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文学3、4考试重点总结大全
当代文学期末总结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1、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分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 文革十年(1966—1976); 新时期(1976—至今)。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会议听取了郭沫若所作的《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了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了题为《新的人民文艺》的报告。大会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后又接着成立其下属的各个协会。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3、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4、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5、“双百”方针:(名词解释)(1)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这一方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2)、其具体内容包括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3)、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6、1965年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7、林彪托江青于1966年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助了文革的爆发。
8、对于文革期间八个样板戏的认识和评价。放到文革文学中把握。(十年文革文学可能是大题)
9、江青一伙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一套创作理论。
10、文革期间,“文革”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欲操纵。但是还有两类文学值得我们关注:一类是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如李心田反映30年代红军后代生活的《闪闪的红星》。另一类是地下文学,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和“天安门诗歌”。靳凡《公开的情书》,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赵振开(北岛)《波动》。(文革时期的具体内容看课件)
11、浩然的《艳阳天》它被誉为 “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领头人’”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金光大道》。
12、“天安门诗歌运动”(名词解释):(1)、天安门诗歌运动产生于1976年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四五”运动。(2)、在文学意义上,它“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标志着诗歌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的恢复和发扬”。“天安门诗歌”挖掘了埋葬阴谋文学的坟墓,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3)、“ 文革” 结束后,以童怀周名义出版的 《 天安门诗抄》 汇集了这次运动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品。
13、“白洋淀诗歌群”:(1)、是自觉地探索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他们与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学沙龙的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2)、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1、对于这时期作品名及作者的掌握:(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同样取材于解放战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是本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2)、以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长篇小说的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享有中国农民运动的史诗之誉)。(3)、作为民主革命题材的延伸:路翎《洼地上的“战役”》(描写朝鲜姑娘和战士的爱情)。(4)、历史题材: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姚雪垠的长篇《李自成》反映明末农民起义。(5)、反映现实题材,多表现农村生活:用长篇形式反映农业合作化,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2、在现实题材中,本时期还有两类作品值得注意:一类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另一类是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打破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的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3、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由他的《荷花淀》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他们的创作特征:一是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二是善于从日常生活叙述中表现美的意蕴,表现出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性美,具有欢乐、明朗的格调;三是善于刻画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4、在50年代,文学界有催成山西小说作家形成创作流派的努力。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被人们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他们创作形成了某些共同性:
一、地域的特征。
二、写作与农村的“实际工作”的关系。
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
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
第二节
柳青 梁斌 杨沫
1、名词解释 如《创业史》:作家、创作时间、主要内容、稍加分析
2、或者作品中的人物主要分析。(所以需要读作品或者结合课本作出自己的分析)。
3、如对于《创业史》中的梁三汉和粱生宝;《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和严志和;《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下面仅为个人归纳:
1、《创业史》:是作家柳青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从20世纪20、30年代起,粱家父子两代人的不同创业之路。粱三老汉创业以失败告终,其养子粱生宝抓住时代的特色,开始了创业之路。虽然他的养父仅仅想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但是他全心全意希望把互助组搞好,与干扰互助组的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作斗争,带领贫雇农共同富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党的忠诚的儿子的形象。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对于《创业史》中的人物,我们除了关注粱生宝,还要关注粱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2、《红旗谱》:这是作家梁斌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讲述的是清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但最终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25年后,朱老巩儿子朱老忠回到故乡,和严志和一起与冯家抗争,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学习,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最后在党的指引下,真正结束了悲剧命运。这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但是他对革命者形象描写的显得单薄。
