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时间:2019-05-15 08:5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第一篇: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摘要: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驱鬼纳福”的敬神活动,它所蕴含的宗族认同和村际交往、人际交往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情结,是当地农村典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西人们逐渐摒弃年例活动中的迷信色彩和攀比浪费的习惯并不断地加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得年例这一古老民俗由原来的娱神节日向着娱神娱人的综合性的节日发展,不但增强了感情交流还保护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粤西;年例;风俗;发展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年年有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粤西地区包括茂名市、湛江市、阳江市、云浮市、肇庆市,其中年例节最流行的在茂名市管辖的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湛江的吴川和濂江也比较流行,其余地方广西的南部也有但是并不常见。年例节与一般的民俗节日不同,他由做年例的村庄在一年里选择某个固定的日子作为自己村子的年例日,所以年例节是“同节不同日”,每个村子的年例是错开来做到,一般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也有个别村庄一年有两个年例节的,但后一个俗称为“小年例”,一般不会特别重视)。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文中所说的“年例节”即指年例。又有记载:“‘年例节’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游神游灯锣鼓喧天。”

一、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粤西一带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更多的人相信它与粤西名人冼夫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冼太夫人名冼英,南朝末、隋朝初,岭南俚族的女首领,嫁南朝梁高凉太守冯宝,积极助陈统一岭南。因击败反陈的广州刺史欧阳纥有功被封为石龙夫人,后又击败王仲宣叛乱,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并设置了谯国夫人幕府(将军府),颁发了印章,允许她调拨所辖地区的六州兵马。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称她为“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楷模”。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已经形成一套“初一、十五拜冼太,困忧求冼太,小孙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诞辰祭祀冼太的习俗”。这些习俗以及纪念活动随着历史的冲洗而形成今天的“年例”传统风俗。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这样的“年例”习俗在这一带的出现,这不能说只是一个巧合。人们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用某种形式去纪念自己的亲人和有功德、有威望的人。如果按照这一理念推理,在冼太夫人所到之处,人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二、年例的习俗

1.做年例

对主人家而言,年例是个“做”字。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起年例”有 “游神”活动,家家户户准备“三牲”拜神和“摆醮”,一般要拜土地庙和灶君。“正年例”则要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宴请的菜肴原料,搭起灶台,有的人家从中午就一直吃到晚上,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1)游神。游神简单来说就是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预定的线路到每个厅堂搞一次摆醮,再转回庙里,完成一个圆圈式的流动,最后在凌晨时将纸船烧掉,这个活动才算彻底完成。游神是年例最隆重的活动,一般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或者是一些年轻的志愿者用轿抬着神像(不同地方供奉的对象不同,有冼夫人的神像,也有关公、康王等各路菩萨)出游,游神队伍还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热闹非凡。

(2)摆醮。摆醮,也有的称为“摆钟”或“摆忠”,是敬神的一种仪式,也是年例的“重头戏”之一。大家把准备的“三牲”和丰富供品拿到自己家的门口、广场、村口或者是庙宇前摆出来供菩萨享用,称为“摆醮”。“三牲”指的是鸡、猪肉和鱼,而且颇有讲究的。做“三牲”的鸡必须是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此外是三茶五酒(三杯茶五杯酒)和元宝蜡烛,其余的就“自由发挥”了,可是各家各户都怕怠慢了菩萨,各种贡品是应有尽有,竭尽所能的供奉给菩萨的。“摆醮”时道公佬唱读祝文,民众顶礼膜拜,三跪九叩,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

(3)清照。游鬼船,意为用纸做的约五米左右的大纸船游各大家族,收五鬼六害。到零辰时分再将收鬼船送到最近的江边随江点火。烧鬼害以祝愿本村人一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2.食年例

由于年例的时间是错开的,今天吃了这个村子的年例明天吃另一个村子的,今天我到你家吃年例明天你到我家吃年例,人人参与,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活动。年例日家家户户广延宾客,早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都热烈欢迎,主人家会竭尽所能的让客人吃得高兴吃得尽兴。

3.看年例

晚上有各种表演给菩萨的节目,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粤剧和被称为“鬼仔戏”的木偶戏是年例的必备节目和亮点之一。年例前后,村民每家每户凑钱邀请剧团来演出,演出时间短则三两天,长则一个多星期。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节目外,电影、戏剧、音乐会、体育比赛、猜谜活动等健康向上的形式日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三、年例的发展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习俗,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在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渗入了不少精神糟粕,既有健康向上的内容,也有低级没落的东西。既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宗族认同、人际交往的活动,也滋长了封建迷信、奢侈浪费的歪风。是加以遏制使其逐渐消亡还是任其自然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思考。

