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小编推荐)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目 录
[摘 要].............................................................3 [ abstract ]........................................................4
一、李白送别诗介绍..................................................6
二、李白送别诗的景物描写............................................6
(一)实景描写..................................................7
(二)虚景描写..................................................9
三、李白送别诗中的酒意象............................................9
四、送别诗于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12 结 语..............................................................13 参考文献...........................................................14 致 谢..............................................................14
[摘 要]:李白创作了一百三十多首送别诗,艺术上变化多端,自由挥洒,敢于创新,不拘一格。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关键词]:李白;送别诗;艺术;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 Bai 's Farewell
Poems
[ abstract ]: Li Bai created the Chinese poem, artistic liberties, be the most changeful, dare to innovate, not to stick to one pattern.Farewell poem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ems of Li Bai.In Changan for two years for the community, Li Bai's early farewell poems in metrical form, written in clear pure, focuses on Yu Xu farewell feelings;later farewell poems by some of the songs in line, in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to enrich more complex.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he and Wang Wei, Cen Can and other poets in Tang Dynasty to reflect the positive spirit of the times, but Li Bai's farewell poems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use of image has its own distinct personality.[ Key words]: Li Bai farewell poetry;art;4
引 言
李白交游广泛,又十分讲义气,重友情,他对朋友真挚的感情凝结在诗歌中,成为他心路历程的重要记录。李白创作的送别诗有一百三十多首,占其全部诗作的约六分之一,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很有艺术个性。送别诗是一个传统的诗歌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被称为“万古送别之祖”的《邶风·燕燕》和《秦风·渭阳》。送别诗的创作由此滥觞之后,直到唐代才发展到最为繁盛,艺术成就也最高的阶段。而李白的送别诗是这一时期送别诗中风格特征最鲜明,颇富艺术个性,也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风格即人”,李白的一百三十多首送别诗也正如李白的浪漫气质一样,体现出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色彩[1]。李白常被人称为“天才诗人”,他以卓越过人的天赋、才学,以及超级的自信来创作,使他的诗歌就像其性格一样或热情奔放,或潇洒飘逸,但不论怎样诗人的情感在诗中都是不可羁勒、不受拘束的。这就使得李白的送别诗体现出情感的多样化。
一、李白送别诗介绍
送别之诗,有送有别。一般来说,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行客,别人而去。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因此诗人作品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李白亦然,在其送别诗中别诗只有40首。但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皆在漫游中度过,他的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离开一地,往往留下告别之作,故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其别诗已为数不少。如王维集中送别诗有70余首,而别作却不到10首。李白的送别诗约13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游侠诗所不同的美学意义。
另外,就送别对象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多写其与知己朋友间的祖席饯别,很少写到与父母妻儿的别离,仅有别儿一首,别妻三首,计四首。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分析的:“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的热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
二、李白送别诗的景物描写
在李白送别诗中景物描写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种高度抒情的诗体中,景物描写占有重要地位,它介绍了环境的同时更烘托了离别的气氛。李白送别诗的景物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实景描写,一是虚景描写。
(一)实景描写
送别诗的景物描写大多以实景描写为主,实景描写放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作用,放在开端主要用于介绍地理方位,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径川送族弟锌》(节选)也是其中一例:
浸川三百里,若那羞见之.饰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鸳.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毅结幽期.节选部分是诗歌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径川佳境。径川有三百里之长,上通黔欺,下接长江,会稽若耶溪也不可与之相比。锦石辉映青山,河岸点缀着白色的鹭鸳。水流千转,处处有佳境,游客舟行没有闲时。上有琴高乘鲤之溪,下有阳陵子明之祠,二仙人者,今皆化去,空见明月相对相知。诗人从多方面介绍了径川,从径川的自然景色到径川的人文名胜,读者一览无遗。