(对于朱老忠和严志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可参见课本)
3、《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它主要是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具体包括她离家出走,反对包办婚姻;挣脱自私的余永泽的束缚,在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帮助下,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加入中国共产党,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伟大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
李准 茹志娟
知道李准写了《李双双小传》 茹志娟的《百合花》风格“清新、俊逸”。第四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1、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主人公的分析。其次注意一下《在悬崖上》和《红豆》,看看课本具体内容。2、1962年,卲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受其赞赏的西戎的《赖大嫂》、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张庆田的《老坚决外传》,但不久被作为“中间人物”的标志而收到批判。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1、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是1958年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毛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它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它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相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尽管有少数人持有不同意见,如何其芳、卞之琳、力扬,而且在报刊上展开了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论争,然而“新民歌”问题实质上是不容置疑、讨论、选择的超出文学的问题。
2、郭沫若的《新华颂》(诗歌具体内容见课件)作为其献给新生政权的第一声歌唱。
3、李季的《杨高传》是其代表作,是“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石油诗人”。
第二节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1、郭小川重点把握,主要考点是我们要熟悉课件上出现的具体的诗:《秋歌》、《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一个和八个》(主人公王金)。考试形式:如“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是诗人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的诗句。
2、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3、贺敬之的代表作:《回延安》(用“信天游”的民歌体形式创作)、《雷锋之歌》(长篇政治抒情诗)、《三门峡—梳妆台》(较精美的政治抒情诗)。
4、闻捷的代表作:《天山牧歌》(他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复仇的火焰》(叙事诗的代表作)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1、戏曲、话剧和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
2、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第一幕是由轰轰烈烈的戏曲改革运动开始的。
3、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是1949年到1957年间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4、“第四种剧本”:(名词解释)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他呼吁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工农兵剧本之外,创作出符合生活本来面目,真正描写工农兵的剧本,也可以写知识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个人生活。“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
5、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 6、6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剧”:《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作品有失真实性本质)。在这样情况下,也有好的,如《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创了军事题材戏剧的新局面。第二节
《茶馆》 《茶馆》的艺术构思:(简答)
1、使用“反描法”。在《茶馆》中作者写到精心选取了三个时代和社会,而大清国已结束,军阀统治也完了,来暗示国民党的统治的结局,答案其实显而易见。所以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国民党统治必将走向灭亡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2、使用“侧面透露法”。作者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该法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茶馆》中,老舍别出心裁的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这是该戏成功的关键的原因:首先中国的茶馆是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次旧中国额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各色人等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再次正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茶馆活动,所以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在这里有所反映;最后,茶馆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
3、老舍有意识的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通过这种展示,使观众看到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从而表达了以“葬送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第三节
《关汉卿》 田汉的代表剧:《关汉卿》(与朱帘秀的爱情)、《谢瑶环》、《文成公主》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1、60年代杂文: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的笔名)的“三家村札记”
