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寻来自心灵深处的纯真友情
追寻来自心灵深处的纯真友情
---84届捞子湖中学初中发小同学聚会
2014年4月26日上午11时,坐落在纱帽街月亮湾的燎森大酒店,迎来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客人们的聚会,他们是来自原水洪乡捞子湖中学84届初中发小同学。
在燎森酒店二楼的台湾厅,聚会的发起人周江新,一边不停和同学们握手,一边登记,满面的笑容既有喜悦,更多的是激动:往事已经静静的沉淀到了记忆的底层。是需要唤醒的时候了!
这些三十年的初中发小同学,都是来自金城村、窑头村、捞子湖村和鞋尖村。他们毕业后,走上了不同的岗位,很多人经历了国有企业改制的阵痛,如今,这些人又各自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方向。来的同学中,有的在汉南区交通局、城管局、电信局、水务局、建设局等部门高就,也有在珠海教委、武汉、鄂州、重庆、温州、温岭、深圳、杭州工作经商的,多年打拼,业绩斐然;也有的不离家乡,在村委会任职;还有的在外打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员。
他们一直认为,不管你业居故里,或远在他乡;不管你事业辉煌,或暂时失意;不管你位居要职,或平民百姓;也不管你多么悠闲,或何等繁忙,同窗之情永不变。谁也不会忘记江堤柳荫下的诵读、村前屋后的嬉戏,在那难忘的日子里,大家学习在一起,玩耍在一起,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度过了人生最纯洁最浪漫的时光。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缘!
聚会宴席后,他们或坐小车、或乘坐大巴,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金城村、窑头村和捞子湖村小学的遗址。站在家乡的村口,他们为家乡巨大的变化而高兴。青葱岁月一去不复返,他们不停地找寻着记忆里深处的一花一草,一木一路。最后,他们在捞子湖中学遗址前久久不愿离去。拍照、留念。
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发小同学没能联系上,或有的发小同学因特殊原因没能到场,与会的同学们对此深表遗憾。三十年的风霜雨雪,他们初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后,现在他们才发觉:最难以忘怀和割舍不掉的依旧是那份同学情谊,这份情谊如同一坛老酒,越久就越香越浓,悠远而回味无穷;一日同学,永远的朋友!
借这次短暂的聚会之机,他们相互彼此祝福着家庭幸福,祝福言传身教的老师们身体安康……
不管你业居故里,或远在他乡;不管你事业辉煌,或暂时失意;不管你位居要职,或平民百姓;也不管你多么悠闲,或何等繁忙,同窗之情永不变。谁也不会忘记江堤柳荫下的诵读、村前屋后的嬉戏,在那难忘的日子里,大家学习在一起,玩耍在一起,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度过了人生最纯洁最浪漫的时光。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缘!
第二篇: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莲沁小学
五(1)
刘锐颖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女孩,害怕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在一次事件中,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让我战胜了恐惧,战胜了黑暗。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爸爸妈妈都加班了,没有了“贴身卫士”的左右保护,我这个胆小的“公主殿下”可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对了,说不定动画片可以“保护”我呢!我立刻坐到沙发上,打开电视机,一开始,总觉得背后有个人在盯着我,吓得我不停地往后转,有时候连头都不敢转,生怕背后真的有个人拿着一把刀。可渐渐地,动画片里动画人物的嬉闹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不那么害怕了,不过害怕的感觉仍然会在无聊的时候来与我作斗争。虽然有动画片,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我等来了一件最糟的事,那就是——停电了!一但没有了电,电视机这个“保护天使”给我设下的“保护屏障”也就破碎了。我又从快乐的高空摔落至无尽黑暗的谷底了。这时,风又吹来了我更强烈的恐惧感,它吹拂着大树,大树的枝叶投下的影子在月夜的衬托下显得越发诡异。我想起了以往看的那些恐怖电影中的情节,吸血鬼、僵尸、木乃伊、法老王„„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眼前掠过。“啊!不,不要,不要过来!”我发出了尖锐的声音。
突然,从我心里传来一个沉重而又坚定的声音,“没有什么可以打倒你,战胜自己,你就能战胜一切”。对!我不可以被打倒,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霍金全身瘫痪却依然坚持着„„他们面对巨大的灾难都没倒下,我又为什么要惧怕那小小的黑暗呢!我不可以被打倒!绝对不可以!那声音似乎唤醒了我身体里沉睡的代表勇敢的巨人。那一刻,我走出了黑暗,走到床边安心地睡了起来。不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她开心地表扬我:“太好了!我们的‘公主殿下’终于长大了,不再要我们两个‘贴身卫士’的保护了!”我在那一刻,终于明白了成长的真谛。
