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谣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童谣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在本学期,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实验教师踏踏实实上好阅读课。、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诗文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1、教学生借助图画、拼音和查字典的方法来帮助阅读,引导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读物中词句的意思,理解文中有趣的故事情节、角色对话等,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开展多种形式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活动或比赛。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诵读诗歌中的优美语感和情趣,感受阅读乐趣。
3、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开故事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是一种可以享受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 读书兴趣。
三、有计划地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
主要诵记内容是教师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为准,自主编制的诵读课本。
1、遵循原则:(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2、诵读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引读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默读……想办法多听多读。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诵读、赏析,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4)每日早读、(以语文老师为主,)利用经典诵读课、背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四、实施过程注意事项:
1、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动前,向孩子们讲讲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科学家小时侯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无形中就让孩子们了解到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教师也经常手捧一本书,强大的阅读原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就此产生。常给孩子们讲讲学校里以及班级上勤读课外书的同学的例子,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2、开展活动激趣。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天真好动,爱讲故事,爱戴“高帽子”,爱表演。结合他们的这些年龄特征,可以经常进行类似唱儿歌、猜谜语、演故事、说笑话、画成语、赛诗会等丰富的语文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一方面帮助孩子打开课外阅读的多管渠道,另一方面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阅读途径、方法,搭建展示阅读才能的舞台,同时还提高了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营造阅读氛围(1)推荐读书读物
在新课程中有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籍推荐,我们二年级老师讨论推荐《弟子规》《千字文》,让家长带着孩子逛书店,感受书香氛围,爱上书,学会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早读15分钟,为好词好句优美诗文积累时间。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三节课为校本课程阅读课。语文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读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每天回家保障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积累好词好句,与父母交流读书感受。同时,现在孩子的作业量比较大,还要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的低效作业,把孩子的时间释放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
4、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1)圈圈画画
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标志标出符号划出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等。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2)读读想想
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 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开展一次主题为“我爱阅读”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让每个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最近读过的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尽量安排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如果说不完,下次的阅读接着进行。
(2)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
(3)期末对课外阅读表现优异的孩子进行表彰奖励。
2014.1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
美术科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酒都高中林正雄
一、课题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所以国家提出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故近几年来在高中开设美术课程,但是在高考的影响下,社会、家长、学校领导和学生都不重视美术课,而且我校的学生大多源于农村,美术基础相当低,加上课业负担较重,美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这种复杂因素的环境中,如何高中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发展、审美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和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那么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易于操作的且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就值得我们探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与人文形相统一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将传授艺术知识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结合是非常正确的教学思想。但是,多年来美术教育一致延续着以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个性发展、审美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得到良性发展。所以,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美术教育的单一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说,本课题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2、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
3、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高中生美术欣赏评鉴赏兴趣,提高欣赏教鉴赏堂质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2.促进高中生美术领域的全面发展,以及应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上升到内化为学生生活中自发的审美状态,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把握美术教材本身内涵,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加强审
美能力的培养,结合各学科教材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美术鉴赏知识的综合,鉴赏能力的综合,教学教法的综合,学生学法的综合等。
第二、充分挖掘本地美术文化资源,设计鉴赏美术教育活动。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关注社区的环境、历史文化是美术教育联系生活的重要方面。
第三、探索美术鉴赏与其它学科的渗透,以促进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参观调查法 网上资料查询法 观察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教育理论,搜集、分析、筛选国内外有关创新、实践的情报资料,包括理论研究与操作经验。
总结、提炼有关本课题的经验。
2、实施课题计划阶段 2008年10月——2009年2月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筛选、提炼已有的实际操作经验,研制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环境、方法与策略,且在实践中进行实证研究。
组织课题组进行实施后的调查,继续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课题计划进行实验。
