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时间:2019-05-15 09:2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篇: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 内容 提要】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 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上,选取物象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的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关键词】 王昌龄; 送别;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 自然 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 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 中的“ 月出寒蝉鸣”、《 送韦十二兵曹》 中的“ 海净月色真”、《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中的“月明见古寺 ”、《 巴陵别刘处士》 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 中的“ 月影在寒水”、《 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 ”、《 送刘十五之郡》 中的“ 窅窅含楚月”、《 送魏二》 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 送窦七》 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 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 别辛渐》 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 送柴侍御》 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崔参军往龙溪》 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这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 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 时代 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起,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起,以明月表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 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一定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情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1] 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子。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这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心情,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第二篇: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本文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

特征 概括 含蓄 以小见大 情深意切 新颖

[Content abstract]

This way from the creation, discusses the Chinese poetry “is reputed as” four-line sun tang poet Wang changling artistic features。This thought:Wang changling of both high sun,and with characteristics;Both euphem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eloquently。The concept is novel and imagination,forming poet distinct personality。[Keywords] Character

Generalization

Implicit

wide views in a small confined space

Eloquently

Novel 王昌龄(六九八一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现存他的诗一百七十多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

我认为,王昌龄的七绝创作之所以成绩赫然,全在于他抓住了绝句的一般特征,并遵循了绝句创作的内在规律,从而显示出独具匠心的艺

内容,也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但关山如旧,明月如昔,而征人未还,战士们不由得会发出“古入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思乡之情又显而易见。

再如《从军行》(其五),写挑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最出色的一幕,便画龙点睛般地完成了对挑河大捷的艺术概括。这样写,并不使人感到简单、局促。因为前两句巳交代了环境气候之恶劣、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这就予示了“前军”胜利的必然性。同样,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也可以想象得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动人情景,甚至还会想得更远更多。

同样,《出塞》(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这两个细节的描写,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虽然没有写出战斗的场面。读者自然也会想象得出。

还有些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百意”。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战士之忠勇、边地之荒凉、风沙之猛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诸如此类富于概括力的句子,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比比皆是。

二、情景妙合,悄深意切。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就是情景妙合,意深情切,以少总多,内涵丰富的艺术珍品。它从个别中体现一般,意境深远,节奏明快,格调自然,细腻动人。如这组诗的第一首:

此首紧承上首,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通思报弓望之景,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既是写“边愁”,却又写到“起舞”,岂不是苦中作乐吗?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眺;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此诗所表达的心情,正是如此。诗人把自己对开边默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短短的四句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情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习习,军中有人奏起了新的乐曲,跳起了新的舞蹈,但戍边者所感觉到的却“总是关山旧别情”。怎么也改变不了《关山月》歌词包含的离情别绪。尽管调子再新,舞姿再变花样,也驱不散戍边者内心的无限惆怅,反倒更添一番新愁。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这种“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复杂感情,好象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在征人们的心头。诗人摄取军中宴乐这一边塞的生活细节,以乐写哀,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三、隽永含蓄,含而不露

清人贺贻孙在论李、杜诗歌和韩、苏文章时说:“但通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及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②这一段话形象地道出了李杜诗歌和韩苏文章醇厚耐嚼的诗味,隽永含蓄的美感,是为至言。然而,若将其移至对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评价上,亦实可当之。我们细味王诗,会不难发现:作者诗中那美妙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决非“质直敷陈,绝无蕴蓄,”而是“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具有蕴籍深永的含蓄

样的英明边将。“但使”、“不叫”这一假设句“用常得奇”,十分精当。它没有正面直接对那些无能之辈力加斥责,而是借对古代威震匈奴、令敌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的向往、赞慕来表达对唐王朝边将的否定鞭笞。用语旁敲侧击,含蓄婉转,但言近而意遥,所谓“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似“漫然成诗”,却“自有含蓄托讽”,大有“辞前意”。而同是表现对昏庸边将批判否定内容的,在高适的笔下则写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者偏师取胜、借端托喻,后者则笔锋犀利,直接明快,其异显然。

