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时间:2019-05-14 20:5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第一篇: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摘要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

关键词:白居易 感伤诗 艺术价值 情感价值 高峰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目 录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

(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

(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

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

(一)景物抒情

(二)现实主义

(三)平实语言

(四)超越抒情模式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位杰出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也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虽然在他本人认为自己作品中价值最高最认可的是讽喻诗,但是后人在千年之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中,感伤诗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缘故,也有审美情趣变化因素,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创作感伤诗的时代背景,年代特色以及人生轨迹,来探寻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在感伤诗这类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感伤诗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要研究感伤诗就不得不从感伤诗的渊源说起,探寻诗人因何而感,因何而伤,只有了解了诗人创作感伤诗的一些时代和人文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其感伤诗。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感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愫,也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弥漫着感伤的情绪,屈原的《离骚》,东汉的《古诗19首》,曹丕的《悼夭赋》都是感伤情怀宣泄的佳作。通过对当时人们普遍心理的细腻描写,把人类内在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白居易的感伤诗也恰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这种固有的感伤情调,所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感伤文风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白居易把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感伤情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居易出生于中唐大历年间,一个动荡不安,腐朽昏庸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政权已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朋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形同虚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状况一蹶不振。(1)面对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一方面失去了原先那种浪漫,进取的激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这时候的文人们清醒认识到这种江河日下的社会状态,纷纷把目光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转向日常的心境情感和精神思绪,多情和感伤成了中唐文人的思想主流,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压迫则加速了这种风气的滋长和蔓延,此时整个中唐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感伤和忧愁,生活于这个败落时代的白居易自然逃不过这种情愫,受当时腐朽社会状况的影响,和苦闷文风的熏陶,一种感时伤逝,悲天悯人的情感深深根植于白居易的心底,这也成为他日后大量进行感伤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

据统计,白居易的感伤诗大概超过了200首,这些诗歌创作的时间跨度超过了30年,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感伤诗贯穿了白居易人生诗歌创作的各个年代,由此可见,白居易的感伤诗既有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也有自身文人感伤的情怀,历数白居易感伤诗作品,各个年龄时代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自身人生经历的影子,外在事物的牵绊,内在情感的触动,随着所遇所感都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个年代的作品又各有特色。

(一)少年时代感慨颠沛流离

白居易出生于安史之乱之后,正是**之年,在少年时代,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白居易不得不被送往南方避难,诗人十一岁就与家人分隔,背井离乡,四处漂流,接触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尝遍了世事之苦,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让白居易在少年时代就显现了感时伤世的端倪,在这期间,白居易创作了《题赠定光上人》《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秋暮西归途中书情》等感伤诗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作。久历这样居无定所的日子,让年少的白居易比同龄人更多了几分感慨和凄楚。他在早年的诗作中,更多书写的是自己四处避乱,颠沛流离的苦楚。

(二)入仕期间哀伤宦海沉浮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9个皇帝的更迭和变迁,主要活动在贞元和元和年间,他的感伤诗的创作情况和仕途的起伏紧紧相连,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元和十年,白居易遭人陷害被贬江州,这是诗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人生中苦痛悲及的时刻,白居易许多的感伤诗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在贬为江州司马期间,“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江人授衣晚 十月始闻贴 一夕高楼月 万里故园心”,诗人由入到出,由庙堂到乡野,宦海沉浮多变,这样一种地位的悬殊与落差,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内心无比悲凉。由于心境的变化,诗人感伤诗的数量也陡然增多,有感而发《夜闻歌者》,《初入峡有感》《郡中》等感伤诗。应该说,仕途的不得志让白居易的感伤诗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多的创作源泉。

(三)晚年时期悲叹物是人非

到了晚年的白居易,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无奈,这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到了晚年,历经世间沧桑 宦海沉浮的诗人,已经失去了年少的轻狂和宏图远志,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仕途的荣辱兴衰,成败得失已经看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淡了,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的在乎,其实这也是一种人到了晚年的常见现象,白居易再燃不能脱俗,只不过作为一个大诗人,他跟常人不同的是,他可以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怀,白居易在晚年的作品中,也一改以往对仕途功名的幽怨和失落,转向了对物是人非,生老病死的悲苦和叹息,其实,这也是诗人到了晚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奈。

在晚年,白居易写了很多首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初见白发》《叹老三首》《渐老》等都是诗人当时心境的代表作。白居易在晚年对于叹老类的感伤诗数量之多超乎寻常,可见诗人对逝去年华的留恋和感伤,青丝变白发,苍老的白发映照的是白居易孤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独失落的心灵,生命颓唐零落之感在历经动荡的日子中日积月累,引发诗人的对盛年怀才不遇,老之将至的无奈伤感。晚年期间,亲人的相继离去,厄运不断缠身,诗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丧亲之痛和压抑之情,无处释放的上伤,无处发泄的痛只能融进在幽幽的 感伤诗中,在这一类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脆弱,美好的生命总是那么早就凋零,离去的事物和生命带走了生者的惦念和回忆,而留下的却是绵绵无尽的伤和痛。

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

纵观白居易200多首感伤诗,除了本身具有的感伤特色外,白居易个人色彩也显而易见,在诗人众多感伤诗中,还拥有景物抒情,现实主义,平实语言以及超越抒情模式的个性特色,应该说,这些特色既是白居易个人的标签,也是作为研究感伤诗流传至今,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

