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时间:2019-05-15 06:0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李白的送别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第一篇: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2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3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5 参考文献………………………………………………………………………………………6 开题报告………………………………………………………………………………………7 毕业论文学生承诺书…………………………………………………………………………9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表……………………………………………………………………10 毕业论文教师责任承诺书……………………………………………………………………11 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12 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记录表…………………………………………………………………13

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潘 玉

摘要:送别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送别诗按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二是借离别抒写其远大的胸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李白送别诗感情基调的高昂、豪放、洒脱的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特征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时代的原因,包括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素,二是个人的原因,即李白胜则更胜一筹,败则屡败不馁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奋进、豪放的诗人精神。关键词:送别诗;人生态度;艺术特征

“送别诗”的格调氛围一般是愁怨低沉的,而李白的送别诗在唐以前和唐以后是一种别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这一现象是独特的,也是引人注目的。从探究李白的送别诗入手,可见其人生态度和其诗歌的主体风格,甚至与风格联系紧密的社会时代特色。“一管以窥豹”,能从这类诗挖掘出其时间纵深上的独特和空间广延上的深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自古情深伤别,愁恨成为送别时的特定氛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从《诗经》开始对离愁别绪的悠悠咏叹便一直成为文学作品永不消解的内容,正是这种离愁况味催化了送别诗的成熟,从而使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小雅·采薇》中有一名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日出征,杨柳呈依依之状,烘托征人依恋难舍之情,今昔对比,悲苦异常,自此杨柳依依也就成了后人惜别的象征意象。当然这还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送别诗。

在《古诗十九首》中,朋友阔绝,死生之别,反复低徊,使读者悲感无端,不能自已。如“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兹。”等都笼罩着离别的愁云惨雾。

在江淹的《别赋》中这种离情别绪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并以为别情痛苦之深,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秦汉至南北朝,离情始终是人们心中最柔弱的情结,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始终是悲苦、低徊、抑郁的。虽然曹植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并序》)的豪迈之语,但也不过是勉强安慰对方,宽解自己而已。

宋代以词显长,词“要眇宜修”,将离愁别绪更是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柳永的《雨霖玲》是这样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辛弃疾的《贺新郎》:“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风格沉郁悲凉。

而到了唐代,离别诗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绝大部分一扫前期的儿女之态,将离别之情化作豪迈之语,其中最突出的是盛唐的李白。在《广陵赠别》中,他充满豪兴地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在李白的许多送别诗里,高昂、豪放、洒脱取代了悲苦、低徊、抑郁,而成为其诗的主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李白的送别诗独具特色呢?

知人论世,我们就能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发现盛唐诗坛的大风向,而且也可以从送别诗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感觉到时代的气息,体味出时代的土壤与诗歌的紧密联系。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代因罪流徙到西域,幼年随着父亲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故自号曰青莲居士。他在青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好击剑,广交豪雄,并饱览了蜀中山川名胜。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却又不屑于走科举的道路,25岁时便离乡远游。他一生有两次大的漫游时期,一是以湖北安陆为中心,一是以梁园为中心。在这两次漫游中,他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开扩了胸襟器识,广交天下朋友,与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因此留下了许多歌颂友情、叹惜离别、抒发心志的送别诗。

别情,是人生普遍存在的生活体验。一别之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原本平衡的心境失去平衡。诗为心声,当心境依然处于惘然若失之中时,言辞就自然悲切,抑郁;当心境在短时间内失去平衡,然后因为一些别的寄托又渐趋平衡时,言辞就比较的平和、明丽。因此一般送别诗可以有几种情感:一是勉励他放心前去,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如《冬日别董大》;二是表现依依不舍的惋惜之情;三是互相激励,对以后相会踌躇满志,其中当属第二种最常见。

李白是一个“狂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狂人”,有他独特的一面,作为一个普通人,又具有平民性格。同样,他的送别诗,既有一般送别诗的情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

