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8章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_
第十八章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历史发展、立法的现状,理解并掌握社会优待、社会抚恤、安置保障的基本内容,进而明确社会优抚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和地位。
〔主要内容〕 本章共分二节:
第一节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本章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社会优抚制度的概念、特征及社会优待、社会抚恤、安置保障的基本内容。本章的难点在于:其一,社会优抚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的关系问题;其二,社会优抚法律关系;其三,在当前中国形势下,我国的社会优抚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概述
一、社会优抚概述
(一)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以提供津贴、服务和安置条件等方式,在就业、入学、贷款、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以确保其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特征
1.优抚对象的法定性:现役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军人家属;离退休军官、文职干部。因参战残废的民兵、民工和因参加军事训练伤亡的民兵及其他人员,亦可参照国家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享受有关抚恤待遇。
2.责任主体的明确性: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庭。”明确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社会优抚的责任。
3.优抚内容的综合性:与一般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社会优抚制度既不是单纯的社会救助,也不是单纯的社会保险或社会福利,而是兼具三种制度的特点。社会优抚制度是一个以特殊社会群体为保障对象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
4.待遇标准的激励性:根据有关立法规定,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保障待遇要高于普通国民的保障标准,军转干部的离退休待遇要高于地方同等级别的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军人的抚恤标准也要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工伤抚恤标准。这与被保障对象为国家所作的牺牲、贡献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待遇标准,对保障对象来说,稳定可靠、吸引力大,对军队建设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5.实施措施的规范性:由于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优抚制度自建国时就开始建立,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保障对象、保障范围、保障标准、保障形式、保障手段、管理体制等做出明确规定,各种规章制度相对健全,从而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与中国现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乃至社会保险相比,针对军人的社会优抚在实施中显然更具规范性。
6.保障目标的双重性:一方面,社会优抚为军人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因而具有物质保障性;另一方面,通过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又具有褒扬革命军人,对全体国民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因此又具有政治褒扬性。正是这二者的结合,使我国的优抚制度有了自下而上广泛的群众基础,激励着军人为国家无私奉献。
二、社会优抚法
(一)概念
是指调整社会优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我国社会优抚立法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通过《红军优待条例》、《红军抚恤条例》,它标志着我国最早的社会优抚制度的建立。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社会优抚工作。根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政务院在1950年制定了《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等五个条例,以法规形式对社会优抚的对象、方式、标准等均作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为社会优抚工作提供了可循的法律依据,也使中国的社会优抚步入了统一、规范的制度化管理轨道。“十年**”期间,优抚工作虽未完全中断,但遭到了巨大冲击,一些优抚对象也受到了诬陷和迫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总结几十年优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优抚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之不断完善,逐步走上法制化、社会化的新型保障之路。根据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做好移交给地方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报告》等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原则,国务院于1987年、1988年分别颁布实施了《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提出了建立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抚恤优待制度,健全了优抚安置的法规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进行,对《兵役法》、《现役军官法》也作了相应修正,并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1999年)、《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2000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2001年)等一系列新的法规,为我国社会优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全面、完善的法律依据。2004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公布实施,对确立军人抚恤优待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理顺军人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军人抚恤优待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优待
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和社会习俗,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资金和服务等优惠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褒扬其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社会优抚制度。包括:
社会优待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和社会习俗,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资金和服务等优惠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褒扬其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社会优抚制度。根据有关规定,社会优待主要包括: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对革命残废军人的优待;对革命烈士家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的优待;对复员、退伍军人的优待。
二、社会抚恤
是指国家通过发放抚恤金向优抚对象提供生活保障的优抚形式。
(一)死亡抚恤
死亡抚恤的对象主要是烈士遗属、因公牺牲、病故军人的家属。国家对死者家属采取物质抚慰形式,分为一次性抚恤和定期抚恤两种。
(二)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的对象是伤残军人,主要包括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现役和退役军人,主要采用提供津贴和提供康复服务的形式,目的是保证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和身体康复。伤残抚恤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伤残的性质和伤残等级,参照全国一般职工的工资收入来确定。
三、安置保障
(一)退役安置
退役安置是国家和社会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就业及其他安置所需的资金和服务,以保证其尽快适应社会、安居乐业的社会保障项目。