2、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掌握他们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局限性)杨朔:艺术特色;1)、对火红年代和普通劳动者的赞颂。如《香山红叶》中的老向导、《荔枝蜜》里的老梁、《茶花赋》中的普之仁、《雪浪花》中的老泰山。2)、独创的诗体散文风格。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从“一些东磷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可不加上)。如“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雪浪花》)3)、布局精巧、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含蓄。如在《荔枝蜜》中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蜜蜂由畏惧厌恶到乐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感情变化和历程。
4)、总:杨朔从单纯中求复杂,从复杂中求简练,使艺术结构与创造意境、抒写诗情完整的统一起来,从而创造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颂歌”问题模式。局限性:1)、思想内容受时代所局限,如《泰山极顶》因歌颂“三面红旗”而留有“左”的痕迹; 2)风格上因其散文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和卒章显志的手法,在艺术表现上留有雷同化的倾向和求工的斧迹 秦牧;风格特色:1)、题材广阔、知识丰富。秦牧散文的题材可谓海阔天空,包括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土人情、逸闻趣事、自然风光等各种知识。如《菱角的喜剧》涉及到植物、动物、化学、物理以至人体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2)、趣味盎然、思想深邃。如《花城》由千姿百态的奇花异卉说到各种花卉的产地故乡,还谈及如何品味水仙的清雅、红桃的艳丽。又如《土地》是抒发政治情感。
3)、形式多样而又统一,语言表达亲切而活泼。无论是说理、抒情、叙事,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知识性小品又近乎做学问文章,笔法多样,但又相对统一。他喜欢用一种“林中散步”、“灯下谈心”式的亲切的文笔。善于运用成语、谚语、比喻、格言,以及适当的对偶句、排比句,显得新鲜活泼、自然贴切。局限性:1)、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2)、围绕一个中心说理,过多的罗列材料,有时显得冗杂拖沓;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气,所表现的哲理失之肤浅。
刘白羽;散文创作特色:1)充满革命激情,注重感情与体验的直接倾吐。作者是一位战士型作家,其抒情性议论非常精彩;如《日出》中“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
2)、其文笔气势恢弘,语言华美明丽,形成一种壮美的风格。他的散文一般都篇幅较大,多用长句,善于铺陈、排比,来造成磅礴的气势。同时注意炼字炼句,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3)、其散文的总体风格是:侧重于情思的抒发,注重构思和意境,语言的文学色彩强烈。局限性:1)、执着的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把自己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的思维模式,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 2)、那些紧跟时代、歌颂“三面红旗”的作品打上历史烙印; 3)、他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行文表达不够清晰,难免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洗练和清通。第五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1、1979年10月30至11月16日召开第四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2、1985、1986年,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观念年”。3、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发展演变,我们可以从几次较大的争鸣问题中看到其具体变化和进程: 1)、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2)、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3)、关于“重写文学史”。第五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名词解释):文革结束后产生的旨在控诉十年内乱给人民和国家造成沉重伤痛的文学作品。它无情地揭露了十年来一体化精神统治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地位,是新时期文学中最先出现的创作潮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韩少功的《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在伤痕文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小问题:1)、刘心武的《班主任》是新时期的开山之作,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给青年一代的心灵所造成的毒害。
3、从维熙—“大墙文学之父”(对大墙文学做个了解)
二、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大顺造屋》、古华的《芙蓉镇》(主人公胡玉音和秦书田)、路遥的《人生》(高加林和刘巧珍以及黄亚萍)、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王蒙的《布礼》、相见时难》、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知道他的代表作还有《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在答名解的时候,这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可选择几个即可,但要知道这些作品属于反思文学。)
2、茹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三、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名词解释):
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古船》、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 》、《腊月 正月》、《浮躁》、何士光的《乡场上》、王蒙的《坚硬的稀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四、寻根文学:
1.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小说是指1985年前后出现的注重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对描写对象进行深层观照的旨在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的一股创作潮流。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可不写)。代表作家及其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的《美食家》(朱自冶)阿城的《棋王》、《孩子王》、《树王》、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王安忆的《小鲍庄》。2.、对“寻根文学”的不同态度(重要):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的《烟壶》、《那五》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等。以阿城的《棋王》为例。《棋王》讲述的是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写了一个“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凭借着及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的年代。作品中那个十年**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族的韧性。