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产房制度5篇

时间:2019-05-15 09:5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院产房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院产房制度》。

第一篇:医院产房制度

产房工作制度

一、产房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二、产房应备齐产程中所需要物,药品和急救设备,固定位置,专人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及时补充和更换。

三、工作人员进入产房时,必须穿专用衣、裤、鞋,戴好工作帽、口罩,接生和手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值班人员应热情接待产妇,严密观察产程。产妇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值班医生。

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班者要按要求测血压、听胎心、观察宫口开放情况,并做好各种记录。

六、产房应保持清洁,定期做好清洁工作、消毒工作和细菌培养。可疑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分娩时应采取隔离措施,产后及时消毒处理。

七、接生后,接生人员应及时、准确地填写产程、临产、新生儿和出生证等记录。

八、产妇在产后一般留观1-2小时,无特殊情况才可送回病房。

九、出生后的新生儿须作全身检查,测体重,验留脚印、系手圈、滴眼药等,然后送母婴室。

十、每次分娩结束后,及时整理用物、产床、被服,行常规清洁消毒,各种物品归还原位。

十一、保持产房清洁,每日清扫并行紫外线照射,每周大清扫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各种消毒物品每周定期灭菌一 次,各种消毒液按规定更换。

十二、产房应有浸泡手消毒液,保持浓度,定期更换。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1、室内布局合理;设有无菌专柜、空气消毒机及保暖、降温设施。

2、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专用服和专用鞋,戴帽子、口罩,帽子必须盖住头发;产妇进入产房必要时更衣、裤、鞋;除参加接生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3、医务人员助产接生前应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日常手卫生监测符合要求;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者应暂停助产工作。

4、经常保持室内整齐、清洁,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50℃-60℃;产房地板每日湿拖2次,保持清洁;产床、桌子、椅子、治疗车及器械柜内物品等表面每日擦拭;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即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洗。擦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擦洗工具,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室内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每日4次,每次1小时,每周大扫除1次。

5、每次分娩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清洁、消毒产床与各种物品,室内要进行通风换气。

6、助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接触产妇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可复用医疗器械(具)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7、氧化湿化瓶、引流瓶、吸引管、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等器材,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浸入1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内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干燥、密闭保存备用。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8、橡胶单、臀垫、中单、便盆一人一用一消毒;室内备无菌产包,应标有灭菌有效期,包外贴3M指示胶带,包内置3M化学指示卡,包布一用一清洗,无破损;灭菌物品超过一周须重新灭菌;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碘酒瓶、洒精瓶等,每周压力蒸汽灭菌2次;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无菌产包一经打开超过1小时未用者必须重新灭菌。

9、严格执行室内各种管理规定、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无差错事故,无交叉感染发生。

10、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循环风空气紫外线消毒机及空调机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做好记录。

11、产房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严禁胎盘买卖,胎盘流向有记录。产妇入院分娩实名制制度

1、在产妇入院分娩时,必须核实产妇提供的《居民身份证》和《生育保健服务证》,如实详细登记并在分娩登记薄上如实登记孕产妇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户口所在地、详细住址等有关情况,并将产妇身份证输入第二代身份证阅读器存档备查。

2、①对拒不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及真实情况的住院分娩对象,应暂缓为其办理《出生医学证明》;②急产而没有带身份证的,先给予入院分娩接生手术,随后要按要求查验孕妇身份信息。以上2种情况须在24小时内将信息上报县计生局、卫生局,并在医务科留底归档。

3、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要做到存根联、证明联、户口申报联一致。

《出生医学证明》使用与管理制度

1、必须在产妇出院前及时出具《出生医学证明》。

2、《出生医学证明》要用黑色碳素填写,填写过程不要有漏项。

3、婴儿母亲签字栏要求母亲自己签名(不会写字的盖手印)。

4、接生人员签字栏内有接生者签名(不能由他人代签)。

5、接生单位盖章栏内要有办证人员署名。

6、对个别已开出未领取的《出生医学证明》必须全部用黑色炭素笔将产妇姓名、接生情况填写完整后保存,不得以空白的《出生医学证明》保存或用铅笔填写保存。该出生证未领取前不得与存根分开,应按存根序号与其他存根保存在一起。