啊!感谢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是那神奇的声音,让我终于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女汉子。
第三篇: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
走过岁月的变迁,走进了季节的轮回;走过了儿时的梦想,走在了梦与现实更替的边缘。踏着流浪的脚步,却始终徘徊在异乡的街头。每每下班回来,坐在异乡的街头,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自己仿佛永远都是一个过客。一个人孤单的走,忧伤不断。停不下深深的思念,仰望着白云悠悠,想着故乡袅袅的炊烟,更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思绪和伤感。游子的伤痛,有谁能够体会?只有我那可亲的故乡,永远敞开胸怀,迎接一身伤痛和疲惫的游子归来!每天毫无思想的生活,机械似的从事着艰辛的工作,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人静下来总想找个人来陪,让漂泊的心不再孤单,让那颗脆弱的心能够得以安慰。总害怕漫长而漆黑的夜过早的来临,将我一个人吞噬和包围。独处黑夜,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孤独的折磨,无尽的伤感让泪浸湿了眼眸。面对夜色的迷蒙,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如此的心情,还能够想起有谁来倾听和感受!只有望眼欲穿的等待,给心灵一个没有结局的梦,在虚幻的空间里把心停靠。黑夜总是如期的到来,伤感还在继续蔓延,噩梦不断的出现。这样的夜晚,心灰意冷到了极点,身心的疲惫,生活的无奈,困难的挫折是自己跌入了万丈深渊,只盼望着黎明快些来临,好让自己能够重新回到生活的起点。如今,季节正在展示着一个火热的情怀,一切都热烈而奔放。而自己却心事重重,无心欣赏来自大自然的杰作,只有遥遥无期的期盼包围着自己。或许好多事情原本就是一个梦,而自己宁愿生活在梦中,也不敢面对梦醒时分的现实!偶然间听一曲委婉凄美的音乐,看看雨后的彩虹,在清风里漫步,在皓月当空的夜里静思,听风雨掠过后鸟儿的鸣叫。放飞心事,留一些感动,吟读“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佳句,感动的热泪盈眶!每每这时,忧伤的情绪以极快的速度将我包围,挥之不去。在忧伤中,心早已游遍了春夏秋冬四季!“举杯消愁愁更愁!”空悲切,真正白了少年头!每天总是书不离左右,躲在别人的文章里点读自己的人生,而思想近乎麻木。或许有人说我在虚度年华,可面对生活的困扰,自己又能生活在哪里呢?只能在灵魂的深处守望着那点残留的希望,只愿希望过后,升腾起的火焰能照亮每个黑夜的来临。无论怎样,我只能在忧伤里延续我的生活,只愿每天的梦境里能出现自己的诗行。我知道,梦很长,忧伤不断,就让自己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即便忧伤,总归还是自己的心境啊!梦,很遥远,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忧伤,漫长而遥远!
第四篇: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
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
——读余华《活着》有感
有的事情,当你没有办法找到答案的时候,那就不要先问它的意义,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就足够了。————题记
在读余华的《活着》之前,哥哥曾经很鄙视地说我不会理解这本书的内涵,说我只不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禁不住好奇的想法,便买来一读,说到“一读”,其实我因为始终沉浸在故事里,将这本书反反复复翻了很多遍,也看了很多文学评论,很多名人,学者也爱看这本书,我一度将自己的拙劣的文字撕掉再来,最后实在不想再折腾了,就想跟着心走,这才知道,原来跟着自己走,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活着艰难,但我们只有艰难的活着,因为,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既然已经踏上,那就潇洒走一回吧!我最欣赏福贵在耄耋之年的乐观与豁达,在夏季茂盛树叶下,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牵着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使劲的吆喝着,他的脊背与牛的脊背一样的黝黑,“两个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老的田地耕得哗哗作响”,这一幅图景深深地打动了我,特别是当我看到每一个亲人离开福贵的时候,我都会想到那个与“我”边吃瓜边交谈的的老人,我看到的不只是他的饱经风霜,更看到了一份中国农民生活的格调:勤恳,隐忍,被苦难重重地围困,却从来都笑着解脱。
福贵有一种很朴素的生活态度,他的信仰是“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鸡会变成鹅,鹅会变成羊,羊会变成牛”,他的身上这种坚韧的品格,让他与命运战斗到最后一刻。
福贵的故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文革后的一代中国农民的故事,他们为我们的国家承受了那么多苦难,这些不止于小说的夸张,更深层次的是对中国那一辈人的敬重,告诉这些永远在埋头干活,但却不懂得为自己发声的祖辈们,他们应该被铭记。