四、深人细节,小中见大

从盛唐的七绝来看,李白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在泼墨描绘自然山水的雄奇壮丽中,寄寓豪放不羁的激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高适、岑参等诗人则以大笔勾勒边塞的奇风异俗见长,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锤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与众不同的是,王昌龄的七绝侧重于选取生活细节,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以小见大、言简意深的特色。如诗人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的后两句,先对久已磨损的恺甲作细节刻划,典型地表现出战场生活的艰苦长久,然后以人物表白的坚定信念作结。一方面是久戍思归的苦痛,另一方面是保卫边防的必要,这是军旅生活存在的客观事实。诗人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两者高度概括,统一于士卒的内心活动,把无人体恤的怨苦之情和戍守边关的责任心一同真切地反映出来。笔触深

质的东西,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恰到好处的揭示。或是一个新鲜的角度,或是一个机智的联想,或是一个巧妙的比喻,通过这些达到揭示生活真产的目的,这是构思的巧”。④王昌龄的一些七言绝句,之所以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这是与诗人艺术构思的精巧、新颖分不开的。他在谈到自己的艺术构思过程时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⑤。可见,王昌龄是很下了一番苦功。例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临别孙意,送辛渐却不言辛渐之事,第三句反而一笔宕开,直写到洛阳亲友。第四句更出人意料之外,送别却不叙离别之情,不说客居之感,偏说自己光

明磊落、清廉自守,如一片冰心之在玉壶,可以告公诸友。这就把那深挚的友情更推进了一层。这首诗的构思可谓新颖、精巧。清代吴韦奄评论这首诗时说:“寒江夜雨,客思

凄然。平明送客,两人情绪,不必再述矣。洛阳亲友,如有问讯者,云我止有一片冰心在玉壶,清而且洁也。是借客形主之法。”⑥从这种“借客形主之法”,我们窥见了诗人坚强、乐观、高洁的性格,也体会到了他对亲友真绝不渝的感情。再如《送柴侍御》: 沉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题外生情之法”,可谓一语巾“的”。刘熙载说:“绝句取径青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靓影知竿乃妙。”⑨《送魏二》通过虑拟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又不从正面涉笔,“本面不写写对面”,更见其曲折委婉,含蕴不尽,、意味隽永。

又譬如《出塞》(其一)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也是用想象中的美妙来反衬现实中的缺陷,即从侧面衬托。其他如《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这首诗四句都属想象之词。分别之地是在卢溪(今沪汗一县),而诗却从中途的某一个泊船的码头—武陵溪口写起。诗人想象故人从武陵溪口乘舟继续北上,而溪水能随君,自己却不能,则节怅之意自见,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三、四句更进一步想象由荆门进入三峡之景。峡中多奏,啼声哀怨,所以预先对友人加以劝慰,要他不要在月光之下,听猿声而引起愁心。还在卢溪,已先想到朋友进入三峡之景之情,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显而易见。《青楼曲》则是通过“楼头小妇”的想象和位憬,塑造了立功边塞、凯旋回朝封候的英俊少年的威武形象。爪德舆在评论这二首诗时说:“极写富青景色,„„而均从楼头小妇眼中看出,则一种桃达之状,跃跃纸上„„”⑩。这里所谓的“看出”,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这二首诗的想象,又和以上几首的形式不同。可见,王昌龄运用想象进行诗歌艺术构思的技巧是多么纯熟。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唐诗直解》 《文心雕龙 《唐诗直解》 《艺概、诗概》 《养一斋诗话》卷二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第1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6):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7):张明非:《唐贤三味集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8):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9):勾承益:《唐诗感悟》,巴蜀书社,2005年版。(10):《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1年第4期

(1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2):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 1985年版。