作品流露出这样的暗示: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作者是通过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等。韩少功本来是要从民族文化教育中寻找美质的,他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曾呼吁“绚丽灿烂的楚文化哪里去了?”然而他在《爸爸爸》中寻出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深植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丙崽是一个白痴,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他的胡言乱语倒置了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作者在这里批判了我们这个民族常常将自身的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目之中。三是持辨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李航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神鞭》中的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津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但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神鞭”却不堪一击。于是主人公毅然决然的抛弃了神鞭,投入了北伐军,练就了双枪神枪手。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当然,在这里大家可以尽量找自己熟悉的小说加以论证分析,这三部仅作参考)。
五、现代派小说:80年代中期出现的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莫言的《红高粱》等一批现代派小说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均具备了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他们创作形成了某些共同性:
一、地域的特征。
二、写作与农村的“实际工作”的关系。
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
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
六、先锋小说(可能大题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仅供参考)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先锋小说的具有鲜明的特点(P133,根据自己情况删减))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有马原、苏童和余华(这三位作家要具体分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分析,见课件)
七、新写实小说(可能大题之一。)“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他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它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它的代表人物: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具体分析四位作家)第二节 王蒙 刘心武 陆文夫 高晓声 对于王蒙,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春之声》、《海的梦》、《活动变人形》(重点分析,最好读作品。课件上有对这部作品的具体的一些分析和认识)对于刘心武,知道其短篇小说《班主任》,见伤痕文学。《钟鼓楼》是刘心武市井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荣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需要分析)
对于陆文夫,知道他的《美食家》(寻根文学)里面的朱自冶。对于高晓声,知道他的《李顺大造屋》以及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所组成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第三节
蒋子龙 张洁 谌容
对于蒋子龙,他的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对其主人公乔光朴的分析。(自己读作品或者结合课本和课件)张洁,是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作家。参加课本,根据自己读作品的情况加以分析。谌容,《人到中年》,这部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陆文婷和“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这两个艺术形象。
第四节
汪曾祺 林斤澜 邓友梅 冯骥才 对于汪曾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一)、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其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如在《受戒》中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可见,在庵赵庄,当和尚是一种常事,就像是一种职业,并且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二)、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人物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如在《安乐居》中,老王是个扛包的,可是他扛包与众不同。他扛起包来自己乐滋滋的,让人看起来也觉得无比惬意。扛包本来是很辛苦的,但在汪曾祺笔下的老王却自得其乐。
(三)、小说散文化。a、重氛围描写:《受戒》开篇用了几千字来写庵赵庄一带的风景,当地习俗以及佛门净地的人间烟火。b、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等到人去事散后,小说也在读者不知不觉中结束了。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可自己加例子)
对于林斤澜,需要知道他的系列小说《矮板凳》和《十年十癔.》。对于邓友梅小说创作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在悬崖上》、第二阶段,《追赶队伍的女兵》、第三阶段,《那五》、《烟壶》(京味儿)对于冯骥才,《啊!》《神鞭》。(津味儿)第五节
张贤亮 贾平凹 王安忆
1、对于张贤亮 知道《灵与肉》是他的作品,能够分析《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对于贾平凹 《浮躁》、《秦腔》(分析)《高老庄》(高子路、西夏)、《废都》(庄之蝶)
3、对于王安忆,重点把握,她创作的三个主要阶段:(根据分值适当增减)1)其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的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认真追求,执着的表现生活中的美。该阶段作品代表有被合称为“雯雯系列”的 《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等。“雯雯系列”较为真切的表现了女知青雯雯在插队的农村及返城以后的经历与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构筑了一个美丽纯真的艺术世界,作品中的雯雯淳朴、文静、好思、内秀,寄托了作家最为美好的情感与愿望。2)、1981年以后,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雯雯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阶段。代表作有《本次列车终点》、《归去来兮》、《流逝》等。这些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多的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因此,作品的主题更加意蕴更加深刻、丰厚,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新颖的探索。如《归去来兮》中郁桑和真真的爱情、婚姻以及前者思想性格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市民生活与心态,在赞美善良、正直、无私的同时,批判与鞭挞了追求享受、自私。虚荣的人生态度。3)、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关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族生存。代表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三恋”等性爱文化小说及《神圣祭坛》、》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其中对《小鲍庄》和《小城之恋》要能够分析,分析参见课本123---124,再结合自己阅读作品)90年代之后,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分析)
