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团课结业-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之我见
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层有多少活力,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对社会和青年的有效影响有多大。基层组织不牢固,团的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团的事业就无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让基层活起来、动起来。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团建是高校团建的基础性工程,基层团组织在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水平和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建设和提高对加强高校团建工作意义重大,是建设和谐校园对基层共青团组织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传统的威权管理体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道德内涵,过多地强调责任和贡献,而忽视了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成员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组织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但制约高校基层团组织目标功能的实现,而且制约着成员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利益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分化状况下,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给现今团员队伍的价值观念带来直接的影响,也给共青团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团员意识淡化与基层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团员意识是一个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认同,直接表现为团员对团组织和团的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团员意识淡化直接削弱了团的组织基础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对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由团员意识淡化而造成的基层团组织作用弱化更是不容忽视,团的基层组织必须在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有所作为,否则会导致此种现象的蔓延,削弱团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三、提升学习能力,努力将高校基层团组织创建成“学习型”组织
建立基层组织学习情况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学习现状,具体包括:高校基层团组织有没有鼓励成员并为成员提供资源和条件促使成员实现自我导向的学习?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有没有做到鼓励成员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有没有解决学习问题的计划?成员头脑中有无共同愿景?成员能否主动接受共同愿景的召唤?高校基层团组织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行动方案。
建立学习促进小组。建立专门的学习促进机构,不妨称之为学习促进小组。学习促进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促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内的组织学习,力求使学习成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内每个成员和每个部门乃至基层团组织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为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成员和整个高校基层团组织都可以从中不断增长知识和经验,从成员之间的交流之中获益,从而使高校基层团组织不断保持进步。
团委、团支部书记率先垂范。我国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深入开展活动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组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组织的主要领导真正重视,并把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到组织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倡导和推行这项变革。领导者通过角色变换和身体力行,对组织学习表示明确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心。高校基层团委书记应该兼任学习促进小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团委书记、团支部书记应该率先垂范,作为学习型领导,身体力行地参与组织学习,担当组织学习的发起人、致力于组织学习的倡导者、成员学习的赞助者、积极学习的急先锋、学习新型领导方式的模范,把学习成果作为考核与激励重要依据的坚决执行者。
建立组织学习的观念和信仰。知识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共享是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是组织学习区别于个人学习的根本特征。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在组织内部大力推广关于组织学习的观念与信仰。要培育共享的价值观,通过共享实现交流者的共赢。要引导成员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大力倡导树立共同愿景,动员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学习。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精简组织层次,充分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给成员留出更大的责任和自由;删除条条框框,以大原则、方针、政策和目标取代那些过于琐碎的条条框框,给团支部书记留下适当自由处置的余地,增加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应变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方便组织沟通,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计算机网络,成员可以定期从中得到学习产品,设立公共信箱、公共网络平台等。
组织创建要达到凝聚型、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目标,是要使基层团组织具备这四种特征。它们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和谐共存关系。凝聚是团组织建设的基础,有凝聚才有发展;学习是所有团组织成长的动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服务是团组织工作的根本,要在发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发展;创新是团组织不断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组织成长革新的重要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进一步推进团组织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高校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深化团员的思想教育,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思想阵地”作用。加强团组织基层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团支部的“思想阵地”作用,深化团组织思想教育内容,正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社会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因此,首先要立足实际,在理解青年学生迫切希望成才的基础上,把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紧密结合,认识到仅凭政治信念、道德理想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的需要,他们还需要有健康的心态、自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充实心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实现从单一强调社会需要向重视个人需要转移。其次通过政治学习的方式带领广大团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在团员青年中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的进步和提高,进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就是一个有着远大前途的组织,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就是一个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被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组织。