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的诗[大全]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 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吴小如)
(部分诗词没有注释,我们正在完善,请谅解!)
【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81_13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其他作品赏析】(查看李白的所有作品)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句 越女词其三 南奔书怀 古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风其二十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江上寄元六林宗 寻雍尊师隐居 赠钱徵君少阳(一作送赵云卿)远别离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时凝弟在席 古风其二 送贺宾客归越 过汪氏别业其一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幽涧泉 登瓦官阁 太华观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
大库
poem.8dou.net)
详
文参
考
: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66.shtml
行路难 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行路难》: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其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长风破浪:《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简析】:
《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余恕诚)
(部分诗词没有注释,我们正在完善,请谅解!)
【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62_12
【其他作品赏析】(查看李白的所有作品)
秋夕旅怀 凤台曲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赠崔咨议 哭宣城善酿纪叟 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 上李邕(此诗萧士□云是伪作)【上斌下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 拟古其一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白头吟 赠崔侍郎(郎一作御)送王孝廉觐省 句 赠新平少年 北上行 结袜子 舍利弗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299.shtml
战城南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1] 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2]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3]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注释】
[1]“避”一作“备”
[2]“征战”一作“长征” [3]一作“衔飞上枯枝”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萧士赟说:“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所评颇中肯綮。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政策,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惨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本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呢?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饶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本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孙静)
(部分诗词没有注释,我们正在完善,请谅解!)
【出处】
全唐诗:卷17_7,全唐诗:卷162_7 【其他作品赏析】(查看李白的所有作品)
越女词其一 宣城青溪(一作入清溪山)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金陵望汉江 句 襄阳曲 公无渡河 郢门秋怀 钓滩 登峨嵋山 江夏行 拟古其十一 南都行 东山吟 蜀道难 上清宝鼎诗 玉真仙人词 效古其二 越女词其二 泾川送族弟□ 【金享】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详文参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3976.shtml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类别:【】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考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1]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2]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3]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
[1]人一作叉 [2]舟一作行
[3]波一作陂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个:如此,这般。(3)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张秉戍 陈长明)
(部分诗词没有注释,我们正在完善,请谅解!)
【出处】
全唐诗:卷167_1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其他作品赏析】(查看李白的所有作品)
咏苎萝山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赠韦秘书子春 赠张公洲革处士 句 古风其十五 结客少年场行 题元丹丘山居 赠从孙义兴宰铭 古风其三十六 送别 思边 古风其十七 嘲鲁儒 梁甫吟 湖边采莲妇 战城南 别鲁颂 金陵其一 赠临□县令皓弟 时被讼停官 【名水旁】 关于我们|用户服务|合作联系|网站导航|网络广告服务|友情连接
八斗版权所有
感谢诗词总汇提供部分资料
备案号:沪ICP备05001932号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1999-2011 www.8d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678.shtml
详文参考:
第二篇:李白诗
群峭碧摩天,逞遥不计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
楚人不识货,重价求山鸡。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1]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2]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洛阳陌
纪叟黄泉里,换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广陵赠别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古风(大车扬飞尘)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余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对酒忆贺监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第三篇:李白诗 鉴赏
口吐天上文,迹做人间客
10语教(2)班 胡婧 杜子美题:“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为赞他;“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乃是魏颢对他的肯定;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他的褒奖之意袒露无疑。是的,他是李白。是那个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骄傲的李白,是那个“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放的李白;是那个“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天的李白;是那个“今人不见古时月”的怅然的李白。
要想深究这位于大唐盛世恣意挥洒自我的谪仙复杂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李白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25岁之前的居家读书时期,能歌善赋,所学驳杂;其后的17年是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他轻财任侠;接着在翰林供奉的三年,于长安大悲而来大悲而去;之后长达十年的再度漫游,使之在经历现实遭遇的洗练,到达了创作的高峰期;最后一段时期,因安史之乱流落于江南,误入歧途的落魄,老当益壮的报国心又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与江月同归,于当涂走完了他多舛的一生。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也使了他长期挣扎于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纠结中。庄子的豁达避世与屈原的忠君爱国,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无为长生和游侠尚义都奇妙地统一于李白的一生。
这些繁杂的思想都能在他的文章中窥见端倪。例如于752年创作的《将进酒》,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的作者,登高饮宴,借着酒意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悲戚的开头,感叹时间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带着消极的思想,可是李白毕竟是李白,虽是政治失意和人生短暂,但仍然是那样气势豪迈,奔放不羁,洋溢着健康的爽朗之情,在这句后积极地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其实整篇文章从表面看来,整体是带有浓厚的消极情绪,想要借酒销愁,及时行乐,遗弃世俗,但却是李白通过跳跃性的手法加以表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与幽愤,他怀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希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追求一举成名,但却未能如愿,只能是自我安慰式的释然。这一点在《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了呼应,“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尽情地宣泄了诗人激越的感情,都是无限沉痛的,但结尾处又从深渊中挣扎出来,力求旷达超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也是他表面看起来遗弃世俗的消极中体现的超然洒脱,说明李白对生活,对自己的仕途之路仍抱有一丝希望。这些作品都是贴近现实生活的,抒发了诗人的正义感,事业感和自信力,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虽然揭示了理想在黑暗社会中必然破灭的悲剧,却也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和不满。