(一)以景物抒情

景物抒情应该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常见,也是最有特色的标志之一.在常见的唐诗宋词中,其实以景物抒情的诗歌并不少见,但是像白居易那样经常性把景物作为主要引用特征,有感而发的感伤,在那么多的诗人中,白居易应该占据数量的首位。以秋为景 白居易笔下的审美主体往往是秋天萧瑟的景象,审美主体是孤独愁苦的自我,主客体交融使感伤诗呈现阴柔清碗,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与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中唐大历诗歌和充满唏嘘之叹,酸楚之味的晚唐诗歌风格相近。(2)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往往给人展现的是一种肃杀和凄凉的感觉,秋叶飘落,秋风悲凉,秋日低沉,这一切秋景给人的心里平添了几分忧愁和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烦恼,白居易的感伤诗抓住了秋这个特定的景色,在他创新的感伤诗中,有大量以秋为景的作品,《秋夕》《早秋曲江感怀》《秋日》等。另外,白居易还有很多诗作虽然在题目中未提及秋,但是在诗的字里行间中,都弥漫着秋的落寞和冷清,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白居易当时作诗时的心境和情感。以月为景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除了秋就是月,诗人似乎对月有着特别的钟爱和敏感,月亮与诗人有着不解之缘。古时的 诗人往往怀着感时伤世,郁结无处可发的心理状态,所以就难免借助风月来感时怀旧,一发心中苦闷,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具体可感的月亮,无论是新月还是圆月,总能唤起诗人的无限情思,如《禁中月》《城上对月 期友人不至》等。以发为景 白居易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白发也层出不穷,老病现象日益加剧,原本就展不起笑颜的两颊,往往因偶然看见了自己的一根白发,而顿生哀叹,唏嘘不已,面对衰老,诗人不仅发出了对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感慨,这种感慨往往不分时间和地点,因此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如《早梳头》《西原晚望》《自觉二首》等。

(二)现实主义

白居易的感伤诗多为一诗写一事,主题集中,线索明晰,叙事周详,叙事抒情过渡自然,合乎生活逻辑,感伤诗抒写的情,多为个人感慨悲伤,但白居易写愁,既不似李白那样瞬息万变,不拘常法,也不像李贺那样设想奇诡,思绪跨度难以把捉。(3)白居易写愁,细致入微,合乎情理,同是写愁的解脱,白居易往往借助安贫乐道,委顺任化以及归隐田园等自我排遣,情绪是消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极的,与世无争的。总的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注重写实,现实主义成为白居易主要特征之一

(三)平实语言

白居易感伤诗的语言风格,一如其讽喻作品,同样是通俗平易,质朴无华的,大多数的感伤诗不事藻绘,绝少用典使事,因而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读这类诗,如听诗人娓娓诉说种种的遭遇,苦恼和感伤。虽然总有后人批评肤浅,但总体上白居易的诗应该说还是通俗易懂,含义深刻之作。

(四)超越抒情模式

在白居易200多首感伤诗中,感伤情绪可谓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 感伤——超越抒情模式。(4)在白居易的 感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诗篇先写感伤情怀,酝酿感伤情调,然后笔锋一转或自我劝慰或阐述道理来消解诗中的伤感情绪,这就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感伤超越模式,例如在《送春归》诗中,白居易这样写:

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莫惆怅,送春人。亢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五年炎凉凡十变,又知此身健不健?好去今年江上春,明年未死还相见。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当时远在江州被贬,去年春归之时,诗人在帝城的曲江送春,身处顺境尚且惆怅,诗人此时身处被贬之地,儒家倡导的功业无法实现,而时光一去不复返,兼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济天下之志的实现也渐去渐远,真是去年送春,今年再送春,年年岁岁:“春”,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忠而被贬,大好时光虚掷在天涯,这是难以消解的悲伤,可见诗人在悲伤之中的坚强个性的自然爆发,既是自己对人生自信的宣言,也是对诬陷自己的强权之反抗,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不死,就有希望在,就能迎来人生的春天。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的痛苦显而易见,但是他解脱痛苦的能力也是无容置疑的。析原因,白居易之所以能感伤怀得以超越,主要是因为受当时禅宗客观影响和自身濡染之经历所致。

结语:感伤诗是白居易的心血之作,也是内心之声,白居易在感伤诗中毫无顾忌抒发自己的真实心态,体现诗人的内心和本性,赋予了感伤诗真切动人,感人心扉的特质。通过对感伤诗特色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白居易这位大诗人的作品和人品。

注释(1)张艳萍 阎续瑞:《白居易感伤诗创作情况综述》 中国矿业大学 2011年1月下半月 时代文学 203(2)肖观德:《论白居易感伤诗的审美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 安徽文学2009年第十期 141(3)张金亮:《白居易感伤诗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3年第一期 62(4)张晶芬:《论白居易感伤情怀类型 超越模式及其原因》;陕西理工学院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 29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张艳萍 阎续瑞:《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写景诗探析》;中国矿业大学 安徽文学2011年第8期

2、唐筱岚:《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四川大学图书馆

3、吕孝龙 李丽芳《从琵琶行看白居易感伤诗的审美价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8年

4、文艳蓉:《白居易感伤诗的原生态新论》 浙江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年

5、贺利婧:《长恨歌主题思想及艺术魅力探讨》北京工业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6年 6、10、张爱芳《长恨歌主题再探》洛阳大学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 2004年

7、杨丽宏:《浅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评论 2012年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白居易感伤诗特点

亲;再来一个睡前故事!!

加油!!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

(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

(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

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

(一)景物抒情

(二)现实主义

(三)平实语言

(四)超越抒情模式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居易出生于中唐大历年间,一个动荡不安,腐朽昏庸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政权已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朋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形同虚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状况一蹶不振。(1)面对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一方面失去了原先那种浪漫,进取的激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这时候的文人们清醒认识到这种江河日下的社会状态,纷纷把目光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转向日常的心境情感和精神思绪,多情和感伤成了中唐文人的思想主流,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压迫则加速了这种风气的滋长和蔓延,此时整个中唐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感伤和忧愁,生活于这个败落时代的白居易自然逃不过这种情 1 愫,受当时腐朽社会状况的影响,和苦闷文风的熏陶,一种感时伤逝,悲天悯人的情感深深根植于白居易的心底,这也成为他日后大量进行感伤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

据统计,白居易的感伤诗大概超过了200首,这些诗歌创作的时间跨度超过了30年,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感伤诗贯穿了白居易人生诗歌创作的各个年代,由此可见,白居易的感伤诗既有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也有自身文人感伤的情怀,历数白居易感伤诗作品,各个年龄时代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自身人生经历的影子,外在事物的牵绊,内在情感的触动,随着所遇所感都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个年代的作品又各有特色。

