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片机串口通信方式总结
IIC总线通信协议————数据传输高位在前p233 1,起始和停止条件
开始信号:SCL为高电平,SDA由高电平向低电平跳变,开始传送数据。void start()// 开始位 { SDA = 1;
//SDA初始化为高电平“1”
SCL = 1;
//开始数据传送时,要求SCL为高电平“1”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DA = 0;
//SDA的下降沿被认为是开始信号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0;
//SCL为低电平时,SDA上数据才允许变化(即允许以后的数据传递)} 结束信号:SCL为高电平,SDA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结束传送数据。void stop()// 停止位 { SDA = 0;
//SDA初始化为低电平“0”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1;
//结束数据传送时,要求SCL为高电平“1”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DA = 1;
//SDA的上升沿被认为是结束信号 }
2,数据格式(数据输入)
在IIC总线开始信号后,送出的第一个字节数据是用来选择器件地址和数据方向的,其格式为
从器件收到地址型号后与自己的地址比较,一致则此器件就是主器件要找的器件,并返回ACK(不管是写数据还是地址都会返回)。IIC传送数据时SCL为低电平时SDA可改变高低电平,SCL转跳为高时数据输入(此时SDA不能跳变),发送数据:bit WriteCurrent(unsigned char y){ unsigned char i;bit ack_bit;
//储存应答位
for(i = 0;i < 8;i++)// 循环移入8个位
{
SDA =(bit)(y&0x80);
//通过按位“与”运算将最高位数据送到S
//因为传送时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1;
//在SCL的上升沿将数据写入AT24Cxx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0;
//将SCL重新置为低电平,以在SCL线形成传送数据所需的8个脉冲
y <<= 1;
//将y中的各二进位向左移一位
} SDA = 1;
// 发送设备(主机)应在时钟脉冲的高电平期间(SCL=1)释放SDA线,//以让SDA线转由接收设备(AT24Cxx)控制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1;
//根据上述规定,SCL应为高电平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ack_bit = SDA;//接受设备(AT24Cxx)向SDA送低电平,表示已经接收到一个字节
//若送高电平,表示没有接收到,传送异常
SCL = 0;
//SCL为低电平时,SDA上数据才允许变化(即允许以后的数据传递)
return ack_bit;
// 返回AT24Cxx应答位 } 读数据:unsigned char ReadData()// 从AT24Cxx移入数据到MCU { 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x;
//储存从AT24Cxx中读出的数据
for(i = 0;i < 8;i++){
SCL = 1;
//SCL置为高电平
x<<=1;
//将x中的各二进位向左移一位
x|=(unsigned char)SDA;//将SDA上的数据通过按位“或“运算存入x中
SCL = 0;
//在SCL的下降沿读出数据
} return(x);
//将读取的数据返回 } 发送数据步骤:
oid WriteSet(unsigned char add, unsigned char dat)// 在指定地址addr处写入数据WriteCurrent { start();
//开始数据传递
WriteCurrent(OP_WRITE);//选择要操作的AT24Cxx芯片,并告知要对其写入数据
WriteCurrent(add);
//写入指定地址
WriteCurrent(dat);
//向当前地址(上面指定的地址)写入数据
stop();
//停止数据传递
delaynms(4);
//1个字节的写入周期为1ms, 最好延时1ms以上 } 读数据步骤:
/*************************************************** 函数功能:从AT24Cxx中的当前地址读取数据 出口参数:x(储存读出的数据)
***************************************************/ unsigned char ReadCurrent(){ unsigned char x;start();
//开始数据传递