7、《接生登记簿》填写要求字迹清晰、不漏项。尤其注意双方身份证和出生证编号填写完整。

8、《出生医学证明》应做到章证分开专人管理。

9、《出生医学证明》应按规范要求盖章。

10、《出生证发放登记簿》由出生证盖章人员负责填写,若有作废证按顺序填上编号。该作废证应随同本期报表一起上交出生证发放单位。

11、医疗单位不得补发《出生医学证明》。除莆市卫(2006)61号文件规定的“接生单位开出的出生证有涂改不能报户口的,不论是接生单位的原因或是病人的原因都由该接生单位负责更换,但必须及时上交作废的出生证。”其余的所有出生证补发工作应由受卫生主管委托的妇幼保健机构按有关规定办理。

12、应按时上报《接生例数季报表》和《出生医学证明使用情况表》。

13、购买《出生医学证明》时,需持有本单位出具的介绍信,并随带上一期批号的《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登记表及相应的外乡镇产妇系统保健卡(出生证发放登记表应盖上公章),经核对无误后方可领取新的《出生医学证明》。

莆田市妇幼保健院

隔离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1、隔离产房应相对独立,专收感染性疾病的产妇,室内布局同产房;室内设有无菌器械柜、空气消毒机及保暖、降温设施。

2、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专用服和专用鞋,戴帽子、口罩,帽子必须盖住头发;产妇进入产房必要时更衣、裤、鞋;除参加接产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3、工作人员接生前应戴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接生前后应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做好自身防护。

4、经常保持室内整齐、清洁,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50℃-60℃;产房地板每日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保持清洁;产床、桌子、椅子、治疗车及器械柜内物品等表面应即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洗。擦洗工具使用后应先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擦洗工具,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室内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1小时,每周大扫除1次。

5、每次分娩结束后,应及时做好终末消毒。

6、橡胶单、臀垫、中单、便盆使用一次性卫生用品,用后按传染性医疗废物处置规范进行处置;室内备无菌产包,应标有灭菌有效期,包外贴3M指示胶带,包内置3M化学指示卡,灭菌物品超过一周须重新灭菌;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碘酒瓶、洒精瓶等,每周压力蒸汽灭菌2次;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隔离病房的产妇,按隔离病人处理;产妇用过的器械等物品,以2500-3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后取出冲洗、酶洗、清洗、擦干保养,经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一次性敷料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的塑料袋内,密闭运送,焚烧处理;非一次性布类用后及时放入双层塑料袋封扎后做好标记,送洗衣房按隔离布类进行规范消毒、清洗。

8、产妇供氧的湿化瓶必须一用一消毒,用后浸入2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内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密闭、干燥保存备用。

9、严格执行室内各种管理规定、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无差错事故,无交叉感染发生。

10、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空调机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做好记录。

隔离消毒制度

1、病员在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保持整洁,住院病人按期剪指甲,固定使用便盆,用完及时消洗消毒,病人服、被、床单、枕套等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

3、打扫厕所的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4、病床一床一套湿扫,一桌一巾。

5、出院、转科、死亡床单应做终末处理。

6、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细菌监测。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优良的护理技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3、严格无菌技术,树立高度的无菌观念。

4、做好效敏药物的过敏试验,观察要认真,急救药品要准备齐全。

5、老弱病人注意卧床注射,防止晕针。

6、烦燥不安、昏迷病员须加床栏保护,加强巡视,严访坠床。

危重孕产妇抢救制度

一、对危重孕产妇,应立即通知产科急救小组,小组成员在5分钟内立即到位。

二、值班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准确掌握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汇报上级医生或科主任,遇到疑难问题,及时会诊,对特殊情况(如查无姓名,地址者,无经济来源者)须立即报医务科和分管院长。