1.年例的负面影响

(1)封建迷信活动。年例活动中常有一些迷信色彩,如接神仪式结束后,道士会烧灵符,村民则纷纷去抢灵符灰烬,将其融入开水里,给小孩喝。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会好起来。活动结束后,每一个交了份钱的人家都可以获得一张由道士施过法术的灵符。村民相信将这张灵符贴在自家大厅香案后方墙壁上,就可以保佑村民全年五谷丰登、人财两旺。这些就如同民间供奉的灶神、关帝那样无伤大雅,只是一种最基层的驱鬼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家国平安的拜祭仪式,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但如果过于迷信鬼神的力量,这些腐朽、落后、颓废的文化就很容易成为农村文化的主流,甚至会演变为封建迷信活动,这与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悖的。

(2)攀比风气造成资源浪费。年例有这样的说法,“一年挣钱年例花”。做一次年例花费几万甚至十数万元的并不少见,普通人家做年例也要打肿脸来从胖子,倾其所有请亲戚朋友来吃才脸上有光。做年例为的是吸引更多的亲友前来赶热闹,哪一家吃年例的人来得越多,门口泊的汽车越多越靓,请的官员、贵宾越多,就越有面子。因而很多人是逢例必到,不请自来,还呼朋引伴去给主人凑热闹。主人只怨你不来,根本不在乎你来的是谁,认不认识,只要人多热闹就觉得体面,因而有不少人闹出了“吃完年例还不知谁请”的笑话。哪家放的鞭炮长、哪家的贡品丰厚、哪家捐款最豪气等等这些都成了攀比的内容,烟花不是放给菩萨“看的”也是放给人“看的”。本来做年例,亲朋好友同欢聚一堂,喜气洋洋,本无可厚非。但是,把铺张浪费看做荣耀就本末倒置了。笔者老家就有一位老板做年例放了20多万元的烟花,宴请宾客的花费更是难以计算了,年例过后的很长时间村子的人都还在谈论他的“大手笔”。但是,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很多少年为学费发愁、很多人看不起病的时候,这些钱如果能回馈社会,相信这样的“大手笔”更能为人津津乐道。

2.年例的正面影响

(1)宗族认同乡土情结。每一个民族的节日在历史的发展中,其功能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茂名年例也经历了数次的功能演变,从最初的娱神的祭祀节日到久而久之形成娱人娱神的节日,到现在融入地区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笔者的早在20多年前就搬到城里居住了,但是20多年来一直保持每年回老家做年例的习惯。年青一代认为这样的年例是可做可不做的,但长辈却坚持一定要做,他们认为不做年例亲戚间的走动就少了,人情就淡了,不会得到菩萨的保佑,还会被村里人看不起的。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这个“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礼物,也包括了情感上的交流。应邀参加年例是一次很重要的社交活动,是给别人面子的表现。被邀请去吃年例如果不去就是不给面子,而通常吃过别人的年例也会回请他到自家吃。这一来二往的感情就加深了,认同感加强了,人际关系也扩展了,年例活动中的信仰及仪式正是体现了宗族认同,扩展村际、人际关系的功能。

(2)保护地方民间艺术。茂名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如高州市有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偶戏、电白的舞麒麟、高脚狮,化州的“跳花棚”、“十八学士”,信宜的“跳春牛”“镇隆飘色”等等,这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的民间艺术但平时很少有演出的机会,年例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使得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

(3)发展农村文化。农村文化阵地你不去占领它,腐朽、落后、色情、颓废的文化就会大行肆虐,我们应该用反映时代内容的现代剧,用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优秀文艺节目去占领它。以前,年例演出的对象是“神”,今天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创作出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和排演形式多样的节目娱乐大众,才能让新文化、新思想在农村蓬勃发展。“春班”就是有效的一种形式。年例期间各种正是春天,因此年例期间的演出活动被称为“春班”。“春班”的演出市场就在农村,演出的节目除了传统的粤剧和木偶戏之外还有歌舞、杂技、木偶戏、采茶戏和雷剧,形式丰富。如正月十九是茂名高州分界镇的年例,他们每年都要请艺术团体演出,而且还分村头和村尾两个演出场地,多个演出团体轮番表演。今年他们就请了广西梧州市剧团、广西歌舞团和火龙团,还有广州歌舞团进行表演。2009年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茂名地区的“春班”演出活动还是比2008年增加了30%,各类文艺团体共160多个,其中越剧团80个、杂技团12个、歌舞20个,其他采茶戏、木偶戏、雷剧都有10多个。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请来的艺术团体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艺术团体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促使艺术团体不断提高以适应要求。现在的“春班”演出,以民族英雄、爱国主义和历史题材为主,积极向上的民族歌舞和港台流行歌曲也很受欢迎,健康高雅的艺术、精彩的表演,讴歌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富民政策,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弘扬社会文化,营造了社会和谐氛围。茂名“春班”活动被文化部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而且获得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特别奖。