先看《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游子伤。离愁怨芳草,春忽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这首诗五六句写景而兼叙别,古人送别多折杨柳相赠,因柳留谐音。柳者,留也,表挽留之意。第五句“离愁怨芳草”意思是:送客之人,伫立远望,最后只见芳草不见人影。似人影为芳草所没,二者结合起来写,带有浓浓的惜别之意。前面四句都是直抒胸臆,这样有点曲折,容易加深印象,最后以“再三别”惜别之情表现得尤为强烈。垂杨依依,芳草没没,故人远去,仍挥手相别,此情此景,笼上一层伤感的柔纱,令人欲罢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李白也是极重情感的,故人远别,自然也会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情感。但这类诗作并不是很多,因而并不能代表其诗的主调。

再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杨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杨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清人孙沫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二)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

先请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刚离开蜀地时赠给送别的友人的作品,表现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的积极向上的心情。诗的前四句写的是行舟暂视的昼景,诗一开笔就给人以磅礴之感,渡远荆门,为的是游历楚国,然后描绘出一幅壮大的山水图画,绵绵群山,阔大原野,滚滚江水,漠漠大荒。意境高远、壮阔,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给人感官感受上的特征就是格调高昂,全然没有送别时的悲戚。五六句是诗人的想象,也同样是壮阔雄美的。全诗只在末两句点明送别之意,但也纯粹只是客观上的叙述,诗人的别情已被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取代。

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名篇《蜀道难》,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平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言。”近人岑伸勉考证,此作品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不管李白的这篇作品作于何时,我还是采用詹瑛先生之说,把它划为送别诗一类,即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之作。基本意思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虽然诗人是送友入蜀,但又极力劝他不必去,为什么呢?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猛虎、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根本不同于以前的种种,全诗从一片惊叹声中开始,首先就给人一种不凡的气势,接着从茫茫太古的古老神话传说说起,古蜀道的险峻与神秘就使人不寒而栗。然后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爬蜀道的艰难经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以及“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悲凉气氛的渲染为描写对象,从人的生理、心理两方面,迫切召唤行人回归。

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酣畅淋漓地热烈奔放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送王炎入蜀可以成为诗人当时写作的一种动机。“讽章仇兼王京”可以成为他当时写作的一种心情,因此全诗给人的感觉是无论时间地域或空间地域都很阔大,全诗的格调也是豪放壮阔的。

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之类的作品,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愿“乘扁舟浮于江湖”的洒脱;《江夏别宋之悌》中“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的豪放;以及《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中“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的阔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送别诗的这一特点前面已举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论证,如果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也就是说将李白的送别诗与其它朝代的留别作品比较起来,也是独具特色的。

我们再从宋齐梁时期沈约的《别范安成》和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一番比较。

先看《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再看《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泪无穷。”

两者都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深厚感情,在形式上都是五言律诗,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两者在感情基调上有明显的不同。

沈约的《别范安成》中有一股浓厚的悲凉感,昔时书生意气视离别为“易前期”,而如今老将至矣,生离亦或就是永诀,故诗人劝友人不要说眼前这一樽酒浅薄,说不定这一别以后恐怕不易再见了。因此此诗在浓浓的情意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伤感和凄凉。

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于安史之乱(755—762)时期,前六句明朗、愉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时间的悠久,李白则想到了空间的辽阔,“人分千里”“兴在杯中”“兴”指豪兴,因为宋之悌率军北上,正是建功立业之时,至此全诗豪兴满怀,昂扬向上。最末两句,有人认为是衰飒之言,泪水尽掩豪情,将全诗收在一片呜咽声中,因而将全诗定为一种哀调,其实并不尽然。诗人听到鸟吟,猿啸自得其乐,宋之悌戎装待发,志得意满,自己年华已逝(已是五十多岁),却是功名未立,因而有感于怀,一片悲愤化作泪雨,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究其实这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所以读来并不觉得衰飒,相反只觉得“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和乐观而上的社会心态,使诗的创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是唐诗人的远大志向,因而其诗歌风格大抵是高昂豪放的,李白则又是唐诗人中的佼佼者。

