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

时间:2019-05-13 06:1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

第一篇: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内容提要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不朽的诗篇。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的重视。李白的诗歌中着重描写客观事物在他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努力展现自已炽热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题材广泛 想象 细节描写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不朽的诗篇。其中,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重视。而笔者则偏爱于李白的山水诗。在这些诗篇中李白着重抒写客观事物在自已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努力展现自已炽热的内心情感。

一、李白创作特色形成的原因

唐代诗人,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或因出仕,或为求名。而李白的创作也离不开他一生的坎坷经历。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有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当时的蜀中是一个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因此,儒、道都对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大约18岁左右,李白学习了纵横术,又因为李白有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达长安,为争取政治出路而拼搏,但终于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但不满两年,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随后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李白的诗歌创作已逐步趋于成熟。此后11年里,他继续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可是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见面。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正是因为李白一生在政治生涯上中的挫折碰壁,才使得他把赤子般的天真情谊奉献给同道和纯朴善良的下层人民,倾诉于无私无猜的大自然。所以他寄情于清风明月,漫游在名山大川,面对祖国各地的绮丽风光,扩大了视野和心胸,自然激发他创作出了许多景色雄伟壮丽而又洋溢着积极乐观情绪的不朽山水名篇。

李白的山水诗,从题材内容上看范围十分广泛。这与李白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李白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他入蜀中、出三峡,南至江浙,东至齐鲁,北游长安、洛阳、太原,游览了无数名胜古迹,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充满了热爱与赞美的豪情。李白为其写了许多不朽的诗作,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其成就不亚于以山水诗著名的王维。更有著名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李白山水诗的创作特色

李白在山水诗内容题材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不仅写眼中的山水,更写心中的山水,利用想象或梦游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因梦而游,飘然而至,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水气、闪电、鸣雷、石洞、神仙,纷至沓来。借梦中惊心动魄的奇景,对抗腐败的政治、黑暗的社会,最后透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奇光异彩。

李白的山水诗在细节刻画方面生动形象。李白在描绘山水时,十分善长用色彩,描出优美的景色。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绿竹入幽,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其中“青”、“碧”、“紫”、“银”、“绿”等字,把整个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绚烂多彩,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同时使整个画面的意境充满了生机。

李白山水诗在结构构思方面亦不拘泥于形式,只重“情”字,并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情之所至,笔之所至。”正如苏轼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蜀道难》开始一句“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破空而来,中间又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结尾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情不自禁的感叹,是在写景的基础上作者情感的升华,也是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意象的描写,全无刻意安排的迹象。这就是李白山水诗,情从诗中自然喷发,使之成为一代“诗仙”。

李白山水诗中蕴含着很高的政治热情,李白将其直接坦率的表达出来。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功成身退。在政治方面的热情,贯穿着他的一生,即便遭受过沉重的打击与挫折,他始终没有完全冷却。最具特色的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它们气势不凡,色泽瑰丽,仿佛笼罩着某种神话气氛,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李白山水诗最大的特点是对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在李白心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深刻地揭示出了道家思想。我们知道,道教的思想观念伴随着李白的一生,渗入到他的社会生活中。并随着他的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推动他走进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更加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

此外,李白还有一些山水诗直接写出了向往仙境、交往神仙,自是理想的追求,这种狂想的表现,显示出谪仙的不凡。但天宝之后,由于国家政治昏乱,个人遭际失意,随着年事阅历的增长,使他对人间权贵更为激愤,对天上神仙亦感梦幻,于是怀着美好梦想广游名山。这种变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集中典型的表现。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天姥山却是可望可游的。于是梦中“飞渡镜湖月”,到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转眼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而至。但就在此刻,梦醒了,天姥仙境不见了,只有诗人自己在枕席之间。于是他深深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荣乐原是一场梦,人间万事都是不断流逝的江河水,无可挽回。因而他要骑鹿访名山,寻求那梦想中的美妙仙境。客观的大自然山水在梦幻中变成了神仙世界,理想以狂想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出一个新的高度。

李白的山水诗基本都是以凌云壮志的胸怀谈起的,而李白又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大量的诗作中,描写祖国山河的山水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涉及山川范围极广。所表达的感情真挚充沛.表现出李白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怀友思乡等内心情怀。当然,山水诗只是他所有诗作中的一部分,这些山水诗也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作品,但是他一生的激情与理想,却又与这些诗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像《赠汪伦》是从友谊方面着手。