(4)促进经济发展。年例活动中,经贸活动非常的活跃,每年茂名地区的年例节期间,除了前面提到的“春班”市场每年多达2000多场,交易700多万元外,年例的宴请活动也使物价也会有所上升,农贸市场也出现应激性的活跃。以前的年例期是饭店酒家的“淡季”,现在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家请厨师做年例或直接到酒家订购,就连五星级酒家都做起了“年例生意”,商店则开设年例购物一条街或者年例购物区方便市民。2005年茂名中华红酒厂联合茅台集团分别生产10吨年例特供酒供应茂名年例市场取得骄人的成绩,面市不久都悉数售空。年例期间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哪里条村庄的路边出现临时买饮料、水果的小市场,哪里就一定正逢年例期。就连小商贩也很懂得做年例的生意,他们掌握有各地各村准确的年例“时间表”,哪里年例一到,他们就提前把饮料、水果以及年例需要的一些用品送上门去摆卖,今天在这条村明天就去了另一条村,年例期一过他们就消失了,非常灵活。

3.年例新气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例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茂名市茂港区田心村就是一个例子。田心村的年例不仅仅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畅饮欢谈,而是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2007年,田心村的干部打破传统,在保持传统特色下把年例晚会办成了慈善捐款晚会,把收到的捐款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成立了田心公益慈善会。田心公益慈善会成立以来,共收到捐款42万元,其中用于村委会慰问残疾人、孤寡老人、处境困难儿童、五保户、特困户、军烈属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扶贫支出83000元,收益人次160多人;用于奖学金支出54070元,共87人次受益;汶川地震捐款2000元;年例活动支出78000元;九九重阳敬老活动支出104000等等。高州的大王岭村也在旧传统里增加了新内容。年例期间村里除了传统活动还组织了儿童和妇女的拔河比赛、男子篮球赛、武术表演和给上一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新时期,有的村庄取消了年例。廉江飘塘村2005开始,4年没有做年例了,而是用以往做年例的钱用来奖励优秀学生和激励后进学生,奖励率达80%。4年里,共发放14080元奖学金,4年里,小山村先后走出了8名大学生,130多人次顺利升学。新时期也有原来不做年例的村子在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下做起了年例。高州市大井镇竹码坡村原本是不做“年例”的,但近年来村民的生活普遍提高了,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实行富民强国政策的感激之情,也为了表达对摆脱穷困步入小康生活的庆贺之意,更为了祝福今后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富裕,因而村民们集体决定选择了一个“年例日”,也做起“年例”。“年例”无论做与不做或是怎样做都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香港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都曾经报道过茂名地区的年例活动,这些都对年例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对年例究竟是封建迷信活动还是传统文化还存在着争议,年例的发展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活动都没有形成规模。年例活动的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但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习俗,其生命力是极其强大的,关键是我们能提高认识,转变态度,塑造健康积极的年例文化。茂名年例的独特习俗以及平日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相信传统―文化―经贸,这三者的结合能使传统的年例习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里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刘岚 张文江:《吴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2年,第三期.[2]茂名市地方志编委员会《茂名市志》,1997年,第一版,第1714页.[3]将明智吕玉东:《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民俗研究》,2008年,第一期.[4]许木咏:《茂名风物》,2004年,第一版,第33页.[5]张莱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南方论刊》,2007年,第11期.[6]周大鸣 潘争艳:《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8卷第2期.[7]佚名:《茂名年例与“春班”》,http://www.xiexiebang.com/vnews,2009年2月23日.作者简介:梁章萍(1977―),女,广东省茂名市人,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篇:粤西年例习俗

粤西年例习俗

目录

一、年例的概念与起源

二、年例的习俗

三、年例的发展

一、年例的概念与起源

1、年例的概念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年年有例,是粤西地区(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云浮市、肇庆市)特有的一个节日。年例节与一般的民俗节日不同,他由做年例的村庄在一年里选择某个固定的日子作为自己村子的年例日,所以年例节是“同节不同日”,每个村子的年例是错开来做的,一般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也有个别村庄一年有两个年例节的,但后一个俗称为“小年例”,一般不会特别重视)。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

2、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粤西一带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更多人相信它与粤西名人冼夫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冼太夫人名冼英,南朝末,隋朝初,岭南俚族的女首领,嫁南朝梁高梁太守冯宝,积极助陈统一岭南。因击败反陈的广州刺史欧阳纥有功被封为石龙夫人,后又击败王仲宣叛乱,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并设置了谯国夫人幕府(将军府),颁发了印章,允许她调拨所辖地区的六州兵马。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称她为“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楷模”。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已经形成一套“初一、十五拜冼太,困扰求冼太,小孙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诞辰祭祀冼太的习俗”。这些习俗以及纪念活动随着历史的冲洗而形成今天的“年例”传统风俗。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这样的“年例”习俗在这一带出现,这不能说是一个巧合。人们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用某种形式去纪念自己的亲人和有功德、有威望的人。如果按照这一理念推理,在冼太夫人所到之处,人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二、年例的习俗

1、做年例

对主人家而言,年例是个“做”字。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起年例”有“游神”活动,家家户户准备“拜神”“摆醮”,一般要拜土地庙和灶君。“正年例”则要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宴请的菜肴原料,搭起灶台,有的人家从中午就一直吃到晚上,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1)游神。游神简单来说就是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预定的线路到每个厅堂搞一次摆醮,再转回庙里,完成一个圆圈式的流动,最后在凌晨时将纸船烧掉,这个活动才算彻底完成。游神是年例最隆重的活动,一般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或者是一些年轻的志愿者用轿抬着神像出游,游神队伍还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热闹非凡。