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还有《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一诗,但这首诗和《径川送族弟锌》代表了李白的两种思维方式:《径川送族弟锌》是有顺序地介绍景物,是平静心态的反映;《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则是跳跃性地介绍景物,反映了诗人激荡的情感,这也是李白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朝策犁眉城,举鞭力不堪.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徽服尧祠南.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银鞍绣毅往复回,段林暇石鸣风雷。远烟空琴时明灭,白呜历乱长飞雪.红泥辛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娜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诗人于尧祠送行,尧祠便是这首诗景物描写的对象。诗人采用远景和近景相间描写的手法,让读者的思维徘徊于现实和历史之间。首先,诗人以“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作为尧祠景物描写的开端,诗人由“长杨”、“石门”到“山光水色”,大跳跃地将镜头拉远;诗人又猛然拉回镜头,继续介绍尧祠,从门前的石人、行人到“远烟”、“白鸥”,诗人再一次将镜头拉远;诗人再次于刹那间拉回镜头,介绍红亭、碧水,就在拉回镜头的瞬间,诗人又将镜头拉开.镜头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以近景在先、远景替代近景。近景和远景在心理和思维上给读者以不同的影响。近景属于现实的一部分,远景则多了其他意味。尧祠是一个带有浓烈历史意味的人文名胜,景物描写正是围绕尧祠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穿梭,“望”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正是“望”连接在远景与近景之间,连接在观看与思考之间。山、水是思考的媒介,诗人让它们走进历史,同时,也正是它们让诗人走进历史.景物跳跃地展现是诗人思维方式的体现,也是诗人感情激荡的反映。极大的张力将诗人和读者带进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现实。
有别于上述送别地实景描写,李白送别诗实景描写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目的地实景描写。目的地虽不同于眼前之景,但大多围绕目的地实景进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就是典型代表:
西岳峥嵘何装载,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毅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攀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琴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节选部分是诗歌的一、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华山的峥嵘以及由华山之颠见到的黄河的壮观。黄河像游丝一样从天际蜿蜒而来,奔腾万里,波涛冲击着华山,漩涡像车轮一样转动,发出山摇地动的声音,像巨雷在秦川大地上回响一样,河神巨灵大吼一声,将首阳山和华山劈开,让黄河之水喷流而过,直射东海。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云台之胜,非人力所能为。诗人之所以用《西岳云台歌》送别丹丘子,主要因为丹丘子隐居于云台,诗人描写华山之雄伟、黄河之壮观以 8
及云台之神奇,主要是借赞美西岳、云台来赞美丹丘子的气韵不凡。
(二)虚景描写
送别诗的景物描写虽大多以实景描写为主,但也存在不少虚景描写的例子,在这部分诗歌中,诗人主要是借景起兴或者通篇用比兴手法,用景物描写来反映诗人的某种情感,《鸣皋歌,送岑征君》就是其中一例: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肋。邀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编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玄猿绿黑,舔敌圭岌。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岩慈。
节选部分是诗歌的第一部分,以路途艰险起兴,通过对鸣皋山的描写感叹仕途的艰辛。在“阻积雪兮心烦劳。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肋。”中,诗人以冰雪阻道开篇,表现道路难行。在总说道路艰险之后,诗人描绘了道路艰险的具体表现:上承路险,诗人将镜头拉向鸣皋山,山之高峻、霜之严寒,不仅归山路途艰辛,上山也险情重重;接下来,诗人将镜头进一步移向山中,山中野兽凶猛,竞相味叫,让人心惊胆战;诗人将镜头移向鸣皋山更远的地方,山路己绝,唯有繁星挂于山间。“此送岑征君归隐,发衰世之叹。”诗人描写了路途的艰险,实际另有所指,即仕途的危险,这也正是岑征君别去的原因。李白在其他诗歌中也涉及到这种写作手法,如《蜀道难》。
三、李白送别诗中的酒意象
酒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一种情感内涵,也是最表层的内涵,是作为单纯的物质概念。饯行筵席上,酒必不可少,酒意象作为一种饮品屡次直接出现在送别诗中。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口号》
此诗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一句以水的不绝喻指别情的绵长。“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一则主要写酒食之美。和这首诗一样,很多送别诗直接写到宴别时的情景,如饮品、事物、歌舞等: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广陵赠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玉壶挈美酒,送别强为欢。(《送粱四归东平》)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泾川送族弟锌》)在送别诗中,酒意象单纯作为物质概念时常可见,但酒意象更为主要、也更为重要的情感内涵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概念,它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思想和情感。酒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二种情感内涵是表达了诗人的友谊、相思以及对再会的期盼。
吾多张公子,别酌酣高堂。
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
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
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
——《夜别张五》
人们在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的劝酒,开怀的豪饮,酒在默默地传递着朋友之间的情谊。这首诗传情的关键在“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一一句,诗人用宝剑换美酒,与友人干杯而不能表达诗人的情谊,同时也写出了诗人的不忍离别之情。在李白的送别诗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
劝此一杯酒,岂惟道路长。(《留别贾舍人至二首》之二)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送韩侍御之广德》)酒在默默地传递着朋友之间的情谊,同时,酒也在暗暗地消解着离别时的痛苦。
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