我爸爸他们家就是在那个时候,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遭受了很多,我的爷爷很早就去世了,他是村子里的一位木匠,他拥有很娴熟的技艺,在村子里很被人尊敬。但是我爸爸有六个弟兄,三个姐姐,一家十一口的巨大负担压在了爷爷和奶奶的身上,他们和福贵一家一样经历过太多打击和挫折:大伯伯一次在生产队里帮忙被砖头砸到,居然将肝砸破了,那个偏僻的村庄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但是爷爷横下心来,不顾自己年迈的身躯一个人背着他,拿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有值钱的东西,用他最快的速度翻了两座山到了贵池的医院,幸运的是,大伯伯的生命挽救回来了,他比福贵家人的命运好得多。那以后,爷爷家便空了……爸爸说他那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都是稀饭,那时快过年了,他没有新衣服穿,就连保暖的棉袄都没有,刚好同村子里有一个刚去世的老太太有一件旧棉袄,爸爸回忆说:“那件棉袄上面全是旧补丁,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挨着,上面还有老太太的鼻涕,菜渍,油渍,甚至还有她最后留下的血,当时我虽然不情愿穿,但是为了暖和,为了不被冻死,我只有套上去,而且我穿上之后,那棉袄还拖地,因为我个子很小,只有将棉袄用两只手提着,当时特别害怕把棉袄再弄坏,毕竟那个老太太刚死啊!”我听着爸爸叙述这些经历很感动,也很为爷爷一家揪心,这次再看《活着》,我觉得小说里的那一切特别的熟悉,因为苦难真的存在,活着真的不易。正如余华在自序里说:“《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活着在我们的中国的语言里充满着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欣赏余华对于生命的独到的见解,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成为精英,但是我们都忘了,精英永远只是少数人,于是我们便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眼中的平庸,相反,却是最真实的生命组成部分,在当下这个浮躁而又功利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在找寻活着的意义,问天问大地,不如问问自己的心,我们是否是如此的害怕平庸?每个人急切的相向“成功人士”讨教经验,山一般的压力逼着我们的步速越来越快,名利的诱惑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快餐般的阅读来去无踪迹……繁芜的当代社会里的这样一股股潮水向我们汹涌而来,有时真的会感到一种无力的迷失感,《活着》却用一种极近残忍的死亡的方式让我们明白我们如何生活在这世界上。福贵虽然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但是他却在自己的情感上得到了平衡,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是死也就变得不再恐惧,他的心灵里的东西一直保存着,只身一人,就算被命运剥夺到一无所有时,他也不愿意交出自己的灵魂。而当下的我们,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将自己的心灵和自我本身割裂开来,找不到自己继续生活的意义,我们自己,是迷惘的状态,甚至是一种“活死人”的样子,这太可悲了,我们不知道自己前进下去的动力,那么我们怎么走下去?怎么能走向远方?
活着,在于的是体验过程而不是追求结果,淡然宁静,便足矣。虽然不希求每个人都可以如福贵一般坚韧,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努力达到这种平衡,就像歌中唱的那般,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心中抹不去的那一份色彩……
安徽省青阳中学512班姜珊
第五篇:创新来自纯真
创新来自纯真
男孩在办公室里写作业,我看到他先做的是语文,而不是英语,作为他的英语老师,我就想,是不是他不喜欢英语呢,于是问到:“你为什么先做语文,不做英语呢?”他头都没有抬,脱口而出:“因为英语作业少,所以留在后面。”
哦,这个答案让我听了很舒服,进而更好奇,心里想检测一下他的答案是否真的。于是问他:“不好吃和好吃的东西放在一起,你先吃什么?”
他突然抬起头,眼睛里满是疑惑,并干脆地对我说:“不好吃的,我就不吃。”
哈,他的答案让我笑了,我突然觉得我的问题是多么的愚蠢,而孩子的答案又是多么地纯真,我给了他一个必须选择的问句,答案只有一个,没有想到孩子给了我另一个全新的答案。不是总有人说,我们孩子的思维很模式化了,不知道创新。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有一位教育家做了一个调查,问:一个船上有一个老船长,一只狗,一只羊,一只鸡,一匹马,狗21岁了,羊19岁,鸡6岁,马32岁,现在请问老船长多少岁。据说调查的结果就是,把数字相加得出船长年龄的,中国孩子最多。然后得出结论就是我们的孩子思维很僵化,不感怀疑题目,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答案肯定是有的,即使没有,也可以猜一个,所以,没有人相信这个题目是没有答案的。
今天面对这个孩子,可以看出,其实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天生具有创造性,只不过其结果是因为教育的程式和规范化,让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这种能力。
所以,今天,我特别开心,孩子能给我这样的答案,我说:“你真的太聪明了,这个答案真好,那么老师现在再问一下,如果你不太喜欢的东西,和很喜欢的东西放在一起,你会把什么放在后面呢。”
他稍微想了一下,回答我:“我最喜欢的放在后面。”
哈,一个总是充满希望乐观的孩子,一个纯真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邰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