青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实现祖国宏伟蓝图的奋斗者,而共青团组织是全国青年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引导、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使青年紧紧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相信共青团组织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定能带领青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祖国辉煌的明天做更大的贡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是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认真领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精神,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增加综合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西部大开发取得巨大成就。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这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西部大开发实践了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1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化解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下大气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开发成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水平,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高度统一,形成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合力。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依托。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贫困面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大开发任重道远。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交通、水利放在优先地位,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遏制和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深入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要促进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紧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扎实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要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要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和政策已经明确,要进一步认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第二篇: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之我见(推荐)
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层有多少活力,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对社会和青年的有效影响有多大。基层组织不牢固,团的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团的事业就无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让基层活起来、动起来。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团建是高校团建的基础性工程,基层团组织在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水平和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建设和提高对加强高校团建工作意义重大,是建设和谐校园对基层共青团组织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传统的威权管理体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道德内涵,过多地强调责任和贡献,而忽视了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成员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组织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但制约高校基层团组织目标功能的实现,而且制约着成员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利益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分化状况下,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给现今团员队伍的价值观念带来直接的影响,也给共青团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团员意识淡化与基层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团员意识是一个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认同,直接表现为团员对团组织和团的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团员意识淡化直接削弱了团的组织基础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对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由团员意识淡化而造成的基层团组织作用弱化更是不容忽视,团的基层组织必须在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有所作为,否则会导致此种现象的蔓延,削弱团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三、提升学习能力,努力将高校基层团组织创建成“学习型”组织
建立基层组织学习情况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学习现状,具体包括:高校基层团组织有没有鼓励成员并为成员提供资源和条件促使成员实现自我导向的学习?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有没有做到鼓励成员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有没有解决学习问题的计划?成员头脑中有无共同愿景?成员能否主动接受共同愿景的召唤?高校基层团组织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行动方案。
建立学习促进小组。建立专门的学习促进机构,不妨称之为学习促进小组。学习促进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促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内的组织学习,力求使学习成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内每个成员和每个部门乃至基层团组织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为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成员和整个高校基层团组织都可以从中不断增长知识和经验,从成员之间的交流之中获益,从而使高校基层团组织不断保持进步。
团委、团支部书记率先垂范。我国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深入开展活动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组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组织的主要领导真正重视,并把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到组织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倡导和推行这项变革。领导者通过角色变换和身体力行,对组织学习表示明确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心。高校基层团委书记应该兼任学习促进小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团委书记、团支部书记应该率先垂范,作为学习型领导,身体力行地参与组织学习,担当组织学习的发起人、致力于组织学习的倡导者、成员学习的赞助者、积极学习的急先锋、学习新型领导方式的模范,把学习成果作为考核与激励重要依据的坚决执行者。