李白则认为这样的山水的描写方式缺乏诗歌形象的飞跃感和流动感,所以他的山水诗大多选材名山大川、雄山奇水,由此形成他特有的意象群,气势磅礴、形象壮观,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和崇高。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涛卷海门石,雪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原型意象是“阴”。„淮南

子•天文训》云:“阴气为水”,《白虎通•五行》载:“水者也”。在南朝的山水诗歌中,水意象象征着悲哀、怨恨、阻隔、伤逝之情。在李白的山水诗中也有大量关于水的描写,但他 笔下的水意象彻底摒弃了前人的基调,更多的是表达乐观的 情绪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探索人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同样 是对水意象的描写,李白不是低沉地哀吟,而是以充沛的激情与豪迈去感叹生命和人生。“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己衰败。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李白《古风•十一》)经过李白之手,阴柔的水意象一改旧貌,表现出非凡的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山水诗中的思想情感来看,李白的山水诗,意境壮美,很有气势,有着伟大的思想深度和豪迈的情感。他以自身的个性去改造眼前的山川大河,将这些景物理想化。他往往是从把握整体的方向入手,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以主观情 感上的需要山水的形象进行刻画,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意象,显示出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何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司、”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横江词》)。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描绘了一美轮美负的神仙世界:二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莺回车,仙

之人兮列如麻。二如此盛大而热烈的场面,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神仙世界的光明美好来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表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思想。而”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工“又表明了李白与权贵决绝的态度口

李白是一个轻权贵重友人的诗人,在他的山水诗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友J倩,如、峨嵋山月歌》:”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诗作中写道,山月能够和人万里相随,而诗人与友人却无法相见,这样的对比使得“思君不见”的感慨之情愈加深挚。明月当空,近在眼前却永远无法触及,这更是思友之倩的象征。这也正是凡在诗作中咏月之处,每每皆是抒发江行思友之倩的充分体现。而其晚年被判长流夜郎之罪,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口

在近于绝境的心境中,半途忽然遇赦,被压抑的心倩彻底释放在返回江陵途中作出《早发白帝城》这一名篇,它正是这时李白深厚情感的一种宣泄与体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小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表达出的倩感,是李白历尽艰难后重履康庄的快感与激倩,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倩就好似滚滚而来的江水奔涌东流口整篇诗作既有写景又有抒倩,写的是明快之景,抒的是愉悦之倩,达到了倩景交融的完美结合,不愧为传世名篇。

从创作方法来看,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说他的成就达到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顶峰,而这一浪漫主义的本质就是由他的山水诗反映出来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充分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使其山水诗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形象。以他的名篇《蜀道难》为例,全诗将历史、现实和神话交织在一起,以变幻莫测的笔法,飞快地流动节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蜀道之奇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的蜀道的崎岖与艰险,寓意深刻,意境壮美。李白的往往山水诗以想象和夸张取胜,同时又融入神话传说,使山川既有鲜明的性格又有一层神秘感,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山水的阳刚之美与神仙形象的阴柔之美在其诗作中相融合。使山水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别具一种层次之美。另外,李

白的山水诗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诗中壮美的形象、伟岸的倩操和崇高的意境,表现出他蔑视权贵,追求自

由,•喷世嫉俗的高贵品格,给人以巨大的鼓舞。所以说,《蜀道难》不愧为一篇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的浪漫主义杰作。

从内在涵义和艺术特色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就在于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

李白的山水诗中对山水的描写,不只是局工艇于山水,而是以山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倩感,表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李白笔下的山水巍峨峥嵘、波澜壮阔,展示出一种冲破一切束缚,追求自由的重大精神力量。而追求自由、人格独立和理想的实现,也正是李白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心声。同时,李白在诗中对祖国壮丽山何的豪迈气势的展现,其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也是盛唐时代整个社会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反映口更重要的是,李白的山水诗中透露着一种字宙意识,是字宙意识的觉醒。李白对大自然的思考,并不限于社会历史,更将人生和社会放到无穷的字宙中加以考察,使他的山水诗更富哲理,饱含独特的美学意蕴。如旧出入行》:”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一这种字宙意识对他的山水诗具有巨大的升腾作用。