4、铁凝:1986年是文学界公认的铁凝创作转变的分界线。1986年、1989年、1995年,铁凝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中篇小说《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三垛系列”)。她的代表作《玫瑰门》“玫瑰门”是女性之门、生命之门、欲望之门、新生之门、堕落之门,同时也是救赎之门。
5、迟子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6、对“女性文学”的不同解释:(女性文学可能考大题,包括80年代的王安忆、铁凝、迟子建、张洁和90年代的陈染、林白、徐坤。结合她们的作品进行分析)1)、从“表现对象”的角度来界定。认为只要作品表现的是女性,无论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创作的,都可以称为“女性文学”。
2)、以创作主体的性别作为依据。即广义地指女作家创作的一切作品。
3)、不仅强调作家的性别因素,而且强调作品内容、题材、主题必须是女性的。即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生活的作品。
第六节
张承志 韩少功
张承志要重点把握:张承志小说的特色:(见课件,两个系列)(可能考简答)韩少功放到寻根文学中:《爸爸爸》、《马桥词典》 第七节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知道)莫言: 1)、《红高粱家族》包括:《红高粱》和《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等。
2)其中的《红高粱》(见课本131到133)3)《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生死疲劳》《蛙》 第八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见前面的先锋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新诗 第一节 80年代新诗概述
1、随着一批冤案、假案、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是人群,他们创作的诗歌被称作“归来的诗”。
2、朦胧诗:(名词解释)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五大将)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点。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3、“三崛起”(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学思潮》(1983年第1期。)
4、“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发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一百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六十余家自称诗派及其试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5、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张炜、张承志。
6、王朔的《动物凶猛》后来改编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重点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山风教研室
倾情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箭垛式人物】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3.【故事类型】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4.【仪式歌】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点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5.【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散文作品﹐歌谣﹑长诗、谜语谚语等韵文作品以及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等说唱作品。
6.【万物有灵观】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7.【AT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Anitti A.)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Smith)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该分类体系将故事类型编为1至2499号,分为五大部分: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
8.【民间叙述长诗】又称长篇叙事诗或故事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致力于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爱情婚姻叙事诗和社会斗争叙事诗两种类型。
9.【民间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合于乐章,有一定曲调、唱腔,并常用乐器伴奏来演唱的是民歌;没有曲调,但词句有较强的节奏感,以吟诵方式来传播的是民谣。民间歌谣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有富于韵律的语言形式,而且合于乐曲,可以用来演唱,还常伴以舞蹈。
二、简答题
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什么区别?【P36】 答:(1)创作主体不同。民间文学是劳动大众,作家文学是作家个人创作的。(2)创作和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容易发生变化,作家文学是书面创作,不容易发生变化。(3)作品中思想内容发出的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自发式的创作,无意识的创作,思想感情自然,作家文学是作家有意识创作的精心构思。
2.为什么说史诗是神圣与崇高的?
答:史诗的神圣与崇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史诗阐述的是世界本原问题,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历史,一个民族英雄的颂歌,凝聚了祖先的追恋和敬仰;一个民族精神的、物质的、历史的、现在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在史诗中都得到歌唱。而史诗的演唱是一个民族的宗教仪式和祖先的训诫。史诗的的文本大多也是宗教乐歌或宴会乐歌的歌词,其本身就是一些民族的崇拜对象;二是史诗多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祭奠的场合演唱,演唱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仪式过程,具有庄严性。3.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
答: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4.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P32】 答:(1)民间文学是靠心记口传,容易发生变化。(2)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劳动集体,这种劳动集体没有著作权的观念,故容易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3)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的变化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4)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