三、抢救危重病人,主管医师应填写病重病危通知书,一式三份,要有主管医生、家属的签字,交家属一份,医务科留底一份,病历存档一份,应按规定做好各项抢救记录。若抢救来不及记录时,须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补记。

四、抢救车、抢救器械专人保管,做好急救、抢救药品的准备,随时检查补充。

五、护师在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时,应复述一遍,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抢救结束后经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危重病人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六、抢救时,非抢救人员及家属一律不得进入抢救室或者抢救现场。

七、超出本科范围或本科力量不足时,科室之间应支援配合,必要时,医院临时成立抢救小组,加强抢救。如本院医疗力量、设施不足,须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抢救,应先联系好转入医院,告知转入医院病人的基本情况,填写危重孕产妇转诊登记表,并由本院医务人员陪同转院,将转诊登记表交给接诊医生。

八、有关科室对危重病人的检查、诊疗、取药、住院均应及时处理,不得过分强调手续,不得因抢救而忽视正规操作和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以免造成事故和交叉感染。

危重孕产妇自动出院转诊报告制度 一、一旦发生危重孕产妇,立即启动孕产妇抢救预案,并报告县卫生局和县妇幼保健院妇保科、医务科,尽快通知本院产科急救小组。建立危重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抢救工作组织有序、措施果断,及时有效,有关抢救过程由经治医生按规定如实记录。

二、因本院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不足需转诊时,应坚持“先会诊,再转诊”的原则,经接诊单位确定符合转院指征,且能保证运转过程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转诊。转诊时要利用“120”救护车协助转运,途中有相关医务人员护送,携带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转院记录。

对应当就地抢救,且可能在转诊途中死亡的病人不得转诊,应立即请上级医院电话会诊或请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救治。

三、转诊前必须与上级医疗机构医务科电话联系,并简要叙述病情,告知转院前的处理,详细填写“危重孕产妇转诊情况表”,由护送人员交给接诊医疗机构。

转诊制度

1、凡非本所设置专业范围的病人经科主任及转入医院同意,并与病人和家属或单位讲明转院原因即可转院。

2、本院危重病人转院,必须由科主任召集上级医师及主管医师会诊,若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较重病人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

3、住院医师应在病史中写好“转院小结”,让病员随同带往转入医院。

4、对新转入病员应写好转入记录。

第二篇:产房医院感染制度

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制度

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参与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2、制定对本院医务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它管理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

3、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

4、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

5、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6、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等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1、室内空气消毒:要求每立方米不少于1.5W,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灯管距离地面小于2米。

2、物体表面消毒:灯管距离物体表面不得超过1米,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3、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灯管表面清洁,一般每二周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4、使用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必须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医务人员监测时必须注意防护。

5、空气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湿度适宜。

6、紫外线消毒灯,做好使用记录,每半年测定照射强度一次,并有记录。新灯≥90UW/cm2为合格,使用中≥70 UW/cm2为合格,使用中的高强度紫外线灯照射强度降低到70%不能使用。

7、新紫外线灯厂家必须提供使用1000小时和照射强度(≥90UW/cm2)的说明,使用前必须进行照射强度监测,监测照射强度<90UW/cm2不能使用。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特制定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一、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

1、定期开展手卫生工作的全员培训,使所有医院人员加强手卫生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和手消毒达到规定的要求。

2、严格按照洗手与手消毒指征、手卫生方法认真洗手或手消毒,洗手或消毒后应防止手部的再污染。

4、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5、按照正确的监测方法,各重点部门每月对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普通诊疗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医院感染管理科不定期进行抽查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二、手卫生设施要求

1、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2、应配备肥皂或皂液,并应置于清洁的容器内。容器应每周清洁,有污染随时清洁;盛放肥皂的容器应具有滤水功能;皂液可使用一次性包装,如皂液容器重复使用,则应在清洁、消毒后,重新添加皂液;

3、配备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并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如配备干手纸巾,其卫生质量应达到GB 15979的要求;