1.退役安置的对象。其安置对象的是退役军人,包括转业军官、退伍的义务兵和复员的志愿兵。
2.退役安置的原则。(1)不同退役性质区别对待的原则。(2)部队和地方共同培训的原则。(3)妥善安置原则。(4)从2002年开始,实行退伍安置证制度。
3.退役安置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提供资金。退役保障金在内容上主要包括退役安置费、生活津贴以及生产贷款等项目。(2)提供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向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就学、安家、落户、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来实现保障目标的形式。
(二)离退休安置
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向直接从军队现役中离退休的军人提供资金和服务,以保证其安度晚年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讲解离退休安置的对象、条件和待遇。
1.离退休安置的对象。其对象是离退休的现役军人。
2.军人离、退休的条件。(1)军队干部离休条件。(2)军队干部退休条件。(3)落实政策的原系军队干部和原属部队系统的在编和非编单位的职工,经平反纠正后,丧失工作能力,符合退休条件的,由部队按照地方干部、职工退休条件的规定,改办退休。(4)志愿兵退休条件。
3.离、退休待遇。主要包括:(1)生活待遇。(2)安置去向。(3)家属子女的安排。(4)其他待遇。
四、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中国社会优抚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优抚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制度建设、组织实施及社会效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社会优抚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从而制约着这一制度的良性运行。
1.抚恤标准过低,导致优抚制度的保障功能弱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优抚标准尽管多次调整,但还是远不能及,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优抚制度保障优抚对象正常生活水平的基本功能的发挥。
2.优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导致在资金上只能依靠财政拔款。尽管国家对优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优抚保障的资金需要。再者,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思想、旧观念对社会优抚工作的开展也起着制约作用。如不少优抚对象仍指望单纯依赖优待抚恤金维持生计,“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如何从传统的“输血”式优抚保障转向“造血”式的保障,以及如何开拓优抚资金新的来源渠道,这应当是新时期优抚保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的转变,我国退役安置面临很多新的问题。(1)就安置退役士兵来看,安置任务越来越重,安置难度也越来越大。(2)就退役军队干部来看,主要有按收安置掣肘多、困难大、进展慢,军队干部待遇落实慢、时间长,医疗费用超支难以解决等等问题
4.优抚制度中的有些内容,如就业、住房、入学、贷款等,政策性调整多,强制性调整少,可操作性较差。因此,保障功能不强,这需要将有关规定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
(二)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的办法积极拓展优抚保障渠道,开创优抚安置保障的新思路,提高优抚对象的待遇标准,树立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优抚安置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
1.社会优抚保障方面,应逐步形成社会优待、抚恤补助、医疗减免、孤残养护、扶持生产、褒扬宣教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优抚保障制度体系,使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在不低于当地居民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保障水准努力,达到优抚保障法规完善、资金充足、项目齐备、服务网络健全的良性制度体系状态。具体而言,应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抚恤标准与经济发展和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同步增长的机制,确实按照高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来调整社会优抚标准,特别是在物价不稳的情况下,抚恤标准的调整必须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使抚恤标准顺应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2)完善医疗减免制度,使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当前医疗制度改革的情况下,对一般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要采取社会保险的方式,使医疗保障变成一种预先积累式的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保障模式;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那些特殊优抚对象(如老红军及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等)的医疗保障问题,使他们的基本医疗得到更好的落实。
(3)改革抚恤的方式,改单纯发放抚恤金为发放抚恤金与扶持抚恤对象发展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变“输血”为“造血”,以增强抚恤家庭的致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抚恤对象及其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4)拓展优抚资金的来源渠道,合理分担优抚资金。要在明确地方政府保障责任的同时,也要明确中央政府在抚恤费用分担方面的责任。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优待保障。特别是可以从现有的260多万个基层的群众性优抚服务组织中,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组织管理规范、专业服务水平高的优抚队伍,培养成实业性质的从事社会优待工作的社会团体,为优抚对象提供服务水准高、无偿或低费的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日常生活供养、身心娱乐、精神慰藉等相关服务项目及服务设施,以此弥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上的不足。
(5)切实加强社会优抚的制度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在社会优抚中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优抚、抚恤的标准及其增长机制,以及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等,使优抚保障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下有序地进行。
2.社会安置保障方面,应逐步实现国家安置保障为主向政策优待扶持安置和经济补偿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社会化安置保障新格局迈进。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加快实施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展规划,这是解决安置中供求矛盾的最重要措施。从长远看,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必须走向市场,因此,强调培训内容的适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提高退役军人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有助于军人真正得到妥善的安置保障,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而且有助于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成为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材。
(2)改革安置保障的方式,提高安置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主要是指要改变国家和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计划安置的单一方式,增加社会化的安置渠道,分散安置,充分发挥人才交流市场在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中的作用,逐渐拓宽安置保障的渠道,增加就业门路。
(3)逐渐改变直接安排就业的保障方式,使安置保障转变为经济补偿为主的安置模式。通过为退役军人提供一定资金补偿体现政府和社会对其从军生活的褒扬和补偿,并为其退役后生活和就业提供基本条件,这样可以解决计划安置中遇到的突出的矛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安置保障的要求。