建立组织学习的观念和信仰。知识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共享是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是组织学习区别于个人学习的根本特征。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在组织内部大力推广关于组织学习的观念与信仰。要培育共享的价值观,通过共享实现交流者的共赢。要引导成员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大力倡导树立共同愿景,动员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学习。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精简组织层次,充分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给成员留出更大的责任和自由;删除条条框框,以大原则、方针、政策和目标取代那些过于琐碎的条条框框,给团支部书记留下适当自由处置的余地,增加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应变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方便组织沟通,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计算机网络,成员可以定期从中得到学习产品,设立公共信箱、公共网络平台等。
组织创建要达到凝聚型、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目标,是要使基层团组织具备这四种特征。它们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和谐共存关系。凝聚是团组织建设的基础,有凝聚才有发展;学习是所有团组织成长的动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服务是团组织工作的根本,要在发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发展;创新是团组织不断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组织成长革新的重要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进一步推进团组织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高校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深化团员的思想教育,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思想阵地”作用。加强团组织基层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团支部的“思想阵地”作用,深化团组织思想教育内容,正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社会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因此,首先要立足实际,在理解青年学生迫切希望成才的基础上,把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紧密结合,认识到仅凭政治信念、道德理想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的需要,他们还需要有健康的心态、自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充实心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实现从单一强调社会需要向重视个人需要转移。其次通过政治学习的方式带领广大团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在团员青年中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的进步和提高,进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就是一个有着远大前途的组织,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就是一个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被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组织。青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实现祖国宏伟蓝图的奋斗者,而共青团组织是全国青年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引导、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使青年紧紧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相信共青团组织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定能带领青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祖国辉煌的明天做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众化传媒无所不及,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价值观念迅速更迭,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竞争日益激烈,所有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正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由乡土社会转向都市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由伦理社会转向法理社会,由一元社会转向多元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一步增加人们的压力。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发展水平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内心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呈祥出青年期特有的动荡、脆弱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脆弱的心理状态,因而导致了大量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咨询,防治各种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从小到老要依次经过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不同人生发展阶段,每个人生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人生发展课题,一个人的发展就是不断完成其人生的发展课题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包含着诸如学习、交往、爱情、求职等许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这些课题完成的好与不好对今后的人生历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心理健康是完成好这些课题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完整的人格,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良好的心理效能,圆满的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恰当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正确看待和妥善解决爱情问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理想的职业。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困扰多,心理效能低,难以完成大学阶段的发展课题。
二、心理健康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学家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大学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适应问题,在校期间,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毕业以后,要适应工作要求,适应婚姻生活,适应社会竞争等等。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求得不断发展,在生存竞争中取胜;而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与环境不相容,是自己发展受限,在生存竞争中往往被淘汰。适应能力强与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相应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保持良好的适应。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功能紊乱,调节能力低下,难以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三、心理健康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大约有25%的大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多,既与社会环境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有关,更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有直接关系。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低,经不起任何打击,轻微的挫折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震荡,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危机,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某大学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身亡。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要想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必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灵活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心胸开阔,能够辨证地看待荣辱得失,及时调节情绪状态,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能保持心理平衡。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认知片面,情绪障碍,意志薄弱,心胸狭窄,稍