WriteCurrent(OP_READ);
//选择要操作的AT24Cxx芯片,并告知要读其数据
x=ReadData();
//将读取的数据存入x stop();
//停止数据传递
return x;
//返回读取的数据 } /*************************************************** 函数功能:从AT24Cxx中的指定地址读取数据 入口参数:set_add 出口参数:x
***************************************************/ unsigned char ReadSet(unsigned char set_add)// 在指定地址读取 { start();
//开始数据传递
WriteCurrent(OP_WRITE);
//选择要操作的AT24Cxx芯片,并告知要对其写入数据
WriteCurrent(set_add);
//写入指定地址
return(ReadCurrent());
//从指定地址读出数据并返回 }
单总线协议————数据传输低位在前——p237 1,初始化单总线器件
初始化时序程序:
函数功能:将DS18B20传感器初始化,读取应答信号 出口参数:flag
***************************************************/ bit Init_DS18B20(void){ bit flag;
//储存DS18B20是否存在的标志,flag=0,表示存在;flag=1,表示不存在
DQ = 1;
//先将数据线拉高
for(time=0;time<2;time++)//略微延时约6微秒
;DQ = 0;
//再将数据线从高拉低,要求保持480~960us for(time=0;time<200;time++)//略微延时约600微秒
;
//以向DS18B20发出一持续480~960us的低电平复位脉冲
DQ = 1;
//释放数据线(将数据线拉高)
for(time=0;time<10;time++)
;//延时约30us(释放总线后需等待15~60us让DS18B20输出存在脉冲)
flag=DQ;
//让单片机检测是否输出了存在脉冲(DQ=0表示存在)
for(time=0;time<200;time++)//延时足够长时间,等待存在脉冲输出完毕
;return(flag);
//返回检测成功标志 }
单总线通信协议中存在两种写时隙:写0写1。主机采用写1时隙向从机写入1,而写0时隙向从机写入0。所有写时隙至少要60us,且在两次独立的写时隙之间至少要1us的恢复时间。两种写时隙均起始于主机拉低数据总线。产生1时隙的方式:主机拉低总线后,接着必须在15us之内释放总线,由上拉电阻将总线拉至高电平;产生写0时隙的方式为在主机拉低后,只需要在整个时隙间保持低电平即可(至少60us)。在写时隙开始后15~60us期间,单总线器件采样总电平状态。如果在此期间采样值为高电平,则逻辑1被写入器件;如果为0,写入逻辑0。
下图为写时隙(包括1和0)时序
上图中黑色实线代表系统主机拉低总线,黑色虚线代表上拉电阻将总线拉高。下面是代码:
WriteOneChar(unsigned char dat){ unsigned char i=0;for(i=0;i<8;i++)
{
DQ =1;
// 先将数据线拉高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DQ=0;
//将数据线从高拉低时即启动写时序
DQ=dat&0x01;
//利用与运算取出要写的某位二进制数据,//并将其送到数据线上等待DS18B20采样
for(time=0;time<10;time++)
;//延时约30us,DS18B20在拉低后的约15~60us期间从数据线上采样
DQ=1;
//释放数据线
for(time=0;time<1;time++)
;//延时3us,两个写时序间至少需要1us的恢复期
dat>>=1;
//将dat中的各二进制位数据右移1位
}
for(time=0;time<4;time++)
;//稍作延时,给硬件一点反应时间 }
对于读时隙,单总线器件仅在主机发出读时隙时,才向主机传输数据。所有主机发出读数据命令后,必须马上产生读时隙,以便从机能够传输数据。所有读时隙至少需要60us,且在两次独立的读时隙之间至少需要1us恢复时间。每个读时隙都由主机发起,至少拉低总线1us。在主机发出读时隙后,单总线器件才开始在总线上发送1或0。若从机发送1,则保持总线为高电平;若发出0,则拉低总线。
当发送0时,从机在读时隙结束后释放总线,由上拉电阻将总线拉回至空闲高电平状态。从机发出的数据在起始时隙之后,保持有效时间15us,因此主机在读时隙期间必须释放总线,并且在时隙起始后的15us之内采样总线状态。
下图给出读时隙(包括0或1)时序
图中黑色实线代表系统主机拉低总线,灰色实线代表总局拉低总线,而黑色的虚线则代表上拉电阻总线拉高。代码为:
unsigned char ReadOneChar(void){
unsigned char i=0;
unsigned char dat;//储存读出的一个字节数据