从价值取向角度来看,李白在其坎坷矛盾的一生中,既有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一面,因此,二重取向就成为理解其山水诗审美价值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李白的才学博大精深,他自幼用功苦学,博览群书.正是。读万卷书二充实了李白的学识,他将儒释道三家学说集于一身,使他的山水待呈现出三种境界:入世一出世一永生李白相信尽管前面的路障碍重重,但终将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入世思想。另外,道家的思想对李白也有较大影响,李白对道学有过深入的研究,又好访道炼丹,诗心与道心相通,因而以”诗仙“著称于世。对于佛学,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他追求一种超越现实、超越人生的美,这正是他佛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因此,在李白的山水诗中,一直贯穿着两种价值取向,而这主要形成于他的青年时期及以后的人生经历当中。青年时期,李白己有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一面,他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希望能够辅佐帝王使国家

富强,百姓安定;同时又有道家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思想,喜欢栖隐山林,求仙访道。《江上吟》中,”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诗中既有他对屈原的忠君爱国的肯定与赞誉,又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感叹。一方面要辅佐帝王,一方面又要成为飘逸洒脱的神仙,这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一直伴随李白一生从人文主义角度来看,李白对山水真与善的眷恋,并且根据自己的心境给山少II大何渲染上不同的感倩色彩,将自己被压抑许久的内心感倩释放出来,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口

李白对自然山川的真与善的挚恋。其实也是一种对人生之恋的曲折表现。因此,他的山水诗中往往会洋溢着孩童般的倩趣。李白山水诗中,春夏秋冬四季也早已融入了诗人李白

真纯善良的感倩。如《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开轩聊直望,晓雪何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二又如,《秋下荆门》: 二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妒鱼,自爱名山入中。“正是李白对祖国自然山水的真与善的爱,使得他的诗作无处不透嚣着真挚和友善的倩感。可以说,李白对这种倩趣的发现,为山水诗注入了真与善的营养,既是感性

心灵的苏醒,又是对自我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口

李白的山水诗中把人性自然的欲望毫无保留的流露出来,将心灵放纵的童真、丰富神奇的幻想和奔放浪漫的倩感一一呈现于世。李白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山水诗作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是历史和时代造就的,同时又与他本人的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他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倩,描绘祖国壮丽秀美的何山,并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J倩景交融,韵味悠长,又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批判的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李自的山水诗又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是集《诗经》、楚辞》以来文化之大成,又从历代诗人身上广泛汲取滋养。李白受庄子、屈原影响较深,成为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同时,他的山水诗深又受陶淤}明、谢灵运、谢眺等山水诗人的影响,兼有各家之长,因此超越前人成为我国山水诗的一座高峰。

第二篇:试论李白山水景物诗的内涵[最终版]

试论李白山水景物诗的内涵

郭三省

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以其繁富的数量和辉煌的成就被当之无愧地尊为有唐一代文学,而盛唐之有李白一如诗歌之有盛唐,李白以他的人格、热情和才华,以他惊风雨、泣鬼神的诗歌,适逢其会,走在时代的前面,成为盛唐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在李白千余首诗歌中,数量可观的山水景物诗(约400多首),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受到世人瞩目。

古典诗歌中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早在《诗》、《骚》时代,即不乏名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千古传颂。但是,作为诗史上独树一帜的山水诗的产生,并有大量作品问世,则有待南朝刘宋初年谢灵运等诗人的出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经历了齐梁以来的发展,到盛唐时代,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成为诗苑中一枝独具芬芳的奇葩,与祖国壮丽的河山相互媲美,相映生辉,流香百代。这一诗歌样式到了诗仙李白手中,更是被运用得裕余自如,佳作纷呈。他以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幅幅饱含激情、蕴涵丰富、兴寄遥深、意境壮阔的山水景物画卷,他笔下的峨眉山月,巫峡猿啼,庐山瀑布,齐鲁风沙,无不令人魂牵梦萦;滚滚黄河,茫茫大江,巍峨泰山,崔嵬剑阁,又皆使人豪气满怀。李白以其卓越的诗才,或勾勒盛世山水,或点染乱世山水,或寄意梦中山水,或描绘画中山水,多方位、多层次地表现了盛唐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了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和诗人崇高率真的人格、豪放飘逸的个性,寄寓了诗人坎坷的身世感慨,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一、李白山水景物诗的时代特征