(4)完善安置保障的有关政策法规,依法开展安置工作。研究制定具有法律、法规功能的对退役军人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退役军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军休干部在生活及其他待遇上的优待措施,对妥善落实安置,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维护公共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随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大,社会秩序越来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这要求人们在社会公生活中做要到知荣耻,要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的义务,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锤炼自己的思想品德。
我们都知道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是缺少公德的人为了一人私利而给社会的和谐带来不和谐因素。例如潍坊1月23日前后接连发生两起非法加工生产烟花爆竹爆炸案件。每到春节前后,烟花爆竹市场需求旺盛,高额的利润诱使一些不法分子走上了非法加工生产的道路,这些非法生产商心存侥幸,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置百姓生命安危于不顾,与政府部门“玩捉迷藏”,结果酿成人间惨剧。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等对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务院也专门下发过《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该市2004年颁发的《城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烟花爆竹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应当严格按照《山东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办理相应的许可证照。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烟花爆竹。但是丰厚的利益是这写商人视法律如无物,最终造成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悲剧。要想让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的“紧箍咒”,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健全法制,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落实好责任主管部门,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避免推诿扯皮,从法制层面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其次要加强安全法制意识教育。要切实克服安全法规教育的形式化和任务化,把法制教育纳入单位的目标管理、整体建设规划中,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督、激励机制,发挥法规制度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教育引导作用,运用法规制度巩固和增强教育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安全法制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人员的法律素质。第三要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下大力综合整治安全生产“执法不严、工作不实”的现象。要注重强化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意识,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解决问题、靠制度运转工作。强化执法主体意识,严格依据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治安决策,实施治安行为,处理治安事务,规范安全秩序。第四要建立起全民监管体系,除政府职能部门实施正常的依法监管外,大力拓宽监督渠道,积极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特别在群众监督上,鼓励群众自觉监督安全生产和非法生产,及时反馈信息和举报违法、违纪行为,构筑起安生生产的全民监管体系。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从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的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楷模。
第三篇:中国社会优抚与社会安置制度
中国社会优抚与社会安置制度 1.中国优抚安置保障的发展历程
(1)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国优抚保障工作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积累了一整套工作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
(2)“文化大革命”中的10年,受“左”的错误的严重干扰,从中央到地方随着民政部门的的撤销,优抚工作在许多方面处于停滞状态。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优抚政策被歪曲批判,许多优抚对象遭到打击迫害,造成了优抚对象的冤假错案。
(3)“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优抚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有了新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形成了我国新时期开展优抚安置工作的基本法规,有力地推动了优抚安置工作向法制化方向迈进。
2.中国的优待与抚恤制度及其改革(1)优待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①劳动服务和分配优待
1956年,内务部经报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了优待劳动日制度。即对农村无劳动力的烈军属由生产大队或农业合作社优待一部分劳动日,以保证烈属的生活略高于一般社员的实际生活水平,军属的生活相当于一般社员的实际生活水平。
②优待金制度
优待金是指国家通过群众统筹和财政拨款等方式,向军烈属家庭提供的一种现金补贴,以解决军烈属家庭因无劳力和劳动力减少,而造成的收入下降和生活困难,在经济上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③其他的多种优待 a.医疗优待; b.就学优待; c.入伍优待; d.就业优待; e.邮政、交通优待;
f.国家还对生活困难的退伍军人和军烈属实行困难补助,以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困难补助分为定期定量补助和临时困难补助。
(2)抚恤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①死亡抚恤
死亡抚恤是指国家对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简称“三属”)以发放抚恤金的形式实行的抚慰保障。根据有关规定,因公牺牲和病故的国家机关(包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作人员、人民警察也参照执行。
死亡抚恤包括一次性抚恤和定期抚恤。上述人员因战、因公、因病死亡,其家属均可享受规定的一次性抚恤金待遇。革命烈士和因公牺牲、病故军人家属按照规定的条件,可享受定期抚恤金;因公牺牲、病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家属按规定的条件,可享受遗属生活补助。②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对按规定取得革命伤残人员身份(包括伤残军人、伤残机关工作人员、伤残人民警察、伤残民兵民工)的人员,根据其伤残性质和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
伤残抚恤分为两种,国家对革命伤残人员中无工作的,发给伤残抚恤金;对参加工作的革命伤残人员,发给伤残保健金。
3.中国的安置保障制度及其改革(1)安置保障的含义及相关法规 ①安置保障的含义
安置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养老等安置的社会保障制度。安置保障的主要对象包括,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军队转业和离退休干部等。安置保障的目标:使退役军人获得必要的就业、生活保障和政治优待,以维护军队的战斗力,实现退役军人与社会的最优结合。
②安置保障的相关法规
a.1954年、1955年国务院分别批准发布了《复员建设军人安置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及时、妥善地安置了480万复员志愿兵; b.1955年7月我国颁布了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了入伍士兵法定长度的服役期限,按期退伍;
c.1958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处理义务兵退伍的暂行规定》,并明确提出了我国安置保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d.1987年,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有关规定,发布实施了《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对安置保障应遵循的原则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发展。
(2)安置保障的原则 ①回原籍安置的原则