第三篇:浅谈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班级:中文系4班 姓名:麻晓桢 学号:2012620059 浅谈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大唐盛世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诗歌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随着领土的扩张与巩固,与邻国的战争不断,因此,出现了众多边塞诗人。在这批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王昌龄,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边塞诗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特色,体现了盛唐气象。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七绝;艺术特色。

(一)简介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又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等。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锋,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细心描写,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明月关山亘古长存,“秦”“汉”互文,使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筑长城抗匈奴等等一大段烦扰不堪的历史,不得不关注到无数边关烽火,而且由此感受到无限凄凉。从秦汉写到万里长征,苍茫的历史感和沉重的现实感结合,突出了末两句呼唤和平的心声。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果说《出塞》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复杂回忆,那么本诗的前两句则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辽阔苍茫边关的无限遐想。“青海长云暗雪山”把战争气氛渲染得饱满酣畅,“孤城遥望玉门关”更是与上句想关联,意境开阔,情调激越昂扬,音调铿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现实,凸显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感情激愤,气度轩昂,将盛唐时民风的尚武豪迈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热血沸腾,向往战场,期待杀敌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前两句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使后两句的抒情不会变得空洞肤浅。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上文所述的《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多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愿为国家安边宁民、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以及盛唐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精神。“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昌龄《从军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等等,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王昌龄意欲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这种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一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构筑了边塞独有的自然景物和气象,在描摹边塞的艰苦和残酷的同时,以时代的责任抒发着达观、自信和悲壮的感怀。《出塞》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虽然用的是象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敌人不灭战斗不止的精神却是完全一样的。这充满热情、自信的诗篇无疑是唐代国力强盛与疆土意识强化的产物。

即使抒写“边愁”,也是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的,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激扬慷慨的感情挥洒淋漓。

对迥别于中原的边塞异域风光的形象描写,在唐代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领略到迥异于内地的景象色彩。在盛唐边塞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大都美丽壮阔、生机勃勃,形成一幅幅苍茫雄奇的边地山水幽卷。如岑参笔下的“平沙莽莽绝人烟”(《债中作》)、“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石大直卜低”(《过债》)、“占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题金城临河骚楼》)、“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大”(《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等等,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西域瑰丽奇美的风景图画。这些诗歌所展现的开阔雄浑、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博大辽阔、声势恢弘的意境见长。对边塞神奇特异的异域风光的描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大亮点。如“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从军行》其二》);“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变行路难》)“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其二》)等诗句,就属此类。

由此可见,王昌龄的边塞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善于刻画典型场景,抓住细微之景,以小见大,表达深刻的含义。王昌龄以他独特的手法用短小的绝句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的令人遐想的凄美壮阔的边塞风光。王昌龄以他独特的手法用短小的绝句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的令人遐想的凄美壮阔的边塞风光。在王昌龄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中,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景致。

2.王昌龄选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客观世界五彩缤纷的景物,只有与诗人浓烈的主观情感相浸染、相融合、相统一,才能构成美的艺术境界。

3.情景交融。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尤其擅长喻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同时为诗歌渲染了气氛,让边塞风光跃然纸上,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又抒发出自己感情,寄托于景之中,产生共鸣。

4.侧面烘托。通过对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表达出诗歌的意义。边塞诗一部份是表达凄凉寂寞的感情,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就能避免了直接抒发这种令人不快的感情,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不快,而是在阅读景物描写时,慢慢感受的那种边塞的凄美与孤寂,让人回味良久;而另一种边塞诗则是写军威雄壮、国盛兵强,用侧面烘托放弃对国家军队的极力刻画,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书目:

(1)2000年10月,《王昌龄集编年校注(精)》,(唐)王昌龄著,巴蜀书社。

(2)2000年9月,《王昌龄集·岑参集·高适集》,王昌龄,岑参,高适著,岳麓书社。(3)2008年7月,《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王昌龄》,许芳铭著,五洲传播出版社。(4)1986年第02期《关于岑参边塞诗的评价问题》,作者:张士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2010年06期,王昌龄《出塞》诗的多元解读,宋淑华著,《阅读与写作》。