4、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

5、手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6、卫生手消毒剂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应使用一次性包装,医务人员对选用的手消毒剂应有良好的接受性,手消毒剂无异味、无刺激性等;

7、外科洗手与手消毒设施

(1)配置洗手池。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2)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

(3)配备肥皂(抗菌皂)或皂液(抗菌皂液)。固体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4)配备清洁指甲用品;配备洗手的揉搓用品,如配备手刷,刷毛应柔软,并定期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手刷,一用一清洁灭菌。

(5)配备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外科手消毒剂,有效期内使用;

(6)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消毒剂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7)应配备干手物品。干手布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消毒或灭菌;盛装消毒布巾的容器应一用一清洗、灭菌;

(8)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三、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

1、洗手: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可见污染时,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诊疗、护理之前;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配餐前。以上情况要求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手部没有可见污染,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上述情况应进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四、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和原则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五、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方法和原则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上述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和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六、外科洗手与手消毒方法与原则

1、应遵循以下原则。(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与手消毒;

(3)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健康。(4)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5)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6)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皂液或肥皂清洁双手。(7)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2、洗手方法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肥皂(液)或者抗菌皂(液)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4)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手消毒方法(应采用下述方法之一进行外科手消毒)(1)冲洗手消毒方法: 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6分钟,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流动水应达到GB5749的规定。否则在手术医师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2)免冲洗手消毒方法: 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七、手卫生合格的判断标准

卫生手消毒,I类和 II类环境监测的细菌数应≤5cfu/cm2;III类环境监测的细菌数应≤10cfu/cm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理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损伤处理完后首先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兼职小组负责人,负责人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登记并立即对损伤者抽血备查(在预防药物应用前),12小时内送检。

(5)对于既往已有免疫,其抗HBs 抗体>10mI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6)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尽早使用(最好48h内,最迟≤1周)。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0、10mg)、(1、10mg)、(6、10mg)注射。

(7)免疫注射后还应进行血清学追踪调查,以确定是否有了合适的血清学反应。

(8)对受伤的医务人员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预防与治疗,并追踪监测与观察。

(9)对损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开展预防锐器伤的全员教育。

医院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1、建立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2、科室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3、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和设备科等科室。

4、医院感染管理科和设备科接到科室通知后和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通知科室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5、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处理,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截留或重复使用,杜绝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流入社会危害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6、对骨科内固定器材、心脏起搏器、血管内导管、支架等植入性或介入性的医疗器械,必须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记录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器材条形码应贴在病历上。

7、一次性物品(包括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领取、使用和用后处理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要经常检查本科室的情况,督促制度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否则进行责任追究。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为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废物的分类

(一)诊疗区医疗废物主要分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两类:

1、感染性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①棉球、棉签、引流管/棉条、纱布及各种敷料。

②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器械。

③废弃的被服。

④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2、损伤性废物: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等。

(二)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弃人体组织碎片可混入感染性废物中。

(三)手术室切除的大块肢体、引产的死亡胎儿、病理科丢弃的病理组织属病理性废物。

(四)使用后的塑料(玻璃)输液瓶、未污染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的药瓶不归为医疗废物。

二.诊疗区医疗废物的收集要求:

各科临床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上述分类目录和方法对本病区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将医疗废物置于相应的容器内;

禁止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禁止将医疗废物遗洒在盛装废物的容器外;

禁止将盛装医疗废物的专用包装袋和容器挪作他用。

三.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与暂时储存

1、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类收集、运送。

2、总务科负责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

3、盛装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的包装袋为黄色防液体渗漏的塑料袋,盛装损伤性废物的容器应为硬质材料制成的防渗漏、防穿刺的容器;包装袋和容器表面有医疗废物专用警示标识。

4、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易于装卸和清洁消毒的专用运送工具,医疗废物应当密闭运送,每天运送结束后,应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运输。

5、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包装袋或容器破损以及由此导致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和扩散;如发生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和扩散等意外事故,应及时对现场进行清理,如意外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立即向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管院长报告。