遇挫折就心理失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力素质为先导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三、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篇: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之我见
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层有多少活力,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对社会和青年的有效影响有多大。基层组织不牢固,团的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团的事业就无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让基层活起来、动起来。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团建是高校团建的基础性工程,基层团组织在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水平和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建设和提高对加强高校团建工作意义重大,是建设和谐校园对基层共青团组织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传统的威权管理体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道德内涵,过多地强调责任和贡献,而忽视了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成员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组织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但制约高校基层团组织目标功能的实现,而且制约着成员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利益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分化状况下,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给现今团员队伍的价值观念带来直接的影响,也给共青团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团员意识淡化与基层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团员意识是一个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认同,直接表现为团员对团组织和团的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团员意识淡化直接削弱了团的组织基础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对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由团员意识淡化而造成的基层团组织作用弱化更是不容忽视,团的基层组织必须在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有所作为,否则会导致此种现象的蔓延,削弱团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三、提升学习能力,努力将高校基层团组织创建成“学习型”组织
建立基层组织学习情况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学习现状,具体包括:高校基层团组织有没有鼓励成员并为成员提供资源和条件促使成员实现自我导向的学习?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有没有做到鼓励成员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有没有解决学习问题的计划?成员头脑中有无共同愿景?成员能否主动接受共同愿景的召唤?高校基层团组织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行动方案。
建立学习促进小组。建立专门的学习促进机构,不妨称之为学习促进小组。学习促进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促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内的组织学习,力求使学习成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内每个成员和每个部门乃至基层团组织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为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成员和整个高校基层团组织都可以从中不断增长知识和经验,从成员之间的交流之中获益,从而使高校基层团组织不断保持进步。
团委、团支部书记率先垂范。我国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深入开展活动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组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组织的主要领导真正重视,并把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到组织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倡导和推行这项变革。领导者通过角色变换和身体力行,对组织学习表示明确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心。高校基层团委书记应该兼任学习促进小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团委书记、团支部书记应该率先垂范,作为学习型领导,身体力行地参与组织学习,担当组织学习的发起人、致力于组织学习的倡导者、成员学习的赞助者、积极学习的急先锋、学习新型领导方式的模范,把学习成果作为考核与激励重要依据的坚决执行者。
建立组织学习的观念和信仰。知识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共享是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是组织学习区别于个人学习的根本特征。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在组织内部大力推广关于组织学习的观念与信仰。要培育共享的价值观,通过共享实现交流者的共赢。要引导成员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大力倡导树立共同愿景,动员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学习。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精简组织层次,充分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给成员留出更大的责任和自由;删除条条框框,以大原则、方针、政策和目标取代那些过于琐碎的条条框框,给团支部书记留下适当自由处置的余地,增加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应变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方便组织沟通,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计算机网络,成员可以定期从中得到学习产品,设立公共信箱、公共网络平台等。