义务兵退出现役后,一律回原籍安置,转业志愿兵原则上也回原籍安置,即“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是安置退役军人的一项基本原则。
②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原则
退伍军人回到原籍后,各级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让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各得其所。
③培养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的原则
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政府和部队应大力加强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增强他们退伍后的就业和择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军地两用的人才。
④属地安置原则
军人退出现役后,都由部队移交地方,由地方政府负责安置。对军队离、退休干部也实行移交地方政府安置的办法,由民政部门管理。
(3)安置保障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①城镇退役军人安置 城镇退役军人的安置是由国家对城镇户口的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军队转业干部,二、三等革命残废军人等统一安排工作,保证就业。城镇退役军人安置的方针是“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及“鼓励先进、区别对待”。
②农村退役军人安置
农村退役军人实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安置政策,由原征集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接收安置,安排其生产和生活。安置对象主要是农村户口的退伍义务兵。农村退役军人安置的主要方式有:
a.大力开发使用退伍军地两用人才,支持、扶助他们招干、招工、自主创业; b.帮助回乡退伍军人解决生产、生活、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尤其帮助单身、伤残和带病回乡军人解决实际困难。
③离退休军人安置
离退休军人安置是国家和社会对直接从军队岗位上离退休的军人提供的养老生活保障。离退休军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分散安置为主,进入80年代,军队开始精简、整编,大批军官退出现役,民政部门接收安置军队退休干部的数量急剧增大;1983年中央决定把部分离休干部移交地方管理。1990年民政部颁发《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暂行规定》,干休所工作被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成为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
本章简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领域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国务院或民政部以及地方的规范性文件予以规范。
• 本章课时:2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
1.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2.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3.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1.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II.新授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救助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社会救助的实质是保障生存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食、住、衣、医的需要。2.法定性。社会救助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社会救助的范围、标准以及具体规定都应由法律严格界定。
3.无偿性。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方式赋予特定社会成员一定的利益,帮助其克服生活困难、摆脱生活困境是没有对价条件的。
4.救助对象的特殊性。社会救助通常在公民因社会的或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其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发生作用,救助对象是已处于生活困境中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原则
1.公民待遇。凡无力生活者,均可依法律规定享受救助,属于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2.国家责任。国家承担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义务,所以只要人民有生活上的困难,政府就有责任给予救助。
3.保障的兜底性。满足其最低和基本生活需求。
4.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动各种力量共同帮助贫困人口,使他们有机会发挥其潜能,摆脱困境
三、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
(一)民间救助
民间救助,又称慈善机构救助或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慈善伦理基础上的,以社会捐献为财产来源的,由民间公益团体或机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二)官方救助
官方救助,又称政府救助,是指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并以财政支出为主要财产来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三)官方民间结合救助
官方和民间结合救助,是指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互补充而构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根据官方救助和民间救助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三种类型:官方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民间救助为主官方救助为辅和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并重。
四、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是指调整社会救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外社会救助法的历史发展
最早进行社会救助立法的是英国。1394年,英皇爱德华三世针对丧失土地的农民涌向城镇、流落街头的现状,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救济贫民的法律。但是从该法的具体内容上看,实质上它是一个禁止乞讨的法令,并对流民乞丐规定了种种侮辱人格、伤及肉体的残酷刑罚。1531年,英王亨利八世才颁布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救济法令,决定征收救济品由地方当局分发给贫困者,对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准许其在指定地点行乞,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则为其代谋工作。在社会救助立法上最有影响的是英皇伊丽莎白于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
(二)中国社会救助法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是国民党政府1943年9月29日颁布施行的《社会救济法》,该法规定了救济的对象范围、资金来源、救济方式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即开始了新中国最初的社会救助立法工作。1950年,为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政务院颁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决定对失业工人提供物质帮助。
五、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一)社会救助法律关系主体 1.社会救助供给主体
一般包括政府特定的职能部门,如民政部门;有关社会团体,如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以及它们出资举办或委托的社会救助机构;在特殊场合,根据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保障机构的安排,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可直接向特定救助对象提供救助款项物资,因而其不仅仅是社会救助的财源主体,还可以是社会救助供给主体。
2.社会救助享受主体
社会救助享受主体,是指按照统一标准确定的实际生活长期或暂时处在法定生活水平线或其以下状态的公民。
根据其发生贫困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公民,主要是孤儿、无社会保险的失业者、长期患病者和孤寡老人;
第二类,有劳动能力也有生活来源,但因为意外自然灾害、社会灾祸遭受沉重财产乃至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公民;
第三类,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
