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产教对话高峰论坛邀请词
2013年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产教对话高峰论坛
电话营销计划
尊敬的XXX校长:
你好,我们是九源教育的xx,这次我们同重庆机床装备协会中心与九源教育邀请您于5月23日下午1:30到重庆市国际博览中心(渝北区悦来会展城)参加“2013年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产教对话高峰论坛”,会期半天。
这次论坛会我们还邀请了重庆市的一些领导和专家以及100名制造业企业家参加。参加本次论坛会的主题是探索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XXX校长,不知道您收到我们的邀请函没有?如果收到了,参加本次会议的好处在邀请函上已作了介绍。
如果没有收到,我们耽误您两分钟,向您简单地介绍一下参加本次论坛会议的好处:一是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能同企业一起实行“双赢”原则。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并创新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素质要求,实施“订单式培训”,开办“企业冠名班”的校企合作精品班等。二是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技术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可以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局面;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实现学校和园区招生与招工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技师与教师融合、学生与员工融合、实习与就业融合、教学科研与产品开发融合,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首届广东装备制造业国际高峰论坛
首届广东装备制造业国际高峰论坛
2011年11月7日-9日(广东 · 韶关)
参会嘉宾名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高尚全 名誉会长 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方 苞 副主任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彭平副主任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谭 叠 处 长 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 吴 军 副厅长 辽宁省沈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冯 浩 处 长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王松林 副总裁 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 经永建 副总裁 亚洲印刷展览联盟 王德茂 主 席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 谢森林 副秘书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张彦敏 秘书长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耿良志 副理事长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 袁再青 会 长 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 张效林 秘书长 东莞市委 刘志庚 市委书记 东莞市政府 邓志广 副市长 东莞市委 潘新潮 市委副秘书长东莞市委 吴小峰 市委副秘书长
东莞市政府 刘学聪 市府副秘书长 东莞市财政局 詹文光 局 长 韶关市委 郑振涛 书 记 韶关市委 艾学峰 副书记、市长 韶关市委 李 萍 常委、宣传部部长 韶关市委 陈秋彦 常委、副市长 韶关市委 陈 波 秘书长 韶关市政府 王青西 秘书长 韶关市政府 梁祖超 副秘书长 韶关市委 唐福楼 副秘书长 韶关市委 何新文 宣传部副部长 韶关市发改局 李维员 局 长 韶关市外事局
林 岚
局 长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学院
李伟光
副所长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吴超林
副院长 广州大学发展研究院
涂成林
院 长 招商银行
吴晓蕾
暨南大学
刘洁生
副校长 广东工业大学
陈 辉
副处长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
陈雪梅
教 授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立勋
院 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叶碧华 南方都市报
林 涛 羊城晚报
帅鹏坤 广州日报
黄江洁 大公报
林 苑 文汇报
肖郎平广东电视台
陈章瑾 南方电视台
摄 像 南方网
李晨昱 新浪网
陈添云 新快报
李碧波 第一财经日报
王 珍 信息时报
吴 瑕 南方日报
谷立辉 光明日报
吴春燕 香港商报
朱韶青 凤凰网
简福疆 人民摄影网
霍 玮 中国摄影家协会
王启华 人民摄影报
迟明丽
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
刘次英
秘书长 深圳蓝海华腾技术有限公司
邱文渊
总经理 广州诺信数字测控设备有限公司 潘伟华 总经理
雷尼绍(上海)贸易广州公司
郭永林 总经理 广东省模具工业协会
陈少平
秘书长 中南汽车影音连锁
叶伯培
会长 香港讯通展览有限公司
梁天富 董事长 广东新讯通展览有限公司 卢楚彬 总经理 香港汇进企业有限公司
杨国强
总经理 广东省模具工业协会
王其俊
秘书长 广州金海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彭锦生 副会长 深圳市皇准科技有限公司
黄远雄
总经理 深圳市拓日升科技有限公司 邰小东 总经理 深圳市同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王伟中 总经理 深圳市长劲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张林华 总经理 广州瑞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黄海平总经理 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
尹成枝
董事长 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
方 慧
董事副总经理深圳市亚信信息商情有限公司 李 刚
总经理 广东省鞋材行业协会
徐广材
监事长 香港产业一体化协会
李瑞玉
秘书长 韩国文化交流中心
郑泳宽
理事 广东朝鲜族民族联合会
李铁虎
会长 FPGA事务局
李梓铭
局长
广东卓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曾越威
执行总裁
中国塑料工业协会
廖正品
理事长 广东省塑料行业协会
符 岸
理事长 台湾区机械工业同业公会
王正青 总干事 美国南方集团公司
潘 泽
CEO 韶钢集团
冯国辉
副总经理 广东汉鸿木业有限公司 曾 华
董事长
深圳科尔达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钱宗春
董事长 广东鸿源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文北福
副总经理 广东力士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邱文忠
