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技能人才养成记
内涵建设是一所学校提升综合实力的精华所在。“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提高师生的素质,中心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标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宿迁技师学院院长李瑞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此,学校主导“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创新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实行“6s”管理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模式,并立足当地经济,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德育为先,多措育“良才”
李瑞华讲述着她的环境育人理念: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生活,大到世界环境、国家环境、社会环境,小到公司环境、家庭环境„„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学校环境。在李瑞华眼里,良好的环境和设施是培育学生成长的沃土,教师则是学生德育教育的指路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首先要从行为习惯上抓起。为此,学校在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逐步形成了现在推行的“6s”管理模式。该模式包括六个方面,即整理(seiri)、清洁(setketsu)、素养(sh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以此来强化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里,学生都严格按照“6s”管理模式行事。
记者了解到,实行“6s”管理模式后,学生的接受能力得到提高,全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在教室内,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布置相应的标语与照片来映衬“6s”管理模式,在打扫卫生时,把教室内部的每个角落都清理干净,营造出整洁的氛围;在实训场所,学生们自觉地将实训环境维护得很好,并且每次用实训器材之后都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养成良好的“规矩”,营造“严格”的企业氛围;同时,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训的过程中,还会强调如何规范操作,让学生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2015年12月,旅游管理系开展了“6s之星”暨“6s先进集体”评比活动。其目的一是探索6s规范管理模式;二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发挥榜样育人重要作用,从而借助“6s之星”和“6s先进班集体”来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和班级,以促进整体管理效益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还倡导学生组建专业社团,这不仅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香添色,还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社团的主要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兴趣爱好举办活动,比如汽车工程系的学生便可以针对汽车方面的知识开设汽车维修、汽车车身涂装等方面的活动;另一种是针对技能大赛而开展的社团培训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技能以及熟悉比赛的各种事宜,以此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比赛的积极性。
强强联合,共同育“精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必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引进合作企业的设备、技术及管理制度等,与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严格按照企业岗位标准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将专业融入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宿迁市人才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了电子商务类、旅游服务类、加工制造类“校企合作会”。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通过调研、讨论、论证等方式来制订培养方案。“方案制定出来就要开设课程,课程的安排也是与企业共同商量后确定的,以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为主,各专业教师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专家共同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李瑞华院长说。
定向培养是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学校与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设了“秀强班”。李院长告诉记者:“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派出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培训学校教师,学校则负责招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并且该班的学生还可以定期到公司里进行实习。“秀强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可直接到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上班。作为企业,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前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环节前移,直接增强企业人才资源竞争力;作为学生,一是可以提前预订就业岗位,保证就业无忧和实现高位就业,二是在读书期间就能拓宽渠道获得多方资助和可贵的实训机会。
学校经常组织各系部的师生到企业参观、调研。最近,汽车工程系领导带领系部师生前往“保驰捷”公司参观学习。该公司是一家集汽车维修与养护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公司,与学校也有深度合作。在公司解说员的带领下,汽车工程系的学生参观了“四轮定位”“钣金”“烤漆”“检测”等车间。通过实地的参观学习,学生对汽修服务行业的工艺流程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切身感受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制度,激发了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宽了眼界。
2016年3月,学校邀请合作企业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为校企合作冠名班――“中电二公司班”学生开展专业培训系列讲座,中电二公司的负责人就公司的管理理念、企业核心价值观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让学生确切了解到企业所需的人才标准,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以帮助这批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专业实践水平,从而校企联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负责人走进校园的形式,为学生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和讲座,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深化教改,全力铸“英才”
鲁迅说:“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培养学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探索出适应每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精英。“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坚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改模式,并广泛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完善分层教学制、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李院长指出,分层教学制与走班制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所谓“分层教学制”就是保留原班级,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学习群体。其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效应,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
而分层走班模式则是学校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走班”模式不会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只是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的学生选择选修课,然后到不同的选修班上课。比如,学校在开学之初抛出一些选修课,有关于汽车维修、旅游管理或者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课程,如果汽车工程系的学生想了解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选择电子商务方面的课程来深入学习。所谓的“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大范围的分层,其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扩展知识面的需求。
在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团队建设,让教师积极组织和参与到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技能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中来,通过比赛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教师们在比赛中还摸索出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变得更为鲜活。
宿迁技师学院以内涵发展为重点,坚持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造就出一批教学名师和拔尖的高技能人才。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建设,不断加大实训设备投入,提升师资整体素质,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坚持高水平管理,在教干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创特色;坚持高标准定位,大力培养“学历+技能+国际认证”的高技能人才,努力把学院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职业院校。
第二篇:高技能人才情况汇报
我市近年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强劲,高技能人才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建立和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长,高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全方位覆盖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得以推广 完善政府指导、社会化管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建设,全市已建成职业技能鉴定站(所)41家,主要分布在大型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其中安徽新华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合肥市万众技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已成为质量过硬、信誉良好、认可度高、具有行业权威的品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规模,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鉴定覆盖面,推动企业职工参加鉴定,将新兴职业(工种)纳入鉴定范围,2005年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1.5万人次,核发职业资格证书46.5万人,2008年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开展专项能力鉴定1.7万人次,核发专项能力证书1.5万人,为各层次技能人才提供技能鉴定服务。