别林斯基指出:“一个诗人越是崇高,他就越是属于他所出生的社会,他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点也就越是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475页),也就是说,一个诗人只有代表一定的社会时代、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就才会显得愈加崇高、伟大。

首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表现了博大宏阔的盛唐气象。李白所处的时代,正值大唐帝国由“贞观之治”而进入“开元之治”的鼎盛时期,版图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成为自秦汉以来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作为盛唐时代的骄子,李白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勾勒出的是一幅幅盛世山水图,他笔下的景物,气势是高大宏阔的,基调是昂扬明快的,色彩是自然明丽的。写庐山是“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谣》),写华山是“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都表现出一种博大壮阔的景象;望黄鹤山是“雄雄半空出”,望庐山瀑布是“半洒云天里”,登太白峰是“举手可近月”,登瓦阁是“仰攀日月行”等等这些山水景物在李白笔下都显得崔嵬壮观,气势宏伟,即使本来不太高的黄鹤山、太白峰,一经李白之手便气势不凡,高与天齐;登上雄奇的泰山则更是“举手开云关”、“扪天摘瓢瓜”(《游泰山》),摩弄日月,手摘星辰,别是一番气象,至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非盛唐不能有,非太白不能道,表现出一种博大壮观的景象。

生长在盛唐时代的李白,强烈地感受着盛唐鼎盛文化的氛围和大唐帝国强大的国威,他诗中的山水景物都显示出一种横空出世、宏伟壮阔的夺人气势,黄河的声势,泰山的雄伟,半洒云天的瀑布,巨澜翻滚的巫峡,都交响成一曲雄浑的盛唐之音,显示出一种博大兼容的盛唐气象。读其诗,想其景,自然而然在心中再现出大唐帝国的鼎盛气象。

其次,李白的山水景物诗中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唐王朝的鼎盛鼓舞激发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用世热情,开元之治的政治氛围,也为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奋发进取的环境。呼吸着自由健康的气息,在开元之治的阳光普照下成长起来的李白,在他早期山水景物诗中,表现出的用世热情,便代表了当时积极用世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诗人作别少年时代读书的匡山时,决心献身大好时代,“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沿江出蜀,《渡荆门送别》一诗,展现出一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开阔景象,诗人独立船头,纵目四望,沉浸于对宽广前程的展望,心神为之骀荡,胸怀为之宽阔,虽有思恋之情,却无离愁别恨,情调是高昂的,景象是开阔的。《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中,“直上青天扫浮云”的气概和《行路难》中“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更直接地反映出诗人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作者山水景物诗中的意象健康明朗,饱含激情,催人奋发。海是“巨海纳百川”(《金门答苏秀才》)的博大,山是“秀出南斗傍”(《庐山谣》)的超迈,黄河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瀑布是“半洒云天”的气势。黄河、瀑布、长风、激流等意象,都给人一种奔腾不息、无坚不摧的力量,令人振作,催人奋进。

另外,李白在勾勒盛世山水、表现盛唐气象的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盛极而衰的风云变化。唐朝的开元盛世只是昙花一现,唐玄宗很快就变成一个“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的安乐天子,沉溺于酒色歌舞,骄奢之心日长,励精图治之志渐消。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进京、供奉翰林期间,充分领略了盛唐的鼎盛和国威,也看到了上层政治的腐败和王朝政治的危机。李白在山水景物诗中便相应表现出明暗交替、悲欢杂揉的特点,离开长安后,李白的山水景物诗,或悲流水,或吟秋山,或怀古人,或哀弃妇,大多为“挥斥悲愤”之作,《月下独酌》、《登金陵凤凰台》表达出一种沉重的孤独和深广的忧思。经历安史之乱,“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豫章行》)的景象和“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荆州贼乱临洞庭云怀作》)的呼号,则是一幅触目惊心的乱世山水图,味之令人伤情。