(二)社会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标准,即国家制定的界定社会救助对象并确定社会救助待遇水平的标准。公认的最低生活水平,一般表现为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标准,亦被称为“贫困线”,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内,由国家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保障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
社会救助实践经验表明,最低生活标准的确定,应当具有地域性、时间性、综合性。
(三)社会救助基金 社会救助基金在我国主要由民政部门管理,一般按社会救助项目分别设立,有扶贫基金、救灾基金等。
1、社会救助基金其主要来源有:(1)财政拨款。这是社会救助基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2)社会筹集。包括社会各界无偿捐赠的款物;农村由乡镇统一筹集的供养“五保户”的粮款;(3)信贷扶贫。即通过金融机构筹集融通资金,发放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低息或贴息优惠贷款。(4)国际援助。主要是国际社会的救灾援助款项。
2、社会救助基金的使用,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专款专用和重点使用相结合。(2)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相结合。(3)分散使用与集中使用相结合。
(四)享受社会救助待遇资格的管理
社会救助待遇享受资格管理,是指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和有关机构依法对公民是否具有享有社会救助待遇的条件予以认定。
社会救助待遇享受资格的认定程序应当包括以下环节:(1)个人向所在社区基层管理机构或工作单位提出救助申请;(2)由社会基层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在个人申请报告签署意见、证明情况属实后,上报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3)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经调查审核后上报县级民政部门;(4)县级民政部门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予以批准并确定救助标准。
III.总结、布置作业
本节主要学习了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以及社会救助法和社会救助法律关系。课后应重点复习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第二节 社会救助具体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对我国具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
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案例分析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学习目标:
1.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概念、产生和发展;
2.掌握各项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II.回顾复习:
简要回顾上节内容,并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2.社会救助的原则有哪些? 3.社会救助的模式有哪些? III.新授
••••••••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及特征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政府对贫困人口按其最低生活需要保障标准给予现金或实物资助的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1.获取最低生活保障或社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的体现。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实物。
(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3年,上海市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国际上对贫困人口进行规范救济的经验,率先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全面启动城市低保制度。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步入法制化轨道。
•••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从1997年开始,我国部分有条件的省市逐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务院在2006年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和对象范围、申请及管理程序、资金来源等内容作出了基本的规范。
••••
(三)基本内容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保障对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
(2)保障标准: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国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的。
••(3)资金来源:社会救助作为一项政府责任,其资金应当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
(4)申领程序: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2)保障标准:依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3)资金来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要列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保障对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的取得给予适当补助。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及管理程序: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一般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年10月,国务院通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从而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A、1999
B、2000 C、1998
D、2001 参考答案:A
二、灾害救助制度
(一)灾害救助制度概述
灾害救助,是指政府对因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事件而陷入生活困难的公民给予一定的现金和实物或服务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2006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确定的,同时民政部出台了大量有关灾害救助的政策性文件。
(二)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1.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职责
国家减灾委员会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订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
••••2.救灾工作分级管理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了四个等级的应急响应,按照死亡人口、倒塌房屋数量等指标,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3.救灾资金分级负担
发生自然灾害后,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灾情评估,属于特大自然灾害的,中央财政按补助项目和标准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对发生一般自然灾害的地区,则由地方政府安排救灾资金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救灾款物申领方式
因灾倒房重建困难或临时生活困难的群众,可主动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县级民政部门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程序确定救助对象后,向其发放《灾民救助卡》,凭《灾民救助卡》到村或乡镇领取救灾款物。
••5.救灾捐赠以及接受捐赠
发生自然灾害时,救灾募捐主体开展募捐活动,以及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民政部《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收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指定社会捐赠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型民间组织组织实施。
••••••
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1.“五保”供养的含义和性质
