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期末考试大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为什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B.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 C.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科学发展观: 背景: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社会主义基本内涵:①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重达到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A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B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C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B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添加和谐)。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依据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基本依据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均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要求及关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意义: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意义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地位: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有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A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B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C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 C把不断改革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C.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改革开放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目的:发展生产力。突出来社会质疑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补充
毛泽东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A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二篇:毛概大题
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和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明主经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 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重要方针【中国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党的建设——党是革命的领导主体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政策、步骤:农业合作化:“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积极领导,稳步前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3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人才强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忘记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有吧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开放重大抉择的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这一根本准则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和切实的贯彻和体现。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组长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委员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这就为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方向。1优化代表的组成、严格按照当选人民代表的规定条件遴选代表;按照所规定的人民代表的职责要求代表。2要科学地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3进一步健全人大办事机构,规范办事程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建设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党合作与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
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中,是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反应和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的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毛概大题
1.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主体,它统领着其他的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力量。
理论意义:如同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理论意义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 同时也是理论不断升华的过程。
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别和联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但两者“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又有着共同的特征。这两个历史时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基础上的拨乱反正和合乎逻辑的继承发展。正确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为什么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依据
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6.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7.什么事和谐社会,本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8.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取得胜利所依靠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三个主要法宝: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9.中国梦方面的小论文
中国梦,是一个代代相传的精神:坚持,永不放弃。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有了这样一个精神,才击败了帝国主义列强,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这样一种精神,使十三亿中国人奋发图强,领悟到了成功的真谛。如果没有了它,中国将会屡战屡败,从此不再进步。
10.如何正确认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共十七大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就厘清了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15.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原因、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16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依据和内容 基本内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建立红色证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实意义:它是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1)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2)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多样性的先河,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新鲜血液。17我们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什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 “左”倾的错误。
第四篇:毛概大题
1.结合建党90周年来的历史经验谈谈党的建设问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章 毛关于党建的问题 2.经济问题(第八章,第五章+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十二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a„(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
神的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3)马克
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
设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体工程,是社会主义
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另一方面,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在思想文化精神上的体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要更好地建设一个马克思
主义执政党,使党始终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结合建党90周年 谈谈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一、以抓好党员的思想建设为突破口,大大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严格按照“思想指导行动,思想决定行动”的理念为指南。将思想建设工作作为攸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坚定不移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局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二、以抓作风建设为目标,全面改善和加强作风建设.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抓好党建工作的前提,采取
打牢基础、健全制度、选准载体、抓住关键,从而形成强大合力的有效措施。
三、坚持求真务实抓党建,在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实效性上求突破。求真务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党建工作要带头坚持重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以求真务
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坚持抓党建促发改工作的开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
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做事重效果、讲效率,努力做到工作效果好、基层欢迎的事多做,工
作效果差、基层不欢迎的事不做。
在正确认识、充分肯定党的建设主流的基础上,还必须清楚地看到,党的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党员干部的思
想状况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远不适应。党内存在的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的问题仍然没
有从根本上解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中还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坚
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
2经济模式的转变.(1)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三是大力推
动自主创新。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原动力。五是进一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十二五的。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
手和突破口。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
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
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第五篇:毛概大题
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目标: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战略: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统筹区域发展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十六字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八大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任务,应着重把握四点:
1.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
“四个着力”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两个坚持”:坚持着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中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知识创新体系。
4.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及政策措施
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建设与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政策措施:(1)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努力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开发打好基础。(3)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5)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新思路具体内容由五大战赂构成:①知识发展战略。②人力资源开发战赂。③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战略。⑤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 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 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 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 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 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 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 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 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 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 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
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4.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 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3)我国的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 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 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 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 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 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 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 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并深刻阐明了三者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七、政治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总体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力点是“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和关系
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必将创造出比以往社会形态条件下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做出不懈奋斗,在实践上极大发展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极大发展了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强调这一价值目标。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2001年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中央在多次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中论及公民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九、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全面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六点意见: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十、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理解和落实这些战略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十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五个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
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四自能力”,即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三型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这些要求,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