(四)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评聘和使用机制得以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们在江汽集团、省建工集团、供水集团、燃气集团等多家骨干企业进行试点,逐步推动我市企业建立起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创立起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评聘新机制,建立起就业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技能人才与技术职称相对应的使用新制度。
建立全市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大赛,由日立、海尔、格力、江汽等大型企业承办,面向全市各行各业的在职职工和社会人员开展,有1千多家用人单位近20万人参赛,对竞赛获奖选手授予“合肥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颁发奖金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积极推荐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能的人才,是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市经济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重要讲话精神,从我市经济建设对技能人才资源的需求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蓝领人才16条”举措,加强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推动技能人才工作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环境,倾力打造技能人才大市和强市,努力实现技能人才总量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技能人才结构与我市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院校基础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1、进一步加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指导督促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将职工培训列入本单位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职工培训规章制度,努力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
第三篇:高技能人才楷模
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七部委联合下发通知
开展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学习和弘扬高技能人才刻苦钻研技术、勇攀技能高峰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学习王为民、李斌、李凯军、许振超、束滨霞、罗东元、高凤林、栗俊平、唐建平、鲁宏勋等10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的活动,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简介
“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生前为中国石化胜利油
田采油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坚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取得3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抽油杆防脱器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技术革新成果广
泛应用于石油行业生产实践,取得增产原油、降低成本的重大
效益。1997年9月14日在进行技术革新试验时,不幸因公殉
职。
“工人专家”李斌:上海电气液
压气动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刻苦钻研
数控理论和操作技术,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60余项,在生产国际
先进产品、实施刀具国产化等方面取得重大
突破,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
用专家。被大学聘为数控机床教授。
“模具新秀”李凯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铸造公司
模具钳工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技工学校毕业生。刻苦钻研模具制造专业知识,练就高超的钳工
技术,加工制造了数百种优质模具,尤其是出色完成了重型车变
速箱壳体等高难度压铸模具的制造,在我国高、精、尖复杂模具加工方面独具特色。技能楷模
“金牌工人”许振超:青岛港前湾集装箱公司电动装卸
机械司机技师、电动装卸机械修理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工作岗位上积极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加以推广,创造了“六连环”工作法和集装箱桥吊高效操作法,带领工友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油井女杰”束滨霞: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采油高
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多年来坚持工作在采油第一线,潜心钻研采油技术,掌握了过硬的业务技能,探索和总结出碰泵“七个一”操作法、油井动态管理法和“三账一卡一图”成本控制法等先进、科学的管井方法,为开创老油井增产新路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尖兵”罗东元: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电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铁路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数项国家专利,其中“铁路道岔全自动转换装置”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冶金企业铁路运输电气化做出重要贡献。
“焊接巧匠”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采机神医”栗俊平:山西焦煤集团公司采煤机维修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采煤机维修工作中,掌握了各种型号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发明“栗俊平采煤机故障排除法”并得到推广,成功解决采煤机多发和复杂技术问题,为现代化采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技能楷模
“精准操作手”唐建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航天产品精密结构件加工岗位上,多年坚持不懈钻研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擅长特殊材料的复杂零部件加工,出色完成“神舟”飞船等航天型号产品的高难度、高精度加工任务。
“革新高手”鲁宏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空空导弹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科研生产中,先后实现百种工装夹具和工艺方法革新,编制了数千个数控加工程序,总结出先进、高效、系统的数控加工方法,为我国空空导弹重点型号产品的成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
青岛首席技师颁证仪式15位高技能人才获命名
2006年06月5日,青岛市政府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首批青岛市首席技师颁证仪式,青岛市部分企业的15位优秀高技能人才被授予首批青岛市首席技师称号并获得证书。根据有关规定,这些高技能人才除了每月享受1000元的市政府津贴外,还将像高级专家一样受到重视。
据了解,首席技师是青岛市技能人才的最高荣誉,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不超过20人,每个职业(工种)只限1人。在4年的管理期限内,青岛市首席技师每人每月将享受市政府津贴1000元,并将纳入全市高技能人才库,我市将每年组织
他们参加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及市情国情考察、咨询等活动。同时,在管理期内,根据个人意愿,首席技师可暂不办理退休手续。
根据有关规定,青岛市首席技师将承担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还将承担社会服务任务,参与重大生产建设项目咨询、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开展同行业技能交流、绝招绝技展示等活动。从管理期的第二个起,每人每年还应为企业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不少于3人,达不到标准的将被取消称号,并停止相应待遇。
(记者刘芳滨)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经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天津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于近日出台。这是该市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加强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办法》明确了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的组织机构、申报条件、评审程序及具体
职教动态
奖励措施。依据《办法》规定,高技能人才从本市各类用人单位一线岗位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工人中评选。评选工作坚持德技并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从技师、高级技师中评选)和天津市技术能手(从技术工人中评选)分别每三年和每二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各评选表彰100名。获选者市政府授予称号,颁发证书,并在市媒体上公布名单,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月享受政府津贴200元;天津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获“中华技能大奖”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全
国技术能手”称号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
为促使高技能人才精进技术、不断进步,《办法》还规定,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荣誉证书和津贴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可重新申报;天津市技术能手荣誉证书和有效期为两年,期满后可重新申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据了解,经过多年来的培养,目前该市技能型人才具有相当规模,现有技术工人75.4万,其中高级技师6800人,技师3.1万人。
从实际出发 注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福州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自2005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高级技工学校以来,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步伐,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针对福清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级技工、技师人才的需求,该学校在全省技校系统率先试行开设“3+1”高级技工班,采取多层次办学,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今年该校设置4大类16个专业,新设立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数控机床加工、市场营销、装璜设计4个专业,并开设高级维修电工、高级计算机应用、高级烹饪3个高级技工专业。