时代的推移,政治的动荡,必然会影响敏感的诗人,李白一生的经历遭遇和荣辱坎坷,大致与盛唐国运的兴衰变迁步步相随;他山水景物诗中的意象和基调,也与盛唐时代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时当盛世,则“心乐而声泰”,时至乱世,则必然会因“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而产生“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雅好慷慨之文。李白的山水景物诗,从一个敏感的诗人的独特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风云变迁,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李白笔下的山水景物才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象,被赋予更深刻、更丰富的蕴涵,放射出独具的魅力,使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击节称赏,回味不尽。

二、李白山水景物诗的个性特点

李白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的灵山秀水蕴育了他独特的个性,少年时代儒、道、纵横诸家兼容的教育培育了他博杂的学养和豪侠性格,“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至二十四岁,“以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自信凭着他的才华和学识,可以直取卿相,济世安民。然而,事与愿违,李白怀瑾握瑜,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得不到权贵赏识重用,奔波终生,历尽坎坷,壮志未酬,但初衷未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崇高 而执着的追求。晚年因永王事件遭贬流放,饱受屈辱凄苦,依然想着为国建功立业,年届六十一岁还上书请缨,欲随李光弼北上讨贼,因病未去,仰天长叹“天夺壮士心”!这种火热的报国之心,九死无悔的用世热情,感人至深。正如李斯托威尔所说:“没有灵魂的高尚与伟大,最高贵的艺术品和自然都必定会永远黯淡无光”。李白虽然怀才不遇,终生坎坷,没能成为一位政治家,但他那种自许为伟大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感却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赋予他笔下的山水景物以崇高的精神力量,闪耀出理想与个性的光辉。

李白的山水景物诗,受盛唐奋发向上时代精神和开明政治氛围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激情。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我们既感受到“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穀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那种雷霆万钧的威力,又体会到“巨灵咆哮擎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同上)那种冲决一切束缚的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望天门山》)劈空而来,有奇崛倾倒之势;他笔下那一泻千里的江河,直插天外的峰峦,都充分显示出一种追求个性解放的激情,成为他追求自由的写照。在这些博大的山水景物中,始终巍然屹立着一位崇尚自由、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自然景物成了他精神的外化、个性的体现和人格的象征。

同时,李白个性的各个侧面,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有着较为充分地展现。《新唐书·本传》中说李白“击剑,好任侠,轻财重施”。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也有“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的自述。其实,李白性格中最具光彩的一面是傲岸不屈、蔑视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开得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狂放傲慢,桀骜不驯,显示出一种独立不羁的个性特点,正是这一傲岸狂放的性格,在历代读者心目中树起了诗人李白的高大形象,放射出一种强烈的人格力量。在李白如椽的诗笔下,不仅有黄山奇峰、横江恶浪、边塞风雪等充盈着张力的巨大形象,也有宁静的湖山、明丽的秋光、闲远的山村,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跳北楼》),“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宁静淡远,韵致天成,表现了李白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境,展示了李白性格中平和冲淡、亲近自然的一面。同时,联系李白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同情,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性格中的不同侧面,也正是这多个不同的侧面,合成了一个真正伟大的李白,显示了李白人格的高大。

李白是豪放的,也是飘逸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正是诗人豪放性格淋漓尽致的宣泻;“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是诗人飘逸潇洒风姿的展现。由于李白受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出世思想的交互影响,在顺利时便急于用世,建功立业,在受挫时便出世思想抬头,寄情山水,形成了其功成身退、回归自然的处世态度,“功成拂衣去,归入五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设想“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李白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在他笔下的山水景物中有不同程度的投影,或豪放,或飘逸,或狂傲,或谦逊,或出世,或入世,或乐观进取,或忧郁悲愤,和谐交织,错综杂揉,丰富了李白山水景物诗的内涵,展现了李白坦荡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傲岸的个性,高洁的人品。他那雄奇飘逸的诗风与他异世卓立的个性,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恰似“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沈德潜《说诗晬语》),真令人有非太白不能道的感慨。