(2)摆醮。摆醮,也有的称为“摆钟”或“摆忠”,是敬神的一种仪式,也是年例的“重头戏”之一。大家把准备的“三牲”和丰富供品拿到自己家的门口、广场、村口或者是庙宇前摆出来供菩萨享用,称为“摆醮”。“三牲”指的是鸡、猪肉和鱼,而且颇有讲究的。做“三牲”的鸡必须是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此外是三茶五酒(三杯茶五杯酒)和元宝蜡烛,其余的就自由发挥了,可是各家各户都怕怠慢了菩萨,各种贡品是应有尽有,竭尽所能的供奉给菩萨的。“摆钟”时道公佬唱读祝文,民众顶礼膜拜,三跪九叩,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

(3)清照。游鬼船,意为用纸做的约五米左右的大纸船游各大家族,收五鬼六害。到零辰时分再将收鬼船送到最近的江边随江点火。烧鬼害以祝愿本村人一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2、食年例

由于年例的时间是错开的,今天吃了这个村子的年例明天吃另一个村子的,今天我到你家吃年例明天你到我家吃年例,人人参与,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活动。年例日家家户户广延宾客,早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都热烈欢迎,主人家会竭尽所能的让客人吃得高兴吃得尽兴。

3、看年例

晚上有各种表演给菩萨的节目,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粤剧和被称为“鬼仔戏”的木偶戏是年例的必备节目和亮点之一。年例前后,村民每家每户凑钱邀请剧团来演出,演出时间短则三两天,长则一个多星期。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节目外,电影、戏剧、音乐会、体育比赛、猜谜活动等健康向上的形式日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三、年例的发展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习俗,深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在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渗入了不少精神糟粕,既有健康向上的内容,也有低级没落的东西。既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宗族认同、人际交往的活动,也滋长了封建迷信、奢侈浪费的歪风。是加以遏制使其逐渐消亡还是任其自然发展?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思考。

1、年例的负面影响

(1)封建迷信活动。年例活动中常有一些迷信色彩,如接神仪式结束后,道士会烧灵符,村民则纷纷去抢灵符灰烬,将其融入开水里,给小孩喝。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会好起来。(2)攀比风气造成资源浪费。年例有这样的说法,“一年挣钱年例花”。做一次年例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并不少见,普通人家做年例也要打肿脸来充胖子,倾其所有请亲戚朋友来吃才脸上有光。做年例为的是吸收更多的亲友前来赶热闹,哪一家吃年例的人来得越多,门口泊的汽车越多越靓,请的官员、贵宾越多,就越有面子。

2、年例的正面影响

(1)宗族认同,乡土情绪。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这个“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礼物,也包括了情感上的交流。应邀参加年例是一次很重要的社交活动,是给别人面子的表现。被邀请去吃年例如果不去就是不给面子,而通常吃过别人的年例也会回请他到自家吃。这一来二往的感情就加深了,认同感加强了,人际关系也扩展了,年例活动中的信仰及仪式正是体现了宗族认同,扩展村际、人际关系的功能。(2)保护地方民间艺术。茂名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如高州市有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偶戏、电白的舞麒麟、高脚狮,化州的“跳花棚”、“十八学士”等等,这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内涵的民间艺术但平时很少有演出的机会,年例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使得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

(3)发展农村文化。农村文化阵地你不去占领它,腐朽、落后、色情、颓废的文化就会大行肆虐,我们应该用反映时代内容的现代剧,用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优秀文艺节目去占领它。以前,年例演出的对象是神,今天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创作出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和排演形式多们的节目娱乐大众,才能让新文化、新思想在农村蓬勃发展。

(4)促进经济发展。年例活动中,经贸活动非常的活跃,每年茂名地区的年例节期间,年例的宴请活动使物价有所上升,农贸市场出现应激性的活跃。香港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都曾经报道过茂名地区的年例活动,这些都对年例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对年例究竟是封建迷信活动还是传统文化还存在着争议,年例的发展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收起人们的重视,这些活动都没有形成规模。年例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但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习俗,其生命力是极其强大的,关键是我们能提高认识,转变态度,塑造健康积极的年例文化。茂名年例的独特习俗以及平日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相信传统-文化-经贸,这三者的结合能使传统的年例习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里焕发新生。

第三篇: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

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 “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

1.年例的起源

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冼太夫人所到之

处,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的。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并逐渐演变为年例。所以在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2.做年例的地区和时间

年例主要分布在:茂名(现管辖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和旁边的化州市以及湛江、吴川一带,还有广西桂东南少部分地区。各村的年例日起都是约定俗成的,各地区都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至清明前后(个别地区的年例日在秋季),尤十三至十八日为最多。一般同一个村庄或附近几条村的年里日为同一日。年例是一年一次的,但有个别地方是一年两次,但第二次的年例是小年例,不会大肆宴请宾客。