5.传说产生的途径。【P139】 答:(1)对真人真事的艺术加工,使之典型化。(2)以某一真事为基础,然后假托一个再经过虚构,综合其他人共有的事象而变成传说。(3)依据事物的特征展开联想而形成传说。(4)借历史名人的事迹解释地方事物特征。(5)在神话的基础上再创造传说。A:有些神话发展中慢慢变成传说。B:在神话的基础上再创造传说。
6.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的区别。【P257】
答:不同:在产生时期上,创世史诗要早于英雄史诗,前者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高级阶段,后者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正进入奴隶社会或者封建军事民主制时代即英雄时代;在内容上创世史诗以创世过程为主体,再加上民族的起源、迁徙等内容,英雄史诗则以英雄率领部族民众抗击侵略,完成统一为主体,前者的神话因素更多,后者的历史性更强;在结构上,创世史诗大都没有完整具体的事件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由一个或几个有密切联系的英雄人物贯穿始终。7.谈谈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121】
答:①选材:民间传说从艺术创作角度选材。历史的选材则是全面记载事实。②表现方式:民间传说一般都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历史则不允许想像、虚构。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8.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原则和方法
答:第一,遵循“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民间文学搜集调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个体搜集和团体式搜集。第三、搜集调查的方法:
1、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作业:(1)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2)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3)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4)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2、善于采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3、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9.同6
三、分析题(略)
四、论述题
1.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P208】
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⑴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得主角是神;
⑵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⑶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都是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2.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型?217 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下两个特征:㈠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㈡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性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故事等。3.同1 4.论述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P256】 5.同2 6.同1
【2012-12-26 0:20:53】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试论曾树生的人生困境
姓名: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考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邮 编:400047电 话: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提交日期:年月日 答辩日期:年月日 主考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2012年月日
目录
一、社会与现实环境之困„„„„„„„„„„„„„„„„3
二、家庭关系之困„„„„„„„„„„„„„„„„„„„4
三、自我精神之困„„„„„„„„„„„„„„„„„„„5
四、结语„„„„„„„„„„„„„„„„„„„„„„6
试论曾树生的人生困境
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曾树生的形象是巴金四十年代小说《寒夜》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巴金小说中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人物具有复杂的内涵,她在冲突和选择中,面临着现实和精神的困惑与茫然。她是受一个五四时期新思想思潮影响的新女性,但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 对面去与留两难的矛盾,面临着精神家园与尘世喧嚣的困惑与茫然 ,失去了皈依与稳定感,她逐渐走向沉沦。曾树生是“五四”之后代表着许多知识女性生存状况的形象,通过她,作者向我们显示出了“五四”启蒙后的知识女性的尴尬命运。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形象;矛盾;沉沦
在巴金小说的人物中,《寒夜》中曾树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女性。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她崇尚物欲、逃避现实,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在面临总总的人生困境时,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煎熬、挣扎,直到最走走向沉沦,家破人亡。
一、社会与现实环境之困
战场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陪都”人民整天地躲警报、喝酒、吵架、死亡„„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人会顾及曾树生、汪文宣他们 “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理想,严酷的现实树生理想格格不入。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没有人会理会这些小知识分子、这些普通老百姓。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血淋淋的、老百姓已被推入到苦难深渊里,正在挣扎呼号的画面。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曾树生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诱惑就是陈经理的诱惑,因为能够帮助曾树生摆脱生活的困苦、实现自由的人只有陈经理。陈经理的外貌从汪文宣口中描述出来是这样的:男人似乎是银行里的同事,有一张不算难看的面孔,没有戴帽子,头
发梳得光光。他的身材比曾树生高半个头,身上一件崭新的秋大衣,一看就知道是刚从加尔各答带来的。那时陈经理和曾树生走进了一家漂亮的咖啡店,而汪文宣那一点薪水是不可能常去咖啡店的。只是陈经理在背后的诱惑实在太.他在曾树生面前总是提她最痛心的事.让她的决定一直在飘摇,他说:“你不应该为你家里的人牺料,他们都不关心你,你何必管他们的事,你不能这样白白浪费你自己啊。”曾树生跟他在一起时看到的都是一些淑女贵族们的生活。而她自己呢?在战争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努力,灰色的前途,更何况曾树生才三十四岁,还有着旺盛的精力。她为什么不应该过得好?
