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蒋璟萍 《光明日报》(2014年09月24日
版)
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科学地阐述中国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转变为价值取向和引导行为规范的路径,将中国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把价值观教育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措施。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
以礼仪文化为核心内容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之一。为此,我们很有必要科学地分析中国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汲取其合理内核,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礼仪文化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路径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很强的渗透力。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礼仪文化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路径,借鉴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真正收到实效。
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基于此,礼仪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行为规范主要有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通过社会认同使社会礼仪观念转变为个人价值取向,融入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之中,以个体意识的外化实现群体意识的外化;第二条路径是在社会礼仪观念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礼仪规范,包括社会礼仪规范和职业礼仪规范,通过礼仪规范体现礼仪价值观念;第三条路径是用礼仪观念和礼仪规范引导和调控人们的行为,对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整。通过这三条路径的持续拓展,礼仪文化与社会行为规范不断融合,有利于培育生活情景和行为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遵循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制定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按照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根据各行各业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通过完善市民礼仪规范、村民礼仪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商务礼仪规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庆典活动,形成一整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规范和仪式,做到有章可循。
将礼仪文化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礼仪素质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形成礼仪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公民礼仪,掌握做人规则;通过社会教育,学习职业礼仪,掌握从业规则。通过各个环节的礼仪教育,使每个公民学习和掌握做人的规范和做事的守则。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
大学文化
摘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文化;思想状况
(目的)检验和考察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了我们在研究中搜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踏实认真、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通过课外实践中与他人的广泛接触,进一步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继续深化个人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通过实际调研工作增强社会经验,为以后工作做好心理准备。(任务)与部分大学生进行实际谈话,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中的具体体现和具体定位。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是提出是在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上,在这次大会上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中与外界接触最多的群体之一,他们思想活跃想法独特,并作为年轻一代的优秀代表,他们能否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宣传。那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具体代表了什么了?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在2012年4月22日至4月23日,把他作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的课外实践内容。对我校的部分同学进行了为期2天的随机走访调查。对于第一次进行课外实践毫无经验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是我得到了每一位调查对象积极配合,对于我的过失他们大多会选择宽容。我也尽自己的努力快速适应了实践内容和与人交流过程中一些技巧。
实践一开始,我就与部分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谈,从中我了解到很多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在他们的言谈中却有很多地方体现出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很多内容。比如当谈到最近的南海争端时,许多同学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抱着一颗爱国热情,做好最坏的打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把其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而当被问到是否是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时,大多是同学都坚定的表示自己的支持,但是他们还认
为毕竟马克思主义提出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与现今的国际国内形式有很大的区别,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换,以适应我国各项建设的要求,以最大程度的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学们也积极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人把重点落在“改革”是他们认为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我们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我国的改革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文化上得改革,以点带线,再到面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另一部分人则把“创新”作为中心,他们认为每一次改革都是一种创新,只有拥有了创新思维才能促使我们的社会进步,作为我们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学术上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不断的超越。从现在起就要养成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后,我又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广泛的交流的意见。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我们当前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
在班级组织的相关班会中同班的同学也畅所欲言,毫不吝惜的分享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人认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实就是要求个人始终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绝不动摇,只是更加具体和明确了;而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首先就是要坚定理想和信念,坚决抵制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思想侵蚀和文化侵略,避免重蹈东欧颜色革命历史的覆辙。也有同学认为要抵制反动势力的侵蚀首先就必须认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坚定信心,坚持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反动势力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所谓当前的校园文化整体就是在轻松的生活节奏中,蕴含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求大学生做到以上两个态度的同时还在道德层面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实现的。脱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脱离的全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把十三亿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在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1】
最后通过此次的实地走访调查,得出结论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属统一的关系,校园文化也必须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下。只有在学术
上和道德上都达到社会的统一标准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学生,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让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 1033303
第三篇: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站推荐)
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06月13日 08:35:2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钱念孙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还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哪些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堪称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依笔者一孔之见,在汪洋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并体现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者,非“君子文化”莫属。