3、分析总结,撰写报告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综合分析美术欣赏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成效,做好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总结,撰写《高中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课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发挥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就必须贯彻以美术教育为主体,辅之以跨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的理念。
一、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从作品中挖掘人文精神的内涵。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高中美术课程中收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凝聚的人文精神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将美术作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分类梳理,依据作品人文内涵的侧重,从人的理想道德、民族情感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例如中外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时代特色,人文内涵。如董希文《开国大典》从作品诞生之初到后来三易其稿,充分证明了我国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特色。
二、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以画家的经历故事为内容进行精神教育。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画家都有其不同凡响的经历,在许多画家的生平中折射出非常灿烂的人生光芒。他们不仅将伟大的作品留于后人,也以其自己的行为为后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画家都表现出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内容,在教学中用以上生动的例子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徐悲鸿是中外闻名的绘画大师,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示出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同时反映出作品所处时代特色。所有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深度了解作品必然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当我们全面了解作品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美,我们还受到了一次次记忆深刻的精神情感教育。
三、挖掘本地艺术资源,扩大学生视野。
琉璃河,是一块美丽的土地,而且历史悠久,商周遗址博物馆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为此我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参观感受我们身边丰富的资源,提高他们热爱家乡审美意识。本学期3月份,我在学校的支持下,带领高一(3)班学生参观了琉璃河商周遗址。参观前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做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参观过程中学生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有目的地观察学习,参观后请同学们做调查问卷写感受,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收获到了许多课堂内无法得到的知识。
例如直观感受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漆器作品的精美;了解了古代艺术作品不是凭空出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作品,因而分析美术作品要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才能深度理解作品等。
四、探索美术鉴赏与其它学科的渗透,以促进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学、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人类、美术与设计等,通过这类美术活动,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美术与社会的联系,鉴赏解决与美术有关的问题。教学中将学科课程和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实现综合效应,在体现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强美术教育。在高中美术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一课中,在欣赏雷诺阿作品《伊蕾娜.卡昂.达威尔小姐画像》时,为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亚麻色头发少女那“ 双眸凝冷似无言”的艺术美感,我结合德彪西的音乐《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苏格兰民歌同名诗歌“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在夏日明朗的阳光下,云雀的歌声在回荡,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 通过绘画、音乐、诗歌同步欣赏,雷诺阿这幅充满着光明和色彩的作品深深地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既理解了作品,又感受到艺术之美,同时又得到了很好的审美享受。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该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课题的理论问题如:如何处理好美育和美术教育以及其它学科教学的基本关系问题等。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和智慧世界的学科,是最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人类活动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寄宿制学校亲情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
“寄宿制学校亲情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我校《寄宿制学校亲情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课题是酒泉市教育科研规划2011课题(课题编号:)。课题自 2011 年 5月 10 日正式开题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向前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确保卓有成效地将课题研究工作引向深入,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教师方面
1.借助网络对班主任进行培训。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我校有36名班主任参加了教师研修网班主任培训,有13位教师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有8位领导和教师分别赴江苏无锡、山东等地培训学习,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中杨晓红、常生攀、赵泽刚、赵玉萍先后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班主任培训。
2、每月组织两次教师培训,一次课题阶段研究评估、汇报、交流活动。我们课题组经与教导处协商,双周的教研活动侧重学生亲情教育研讨。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组织学习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亲子心理辅导手册》,周峰编著的《给中学生的 100 条建议》,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1 月出版的林丽慧编著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吴增强编著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等著作,撰写学习与研究心得体会20余篇。每月一次的课题阶段研究汇报、评估、交流活动由课题负责人杨晓红老师组织开展,主要是课题组成员按组汇报一个月在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承担任务的进展情况,交流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的感想、遇到的问题等,同时课题负责人根据情况安排下阶段 的工作。
3、积极开展班队活动,认真筹备和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利用亲情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支持、参与亲情教育,我们课题组从课题启动一开始就重视对学生培养和培训。两年来,我们在列为课题研究对象的7个班级中累计开展主题班会16次。主要形式包括带领学生学习伦理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感动中国好少年事迹等,其次是组织学生观看名人纪录片。主题班会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谈通过学习好少年先进事迹、观看名人纪录片的感受,谈对亲情的认识,对父母亲责任的理解,对自己应尽义务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珍惜亲情。
4、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家长会,侧重对家长的培训,引导家长正确开展亲情教育。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现在的家长90%以上的家长都对自己孩子报有很高的期望,都愿意花时间投入精力培养孩子,但有一半以上家长反映孩子难管理,或没有时间管理。经我们分析,还是方法问题。家长都是家里的主心骨,又都处于创业期,忙是事实。也是因为忙,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方面思考的少,遇到问题了心急火燎地管一阵子,忙了就又不管不问了。这样时间一长,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会产生误解或隔膜,进而影响家长的教育效果。鉴于此,我校在几年前就创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召开一次家长会,一方面交流家校教育情况,更重要的是对家长进行培训。对家长培训的内容主要依据我校的家长教程,近年我们还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知识讲座,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学生方面
