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仔细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仔细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我知道了,六岁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结出了名为“成长”的果实。他是丰硕的,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无论他是否美味,我都无悔!因为,它饱含着2190个日子的精华,融入了小学生活的酸甜苦辣,更充满了老师的心血!蝴蝶又带来了少年时代,我们朝他步步前进。噢!再见了,同学们!我们的友谊永不退色!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请等待我们的佳音吧!再见了,
第二篇: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莲沁小学
五(1)
刘锐颖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女孩,害怕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在一次事件中,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让我战胜了恐惧,战胜了黑暗。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爸爸妈妈都加班了,没有了“贴身卫士”的左右保护,我这个胆小的“公主殿下”可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对了,说不定动画片可以“保护”我呢!我立刻坐到沙发上,打开电视机,一开始,总觉得背后有个人在盯着我,吓得我不停地往后转,有时候连头都不敢转,生怕背后真的有个人拿着一把刀。可渐渐地,动画片里动画人物的嬉闹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不那么害怕了,不过害怕的感觉仍然会在无聊的时候来与我作斗争。虽然有动画片,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我等来了一件最糟的事,那就是——停电了!一但没有了电,电视机这个“保护天使”给我设下的“保护屏障”也就破碎了。我又从快乐的高空摔落至无尽黑暗的谷底了。这时,风又吹来了我更强烈的恐惧感,它吹拂着大树,大树的枝叶投下的影子在月夜的衬托下显得越发诡异。我想起了以往看的那些恐怖电影中的情节,吸血鬼、僵尸、木乃伊、法老王„„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眼前掠过。“啊!不,不要,不要过来!”我发出了尖锐的声音。
突然,从我心里传来一个沉重而又坚定的声音,“没有什么可以打倒你,战胜自己,你就能战胜一切”。对!我不可以被打倒,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霍金全身瘫痪却依然坚持着„„他们面对巨大的灾难都没倒下,我又为什么要惧怕那小小的黑暗呢!我不可以被打倒!绝对不可以!那声音似乎唤醒了我身体里沉睡的代表勇敢的巨人。那一刻,我走出了黑暗,走到床边安心地睡了起来。不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她开心地表扬我:“太好了!我们的‘公主殿下’终于长大了,不再要我们两个‘贴身卫士’的保护了!”我在那一刻,终于明白了成长的真谛。
啊!感谢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是那神奇的声音,让我终于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女汉子。
第三篇: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近日一位高中毕业生在网上发布轻生的消息,然后这位学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最后救援人员在河边找到了他的尸体。死前2800字的遗书写满了生前父母对自己的冷淡,即使学习再努力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看不到希望所在,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父亲感到害怕和恐惧,没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最后选择报复性的自杀,歇斯底里地在向上帝控诉着,讨伐着自己的父母。
这个孩子虽是个例,但他的事情却映射出相当多的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许许多多的家庭正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只不过这个孩子选择自杀,以自己决绝的方式来声讨这个世界,然而更多的孩子正在向江边走去,大孩子们正在江边徘徊而已。生命的自由和自主性的丧失,让孩子感觉自己是父母眼中生活和学习的工具。所以,父母所谓的爱是否真的是孩子心中所期盼的那一份爱!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成功便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最高荣耀也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捍卫父母的幸福、权利和地位。因此男孩的自杀就是在警醒着我们与孩子相处时要有一个明确且不可侵犯的界限。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把孩子的荣耀还给孩子,把父母的荣耀还给父母。不要打着爱的幌子让孩子完成你的未竟心愿。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只是在遵循着自己的心去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那些不承认孩子的自主性,试图让孩子来承载人生理想的父母常常会遭遇激烈的反弹,最严重的就是自杀。