第四篇: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国力的不断增强,使诗歌得到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领土的不断扩张与巩固,出现了很多以“边塞”为题材的诗人。在这批边塞诗人中,边塞诗歌成就最高的当属“七绝圣手”王昌龄,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七绝;艺术特色

文学是带有时代烙印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社会状况。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盛唐气象”。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份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边塞军旅的豪情生活,边塞雄奇壮伟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往建功立业的盛唐知识份子的感情共鸣。他们热烈的向往、追寻边塞生活,极为自然地留下了他们那些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边塞诗,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这种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种为国、为君、为社稷的强烈的外敛意识和追求。这种追求和意识激发了文人出世的热情。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能表现盛唐之音。吟唱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王昌龄就是边塞诗人的杰出的代表。

王昌龄一生写诗无数,尤其擅长七绝诗的创作,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唐朝的大文学家殷璠对王昌龄的评价甚高,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说王昌龄的诗是“中兴高作”1。王昌龄的边塞诗雄浑苍茫,慷慨昂奋,既反映了盛唐时代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和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弥漫着英雄主义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于诗中寄托了对征战于大漠苦寒中的将士的深切同情,并且对统治者某些用人不当的情形表示了深 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集注》。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婉的讽意。王昌龄边塞诗的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出塞》两组组诗。《出塞(其一)》更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明月关山亘古长存,“秦”“汉”互文,使人不由不联想到筑长城抗匈奴一大段烦扰不堪的历史,不由不关注到无数月下关山,而且感受到无限凄清。从秦汉而写到万里长征,苍茫的历史感和沉重的现实感结合,逼出了末两句呼唤和平共处的心声。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果说《出塞》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复杂回忆,那么本诗的前两句则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辽阔苍茫边关的无限遐想。“青海长云暗雪山”把战争气氛渲染得饱满酣畅,“孤城遥望玉门关”更是与上句想关联,意境开阔,情调激越昂扬,音调铿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展现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感情激愤,气度轩昂,将盛唐人尚武豪迈之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向往战场杀敌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一二两句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使三四两句的抒情不会变得空洞肤浅。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通过以上两首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的赏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1、善于刻画典型场景,抓住细微之景,以小见大,表达深刻的含义。王昌龄之所以被称为“七绝圣手”,就是因为他能够通过刻画典型来传达他所想要表达之感,变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为他的优点。而且边塞这一题材本来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过长的篇幅,过多的叙述描写,反而会让人失去对边塞的遐想、失掉边塞的美感。王昌龄以他独特的手法用短小的绝句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的令人遐想的凄美壮阔的边塞风光。如“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从军行》其二);“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变行路难》)“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其二)等诗句,就属此类。在王昌龄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中,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景致。“诗人多选取最能体现思想、表达感情、传递心意的景色、事物,进行细致周到的描绘,并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表现”2。王昌龄选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客观世界五彩缤纷的景物,只有与诗人浓烈的主观情感相浸染、相融合、相统一,才能构成美的艺术境界。在《从军行(其五)》中这样描述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2、感情慷慨激昂,气势恢弘。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多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愿为国家安边宁民、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以及盛唐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精神。“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昌龄《从军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等等,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王昌龄意欲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这种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一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构筑了边塞独有的自然景物和气象,在描摹边塞的艰苦和残酷的同时,以时代的责任抒发着达观、自信和悲壮的感怀。《出塞》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虽然用的是象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敌人不灭战斗不止的精神却是完全一样的。这充满热情、自信的诗篇无疑是唐代国力强盛与疆土意识强化的产物。即使抒写“边愁”,也是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的,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激扬慷慨的感情挥洒淋漓。