for(i=0;i<8;i++)
{
DQ =1;
// 先将数据线拉高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DQ = 0;
//单片机从DS18B20读书据时,将数据线从高拉低即启动读时序
dat>>=1;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DQ = 1;
//将数据线“人为”拉高,为单片机检测DS18B20的输出电平作准备
for(time=0;time<2;time++)
;
//延时约6us,使主机在15us内采样
if(DQ==1)
dat|=0x80;//如果读到的数据是1,则将1存入dat
else
dat|=0x00;//如果读到的数据是0,则将0存入dat
//将单片机检测到的电平信号DQ存入r[i]
for(time=0;time<8;time++)
;
//延时3us,两个读时序之间必须有大于1us的恢复期
}
return(dat);
//返回读出的十进制数据 }
每个单总线器件内部都光刻了一个全球唯一的64位二进制序列码,用于该单总线器件的识别
SPI总线协议
SPI总线有四种工作方式(SP0, SP1, SP2, SP3),其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是SPI0和SPI3方式。
SPI是一个环形总线结构,由ss(cs)、sck、sdi、sdo构成,其时序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在sck的控制下,两个双向移位寄存器进行数据交换。
上升沿发送、下降沿接收、高位先发送。
上升沿到来的时候,sdo上的电平将被发送到从设备的寄存器中。
下降沿到来的时候,sdi上的电平将被接收到主设备的寄存器中。读代码:
unsigned char ReadCurrent(void){
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x=0x00;
//储存从X5045中读出的数据
SCK=1;
//将SCK置于已知的高电平状态
for(i = 0;i < 8;i++){
SCK=1;
//拉高SCK
SCK=0;
//在SCK的下降沿输出数据
x<<=1;//将x中的各二进位向左移一位,因为首先读出的是字节的最高位数据
x|=(unsigned char)SO;//将SO上的数据通过按位“或“运算存入 x
} return(x);
//将读取的数据返回
} 写代码:
void WriteCurrent(unsigned char dat){
unsigned char i;SCK=0;
//将SCK置于已知的低电平状态
for(i = 0;i < 8;i++)// 循环移入8个位
{
SI=(bit)(dat&0x80);
//通过按位“与”运算将最高位数据送到S
//因为传送时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SCK=0;
SCK=1;
//在SCK上升沿写入数据
dat<<=1;
//将y中的各二进位向左移一位,因为首先写入的是字节的最高位
} } RS232通讯协议 串行通讯方式3 RS485通讯协议 串行通讯方式1
第二篇:单片机串口总结
51单片机串口总结
有句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学好单片机就要不断的、大胆的实验,要多怀疑,即使我们的怀疑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这也是进步(人们认识事物很多情况下来源于怀疑),当怀疑出现时就要去实践。有很多东西如果不通过实践是不可能掌握其中隐藏的奥秘,就拿51单片机串口通讯这一块,我认为掌握很好了,可以很轻松的实现数据的接收、发送,但这段时间当我重新学习串口时,我才发现里面还有很多小细节从没注意,更别说研究了。对于接收发送程序永远是按照别人的模式来编写程序,并没有真真正正的挖掘深层次的内容。我身边太多的人在临摹别人的程序,当然我不反对,但是希望自己多问几个问什么,单纯的会编程是学不好单片机的,毕竟单片机有自己独特的硬件结构。
开讲之前先简要说一下同步、异步通信:
同步通信:发送方时钟对接收方时钟控制,使双方达到完全同步。
异步通信:发送与接受设备使用各自的时钟控制数据的发送和接受过程(虽然时钟不同,但一般相差不大)。
51单片机串行口结构
从上图中我们看到,51单片机有两个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SBUF,它们共用同一个地址99H,但是请注意:接收缓冲器只能读而不能写,发送缓冲器只写不读。单片机可以同时实现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功能。
特别注意:接收器是双缓冲结构:当前一个字节从接收缓冲区取走之前,就已经开始接收第
二个字节(串行输入至移位寄存器),此时如果在第二个字节接收完毕而前一个字节还未被读走,那么就会丢失前一个字节。
