂屋宽敞亮爽,坐着、躺着,都可望到南山。

环绕走廊的是紫藤的藤架,台阶两旁有红芍药的花栏。

攀下树枝来采摘樱桃,带着花去移栽牡丹。

主人在这所华屋中安坐,一连十几年都做着大官。

厨房里有出不完的腐败肉,库房里有用不尽而绳串朽坏的钱。

啊,哪一个能传达我的意见,问一个问题,在你们一家人中间:

难道社会上没有贫穷卑贱的人?怎么能忍心不去救济饥寒。

为什么只图供养自己,就想保得住富贵千年?

你可曾见到昔日马家的住宅,如今已成为废弃的奉诚园!

注释

甲第:古代皇帝赐给臣子的住宅有甲乙等级之分,甲第是赐给封侯者住的。

栉比:像疏齿一样排列,多而密。

累累:一个接一个的样子。

郁郁:繁盛的样子。

洞房:深邃的内室。

虚且迥:空旷而且深远,宽敞高爽之意。

红药:即芍药花。

贯朽钱:钱积得很多,长期不用,以致串钱的绳子霉烂,故称贯朽钱。

将:传达的意思。

直:就。

奉诚园:原为唐司徒马燧旧宅,以豪奢著名。

简析

此诗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秦中吟十首》的第三首,一作《伤大宅》。诗人心系百姓的困苦,在诗中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身为朝廷大臣不思躬身节俭,却竞相攀比,广造豪宅,完全不顾人民的饥寒困苦,竟异想天开想“保千年”富贵。诗人对这些达官贵人极为愤慨,对其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全诗语言朴实,描写细腻。前半描绘宅第,简约明快;后半转入批判,直率尖锐。感情悲愤沉郁,最后六句的责问一气之下,极有力量。

白居易的诗13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6)苍苍:苍白。

(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9)辗(niǎn):同“碾”,轧。

(10)愿:希望。

(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骑(jì):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9)回:调转。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系:挂。

(26)直:同“值”,价格。

白居易的诗14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④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⑤晴翠:明丽翠绿。

⑥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不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毁灭的,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不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白居易的诗15

这一年,杭州大旱,西湖旁边大批农田龟裂,稻禾晒得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请求放西湖水,可那些官儿都顾自寻欢作乐,一理也不一理。

这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来了到衙门前,有的人喊:“青天大老爷啊,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若再不放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衙门里的太爷昏颠倒,只好匆匆地走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说:“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就没地方栖息啦”老百姓说:“那么请问大老爷,是鱼龙性命要紧,还是百姓性命要紧”太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荷藕菱茭还活得成么”老百姓说:“那么请问大老爷,荷藕菱茭为重,还是稻米为重”太爷一时无话可说。

这辰光,人群中忽然有人高声说:“讲得对呀,讲得有理”百姓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人五十开外,五绺长须,头戴方巾,身穿青衫,笑咪咪地站在那里。太爷一听更生气,冲着那人说:“啊,你说什么嗯,原来是你在这里煽动……”那人说:“对不起,我刚来。我说当官的嘛,难道不应该听听父老们的呼声么”

听那人这么一说,太爷皱起眉头想一想,便问:“你是谁”

那人说:“我姓白,白居易就是我”

太爷一听是白居易,赶忙三脚两步从台阶上滚下来,打躬打揖地说:“嗳呀,我当是谁,原来是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得罪得罪请,快请到里面歇息。”

原来白居易新任命为杭州刺史,他为了察访民情,没穿官服就到衙门里来啦”白居易一上任,第二天果然放了西湖水。百姓们望着碧绿碧绿的湖水,哗哗地流进自己的农田,都说:“白居易一来,我们农家有救了。”白居易上任不久,就访问了附近农家。第二年,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把湖水蓄得满满的。他又恐怕后来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跟农家的利害关系,还亲自写了篇《钱塘湖闸记》,刻在石碑上,详细地记载了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们都围着来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一寸湖水能灌溉多少顷农田的水量时,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痛苦和精密设计的水利工程而感动,纷纷要为白居易向朝廷请功。白居易曾咏诗道:“……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对这西湖水管理得可严啦有一次,白居易在湖上观赏风景,看到湖南岸的一处湖面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白居易就查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查明后,回禀说:“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园哩”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大家的,你一个人怎么好占用呢现在罚你开葑田一百亩。”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晓得刺史说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人,挖了一百亩湖呢。

有一次,白居易从灵隐道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砍了两株树,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泥沙就流到西湖里去了罚你补种十株树”那人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从此,再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

白居易不但热爱杭州百姓,对西湖更酷爱成癖。他每当政事稍有空闲,常去白沙堤、孤山一带细细玩赏。淡荡的烟波,轻指的堤柳,大大助长了他的诗兴。因而他在杭州三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西湖的景色,经他的笔墨一点染,在人们眼里,就显得更加美丽可爱了。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扶醉归来,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勃勃,当即吟成一首七律《钱塘湖春行》,诗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爱湖东爱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辰光,有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说:“我刚才做了一首诗,吟给你听听,你看好不好”于是就把这诗吟了一遍。老婆婆听了说:“这诗好啊不过白沙堤不只你一个人所爱,我们杭州人都爱这堤呢。你不如把‘我’字改成最字吧,这样,就吟出了许多许多人的心思了。”白居易一听喜得跳起来,连连说:“老婆婆,你说得对,改得好,真要谢谢你了”后来老婆婆一打听这人就是白居易,逢人就讲:“白居易的诗,我也改过,而且还谢我哩”一时杭州人传为美谈。

下载浅谈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白居易诗在语言方面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居易感伤诗特点

    亲;再来一个睡前故事!!!加油!!!! 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大全五篇)

    白居易的诗(精选14篇)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白居易的诗 篇......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摘要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白居易在有生之年, 就对自......

    白居易诗四首 教案[最终版]

    白居易诗四首 教案 7.白居易诗四首 课文剖析 轻 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一路上飞扬跋扈任骄横,雕......

    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冯振白居易诗很多都在小学及中学课本中学过,很多耳熟能详,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多,看过之后感觉有四。一、浅显易懂。传说他写的诗都是能让不......

    语言运用

    一、【2013年·四川省乐山市】22.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分)土地滋养了万物,哺育了我们,有谁能离开它呢?今年6月25日是我国第22个土地日,在它即将来临之际,梦想中学九年级准备开展一次......

    白居易作为作文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1.白居易《琵琶行》 湖南卷 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 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点。于是,我的爸妈便将我视......

    白居易作为作文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白居易相关的作文 不得哭 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秀床前。年少的他们对未来是有何等的期盼?他们又是怎样相约百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