3、情景交融。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尤其擅长喻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同时为诗歌渲染了气氛,让边塞风光跃然纸上,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又抒发出自己感情,寄托于景之中,产生共鸣。《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时值秋季,黄昏时候,西部边塞的一座独的烽火了望台: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四顾茫茫独有一楼,更适逢黄昏,在这样思念的季节,在这样孤独的地方,加上这样凄凉的时间,如何能不教人引起寂寞之感。短短几句就把一种寂寞凄凉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呜咽的羌笛声更是多了几分凄苦,由于有前面的情景交融,下文的抒情自然是水到渠成。王昌龄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确实是到了一个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很高的境界。

4、侧面烘托。通过对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表达出诗歌的意义。边塞诗一部份是表达凄凉寂寞的感情,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就能避免了直接抒发这种令人不快的感情,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不快,而是在阅读景物描写时,慢慢感受的那种边塞的凄美与孤寂,让人回味良久;而另一种边塞诗则是写军威雄壮、国盛兵强,用侧面烘托放弃对国家军队的极力刻画,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小片断,诗人没直接写征人的愁,而是通过写军中宴乐来表现。由“新声”带起“旧别情”,不需铺叙,一烘托,各种伤感涌上心头。

5、虚实相生,使文章的内涵更深厚。王昌龄的《出塞》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更是被誉为唐代绝句压轴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眼前的一轮明月照边关,这种凄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是、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首诗的内涵深厚无比。

第五篇:送别诗的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 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 中的“ 月出寒蝉鸣”、《 送韦十二兵曹》 中的“ 海净月色真”、《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中的“月明见古寺 ”、《 巴陵别刘处士》 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 中的“ 月影在寒水”、《 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 ”、《 送刘十五之郡》 中的“ 窅窅含楚月”、《 送魏二》 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 送窦七》 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 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 别辛渐》 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 送柴侍御》 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崔参军往龙溪》 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这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 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

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起,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起,以明月表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

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 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一定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情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子。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这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心情,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2.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第一句点出时令是秋天,第二句点出是在洛阳送朋友去鸣皋山(今河南嵩县陆浑山东)。秋天薄雾,蝉声凄清,暮色苍茫,已渲染出离别的惆怅情绪。

三、四两句正面抒情,为朋友的离去而悲愁不已,预感到这个秋天将过得多么空虚和无味,可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厚。此诗直抒胸臆,沈德潜评点曰:“生趣。”《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深林,秋水,天高气爽,小船停泊在树林的清阴之中。离别前的欢聚,时近黄昏,二人在水边的浦口钱别,借酒消愁而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夜深不散,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更扰得行者和送者心烦意乱。此诗寓离情于别景,情景交融。反取其意表现最具体的莫过于《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此诗作于诗人任江宁丞时。面对着秋江,眼觑着即将解缆的舟船,朋友即将远去长安,怎不令人伤感!可是,诗的首句却反起,反劝李评事不要为离别而悲伤。安慰朋

友,也是安慰自己;强忍悲愁,不说离情。接着的第二句是顺承,说李评事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必将遇到新的朋友,又将获得新的友情。这些劝慰之词把眼前离别的悲痛表现得更加深挚。后两句更加推进一步;客店饯饮,吴姬当筵,缓歌漫舞,可以把离别的事情暂时忘却,只管尽兴饮酒,任它青枫已堕白露,晓风吹拂残月,分就在眼前,何不趁此良宵大醉一场?这是强颜欢笑之词。此诗以乐景写离愁,把无可奈何的离情别绪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又委婉缠绵。昌龄喜欢景和情相融相生,以景衬情以情如景。如《送万大归长》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这是诗人贬赴岭南途经郴州(今湖南郴州),送别朋友之作。第一句点明时当秋天,万大离桂阳(郴州)去

下载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学号:1109280117姓名:刘柯 【摘要】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

    送别 诗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 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

    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⒈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

    送别诗

    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

    送别诗

    送别诗常用意象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

    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虽说唐朝空前繁华,但真正的繁华尽在中原地区,在遥远的西域生存依然是一种挑战。那里飞......

    送别诗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

    送别诗★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