51单片机串口控制寄存器
关于51单片机的控制寄存器各个位表示的含义在这里我只谈SM2。
SM2为多机控制位,主要用于工作方式2和3,当接收机的SM2=1时,可以利用接收到的RB8来控制是否激活RI(RB8=0不激活RI,收到的数据丢失;RB8=1时收到的数据进入SBUF,并激活RI ,进而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将数据从SBUF中读走)。当SM2=0时,不论收到的RB8为何值都将使接收到的数据进入SBUF,并激活RI,通过控制SM2实现多机通信。
51单片机串口通讯方式
51串口通讯方式有3种,方式0、方式
1、方式2与方式3,他们的工作模式不尽相同。首先他们的波特率很容易忽视。方式0与方式2的波特率固定,而方式1和3的波特率由T1的溢出率决定。
方式0的波特率=f/12
系统晶振的12分频,换句话说12M晶振的情况下,其波特率可达1M,速度是很高的(当我们在选用串行器件并采用方式0时需要特别注意器件所能允许的最大时钟频率)。
方式2 =f/64或f/32(当SMOD=1时为f/32,SMOD=0时为f/64)。
曾经我用方式2进行MODBUS通信时,总是通讯失败,我仔细检查程序,没有发现逻辑错误,特别是当我参考别人的程序时,发现很少有人用方式2进行MODBUS通讯,所以当时自己妄下结论51单片机的串行方式2不可用,直到有一天夜里我突然想起方式2的波特率是固定的,试想晶振11.0592M/32或11.0592M/64怎么也不可能是9600啊,怎么可能通信成功。这才恍然大悟,看来还是自己太武断了,没有认真看书啊。有时我们认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很低级,其实我们很多次都是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导致我们整个系统不正常,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细节真的伤不起啊。
方式1、3波特率=(2smod/32)*T1的溢出率,其中TI的溢出率=f/{12*[256-(TH1)]}.关于3种通讯方式其中有几点特别容易出错:
1、无论采用哪种通讯方式,数据发送和接受都是低位在先,高位在后。、3种方式作为输出,由于输出是CPU主动发送,不会产生重叠错误,当数据写入SBUF后,发送便启动(通过单片机内部逻辑控制,与程序无关),当该字节发送结束(SBUF空),置TI。不要理解为当数据一写入SBUF就置位TI,如果中断允许则在中断中发送数据,这就大错特错了。同样作为输入,可能会产生重叠错误(主要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当一个字节的数据接收完毕(SBUF满)置位RI,表示缓冲区有数据提示CPU读取。
接下来通过一些实验具体说明串口通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方式0输出
方式0主要功能是作为移位寄存器,将数据从SBUF中逐位移出,最常见的用法就是外接串入并出的移位寄存器,如74LS164。之前在做这一部分实验时总是利用单片机I/O端口模拟实现,现在想想在串口未被占用的情况下,方式0是最好的实现方式。
利用串口方式0,向74LS164输出字符“0”的编码,程序如下:
该程序采用了中断方式实现,结果是通过74LS164使数码管显示“0”。实验结果如下:
这里我说明几点: 如果采用查询方式,并且只发送一遍,那么程序最后的while(1);不可以省略,否则会出现数码管闪烁的现象(在KEIL环境下,main()函数也是作为一个调用函数,最后也有返回RET,它不像C中的main()函数,当执行完毕后就停止,而是重新复位执行,如此反复,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这是查询方式下不加while(1);的现实效果 如果采用中断方式发送,请记得中断中清除TI,仅仅是为了解除中断标志,而不是等待发送结束,因为此时数据早已离开了SBUF跑到外边去了。3 74LS164最高25MHZ,采用方式0,没有问题。
方式0作为输入模式
以74ls165(最高时钟25MHZ)为例,可以满足要求。
对应结果如下:
(注意:74ls165线传送高位,而串口通信低位在先,所以显示的数据和实际数据高低位正好相反
P1.7---P1.0对应D0---D7)。
本程序只接收一次,也许有人会问,中断程序中REN=0,表示什么意思?可不可以改成ES=0?
这个问题很好,首先REN=0表示接收禁止,即不允许串口接收数据;ES=0是禁止中断和单片机是否接收数据没有关系,不接收数据自然中断允许也是徒劳,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很多接收程序中经常可以看到在判断RI标志后紧跟着清除标志位,我想问一下,为什么?)
如果我们也按照这种模式改写会怎样呢?
实验结果如下
两次结果差异怎么这么大?为什么会这样子?
为了便于理解,也为了说明问题方便,对中断程序做了如下处理:
结果又变了
是不是感觉很奇怪,究竟咋回事呢?