在教学上该学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突出技校办学特色,加强操作技术训练。该校在省技校系统中率先实行“学分制”,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多个工种的技能培训、考核,使绝大部分学生获得两本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校还实行在校两年学习基本理论,第三年上生产线到工厂社会实习的“顶岗实习”制度,并加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因此,该校毕业生成为市场“抢手”人才。冠捷、福耀、融侨大酒店等几十家知名企业都与该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2005年,该校毕业生600多人,而企业对该校毕业生的需求人数达到5000多人。
我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存在三大不足
我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会议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
人坦言,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用人单位普
职教动态
遍反映,许多劳动者在企业工作岗位中,技能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但由于评价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不能被认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其能力和才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成长受到制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对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不高,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一些地区、行业的鉴定机构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造成鉴定质量“假、次、低”,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低顶高。鉴定工作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
三是高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导致评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技能人才评价应该作为岗位使用与待遇的依据,并能够引导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评价工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高技能人才,被人们俗称为“金蓝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支兴企强国的“生力军”,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健全机制
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近几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增长了约40%。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好政策营造的成长环境。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部门联动十分重要。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财政、科技、国资、教育等部门参加,共同成立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司(局)际协调小组,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各地也都相应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企战略,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由此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配合联动,行业、企业积极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一些地方还建立了本地的高技能人才政府特贴制度,并在落户、休假、医疗、住房等项政策上对高技能人才予以倾斜,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升。北京市今年就专门出台政策,让1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较之2008年比重明显加大,而全市各类人才中获此殊荣的不过75人。江苏常州市就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常州”工程,有效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奖励、资助等政策体系……在中央、地方的高度重视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发力培养
助推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
200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是首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组织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依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和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已认定28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东部地区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筹集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公益性、开放式的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公共服务。
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几年来,各类企业不断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并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加强对职工的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捷径,这就离不开发挥技工院校的基础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同时,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融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和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试验工作,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如今,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已达96%以上。
为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有关部门还努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基础工作。譬如,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在全国建立了十大专业类别的30个师资培训基地,每年组织500—600名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
考评激励
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北京市评选表彰30名高技能人才,中石化聘用185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专家并提高其待遇,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金蓝领”工作室……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并适应不同技能人才群体特点的多元评价机制。
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则从另一方面释放着高技能人才的能量。2008年,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范围,首批40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贴。一些地方纷纷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北京等10多个省市在企业关键岗位(工种)中积极推行“首席技师”、“首席员工”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江苏、湖南等地还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对其承担的技术攻关和技改创新等活动给予经费支持。
而在对高技能人才激励作用明显的薪酬制度方面,国家也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挂钩的机制。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已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加技能津贴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还给予重奖,并运用股权分配办法,进行长效激励。
不光给予高技能人才高薪酬,还扫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实行社会保险倾斜政策。上海、重庆等省市在调整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时,对高级技师每人每月增加80—230元不等的养老金。
今年我国将开展2010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评选等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奖励活动……不断完善的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和表彰奖励制度,也促使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试题
一、填空题
1、代化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是推动创新和实现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2、斗精神、重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将激励和鼓舞广大劳动者走上成才之路。
二、选择题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 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技能人玉的良好氛围,加快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决定,在全国开展学习10位高技能 人玉楷模先进事迹活动,这10位高技能 人玉楷模是()。
A、“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工人专家”李斌
B、“模具新秀”李凯军、“金牌工人”许振超
C、“油井女杰”束滨露、“创新尖兵”罗东元
D、“火班干接巧匠”高凤林、“采机神医”栗俊平
E、“精准操作手”唐建平、“新高手”鲁宏勋
2、在全国开展学习10位高技能人才楷模 先进事迹活动的目标为了()
A、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
氛围
B、加快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C、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意见》([2006]15号)精神
D、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在全国开展学习10位高技能 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中,其中,毕业于技工学校的楷模有()
A、高凤林B、鲁宏勋
C、束滨霞D、许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