“君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是中华民族理想而现实、尊贵而亲切、高尚而平凡的人格形象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汉的王符,从唐代的孔颖达到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从明代的王阳明到清代的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君子概念及君子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挥。明清时期流行很广的人生格言类著作,多半也将君子人格奉为典范和楷模。如《菜根谭》云:“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见弱怜悯等优秀品格的赞扬。《围炉夜话》云:“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这就是在君子与小人不同处世方式的比较中,充分肯定君子以忠贞和诚信为立身之本的做法。君子概念及其文化,不仅在中华历代典籍中汗牛充栋,而且一直活在历代中华儿女的心中。今天人们口头还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可以说,“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它们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品格,甚至把象征高洁、清雅、虚心和气节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四君子品格的书画数不胜数,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君子”概念古老而鲜活,在当代社会也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在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做人要做君子,这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应有和乐于做出的选择。君子概念及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君子概念及君子文化,完全可以经过新的阐释激发其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在当代社会竖起的一面具有深厚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旗帜。它既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盛开传承创新的时代花朵,也可以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产生共鸣。它是中华传统文化浩瀚森林里最为郁郁葱葱的千年老树,也是当代思想道德建设汲取传统营养的精神绿荫。
君子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有助于对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思想文化上的因势利导,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广泛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兴国之魂,孕育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又深深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对接互补的。譬如,历代君子身上都颇为明显地体现出三大特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以仁义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互助理念和社会关爱思想,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修身要求和向善追求。这三大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等,完全可以对接、互鉴和贯通。这就是说,君子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在新时代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通过这种嫁接,两者在互补互释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传统文化这株参天大树庞大根系的丰富滋养;另一方面,君子文化这株昂首向上的千年古木在现代阳光雨露的沐浴和浸润下不断抽出新的枝条,结出新的硕果。
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具体实践,近年来全国上下普遍开展了推选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活动。由广大群众一层一层推举和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体现了人民群众心中的善恶是非标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时代标杆,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而正面的积极影响。
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都遵循“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规律。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历史上所以会出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现象,原因即在于上行下效是不易之理。要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核心价值的光彩,关键要从社会影响力强的群体抓起。这主要包括三类群体:一是相对于群众而言的党员领导干部;二是相对于一般群众的社会公众人物,如知名专家、著名企业家、演艺明星等;三是相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不论是从我国历史还是世界发展状况看,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倡导,都必须首先有“大人们”真心信奉并身体力行,才能让公众乐于接受和效仿,从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目前,我国社会富裕阶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正日益凸显和增强。各种各样的“追星族”“追款族”“追权族”层出不穷,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为此,我们亟待拿出为社会富裕阶层能够接受并喜闻乐见的文化,对他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进行因势利导和价值引领。内蕴丰厚的君子文化经过系统整理和现代阐释,正可担当此任。这不仅因为“君子”概念本身是倾向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称谓,易于为社会富裕阶层所接受;还因为君子文化本身所饱蕴的家国情怀、讲究修身养性和注重人生品位等内涵,与社会富裕阶层“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向往相契合。
唐太宗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中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做君子还是做小人,与身份、地位无关,关键在于你为人处世时的一次次选择——选择“行善事则为君子”,选择“行恶事即为小人”。因之,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需要将修身作为终身课程,需要不断地集小善为大善,这样才能称得上真君子。就此而言,君子既是一个做人的低标准,又是一个做人的高目标:你为人处事中的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都是在行君子之风和君子之道;但你必须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始终做崇德向善的选择,才堪称真君子。君子概念和君子文化还可针对和适用不同职业与行业者。古代就有仕君子、商君子、文君子、民君子等说法,实质就是指做官的君子之道、经商的君子之道、从艺的君子之道、为民的君子之道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君子文化具有古为今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价值,亟待采取有效举措激活和倡兴君子文化,在社会逐步形成崇尚君子品格、大兴君子之道、争做正人君子的风尚
君子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传统文化滋养需要讲清楚、弄明白的问题。
在理论探讨层面,大力开展关于君子文化的学术研究。由于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其中蕴藏着中国人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行为处事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基本性格密码,因而对君子文化的研究就绝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考察和纯学术的审视,而更是一种重新认识自己、树立文化自信、张扬国格人格的理性洞悉和时代确证。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性和学术性,更有时代性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值得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认真研究。
在社会生活层面,大力倡行君子之风和君子之道。中华传统文化沉淀为人格模式的有不少,除儒家的君子人格外,还有道家的隐士人格、佛家的悲悯人格等等。对于君子人格的设计蓝图,历代中国人接受最广、吸收其他人格模式优点最多、在中华文化广袤沃土中扎根最深、与中华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叠面最大。君子人格所以能够在中华文化的历次整合中以“最大公约数”出类拔萃,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的理想人格,其奥秘就在于这种人格设计产生后,中华文化不同学派的诸多思想干柴都向这里搬迁、移动和集中,从而形成收纳百家、融汇百家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壮丽景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心底都埋有一颗君子的种子,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就是要让这颗种子在新时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为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席卷社会生活每个角落,导致一些人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道德失范等诸病连发的状况,我们尤其需要在当代开展“新君子文化运动”,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让君子文化这剂传统良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构筑我们精神家园的宏大工程中,发挥补气固本的独特作用。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联副主席)
第四篇: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宁 波 工 程 学 院
《形式与政策》作业报告
作
业学
院学
班
姓
授
课
题
目:名
称:
号:
级:
名: 教
师:
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管学院
***
国商131
杜小雯
张心亦