初唐时的王勃就是以诗风的高昂豪放为特色的。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能摆脱一般送别诗的旧套,不仅仅只停留在安慰惜别上面,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乐观开朗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然而当他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的时刻,那种经世致用的政治热情便化成了失意后的痛苦和愤懑。不过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在静以待时,待时而动。王勃在《春思赋》中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希望地憧憬道:“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利贫。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而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自觉沿着前人的足迹不但前进开拓,而且达到了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程度。如《行路难》这是天宝三载(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全诗格调高昂,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不仅如此,还有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同样体现了他送别诗的总体风格:阔大豪放。李白转徙的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篇,其中送别诗占有很大的比重。著名的还有《送友人》、《送孟然之广陵》、《劳劳亭》等,除了《南阳送客》《劳劳亭》、《灞陵送别》中含有浓重的悲苦愁怀之外,其余的格调大体是高昂、豪放、洒脱的,这种缘由是很值得探求的。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 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他是盛唐时代的代表诗人,在时代的浪尘上,他的诗作必然受那个时代的影响,也必然是时代的最强音。

(一)唐朝经济的繁荣缩短了离别的距离

离别时,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会发生变化,在唐以前中国封建经济很不发达,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到交通的不便利,再加上科举制度尚未实行,而士族门阀制度森严,文士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离乡背井,或投奔权贵,或进谒州郡,以图谋取一官半职。于是他们“或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茕独立之思,思人抱东山之衰,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尤其在那社会动荡不安、人情冷漠的年代,世态炎凉,变故迭起,交通不便利,生活不安定,一别就会无时,更使人觉得身如浮萍。生活窘迫,只能远行,一旦临别,却又是永诀,怎能不叫人愁肠百结,悲怆涕下呢?这也就是唐代以前大多数送别诗感情基调悲戚的一个原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当时有一位西方来到中国生活过的“梵僧”写诗说:“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而盛唐更是繁盛的顶点,有一首描写当时经济繁庶的诗曰:“绫锦定益扬,刑白越青瓷。益麻集贤殿,还有杭宣越。绘画帛绢现,敦煌莫高窟。花写文锦新,新疆吐鲁番。工匠手艺精,百鸟织毛裙。骆驼载乐俑,三杲黄绿青。”经济的繁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国家和人们,交通运输也因此发达便利起来。唐朝的海运、河运、陆运已比较发达,以长安、登州、杭州、广州为中心建立了网络较细密的交通运输路线。这就给许许多多的商人、游子、文士带来了莫大的方便。“千里江陵一日还”虽是夸张,但也反映了河运的快速、便捷。交通的便利,自然缩短了往返流程,也缩短了离别时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如《巴日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步归。”水运畅通,船行急速,来也匆匆,回也匆匆,自然少却了长期滞留在外之感。

(二)唐文学思想定下了离别高昂的主调

英国学者威尔斯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绵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朗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唐王朝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在不危及国本的大前提下,唐统治者对各种社会思潮予以兼容并蓄,大力扶植,或听任自由,或取长补短,这便使得整个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盛唐(睿宗景云中至玄宗天宝初)的文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崇尚风骨。所谓风骨,一般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的风格,唐代崇尚风骨是以建安为标榜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皆向往“气凌云汉,字挟风霜”、“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思想诗歌。这一思想主张在盛唐诗人手里实现了。他们追求风骨,而且得到了风骨。他们的风骨追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在盛唐诗人那里很少有缠绵悱恻,浅斟低唱,不论写什么,总有一种昂扬情思,明朗基调流驻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写诗最多的是理想和抱负。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臣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差不多每一位重要的盛唐诗人,都在诗歌中表现了这种襟怀和气概,尤其早年更是如此。最有代表的李白,渴望着风云际会之际,建立奇勋,并且以为功业唾手可得,然后功成身退,功名传之不朽的强烈愿望充满于李白的诗中,使他的诗隐含着浓烈的壮大的感情力量。离愁别绪,让位于建立功业的慷慨高歌。大丈夫应当奔走四方,“气结不能言”的悲凉,离立志要做大鹏鸟的李白是颇为遥远的。“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着酒白玉壶,临行驻金羁„„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一个“逸”字,统领全篇,通篇但见一片无垠的原野,晴空以及无边无际的大海,人们好像在那里各奔前程,互不相关,然而似乎也无关心之必要。正如庄子说:“涸澈之鲋鱼,相濡以沫,相濡以湿,不如相亲于江湖。”正因为李白有着远大的理想,生活过得相当充实,所以才对送别有如此的胸襟。