3.年例的习俗

贯穿年例始终的是“吃”和“睇”。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祭祀仪式主要包括扫尘、接灯、拜神、游神、摆醮、烧船等仪式。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是游神和摆醮。其间伴随着唱大戏、舞狮、飘色等颇具粤西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

“起年例”有游神活动,早上道士会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照预定的路线媛媛前进。家家户户都早以好准备三牲(猪肉、鸡、鱼)以及各种水果迎接神架,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这种敬神形式叫“摆醮”。各家各户摆醮完毕再转回庙里。游神队伍非常庞大,按放铳队、扛旗队、锣、灯笼、肃静回避牌、罗线队、神轿、狮队(陶鼓队)、大鼓等仪仗队列排好顺序,鸣炮起身,出行游神,八音齐奏,一路鞭炮声、锣鼓唢呐声、铁铳声不绝于耳。

“正年例”那天家里的成员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同学来大吃一餐,主人热情款待亲朋好友、互致问候,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走年例),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无论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主人都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来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因为人越多代表那年会越兴旺。

“年例尾”有送灯、游灯、烧纸船等仪式。烧纸船时,小孩们会将 “草鬼”(草扎的鬼魅)放进纸船里,这个仪式意味着将家里不好的东西交给纸船押走,驱邪除妖。仪式结束后,道士会焚烧灵符。村民则纷纷去抢灵符灰烬,将其融入

开水里,给小孩喝。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会好起来。活动结束后,每家都可以获得一张由道士施过法术的灵符。村民将灵符贴在自家大厅香案后方的墙壁上,这张灵符将保佑村民全年五谷丰登、人财两旺。

晚上,村里会邀请一些粤剧团、歌舞团演出,俗称“唱大戏”。全村男女老少都会集中在预先布置好的舞台前观看,热闹非凡。例如笔者今年在高州某同学家所见,从傍晚开始舞台上便有类似粤剧的“木头戏”看,“木头戏”由傍晚一直到演出至深夜12点,12点后便换成某歌舞团演出。起初演“木头戏”时,观众基本都是老人,且人数不多,但到歌舞团演出时现场却已是人山人海,站在后面的观众完全看不清楚,笔者亦唯有爬上够高的地方观看。表演现场气氛十分火爆。

年例影响

1.年例的正面影响

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习俗,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年例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粤西地区人们敬神信仰的表现。可以看到,年例的仪式几乎都和“神”有关,即使现代社会中神灵已经失去了部分传统功能,即使科学知识大大减低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心怵感,但人们依然试图以仪式来实现自身与外在环境的谐调,即构建天人和谐关系。剥去宗教的外衣,粤西人民在神圣的祭祀仪式中,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其次,人们以年例作为一年的开始,把不干净的东西丢走,期盼美好的一年,从心理上走向新的一年。在年例的准备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使宗族的凝聚力和族群认同感得到增强,这个比神灵的庇佑更为重要。

每一个民族节日都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年例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例已经从最初的娱神节目到发展成后来的娱神娱人节目,再到现在的融入地区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目。在传统的年例仪式中,年例筵席并不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例的宴席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年例筵席兴盛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人们纷纷外出,或打工,或读书,不再固守乡土,年例作为当地独特的民俗节日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共聚一堂、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某村村民说“春节的团聚是家庭内部的,而年例的聚会则是面向外界更广泛的关系的”。茂名人对年例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春节,外出的人春节期间未必回家,但年例期间肯定要回家。所以农村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人们把年例当作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团圆饭形式是乡土社会沟通感情的最好途径,于是,年例筵席逐渐演变为年例中的重要仪式。这是建立在宗族基础上,不断往外延伸的社会关系总和的确认。年例筵席有个待客原则:来者皆是客。就算不认识的人,主人家也热情接待。客人越多,表明这个家庭来年越兴旺。主人家的家庭成员都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赴宴,亲朋好友还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前往。因此,有些客人连主人都不认识。在一些人看来,免费请那么多人吃大餐,是一种浪费又毫无意义的做法,属于纯粹的炫耀行为。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深刻仪式意义,即通过年例筵席,形成社会关系圈。这个关系圈是家族关系的延伸化,也是年例适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趋势的一种应对措施。

年例仪式的繁杂多样,体现出了民众抛弃了平时节约、精打细算的消费观念,而是大方宴请神灵、祖先,大方宴请客人,不计较客人的到来将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反而客人来的越多越开心。人们用狂欢的态度来庆祝这喜庆的日子,在过了一年寻常平凡的日子后,人们在年例期间切底抛开平时负担的压力,尽情吃喝,调节了平日里的单调和压力,增添了乐趣和生机,让大家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不至于迷失在日常繁琐的生活中,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是一种合理的情感宣泄方式,这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呼应的影响。

年例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岭南特色文化的符号,年里中有大戏、木偶戏、八音、跳花棚、飘色、舞狮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在当今物质时代,这些地方性民俗艺术活动在生活中出现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年例习俗的传承,让这些文化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使这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空间展现给大家,也让大家有机会接触这些祖先留下来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能好好重视并珍惜它们。