组织创建要达到凝聚型、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目标,是要使基层团组织具备这四种特征。它们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和谐共存关系。凝聚是团组织建设的基础,有凝聚才有发展;学习是所有团组织成长的动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服务是团组织工作的根本,要在发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发展;创新是团组织不断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组织成长革新的重要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进一步推进团组织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高校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深化团员的思想教育,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思想阵地”作用。加强团组织基层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团支部的“思想阵地”作用,深化团组织思想教育内容,正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社会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因此,首先要立足实际,在理解青年学生迫切希望成才的基础上,把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紧密结合,认识到仅凭政治信念、道德理想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的需要,他们还需要有健康的心态、自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充实心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实现从单一强调社会需要向重视个人需要转移。其次通过政治学习的方式带领广大团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在团员青年中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的进步和提高,进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就是一个有着远大前途的组织,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就是一个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被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组织。青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实现祖国宏伟蓝图的奋斗者,而共青团组织是全国青年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引导、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使青年紧紧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相信共青团组织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定能带领青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祖国辉煌的明天做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基层团组织建设任重道远
基层团组织建设任重道远
[调研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时,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团中央在《关于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把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从目前的县、区推到乡镇、街道。当前东安共青团乡镇一级组织建设状况怎样?乡镇团组织如何成为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
[调研综述]“基层工作学习体验月”期间,团中央少年部林青部长在东安调研考察。这为我掌握更多的东安共青团工作情况进一步创造了条件。连同此前我与驻点干部团湖南省委青工部副部长李卫锋同志在东安的调研,参加西部计划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以来,我先后赴白牙市、大江口、川岩、芦洪市、端桥铺、花桥等6个乡镇调研;考察了东安一中、东安二中、芦洪市中心小学、白牙市镇三小等4所学校,白牙市工业园与芦洪市工业小区的毅荃服饰、舜皇米业、汤式竹业、中科农业等10家企业,川岩楠竹专业合作社、星星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家新农村合作组织;走访了梨山口、龙溪、群山等社区和村庄,调查掌握了大江口乡24个村的村级共青团基本信息;参与团干、青年座谈会7场,与100多名团干、青年进行了深入交流;发放《湖南省基层团组织基本情况调查表》20份,《村级共青团工作情况调查统计表》24份,《基层团组织建设状况调查问卷(团干部填写)》30份,《基层团组织建设状况调查问卷(团员青年填写)》20份,总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8份。
一、东安共青团组织基本情况
东安县总人口61万人,其中14至28周岁青少年14.52万,14周岁以下少年儿童7.75万。全县共有基层团(工)委41个,其中乡镇场团委18个,学校团委5个,县直团工委18个。基层团(总)支部792个,在册团员3.29万,少先队员2.72万,少先队大队35个。目前,全县有专职团干5人(其中团县委在编3人,全部为女性;西部计划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志愿者1名;41个乡镇场团委、学校团委、县直团工委中仅有1人),乡镇一级兼职团干41人。
二、东安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团(工)委运转状况不佳,村级团组织基本瘫痪。调研显示,41个基层团(工)委中有一半工作开展不正常,主要表现为乡镇团委长期不发展团员;团队活动数量少、影响力差。从大江口乡24个村共青团信息显示,大部分村已不存在团支部,虽有5个村有团支书,但团支书一般由村党支书兼任,年龄在50岁上下(比如六仕町村团支部书记年龄为56岁,上任已33年),且无青年团员、无工作经费、无活动阵地,无团队活动,这5个村的团组织亦已名存实亡。
2、青年团员身份缺失,对团组织认可度、归属感差。在座谈与调查问卷中发现,无论是学生团员还是社会青年团员,普遍存在团员身份缺失现象,青年入团积极性明显下降。有相当一部分团员不把自己当团员,认为是不是团员没有什么区别。《基层团组织建设状况调查问卷(团员青年填写)》显示,在回答“你觉得共青团在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当中作用发挥如何?”时,20份问卷有11份选择“没有作用”,5份选择“作用很小”,3份选择“作用一般”,仅有1份选择“作用很大”;在回答“作为团员,你对团的归属感强吗?”这一问题时,选择“没有” 的有6份,选择“很少”的有10份,选择“一般”的 4份,选择“很强”与“强”的居然为零。
3、团干团情意识淡薄,存在“不务团、不懂团”的现象。目前东安乡镇场团委书记中仅花桥镇团委书记蒋正明为专职团干,其他团委书记都为兼职。团干中“老团干不务团、新团干不懂团”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团务管理较为混乱,导致各种团统数据失真。座谈中有相当数量的团干不能准确说出所在团委团员数量,不明确共青团工作职责,不熟悉共青团工作业务,不了解共青团当前作工作形势。在回收的22份《基层团组织建设状况调查问卷(团干部填写)》中,在回答“是否了解中共湖南省委的湘发[2004]15号文件”这一问题时,20份选择“否”。座谈中发现,多数团干对“如何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模式”等问题缺乏思考。
4、团组织服务能力不强,活动缺乏吸引力。调查发现,18个乡镇场团委多数没有基本工作经费,有3个团委近两年来没有开展一次活动,其他团委活动数量也不多,且形式老套,缺乏吸引力。座谈中有乡镇团委书记直言不讳:由于缺人手、缺经费,乡镇团委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许多应该开展的工作没有开展。
三、关于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从调研的情况显示,东安基层团组织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在与其他志愿者交流中还了解到这些状况在其他县区也同样存在。从根本上说,这种情况主要来源于陆昊书记论述的“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三大挑战”。但从当地实际来说,这与县级团委建设有直接关系,东安团县委书记至今空缺已近一年。从目前东安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情况显示,要落实胡总书记关于“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要实现用3-5年的时间将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推到乡镇、街道的目标,这里依然任重道远。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从共青团自身来说,一方要依赖于团的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更需基层团组织、特别是县区一级团委切实履行团的职能。
从中央、省、市团的领导机关层面来说:
第一,要形成支持基层的长效机制。当前,从团中央到团省委、团市委,各级机关都在把资源向基层倾斜,都在支持基层工作,这无疑为加强基层团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基层团建是一项必须长期抓的工作,时刻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在基层团建工作比较落后的地区,要克服“一边抓紧建、一边随时垮”的现象,必须建立起支持基层的长效机制。比如驻点工作,驻点无疑对促进县级团委工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然而驻点工作只有4批,随着驻点的结束,促进县级团委工作的良好局面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驻点工作可以考虑形成长效机制,由于有第一次驻点的基础,又出于人力物力的考虑,驻点可以缩短周期缩短时间,可以考虑每年派四批每批驻点1个月。
第二,加强上级团组织对下级团组织的管理力度。《团章》表述:团的地方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但现实情况是团的地方组织主要受同级党委领导,上级团组织只处于一种协管或者说指导的地位。这样,在实际运作中,有直接业务往来的上级团组织对下级团组织却没有实际意义的评判权,往往不能充分领导监督下级团委开展工作。而同级党委政府虽然主导同级团委的人事权、财政权,但由于工作视野与工作重点的不同又容易将共青团工作边缘化。在现有领导体制的基础上级团组织要争取提高对下级团组织团干在“任职”、“提拔”、“转岗”等方面的发言权,要完善共青团组织的述职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重领导。