(一)少年时代感慨颠沛流离

白居易出生于安史之乱之后,正是**之年,在少年时代,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白居易不得不被送往南方避难,诗人十一岁就与家人分隔,背井离乡,四处漂流,接触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尝遍了世事之苦,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让白居易在少年时代就显现了感时伤世的端倪,在这期间,白居易创作了《题赠定光上人》《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秋暮西归途中书情》等感伤诗作。久历这样居无定所的日子,让年少的白居易比同龄人更多了几分感慨和凄楚。他在早年的诗作中,更多书写的是自己四处避乱,颠沛流离的苦楚。

(二)入仕期间哀伤宦海沉浮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9个皇帝的更迭和变迁,主要活动在贞元和元和年间,他的感伤诗的创作情况和仕途的起伏紧紧相连,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元和十年,白居易遭人陷害被贬江州,这是诗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人生中苦痛悲及的时刻,白居易许多的感伤诗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在贬为江州司马期间,“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江人授衣晚 十月始闻贴 一夕高楼月 万里故园心”,诗人由入到出,由庙堂到乡野,宦海沉浮多变,这样一种地位的悬殊与落差,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内心无比悲凉。由于心境的变化,诗人感伤诗的数量也陡然增多,有感而发《夜闻歌者》,《初入峡有感》《郡中》等感伤诗。应该说,仕途的不得志让白居易的感伤诗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多的创作源泉。

(三)晚年时期悲叹物是人非

到了晚年的白居易,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无奈,这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到了晚年,历经世间沧桑 宦海沉浮的诗人,已经失去了年少的轻狂和宏图远志,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仕途的荣辱兴衰,成败得失已经看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淡了,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的在乎,其实这也是一种人到了晚年的常见现象,白居易再燃不能脱俗,只不过作为一个大诗人,他跟常人不同的是,他可以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怀,白居易在晚年的作品中,也一改以往对仕途功名的幽怨和失落,转向了对物是人非,生老病死的悲苦和叹息,其实,这也是诗人到了晚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奈。

在晚年,白居易写了很多首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初见白发》《叹老三首》《渐老》等都是诗人当时心境的代表作。白居易在晚年对于叹老类的感伤诗数量之多超乎寻常,可见诗人对逝去年华的留恋和感伤,青丝变白发,苍老的白发映照的是白居易孤独失落的心灵,生命颓唐零落之感在历经动荡的日子中日积月累,引发诗人的对盛年怀才不遇,老之将至的无奈伤感。晚年期间,亲人的相继离去,厄运不断缠身,诗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丧亲之痛和压抑之情,无处释放的上伤,无处发泄的痛只能融进在幽幽的 感伤诗中,在这一类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脆弱,美好的生命总是那么早就凋零,离去的事物和生命带走了生者的惦念和回忆,而留下的却是绵绵无尽的伤和痛。

(一)以景物抒情

景物抒情应该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常见 以秋为景 白居易笔下的审美主体往往是秋天萧瑟的景象,审美主体是孤独愁苦的自我,主客体交融使感伤诗呈现阴柔清碗,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与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中唐大历诗歌和充满唏嘘之叹,酸楚之味的晚唐诗歌风格相近。(2)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往往给人展现的是一种肃杀和凄凉的感觉,秋叶飘落,秋风悲凉,秋日低沉,这一切秋景给人的心里平添了几分忧愁和烦恼,白居易的感伤诗抓住了秋这个特定的景色,在他创新的感伤诗中,有大量以秋为景的作品,《秋夕》《早秋曲江感怀》《秋日》等。另外,白居易还有很多诗作虽然在题目中未提及秋,但是在诗的字里行间中,都弥漫着秋的落寞和冷清,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白居易当时作诗时的心境和情感。以月为景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除了秋就是月,诗人似乎对月有着特别的钟爱和敏感,月亮与诗人有着不解之缘。古时的 诗人往往怀着感时伤世,郁结无处可发的心理状态,所以就难免借助风月来感时怀旧,一发心中苦闷,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具体可感的月亮,无论是新月还是圆月,总能唤起诗人的无限情思,如《禁中月》《城上对月 期友人不至》等。3 以发为景 白居易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白发也层出不穷,老病现象日益加剧,原本就展不起笑颜的两颊,往往因偶然看见了自己的一根白发,而顿生哀叹,唏嘘不已,面对衰老,诗人不仅发出了对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感慨,这种感慨往往不分时间和地点,因此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如《早梳 头》《西原晚望》《自觉二首》等。

(二)现实主义

白居易的感伤诗多为一诗写一事,主题集中,线索明晰,叙事周详,叙事抒情过渡自然,合乎生活逻辑,感伤诗抒写的情,多为个人感慨悲伤,但白居易写愁,既不似李白那样瞬息万变,不拘常法,也不像李贺那样设想奇诡,思绪跨度难以把捉。(3)白居易写愁,细致入微,合乎情理,同是写愁的解脱,白居易往往借助安贫乐道,委顺任化以及归隐田园等自我排遣,情绪是消极的,与世无争的。总的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注重写实,现实主义成为白居易主要特征之一

(三)平实语言

白居易感伤诗的语言风格,一如其讽喻作品,同样是通俗平易,质朴无华的,大多数的感伤诗不事藻绘,绝少用典使事,因而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读这类诗,如听诗人娓娓诉说种种的遭遇,苦恼和感伤。虽然总有后人批评肤浅,但总体上白居易的诗应该说还是通俗易懂,含义深刻之作。

(四)超越抒情模式

在白居易200多首感伤诗中,感伤情绪可谓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 感伤——超越抒情模式。(4)在白居易的 感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诗篇先写感伤情怀,酝酿感伤情调,然后笔锋一转或自我劝慰或阐述道理来消解诗中的伤感情绪,这就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感伤超越模式,例如在《送春归》诗中,白居易这样写:

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莫惆怅,送春人。亢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五年炎凉凡十变,又知此身健不健?好去今年江上春,明年未死还相见。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当时远在江州被贬,去年春归之时,诗人在帝城的曲江送春,身处顺境尚且惆怅,诗人此时身处被贬之地,儒家倡导的功业无法实现,而时光一去不复返,兼济天下之志的实现也渐去渐远,真是去年送春,今年再送春,年年岁岁:“春”,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忠而被贬,大好时光虚掷在天涯,这是难以消解的悲伤,可见诗人在悲伤之中的坚强个性的自然爆发,既是自己对人生自信的宣言,也是对诬陷自己的强权之反抗,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不死,就有希望在,就能迎来人生的春天。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的痛苦显而易见,但是他解脱痛苦的能力也是无容置疑的。析原因,白居易之所以能感伤怀得以超越,主要是因为受当时禅宗客观影响和自身濡染之经历所致。