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送殷淑三首》(之二)饮酒原是为了尽兴,然而分手在即,友人即将远去,双方又增添了许多愁绪。“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此时感情复杂,既希望趁相聚之时多和友人共饮几杯,这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离别的不忍;同时,此时也是鼻借酒浇愁妒,希望醉了可以忘却离别的痛苦,这是对痛苦的逃避,更是对痛苦更深层面的揭示。诗人的那份情谊、那份相思跃然纸上。这种情感内涵的酒意象在送别诗中很多,在李白的送别诗中更是明显,如: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送储邕之武昌》)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同欢万斛酒,未足解相思。(《宣城送刘副使入秦》)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江夏别宋之悌》)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酒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三种情感内涵和送别关系不大,但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却出现多次。酒有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在受挫以后,诗人常用酒意象来寄予他对理想生活的期望,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
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
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留别西河刘少府》(节选)《留别西河刘少府》一诗可以分为三部分,节选部分为诗歌的第三部分。诗歌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叙述了诗人的不得意和刘少府的不得意。在第三部分中,诗人道出了自己对不得意问题的解决方法,即“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隐逸与山和酒有着密切关系,酒是洒脱生活的代言词。李白一生都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两种思想此起彼伏,与其说归隐是诗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如说是他的人生理想之一。李白的这种生活状态在<饯校书叔云》中也有所反映,“看花饮美酒,听鸟临晴山。”写尽了他生活的悠闲和静谧。
四、送别诗于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
纵观诗人极不平凡的一生,其送别诗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色。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中说:“多年来我在李白研究中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两年待诏翰林是李白一生当中的转折点,由此分出前后期,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后期。”我以为通过这一分期,正好可以帮助我们看出李白送别诗变化的轨迹。早期时间跨度很大,但李白留存下来的送别之作不足。因其精神的乐观与积极,早期的送别诗往往具有明朗单纯的特点,呈现出一派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景象。字里行间又时时可见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和侠气豪情。同时又因其涉世未深,诗作中很少有人生世事的悲叹,更少牢骚不满之语。表现的多是亲朋好友之间真挚难分的情谊,读来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结 语
李白的送别诗总体上是格调高昂,积极而上的。他很少流露出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语)的哀婉之情。相反地,无论写什么总有一股昂扬的情思,明朗的基调流注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他常常于送别之际,与友人大谈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的“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梁四归东平》中的“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这些诗作均留露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李白的送别诗,表现出了盛唐气象的一个光辉的侧面,成为盛唐时代的最强音。难怪林庚先生称其为“站在时代的顶峰上”的诗人。
参考文献
[1] 赵云长.谈李白送别诗的创新精神[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8,(05).[2] 赵年秀.论李白对送别诗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3).[3] 车秀武.李白送别诗的浪漫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4] 万志.试论李白的送别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5] 朱光潜说李白的两首送别诗[J]名作欣赏, 2010,(03).[6] 李平.李白以水喻情送别诗质疑[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7] 一样分别两样情——王勃和李白送别诗的比较阅读[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8,(10).[8] 王粉利.水意象及李白送别诗的抒情模式[J]现代语文, 2009,(04).[9] 叶贤书.形似神非 同曲异调──王维李白送别诗情调相异原因分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10] 孙孟祥.旷远豁达之情 异曲同工之妙——李白与王维送别诗之比较[J]中学语文, 2007,(11).14
致 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即将完成之际,笔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本文的完成既是笔者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更是导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的结果。在整个论文的选题、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导师都给了我精心的指导、热忱的鼓励和支持,他多次询问论文的写作进程,多次为我批阅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见,他的精心点拨为我开拓了研究视野,修正了写作思路,对论文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导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都给了学生很大感触,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此,学生谨向导师致以最真挚的感激和最崇高的敬佩之情。
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本论文答辩的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向您们说一声: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第二篇:李白的送别诗
李白的送别诗
送二季之江东
[唐]李白
初发强中作,题诗与惠连。多惭一日长,不及二龙贤。
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
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
