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白居易写给新婚妻子的诗
李白、白居易写给新婚妻子的诗
有点学问 2010-03-16 13:17:49 阅读26896 评论73 字号:大中小
李白、白居易写给新婚妻子的诗
丁启阵
唐朝诗人中,以《赠内》或《赠内子》为题给自己妻子写过诗歌体书信的人不多,我的印象里,只有李白、白居易两位。张祜有一首题为《赠内人》的七绝,但不是写给妻子而是写给宫女的;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写给他妻子的诗歌体书信,但是题为《夜雨寄北》,没有“内”或“内子”字样。也许可以这么说:李白和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喜欢给自己妻子写诗歌体书信的两个人。
从诗歌内容和诗集编年情况看,在李白和白居易写给各自妻子的诗歌体书信中,各有一首或一组是写给自己新婚妻子的。李白写给新婚妻子的诗歌体书信是《寄远十二首》。我之所以把这一组诗歌说成是李白写给新婚妻子的,理由有二:一是,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把它们编在开元十九年(731),认为这一组诗作于本年前后。根据李白在安陆入赘许府做前宰相许圉师孙女的丈夫事在开元十六年的说法,写作这一组诗歌的时间是李白结婚不久,在长安、洛阳、南阳等地游历旅途中;二是,诗歌中用语的暧昧惹火和表现出来的缠绵缱绻之情,决非一般结婚多年审美疲劳、力比多衰退之后的男人所愿意做、所能够做到的。时过不久,回到安陆的李白,写诗给许氏就不再如此激情暧昧,而进入了老夫老妻的状态。其《赠内》一诗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寄远十二首》诗如下: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
三鸟:三青鸟,借指信使。
云和:乐器名。
秦、楚:当时李白在古秦地长安,许氏在古楚地安陆。
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
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念此送短书,愿因双飞鸿。
———— 青楼:指许氏居所。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
阴丽华:南阳产美女,光武帝之后。阳台:出宋玉《高唐赋》,梦中欢会妇人居所。
远忆巫山阳,花明渌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
巫山:梦中欢会妇人居所地名。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
————
如花人:指妻子许氏。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百里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
舂陵东:指安陆。
白道:大路。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
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
金瓶落井无消息:指许氏一直没有得到自己的音信。
锦字:指情诗或情书。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卷施心独苦,抽却死还生。
睹物知妾意,希君种后庭。闲时当采掇,念此莫相轻。
————
卷施:一种有很强生命力的野草,拔了心也不会死。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
月氏书、白鹦鹉寄书信:其事理不详,或许是他们夫妻的生活典故。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
————
美人:当指李白本人。这一首是李白以许氏立场、口吻所作。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
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恩情婉娈忽为别,使人莫错乱愁心。
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
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
朝云暮雨:宋玉《高唐赋》梦中欢会妇人临去之际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云雨后指男女欢爱。
李白这一组写给新婚妻子的情诗,尤其是最后一首,已经不能用“香艳”二字加以形容,简直就是色情文学了。家人之间,措辞用典之大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读过李白写给新婚妻子的情诗,再来读白居易写给他新婚妻子的情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脸皮老厚者,会觉得索然无味;脸皮嫩薄者,心跳、脸色皆可立即恢复正常。因为,白居易这一首写给妻子的诗,根本不是在款款抒情,而是在循循善诱。请看: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
黔娄、冀缺、陶潜(渊明)、梁鸿:都是古代安贫乐道的高人。
翟氏:陶渊明的妻子。
孟光:梁鸿的妻子。他们夫妻生活清贫,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新婚燕尔,白居易用这首诗,给他妻子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课。白居易教导妻子要学习古代那些贤惠妇女,安贫乐道,跟丈夫和睦相处,不要贪图物质享受。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白居易是一个完全不解风情的男人。他的《赠内》《舟夜赠内》两首诗,都是分居之际的情诗,都以规劝妻子不要太思念自己的说法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与关心。“莫对月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也不是所有男性诗人都能写出来的肉
麻句子。
李白与白居易,两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了不起的大诗人,但是他们新婚不久写给妻子的诗歌,内容、风格均截然不同;两人日后的人生命运、诗歌成就,也截然不同。得失之间,有相辅相成,也有相反相成,令人回味,也令人感慨。
第二篇:写给新婚妻子的一封信
给老婆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婆:
这是我给你写的第一封信,我嘴笨手也笨写这封信也是绞尽脑汁。今天我当众把这封信读出来,这一刻脸红的我让大家共同见证我们的爱情。
亲爱的老婆,当我拿到那一纸证书的时候,我才猛然认识到,我是多么的欣喜和快乐,更有一种责任涌上我的心头。曾经许多次我幻想未来的新娘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新娘叫XXX,就是你们这一刻看见的美丽新娘。茫茫人海人来人往,因为那一刻你的转身让我有了自己的小家。
亲爱的老婆,快要结婚的这几天我回想我们相识的点点滴滴,平淡之中还有几分精彩和快乐。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的肯德基餐厅吗?还记得古城街的大转盘吗?还记得那辆见证咱们爱情的小面包车吗?那里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我们的争吵。亲爱的,我们中间分手的那段日子我很迷茫,难道我就此失去你了吗?我不甘心,我可以告诉大家幸福是要自己主动去争取的。我在你做兼职的饭店门口蹲点,希望能再见你一面。终于在第五次的等待我见到了你。是我的坚持打动了你的心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我们这一刻再众人的见证下就要成为夫妻。
亲爱的老婆,人生的路很多,我们俩能交叉在一个点上,打上一个死结,让我这个不相信缘分的人,也相信千百次的转身与回眸,原来那人就是你。人生是一次经历,因为有你我不孤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亲爱的让我们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如果可以的话,下辈子我还想和你在一起,你愿意吗?