“五保”供养是指对符合规定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2.“五保”供养的对象及供养内容
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岁的村民,无劳动行为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供养内容主要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办理丧葬事宜。
•••••••3.“五保”供养的形式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自行选择供养形式,可以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4.“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及实物来源
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
(二)其他农村救助政策 1.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政策
2003年,民政部发出《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特困户救济工作的通知》,对生活极度困难,自救能力很差的农村特困户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救济办法,主要做法是向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鳏寡孤独、因灾害等造成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特困户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实行定期定量救济。
••••2.临时救济措施
临时救济的主要对象是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和农村特困户救济标准,生活水平略高于特困户的一般贫困户。3.扶贫政策
2001年,我国政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扶贫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能力与给予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4.农村医疗救助
200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对全国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由当地的民政部门从医疗救助金中出资,替他们缴纳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使其在患病时也能享受合作医疗制度的福利。
•••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1.救助原则
自愿受助、无偿救助是社会救助的原则。所谓自愿受助,是指求助人向救助管理站自愿求助,经询问符合救助方对象的范围,救助管理站应给予救助;同时,受助人可以放弃救助,告知救助管理站后自愿离站,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所谓无偿救助,是指救助管理站不得向受助人及家属和单位收取费用,也不得组织受助人从事生产劳动以自挣生活费及返家所需费用。
••••••2.救助对象与目的
救助是为在城市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主要解决其临时的生活困难,并使其返回家庭或所在单位。
救助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二是无亲友可以投靠,三是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四是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3.救助内容
救助站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的食物;(2)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3)对在站内突发疾病的,及时送到医院救治;(4)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5)向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所在单位的人员提供乘车凭证。
••4.救助资金
救助管理站机构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救助工作经费临时突发性的特点,调整财政预算。未设立救助管理站的城市,同级财政部门安排城市临时救济资金,用于直接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
••5.救助机构及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以下不属于社会救助对象的是()。A、没有生活来源的国民
B、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国民和家庭 C、在家休产假的企业女职工
D、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国民和家庭 参考答案:ABD IV.总结、布置作业
本节主要学习了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主要原则和主要模式,以及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课后要重点复习并掌握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各项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
第五篇:优抚工作总结
优抚工作总结
优抚工作总结篇一
我区共有优抚工作对象632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416人。重点优抚对象包括伤残人员314人、烈属17人、因公牺牲军人家属6人、病故军人家属21人、遗属12人,老复员军人46人。另有无军籍退休职工168人,军退干部14人,民政代管干部48人。优抚对象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优抚工作的重点就是为以上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年来,我们认真履行各项优抚工作职责,全局上下齐心协力,着眼大局,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优抚政策,切实为优抚对象办实事,解难题,确保了优抚对象的生活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提高,使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达到了或高于当地群众的中等生活水平。现将一年来的优抚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折不扣执行政策,按时足额下发抚恤金
为优抚对象按时足额下发各类抚恤金是优抚工作的重点。在发放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区优抚和退伍安置等工作中几项资金发放工作的说明及工作规范意见》,整个发放工作严谨规范,我们重点对年龄偏大的优抚对象的健康状况进行了重点调查,对代领人员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没有冒领的情况发生。
1、残疾人员抚恤
我区共有登记在册的伤残人员314人。一年来,共计发放伤残抚恤金111.27万元。从今年开始,我区的伤残抚恤金由银行代放,为每一位伤残人员办理了银行存折,确保了发放工作的安全与准确。
2、三属及老复员军人抚恤
我区共有烈属17人,一年来发放抚恤金1.26万元;因公牺牲军人家属6人,发放抚恤金3.44万元;病故军人家属21人,发放抚恤金11.34万元;老复员军人46人,发放抚恤金12.6万元;遗属12人,发放抚恤金3.31万元。以上四类人员共计12人,发放抚恤金4.95万元。
3、完成重点优抚对象调标工作
根据湘民优发[2xx]5号《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的通知》精神,我区于11月份完成了提高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在乡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的相关工作。
二、抓紧时间保证质量,完成复退军人数据库建设工作
根据中信联复退组函[2xx]19号等文件精神,我们对全区复员退伍军人数据进行了采集,并建立数据库。数据采集范围包括:原823部队退役人员12人、企业伤残军人122人、20XX年至今的复员干部87人、20XX年至今的未分配的退役士兵46人、20XX年失业下岗的退役士兵15人,共计372人。
由于以上人员分散、大多无工作单位,且上级要求不得与被调查对象见面,数据采集工作难度非常大。为了高质量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我们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民政牵头,劳动、人事、公安等部门协作,成立了临时办公室。先后召开了两次民政专干会议,落实部署数据采集工作,由街道、社区先后完成了对越自卫反击二次入伍人员和失业下岗退役士兵的数据采集工作。
其他几类人员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查阅本人档案,并联合企业、劳动、人事等部门对数据进行采集和核对,最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库。我区于1月初完成全部的数据采集工作,并将全部数据上交到了市局。
三、维护大局保持稳定,改善代管人员待遇
我区共有无军籍职工、异地安置的民政代管干部共216人,去年我区补发了2xx年津补贴。今年2月,我们再次向区政府报告,请求区政府按“长人发”[2xx]63号、“长人发”[2xx]62号文件补发2xx~2xx年规范性津补贴,并取得了区政府的支持。2xx年2月,区政府决定发放以上两笔规范性岗位津补贴,并下拨了12.11万元资金,该笔款项已于2xx年6月全部发放到位。另外,经过争取,我们提高了军休人员春节慰问费标准,从原有标准2元提高到了4元。