董事长 广东省韶关市卓艺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罗厚彬 董事长 广东天恒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孙少杰
总经理 湖北江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李兵
总经理 广州超宝清洁有限公司 黄演洪
董事长 张家港市纳德轴承有限公司
印晓明
董事长 广州市京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吴志佳
副总经理 武汉科技大学
湛从昌
液压专家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晁春雷
总经理 深圳格林施通资产管理公司
余 军
总经理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
陈仲球
主 任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
李敦华
副主任
(等600多个单位和企业的领导参加)
第三篇:2011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策划案-7(全)
2011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
方案(拟定)
一、会议背景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在这种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细分行业必须调整结构,以信息化为助力点,以期做大做强。
今年4月,工信部联合其他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推动下,制造业如何推动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信息技术又该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些都是当今制造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制造业也就无法升级转型,也就无法从生产制造型转向服务制造型,也就无法推进产品制造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信息化。为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今年9月,在即将举办的2011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铭万公司将联手《计算机世界》报,举办“2011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邀请政府官员、研究机构、行业内著名企业的成功案例以及各方面的代表,共同探讨此话题,为行业出谋划策。
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作为国际级别的展会,已成功举办九年,是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贸促会和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贸促会辽宁省分会和省发展改革委、外经贸厅、科技厅、外办、经合办及沈阳经济区各城市政府协办的大型专业展会。今年以“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全球共享”为主题,定于2011年9月1日至5日在沈阳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每年的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都已开设信息化相关议题,讨论在新形势下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方式,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自200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
二、本届会议特点
去年《2010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依托制博会的优势成功召开,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专 家、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者、省市政府领导、200多家重点企业的信息化主管以及业内有影响力的IT厂商参与。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形式,隆重召开此次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盛会。
今年的论坛将邀请工业和信息化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从国家政策角度解读装备制造业的方针政策,从宏观角度分析制造业信息化,将从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几方面指导制造业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
同时,本次论坛将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的领导,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角度阐释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方面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则发挥老工业基地“两化融合”的带头作用,将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落实,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工程。
为了全面把握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分享各区域推进信息化方法策略,本次论坛特邀请来自全国部分地区的大型制造企业和东北传统制造企业。多家企业将从行业变化、市场推广策略、信息化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等几个角度阐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变化。
本次论坛将在上届论坛成功召开的基础上,继续邀请制造业核心领域中的明星企业,邀请政府官员、学者专家、以及数百名工业制造业企业家,围绕“两化深度融合”的观念探讨。这些与会人员将从政府、产业的角度分享实践、探讨技术趋势。业内知名的IT公司也带来了不同的技术分享。
此次会议将立足于国家政策方针,汇集专家意见,为制造业信息化出谋划策,必将为行业带来新思路,新意见,从而促进行业发展。
作为承办方的铭万公司,专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建站、在线推广、按需定制软件(SAAS)等服务,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计算机世界》报是国内惟一一家中外合资媒体,拥有超过30年的历史,一直以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中国信息化建设为己任。
三、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 辽宁省互联网协会 沈阳装备制造行业协会 承办单位:计世传媒
北京铭万智达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协办单位:沈阳金之诺会展有限公司
四、会议主题
会议主题:制造业与“两化深度融合” 会议分议题: 1.在“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指导下,制造业该如何推进? 2.在信息化的带动下,企业将如何转型升级? 3.制造业如何从生产制造型转向服务制造型企业?
