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定稿)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不可缺位^法治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要素,是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制度保障,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推动力量。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还会强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
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1997年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后,党和国家在法治建设理念上的重大转变:法律不单纯是一种社会调控手段或工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正义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人民群众民心所向。
一、“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人类社会文明的早期,就有了法治思想。在西方早在公元前18世纪就形成了3500行、282条《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法律体系。在古代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思想。《管子·明法》中说:“威不两错,法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1]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更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依法治国的尝试。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有过相关的法制建设。但在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下,很难公正的做到依法治国。法律大部分时间都只是流为政客的说辞和统治者的工具。但在长期的封建统治期间,中国的法制建设仍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二、现代法治的基本含义
1.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有法可依的重要前提。“法治”意味着必须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支撑,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离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从最近的发改委拒绝再降油价、国家多次强力介入证券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代孕除外”等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中仍然可以看到法律的不完善。经常需要“一事一议”,临时动用政府公权做出相关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又是违背我国现行法律所赋予的相关权利的。并且在我国,判决不具有立法效力。经常造成一些法律上较为边缘、模糊的问题在全国各地出现各种不同版本的判决的情况。
2.建设法律公信力
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官本位的思想和“人治”的传统,造成了法律在中国长期缺乏公信力。很多人肆意践踏法律造成了法律公信力的下降,直到现在“我的话就是王法”仍然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普通群众作为被约束者,逾越法律的机会并不很多。但执法者既受法律约束,又行使执法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情况经常出现。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而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具体步骤和方法上,“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于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
3.与国际法律框架相协调
除去中东地区部分伊斯兰国家,我国的死刑罪名是世界上最多的[3]。截止2011年,我国共有死刑罪名68种,到今年为止共有55种,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走私普通货物罪,走私珍贵动物和化石罪等非暴力罪名。有的罪名甚至在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的情况下也会被判处死刑。这些罪名大部分产生于我国在法制建设的探索初期,带有一定的“之乱世用重典”的倾向。这些法律条款的存在给我国融入国际社会,开展国际司法合作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例如赖昌星案就因为加拿大已经废除死刑而无法遣返。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做出承诺不判处赖昌星死刑的巨大让步后才得以成功遣返。在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这种摩擦会越来越多,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寻找平衡。
4.保持法律表述稳定
在法治社会,法律需要深入人心,参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法治思维”[4],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法律条文的稳定表述很重要。因此,法律一经公布便得维持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使遵守它的人们从观察他或她所受的惩罚中领会到新规范的内容;法治秩序就是给民众提供合法期望的一个基础(即法律)来组织社会行为。但法律的稳定性远不止此,还延伸包括:法律必须为公众所知并被公开宣传;其含义须得到清楚规定;其规则的陈述和意向都应当是普遍的„„
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在当代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需要用法律手段来维系、促进,备受重视的核心价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法律发挥着重要的工具作用。进而言之,法治之“法”须是“良法”,它有别于于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法治对其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起到保障促进的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法治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都需要运用法治手段。
第一,法律几乎影响者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法律史现代社会运行的根本准则,没有法律的保护,富强、民主、和谐等等根本无从谈起。法在保障、指引、推动社会主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
第二,第二,利用法治实现社会价值取向。法治与自由、平等、公正一样,同属于社会的价值取向,它们各自分立,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相同,但相互联系、彼此依存。
第三,第三,通过法治实现个人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凝练。法通过吧个人行为凝练为法律条文来向人们灌输意识形态并使之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 高鸿钧.先秦和秦朝法治的现代省思[J].中国法学, 2003, 卷缺失(期缺失): 165-176.[2] 中宣部.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页码范围缺失.[3] 刘开衢.从法制史的角度看死刑在我国的存与废[J].沧桑, 2009, 卷缺失(3): 62-63.[4] 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卷缺失(2): 77-96.
