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1蓝牙串口通信给亲参考
/**********51蓝牙串口调试程序**************/
//串口接收的数据送至P1口,可接几个led试一下
#include
void main(void)
{
TMOD=0x20;//T0方式2,作为波特率发生器
TH1=0xfd;//9600波特率
TL1=0xfd;
SM0=0;//串口方式1
SM1=1;
REN=1;
EA=1;
ES=1;
PCON=0x80;
TR1=1;
while(1);//wait here
}
//******************串口中断*******************
void isr()interrupt 4
{
ES=0;
if(RI==1)
{
P1=SBUF;//P1口作为驱动口,根据需要结合自己发送的指令自己调整哦}
ES=1;
}
第二篇:串口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华南农业大学
实验报告
----------目录----------
1、实验任务和目的..............................................................................................................2、实验准备..........................................................................................................................3、实验步骤................................................................................................................................4、实验分析与总结....................................................................................................................(1)、分析.............................................................................................................................(2)、总结.............................................................................................................................1、实验任务和目的
了解串行通信的背景知识后,通过三线制制作一条串口通信线(PC-PC),并编程实现两台PC间通过RS-232C通信。要求两台PC机能进行实时的字符通信,并了解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基本通信方式。
2、实验准备
1、检查PC是否具有串行通信接口,并按其针脚类准备一条串口通信线缆。
2、串口包的安装,下载javacomm20-win32.zip并解压,将win32com.dll复制到
3、实验步骤
1、将实验所需RS-232缆线准备好,并将JAVA串口包复制到相应地目录下。
2、查找有关串口通信的书籍以及在网上查找相应地串口通信代码。
3、用JAVA编程软件JCreator编写代码。
4、实验分析与总结
(1)、分析
(I)、对串口读写之前需要先打开一个串口并检测串口是否被占用: public void open(){//打开串口以及输入输出流
recieve=false;
try
{serialPort=(SerialPort)portId.open(“Serial Communication”, 2000);}
catch(PortInUse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ln(“端口正被占用!”);}
try
{serialPort.setSerialPortParams(9600,SerialPort.DATABITS_8,SerialPort.STOPBITS_1,SerialPort.PARITY_NONE);}
catch(UnsupportedCommOperation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ln(“不支持通信”);}
try
{
outputStream=serialPort.getOutputStream();
inputStream=serialPort.getInputStream();
1-完整运行程序如图所示:
图1
(2)、总结
通过本次串口实验,我对串口通信的知识了解的更透彻,这是在刚开始对串口通信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编程而造成许多错误之后才得到的结果。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时候也接触到了不少其他的编程语言例如VB,delphi,C#等,这也让我对这些从没有学过的语言有所了解,我想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实验工作都有帮助。
3--
第三篇:蓝牙通信原理
蓝牙耳机的工作原理:
关于音频流的蓝牙传输可以通过两个方式:
1)通过PCM接口来传送
2)通过模拟UART来传送
下面分别来讲述:
1)通过PCM接口来传送
通过音频播放器(eg: Media Player)来打开音频文件,调用Audio驱动,音频文件通过解码后,由PCM输出到Host端蓝牙模块的PCM输入端,接着,经过蓝牙模块的处理后,由RF无线模块发送给Client 端蓝牙设备。