五、会议规模
100人。
参会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领导——装备司司长 张相木、装备司机械处处长 王建宇
沈阳市政府领导——沈阳市副市长 吴汉圣
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组委会领导——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筹备办主任 米鸿森
辽宁省互联网协会领导——理事长 赵得利
全国部分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代表、信息化负责人
IT厂商、通信服务提供商等
六、会议日程
时间:2011年9月2日(星期五)13:00 地点:沈阳凯宾斯基饭店三楼 时间 议程 13:00 来宾签到 13:30-13:35 论坛正式开始 13:35-13:40 沈阳市政府领导致辞——沈阳市副市长 吴汉圣
13:40-14:00
工信部领导解读政策
14:00-14:14:20-14:14:40-15:15:00-15:15:20-15:15:40-16:
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规划与思考——工信部装备司司长 张相木
辽宁省互联网协会领导讲话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辽宁省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赵得利
主题演讲1
大型装备业IT实践——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 王玉坤
00
主题演讲2
云计算与制造业信息化——知名IT厂商(待定)
主题演讲3
成飞CIMI启示录——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徐光明
主题演讲4
东北制造业信息化实践——东北制造业企业家(待定)
00
主题演讲5
商业搜索——企业未来电子商务之路——北
京铭万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桐铭
16:00-17:00 高端对话
制造业转型中的信息化作用——计算机世界报总编 许传朝、王玉坤、徐光明、张桐铭、厂商等。
17:00-17:30 合影
七、会刊介绍
内容立足:政策指南、专家意见、行业风向、案例分享和信息分享。
内容组成:基本的会议内容、主题、日程之外,还包括政策法规(国家、工信部、地方法规)、专家解读稿件、第三方咨询机构权威数据、CIO(“信息化管理者”的英文缩写)工作方法(一线采访和CIO供稿)、海外制造业等各类案例分享、IT厂商负责人访谈以及最新技术传播。
面向人群:制造业企业、高端CIO人群、信息化厂商、以及相关IT人群。
发行渠道:依托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下的《计算机世界》报,一部分采用现场发行的方式,让与会者了解会议内容,人手一册,做好会刊的宣传;一部分与《计算机世界》报发行,直邮定向传播,电子杂志同步在计世网等专业媒体传播。刊物形式:16开彩色黑白相结合,胶装订本。
八、活动联系人:
北京铭万智达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魏艾 联系方式:024-22974500 *** 地 址:沈阳市沈河区大西路187号金厦广场108室 官网网址:
http://cieme.mainone.com 8
第四篇: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在分析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以浙江地区装备企业为基地,与高端装备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发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度结合,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端装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174-0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及各行业进行简单再生产提供工具和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高科技技术为核心,处于高端产业重要环节,决定整个产业中战略位置,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处于主体,推动现代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工信部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选择,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高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1.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前,在浙江地区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技能人才紧缺,近几年浙江省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其人才的缺口呈逐年增大的趋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正日益加强。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装备制造业也将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就需要一支掌握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随着全球大中型企业在浙江地区投资建厂,迫切需要大量的相关高技能人才。
2.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将深化教产合作,强化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高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搭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策略,探索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会议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例为15%,到2020年,将比例提高到25%以上,提高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同时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却十分缺乏,浙江地区的一大批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否则在浙江地区获得生存越来越困难,面对近年来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增长远远不及高端设备的增长,而目前我国培养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目前高等学校大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没有专门以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作为培养的专业,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变革,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未来十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养力度,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薄弱。高职院校办学专业定位不明确,职业教育灌输不强,不少高职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受场地、资金等因素导致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人数严重不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薪金待遇上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容易出现留不住人或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2.企业职工培训处于被动局面。企业自身重视生产与短期利益,对员工培养投入不足,使企业应承担的培训责任转移给职业院校和社会。同时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为企业员工制订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安排,大部分企业很少设定专门的培训部门,企业员工很少有时间去参加培训,对培训教育资金投入欠缺,缺乏针对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
3.高技能职业培训的机制尚未成型。随着市场化的竞争,行业、企业的竞争加剧、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应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人才的最大受益者,企业经营者如果只追求利润,对高技能人才只使用不培养,形成不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机制,社会上的培训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为数众多,但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规模达不到高技能人才所需要求。
4.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高端技能人才学历层次偏低,以技师为例,学历层次不高,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到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地区分布上看,人才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将带来直接影响。
三、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
1.根据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构建高素质技能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体系,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高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的人才,是行业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在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被企业所用。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必然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70%以上需要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建立产学研基地与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相对应。