2.年例的负面影响

当然,在我们传承年例习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年例活动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它是人们敬神、畏神的表现,其中总会有一些糟粕在里面。例如上文提到的村民抢灵符的灰烬,然后融在开水里喂给小孩吃,这便是十分不可取的行为。这些仪式中,如果只是一种基本的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愿当然并不伤大雅,但如果一味迷信鬼神的力量,便变成了腐朽的封建迷信思想了。

其次,年例大方宴请客人导致了一些攀比心理出现,造成奢侈浪费的现象。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说法:“一年挣钱年例花”。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手里的钱财总有些剩余,于是在年例期间过度宴请客人,为的便是争个面子。甚至有人花几十万来做一次年例,比的就是排场。谁家的小车多,谁家就有

面子。这就导致了一些并不富裕的人打肿脸来充胖子,倾其所有来宴请客人,导致年例过后,家里的钱财所剩无几。于是,在笔者坐车去看年例的路上,听到司机这样说,这些年例其实还不如不做,大家都是农村人,本来就没几分钱,再被年例这样一弄,年例过后便穷上加穷了,这样又有什么意思。本来做年例,亲朋戚友共聚一堂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传统习俗也添上这些恶俗,把铺张浪费当成是荣耀的话,未免就本末倒置了。如其这样“大手笔”还不如把这些钱捐给慈善机构,或者捐赠给村里困难的家庭,也总比铺张浪费好。

年例的发展前景

何火权在《关注传统民俗丰富多元文化》一文中提到,年例习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前后后被禁止了好几次。因为具有浓重的鬼神色彩,年例习俗在新中国一直被打压,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思想还没解放,这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是绝对禁止的,当时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村村拆公庙,弄得沸沸腾腾。但农村的民间习俗就是这样奇怪,可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直没能完全把年例消除,到后来一些政府机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种状态一直延至今时今日。

而现在,在广东在大力建设文化大省的时候,我们应对年例文化加以引导,发展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年例特色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想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年例文化得以保留以及发展壮大。继承和发展年例文化是丰富农村活动的需要。农村的文化活动可谓少之又少,而年例是农村活动的重头戏。但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迷信的旧风俗、坏习惯。有人认为它是铺张浪费,拉关系搞宗派、滋生腐败的根源,应该禁止其发展。有的人对年例不屑一顾,认为是民间的“小文化”上不了档次,没必要认真对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大力打造“年例文化”品牌,用政策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内容、形式上加进当代的一些多元化因素,使其不断地在传承中丰富和进步。

高州的大王岭村也在旧传统里增加了新内容。年例期间村里除了传统活动还组织了儿童和妇女的拔河比赛、男子篮球赛、武术表演和给上一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新时期,有的村庄取消了年例。廉江飘塘村2005开始,便没有做年例了,而是用以往做年例的钱用来奖励优秀学生和激励后进学生,奖励率达80%。4年里,共发放14080元奖学金,4年里,小山村先后走出了8名大学生,130多人次顺利升学。新时期也有原来不做年例的村子在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下做起了年例。高州市大井镇竹码坡村原本是不做“年例”的,但近年来村民的生活普遍提高了,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实行富民强国政策的感激之情,也为了表达对摆脱穷困步入小康生活的庆贺之意,更为了祝福今后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富裕,因而村民们集体决定选择了一个“年例日”,也做起“年例”。而吴川市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 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一会就是“吴川市经 贸洽谈会”,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些都是发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

政府应该认真重视年例文化,应该打造年例文化品牌,把它作为建设文化城市的重要符号,而不是听之任之或者加以禁止。这样,年例文化才能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不断传承和完善,这样岭南文化才能发扬光大,真正的为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结语

年例祭祀活动集祭祀风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戏剧演出于一体,对我们研究风俗、戏剧、民间娱乐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全民性的节日,我们应该了解其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因此,发掘、整理、研究这一民俗形成的始末及现状,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来说,还是对于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来说,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罗远玲.仪式叙事中粤西年例的变迁与当代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0,30(5):22-25

[2] 吴汉林.谈年例的渊源与展望[J].南方论刊,2010,(09):98

[3] 张来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J].南方论刊,2007,(11):96-97

[4] 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8,28(02):5-9

[5] 何火权.关注传统民俗 丰富多元文化[J].南方论刊,2011,(02):92-94

[6] 刘岚,张文江.吴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J].季刊,2002,(03):52-64

[7] 将明智,吕玉东.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一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J].民俗研