1.对学生家庭进行情况调查。一年来,课题组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先后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家庭情况,并对学生家庭成员、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方式、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家庭是否和睦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还填写了学生信息卡,建立了学生信息档案。
2.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和父母如何相处》、《学会感恩》、《感悟亲情》等。在5月--6月份,我校把握母亲节、父亲节的契机,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给父母的一封信征文评比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亲情,学会感恩。
3.举办“感恩中国行”大型活动。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2011 年 5月 19 日我校邀请北京青年教育学院的专家教授,全校学生及家长参与,举行了题为“感恩中国行”大型活动。活动中首先由总导师讲亲情故事和案例。接着,在专家组和课题组带领下齐做手语操《感恩的心》。最后,各班代表在现场进行亲子交流。这一活动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动心。这次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无声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体验到了亲子之间从来没有被觉察到的爱与被爱。家长和孩子深受感动,流下了真挚的泪水,踊跃上台分享活动感受。
4.开展师生“结对帮辅”活动。每个课题组成员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辅导学习、资助等活动。为了帮助结对学生家庭转变,课题组老师不厌其烦地同家长、同学生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
高学习成绩,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结果。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融洽、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亲子教育精神下的新儿童观认为,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这种精神生活; 儿童还具有其形之于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人应注意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这次亲子亲情关系研究证明,儿童对于父母而言是平等的个体,亲子教育的过程强调父母与儿童的互动成长;亲子教育主张打破旧式教育中父母的权威管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而代之以父母的关注发展和引导为主;教育方式也由一味训斥转为参与交往中给予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儿童人格完美奠定基础。只要成人不压抑儿童,不掩盖和扭曲儿童所生活的环境,正确地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生活的各种角色,并引导儿童在各种角色平衡中体察其角色情感,儿童的心智就能在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开出属于他自己的花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孩子体验某种情感,这是教育工作中最困难的事。” 亲情教育培养孩子的重大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亲子互动游戏和儿童共享情感体验,促进亲子沟通,以满足儿童内在的精神发展需求。亲子教育精神下的新儿童观认为,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以启示,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学习孩子对生活的探究精神,学习孩子善于发现、积极思考的美好品质。亲子教育强调父母通过自我教育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也提出,儿童教育的重心应由儿童本身移向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关键人身上。因此,在亲情教育精神下,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亲子教育应该注重的不仅是把人培养成
一个有用的人才,而且是立足于把人塑造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并对人的价值与生命意义有最深刻的认同。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感触:每当孩子让我们着急的时候,我们总是叹着气想:孩子小的时候多乖,长大了怎么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脾气越来越大,和父母说的话越来越少,许多的东西都锁起来„„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很正常的。可是许多父母在面对这些变化时,还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没有做到主动地和他们接触和沟通,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种种变化。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希望与寄托。所以,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时,我们就应积极地进行点拨;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就应给予贴心的安慰和鼓励。即使他们不小心走了弯路,我们也要尽力把他拉回来。因为,抱怨、放弃和无休止的责备,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二)学生中感恩意识得到培养与加强,知道了应该理解、关爱父母,逐步在形成和建立起责任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孩子不懂得感恩,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与学生的感恩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感
恩意识的培养。通过这一系列亲子亲情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优越生活,给他们创造了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引导他们学会了感恩。通过这一系列亲子亲情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三)改善了师生关系,情感教育的作用得到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心态、家长观念的改变,亲子关系的改善,从而也改变了师生之间过去那种对立的情绪。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了,成绩也大大提高。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教学工作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努力教、学生乐意学两方面的作用。为此, 就要坚持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质量。因为,教师关心热爱学生, 学生尊敬理解教师, 在此基础上,师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都是与师生间的友好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相联系的。所以, 师生间亲密融洽的积极思想情感,才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反之, 疏远冷漠的消极思想情感, 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实践证明, 在良好师生关系条件下, 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信息,就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教师也会由于学生的刻苦学习, 而更加促使其勤奋地从事教学工作。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工作要坚定地贯彻德育为首的指导原则。“ 百年树人德为本”。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的思想政
治素质, 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面使他们学会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实施这一工程, 就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为,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观念的建立,健康心理的培养,行为规范的养成, 都是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只有这样, 青少年学生才能自觉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从而逐步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 成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否则, 德育工作是很难奏效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催化剂,也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保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由此可见, 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教育,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莫基工程。因此,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决策。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提高其自学、自理、自强、自律、自立能力。具体地说, 就是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就对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陈旧观念,深化整体改革,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既重视学生智力品质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实践证明,上述这些方面的真正落实, 都是由良好师生关系来保证的。所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保证。总之,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体会到与家长友善沟通的重要性,它不仅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方向性,同时,也在工作中与学生、家长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只要教师以诚相待一切,用师爱对待学生的不足,家长用真爱对待子女,那么我们相信,“感情”之花定会竞相开放,以这种特定的“双爱”为基础,就能筑起一座亲情之桥,在这座感情之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思考:
1.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才能改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2.改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3.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理解父母,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
1、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深深感觉到亲子亲情教育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个案跟进老师们不厌其烦地进行家访,苦口婆心地谈心,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开展工作,但成效不大,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反复性大,往往初见成效,又打回原形。让人容易产生徒劳的错觉。所以要加强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
2、学校的教育作用往往被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所消耗,所以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使之早日长成栋梁之才,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一份力。
第四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阶段总结
保靖县迁陵学校 李文平
小学生感恩教育,我们已深入扎实地研究了两年。目前,此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现作如下总结:
为使学生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课题组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低年级: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一张卡片等);中年级:“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高年级:组织演讲比赛;举办班级故事会;开展家书活动。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演讲、征文、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手抄报、“尊师重教”示范班等活动。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课题组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同学,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感激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活动。一是走进敬老院活动,让学生陪老人们说话,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带去欢乐。二是捐款活动。汶川大地震之后,学校开展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为灾区人民送上一份爱心,一份祝福。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回报。
5、进行了第三次的感恩意识问卷调查。
回顾课题研究全过程,共总结出以下三种既实效又可操作性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走进华蓥山红色文化故事;参观游击队群雕;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
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走进敬老院”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的“感恩”活动。三年来,从未间断过,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了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送去温暖。三年来,我们 “走进敬老院”活动,这一事迹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被《保靖电视台》报道;少先队大队部也多次被评为“保靖县红旗大队”。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其中在2009年的感恩节中,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礼物是“为家长洗脚”。家长为此很感动,纷纷写来发自肺腑的“难忘感恩节”心得感受。
通过开展长达两年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并将长期地触动着孩子感恩的心灵,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了感恩。
第五篇:《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东长小学“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学校紧紧围绕南府教发[2012]1号文件“2012年南关区教育工作要点”的精神和“南关区中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系列德育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又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校把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开发出了一套国学启蒙教育与中国书法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以此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一、教材编写促行动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综合设计义务教育阶段国学经典内容与书法的教学内容,组织全体语文教师针对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编写了的《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校编教材:
一年级《三字经》与基本笔画相结合 二年级《弟子规》与偏旁部首相结合 三年级《千字文》与偏旁部首相结合 四年级《道德经》与间架结构相结合 五年级《增广贤文》与间架结构相结合 六年级《论语》与间架结构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临写,完成情绪表达的过程,并与内容产生共鸣,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教材精选了国学经典做为诵读内容,内容上删除国学经典中封建愚昧思想的内容,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书法教学注重书法技法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以临摹过程为基础过程,把进一步的临写与创作作为提高内容,强调孩子们写字习惯的养成,对书法艺术感情的培养。
二、制度保障促落实
根据我校的实际,作了相应的制度。国学经典早读制度的制定,保证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地参与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之中,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和书写活动;保证了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诵读时间;保证了每一个学生有《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校编教材;保证了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展示活动—,即与考查学生国学经典积累相结合的“我爱汉字”书写大赛,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活动给予督促、评价。
三、融入教学促高效
《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其他学科融合,与学生生活联系的。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 效拓展、写字教学有效融合,把国学经典诵读、书法和语文教学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励孩子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四、活动推进促发展
为了让国学经典文化与书法艺术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主要通过活动来推进。结合不同年级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与所教授的书法技能,我校已经成功举行了两届“我爱汉字”书写大赛,通过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国学,练好字的热情,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反思内省促提升
教师不是专业从事国学研究和书法研究的人员,对国学经典的讲解和对书法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很精准,虽然学校在努力为我们创造培训的机会,但从事“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教师仍渴望得到更系统地培训。
东长小学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