第三篇:论白居易诗中唯美感伤

论白居易诗中感伤请怀的艺术价值

摘要白居易一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倍受称颂,但是他诗中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的变化的情感,使其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他的感伤情怀是一种东方式的唯美感伤。其特质是:

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

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三、通过个人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他感伤情怀的这些特质,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对我国和后世的许多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唯美感伤

前言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将毕生精力从事诗歌创作的很突出的一位诗人。他一生留下了3000多首诗作,还提出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辑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古往今来,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而备受称颂,而他的讽喻诗也一直是人们评论的重点,但却忽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他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

实际上,白居易不但重视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劝谏,希望统治者有所悔悟警惕而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更注重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人们认识到他不仅把诗歌作为讽喻政治的工具,也把诗歌作为个人精神追求的形式,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变化的情感,使他的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成为美的载体,也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诗歌“唯美”“感伤”特点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从广义上讲,即不注重论理教化意义、政治功利意义,而注重纯文学价值,注重表现人心的温良善感的风格,白居易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人中唯美、感伤风格最浓中的一个大家,唐诗发展到白居易时代的中唐,风格迥异,中唐社会一方面是大乱的初平,经济得到恢复,使得士大夫阶层滋长了竞争奢华的风习,另一方面是统治集团倾轧不休,“中兴”无望,使得一部分曾企图以文字为工具去促进“中兴”的有志有识之士在现实面前连连碰壁,如履薄冰,转而逃避政治,独善其身,加以进士备受尊崇,经学衰微,礼法凋敝,带有崇尚文藻的风气。这一切使得很多诗人由提倡文学的功利主义而转向非功利主义,由对思想内容的重视转向对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追求,由揭露时弊、反映民生疾苦转向描写个人生活和内心体验。在他们那里,盛唐时期那种充满英雄情调、浪漫色彩,志在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歌声让位了,而代之以对儿女情长的描写和闲情逸致的追求,从恢宏阔大、高蹈扬厉的气象,走进对细腻的观感、柔敏的内心体验和清丽、浓丽、纤丽各种色彩的捕捉追求中。于是“诗到元和体新”(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答微之》),中唐诗风出现了一种以唯美感伤为风尚的风格。这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有异军突起的新变意义。

纳入这个诗风流变中去看,白居易的讽喻、闲适、感伤三类诗,真正标新出新的是闲适诗和感伤诗,而非讽喻诗。感伤诗可以说是有诗以来,唯白居易独标新意,白居易大量诗歌都具有唯美与感伤的醒目旗帜。这种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感伤风格,因还作为白居易相对稳定的艺术追求和个性显现,程度不一地渗透到他的一些讽喻诗中。

就单一的概念而言,白诗中的“唯美”“感伤”不具有西方美学理论所赋予的既定的内涵上的彻底意义。但二者的关系却是风气相同的、瑟瑟和谐的,在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甚至达到了融合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流光溢彩而动人心魄的《长恨歌》、冷月清辉中抒写天涯沦落的《琵琶行》等宏篇佳作既是如此。试看他几首玲珑小诗:

惆怅阶前紫牡丹,晚来唯有几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惜牡丹花》)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

清诗绮语,丽景浓光与妻意愁心,柔情婉感浑如水乳交融(其他如《上阳白发人》、《晚秋夜》、《湖亭望水》,乃至早年因此以得名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等,也是如此),清代袁牧《仿元遗山论诗·其二》赞白诗曰:“生逢天宝离乱年,妙咏香山长庆篇。就使昊儿心木石,也应一读一缠绵。”以中国古典的直观、具象式诗评,揭示了白居易诗 歌中浓厚的唯美感伤因素,并还触及到了产生这种诗风的社会历史原因。

二、白居易诗感伤情怀的审美特质:

白居易的唯美感伤是华夏式的,大而化之,可以说是东方式的唯美感伤。其特质是:

(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

在他的诗中,感伤侧重于内在实质,唯美侧重于表现特征,是以感伤为内在实质的唯美,或者说以唯美为表现特征的感伤。在他的著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这种表现特征尤为突出,唯美与感伤结合的十分和谐。其中有“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描写,给人留下非常美的印象。向云朵一样的乌髻半偏着,显然是刚睡醒,花冠还没有戴整齐就走下堂来,这是杨贵妃刚睡醒时的姿容美。清风吹拂着仙袖飘然而起,好像又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这是她在风中的姿态美。娇好的面容带着寂寞的纵横的泪水,面容好似春天里一枝带着雨珠的梨花,这是带有感伤色彩的情态美。优美的语言,感伤的画面,忧伤的情感,把杨贵妃对唐玄宗思念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悲莫悲兮生别离”①这种生离死别的苦痛,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产生同情,在更高层次上展示了女性美,肯定了爱情的价值。“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诗人把杨贵妃的死处理成她成了仙岛的女神这种做法,就像写一部凄美的神话,也表现了对她的恋恋不舍,不愿她死,就把在现实中不可实现的美好愿望放到神话之中,正体现了诗人对美人的不幸遭遇以及相爱难以长久的惋惜,对美(美人,美的感情)的毁灭的感伤,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主要从自然意象,辅之以人文意象中提取“美”,即白居易所说的“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白居易《序洛诗》)。其赶上情怀在吟咏之间自然的流露出来。在叙事抒情诗中,他往往采用精致生动、音声色彩与气氛相和谐的意向来勾勒一个个鲜明的画面,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诗人用最能引起人情思的月色、夜雨、铃声,组成有声有色的伤感情景,表达了无限延绵的痛苦的思念。“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长河欲曙天”,从黄昏到凌晨,空殿萤飞,孤灯只影,钟鼓之声,耿耿星河,四种色彩、声音都给人以寂寞孤单感的意象,衬托出了玄宗彻夜不眠的苦苦情思。这首诗作于元和元年,其时诗人任周至县县尉,这首诗里是否也饱含着诗人对他所爱的人的无限伤感的 思念?