送纪秀才游越
[唐]李白
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
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舄吟。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李白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唐]李白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唐]李白
吾家青萍剑,操割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唐]李白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唐]李白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赠僧朝美
[唐]李白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赠易秀才
[唐]李白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
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
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
第三篇: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2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3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5 参考文献………………………………………………………………………………………6 开题报告………………………………………………………………………………………7 毕业论文学生承诺书…………………………………………………………………………9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表……………………………………………………………………10 毕业论文教师责任承诺书……………………………………………………………………11 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12 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记录表…………………………………………………………………13
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潘 玉
摘要:送别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送别诗按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二是借离别抒写其远大的胸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李白送别诗感情基调的高昂、豪放、洒脱的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特征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时代的原因,包括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素,二是个人的原因,即李白胜则更胜一筹,败则屡败不馁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奋进、豪放的诗人精神。关键词:送别诗;人生态度;艺术特征
“送别诗”的格调氛围一般是愁怨低沉的,而李白的送别诗在唐以前和唐以后是一种别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这一现象是独特的,也是引人注目的。从探究李白的送别诗入手,可见其人生态度和其诗歌的主体风格,甚至与风格联系紧密的社会时代特色。“一管以窥豹”,能从这类诗挖掘出其时间纵深上的独特和空间广延上的深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自古情深伤别,愁恨成为送别时的特定氛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从《诗经》开始对离愁别绪的悠悠咏叹便一直成为文学作品永不消解的内容,正是这种离愁况味催化了送别诗的成熟,从而使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小雅·采薇》中有一名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日出征,杨柳呈依依之状,烘托征人依恋难舍之情,今昔对比,悲苦异常,自此杨柳依依也就成了后人惜别的象征意象。当然这还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送别诗。
在《古诗十九首》中,朋友阔绝,死生之别,反复低徊,使读者悲感无端,不能自已。如“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兹。”等都笼罩着离别的愁云惨雾。
在江淹的《别赋》中这种离情别绪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并以为别情痛苦之深,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秦汉至南北朝,离情始终是人们心中最柔弱的情结,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始终是悲苦、低徊、抑郁的。虽然曹植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并序》)的豪迈之语,但也不过是勉强安慰对方,宽解自己而已。
宋代以词显长,词“要眇宜修”,将离愁别绪更是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柳永的《雨霖玲》是这样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辛弃疾的《贺新郎》:“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风格沉郁悲凉。
而到了唐代,离别诗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绝大部分一扫前期的儿女之态,将离别之情化作豪迈之语,其中最突出的是盛唐的李白。在《广陵赠别》中,他充满豪兴地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在李白的许多送别诗里,高昂、豪放、洒脱取代了悲苦、低徊、抑郁,而成为其诗的主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李白的送别诗独具特色呢?
知人论世,我们就能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发现盛唐诗坛的大风向,而且也可以从送别诗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感觉到时代的气息,体味出时代的土壤与诗歌的紧密联系。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代因罪流徙到西域,幼年随着父亲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故自号曰青莲居士。他在青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好击剑,广交豪雄,并饱览了蜀中山川名胜。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却又不屑于走科举的道路,25岁时便离乡远游。他一生有两次大的漫游时期,一是以湖北安陆为中心,一是以梁园为中心。在这两次漫游中,他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开扩了胸襟器识,广交天下朋友,与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因此留下了许多歌颂友情、叹惜离别、抒发心志的送别诗。