究,2008,(03):84-99

第四篇:论民间习俗——年例

论民间习俗——年例

让我介绍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就拿我家乡一个民间习俗文化来说吧,这个习俗在整个粤西都很出名的,当然很多地方也没有听过,这个在我家乡每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热闹的节日,在年例期间,各种食物与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得很厉害,交通往往也会堵塞,每年年例那天都是大堵车,在一段只有两三公里的地方却用了两个小时都很常见,大家都是去有年例的家里吃饭,不管是朋友还是亲戚都会叫上的,平常一家有喜的时候摆宴席,都会有很多人来,现在的年例都是一个村庄都举行,甚至附近的村庄也有很多举行的,人就会拥挤上来。不过大家并不会因为交通堵塞而不来,反而有时更加喜欢趁热闹,人越多,也证明这个村庄的年例就越旺。年例每个村庄都是一年举行一次,平常过年的时候还没有拜访过得亲戚朋友就会趁这次的机会聚聚,也是有可能就这一天大家聚在一起的,年例期一过就会各奔东西。

这个节日就是年例,很多外地人听不懂的时候,我们就会说是年宵,事实上又跟年宵有很大的不同。茂名大部分乡镇在每年都会举办年例,但各个地方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又不相同,集中在正月二月份,还有八月十五左右都有不少,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一天,少数两三天。不过附近很多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同一日的,这时候就特别特别热闹了,不过年例在大部分市区都不会举行的,市区都是充满着现代化气息,年例都是充满着浓浓的神主义,不过聚聚人气气氛并不比神主义的气氛差,何况现在受着各方面的现代化的浸染,神主义也会慢慢的变得稀淡,但气氛总会很高的。很多农村年例都是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每个地方的年例风格也不同,大家都想让年例变得相当热闹,够特色。

在年例这天,很多外出的人多会返回自己的村子做年例,而在整个年例中很多都是迷信的活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了不少现代节日庆祝方式,点鞭炮少不了的,在农村每个节日都会点鞭炮,这个是传统庆祝节日的最常用方式。舞狮舞龙当然也少不了的,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中“采青”最为常见。采青有“生猛”的意思,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舞各种各样的动作,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这个给节日添加不少热闹气氛。舞狮舞龙这些都会窜门,家家户户都会去的,舞狮进屋了,当户人家就会给个利是给舞狮的,当舞狮走的时候就要点一串鞭炮恭送舞狮的离开。当然舞狮团都也会有技术表演的时刻,有时会接受别人的邀请在他家里面进行表演,凭借着技术,会吸引到很多人来观看,然后有些人就赞叹不已,就会给舞狮团一些不定金额的利是。

当然年例那天都会请来不少表演团,基本那天24小时都会有表演,表演最多的是劲歌劲舞,也是最受欢迎的,有出名的歌手来到现场,唱起高歌,全场都是欢呼起来,在一年中最热闹的就是这一天,在过年的时候并没有这些表演,在歌唱的时候,人流也特别多,一个并不大的舞台就被人流围得水泄不通,因为人流很多,周围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摆摊,也成为了一个小市场,那个舞台每个村都会有,然而通常都是只有这一天可以用得的这个舞台。在年例每年那一天,基本都会下雨的,不过那天的下雨并不会减少节日庆祝的气氛,白天的时候也会有魔术表演,吸引到很多人,特别是小朋友,充满了好奇,有时进行互动的时候更引起大家满口大笑。

在我那个地方,最为出色的节目就是飘色,当天的晚上吸引到不少外地人来观看飘色。这个飘色的出色曾经有CCTV的专题采访,获得全国飘色的山花奖。飘色大概有二十多台大型手推板车组成,每个车上都装着不少装饰设备,然后就在上面装上椅子,然后让些小孩子坐上去,从外面看上去就好像看到小孩子在飘起来,并不会知道小孩子是坐的姿势,最下面是由一条质量很好的铁柱顶着,支撑着一个架子,每个架子都有很多分支,分支上就会坐这一个小孩子,当然每一台的人数也会不同,这样增加了飘色里面的多样性,每台的飘色车都是由十二生肖分别组成,第一台通常是那一年的生肖,还有一台很大型的,就是一台车上面飘着大概有二十多个人。在人数上已经是很大难度的了,可是在这个难度上还会让整个支架转起来,只要保证支架的平衡,这些飘色都会正常地被推动。飘色在举行前都会清理好道路的障碍,包括国道都会进行封锁,前面也会有舞狮舞龙进行保护,后面也有,一旦进行的时候,人流基本就动不了的了,各种的电视台记者也会把摄影设备把飘色围住。这些飘色通常都是穿越到每家每户的街道,基本都是绕了一圈镇的中心街道,当经过每户门口的时候那户通常都会点上鞭炮迎送飘色的经过,基本都是飘色去到哪,鞭炮的声音基本都是在哪里响起来。整个活动大概举行五个小时,并不包括前后筹备撤场的时间。

在年例期间,每家每户都会张灯结彩,村镇街道两边都布置彩楼、彩廊、画廊,彩旗等,路旁都插满着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并没有停止过,各种民间艺术表演都尽演自己的才艺,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在这里面中特别以粤剧最为受欢迎,在当地都称为大戏的,也有类似的戏叫人班戏。这些都是受到当地老人的喜欢,木偶戏也是少不了的,之前是很受老人的喜欢,不过现在每次都是只有那么几个人在听,现在主要都是在庙隔离进行表演,主要都是给菩萨听的,但这几年都是在慢慢衰落,以前是很多人喜欢的才会流传到现在,现在想听的人并没有多少了,接这个艺术的班更加没有多少人了。