白居易被贬江州,在降到江州时所作的《望江州》云: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独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此诗的感伤情怀是通过孤舟漂泊,烟雨黄昏的环境氛围的渲染这样的较为沉重的方式表达出来,诗人被发往贬谪之地,心情忧郁哀伤,在孤舟上独自漂泊,备感孤独,在烟雨朦胧欲黄昏的水上飘摇。这类作品大多在意象的融造中为诗意的表达留下含蕴曲折的回旋余地。

在《放旅雁》一诗中,直接写诗人对鸟的怜悯,曲折的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思想。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写的比较含蓄,诗人没有站出来发表议论,深刻的寓意是在事情的叙述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诗人由旅雁的不幸想到自己的不幸,由雁获得自由想到人间的战乱,想到自己的被贬,身处异地(“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把自己的满腹心事都通过雁表现出来。这首诗情调悲伤,这是诗人此时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此时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象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很好的名作。

(三)通过刻意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而有敏婉纤柔的内心体验,表现能引起普遍共鸣,又能触及到别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丽的昭君被选入宫,由于画工毛延寿从中作弊,使昭君未能与皇帝见面,最终被派往塞外和亲,身死异地。昭君的故事吸引了当时和后来许多人的注意,许多诗人和画家以此为题材吟诗作画。在白居易的《过昭君村》中,诗人满含着对昭君的同情,通过昭君的遭遇表现了对民女的同情。尤其最末“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两句,使本诗的主题超越了对昭君的同情,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诗人路过昭君的故乡,面对“村犹在,人已亡”的现实,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诗人由昭君村联想到王昭君,然后重点描述昭君一生的悲惨不遭遇。由于皇帝和毛延寿从中作梗,昭君只能落得个“竟埋岱北骨,不返巴东魂”的悲惨下场。在去往忽地的路上,她是否有过“所思在远道”②的悲哀?在清辉冷月的照耀下,是否有过“月是故乡明”③的感慨?红颜薄命,一代绝色佳人终在异域香消玉殒。诗人对此感到深深的惋惜,感慨广大民女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她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受人摆布,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这与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的经历极其相似。全诗写的凄切哀婉,气氛悲凉,注入诗人极大的同情。又如《井底引银瓶》中女主人公对少时生活的情景的一段回忆: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峨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柳。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浅俗明快,又富情韵,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青春气息,由于这对青年男女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一起,最终导致爱情悲剧。诗的最后发为议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但由于续写时感情超于“止淫奔”的题旨之外,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所以仍然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

结论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朝的八个皇帝,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的痛苦、**的年代。他一生从事诗歌创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他的丰富而优秀的诗歌创作,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极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并加以学习和继承。她的诗歌的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而他诗中唯美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其诗所具有的更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许多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注释:

①《楚辞•九歌•少司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3页

②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6月第69页 ③霍松林霍有明主编《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212页 杜甫《月夜忆舍弟》

参考文献:

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东方出版中心 1999年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

郭炳兴李希南《白居易诗解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 贾文昭《白居易论诗的审美特性》《文艺理论研究》(沪)1996年2月

詹志和《中国诗人白居易与日本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文艺研究》(京)《中国韵文学刊》(湘潭)2001年1月 《学术交流》(哈尔滨)1992年6月

年4月 1992

第四篇:试述白居易的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是最具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讽喻诗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白居易这样对下层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说,杜甫因其经历遭遇和时代特征主要关心人们的战乱流离之苦,那么白居易却看到了唐代社会平静外表下掩盖着的深刻矛盾。从早年面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天”的农夫,到《观刈麦》所写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及《轻肥》中所描写的因为大旱导致衢州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诗人对民生和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其次,讽喻诗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们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诗人进一步在诗中揭示导致农民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苛重的税赋以及官吏的贪暴,以及在皇帝名义下进行的各种巧取豪夺,如在《杜陵叟》中诗人对于九重天子不关心农民疾苦的进行强烈反讽。表达了诗人对残暴统治者的极大愤怒。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的,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白居易写闲适诗,是为了“独善”,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是诗人为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做出的感叹。它在《长恨歌》中描绘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赞美肯定。

第五篇:论白居易的讽谕诗

2011年全国本科自考

题:论白居易的讽谕诗指导老师:冯冠军学

生:聂绪梅

二0一一年六月

主题思想: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事而作”,反对一味“嘲风雪,弄花草”的脱离现实生活和斗争的创作倾向。他的讽喻诗在思想上追求“救病治人,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內外胥悦”的政治目的,在艺术上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伤民病痛,指斥时弊,主题专一明确,对比鲜明强烈。

关键词:颠沛流离、现实主义、针砭时弊、切齿痛恨、爱国、鞭挞、通俗易懂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

白居易(99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因曾官太子少傅,故后也自称香山或太白傅,祖居太原,至曾祖白温迁居下(今陕西省渭南县),祖父白又移居新郑县(今河南省),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东郭宅,祖父和父亲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做过县令,州别贺一类小官,很有政绩,母亲陈夫人来自书香之家,略通诗文,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个以仕官著称的,充满儒家思想文公化的小官僚家庭里渡过了童年。

白居易的童年正是唐王室由盛趋衰的年代,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战争频繁。此时的白居易十一岁便随父离家避居越中(今浙江一带)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饿并至”,年纪稍长,又流转四方,“常常米丐衣”。正是这种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人广泛接触到民间疾苦,“离乱失故乡,骨肉多分散”,“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可怜少壮日适车贫贱时”,“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离乱的世事,民众的苦难和诗人的痛苦遭遇交织在一起,给诗人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并由此而奠定了遭遇交织在一起,给诗人内心留下了深深的