二、家庭关系之困
汪文宣这个忠厚老实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里工作了这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悔的小公务员。他为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时候所宝贵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作为丈夫,汪文宣并不能给予曾树生生活上乃至于心理上的依靠和支持,所以曾树生才在外面“交男朋友”来寻求家中得不到的心理安慰。
曾树生的不幸最大的导火索无疑源于这个自私、善妒的婆婆。婆婆是封建的典型代表,她扼杀着新事物,竭力打压。她嫉妒曾树生的自由恋爱,而且这个“姘头”分享了她的儿子的爱,在她心里,儿子是她的,她也嫉妒曾树生的美丽年轻。因此在这个濒临破碎家庭里,这个刁蛮婆婆处处刁难儿媳,骂她是儿子的“姘头”,曾树生当然不甘示弱,她厌恶这个婆婆,可她还算尊敬婆婆,很多时候都是在忍让,有时甚至会同情这个可怜的“二等老妈子”,文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半掩的房门突然大开了,母亲捧着饭锅子进来。“她也在吃苦啊,”她看见母亲那种吃力的样子,不禁这样想道。可她不是弱者,也不是封建时代下的唯命是从的“好儿媳”,她敢正视婆婆的恶语,她选择还击。这样一个不讲理的老妇让她守着她的宝贝儿子吧,曾树生潇洒的离开了。她离开了,这个故事却没有结束,汪对她的痴情更是引发了婆婆的醋意,这一种“双面胶”的夹缝求
生终于让这支残烛血尽人亡。至此,家破人亡。
曾树生在对儿子方面是亏欠的,她没有给予她母亲的温情,她对儿子可谓没有感情她做的一切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她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她以为用金钱弥补,让儿子上所谓“贵族学校”念书就是对他全部的爱了。她不象一般母亲关心儿子那样地关心他,他对她也并不亲热。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是婆婆质问她 “可是小宣呢?可是小宣呢?我跟宣两个人你可以不管,小宣是你亲生的儿子,你不能丢开他啊!”母亲挣红脸,大声说······“小宣有学校照顾他,用不着你们操心,”曾树生冷冷地说。“好的,这样你可以跟着男朋友到处跑了。我从没有见过象你这样的妈!”母亲咬牙切齿地骂道。“对不起,我不是你那样的人,我也不想活到你那样的年纪,”曾树生开始变脸色,大声回答。她在享受她所谓“自由”的时候,头脑里连儿子的影子也没有。最后在小说的“尾声”里,“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就是到了明天,她至多也不过找到一个人的坟墓。可是她能够找回她的小宣吗?她能够改变眼前的一切吗?她应该怎样办呢?走遍天涯地角去作那明知无益的找寻吗?还是回到兰州去答应另一个男人的要求呢?”她将找儿子称作“明知无益的找寻”她到最后心里还是只有自己的一个自私的母亲。
三、自我精神之困
曾树生的女性形象是复杂而丰满的,是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既有理想、有抱负,又要做出违背理想的选择;既心地善良,疼爱丈夫,又要冲出牢笼,寻找新的幸福;既果断坚决,又在生活中痛苦挣扎;既自尊自强负担起全家人的生计,又爱慕虚荣,沉醉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既向往独立自由,又摆脱不了享乐主义的诱惑。
小说中处处都是无法实现幸福的矛盾,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身处社会,痛苦的两难选择之下,却无一能够带来好的结局。一方面,曾树生渴望一个家,作为女性都希望的温馨的家庭生活,而她的家庭却无法令她美满;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在社会中获得生活的满足,而这依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这个家里,婆媳有矛盾,但丈夫终究是她自己选择的。因此,她倒也“我在外面,常常想到家里”。有时想到儿子,也写信给他,汪母缝好了儿子的衣服,曾树生也为此
“对她含笑地说过几句感谢的话”。可是这个家里是阴黑、单调、沉闷而无半点生气。作为一个男性,汪文宣毫无能力带给她幸福。他只会对着她哭,她已经厌恶了他哀求的眼光,陈主任一句“我想你在家里一定很寂寞”,她就“觉得末一句话挠着了她的痒处”。
社会给了她另外一个喧嚣的世界。她也是矛盾的,银行的工作使她感到的是委屈与无奈的愤懑。因她是学教育的,却在银行当花瓶。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在浮华的社会上艰难地谋生,使她茫然无措。
四、结语
曾树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曾树生经也满怀梦想,但是社会时局的动荡不安、现实的残酷,让她的梦想毁灭。她追求追求物质生活,爱慕虚荣,加之淡漠的家庭关系动摇了曾树生了内心,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家庭。同时她也是善良的,为了家庭,她甘愿在银行做花瓶,她爱丈夫、渴望温暖的家庭,因此在出走时内心十分的挣扎,矛盾。从始至终曾树生在一种两难的选择之中,难舍难分,可不安定之感与虚伪之惧困着她,最后在一种精神困顿中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所静.天津大学学报,津大学学报编辑部,1999(02).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财经文秘方向)培养方案
PROGRAMM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OR FINANCIAL AND ECONOMICAL USE)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代码05010
1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财经领域各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财经文秘方向的技能训练,具备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知识、能力与素养:
1.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与法规;
3.掌握文秘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4.掌握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具备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满足文秘工作的基本要求;
6.具有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体魄。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
通课教育必修课是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等,共计42学分。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和跨学科类四个领域,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分别选修2学分,总共最低修满15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二)学科共同基础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学科共同基础课包括: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 325