三、李白山水景物诗的寓意象征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意深也。”李白终其一生,遭遇坎坷而复杂,有着常人所未经历的大起大落和大喜大悲,积蓄了激越、复杂的情感,他几度漫游名山大川,目睹了天地奇观和灵山秀水,发言为诗,自然就将自己复杂的主观情感寄托于山水景物,借助于自然界的山水草木,烟云竹树来曲尽其意。李白一生“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书怀示息秀才》)。玄宗朝逐出长安已够落魄,肃宗朝再流夜郎毋乃太难堪,他胸中郁结着块垒,心头蕴塞着愤慨,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但又由于处境的微妙和情感的复杂,使他难以直抒胸臆,他对朝廷既含指斥、又有依恋;对权贵既横眉冷对,又要四处干谒,以求引进。常常是“身在江湖之上”,却又“心存魏阙之下”,幻想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其政治理想。再加上他受《诗经》比兴手法的熏陶,又直接师承屈原创作中“美人香草”的传统,便形成了“凡所著述,言多讽兴”的特点(李阳冰《草堂集序》)。他自己在《暮春江夏送张相监丞之东都序》中也说:“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苍穹,挥斥幽愤”,更是一语道破了他借景寓情、挥斥幽愤之实质。

首先,李白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寄寓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和仕途坎坷的经历。《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贺知章读未卒篇便大加赞赏,称李白为谪仙人。从问世于天宝年间的《河岳英灵集》收有此诗和李白二入长安时贺知章已读此诗的情况看,《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干谒无望、致仕失败、感受到人世坎坷和仕途艰难后的作品。《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南朝阴铿《蜀道难》在描绘蜀道之难时,又备述仕途之险,古代文人以山水之险隐喻仕途艰难者也屡见不鲜。中唐诗人姚合在《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有:“李白蜀道难,盖为无成归”之句,堪称李白百年之后知音。李白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乘兴而来,无成而归,这一时期所写的《长相思》、《行路难》,或托儿女私情以寄意,或借山川之险以寓情,可以看作解读《蜀道难》的注脚,诗中反复唱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一篇之中,三致其意,三致其世路坎坷之意,三致其仕途艰难之意,三致其仕进无路之意,构成了这首山水景物诗的主旋律,其感慨是至诚至深的,因而被陈沆称为“失声横涕之作”。

李白不仅寓意于现实山水,有时还寄意于梦中山水,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李白越中之行前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作别东鲁诸公。似乎现实山水还会限制诗人的神思,因而诗人借助于梦中山水,放纵神思,极尽联想、夸饰之能事,把一座小小的山丘写得高与天齐,直插天宇。陈沆在《诗兴比笺》中说“太白被放之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一语道出个中真意。联系李白供奉翰林、被谗出京的经历和诗中描绘,或可窥见其中寓意所在。诗人把供奉翰林的经历,通过梦游天姥来寄意,“一夜飞度”、“身登青云” 暗寓奉诏进京一时荣宠之事,云之君、仙之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也正是朝廷中的景象,最后,终于魂悸魄动,恍然惊起,大梦初醒,长声嗟叹,富贵荣华恰似南柯一梦。“世间行乐亦如此”堪称点睛之笔,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陡然一转,干脆丢开梦游山水之事,直奔主题,点出了托梦言志、隐书其事的寓意,这段经历,曾被作者更形象地称为“攀龙忽堕天”(《留别广陵诸公》),可与此诗相印证。

李白流夜郎途中遇赦下江夏,“寒灰重暖生阳春”的幻想再度破灭,又一次重尝了失望和幻灭的痛苦,正好在这时与被贬外任的长安故人韦冰相见,同病相怜,感慨万端,在《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发泻了自己从政无门、成仙无望的苦闷,这位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人由于那种深重的苦闷,也觉得“山水何曾称人意”,纵思骋想,冲决一切束缚,高喊捣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以黄鹤楼代指求仙,以鹦鹉洲暗寓汉末弥衡被害事,代指从政之险,因而用捣碎、倒却的象征用语,表示自己再也不为成仙和从政而自寻烦恼,只有用歌舞来排忧解愁。