Client 端蓝牙设备经由无线接收模块后,滤波,稳压,经微处理芯片处理后,直接由Speaker播放。
2)通过模拟UART来传送
通过设置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ervicesBTAGSVC】IsEnabled =1 使得系统引导时自动加载语音网关(AG)服务。
首先,通过手动配置建立Host端蓝牙设备与Client端蓝牙设备ACL链接(面向无连接的异步链路),接着在Applicaiton或Audio Driver中调用
IOCTL_AG_OPEN_AUDIO,重新建立Host端蓝牙设备与Client端蓝牙设备SCO链接(面向连接的同步链路),接着AG自动发送
waveOutMessage((HWAVEOUT)i, WODM_BT_SCO_AUDIO_CONTROL, 0, TRUE);从而建立了Audio至蓝牙芯片之间的通道,也即,实现了音频流到蓝牙模块的传送。
然后,经由主机端蓝牙模块将音频流打包经由RF模块发送出去。
客户端蓝牙耳机接收到无线音频包后,滤波,稳压,经微处理芯片处理后,由PCM传送给音频编解码器芯片,最后,由Speaker播放。
第四篇:单片机串口通信方式总结
IIC总线通信协议————数据传输高位在前p233 1,起始和停止条件
开始信号:SCL为高电平,SDA由高电平向低电平跳变,开始传送数据。void start()// 开始位 { SDA = 1;
//SDA初始化为高电平“1”
SCL = 1;
//开始数据传送时,要求SCL为高电平“1”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DA = 0;
//SDA的下降沿被认为是开始信号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0;
//SCL为低电平时,SDA上数据才允许变化(即允许以后的数据传递)} 结束信号:SCL为高电平,SDA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结束传送数据。void stop()// 停止位 { SDA = 0;
//SDA初始化为低电平“0”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1;
//结束数据传送时,要求SCL为高电平“1”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DA = 1;
//SDA的上升沿被认为是结束信号 }
2,数据格式(数据输入)
在IIC总线开始信号后,送出的第一个字节数据是用来选择器件地址和数据方向的,其格式为
从器件收到地址型号后与自己的地址比较,一致则此器件就是主器件要找的器件,并返回ACK(不管是写数据还是地址都会返回)。IIC传送数据时SCL为低电平时SDA可改变高低电平,SCL转跳为高时数据输入(此时SDA不能跳变),发送数据:bit WriteCurrent(unsigned char y){ unsigned char i;bit ack_bit;
//储存应答位
for(i = 0;i < 8;i++)// 循环移入8个位
{
SDA =(bit)(y&0x80);
//通过按位“与”运算将最高位数据送到S
//因为传送时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1;
//在SCL的上升沿将数据写入AT24Cxx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0;
//将SCL重新置为低电平,以在SCL线形成传送数据所需的8个脉冲
y <<= 1;
//将y中的各二进位向左移一位
} SDA = 1;
// 发送设备(主机)应在时钟脉冲的高电平期间(SCL=1)释放SDA线,//以让SDA线转由接收设备(AT24Cxx)控制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SCL = 1;
//根据上述规定,SCL应为高电平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ack_bit = SDA;//接受设备(AT24Cxx)向SDA送低电平,表示已经接收到一个字节
//若送高电平,表示没有接收到,传送异常
SCL = 0;
//SCL为低电平时,SDA上数据才允许变化(即允许以后的数据传递)
return ack_bit;
// 返回AT24Cxx应答位 } 读数据:unsigned char ReadData()// 从AT24Cxx移入数据到MCU { 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x;
//储存从AT24Cxx中读出的数据
for(i = 0;i < 8;i++){
SCL = 1;
//SCL置为高电平
x<<=1;
//将x中的各二进位向左移一位
x|=(unsigned char)SDA;//将SDA上的数据通过按位“或“运算存入x中
SCL = 0;
//在SCL的下降沿读出数据
} return(x);
//将读取的数据返回 } 发送数据步骤:
oid WriteSet(unsigned char add, unsigned char dat)// 在指定地址addr处写入数据WriteCurrent { start();
//开始数据传递
WriteCurrent(OP_WRITE);//选择要操作的AT24Cxx芯片,并告知要对其写入数据
WriteCurrent(add);
//写入指定地址
WriteCurrent(dat);
//向当前地址(上面指定的地址)写入数据
stop();
//停止数据传递
delaynms(4);
//1个字节的写入周期为1ms, 最好延时1ms以上 } 读数据步骤:
/*************************************************** 函数功能:从AT24Cxx中的当前地址读取数据 出口参数:x(储存读出的数据)