印迹,并由此而奠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关怀人民,在诗歌创作上坚持现实主诳道路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他仕宦生活的坎坷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贬谪江州是他生活和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诗歌创作也从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白居易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从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为江州司马以前。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由于诗人青少年时期的一段困苦经历,更使他发愤,功夫不负有心人,诗从在二十七岁以后连着“三登科举”,当官后的诗人利用自己便利的职位,经常针对时弊提出一些改革性的意见,并积极主张用诗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动机本意给封建统治者看的,借此进行“讽谕”,即规劝。希望他们看到这些诗,能幡然悔改,可是在客观效果上,“讽谕”或规劝却变成了揭露和讽刺,由于客观的现实社会太黑暗了,作者情不自禁地把他的讽刺的火焰,他的尖锐的笔锋,指向了大大小小的封建统治者,在客观上他成了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的代言人,他憎恨和诅咒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极端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他揭露了那些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的生活,他同情人民的不幸,为他们的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而忧伤,为了表达诗人的这种感情,诗人写下了大量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诗,这就是诗人自己归类中的讽谕诗,讽谕诗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

(二)后期,贬为江州司马至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诗歌创作表现的一种深沉醇厚、伤感、而略带消极的思想情绪,在内容上讽谕诗减少而闲适,感伤诗大量增加。在闲适、感伤文坛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面对残破现实的那种内疚和自愧的心情,后期代表作为《长恨歌》、《琵琶行》等。

概而言之,白居易前期创作主要是讽谕诗,而后期主要是闲适、感伤诗等,在这些诗中,价值最高的是讽谕诗,这讽谕是和诗人的兼善天下的统治抱负一致的,是他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讽谕诗组《新乐府》、《秦中吟》,“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这篇论文只分析白居易的讽谕诗,而不分析闲适、感伤诗等。

下面试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来论述白居易的讽谕诗。

一、白居易的讽谕诗从思想上来分析,有以下特点

(一)反映农民生活的困苦

如在诗《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署土气,背灼炎

天光”辛勤劳动的农民,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肠,揭露了封建社会“重赋”的罪恶,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想到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他感到愧疚:“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的同情,有种“兼济”的思想。

如《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之易为候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米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更反映了农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冬天采地黄“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由此可见当时农民生活贫困到了极限,要不怎么会是“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呢!白居易的诗就是利用这种形式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

在《杜陵叟》中,他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虽然仍抱有幻想,但诗人已忍不住满腔怒火,真接代农民发出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既是农民的反抗又是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

以上分析的这些诗都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贫困,而且是贫困到了极限,几乎是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揭露了封建社会“重赋”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同情。

(二)反映妇女生活的悲惨

在封建社会,不仅农民的生活困苦,广大妇女的生活更为悲惨,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反映下层妇女婚姻的不幸

在《井度引银瓶》中,诗从直接触及到唐代社会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就是青年男女的真诚相爱,在封建礼教压制下被拆散的痛苦遭遇,以至于在诗的末尾女主人公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从而暴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自由婚恋的摧残,在《母别子》诗中,通过母子被迫分离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唐朝高级将官喜新厌旧,遗弃结发妻子的丑行。诗人的笔锋并未直接针对大官僚们三妻四妾,玩弄女性的行径予以斥责,却把讽刺的矛头对准“新人”,认为母子生死别离是“新间旧”的结果,但事实上“新人”也是受害者,诗人对母子活生生却被迫分离,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类:反映宫女的悲惨命运

在《上阳白发人》中,诗选取上阳宫女这一典型,通过

这一形象反映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真实命运,揭露了封建帝王摧残无辜女性的罪行,表现出诗人对宫女的同情,诗中通过“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 天不明”,真实地写出了宫女的悲惨命运。

如《后宫词》: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这首诗托宫女之怨,寄寓人臣的仕途坎坷,以讽刺皇帝的刻薄寡恩,许多唐代著名诗人从各个角度多种不同的形式去写,但绝大多数的诗是暗讽,白居易这首诗则是明讽,这首诗第一句开门见山揭穿所谓“雨露之恩”的实质,后面三句由这一句派生出来,刻画“一人笑,千人哭”的后宫生活,此诗的社会意义已超出了本身的意义,推广到社会,试看各个时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朝是有功之臣,夕为刀下之鬼”,几个春来无泪痕。

总之,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生活比广大农民的生活更为悲惨,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不是被拆散,就是被遗弃,不是“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 天不明”,就是“几个春来无泪痕”。这悲惨的地步是可想而知啦!

(三)反映社会问题——中唐时政弊端

中唐的弊政之—:“两税法”。“两税法”只收现钱不收实物,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赠友”中直接质问,“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为了换取铜钱,农民只有“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结果是“岁著衣食尽,憔悴畎亩间”。比如诗《重赋》中,诗人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两税的真相“敛索无冬春”整首诗是以一个被剥削者的口吻来写的,让农民自己出面倾吐了自己的遭遇,控诉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抨击了他们的贪赃枉法,腐化风,从而使读者了解重赋的残酷与农民生活的悲惨,并且斥责了他们“夺我身上暖,买我眼前恩”的强盗行径。“夺”“买”两字何等有力,它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愤怒和对统治者的痛恨心情,有力地揭露统治者凶残狠毒的面目。使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情绪,仿佛亲自听到农民的沉痛控告一样,诗人通过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无情的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的罪恶,从而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无比憎恨,对遭受苦难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中唐弊政之二:“宫市”。“宫市”即由朝廷派宦官去市上购物,是名为购物“而实夺之”。“宫市”遭殃的虽只限于“辇毂之下”的长安地区人民,问题似乎不大,但因为直接关系到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很少有人过问,而白居易却写了

关于“宫市”方面的诗。关于这方面思想内容的诗有《卖炭翁》、《宿紫阁山北》等。

如《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炭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车人饥日已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从诗中不难看出,写的是卖炭翁,千斤木炭,只换得三丈纱绫,这实质就是一车炭在光天化日下被掠夺了,卖炭翁的“惜不得”含着多么深的悲愤,他心如刀割却无可奈何,宫使抢走了他衣食的希望,今后怎样活下去产呢?从而也就揭示了“宫市”掠夺的残忍。在诗《宿紫阁山北村》中,作者通过亲自见闻的事,描绘出一幅抢劫图。此诗情景真节,讽刺深刻,难怪作者自己说:“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与元九书》由此可见这首诗所写的都是事实,要不握军要们为什么那么紧张呢?