其次,唐代的政治风云、时势变迁也在李白的一些山水景物诗中有不同程度的隐喻。李白借写景登览、融时事于怀古,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兴衰之叹和对朝政的指斥,《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行,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绵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郦歌愁绝不忍听。”写诗人在春日的黄昏送别友人,汉文帝的陵墓灞陵,使人自然联想到开创盛世的汉文帝和在汉末乱离中从这里南下避难的王粲,盛衰之叹,不言而喻,回首帝都,“紫阙落日浮云生”,落日浮云,在古诗中往往是政治不清明的象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末联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 人愁”。《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中感叹“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古风》借咏月蚀寓事以“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喻皇后被废,或托物遣怀以“孤兰生幽园,丛草共芜没”言贤不被用,寓意都是比较明显的。《大车扬飞尘》借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暗讽唐玄宗晚年轻信奸佞,疏远贤士,表明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越中览古》、《苏台览古》等作,貌似写景怀古,实则痛切时事,述写越王、吴王好色误国,简直是对趋步后尘、沉溺酒色的当朝统治者的当头棒喝。

四、李白山水景物诗的审美意蕴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传统上就很强调修身养性,有“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之说。俄国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自然界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意义”(《生活与美学》第lO页)。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之所以显得美,关键是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本质,成了诗人主观情感和高尚节操的象征,如山之喻其巍仪,石之喻其坚定,松之喻其忠贞,兰之喻其芳洁,冰之喻其清正,竹之喻其节操。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审美意蕴,首先表现在崇高博大,以气夺人。他在自然景物中,选取泰山华岳、黄河长江这种气势磅礴的巨大形象,镕铸情感,尽情挥洒,进行非同凡响的艺术表现,显示出一种崇高美、气势美、力度美,这也是李白山水景物诗的魅力所在。即使一些本来并不高大宏伟的景象,一经李白之手,也就被赋予一种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意象,如并不出名的黄鹤山在李白笔下是“雄雄半空出”,并不高大的天姥山,也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意境开阔,气势逼人。这些意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诗人崇高品质和精神力量的外化,也正因为如此才赋予山水景物以夺目的光彩和夺人的气度。

同时,李白对名山胜水的吟咏,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的情趣,常常会把人带进一种物我合一、随心去留的境界,使人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写出了春山宁静绚丽的美。李白是唐代歌唱明月最多的诗人,“明月”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把酒问月》、《古朗月行》等诗中的明月,不但感发了诗人的诗情、象征诗人的情操,更启迪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从而给作品带来了诗意与哲理交融的风采。《月下独酌》中诗人更是将明月拟人化,人对月,月随人,人与月共舞交欢,月 与人对酒同醉,表现出月人合一的意象。在短诗《独坐敬亭山》中,诗人创设了一个“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境,发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感慨,山与人相对,人与山相亲,别有一番幽深韵致,达到了物我合一、物我相忘的自然美。

另外,李白还有少量诗歌摹写画中山水,别有情致,更直接地表达了李白对山水景物的审美观点,如《莹禅房观山海图》“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写征帆瀑布,意象壮阔;《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状激流喷射,气势非凡;《烛照山水壁画歌》写“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意境清幽淡远。画中静止的山水经李白生动传神的描绘,神气飞动,有声有色,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令人神往的魅力。

通观李白的山水景物诗,或描摹景物,或吟咏山水,都豁人耳目,沁人心脾。作纯山水诗读可从中领略山川之雄丽,天地之浩气;作寓意诗观,可从中领悟世道之艰难,风云之变幻。正因为他的诗意境阔大,内涵丰富,赏山水者得山水之精魂,涉世务者悟世道之微妙,因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总之,李白作为一位好入名山、敏锐多难、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将与自己的生平遭遇和与之相关的时代社会融入他所钟爱的山水景物,赋予其山水景物诗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深刻的蕴意内涵,唤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共鸣,这也是李白山水景物诗的永久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资料:

1、林家英《李白研究》

2、王

琦注《李太白全集》

3、王

琦编《李太白年谱》

4、李阳冰《草堂集序》

5、魏

颢《李翰林集序》

6、宋

祁《新唐书》

7、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

8、安

旗《李白传》

9、刘

勰《文心雕龙》

10、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第三篇:李白饮酒诗主要有哪些特点呢?,李白的诗

在中国文化史上,李白的地位和知名度,离不开诗与酒。他既是天才诗人,又是酒中仙,李白亦曾以酒仙翁自诩(见《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而且诗与酒是密不可分的,诗与酒的结合便是一斗诗百篇(杜甫《饮中八仙歌》)。晚唐人郑谷诗云: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读李白集》)似乎认为李白所有的诗都是酒后之作,固然未免夸张;但是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他一日不能无酒,有酒便有诗也几乎是事实。如何看待李白的饮酒和饮酒诗?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云: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大体认为李白是借酒浇愁。借酒浇愁是有的,但并非仅此而已。李白饮酒,也有嗜其酣乐的成分,也有其他比借酒浇愁、嗜其酣乐更复杂的成分,是值得予以探讨的。