***************************************************/ unsigned char ReadCurrent(){ unsigned char x;start();
//开始数据传递
WriteCurrent(OP_READ);
//选择要操作的AT24Cxx芯片,并告知要读其数据
x=ReadData();
//将读取的数据存入x stop();
//停止数据传递
return x;
//返回读取的数据 } /*************************************************** 函数功能:从AT24Cxx中的指定地址读取数据 入口参数:set_add 出口参数:x
***************************************************/ unsigned char ReadSet(unsigned char set_add)// 在指定地址读取 { start();
//开始数据传递
WriteCurrent(OP_WRITE);
//选择要操作的AT24Cxx芯片,并告知要对其写入数据
WriteCurrent(set_add);
//写入指定地址
return(ReadCurrent());
//从指定地址读出数据并返回 }
单总线协议————数据传输低位在前——p237 1,初始化单总线器件
初始化时序程序:
函数功能:将DS18B20传感器初始化,读取应答信号 出口参数:flag
***************************************************/ bit Init_DS18B20(void){ bit flag;
//储存DS18B20是否存在的标志,flag=0,表示存在;flag=1,表示不存在
DQ = 1;
//先将数据线拉高
for(time=0;time<2;time++)//略微延时约6微秒
;DQ = 0;
//再将数据线从高拉低,要求保持480~960us for(time=0;time<200;time++)//略微延时约600微秒
;
//以向DS18B20发出一持续480~960us的低电平复位脉冲
DQ = 1;
//释放数据线(将数据线拉高)
for(time=0;time<10;time++)
;//延时约30us(释放总线后需等待15~60us让DS18B20输出存在脉冲)
flag=DQ;
//让单片机检测是否输出了存在脉冲(DQ=0表示存在)
for(time=0;time<200;time++)//延时足够长时间,等待存在脉冲输出完毕
;return(flag);
//返回检测成功标志 }
单总线通信协议中存在两种写时隙:写0写1。主机采用写1时隙向从机写入1,而写0时隙向从机写入0。所有写时隙至少要60us,且在两次独立的写时隙之间至少要1us的恢复时间。两种写时隙均起始于主机拉低数据总线。产生1时隙的方式:主机拉低总线后,接着必须在15us之内释放总线,由上拉电阻将总线拉至高电平;产生写0时隙的方式为在主机拉低后,只需要在整个时隙间保持低电平即可(至少60us)。在写时隙开始后15~60us期间,单总线器件采样总电平状态。如果在此期间采样值为高电平,则逻辑1被写入器件;如果为0,写入逻辑0。
下图为写时隙(包括1和0)时序
上图中黑色实线代表系统主机拉低总线,黑色虚线代表上拉电阻将总线拉高。下面是代码:
WriteOneChar(unsigned char dat){ unsigned char i=0;for(i=0;i<8;i++)
{
DQ =1;
// 先将数据线拉高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DQ=0;
//将数据线从高拉低时即启动写时序
DQ=dat&0x01;
//利用与运算取出要写的某位二进制数据,//并将其送到数据线上等待DS18B20采样
for(time=0;time<10;time++)
;//延时约30us,DS18B20在拉低后的约15~60us期间从数据线上采样
DQ=1;
//释放数据线
for(time=0;time<1;time++)
;//延时3us,两个写时序间至少需要1us的恢复期
dat>>=1;
//将dat中的各二进制位数据右移1位
}
for(time=0;time<4;time++)
;//稍作延时,给硬件一点反应时间 }
对于读时隙,单总线器件仅在主机发出读时隙时,才向主机传输数据。所有主机发出读数据命令后,必须马上产生读时隙,以便从机能够传输数据。所有读时隙至少需要60us,且在两次独立的读时隙之间至少需要1us恢复时间。每个读时隙都由主机发起,至少拉低总线1us。在主机发出读时隙后,单总线器件才开始在总线上发送1或0。若从机发送1,则保持总线为高电平;若发出0,则拉低总线。
当发送0时,从机在读时隙结束后释放总线,由上拉电阻将总线拉回至空闲高电平状态。从机发出的数据在起始时隙之后,保持有效时间15us,因此主机在读时隙期间必须释放总线,并且在时隙起始后的15us之内采样总线状态。
下图给出读时隙(包括0或1)时序
图中黑色实线代表系统主机拉低总线,灰色实线代表总局拉低总线,而黑色的虚线则代表上拉电阻总线拉高。代码为:
unsigned char ReadOneChar(void){
unsigned char i=0;
unsigned char dat;//储存读出的一个字节数据
for(i=0;i<8;i++)
{
DQ =1;
// 先将数据线拉高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DQ = 0;
//单片机从DS18B20读书据时,将数据线从高拉低即启动读时序
dat>>=1;
_nop_();
//等待一个机器周期
DQ = 1;
//将数据线“人为”拉高,为单片机检测DS18B20的输出电平作准备
for(time=0;time<2;time++)
;
//延时约6us,使主机在15us内采样
if(DQ==1)
dat|=0x80;//如果读到的数据是1,则将1存入dat
else
dat|=0x00;//如果读到的数据是0,则将0存入dat
//将单片机检测到的电平信号DQ存入r[i]
for(time=0;time<8;time++)
;
//延时3us,两个读时序之间必须有大于1us的恢复期