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对于我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心中的道德法则,崇高且令人敬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的道德法则,还是我的行事准则。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正是中华儿女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短的二十四个字,从三个层面指明了当代中国追求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共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对每个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诚然,这24字所概括的内容是我们所有公民都应把其作为至高的准则。但在此,我想论述的是基于公民个体层面的可从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价值观。
首先,爱国,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始终强调的个人品格,也是中华民族标志性的集体精神。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说过,“谁不属于自己的国家,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国家成长,国家的文化和价值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而且,国家的利益与个体的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的利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在我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为了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流血牺牲的事例。爱国是我们 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美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炎黄子孙团结在一起的纽带。我们作为大学生,除了在心中保持爱国的热情,想把这种爱国之情落实到实处的话,可以是小到爱护手足,爱护祖国河山,大到维护民族独立,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勇往直前,在社会建设的时候我们努力做出贡献,促进经济发展。
敬业,对工作保持认真的态度,尊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这便是敬业了。敬业并不意味着必须把工作做到最完美的状态,这是个人的工作能力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敬业是出于内心地想把工作完成到最好的强烈愿望。很多人只是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如果能把职业作为事业,赋予情感和责任,心生热爱,心怀尊重,这就是敬业的最好状态。虽然我只是学生,但敬业并不是只有在社会上工作的人才能做到。我们在学校参加的一切活动或者比赛,都应该是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在学校或者班级所任的职务,都相当于一个小社会的工作,每次遇到的困难都是一种磨练,每次遇到的挑战都是一种机遇,抱着敬业的态度工作,也是锻炼自己的一种方式,也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诗经里也曾提到: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即·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我们从小到大就被教导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一诺千金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诚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大学生除了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要做到诚实守信之外,在学习科研方面要杜绝学术欺诈、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追求真知、创新学术科研、真实评优评奖、严守考试纪律,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在经济上要科学理财、守信还款,将诚信作为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友善,即待人友好,心怀善良。我们不仅要做到表面上是对人很友好的,更要是出于内心的善意。如果光有友好的态度,却只是言不由衷,奉承讨好,虚与委蛇,那么这就是不是真正的朋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所以,我们要交那些正直善良诚信博闻的朋友,不做那种把虚情假意阿谀奉迎花言巧语的人。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一直信奉做一个真正友善的人,对别人真心,别人也会拿真心回报,友谊是纯洁而崇高的,朋友贵精不贵多,只要有几个真心好友那便足够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中去的人生理念。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原则,用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明确学习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活动,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积极乐观,乐于助人,文明守法,追求自由,促进人民民主,倡导平等与公正,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一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好方式。
第五篇: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3.16 08:00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6 作者: 石平
字号:【 大 中 小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周密部署;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授予孙茂芳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要求广大干部群众以孙茂芳同志为榜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切,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正能量。
雷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道德楷模。任何崇高的精神,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雷锋的出现和雷锋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这片沃土之中。1956年,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使集体主义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在全体人民中普遍地进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为人民服务有条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道德,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时势召唤英雄,英雄引领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新任务的提出,就像鼓角一样激励着人们奋斗。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雷锋脱颖而出,雷锋精神应运而生。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在22年的短暂人生中,他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高尚情操,并铸就了伟大的雷锋精神。
雷锋,既属于昨天,又属于今天和明天。雷锋这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他的事迹历久不衰呢?就是因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学习雷锋好榜样,千万个雷锋在成长,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朱伯儒被称为“八十年代新雷锋”;赵春娥被称为“活雷锋”;徐虎被称为“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郭明义和孙茂芳被誉为“当代雷锋”,等等。雷锋精神始终在干部群众中广为传扬,成为激发人们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争当模范先进的力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可以说,我们今天所提倡和坚持的雷锋精神,既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总结,又是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不断丰富着雷锋精神的内涵,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是一面永放光芒的旗帜。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就客观存在并为进步的人们坚持践行,但明确提出和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反映了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抓好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举措,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把这项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其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力宣传雷锋式模范人物,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是引导人们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孙茂芳同志,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葆为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坚持50多年如一日,学习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他努力用自己的言行“为雷锋做广告”,让“雷锋精神万里行!”他说:“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一个幸福可以变成两个;为别人分担痛苦,一个痛苦至多只剩下一半。”他先后照顾了18名孤寡老人、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并精心照顾5位老人10余年,为她们送了终,被首都老百姓誉为“京城活雷锋”。这位当代雷锋向我们走来,诠释了新时期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吹响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时代号角。当前,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孙茂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用先进楷模的精神激励人、感召人,进一步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孙茂芳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努力使雷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们心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