酒之为物,是一种对人类具有二重消费意义的特殊消费品:一方面,它是比布帛菠粟等基本生活资料更高等级的物质消费品;另一方面,又因其能引起人的心理愉悦而成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就这个意义讲,饮酒,或日酣乐,乃是普通人们的一种正常生活享受需求,尤其是精神生活的享受需求。酒还有一种属性,就是饮酒达到一定量时,会刺激大脑皮层,使人进人精神亢奋、甚至迷狂的状态,即醉态。

在充满矛盾和斗争、充满欢乐与痛苦的现实社会中,为了感情的发泄或感情寄托的需要,人们有时要凭借饮酒来寻求精神刺激,从而使饮在人生享受的意义的基础上,又获得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新的意义:愉悦、兴奋作用和遣愁作用。从积极方面说,这两种作用都高于人生需求中的享受层次,而与人生需求中的发展层次有关:前者可以激励人在发展过程中上升时的追求热情,后者可以排解人在发展过程中受挫时的精神痛苦。-李白的诗

世俗的饮酒,常常停留在享受的低层次上。不仅如此,它还会崎形发展,达到醉生梦死的地步。

盛唐时代,由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以及政治的开明、思想的解放,在文人群中形成了两种风尚:一是渴望建功立业,希图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甘平庸、寂寞地度过一生;二是追求人生的快意和生活的乐趣,纵乐遂成为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前者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发展的需求,后者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享乐的需求。二者兼得互补,构成了盛唐知识分子完美无缺的人生观,而纵酒饮乐,正是这种人生观的综合表现:饮酒既满足了他们的享受欲望,又鼓舞了他们的进取精神,还为他们提供了在人生各种际遇下宣泄感情的最佳形式。作为盛唐时代领袖群伦的特异之才李白,把这种知识分子的时代风尚发挥到了极致。

一方面,他高唱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琶》),要实现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另一方面,他又高唱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搏空对月(《将进酒》),要实现人生的美好享受。盛唐诗人中,没有谁把纵酒之乐写得比李白更淋漓尽致、更美妙动人的了。然而,李白又不仅仅是以酒纵乐,当他把功业理想和创造激情灌注到饮乐中时,他的饮乐就以其进取精神远不同于世俗的饮酒;当他借了酒的力量进行美妙绝伦的诗歌创作,并且在其饮酒诗中进行无所顾忌的情绪宣泄、对压抑者进行态意反抗时,他的饮酒就不但冲破了儒家文化的侄桔,而且超越了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位文人。

第四篇:李白初中必备诗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行路难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五篇:李白饮酒诗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自遣

【内容】:

对酒不觉瞑[1],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月下独酌

【内容】:

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内容】: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行路难

【内容】: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内容】: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送别

【内容】: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山中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

【内容】: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再一杯。

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前有樽酒行二首 【内容】:(其一)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磋砣。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南陵别儿童入京

【内容】: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客中行

【内容】: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金陵酒肆留别

【内容】: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广陵赠别

【内容】: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把酒问月

【内容】: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下载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白的诗[大全]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

    李白求职诗

    《与韩荆州书》——李白 1. 原文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小编推荐)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1 目 录 [摘 要]............................................................. 3 [ abstract ].....................................................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有关它的思想性和艺术特点,介绍的著作颇多,从教材中也了解不少。本书仅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以......

    李白写酒诗

    月下独酌其四 穷愁千万端。 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 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 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 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 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 糟丘......

    诗魂——写给李白

    诗魂——写给李白 梦中,你向我走来。 你身着一袭青衫走来。你的头高高地扬着,似扬着你那不屈的灵魂;瘦削的肩膀似无法承受苦难之重,却又坚强地挺着;夜色黯淡了你俊秀的面孔,却更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