我们过年例,传有有“年例大过年”这个的说法。在农村,年例就是玩吃聚,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我们这边的农村人不变的节目,很多很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相对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我们的迷信色彩的活动相对大大减少,更加注重的的以食为主,以娱乐为伴,这些往往都会增进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当然很多村庄还是有很多迷信之类的活动,虽然说得是迷信,但更注重的是形式礼仪,在我舅父的家乡就会有很多神游的活动,“摆宗台”是神游的一部分。这也是年例活动中相当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放在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在供桌上。最显眼的供品也是最重要的是鸡。在我们的茂名无鸡不成席,所以就没有鸡就不会上供的了。以前迎神的气氛很浓很浓的,不过每个地方不同,总之迎神越来越少了,可是大家庆祝的气氛并不减弱,可以看到,可以听到,也可以闻到。以前经常出现迎神这些活动,不过也有很多村庄还存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村庄已经取消这些神游的活动。

在年例的期间听到最多的是吃年例,也就是宴客,这也是我们举行年例的重头戏,邀请到在各个地方的亲戚朋友,这是年例活动中的一个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年例请客就好像喜宴的请客那样,也就是我们通常都是借着年例的一天聚一下,一年就没有聚过得,通常都会来吃年例,当然来的客人主人不必很熟悉,甚至也从没听说这个人的:随着亲戚或朋友来了,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当然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

有人把年例解释成年年有例。年例已成了茂名人每年必过的节目,好同过年一般,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演变,年例已在高州和化州这两块土地上生了根。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活动。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这块喜庆。因此年例也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

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第五篇:关于粤西年例文化活动的调查问卷

关于茂名、湛江地区年例的调查问卷

你好!现在先感谢您于百忙中参加我们的调查。(共40人参加调查)

时间:2011年12月

地点:湛江师范学院

1、请问您是来自茂名地区还是湛江地区?

A、湛江 13.51%B、茂名35.14%C、其他地区51.35%

2、您个人认为对于茂名、湛江地区的年例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8.11% B、较为了解18.92% C、一般了解21.62%D、完全不了解81.08%

3、您知道年例的起源吗?

A、非常了解0% B、较为了解2.70% C、一般了解16.22% D、完全不了解81.08%

4、在您们的地区,庆祝年例一般都有哪些活动?(可多选)

A、游街45.95%B、舞狮62.16%C、唱大戏43.24%D、拜神81.08%E、放烟花21.62%F、放花灯2.70%G、其它(请填写):8.11%

5、您认为年例具有哪些寓意?(可多选)

A是新年的延伸,庆祝上一年好收成54.05%B、希望新的一年可以一切顺利48.65%C、亲戚朋友难得的一个聚餐机会45.95%D、只是当地的一个风俗习惯而已,并无什么特别的寓意10.08%

6、年例对您的生活影响如何?

A、影响很大,其中年例花费占家庭的很大一部分12.5%B、影响较大25%

C、影响一般35%D、影响不大27.5%

7、您家里的年例会搞得很隆重吗?

A、会大搞特搞 7.5%B、不会很隆重,但会很用心去准备45%C、会简单而隆重15%D、不会特别准备家中有什么就吃什么32.5%

8、你认为一次年例一个家庭需花费多少钱?(人民币)

A、1000元及以下28.22%B、1000元~2500元61.54%C、2500元~4000元5.12%D、4000元以上5.12%

9、您对年例的期待度是?

A、很期待过年例26.32%B、一般期待4.37%C、不想过年例,太麻烦2.63%D、随便23.68%

10、您家的年例一般会请哪些人参加?

A、所有的亲朋好友38.46%B、关系较好的亲友46.15%C、只请亲戚2.56%

D、不请,亲友想来就来12.82%

备注:

1、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是咋回事,有些题是40人做了,有些事39人,有些事38人,我每道题都按不同的分母算出来的,所以算出来的数有些怪,大家就按40人来写

下载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粤西地区经济情况及扶贫政策调查问卷

    关于粤西地区经济状况和扶贫政策的调查问卷-----------以湛江、阳江、茂名、云浮地区为调查对象问卷填答说明:请在所选择选项后的“□”内划“√”,或者在横线上填适当的文字......

    -20-年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20**年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一、20**年工作打算 20**年的发展目标是:计划新增入驻企业**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吸纳就业人员......

    春节习俗及春节童谣

    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

    清明节习俗及诗词

    清明节习俗及诗词 诗词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

    元旦由来及习俗

    元旦节的来历“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

    传统节日及习俗报告

    传统节日及习俗一、“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是益阳本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原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时”。“八节”呢?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秋......

    传统节日习俗及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诗句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贴春联和门神贴窗花年画 扫尘 燃放爆竹 拜年 蒸年糕 诗 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

    传统节日习俗及诗句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贴春联和门神贴窗花年画 扫尘 燃放爆竹 拜年 蒸年糕 诗 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