我们在工作中非常重视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利用节假日上门走访慰问,有效的防止了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一年来,以上人员情绪稳定,保持了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零指标”。
四、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做好其他各项优抚工作
1、办理伤残证
一年来,办理伤残人员新增手续3例、评残手续8例、提残手续2例、换证手续3例、补证手续3例。
2、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属、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现役军人家属等等,一年来,实施临时救助44例,发放临时救助款4.57万元。
3、死亡抚恤
一年来,我区辖区内牺牲、病故军人及民政代管干部共21人,共计发放死亡一次性抚恤金52.96万元。
4、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
从去年1月份开始,我区正式启动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工作,今年,我区发放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11例,共计1.94万元。
5、医药费报销
每月定期报销医药费的人员主要有六级以上无工作伤残军人和军退干部,共19人。一年来,报销各类医药费用共14.81万元,其中军休人员门诊费3.77万元,住院费4.87万元;六级以上无工作伤残军人门诊1.52万元,住院费4.65万元。
6、现役军人立功受奖
一年来,我区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共6人次,发放奖金5元。
2xx年11月15日
优抚工作总结篇二
为了发扬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维护我区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在“八一”节来临之前,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主要领导和民政局的同志对我区驻区部队、烈军属、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等涉军群体进行走访慰问。现将“八一”期间双拥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分级负责,慰问活动方案制定周密。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八一”期间的双拥工作,多次指示我局做好“八一”慰问活动。为了确保“八一”慰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局先后多次召开筹备会、协调会,统一认识,对整个活动进行周密策划与细致部署,制定了详细的“八一”慰问活动方案,并以区委办和政府办的名义作为文件下发,确保方案中部署的各项慰问活动落实到位。本次慰问活动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区政府负责慰问驻区各部队和四个复退军人比较集中的困难企业,区直机关负责慰问老复员军人、军烈属,街道、乡负责慰问重点优抚对象和涉军维稳重点对象。同时,区委、区政府划拨了足额的慰问经费,确保了整个慰问活动圆满完成。慰问对象及金额如下:_、驻区__个团以上部队,共计_._万元;_、慰问区内一等伤残军人三人,共计_.__万元;_、慰问区内复退军人集中的四家特困企业,共计_._万元;_、慰问军队退休移交地方管理的__个军退干部,共计_._万元;_、慰问__个街道(乡)老复员军人、烈军属、特困复退战士等___人,共计_._万元;_、慰问在乡老复员军人__人,共计_.__万元;_、区直机关、街道、乡慰问本单位和辖区范围内的涉军人员___多人,共计_万元左右。合计__.__万元。
二、领导挂帅,连续作战,慰问经费发放到位。
此次慰问活动得到了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武装部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到慰问活动的策划中来,还亲自挂帅,冒着近__度的酷暑,率工作人员深入__个驻区部队、_个重点涉军困难企业、_名伤残军人的家中,把党的温暖送到了涉军群体的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紧,慰问对象多达___多个,区各主要领导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分成两组奔波于各驻区部队与涉军人员之间。区委书记*同志、政协主席*同志等主要领导带领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先后到省军区、省警卫局、区武装部维稳,与部队首长亲切座谈,共叙鱼水情意,把慰问金亲手送到部队官兵手中。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与各街道、乡的同志走进每一个老复员军人、烈军属、困难复退战士家中,送去慰问信和慰问金。虽然每一站停留的时间不长,送去的慰问金也不多,但是涉军群体从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他们崇高的敬意,每一个慰问对象无不充满了感激,慰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全区联动,军政座谈,营造良好拥军氛围。
利用“八一”契机,各区直机关和街道、乡联动起来,一起投入到“爱心献功臣”活动中去。在今年“八一”的慰问活动方案中,每个区直机关、街道、乡都制定了明确的慰问任务,主要慰问老复员军人、烈军属、特困复退战士、老复员军人,共慰问___人次。此外,区属各单位、街道、乡还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邀请本单位和辖区内的军事单位、复退军人和烈军属等涉军人员,召开军政、军属座谈会,对本单位和辖区内的涉军人员进行了慰问,慰问人员达到___多人,慰问金额近_万元。全区联动,营造了良好的拥军优属的氛围,把“爱心献功臣”活动推向了高潮。
四、维护大局,保持稳定,把涉军维稳工作与“八一”慰问结合起来。
在走访慰问的同时,我们采用座谈会、谈心等形式与涉军群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倾听他们的要求,并尽最大可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个别重点维稳群体和个人,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预防_尤其是集体_情况的发生。如:干休所的无军籍职工群体因为津补贴问题曾多次到我局_,为了避免到上一级_,我们先后_次上门与他们座谈,并为其解决了部分津补贴问题,现在这一群体已经比较稳定。又如:我区一等伤残军人*是重点优抚对象,由于其在涉军群体中很具有代表性,有些人借他的名义进行_活动。为了避免_情况的发生,我们在“八一”节前后先后_次登门走访,送去慰问金,为他从市民政局争取_万元建房费用于解决其买房问题,并积极想办法为他退役回家的儿子解决安置问题。以上工作为缓解矛盾、避免_、保持稳定、维护大局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省涉军_问题非常突出的情况下,我区的涉军群体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我区的涉军维稳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尤其是对越自卫反击群体的稳控工作形势非常严峻,最近我们正在就这类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建立台帐,掌握情况;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难度日益加大,由此引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迹象明显。我们将继续做好这些涉军群体的安抚工作,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尽力为其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保持我区稳定的大局而努力。
五、发扬传统,再接再厉,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拥军优属是我党我区的优良传统,做好“八一”慰问工作对于保障国防建设,提高市民国防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再接再厉,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努力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优抚工作总结篇三
今年年初以来,优抚科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优抚对象“大走访、大帮扶”活动为载体,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切实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局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做法
(一)改进方法,全面落实抚恤补助各项政策。