2.以“校中厂、厂中校”与“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满足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编制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选派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为院校学生授课。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工学结合的组织框架。以“校企合作、产学一体”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秀企业文化,对接企业岗位要求,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岗位知识、技能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3.强化行业标准应用,培育“双师”结构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为保证基于行业标准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推进,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要求,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聘请行业内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一线企业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建成了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在江浙地区及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素质师资团队。以行业企业一线产品为载体,针对性地提出课程培养目标,以达到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注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制定,并编写与生产实际结合的培训教材,课程的内容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新技术、工艺相结合。
4.实施项目化管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县校合作,既发挥县域的优势,又利用院校的人才、科技、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县域和院校的双赢――一方面提升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为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同时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合作办学,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实行专业教师互访学习等内容;第二阶段主要包括开展课程深层次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开发室、探索引入四年制课程体系等内容。
5.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人员、规模的限制,凭借企业自身很难开展培训高技能人才。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小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高技能培训项目,以满足中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结合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规律,将企业的利益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正楚,潘红玉,寻舸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模式变革趋势研究[J].管理世界,2013,(10):178-179.[2] 史旦旦,任梅.浙江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12):57-60.[3] 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等.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4):42-44.[4] 王晓江,田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4):3-5.[5] 王莉杰,涂丽华,胡春榜.基于技能竞赛视域下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18-20.[6] 潘万贵,林海波.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路径探索――基于“三位一体”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40-42.[责任编辑安世友]
第五篇:教产携手 共筑高端装备高技能人才高地
教产携手 共筑高端装备高技能人才高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 贾成炳 同志们:
今天,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隆重开幕了。这是继2010年首届对话活动后,产业界和教育界再度携手,共同创造的又一产教结合盛举。
本届对话活动的主题是,深化产教合作,强化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高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的水平。借此机会,围绕活动主题,我讲三点意见。
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金融泡沫破裂造成的世界经济动荡、衰退,以及至今难以破解的欧债危机,世界各国都在重新思考实体经济在本国经济结构中应处的地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重振实体经济,抢占全球制造业制高点。德国由于始终重视制造业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岿然不动的不俗表现,也给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深刻启示。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实行优惠政策承接先进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这种发展趋势,说明实体经济重新受到各国重视,当前,发展制造业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战略选择。这一战略取向,对我国形成了“前阻后追”的局面,必将极为深远地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机械工业发展迅猛,成绩显著。一是规模总量跻身世界前列。截止到2011年底,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7.07万家,职工1700多万人。资产总额达12.23万亿元,总产值达16.89万亿元。一批产品产量在全球处于领先位臵:发电设备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机床首次成为第一生产大国,汽车继续保持世界产销第一。二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突出表现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三大发电设备集团生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6.6%,汽车五大企业轿车产量占总产量的71%,重型机械前六家骨干企业产值占所在行业的61%,工程机械和机床工具前十家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占本行业总营业收入的57.8%和48.6%。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以三峡大型水电机组和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为标志,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一批高精、高速、高效的高档数控机床开发问世。一个以企业为主体、行业研究中心与实验室为支撑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工作体系已具雏形。四是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机械工业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注重了由对硬件的收购转向更为重视知识产权等软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机械工业取得的长足进步,得益于党和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与连续颁布的加快振兴的政策措施。去年底,国务院又颁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列在重点领域的首位。可以说,振兴装备制造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
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大而不强的矛盾十分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增加值率我们比美国、日本、德国低10~20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美国、德国分别是我们的7倍和6倍;体现技术实力的国际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我们在国际上仅列第七位,为美国的1/10,日本的1/7,德国的1/5;每吨铸件的平均能耗比日本、德国高出一倍多,比英国高出50%多,每吨锻件平均能耗比日本高出40%多,每吨工件热处理平均能耗比美国、日本、欧盟高30%以上,重型机械行业炼钢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5%以上,电极消耗高1~2倍。我国机械企业至今还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产品,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数控系统,70%的高端仪器仪表依赖进口;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需要进口。
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无法有效支撑产品升级;二是基础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影响产品升级的瓶颈因素;三是产业形态结构落后,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缓慢;四是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经营效率偏低。因此,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目标,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转型就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由整机带动零部件发展向整机与零部件并重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实物生产带动向依靠实物生产与制造服务业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粗放管理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由传统产业加快向创新型、绿色低碳型、智能