第三,着力加强县级团委班子的建设,巩固当前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情况很大因素取决于县级团委的领导班子。然而当前很多县区一级团委班子建设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人员极其不足。作为一个正科级的部门,有些县区居然只有两三个编制,而实际在岗的有可能只有一人,人员不足严重制约着工作的开展。其次岗位设置不合理,“官”多“兵”少。县区团委成员一般都是书记、副书记,相对整个编制来说领导职数过多,不利于分工合作。三是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有些县级团委成员年龄相差只在一两岁之间,新任班子往往都是新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熟悉共青团工作业务,因此班子成员要年龄应有一定的梯度,团委班子的组成不能以“年龄”论,可以适当提高任职的年龄上限。四是团委班子性别比例不合理,有些县级团委班子女性比例过高,甚至“妇联”化,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员全是女性,考虑到年轻女性的生理特点,在共青团组织中的比例不宜超过一半。五是团干理论、业务素养有待提高。目前来说县级团委人员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然而令人遗憾的事,团干只热衷于搞几个活动,不懂团的理论和业务。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从目前的县、区推到乡镇、街道,具体工作要靠县级团委来实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县级团委班子,工作的效果很难保证。
第四,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着力建设共青团网上阵地,扩大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影响。共青团组织有必要加强宣传,在社会传导出团员青年的声音。这是发挥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跻身世界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大国。当代青年面对的是一个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全面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团工作的新载体。共青团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及时、交互性强的优势,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的功能。网络的竞争又是异常激烈的,当前团属网媒在吸引、争取青年的竞争力还不强,这就有必要着力建设一批能切实抓住青年心理的共青团网上阵地。网上阵地建设不在于数量的增长,关键在于质量,这就要求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以中青网、中国共青团网和各省共青团网站为核心骨架的共青团网上阵地,各网站要在建设精品栏目吸引青年、服务青年上多下功夫。
从县区、乡镇等基层团组织层面来说:
第一,要坚持党建带团建,但要处理好“党带”与“团建”的关系。要大力争取党组织对团建工作的支持,但不能把加强团组织建设完全寄托于党委的一纸文件。共青团组织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在某些领域团建甚至可以走在党建的前面。团县委要在基层团建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资源,发挥“火车头”的作用,扎实开展团建工作。
第二,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团干队伍。推动团的基层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一靠制度条件,二靠内容设计,三靠干部队伍。但归根结底是干部的问题,制度条件要团干去争取去创造,内容要靠团干去设计。因此,要选配好基层团委班子,加大对基层团干的培训力度。
第三,县级团委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基层团组织工作的评估机制。县级团委要加强与基层团组织的交流联系,加强工作指导。可以建立一套“一票否决+基本考核项目得分+基础工作得分+交办事项加分”的为原则考评机制,采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充分激活基层团组织活力。
第四,扩大组织覆盖面,大力推进团建创新。扎实开展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两新”组织、社区团建工作,探索网络建团、联合建团等团建新模式,要下决心,有力度用2至3年的时间建立起覆盖全体农村青年的团组织。(团东安县委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志愿者 王喜平)
点评: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喜平按照“七个一”的要求,深入基层做了认真的调查,全面调研了东安共青团工作现状,报告客观的反应了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情况,形成了较全面的分析报告。希望能继续发扬踏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深入了解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及时掌握基层共青团组织的需要,更好的做好基层青年专项行动志愿服务。(点评人: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 冯海燕)
第五篇:基层团组织先进性建设
基层团组织先进性建设
班级团支部作为学校最基层的团组织,在共青团的发展和为党培养合格的后备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对此组织进行指导,坚持长期有效的对广大团员进行先进性的教育和培养,是关乎为党培养合格优秀的后备军,关乎共青团事业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是值得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那么如何建设优秀的基层团组织?如何培养团干部?如何发挥基层团组织真正的作用?
一、加强团组织的宣传力度
根据观察和了解,很多学生虽然自己是多年的共青团员,但是对团组织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他们理解当中的团组织就是参加政治学习、缴纳团费等。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团组织的认识和了解,就必须对其进行团组织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有着光荣的历史。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同时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同各种危害青少年的现象作斗争,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宣传工作包括:
(一)高度重视并增强宣传意识;
(二)建立高素质宣传队伍;
(三)强化信息报送;
(四)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
(五)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的调研。
二、选出优秀的团干部,加强对团干部的培训力度 团的干部是团的工作的骨干。共青团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选拔年轻干部,保持团干部队伍年轻化的优势,努力实现团干部队伍的革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在 “保留骨干、以资熟手” 的同时,不断为党和国家输送年轻干部。
(一)团干部的选拔
团的干部要做团员和青年的表率,模范地履行团员的各项义务,努力做到:
1.政治上要坚强。具有相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理论水平,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自觉参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及党章活动,政治素质好。2.学习要刻苦。学习作为学生的天职,作为团干部首先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团干部要带头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刻苦,成绩优良。
3.工作要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在青年中开展工作,积极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努力做出实绩。
4.作风要扎实。朝气蓬勃,实事求是,发扬民主,敢想敢干,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热心为同学服务,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用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
5.品德要高尚。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清正廉洁,自觉接受团员和青年的监督。为人正直,乐于奉献,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团员青年工作中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基层团组织先进性建设
6.热爱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二)团干部的培训
对选拔出来的团干部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其懂得给自己定好位、懂得从何入手、如何开展各项工作。那么如何对团干部进行培训?团干部的培训应包含哪些内容?