中唐弊政之三:“进奉”。“进奉”就是地方官把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名曰:“羡余”拿出讨好皇帝,谋求高官。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有:《红线毯》,虽在诗中自方是“忧农桑之费”,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诗中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之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惜民力和物力,挖空心思讨好皇帝的宣州地方官们,暴露了最高统治者荒淫的享受生活,诗中最后“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对统治者提出严厉责问,义正严词。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之艺术的高度发达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以上这些诗,都是反映中唐时期弊政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从上到下都腐化堕落,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广大老百姓无衣无食,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根本原因。

(四)抨击统治者,腐朽堕落的生活

在《卖花》中,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官僚贵族们豪奢游荡的生活。诗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道出牡丹价值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之额的人间不平事,尖税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而这种奢侈浪费完全是建筑在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

如《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紫缓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来如云,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苦,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人写了“内臣”“将军输送”“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的吃美食,喝美酒荒淫无度的行乐图。而广大百姓的遭遇却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你看!广大老百姓的活命粮,却被统治阶级,如此挥霍,而广大饥饿无食人的人,竟以人肉为食,揭露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

又如《歌舞》中写官吏们“日中为乐饮,夜中不能休”。“醉暖脱重裘”而广大老百姓的命运都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由此可见,当时老百姓身受屈枉迫害,而刑狱官僚们歌舞荒宴。

诗人通过《卖花》、《轻肥》、《歌舞》等诗,深刻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无度,而深度其害的是广大老百姓。诗人之所以用讽谕形式把这些事实写出来,希望统治者能引以为鉴,不再欺压百姓,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察时政”的目的,但在当时社会诗人的愿望只能成为泡影。

(五)反对侵略战争,宣扬爱国精神

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有《西凉伎》诗中描写了封疆大臣们坐视少数民族的判乱、侵占大片国土而不图收复,反而整天沉溺于花天酒地,观赏狮子舞的奢靡生活中,诗人满怀愤怒心情,讽刺了边关军事重臣的渎职误国的可耻行径。而沦陷区的人民却是“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表

达了诗人对广大人民 无限同情,还有《缚戎人》,诗人以一位冒死逃回祖国的老边民,竟被守国的边将当作寇,解上朝廷去冒死求赏的典型事例和悲惨故事,真实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同时也抨击了边将们邀功请赏给人民造成的不幸,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诗人对边将拥兵不战,却虚奏邀功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恨,还有《新丰折臂翁》是诗人反对穷兵黩武的非正义战争的诗篇,诗反映了天宝时期由于唐王朝统治集团中少数人压迫西南少数民族中的白族,引起不义战争,前后驱使二三十万人民走向死亡,诗中从新丰县一个老翁的口中,以本人的亲身经历,说出了唐王朝统治集团的罪恶,表现了人民反对不义战争的情绪,在诗中诗人成苏地塑造了折臂翁这个典型形象,表达了反战的主题,他在二十四岁时,此人为了逃避“天宝大征兵”“驱将”“云南行”“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自己砸断右臂,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其后果不堪设想,自己不仅终生残废,会由肉体疼痛还会影响到日后的生活劳动,那么为什么这些他都不考虑呢?这是因为征战“千万人行无一回,”只有这样,他才能“免征云南”,此时此刻,人物的内心是多么复杂而又矛盾呀!正如诗中写道:“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栋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

身全”。这六十年来,他“病不眠,终生不悔,且老身今独在”痛苦仍“不悔”,而且“喜”,这不正是“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样的心情吗?肉体虽残,但可得一条命,不致变作“云南望乡鬼”“身死魂孤骨不收”“万人家上哭呦呦”断臂比死强,这还是不幸中之大幸喽!那么反常的现象,多么悲惨的现实!这表面上是“喜”实际上是血和泪的控诉,这般自叙是沉痛的申诉,不只诉说了自身的遭遇,也控诉了封建统治孝穷兵黩武的罪行。

通过《西凉传》、《缚戒人》、《新丰折臂翁》等,这些读的分析,不难看到出封疆大臣位,边将及唐王朝统治集团都各自有各自的打算,以至造成“遗民肠断有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的局面,从这些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而对统治阶级拥兵不战和不义战争的谴责。

以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白居易讽谕诗在思想上的特点,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白居易,真正用诗表达到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用讽谕诗的形式来伤民病痛,指斥时弊。

二、白居易讽谕诗从艺术上分析,有以下特点

(一)缘事而发,一吟悲事

如在《卖炭翁》中,题在原有小序云:“苦宫市也”,这

“宫市”实际是一种不给分文的勒索掠夺的弊政。这首诗缘事而发,对统治者掠夺民财的罪行予以无情鞭挞,就诗的取材而方,诗人所吟之事决非随意拈来,无所选择,而是从车马喧器的街市中,将一位卖炭翁捕捉入诗,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足见诗人目光之犀利,选材之精心。全诗扣住卖炭翁的生活遭遇展开描写,笔墨集中不涉他事,这样便主题的专一。还有《新丰折臂翁》也是一样,诗下小序为:“戎边功也”,边功,开拓疆土的功劳,实际上是指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穷兵黩武。这首诗缘“戎边功也”之事,以新丰县老翁“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壁”的悲惨遭遇,形象地反映了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中只写折臂翁的遭遇,而不写其它事,这样就有助于主题的专一。

通过以上诗的分析,我们可知道白居易的《新乐府》每首只集中写一件事,即“一吟悲一事”这样就便于诗的主题专一明确。

(二)刻画人物用外貌和心理描写

比如在《卖炭翁》中,诗人刻画了一位卖炭翁的形象,诗人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既有肖像描写,又有心进描写,诗中写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就活画出

了老翁的外貌特征,一位长年受着烟熏火燎,从事烧炭劳作的衰迈老人呼之欲出。还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是卖炭翁心理矛盾的刻画。是呀!天寒地冻,衣衫单薄,按常理,本应希望天气暖和,而卖炭翁却希望天气寒冷,把炭卖贵一些,通过这样的刻车就把卖炭翁的生活陷入绝境描写的惟妙惟肖,那就是卖炭翁一切的一切都寄希望于这车炭,这车炭是他生活的希望,通过卖炭翁的心理矛盾刻车,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悲惨处境,这样就唤起读者对不幸的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与其同类的作品还有《缚戎人》、《上阳白发人》都是通过刻画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来揭示主人公的悲剧,来说明统治阶段的残酷迫。