别情,是人生普遍存在的生活体验。一别之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原本平衡的心境失去平衡。诗为心声,当心境依然处于惘然若失之中时,言辞就自然悲切,抑郁;当心境在短时间内失去平衡,然后因为一些别的寄托又渐趋平衡时,言辞就比较的平和、明丽。因此一般送别诗可以有几种情感:一是勉励他放心前去,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如《冬日别董大》;二是表现依依不舍的惋惜之情;三是互相激励,对以后相会踌躇满志,其中当属第二种最常见。
李白是一个“狂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狂人”,有他独特的一面,作为一个普通人,又具有平民性格。同样,他的送别诗,既有一般送别诗的情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
先看《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游子伤。离愁怨芳草,春忽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这首诗五六句写景而兼叙别,古人送别多折杨柳相赠,因柳留谐音。柳者,留也,表挽留之意。第五句“离愁怨芳草”意思是:送客之人,伫立远望,最后只见芳草不见人影。似人影为芳草所没,二者结合起来写,带有浓浓的惜别之意。前面四句都是直抒胸臆,这样有点曲折,容易加深印象,最后以“再三别”惜别之情表现得尤为强烈。垂杨依依,芳草没没,故人远去,仍挥手相别,此情此景,笼上一层伤感的柔纱,令人欲罢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李白也是极重情感的,故人远别,自然也会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情感。但这类诗作并不是很多,因而并不能代表其诗的主调。
再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杨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杨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清人孙沫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二)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
先请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刚离开蜀地时赠给送别的友人的作品,表现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的积极向上的心情。诗的前四句写的是行舟暂视的昼景,诗一开笔就给人以磅礴之感,渡远荆门,为的是游历楚国,然后描绘出一幅壮大的山水图画,绵绵群山,阔大原野,滚滚江水,漠漠大荒。意境高远、壮阔,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给人感官感受上的特征就是格调高昂,全然没有送别时的悲戚。五六句是诗人的想象,也同样是壮阔雄美的。全诗只在末两句点明送别之意,但也纯粹只是客观上的叙述,诗人的别情已被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取代。
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名篇《蜀道难》,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平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言。”近人岑伸勉考证,此作品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不管李白的这篇作品作于何时,我还是采用詹瑛先生之说,把它划为送别诗一类,即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之作。基本意思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虽然诗人是送友入蜀,但又极力劝他不必去,为什么呢?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猛虎、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根本不同于以前的种种,全诗从一片惊叹声中开始,首先就给人一种不凡的气势,接着从茫茫太古的古老神话传说说起,古蜀道的险峻与神秘就使人不寒而栗。然后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爬蜀道的艰难经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以及“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悲凉气氛的渲染为描写对象,从人的生理、心理两方面,迫切召唤行人回归。
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酣畅淋漓地热烈奔放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送王炎入蜀可以成为诗人当时写作的一种动机。“讽章仇兼王京”可以成为他当时写作的一种心情,因此全诗给人的感觉是无论时间地域或空间地域都很阔大,全诗的格调也是豪放壮阔的。
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之类的作品,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愿“乘扁舟浮于江湖”的洒脱;《江夏别宋之悌》中“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的豪放;以及《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中“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的阔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送别诗的这一特点前面已举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论证,如果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也就是说将李白的送别诗与其它朝代的留别作品比较起来,也是独具特色的。
我们再从宋齐梁时期沈约的《别范安成》和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一番比较。
先看《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再看《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泪无穷。”
两者都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深厚感情,在形式上都是五言律诗,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两者在感情基调上有明显的不同。
沈约的《别范安成》中有一股浓厚的悲凉感,昔时书生意气视离别为“易前期”,而如今老将至矣,生离亦或就是永诀,故诗人劝友人不要说眼前这一樽酒浅薄,说不定这一别以后恐怕不易再见了。因此此诗在浓浓的情意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伤感和凄凉。
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于安史之乱(755—762)时期,前六句明朗、愉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时间的悠久,李白则想到了空间的辽阔,“人分千里”“兴在杯中”“兴”指豪兴,因为宋之悌率军北上,正是建功立业之时,至此全诗豪兴满怀,昂扬向上。最末两句,有人认为是衰飒之言,泪水尽掩豪情,将全诗收在一片呜咽声中,因而将全诗定为一种哀调,其实并不尽然。诗人听到鸟吟,猿啸自得其乐,宋之悌戎装待发,志得意满,自己年华已逝(已是五十多岁),却是功名未立,因而有感于怀,一片悲愤化作泪雨,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究其实这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所以读来并不觉得衰飒,相反只觉得“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和乐观而上的社会心态,使诗的创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是唐诗人的远大志向,因而其诗歌风格大抵是高昂豪放的,李白则又是唐诗人中的佼佼者。