}
return(dat);
//返回读出的十进制数据 }
每个单总线器件内部都光刻了一个全球唯一的64位二进制序列码,用于该单总线器件的识别
SPI总线协议
SPI总线有四种工作方式(SP0, SP1, SP2, SP3),其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是SPI0和SPI3方式。
SPI是一个环形总线结构,由ss(cs)、sck、sdi、sdo构成,其时序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在sck的控制下,两个双向移位寄存器进行数据交换。
上升沿发送、下降沿接收、高位先发送。
上升沿到来的时候,sdo上的电平将被发送到从设备的寄存器中。
下降沿到来的时候,sdi上的电平将被接收到主设备的寄存器中。读代码:
unsigned char ReadCurrent(void){
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x=0x00;
//储存从X5045中读出的数据
SCK=1;
//将SCK置于已知的高电平状态
for(i = 0;i < 8;i++){
SCK=1;
//拉高SCK
SCK=0;
//在SCK的下降沿输出数据
x<<=1;//将x中的各二进位向左移一位,因为首先读出的是字节的最高位数据
x|=(unsigned char)SO;//将SO上的数据通过按位“或“运算存入 x
} return(x);
//将读取的数据返回
} 写代码:
void WriteCurrent(unsigned char dat){
unsigned char i;SCK=0;
//将SCK置于已知的低电平状态
for(i = 0;i < 8;i++)// 循环移入8个位
{
SI=(bit)(dat&0x80);
//通过按位“与”运算将最高位数据送到S
//因为传送时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SCK=0;
SCK=1;
//在SCK上升沿写入数据
dat<<=1;
//将y中的各二进位向左移一位,因为首先写入的是字节的最高位
} } RS232通讯协议 串行通讯方式3 RS485通讯协议 串行通讯方式1
第五篇:串口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三
双机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UART 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应用
二、实验实现的功能
用两片核心板之间实现串行通信,将按键信息互发到对方数码管显示。
三、系统硬件设计
(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部分
(2)电源部分
(3)人机界面部分
数码管部分
按键部分
(4)串口通信部分
四、系统软件设计
#include
sbit H1=P3^6;sbit H2=P3^7;sbit L1=P0^5;sbit L2=P0^6;sbit L3=P0^7;
uint m=0,i=0,j;uchar temp,prt;/***y延时函数***/ void delay(uint k){ uint i,j;
}
/***键盘扫描***/ char scan_key(){ H1=0;H2=0;
L1=1;L2=1;L3=1;if(L1==0){ delay(5);if(L1==0){ L1=0;H1=1;H2=1;if(H1==0)} //定义局部变量ij
//外层循环 for(i=0;i { m=1;return(m);} if(H2==0){ m=4;return(m);} } } //KEY1键按下 //KEY4键按下 if(L2==0){ delay(5);if(L2==0){ L2=0;H1=1;H2=1;if(H1==0) { m=2;return(m);} if(H2==0){ m=5;return(m);} } } //KEY5键按下 //KEY2键按下 if(L3==0){ delay(5);if(L3==0){ L3=0;H1=1;H2=1;if(H1==0){ m=3; //KEY3键按下 } return(m);} if(H2==0){ m=6;return(m);} } } return(0); // KEY6键按下 /***主函数***/ main(){ P1M1=0x00;P1M0=0xff; SCON=0x50;//设定串行口工作方式1 TMOD=0x20;//定时器1,自动重载,产生数据传输速率 TH1=0xfd;//数据传输率为9600 TR1=1;//启动定时器1 P0&=0xf0;while(1){ //如果有按键按下 if(scan_key()){ SBUF=scan_key();//发送数据 while(!TI);TI=0;} if(RI){ RI=0;} // // 等待数据传送 清除数据传送标志 //是否有数据到来 // 清除数据传送标志 temp=SBUF; // 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temp中 P1=code0[temp];// 数据传送到P1口输出 delay(500);} } //延时500ms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串行口和定时器的工作方式设定是关键,本次是按需传输的是两位十六进制数,串行口为工作方式1,定时器为8位自动重载;(2)采用P0&=0xf0语句使4个数码管静态点亮; (3)在发送和接受过程中,用标识位TI和RI来检测发送和接受是否完成;(4)在用电脑和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测试时,电脑的传世速率一定要和单片机的传输速率相等,否则显示会出现错误。 指导老师签字: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