男孩遗言中写到:“死了我的心自由了。”“真正的我只活在我心里。”“我宁愿从未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一颗绝望的心,一个被父母的双手推向死亡边缘的孩子,折了的青春,到底该谁负责!他以这种极端残忍的方式告诉我们他的坚决:如果我不能属于我自己,我宁愿以毁灭自己的方式最后一次来证明我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或许在父母的眼里我只是打了孩子一个耳光,骂了他几句,打他骂他那也都是为了他好。殊不知童年的伤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幼年的创伤是不容忽视的,情绪失控的体罚会造成孩子内心的恐惧,给其留下深刻的烙印,甚至会伴随孩子的成长。因此,对于责罚父母和孩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同时,中国父母的传统式教育造就了大多数孩子的内心是不健全的。时而独裁,时而权威,时而纵容以及时而忽略的教育方式就像把孩子置于水深火热的油锅中一样。因此中国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抹杀孩子的一切天性。在相处的过程中要与孩子之间建立安全的衔接链,在养育过程中要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当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时期时要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把生命的主权还给孩子。
编后语: 这是一篇关于青少年心理危机探索的文章,由畅思教育(北京)有限公司创办人朱老师亲自指导并于2016.6.30日发表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朱老师是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曾赴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中心访学,在青少年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资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又是一年高考季,希望我们各位家长在关心孩子高考成绩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孩子心理的感受,好的成绩虽然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却能飞的更高、更远。
由于此文章写于16年,所以文章中的事例也是取材于16年的事例。而非今年发生的事件。
第四篇: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
走过岁月的变迁,走进了季节的轮回;走过了儿时的梦想,走在了梦与现实更替的边缘。踏着流浪的脚步,却始终徘徊在异乡的街头。每每下班回来,坐在异乡的街头,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自己仿佛永远都是一个过客。一个人孤单的走,忧伤不断。停不下深深的思念,仰望着白云悠悠,想着故乡袅袅的炊烟,更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思绪和伤感。游子的伤痛,有谁能够体会?只有我那可亲的故乡,永远敞开胸怀,迎接一身伤痛和疲惫的游子归来!每天毫无思想的生活,机械似的从事着艰辛的工作,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人静下来总想找个人来陪,让漂泊的心不再孤单,让那颗脆弱的心能够得以安慰。总害怕漫长而漆黑的夜过早的来临,将我一个人吞噬和包围。独处黑夜,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孤独的折磨,无尽的伤感让泪浸湿了眼眸。面对夜色的迷蒙,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如此的心情,还能够想起有谁来倾听和感受!只有望眼欲穿的等待,给心灵一个没有结局的梦,在虚幻的空间里把心停靠。黑夜总是如期的到来,伤感还在继续蔓延,噩梦不断的出现。这样的夜晚,心灰意冷到了极点,身心的疲惫,生活的无奈,困难的挫折是自己跌入了万丈深渊,只盼望着黎明快些来临,好让自己能够重新回到生活的起点。如今,季节正在展示着一个火热的情怀,一切都热烈而奔放。而自己却心事重重,无心欣赏来自大自然的杰作,只有遥遥无期的期盼包围着自己。或许好多事情原本就是一个梦,而自己宁愿生活在梦中,也不敢面对梦醒时分的现实!偶然间听一曲委婉凄美的音乐,看看雨后的彩虹,在清风里漫步,在皓月当空的夜里静思,听风雨掠过后鸟儿的鸣叫。放飞心事,留一些感动,吟读“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佳句,感动的热泪盈眶!每每这时,忧伤的情绪以极快的速度将我包围,挥之不去。在忧伤中,心早已游遍了春夏秋冬四季!“举杯消愁愁更愁!”空悲切,真正白了少年头!每天总是书不离左右,躲在别人的文章里点读自己的人生,而思想近乎麻木。或许有人说我在虚度年华,可面对生活的困扰,自己又能生活在哪里呢?只能在灵魂的深处守望着那点残留的希望,只愿希望过后,升腾起的火焰能照亮每个黑夜的来临。无论怎样,我只能在忧伤里延续我的生活,只愿每天的梦境里能出现自己的诗行。我知道,梦很长,忧伤不断,就让自己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即便忧伤,总归还是自己的心境啊!梦,很遥远,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忧伤,漫长而遥远!