6、运送人员在运送收集医疗废物和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专用的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和鞋子或防水靴子。

7、医疗废物暂存处必须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职人员管理;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易于清洁和消毒;避免阳光直射;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等警示标识。

8、医疗废物在暂存处的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存处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四.医疗废物的交接和登记

1、负责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和暂存的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医院内部、医院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之间废物交接登记本。登记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双向签名等,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2、医疗废物暂存处管理人员将医疗废物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时,必须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并妥善保存,保存时间至少3年。

五.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管理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销毁、退换或交有专门机构处理。

六、监督与处罚

1、医疗废物的管理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各科要经常检查本科室废物处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科室必须按规定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暂存处管理人员收集、运送,任何科室不得截留私自处理。

2、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分别负责监督、指导各临床医技科室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处理方法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并负责对全院医疗废物的处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院长报告并协助解决。

4、总务科负责对总务科等相关工作人员有关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暂时储存和移交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

5、各管理部门检查情况要做好记录。

6、违规处罚

违反上述规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给予批评教育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扣发当月工资、行政纪律处分或吊销执业证书,解聘或开除等处分,情节特别严重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恶劣构成犯罪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医疗废物产生部门不按规定进行分类者。

(2)负责医疗废物收集运送部门不按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密闭运送造成环境污染者。

(3)各部门不按有关规定执行,导致医疗废物流入社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其他不良后果者。(4)管理部门及科主任、护士长不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不检查、不督促,出现问题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影响者。

(5)私自收集和出卖医疗废物者。

(6)其他违反本规定精神,造成不良后果者。

本制度由医务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门诊部、总务科等共同监督实施。

附:医疗废物交接把关责任制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我院制定的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医疗废物管理环节责任制。

一、医疗废物暂存处工作人员负责随时收集各诊疗区的医疗废物,在收集时发现如果包装袋超过3/4满、封口不严、标示不清、包装袋用错、包装袋有破损或渗漏、有针头、刀片、玻璃安瓿等锐器扎破包装袋等不符合要求时,立即给予指出,如不纠正不要和医务人员交接,并同时告诉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各诊疗区医疗废物的运送人员,每天下午按时按指定的路线要求认真运送各诊疗区的医疗废物。

三、各科室工作人员随时监督病人、陪护人员、探视人员和其他人员不要将医疗废物放入生活垃圾桶或箱内或随地乱扔乱放;各科室清洁工作人员在每次倾倒生活垃圾时如发现生活垃圾内有医疗废物时,在检出的同时立即告诉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各诊疗区的医疗废物包不要落地存放,要放入桶或箱内并放到指定的位置,注意防盗窃、防丢失。

五、医疗废物暂存处要专人管理,24小时上锁,医疗废物运到暂存处后要放到带盖的箱内,密闭存放,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将医疗废物运走后,对暂存处的整个环境和运输车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严禁医疗废物盗窃、丢失、虫鼠叮咬等。

六、医疗废物从生产到运出我院,期间整个过程和环节谁主管谁负责,对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责任追究并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无菌技术操作前,操作者应戴好帽子、口罩并实施规范的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的环境应清洁、宽敞,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等达到有关管理规定的标准要求。

3.实施无菌技术操作必须使用无菌物品。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4.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柜放置,并有明显标志。各科室应在治疗室和处置室设立专柜,存放备用的无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无菌物品应按有效期顺序排放使用,并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无菌柜应定期整理、清洁。接触无菌包(取放无菌物品或整理无菌柜)前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5.使用无菌物品前必须认真检查无菌包包装的完整性、标识有效性,即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时间或失效期、签名等,检查包内外化学指示卡、胶带变色情况等。湿包或有明显水渍,密封容器的筛孔被打开,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包装破损或发霉,外包装指示带或包内卡变色没有达到标准或有疑问等情况,应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不得使用过期无菌物品。

6.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取用无菌物品时应用无菌持物钳/镊近距离夹取。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对无菌区,手臂必须保持在腰部以上;手臂或非无菌物品不得跨越无菌区。