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共计46学分。
(三)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设置
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秘书学、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等,共计20学分。
2.专业选修课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专业选修课包括:书法、摄影、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概论、逻辑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语》选读、《诗经》选读、演讲与口才、档案管理学、社会学、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沟通与谈判、电子商务等,学生应至少修满25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独立设置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军训:新生入学后,集中1-2周进行。军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学会军事操练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军队生活,培养其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计1学分。
2.读书活动:学生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须完成“读书活动”。学生可在100部经典著作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著作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须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并于每学年第一学期的12月底和第二学期的5月底,分别将当学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交学院,由所在学院组织评判,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计分。其中,优秀读书心得由学院选送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校级“优秀读书心得”的评选。计1.5学分。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能力,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计2学分。
4.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包括社会服务类、社会调查类、劳务类、重大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实践结束后提交实践报告。计1.5分。
5.大学英语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外听力练习、自主学习、参加英语角、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演讲比赛等。课外听力练习通过早晚收听外语广播台(频率:调频80MHz)的英语节目完成,要求每周至少收听2学时;自主学习是指在自主学习教室开展的英语学习,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上机学习1学时。学习情况将由任课教师掌握并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演讲比赛并获奖的同学将得到相应的创新学分,可抵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6.实践:包括课程实践和实践课程。课程实践随各门课程合理地安排在授课过程中;实践课程单独设立,包括办公自动化等,总计1学分。
7.学年论文: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自行选择本专业的研究课题,提交学年论文。计1学分。
8.专业实习: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计1学分。
9.毕业实习:结合专业要求,原则上第七学期前的暑假进行不少于4周的毕业实习,实习结
束后,根据各专业要求和实习内容填写毕业实习报告。计2学分。
10.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提交合乎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论文(报告)。计6学分。
(五)第二课堂教育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建立本科生客座教授制度,将党政机关、“财、税、银、企”等部门和行业的兼职教师请进课堂,扩大第二课堂教学规模。学院每学期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少于两次,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开设讲座不少于三次,并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第二课堂取得的创新学分可抵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四、学分及学分分配
本专业要求学生修满165学分。
1.通识教育课程57学分,占总学分的35%,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2学分,选修课15学分。
2.学科共同基础课程46学分,占总学分的28%。
3.专业课程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其中,专业必修课20学分,专业选修课25学分。
4.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9学分,占总学分的12%。其中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17学分,随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2学分。
五、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修满规定的学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成绩合格或通过学校大学英语水平测试,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般安排8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对外汉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古典文献 中国语言文化 应用语言学 华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