初唐时的王勃就是以诗风的高昂豪放为特色的。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能摆脱一般送别诗的旧套,不仅仅只停留在安慰惜别上面,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乐观开朗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然而当他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的时刻,那种经世致用的政治热情便化成了失意后的痛苦和愤懑。不过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在静以待时,待时而动。王勃在《春思赋》中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希望地憧憬道:“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利贫。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而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自觉沿着前人的足迹不但前进开拓,而且达到了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程度。如《行路难》这是天宝三载(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全诗格调高昂,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不仅如此,还有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同样体现了他送别诗的总体风格:阔大豪放。李白转徙的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篇,其中送别诗占有很大的比重。著名的还有《送友人》、《送孟然之广陵》、《劳劳亭》等,除了《南阳送客》《劳劳亭》、《灞陵送别》中含有浓重的悲苦愁怀之外,其余的格调大体是高昂、豪放、洒脱的,这种缘由是很值得探求的。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 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他是盛唐时代的代表诗人,在时代的浪尘上,他的诗作必然受那个时代的影响,也必然是时代的最强音。
(一)唐朝经济的繁荣缩短了离别的距离
离别时,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会发生变化,在唐以前中国封建经济很不发达,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到交通的不便利,再加上科举制度尚未实行,而士族门阀制度森严,文士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离乡背井,或投奔权贵,或进谒州郡,以图谋取一官半职。于是他们“或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茕独立之思,思人抱东山之衰,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尤其在那社会动荡不安、人情冷漠的年代,世态炎凉,变故迭起,交通不便利,生活不安定,一别就会无时,更使人觉得身如浮萍。生活窘迫,只能远行,一旦临别,却又是永诀,怎能不叫人愁肠百结,悲怆涕下呢?这也就是唐代以前大多数送别诗感情基调悲戚的一个原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当时有一位西方来到中国生活过的“梵僧”写诗说:“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而盛唐更是繁盛的顶点,有一首描写当时经济繁庶的诗曰:“绫锦定益扬,刑白越青瓷。益麻集贤殿,还有杭宣越。绘画帛绢现,敦煌莫高窟。花写文锦新,新疆吐鲁番。工匠手艺精,百鸟织毛裙。骆驼载乐俑,三杲黄绿青。”经济的繁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国家和人们,交通运输也因此发达便利起来。唐朝的海运、河运、陆运已比较发达,以长安、登州、杭州、广州为中心建立了网络较细密的交通运输路线。这就给许许多多的商人、游子、文士带来了莫大的方便。“千里江陵一日还”虽是夸张,但也反映了河运的快速、便捷。交通的便利,自然缩短了往返流程,也缩短了离别时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如《巴日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步归。”水运畅通,船行急速,来也匆匆,回也匆匆,自然少却了长期滞留在外之感。
(二)唐文学思想定下了离别高昂的主调
英国学者威尔斯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绵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朗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唐王朝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在不危及国本的大前提下,唐统治者对各种社会思潮予以兼容并蓄,大力扶植,或听任自由,或取长补短,这便使得整个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盛唐(睿宗景云中至玄宗天宝初)的文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崇尚风骨。所谓风骨,一般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的风格,唐代崇尚风骨是以建安为标榜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皆向往“气凌云汉,字挟风霜”、“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思想诗歌。这一思想主张在盛唐诗人手里实现了。他们追求风骨,而且得到了风骨。他们的风骨追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在盛唐诗人那里很少有缠绵悱恻,浅斟低唱,不论写什么,总有一种昂扬情思,明朗基调流驻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写诗最多的是理想和抱负。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臣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差不多每一位重要的盛唐诗人,都在诗歌中表现了这种襟怀和气概,尤其早年更是如此。最有代表的李白,渴望着风云际会之际,建立奇勋,并且以为功业唾手可得,然后功成身退,功名传之不朽的强烈愿望充满于李白的诗中,使他的诗隐含着浓烈的壮大的感情力量。离愁别绪,让位于建立功业的慷慨高歌。大丈夫应当奔走四方,“气结不能言”的悲凉,离立志要做大鹏鸟的李白是颇为遥远的。“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着酒白玉壶,临行驻金羁„„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一个“逸”字,统领全篇,通篇但见一片无垠的原野,晴空以及无边无际的大海,人们好像在那里各奔前程,互不相关,然而似乎也无关心之必要。正如庄子说:“涸澈之鲋鱼,相濡以沫,相濡以湿,不如相亲于江湖。”正因为李白有着远大的理想,生活过得相当充实,所以才对送别有如此的胸襟。
(三)诗人的人生态度扫去了离别愁苦的阴霾