7.尽量使用独立包装的无菌持物镊/钳。干式无菌持物筒每4h更换一次,一旦污染随时更换。

8.无菌用物取出后暂不使用的,应用无菌巾包(盖)好,超过4h不得使用。开启的无菌药液须注明时间,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4h内使用,注射治疗时,应用无菌盘,抽出的无菌药液不得超过2h。开启的溶媒注明开启时间不得超过24h。

9.用于无菌技术操作的棉球、棉签、纱布,根据一次用量的标准,独立包装。用无菌容器盛放的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h。

10.消毒皮肤用的碘酒、酒精等应密闭保存和密闭使用。病区盛放消毒溶液的容器保持干净每周灭菌1-2次,每天使用的碘酒、碘伏、酒精等随用随取,剩余的次日倒掉,不得继续应用。

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科室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

2、凡住院患者由床位医师负责实施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控,掌握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需及时送验病原学检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做好感染病例的登记,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发病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出现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并积极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调查,妥善救治患者;

4、负责监督本科室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适应症明确;分级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必要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5、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的各项措施;

6、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7、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8、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

科室感染监控医师职责

1、在本科主任领导下及专职监控人员指导下,负责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及资料收集与上报工作。

2、经常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怀疑医院感染发生时及时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以确定诊断。督促及时填写医院感染发病登记表,定期分析科内医院感染情况并向科主任汇报。

3、预防因诊治不当造成的医院感染,督促检查本病房医师无菌操作技术及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4、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极协助专职人员调查医院感染发病原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并积极投入控制工作。

5、配合监控专职人员开展调查及科研工作。

科室感染监控护士职责

1、在护士长领导下,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业务指导下,做好本病房预防感染的管理工作。

2、督促、检查本病房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3、预防因护理措施不当造成的医院感染,督促检查本病房工作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

4、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采取隔离措施,防止造成医院感染流行。

5、督促住院医师按时填好发病登记表,对疑有医院感染者督促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了解细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指导用药。

6、负责对本科病人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等健康教育宣教工作。

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技术和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安全、经济适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以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积极协助感染管理科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并于24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发病登记表,送至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5、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伤。

7、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减少污染及损伤。

产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环境卫生要求:

1、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须更换衣裤及鞋、戴好帽子、口罩。

2、接触病人前后,医护人员须用消毒液洗手。

3、工作人员离开产房因事外出须更换衣裤及鞋。

4、产房周围清洁、无污染物,与母婴室相邻近。

5、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

6、每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待产室、分娩室的门窗、桌椅等,每班用消毒液擦拭地面1-2次。

7、分娩室每日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60分钟,每月空气培养1次,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家具物体表面彻底消毒一次。

二、消毒隔离要求:

1、接生时按规定操作,处理新生儿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2、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后再使用。

3、须在更换待产床上的全部被服后,才能接受新的待产者。

4、单独设置隔离产房,凡隔离者按隔离技术规程和助产所用过的布类和物品均应在待产室和分娩室内进行严格终末消毒处理。

9、保持工作拖鞋清洁,每天清洗一次。

10、待产室和分娩室等的卫生用具分室专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1、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装袋,封闭运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进行消毒毁形送固定地点无害化处理。

第三篇:产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产房严格划分非限制区、限制区,标志明确。非限制区应设在最外侧,包括更衣室、产妇接诊区、污物间等,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刷手间。限制区在内测,主要包括正常分娩、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

(二)刷手间应临近分娩室,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配备流动水等手卫生设施,洗手刷、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助产人员按外科刷手法刷手。

(三)配备空气消毒装置,每天2次对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或消毒,地面湿式清扫;产妇分娩后及时清洁地面、台面和仪器表面等,遇有血、体液污染,必须立即消毒。

(四)凡进入产房人员必须先洗手、更衣、换鞋。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要求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

(五)新生儿使用的吸痰管等,应一婴一用一灭菌,吸痰用生理盐水一婴一瓶,不得共用。

(六)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交接、登记等工作。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急诊产妇的胎盘应按医疗废物处置。