第二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内容?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听取了党课,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像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必须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通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南宋的文天祥,清末的林则徐,近代的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的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
第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包括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精神,开拓进取的意识和精神,求真务实的意识和精神,讲求效益的意识和精神,奋勇争先的意识和精神。中国人民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影响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和潮流。一个国家依靠创新来发展,一个单位同样要依靠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必须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党员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道德问题上,党员、干部无疑应该比普通群众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因此,我觉得党员、干部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群众,在各自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对我们党员来说,就是一次精神洗礼,增强了自身理论素养。让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继续牢记宗旨,高举旗帜,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前进。
第三篇: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环境科学0801班
吴
欣
欣
0504080126
预备党员培训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些方面具体阐述: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注意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名族,一个人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的问题做科学的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李湘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5、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在“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普遍性、民族性、崇高性。我们应该就其特性,一步一步做好自己。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尺标。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广大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模范地履行党员义务,恪守党组织纪律。新党员要从预备期开始,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牢记自己的使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预备党员只有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实践,才能正确认识国情,民情,加深对核心价值内涵的理解和体会,并在实践中自觉学习和思考,自我约束和调节,把正确思想,先进理论和高尚的规范内在化,构建成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也是有通过实践,知行合一地进行自我修养,才能将内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做到人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并在为社会做贡献,为群众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自己,使自身成为理论践行的先锋和行为的典范。
第四篇: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24字,这24字又可分为三个层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它们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它们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管好自己的手和嘴,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大家现在都可以看看自己面前的桌子上、墙壁上,那写的画的,有的同学为应付考试,大段大段的理论概念答案就往上抄,黑漆漆的一片,不堪入目。想想自己要是脸上、衣服上哪脏了,都知道不好意思出去见人,这怎么还下得了手啊,难道就欺负它们不是人吗。
2.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3.我们要以强大心理对待奋斗结果
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像地质队员遍访崇山峻岭、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寻找矿床,甘于清贫,忠于理想,也许到最后没有任何发现,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不怕失败,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了。奋斗是一种心态,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待结果则应换另一种心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锱铢必较,对不可控因素则随遇而安。如果和不可抗力斤斤计较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最后不但于事无补还恶化了自己的情绪。人
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足够了,要知道,心态放平还能延年益寿呢。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在我们最好的时光做最有价值的事,最应该做的事。以实际行动来响应时代的号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五篇:谈谈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理解
谈谈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理解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如世风日下,人情冷漠,道德低下,拜金主义严重,黄赌毒肆虐,奢侈腐化成风,等等。很多人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人利己,民族盲目崇洋媚外,丧失自尊自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去反思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从而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判断。
事实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人丢掉了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丢掉了荣辱与共、吃苦耐劳的协作精神;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丢掉了礼义廉耻四维传承和数千年来传统。必须通过恢复和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认清和解决当今社会种种问题。
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十九世纪,德国人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资本的奥秘,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并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了法国革命、苏俄革命、欧洲革命,并在苏俄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十世纪初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列主义送到了中国。毛泽东认真学习研究了马列主义,认为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并在随后的岁月中用革命实践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造,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使中国革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直至夺取
全国政权,建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精神武器。从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中国革命成功充分验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合理性。
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建设步伐加快。但是因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时间比较短,还处于弱小、不成熟阶段,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没有在全民中普遍树立起来。思想道德体系存在的漏洞是最大的漏洞,在资本主义腐朽思潮的侵袭冲击下,共产党内有裂缝的思想体系断裂坍塌,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林林种种的学说理论充斥社会,让人们的思想空前混乱,很多人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知道、不了解,不屑一顾,认为它是过时的东西。事实上,现在中国社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而恰恰将证明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社会起起落落的根本症结就在于不平等。它总是分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剥削阶层和劳动阶层,压迫和被压迫者。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类的所有思想、学说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都是为维持不平等的社会形态服务。只有马克思在十八世纪才找到人类社会平等的学说理论。当今中国许多问题的本质也在于不平等,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找回社会主义灵魂,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之举。
二、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现在很多人都很迷茫,许多党员群众思想混乱从而产生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官员忘记了共产主义理想,贪污腐化乃至堕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只有党员、民众心中真正树立起了社会主义信念,牢固建立了共产主义道德,有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多数个体都能够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意识和精神垃圾,自觉抵制诱惑,不被腐蚀。
社会主义理想就是要建立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合理增长的消费需求,人类有计划、有节制发展科学和各类事业,不光人与人和谐,而且人与自然和谐。人群之间由于没有敌视和战争,人类生活质量将极大提高,对自然的破坏会减小到无害,这才是人类的长久之策。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提上我们民族自强的议事日程。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首先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并用这种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使社会主义理想开花、结果。
三、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印度、埃及等国也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是他们的文明早就中断了,现在的印度、埃及传承的文化主体已不是他们古老的文化了。随着他们在历史上屡屡被征服,他们连人种都变了,何谈文化继承呢?只有中国保存着纯东方华夏文化,这是一个五千年不灭的文化,是一个包容万千、天人合一的文化,是一个最符合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文化,是一个可以不断吸收精华自我完善的文化。有人说,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将战胜5000年华夏文明,这是无知的浅见。中华文化在五千年中
遇到过数不清的文化冲突,没有一次不是中华文明将对方溶解掉,吞噬掉,而把自己的文化区域呈几何倍数的扩展开来,东南亚文化实际就是泛中华文化,日本、朝韩简直就是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历史使命。
四、重塑中华道德体系
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有句话叫“仁者无敌”,中华文化道德最高境界就是“仁”,把仁延展开来就是“礼义廉耻”四维,这是中国古代治国纲要。把仁放到民间日常生活中,就是助人为乐、成人之美、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临危不惧、见义勇为、义薄云天、矜孤恤寡、非与勿取、君子不取不义之财、重义守信等等等等。这同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更是毛泽东思想所倡导的,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建成这样的道德体系,形成这样的社会风气,这个社会想不美好都不行,这样的国家想不强大都不可能。
中华道德体系必须重塑,前提是,在政治上重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坚决批判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路线,坚决回归公有制社会主义道路,执政党必须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诚诚恳恳接受群众监督,大张旗鼓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铲除封建毒瘤和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实现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全面好转,直至恢复中华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这才是民族崛起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