1.团干部的自身形象建设
干部代表班级形象,指通过团干自身的气质所折射出的班级形象。团干部站出来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整个班级。团干部应该做到在做事时不给班级丢脸,并通过自身形象素质的提高来达到提高班级形象的效果。一个充满朝气、信心十足、干劲十足的团干部,总能折射出所在班级的一股积极向上的锐气。
2.团干部威信的树立
(1)团干部须以 “智” 树威。“智” 是能力的根源,能力是智慧的表现。以智树威,可以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树立威信。团干部一般都是学习成绩较好的,究其原因就是成绩好 的同学能给其他同学做出表率,而且能够在搞好自己成绩的同时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其他同学,让同学们对他产生敬畏之情,从而愿意听这个团干部的话,这样团干部的威信就产生了。从团干部的个人角度来说,学习成绩既是树立威信的必要条件,也是自己学习的一种目标,无论如何都必须是做好的;
(2)团干部须以 “信” 树威。所谓以 “信” 树威,一方面是指说到做到,即凡是跟同学说过或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做到。如果真的做不到,只要你真的努力去做了,同学们自然会体谅你。另一方面是指不要轻易许诺。对于那些没有把握完成的事,不应该轻易的答应同学。这样你才不至于失信于同学,但同时也不要太害怕 “失信” 而过于拘谨,什么事都不敢表态,让同学们觉得你做事过于小心,前怕狼后畏虎。这样的话你就会显得很懦弱,没有魄力,同学们也不会信任你,因为你能给他们的保证太少了,树立威信就无从谈起;
(3)通过自身的特长(书画、文艺、体育等)来树立威信。
有专长本身就是一种权威,所以有了特长,就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专长权。从这方面来说团干部应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3.工作方式和方法教育
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是在学校和学院团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和进度来开展相应的活动,同时在班级内进行相关的特色活动。活动类型多,需要带动很多学生,如何带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工作方式方法对一个团干部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三、发挥团干部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式下,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发挥团干部骨干与核心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发挥团干部的真正作用?
(一)分工明确。班级团支部干部,即以团支部书记为首的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和文艺委员。
1.团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包括:(1)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团员大会。结合团支部的具体情况,认真传达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决议和指示,研究安排团支部的工作,将支部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提交支委会和支部团员大会讨论决定;(2)了解掌握团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3)检查支部的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按时向支部委员会、团员大会、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报告工作;(4)同有关部门和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交流情况,互相支持、促进团的工作;(5)抓好支委会的自身建设,认真学习,按时开好民主生活会,加强团结、充分发挥支委会集体领导的作用,督促和帮助支委做好分管的工作。
2.团支部组织委员工作职责包括:(1)了解和关心团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提出团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和要求,督促和指导团小组过好组织生活;(2)掌握团员的模范事迹和遵守团的纪律的情况,建议支部委员会进行表扬、批评或处分;(3)对团员进行性、纪律性的教育;(4)了解培养青年积极分子的情况,研究发展新团员的工作;(5)掌握团员超龄情况,做好超龄离团工作;(6)负责团员证管理、团籍注册、团员教育语言、团员统计和 “双推” 工作等;(7)做好新团员编组、收缴团费、接转团员组织关系和分发团徽等工作。
3.团支部宣传委员工作职责是:(1)组织团内外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2)根据党的指示,在各项工作中,开展宣传鼓动工作;(3)了解团内外青年的思想状况和要求,对他们的要求加以研究解决或向团支部反映;(4)组织各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如上团课、报告会、主题会、座谈会、参观、访问、旅游、读书、影评和学习经验交流等;(5)负责办好墙报、黑板报、图书室等宣传、阅读阵地,以及做好团报、团刊的发行和阅读工作。
4.团支部体育委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负责两操、课外活动和团的集队的人数检查和整队;(2)负责运动会和团活动的报名、组织、比赛等工作;(3)组织领导全班同学参加学校、年级、班级体育活动和团的活动;(4)经常与体育老师,学校体育部门取得联系,接受工作任务。
5.支部文体委员的主要职责是:(1)发动和组织青年积极参加业余或课余的文艺娱乐活动;(2)协助有关方面搞好业余剧团和办好 “青年之家” ;(3)发现和培养文娱活动中的积极分子;(4)组织青年学习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二)发挥团干部的作用
1.定位准确。每一名团干部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要求对很明确的定位。要知道用自身的优势来结合工作,并开展相应的活动。2.明确责任。团干部在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同时得知道自己肩负着的责任,那是学校团组织的希望、老师的希望、同学们的信任和希望。团干部要严于律己、甘于奉献、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青年人;团干部要努力学习、用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武装自己,以 “爱国爱民、团结奉献” 的思想紧
系青年人;团干部要谦虚谨慎、团结合作,服务同学,以团结的力量凝聚青年人;团干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创新的精神带动青年人。
作为党的后备军,建立一个朝气蓬勃的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组织不可缺少、且尤为重要的组织建设目标,为了给党和人民培养优秀的青年人、优秀的接班人,就必须从建设组织健全、思想积极向上的基层团组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