创造型、服务型、内需主导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升级就是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工艺结构,促进行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尽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附加值,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不管是转型还是升级,都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可以说,行业发展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对教育最迫切的需求。
二、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和保障
长期以来,在如何看待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也很低。我们认为,技能人才与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同等重要。大家知道,各类人才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人才的整体功能。一个企业,它的研发设计再先进、管理水平再现代化,假如缺乏一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还是做不出合格产品,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因为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管理进步,最终都要体现在生产、服务环节上。从这个角度讲,培养能够将经营管理理念转化为行为模式,将技术设计转化为生产工艺过程并制造出合格产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与培养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科技研发人才相比,意义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国外的经验也证明,没有一个制造业发达国家会忽视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以制造业立国的的德国,其技能人才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过着与其他人才一样有尊严的生活;闻名世界的瑞士钟表业技工,更是成了国家的名片。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对各类人才普遍尊重的社会。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也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严重缺乏高端技能人才的问题,难以适应行业振兴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将高技能人才与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并列为国家人才资源,并提出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我们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切实提升技能人才地位,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
技能人才的特点是量大面广,渗透到企业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往往是一项任务或工作的最终操作完成者。为了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行业将实行“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五大发展战略。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着力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高水平的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提高自主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基础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尽快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促进装备国产化进程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机械产品中的深度应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着力推进绿色制造,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力发展节能产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说,每一项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技能人才。没有技能人才的参与,战略就难以推行到底,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也难以最终实现。
三、产教携手共同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观念也随时代发展,从“一技在手”向“学技终身”转变。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没有一种类型的教育像它那样,系统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围绕个体的就业开展教育活动。这一特征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紧地绑在一起,使职业教育不可能脱离行业企业而“独善其身”。同样道理,任何企业也不可能脱离职业教育而生存发展。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科技创新是先导,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对行业振兴的基础支撑作用,全行业上下形成共识,自觉地大力推进产教对接融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围绕《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在职业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尤为突出的是,教育部大力倡导并践行产教结合,依靠行业办职业教育,强化行业的指导地位和作用,使行业的同志备受鼓舞。几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实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面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应该各司其职,协同共进。
行业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切实承担起行业指导的责任。要认识到,确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的地位,既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尊重,是权利的授予;同时也是责任的明确,是对我们履行义务能力的挑战和考验。机械行业具有重视教育的老传统、好传统,在历史上,我们曾经创造了许多闻名全国的好经验、好典型。五十年代一汽建厂之初提出的“建厂先建校,生产先育人”的理念,文革中上海机床厂创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改革开放初期阿城继电器厂创造的“5+1”(五天工作,一天学习)继续教育模式,以及新世纪初江淮汽车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经验,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在全行业大力倡导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风尚,整合行业资源,把产教结合推向深入,再创职业教育新经验,再续技能人才培养新辉煌。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企业是职业教育“产品”的“最终用户”,应该比任何人都更关心“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当前职业教育“产品”质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企业不太满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反思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是否正确,态度是否积极,参与的程度是否到位。企业应该臵身于职业教育事内而非事外,将职业教育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质量问题,企业也才能拥有可靠的技能人才支撑和保障。企业应该全方位地、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在人才标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能体现企业的意志和关切。
职业院校是直接承担育人任务的教育主体,处于至为关键的重要地位。机械行业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100多所。可以说,这400多所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基本上决定了机械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职业院校要有这种大局观,树立责任意识。要把自己当作行业的一员,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谋划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院校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它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在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类型的范畴内,聚精会神办出特色和水平。多“亲近”行业、企业,不与普教攀比,摆脱普教模式的束缚。在育人方面,除了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之外,要把德育教育摆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职业荣誉感、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和纪律,以及企业文化的培养教育,重视素质教育。事实证明,这些也是企业最看重的品质。一个职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只要他的基本素质良好,哪怕基础知识薄一点、技能差一点,他仍然是可造之材,仍然可以在企业中锻炼成长;相反,如果基本素质有缺陷,即使他技能再强,对企业也是毫无价值的。职业院校还要主动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真心实意践行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不断汲取来自行业和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与行业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我相信,通过行业职业院校同志们的拼搏努力,一定会涌现出一批像装备制造业著名企业一样的行业名校。
同志们,新时期,装备制造业和职业教育事业都迎来了难得的振兴发展机遇,产教结合具有无比美好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开创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共同迎接装备制造业振兴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