第五篇:用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用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前段时间,笔者给学生做了一次小小的历史问卷调查,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围绕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回答。尽管因为个体差异,答案五花八门,但还是有几个声音的一致性非常高,值得我们老师倾听和关注。
从理论上讲,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转换好师生的角色,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老师们在努力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势必更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使历史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实施。
第一种声音“希望老师能多采用多媒体上课,最好还能结合一些影音资料。”
学生的这个声音一方面与历史学科的特点有关,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重演性,也就是说,历史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时空”。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此外,历史知识具体繁多,某些历史概念又比较抽象,这些都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或者不理解、难掌握。而多
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既能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缩短历史和现实的时空差,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
四第五单元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时,为了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前的政治状况,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哪些领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和澳门为什么会回到祖国怀抱?“一国两制”针对什么问题提出及其基本含义?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进而高度概括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再比如学习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五四运动》的内容时,也可以配合用多媒体再现当时学生高呼口号,举者标语游行的场面,使学生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感受时代氛围,进而认识当时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
但是,多媒体教学在让课堂更生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
明确,它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所以老师首先要明确好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梳理出教学重点、难点,并对教学的整个思路和教学细节要清晰。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与具体情况。要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小小的提问,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都挖口心思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或为了追求课堂气氛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结果反而扰乱了学生思维,淹没了重点、难点。
第二种声音“希望老师能把课本部分内容适当地与现实相联系。”
不可否认,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讲,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确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汲取历史的智慧,学会用全面、辨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同时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适时、巧妙地把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同现实问题相联系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是《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在分析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时,老师不妨结合现实中的实例来进行分析,可以从孔子2555周年诞辰纪念日
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同属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都组织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入手,让学生知道孔子及儒家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儒学所崇尚的“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合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方面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就是说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但在历史知识联系现实的过程中要避免:第一,直接说教。应该通过历史的叙述来阐明有关的道理,揭示有关的联系,让学生从历史的事物中有所感悟和认识,而不能采取贴标签的方式,简单地进行说教,机械地加以套用。第二,避免牵强附会。历史与现实通过实事求是的有机联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来日认识现实,而不能生拉硬拽。
第三种声音:“希望老师上课语言能生动、幽默些”。学生发出这种声音,是因为新历史课本尽管用专题史代替了通史,并用更多的图片资料来吸引学生,但由于篇幅的关系,大多数历史过程、细节被删,保留下来多半是纲纲条条。而现在的中学生多半在影视、电脑、漫画充斥的环境
中长大,教材缺乏生动性是不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工,充分运用课堂语言艺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必要。学生提到的“生动”,应该是指老师的课堂语言要有感染力,而不能平铺直叙。幽默是一种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既可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氛围,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专题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讲到革命爆发的背景时,老师不如用一个幽默小故事来进行引导:当时有个普通市民不小心掉进了沙俄皇宫边的河里,拼命喊救命,附近站岗的士兵充耳不问,视而不见,最后落水的市民急中生智大骂了一声:“打倒沙皇”,被救了上来送进监狱。学生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理解了沙皇专制下人民的处境。
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确实直接影响到了课堂的学习气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的质量。但与此同时,应注意适当、适时,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丢弃历史课堂语言所应有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四种声音:“希望历史课多些老师和学生自由轻松的交流。”
学生所提到的“交流”也称为“互动”,也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在某些传统的历史课堂,学生几
乎没有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权利,主要责任是“听记”教师的的“分析”和“思考练习”,或者在教师的 “引导”下“复述”。好的情况下,学生至多是对“分析”和“答案”有所“理解”和“体会”。换句话说,是在重复和模仿他人的 话语,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自我的 对话权。
根据新课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 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答不全或答不上;学生发表自己的 观点时,有时会冒出些所谓的 奇谈怪论,教师应该鼓励,继而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收获的 快乐和成功的愉悦。问题回答错了,不一定是学生错了,也有可能是老师错了,所以要慎重对待,错了不要紧,师生相互协商,共同探讨,找出原因,改而正之就是了。严厉训斥和高压政策只能适得其反。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 帷幕已经拉开,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 我们任重而道远,毋庸置疑的是老师必须要改变陈旧落后的 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 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先进而科学的 课堂教学模式。正因为如此多去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多进行反思、多进行分析总结,也就更能加快实现新课程理念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