综上所述,李白的思想虽很繁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也不是没有统一点,他不满于现实社会的黑暗,苦闷于自我价值的难以实现,想要寻找实践自己理想的突破点,带着他特有的自信骄傲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再看《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充分利用浪漫主义特征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还有“霓为衣兮风 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想象。李白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用天姥山映射朝廷,表现了他长安从政失败后的失意和悲愤,曲折地反映了黑暗现实对贤能之士的压抑和摧残,却也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性。,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
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整首诗李白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把想象世界当做现实世界的对照物加以歌咏,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追求,歌颂。这也表达了他厌弃世俗,想要超脱的人生观。
这就是李白,一个“口吐天上文,迹做人间客”的李白,他有着极度的浪漫主义文风,将美好的理想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真神仙;却又体恤民情,关心国事,也又怀揣自己的理想真正行走在盛唐之中,能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揭示了其产生的原因。
历数李白的文章,不难发现他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他善于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他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加自然,更深刻地融入对象之中,大胆生动的夸张也很好地表现了感情。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众所周知,蜀道再难,也会有栈道可以通往,怎么会比上青天更难?但是诗人用自己夸张的主观语调,将蜀道的难表现的更贴近人的想象。又像《将进酒》中的开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鬓变白的时间被李白缩短成了只一天,未免夸张,但也就是这种极致的夸张,才让受众明白,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其次,他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描写自然景观时,着意于追求自然美,语言纯真质朴,清新自然,是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美。也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例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拨动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再次,各体皆工是李白诗的又一特色,他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的所有传统题材,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原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固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例如《长相思》中“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散文化的句子,使行文更工整节奏感更强。
最后,李白习惯用比喻,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务变得具体可感,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将愁绪比喻为水,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第四篇:李白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 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 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2.导入新课。
二、文本研习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 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三课时: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
《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 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晁卿衡》。
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 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请问四句诗,哪句诗给你留下的画面最为清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2.第一句画面清晰吗?(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3.第二句,画面如何?(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第三、四句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明月”、“碧海”,但这又是借景抒情。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甚至我们还能从诗人选用“碧海”为喻体,似乎还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意味:朋友海上遇难自然是令人伤心不已的事,但这碧波荡漾的大海能成为这位品行高洁者的最后归宿,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啊。第四句,写的景物是“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与“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一样,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作所写的景物一定要与表达情思有相似或相关的联系,能够激发人的联想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触景生情”,使作品具有“欣赏”(“欣”是怡悦,“赏”,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就是“交流”的意思)的价值。
小结: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
三、赏析《丁都护歌》,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丁都护歌》基本解读(重点:白描、细节)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 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2.这首诗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遍就不会忘记的)是哪句?(明确:给我印象最深让我过目不忘的诗句是“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3.这两句诗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联系课后练习四,讲析夸张特点和作用。极尽夸张之能事,表达效果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天”“金”两句,极言其“高”“贵”,于是就与要表达对象“天姥”“不食之人”形成反衬对比关系,进而突出要表达对象的特征。另一方还可强化诗作主人公的感情;“白”“飞”两句就是这样,“白”极言“愁绪”之长,“飞”句在如此豪壮的描写中,不但表现出诗人雄壮的气魄,而且还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赏析《越女词》,展示一般解读的文字: 越女词五首(其三)(重点:神态描写)
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鉴赏要点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附:教学反思:
第五篇:李白诗全集 卷二
李白诗全集 卷二(乐府三十首)
远别离
远别离。
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雷凭凭兮欲吼怒。(雷一作云)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言一作云)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
重瞳孤坟竟何是。(何一作谁)帝子泣兮绿云间。随**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哮一作吼)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径流欲奚为。(径一作临)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于其间。【上网中口下月】(□一作骨)箜篌所悲竟不还。
蜀道难
噫吁唏。【唏:口戏】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相一作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作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援一作缘)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问君一作征人)(时一作当)畏途□岩不可攀。【谗言换山】 但见悲鸟号古木。(古一作枯)雄飞雌从绕林间。(雌从一作呼雌, 一作从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天不盈尺一作入烟几千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虫换豕】 □崖转石万壑雷。【石冰】 其险也如此。(如一作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夫一作人)所守或匪亲。(亲一作人)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长咨一作令人)