(三)诗人的人生态度扫去了离别愁苦的阴霾

同是离别,在李白笔下,所写的别情好象克服了离别的伤悲,这也和他的人生态度有关。李白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中庸,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尽管热切盼望从政,但决不放弃自己的高傲和自由,而且李白与某些消极退隐的人物不同,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始终是他一生最根本的人生态度。无论遇到多大挫折,但仍然希望有所作为;尽管悲伤悲怒已极,也不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的第二首:

“君思颖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这是天宝三载所作。这时李白在长安已耽了两年,由于遭到权臣的谗毁和排挤,始终没有被朝廷正式任用,他建功立业的志愿无法实现,又不愿随俗浮沉。于是,打算离开长安,重新去过隐居生活,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时诗人从心情压抑,又复惜别,但诗人并未痛哭流涕,而依然奏起一曲昂扬的凯歌。

纵观文学史,一读和送别有关的诗,我们大多被诗中的愁怨低沉的的氛围环绕,而读李白的送别诗却能心中一震,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一扫沉郁的阴霾。李白的送别诗诗借景物抒发离愁,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其诗歌的主体风格与他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与盛唐气象有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值得后来的研究者们挖掘和深思。

参考文献:

1、谭继山.《山水诗人》.北京:万盛出版社.1983年2月

2、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刘开扬,庄户.《唐诗通论》.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年10月

4、林庚.《唐代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4月

5、陆耀东.《唐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6、安旗.《李白纵横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8、李白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64.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第二篇:李白的送别诗

李白的送别诗

送二季之江东

[唐]李白

初发强中作,题诗与惠连。多惭一日长,不及二龙贤。

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

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

送纪秀才游越

[唐]李白

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

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舄吟。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李白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唐]李白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唐]李白

吾家青萍剑,操割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唐]李白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唐]李白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赠僧朝美

[唐]李白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赠易秀才

[唐]李白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

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

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

第三篇:送别 诗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 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

gǔ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广陵赠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送别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送别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四篇: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⒈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⒉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⒊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⒋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⒌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二、常见意象: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其他有阳关、古道、夕阳、寒蝉等

三、鉴赏方法

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5.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6.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

A、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

B、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C、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精美如画,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总结: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而送别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送别诗的倩影,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细观察和体味。

第五篇:送别诗

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意象]: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杨柳、行舟等空间意象。[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鉴赏示例1】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鉴赏示例2】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答①:“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答②: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鉴赏示例3】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这是一曲言情之作,与一般送别抒情曲相比较有何特色?情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参考答案】 从内容上,这首散曲虽然与一般送别抒情曲一样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意和对好友“保重将息”的叮咛,但没有那种缠绵悱恻的悲伤与愁绪,而是以一句“鹏程万里”来激励对方,从而体现一种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送别情调。从表现手法看,此曲主要以行为、心理、语言描写来表现主题。一般的送别诗多是“借景抒情”,即通过典型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主人公的悲伤情感。而本曲没有常见的“离别之景”的描绘,偏重于送别时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来表达此曲主题。【注意一二句的比喻,后三句的对比】 【鉴赏示例4高考试题1—2006湖南】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参考答案】

①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②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鉴赏示例5——春夜别友人】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注释](1)绮筵:精美丰盛的酒宴。(2)琴瑟:本为两种乐器,同时演奏,其音谐合,故比喻朋友的情意融洽。(3)悠悠:悠长。1,首联“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你认为上下句中各有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上句中“吐”字 得好。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下句中“对”字用得好。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选择一个角度赏析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答案:这一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没在破晓的曙光之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朋友间难分难舍的心绪。

练习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下载浅论李白的送别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李白的送别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别诗

    送别诗常用意象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

    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虽说唐朝空前繁华,但真正的繁华尽在中原地区,在遥远的西域生存依然是一种挑战。那里飞......

    送别诗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

    送别诗★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送别诗

    送别诗(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其人及其诗歌创作。 2、把握本文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

    送别诗

    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小编推荐)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1 目 录 [摘 要]............................................................. 3 [ abstract ].....................................................

    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学号:1109280117姓名:刘柯 【摘要】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