亲爱的老婆,在这一刻我向大家保证我会用一切为你换来幸福,包括生命。哪怕经历一切人间的苦难,只要能给你带来平安和快乐,我必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我会用我的智慧、勤劳的双手,给你,给我们的小家创造美好的未来,请相信我,也请相信你的选择。老婆,我爱你!!
第三篇:诗魂——写给李白
诗魂——写给李白
梦中,你向我走来。
你身着一袭青衫走来。你的头高高地扬着,似扬着你那不屈的灵魂;瘦削的肩膀似无法承受苦难之重,却又坚强地挺着;夜色黯淡了你俊秀的面孔,却更显出你高傲的气节。你的手中托着一壶清酒,轻微的颤动打碎了你寂寞的投影。你走近,又走远。我的梦消失在遥远的天边。
于是,我把你找寻,苦苦找寻。
在静谧的花丛绿荫,我见到了一个寂寞的你。无人相伴,你邀明月为友;纵酒欢歌,亦拔剑起舞。你孤独的影子洒在花丛里,落在绿荫里,洒落了一地的零乱,也洒落了一地的悲愁。你告诉月亮,要和她相期邈云汉,可,月亮流转着匆匆的流年,流走了你的青春华年。
在终南山下的田家里,我见到了一个率真的你。踏着月色,你独步于终南山路。那漫起的暮色笼罩着山路,淡淡的山月悬挂在山顶松后。翠绿的山色卧在你的心头,你顿时放歌山野。村人的邀请,你欣悦接受。弯过一条竹林小路,你看到了满园的青青藤萝。主人殷勤,一桌美酒佳肴,你们便举杯畅饮。屋外的风吹过竹林,奏响一曲竹林风。当夜空的星辰开始寥落的时候,你们仍欣赏着恬淡的山色。你的心也淡淡的,全无世俗之意。
在黄鹤楼下,我看到了一个失意的你。安史之乱,你错走一步,却把终身误。你西望长安不见家,不能再为祖国效力,那是莫大的痛苦啊!你像是在沙漠中跋涉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却又茫然。你的心中充溢着忧伤与悲苦。黄鹤楼上传来了悠扬缠绵的笛声,你更是想到了自己的痛苦,想让这痛苦随笛声一起消了,散了
但更多的时候,你都是积极乐观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寄情山水,访遍大川名山。蹑一缕清风,携一段芬芳,揽明月入怀,对旭日长歌,你笑了,那样清新。
李白,我多想陪你看青青溪水上飘来的点点落花,听拂风柳影里婉转的莺啼;想陪你泛舟于碧波,漫步于山林
李白,你实在是一个可以扯云霞为衣,御清风而行的仙人啊!你的洒脱,你的豪放,你的不羁,都令我深深折服啊!
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亮,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第四篇:杜甫写给李白的诗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据考证的就有15首: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梦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失败后被入狱、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杀,只有杜甫站了出来。)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是否写给杜甫尚存疑):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第五篇:白居易诗两首
《白居易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背诵《放言五首》,熟读《卖炭翁》。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二、,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5,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2)课后自读下面这首诗: 放言五首之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是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营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珠
第二课时讲授《卖炭翁》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1.复习前首学过的唐诗,齐声背诵。
2.导入:我们接下来学习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4.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三.小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本诗
2.归纳本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