首先中断程序中当判断RI置位标志后紧跟着清零是为了接收下一个字节的数据,也为了避免单片机重复中断。
当51单片机串口方式0作输入时,在REN=1且RI=0的条件下就启动了单片机串口接收过程。如果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就不能启动接收过程,以上出现的错误正式由于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在RI清零后由于REN仍然为1,单片机已经开始接收第二字节的数据,由于串口速度很快,RI仍会置位,而紧接着将REN清零只能阻止单片机接收数据,但是却
不能阻挡第二次中断。由于只接收了部分外部引脚数据(此时外部引脚为高电平,即逻辑1,其实单片机只接收了一位,对于12M晶振而言,方式0大约8us接收一个字节数据)。相反在RI=0与REN=0之间加上适当的延迟,就可以保证一个字节的数据全部接收完毕,故此时我们读上来的一个字节为0xff。
我在中断程序中添加了一个中断计数器(不加延迟),发现中断服务程序的确执行了两次
结果如下
加上延迟结果
这就验证了刚才的结论。
至于说可不可以换做ES=0,回答是可以的,尽管同样可以实现数据的读取,但是实质不同,当禁止中断后,单片机仍在接收外部数据,只是不再请求中断,自然的不再读取第2、3。。。字节的数据,那么P1将保留第一次中断时从SBUF中读出的数据。如果某一时刻打开中断发现结果不正常,如果理解了上面的机制就不会觉得惊讶了。建议:单次接收时,中断服务程序中REN清零放在RI之前。
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
如果我在中断服务程序中不清除RI,会怎样?
很少有人会这样用,但是经常有人忘记了(包括我)。课本上写得很清楚,务必在中断中用软件清除RI,为什么要这样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接收下一次数据并且避免单片机不断的响应中断?的确如此,如果对于一个小系统而言,不清除中断标志,那么单片机将不停的中断,影响接下来任务的执行,系统必然瘫痪,而且不能正常的接收数据。总结:方式0作为发送方,只要向SBUF中写入数据就启动了发送过程;
方式0在座位接收模式时,REN=
1、RI=0的情况下就已经启动了接收过程。在中断程序中要注意两者清零的顺序。
还有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单片机复位时SCON自动清零,如果单片机不工作在方式0,那么如果采用位操作SCON时也要注意REN=1与SM0、SM1的书写顺序,总之切记方式0启动发送、接收数据的条件。
方式1 方式1为10位异步通信模式。作为输出和方式0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是数据帧的形式,但是对于接受模式则有点不同,当REN=1且RI=0时,单片机并不启动接收过程。而是以已选择波特率的16倍速率采样RXD引脚的电平,当检测到输入引脚发生1---0负跳变时,则说明起始位有效,才开始接受本帧数据。方式1模式下 单片机可以工作在全双工以及半双工方式。下面举两个例子
半双工
主机发送某一字符,从机接收到数据后返回数据加1的值 比如 主机发送“1“,从机收到后回复主机”2“。实验结果如下:
方式1工作方式主要注意: 1 波特率可变。数据接收以起始位为标志,停止位结束。当RI=0且SM2=0或接收到有效停止位时,单片机将接收到的数据移入SBUF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方式2和方式3 方式2和3不同的只是波特率,这里以方式3为例
作为输出模式同方式1没有区别,只是增加了第八位数据位,第八位数据可以用作校验位或在多机通信中用作数据/地址帧的判别位。
首先我们来做模拟主从奇偶校验模式
主机发送一帧数据,并发送奇偶校验位,从机接收数据后,判断数据是否正确,如果正
确,接收指示灯亮,并且回送主机数据加1,反之回送0;主机接收从机信息,如果校验正确点亮LED指示灯.(从机、主机接收数据无论校验正确与否,均显示接收到的字节数据)。奇校验模式 演示结果如下:
(注:从接接收不正确,返回0)
主从机接收正确效果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了SM2的具体用法,主要用于多机通信,将SM2作为数据/地址帧 的判别位,在接收地址时令SM2=1,当接收到的第八位数据为1时激活RI产生中断,然后比较地址,如果地址符合则清除SM2准备接受数据信息,反之不理睬。
特别注意 当RI=0且SM2=0(或SM2=1时接收到第9位数据为1)时,单片机将接收到的数据移入SBUF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这里我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主机,两个从机 起始时,主机从机的SM2均置位,所有的从机等待主机发送地址帧,主机令TB8=1,发送地址帧。所用的从机将接受到的地址和自己的地址比较,如果符合,点亮LED指示灯,清除SM2(准备接受主机发送的数据帧),并将自己的地址发送到主机。主机接收从机发送的地址信息,如果地址符合则数码管显示从机地址并开始准备发送数据,反之发复位信号,TB8=1。从机接收数据先判断RB8,如果RB8=1,则复位,重新开始接收主机发送的地址帧,反之通过P1口外接数码管显示接收到的数据。实验结果如下:
注意:如果主机没有得到正确的地址,则将按照一定的速率发送地址帧,直到接收正确的地址为止,该试验主机向从机2发送信息。
另外在这里我补充两点: 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利用串口通信的工作方式2或3实现奇偶校验,注意技巧,当为偶校验时TB8=P,奇校验时TB8=~P;
2当单片机利用中断发送大量数据时,尽量采用中断发送,因为单片机在写入SBUF数据后由硬件将数据发送完,在发送过程中,单片机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利用中断发送数据可以提高CPU利用率。尤其在低波特率时效果更明显。
第三篇:串口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华南农业大学
实验报告
----------目录----------