(三)在对比中见爱憎

在《重赋》中,诗人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在诗中《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贪官为了买得“眼前恩”就夺人“身上暖”肆无忌惮地压榨农民,造成社会贫富不均,苦乐悬殊,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地写出贪官对待老百姓与对待他们主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劳动人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这样无比幸酸,而封建统治者皇帝和官库却是“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

屯”,而且是“岁久化为尘”。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矛盾尖锐,这是诗人深刻地揭示封建统治者剥削的结果,从而激起人们强烈的憎恨。

又如在《卖炭翁》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展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诗中用“伐薪”、“烧炭”、“丙鬓苍苍十指黑”来说明烧炭的艰辛,接着写卖炭翁经过“一尺雪”、“辗冰辙”,反映出老翁生活的无依无靠,困苦到极限,希望就在于这车炭,就在这时“使者”到,结果是“一车炭,千余斤”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这种对比,突出阶级的对立,暴露了“宫布”掠夺的残忍,全诗对比鲜明,诗的前半部分觉得老翁有希望之火,就是为了后来的希望化为泡影作铺垫。

还有同类作品《轻肥》,这首诗共十六句,前十四局分别写赴宴、席间、宴后,描写内臣们跋扈骄奢,诗尾笔锋一转,推出“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不作说明,不发议论,在鲜明的对比中充分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另外,《卖花》、《歌舞》等作品都是用对比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爱与憎的。

(四)叙事真切,议论点实质

入在《重赋》中,那些贪官污吏从农民身上榨取财物却

堆得“如山积,似云屯”的缯帛丝絮号为“羡余物”“随日献至尊”,那至尊却把“羡余”放入“琼林库”,让它日久化为灰尘,白白糟蹋,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面对这种不平现象,作者通过叙述,在篇末用“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两句议论点题,真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又如《新丰折臂翁》,在诗中通过对老翁的叙述,以他的经历说出自己惨痛遭遇,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诗末点明:“边功未立生人怨”。这是白居易惯用的艺术手法,在篇末“卒章显其志”。

除了《重赋》、《新丰折臂翁》在篇末点主题之外,还有《井底引银瓶》、《红线毯》也属这类作品。

从以上这些诗的分析不难看出,白居易在讽喻诗中惯用的手法是篇末点题即“卒章显其志”。

另外,在《新乐府》中有一个特别,那就是《卖碳翁》在这首诗的开头写了老翁伐薪,烧炭及劳动场所,烧炭的艰辛及老翁的外貌,家庭都做了介绍,在字里行间,给予了作者同情,在卖炭翁上市卖炭经过的叙述中,用“一尺雪”,“辗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说明卖炭的不易,诗人如实叙述好像亲临其境,接着对卖炭翁矛盾的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后,作者写了“千斤炭”只换得“三丈红绫”这一细节,在故事高潮时结束全篇,结尾含蓄,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而对宫市掠夺的切齿痛恨,这些感情都注于真切的叙述之中,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及富现实的批判力量,本篇不发议论,也没有露骨的讽刺,但是非爱憎全见之叙事之中,可见诗人写作技艺的精湛。这也是白居易诗较为独特的地方。

(五)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白居易的讽谕诗历来从以通俗易懂而著称,诗人采用明间歌谣中常见的三三七句法,所以读来琅琅上口,便于歌唱,诗中语言不粉饰,随口而出,如说家常,但是平白如话中也是通过作者的艺术提炼出来的,例如“老躯解诗”的传说就说明了这一点。

又如:在《卖炭翁》中,用“苍苍”“翩翩”形成鲜明对比,而且特别形象,在诗的结尾“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用数字来作比较,语言平易,具有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还有像诗《轻肥》、《歌舞》、《重赋》等《新乐府》、《秦中吟》中的作品,都体现出自诗确实是“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烽不得清人袁枚说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甘”,这不是不无道理的。

通过以上对自居易讽渝诗的分析,不难看出自居易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讽谕诗,根源于他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

生活。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他深切地体会到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民生疾苦。在“三登科举”后,做官时却看到统治阶级从上到下醉生梦死的生活。这样不公平的社会,这样不公平的事,这种鲜明的对比,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最终写出了这些著名的诗篇,这些讽谕诗,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就因为这样,自诗为后人所传诵。总之,自居易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本篇论文引用资料出处:

1、《自居易诗选注》邓魁英主编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超、萧涤非、季镇淮、费振风主编

3、《自居易诗选》顾学旗、周汝昌远注

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远》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5、《中文自修》 1995年第七期、1995年第二期、1995年第十一期

下载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居易诗两首

    《白居易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背诵《放言五首》,熟读《卖炭翁》。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

    白居易诗四首

    白居易诗四首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及其诗歌理论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及其诗歌理论 【内容提要】 白居易的讽谕诗与其创作目的和风格要求相适应,使用了大量典故和书面成语,尽管其中大部分都不生僻,但也有被后人误解之例。此外,讽......

    论秦观感伤词的艺术特色[共5篇]

    论秦观感伤词的艺术特色 目 录 摘要„„„„„„„„„„„„„„„„„„„„„„„ 2 前言„„„„„„„„„„„„„„„„„„„„„4 一.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诗[5篇]

    白居易的诗(汇编15篇)白居易的诗1和微之四月一日作唐代 白居易四月一日天,花稀叶阴薄。泥新燕影忙,蜜熟蜂声乐。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春华信为美,夏景......

    白居易的诗(大全五篇)

    白居易的诗(精选14篇)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白居易的诗 篇......

    白居易诗两首教案

    白居易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正确把握字词义,熟读成诵。 2、领会《放言五首(其三)》中诗人所表达的观点。 3、了解《卖炭翁》中反映的当时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体......

    论白居易讽喻诗之创作动因(共5篇)

    论白居易讽喻诗之创作动因 李杨 [内容摘要] 白居易的讽喻诗促进了中唐诗歌的繁荣,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究其创作的深层原因,既是受到儒家传统诗教观的影响,又与时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