同是离别,在李白笔下,所写的别情好象克服了离别的伤悲,这也和他的人生态度有关。李白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中庸,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尽管热切盼望从政,但决不放弃自己的高傲和自由,而且李白与某些消极退隐的人物不同,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始终是他一生最根本的人生态度。无论遇到多大挫折,但仍然希望有所作为;尽管悲伤悲怒已极,也不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的第二首:
“君思颖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这是天宝三载所作。这时李白在长安已耽了两年,由于遭到权臣的谗毁和排挤,始终没有被朝廷正式任用,他建功立业的志愿无法实现,又不愿随俗浮沉。于是,打算离开长安,重新去过隐居生活,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时诗人从心情压抑,又复惜别,但诗人并未痛哭流涕,而依然奏起一曲昂扬的凯歌。
纵观文学史,一读和送别有关的诗,我们大多被诗中的愁怨低沉的的氛围环绕,而读李白的送别诗却能心中一震,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一扫沉郁的阴霾。李白的送别诗诗借景物抒发离愁,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其诗歌的主体风格与他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与盛唐气象有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值得后来的研究者们挖掘和深思。
参考文献:
1、谭继山.《山水诗人》.北京:万盛出版社.1983年2月
2、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刘开扬,庄户.《唐诗通论》.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年10月
4、林庚.《唐代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4月
5、陆耀东.《唐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6、安旗.《李白纵横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8、李白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64.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第四篇: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中文0934班
09号
黄小桃
摘要: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或壮别或幽婉,题材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手法多样,情深意长,在唐诗中极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唐代 送别诗
艺术特点
创作情怀
抒情艺术
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赠汪伦》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多少人的心弦。“离别”自然成为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特别是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艺术特点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1)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识君。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2)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参考文献
《唐代送别诗新注》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李白饮酒诗主要有哪些特点呢?,李白的诗
在中国文化史上,李白的地位和知名度,离不开诗与酒。他既是天才诗人,又是酒中仙,李白亦曾以酒仙翁自诩(见《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而且诗与酒是密不可分的,诗与酒的结合便是一斗诗百篇(杜甫《饮中八仙歌》)。晚唐人郑谷诗云: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读李白集》)似乎认为李白所有的诗都是酒后之作,固然未免夸张;但是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他一日不能无酒,有酒便有诗也几乎是事实。如何看待李白的饮酒和饮酒诗?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云: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大体认为李白是借酒浇愁。借酒浇愁是有的,但并非仅此而已。李白饮酒,也有嗜其酣乐的成分,也有其他比借酒浇愁、嗜其酣乐更复杂的成分,是值得予以探讨的。
酒之为物,是一种对人类具有二重消费意义的特殊消费品:一方面,它是比布帛菠粟等基本生活资料更高等级的物质消费品;另一方面,又因其能引起人的心理愉悦而成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就这个意义讲,饮酒,或日酣乐,乃是普通人们的一种正常生活享受需求,尤其是精神生活的享受需求。酒还有一种属性,就是饮酒达到一定量时,会刺激大脑皮层,使人进人精神亢奋、甚至迷狂的状态,即醉态。
在充满矛盾和斗争、充满欢乐与痛苦的现实社会中,为了感情的发泄或感情寄托的需要,人们有时要凭借饮酒来寻求精神刺激,从而使饮在人生享受的意义的基础上,又获得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新的意义:愉悦、兴奋作用和遣愁作用。从积极方面说,这两种作用都高于人生需求中的享受层次,而与人生需求中的发展层次有关:前者可以激励人在发展过程中上升时的追求热情,后者可以排解人在发展过程中受挫时的精神痛苦。-李白的诗
世俗的饮酒,常常停留在享受的低层次上。不仅如此,它还会崎形发展,达到醉生梦死的地步。
盛唐时代,由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以及政治的开明、思想的解放,在文人群中形成了两种风尚:一是渴望建功立业,希图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甘平庸、寂寞地度过一生;二是追求人生的快意和生活的乐趣,纵乐遂成为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前者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发展的需求,后者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享乐的需求。二者兼得互补,构成了盛唐知识分子完美无缺的人生观,而纵酒饮乐,正是这种人生观的综合表现:饮酒既满足了他们的享受欲望,又鼓舞了他们的进取精神,还为他们提供了在人生各种际遇下宣泄感情的最佳形式。作为盛唐时代领袖群伦的特异之才李白,把这种知识分子的时代风尚发挥到了极致。
一方面,他高唱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琶》),要实现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另一方面,他又高唱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搏空对月(《将进酒》),要实现人生的美好享受。盛唐诗人中,没有谁把纵酒之乐写得比李白更淋漓尽致、更美妙动人的了。然而,李白又不仅仅是以酒纵乐,当他把功业理想和创造激情灌注到饮乐中时,他的饮乐就以其进取精神远不同于世俗的饮酒;当他借了酒的力量进行美妙绝伦的诗歌创作,并且在其饮酒诗中进行无所顾忌的情绪宣泄、对压抑者进行态意反抗时,他的饮酒就不但冲破了儒家文化的侄桔,而且超越了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位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