1、恤补助发放“一卡通”。20XX年,根据林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林州市财政惠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林财【20XX】23号),我们成立组织,制订了实施方案,采取了有力地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抚恤补助发放“一卡通”工作。一是成立了抚恤补助“一卡通”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局长纪广青任组长,优抚科长任副组长,优抚科的全体成员为成员,负责落实抚恤补助“一卡通”工作。二是制定方案,分工到人,明确责任。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限定了完成时限,提出了具体要求,有效地指导了抚恤补助“一卡通”工作。三是抓住时机,及时收集优抚对象相关手续。要做好此项工作,收集各种手续是前提,所以我们及早动手,利用春节过后,大部分人还未外出打工的时机,让乡镇(街道)收集优抚对象办理“一卡通”所需的手续,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共收集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6667份。四是精细审核,确保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人数、标准、金额准确无误。根据各乡镇(街道)上报的资料,我们采取二遍审核法,对重报、漏报、错报的数据进行了逐一审核,为下一步发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共审定人,万元。
2、抚恤补助审批。一是加强抚恤补助审核审批工作。今年,我们根据林州市各类优抚对象花名册,结合乡镇(街道)20XX年上半年抚恤补助发放表进行比对,初步拟定20XX年各类优抚对象花名册,并由乡镇(街道)核对确认,做到“两个吃清,一个得到”,即吃清各类优抚对象自然减员的人数、款数,吃清在册人员的人数、领款标准,做到不重不漏。20XX年,我市共有重点优抚对象6667人。其中伤残人员570人,烈属66人,因公牺牲军人遗属27人,病故军人遗属35人,在乡复员军人199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472人,参战退役人员684人,参试退役人员112人,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人员3948人,部分烈士(错杀平反人员)子女554人。二是严格按照程序审批新增对象。全年共办理残疾军人补证2人;残疾军人调整等级1人;取资4人;残疾军人备案7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6人,认定参战退役人员114人。
(二)及早谋划,确保优待资金足额到位。
20XX年年初,为了确保优待资金足额到位,我们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调整优待预算指标,使优待预算由原来的228万元调整为现在的658元(林州市20XX年市直部门预算指标),净增430万元。从20XX年1月起,调整了义务兵优待金标准。调整后,农村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为13942元/年,城镇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为15000元/年。扎实做好了义务兵优待预算及发放工作。今年,按照人武部提供的义务兵花名册,测算各乡镇(街道)20XX年优待金。全市共发放601人,859.7万元。其中:城镇义务兵家属优待206人,309万元;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395人,550.7万元。另外,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1006人,221.5万元;义务兵服役期间立功受奖增发优待金8万元。今年预优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按照新标准认真填写预优花名册,做到了户数、人数、人员类别、优待标准相符且准确无误。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从本单位匹配的优待金中提取足够的优待储备金,作为拥军优属保障资金,用于立功奖励、临时性困难补助,此举鼓舞了士气,促进了部队建设。
(三)强化服务,不断加强优抚医疗保障。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是优抚重点工作之一,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工作,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一是简化程序,审核并发放门诊医疗补助。采取网上通知,乡镇(街道)造表上报,优抚科审批的程序,审批20XX年门诊医疗补助、报销优抚对象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并规范了资金渠道,将以上费用全部列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资金帐户。共发放1750人,40.6万元。二是改进服务,缩短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报销时间。为使优抚对象报销住院医疗补助方便、快捷,我市实行了优抚对象医疗补助结算“一站式”服务。上半年共报销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款105人次,6.3万元。三是不断完善优抚医疗补助系统,使优抚医疗系统使用更加便捷,确保了优抚对象医疗补助结算“一站式”服务的质量。
(四)完善数据,确保优抚数据更新及时准确。
为实现优抚对象数据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确保优抚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工作顺利实施,根据河南省民政厅(豫民文[20XX]245号)和(豫民文[20XX]246号)文件要求,我们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专门购置电脑、身份证识别仪、高拍仪等设备,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对全市各类优抚对象信息数据进行核查并上报优抚系统,圆满完成此项工作,共上传信息6667条,较好地完成了优抚对象审核工作。
(五)周密安排,按时完成伤残人民警察换证工作。
伤残人民警察证换发工作是20XX年省厅布置的优抚重点工作之一。省、安阳市布置后,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成换证工作组,负责全市的伤残人民警察证换发工作。经过3个月的努力工作,现已全面完成。共换发6人。
(六)用心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复退军人信访稳定。
为确保优抚信访稳定,我们建立健全预警、排查调处、应急处置和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加强沟通,化解矛盾。通过上门走访、座谈、发放征求意见稿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消除误解,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使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共接待来信、上访及政策咨询1360人次。先后解决三起较大信访问题。一是对越参战退役人员集体到市信访局、民政局上访。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大量的政策解释,同时与乡镇(街道)、派出所的同志一道约谈重点信访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我市原康镇、河顺镇、合涧镇15名退伍军人再次到民政局上访,要求享受参战退役人员生活补助待遇。优抚科科长、原康镇民政所所长陪同信访人代表一块到省厅优抚处咨询政策,破解了信访人心中的疑虑。三是二级因公残疾军人范有昌要求买房的问题。为解决好此问题,市政府党组成员郝泉吉、民政局局长王全东、民政局副局长纪广青带领优抚科的同志与范有昌一块儿到民政部优抚安置司咨询政策,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确保了我市复退军人信访稳定。
(七)规范管理,建立优抚对象“大走访、大帮扶”档案。
1、建立“大走访、大帮扶”档案。20XX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优抚对象“大走访、大帮扶”、“弘扬英烈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等活动,多次走访全市优抚对象,户户都有走访登记表,并对走访过程中发现的“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对象予以相应的救助,产生了大量的资料、表格。为了更好地做好优抚对象“大走访、大帮扶”工作,我们对走访帮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了档案室。考虑到走访过程中都是以村为单位进行,所以建档时按照一村一档,将每个村的各类优抚对象走访表、帮扶表格、花名册都装入村“大走访、大帮扶”档案盒内,形成了走访资料以村为单位进行管理。此次共整理档案584盒,其中村级档案542盒,社区居委会档案42盒。
2、完善优抚对象档案。优抚对象档案是抚恤补助发放的重要依据,档案需要有专门的档案室和专人管理,但我市优抚档案室一直没有建起来,直接影响着我市优抚工作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今年优抚科给局领导汇报后,局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抽出一间房子作为档案室,并且购买4000个档案盒用于整理档案。为高标准完成此项工作,优抚科的同志加班加点工作,按照对象类别、乡镇(街道)进行分类整理,共整理7类优抚对象(伤残人员、三属、在乡复员军人、病退军人、参战参试退役人员、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烈士子女),20个乡镇(街道)档案,进一步规范优抚对象档案管理工作。
二、工作计划
(一)审核发放20XX年上半年优抚对象抚恤金、补助款。
(二)测算20XX年各乡镇(街道)优待金,发放义务兵、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
(三)继续做好优抚对象“大走访、大帮扶”工作,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
(四)测算拨付20XX年各乡镇(街道)老党员生活补助资金,发放老党员生活补助。
(五)拨付20XX年困难企业军转干部慰问金。
(六)报销20XX年上半年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
(七)继续做好复退军人信访稳定工作。
(八)认定20XX年满60周岁的农村籍退役士兵。
优抚科
二OXX年六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