1、实验任务和目的..............................................................................................................2、实验准备..........................................................................................................................3、实验步骤................................................................................................................................4、实验分析与总结....................................................................................................................(1)、分析.............................................................................................................................(2)、总结.............................................................................................................................1、实验任务和目的
了解串行通信的背景知识后,通过三线制制作一条串口通信线(PC-PC),并编程实现两台PC间通过RS-232C通信。要求两台PC机能进行实时的字符通信,并了解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基本通信方式。
2、实验准备
1、检查PC是否具有串行通信接口,并按其针脚类准备一条串口通信线缆。
2、串口包的安装,下载javacomm20-win32.zip并解压,将win32com.dll复制到
3、实验步骤
1、将实验所需RS-232缆线准备好,并将JAVA串口包复制到相应地目录下。
2、查找有关串口通信的书籍以及在网上查找相应地串口通信代码。
3、用JAVA编程软件JCreator编写代码。
4、实验分析与总结
(1)、分析
(I)、对串口读写之前需要先打开一个串口并检测串口是否被占用: public void open(){//打开串口以及输入输出流
recieve=false;
try
{serialPort=(SerialPort)portId.open(“Serial Communication”, 2000);}
catch(PortInUse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ln(“端口正被占用!”);}
try
{serialPort.setSerialPortParams(9600,SerialPort.DATABITS_8,SerialPort.STOPBITS_1,SerialPort.PARITY_NONE);}
catch(UnsupportedCommOperation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ln(“不支持通信”);}
try
{
outputStream=serialPort.getOutputStream();
inputStream=serialPort.getInputStream();
1-完整运行程序如图所示:
图1
(2)、总结
通过本次串口实验,我对串口通信的知识了解的更透彻,这是在刚开始对串口通信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编程而造成许多错误之后才得到的结果。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时候也接触到了不少其他的编程语言例如VB,delphi,C#等,这也让我对这些从没有学过的语言有所了解,我想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实验工作都有帮助。
3--
第四篇:STC单片机串口在线烧录芯片问题总结
STC单片机串口在线烧录芯片问题总结
在一个偶然和朋友聊天中了解了STC单片机芯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我看中STC芯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有AD转换功能和在线烧录功能。用到现在算起来也大致有三、四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用了不少STC不同型号的芯片。总的来讲这个芯片还是比较好使的,但在烧录过程中也碰到不少麻烦,现在把它罗列如下,以便和同行们一起交流、探讨和学习。
第一种情况是通过USB转串口烧录。曾经成功过一段时间,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再也烧录不进去了,直到现在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查了一些资料说是USB转串口的芯片问题,需要专用芯片的USB转串口。我也信了,但从此给我的印象是-------STC单片机烧录程序时是要挑芯片的。
第二种情况是串口烧录时有些232芯片不好用,一打听才知道是232芯片不好,不能用国产的要用进口的,我又专门去买了一批7元多一片的进口232芯片,结果-------没有成功过。不得已只好换回用国产的,哎!好了,谢天谢地!阿弥多佛!看来STC芯片串口在线烧录不但挑USB转串口的芯片,还挑232芯片。
第三种情况是同一批板子、同一批232芯片有些板子能在线烧录程序,而有些板子却不能烧录程序,实在没办法。还好本次产品是采用PLCC封装的,只好把不能烧录的芯片拔到可以烧录的板子上去烧录好再拔插回去,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怀疑不能烧录的板子232芯片或外围电路有问题,我当时的直觉也是这样的,但是我板子232口只要烧录好程序,工作时通讯一切正常,这又作何解释?不可思议!