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清一作渌)逢时吐气思经纶。(吐一作壮)广张三千六百钩。(钩一作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期一作雅)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不拜一作开说)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挥一作麾)狂客落魄尚如此。(客一作生)(魄一作拓)何况壮士当群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诒尔为徒劳。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当安之。
鸟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乌栖曲
开一作生)【豸契】【豸俞】 【诒言换口】 【鲵鱼换山】【山兀】 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川一作家)怅然忆远人一作向人问故夫)孤一作空)(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欲一作犹)银箭金壶漏水多。(银箭金壶一作金壶丁丁)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乐一作尔)
战城南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避一作备)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
征战无已时。(征战一作长征)野战格斗死。
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
衔飞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
君莫停。(君一作杯)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行游且猎篇
边城儿。
生年不读一字书。
但将游猎夸轻□。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迸落连飞□。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儒生不及游侠人。
白首下帏复何益。
飞龙引二首
黄帝铸鼎于荆山。
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不愿一作不复)雪一作云)弓弯一作弯弧)【骨高】(一作【骨孝】)【超召换乔】【仓鸟】炼丹砂。
丹砂成黄金。
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
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其二
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後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造天关。闻天语。
长云河车载玉女。载玉女。过紫皇。
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后天而老凋三光。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
天马歌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
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
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恍惚。天马呼。飞龙趋。
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流一作烟)口喷红光汗沟朱。(朱一作珠)会陪时龙蹑天衢。(蹑一作跃)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恋君轩。
□跃惊矫浮云翻。【马束】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白云在青天。
丘陵远崔嵬。(远崔嵬一作崔嵬远)盐车上峻阪。
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
恻然为我悲。(悲一作思)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行路难三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满山一作暗天)闲来垂钓碧溪上。(碧一作坐)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狗一作雉)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
拥彗折节无嫌猜。(节一作腰)剧辛乐毅感恩分 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蔓一作烂)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雄才一作才多)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称一作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微一作凝)孤灯不明思欲绝。(明一作寐)卷帏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上留田行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
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
美人如花一作佳期迢迢)高一作长)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春日行
深宫高楼入紫清。
金作蛟龙盘绣楹。(盘绣一作绣作)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
仙人飘翩下云□。【车并】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
独往入□冥。【上穴下目】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一本无一字)其一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平。(平一作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其二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
君今不醉将安归。(将一作欲)
夜坐吟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
金缸青凝照悲啼。(金一作青)(青凝一作凝明)金缸灭。(金一作青)【金工】 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
从君万曲梁尘飞。
野田黄雀行
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
吴宫火起焚巢窠。(巢一作尔)炎洲逐翠遭网罗。萧条两翅蓬蒿下。
纵有鹰隼奈若何。(若一作尔)【隼:颤页换鸟】【金工】
箜篌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多一作开)桃李不如松。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雉朝飞
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
锦衣绮翼何离□。(绮一作绣)【细田换徙】 犊牧采薪感之悲。(牧一作沐)春天和。白日暖。
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绣颈断。雉子班奏急管弦。
倾心酒美尽玉碗。(倾心酒美一作心倾美酒)枯杨枯杨尔生□。(【禾弟】一作荑)我独七十而孤栖。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上云乐 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
□岩容仪。【谗言换山】 戌削风骨。
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
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生死了不尽。
谁明此胡是仙真。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中国有七圣。
半路颓洪荒。(洪一作鸿)陛下应运起。龙飞入咸阳。赤眉立盆子。白水兴汉光。叱咤四海动。洪涛为簸扬。举足蹋紫微。天关自开张。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五色师子。九苞凤皇。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淋漓飒沓。进退成行。能胡歌。献汉酒。跪双膝。
并两肘。(并一作立)散花指天举素手。拜龙颜。献圣寿。北斗戾。南山摧。
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
长倾万岁杯。(岁一作年,一作寿)
白鸠辞(一作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
白鸠之白谁与邻。霜衣雪襟诚可珍。含哺七子能平均。
食不噎。(噎一作咽)性安驯。首农政。鸣阳春。
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白鹭之白非纯真。(鹭一作鹰)(之一作亦)外洁其色心匪仁。阙五德。无司晨。
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
鹰隼雕鹗。【隼:颤页换鸟】 贪而好杀。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
日出入行(一作日出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
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一作其行终古不休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
汝奚汨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口同科。【水幸】
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兼领一作谁者)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
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无人。汉道昌。
(一本此下有
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三句)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
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
遗此虎纹金□□。(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
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
【革叉】一作髀钗)【革卑】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
煊赫大梁城。【煊:火亘】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