第四篇:产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清洁处理与消毒制度

1.工作人员入产房衣帽整齐,换拖鞋。

2.工作人员入分娩室,必须穿手术衣裤,戴一次性口罩、帽子。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3.产房分区明确,无菌物与有菌物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4.产妇宫口开全,入产房分娩,需穿医院衣裤,并换入室拖鞋。

5.坚持每日的清洁制度,分娩室每日拖地,每晨通风30分钟,保持空气新鲜、清洁、无血迹。并定期进行空气消毒。6.每周大扫除,用肥皂水和消毒液刷洗地面、墙面、产床及其他物品,空调保持无尘,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7.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监测1次,并有记录。8.患者用过的便器清洗后,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并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9.拖鞋每日、拖布每次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后,冲洗、晾干、备用。

(二)医疗用品的消毒及无菌技术

1.手刷用后清洗干净并晾干,送供应室灭菌。

2.无菌产包打开30~60分钟未用,需重新更换。无菌敷料桶一经开封,24小时内有效。

3.无菌持物镊干式保存,4小时更换一次。夹取无菌物必须用无菌持物钳,禁止跨越无菌区。4.婴儿脐带结扎线需压力蒸气灭菌。

5.碘伏、酒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氧气湿化瓶每日用消毒液浸泡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正在应用的湿化瓶每日更换无菌水,吸氧管专用,用毕重新消毒。6.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医院统一回收焚烧处理。

(三)隔离分娩室

1.肝功能异常或患各种性病的产妇在隔离分娩室分娩,各种污染器械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后再刷洗、灭菌。

2.各种注射用品、敷料及其它废弃物放黄色塑料袋内,密封、标记、统一焚烧。

3.分娩后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地面、产床等污染物品,关闭门窗臭氯消毒2小时。

第五篇:产房查对制度

温州新民妇科医院

产房查对制度

1.产妇分娩后,助产士将新生儿给母亲辨认性别。

2.助产士写好新生儿手圈,包括床号、姓名、出生时间、经产妇辨认无误后系在新生儿手腕上。

3.助产士在新生儿病历上盖上新生儿脚印和母亲手指印,在婴儿包被外别上鉴别牌,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出生时间、体重、分娩方式。

4.助产士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查对制度,交待产妇分娩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并共同查看新生儿鉴别牌、手圈带、性别及一般情况。5.给新生儿注射、用药时除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查对原则外,还必须查对新生儿胸牌(母亲床号、姓名、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时间、体重)、手腕标识(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两处查对无误后方可实施操作。

6.新生儿沐浴、抚触后回病房时,须核对母亲床头卡,新生儿胸牌,手腕标识上的床号、母亲姓名。母婴核对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7.在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更衣时或母婴出院更衣时,须核对新生儿床头卡、胸牌中的母亲床号与姓名,新生儿性别与手腕标识上的内容,核对无误后方可出院。

温州新民妇产科医院 2014年4月

下载医院产房制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院产房制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房交接班制度

    产房交接班制度 一、产房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二、产房应备齐产程中所需要物,药品和急救设备,固定位置,专人 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及时补充和更......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人物流向符合要求。 二、 分设生理、隔离待产室、产房;急诊产房按感染产妇对待。......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规范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河南省 卫计委《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版)等相关行业标准,结合我院......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 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须更换衣裤和鞋,戴好口罩、帽子。 2、 接触病人前后,医务人员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 3、 工作人员离开产房因......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与非限制区、区域之间须有门隔开,标志明显,洁污分流。设置正常分娩室和待产室、隔离分娩室和待产室。 (二)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1.成立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及小组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

    产房感染控制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人物流向符合要求。 二、 分设生理、隔离待产室、产房;急诊产房按感染产妇对待。......

    产房职业防护制度

    产房防护制度 1.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重视各项规章制度,勿存在侥幸心理。 2.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助产士接触这些物质时,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