第四种情况(也是我偶然发现的)5v的STC15F104E芯片,有时候能烧录,有时候不能烧录,不能烧录的概率在90%以上,真是莫名其妙。摸索了将近一天时间才发现串口接上后(板子在没有上电的时候)STC芯片电源脚有约3v电压,我想想可能是从串口反串回来的,有这3v电压的存在,芯片就如同没有掉电,所以也就烧录不进去。我就用镊子把电源到地短接一下,目的是进行放电。然后马上给板子上电,哎~~~成了!并且屡试不爽。有类似情况的朋友也不妨一试。哈。。
第五种情况是我有一批板子用的是STC12LE5A60S2 QFP44封装,在我的笔记本上用串口烧录成功率为100%,而到我台式机上用串口烧录时成功率却为0%,是我台机的串口有问题吗?非也!台机串口烧录STC15F104E和其它是好的,但是对付本批次板却是无计可施,最后无论我如何绞尽脑汁也不得其解,只好怀疑是板子在设计时有问题,但是设计有问题的板子为什么在笔记本上烧录又是好的呢?只能说-------STC芯片串口在线烧录不但挑USB转串口的芯片、挑232芯片,还挑电脑。
第六种情况是同一块板子今天能烧录进去,过一段时间又烧录不进去了,再放一段时间又能烧录进去了。唉~~~看来STC芯片串口在线烧录不但挑USB转串口的芯片、挑232芯片、挑电脑,还要看它的心情。
我晕!STC的芯片真的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第五篇:串口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三
双机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UART 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应用
二、实验实现的功能
用两片核心板之间实现串行通信,将按键信息互发到对方数码管显示。
三、系统硬件设计
(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部分
(2)电源部分
(3)人机界面部分
数码管部分
按键部分
(4)串口通信部分
四、系统软件设计
#include
sbit H1=P3^6;sbit H2=P3^7;sbit L1=P0^5;sbit L2=P0^6;sbit L3=P0^7;
uint m=0,i=0,j;uchar temp,prt;/***y延时函数***/ void delay(uint k){ uint i,j;
}
/***键盘扫描***/ char scan_key(){ H1=0;H2=0;
L1=1;L2=1;L3=1;if(L1==0){ delay(5);if(L1==0){ L1=0;H1=1;H2=1;if(H1==0)} //定义局部变量ij
//外层循环 for(i=0;i { m=1;return(m);} if(H2==0){ m=4;return(m);} } } //KEY1键按下 //KEY4键按下 if(L2==0){ delay(5);if(L2==0){ L2=0;H1=1;H2=1;if(H1==0) { m=2;return(m);} if(H2==0){ m=5;return(m);} } } //KEY5键按下 //KEY2键按下 if(L3==0){ delay(5);if(L3==0){ L3=0;H1=1;H2=1;if(H1==0){ m=3; //KEY3键按下 } return(m);} if(H2==0){ m=6;return(m);} } } return(0); // KEY6键按下 /***主函数***/ main(){ P1M1=0x00;P1M0=0xff; SCON=0x50;//设定串行口工作方式1 TMOD=0x20;//定时器1,自动重载,产生数据传输速率 TH1=0xfd;//数据传输率为9600 TR1=1;//启动定时器1 P0&=0xf0;while(1){ //如果有按键按下 if(scan_key()){ SBUF=scan_key();//发送数据 while(!TI);TI=0;} if(RI){ RI=0;} // // 等待数据传送 清除数据传送标志 //是否有数据到来 // 清除数据传送标志 temp=SBUF; // 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temp中 P1=code0[temp];// 数据传送到P1口输出 delay(500);} } //延时500ms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串行口和定时器的工作方式设定是关键,本次是按需传输的是两位十六进制数,串行口为工作方式1,定时器为8位自动重载;(2)采用P0&=0xf0语句使4个数码管静态点亮; (3)在发送和接受过程中,用标识位TI和RI来检测发送和接受是否完成;(4)在用电脑和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测试时,电脑的传世速率一定要和单片机的传输速率相等,否则显示会出现错误。 指导老师签字: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