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关于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共5则)

时间:2019-05-15 09:5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大学关于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大学关于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篇:武汉大学关于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武汉大学关于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试验区的若干意见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撑。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既是新形势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集群优势与交叉优势,打造创新型科研团队,促进学科理论重大突破和重要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大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以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以高水平导师团队和重大学科交叉项目为依托,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实现学科融合、精品孵化与精英培养的集成创新。

二、目标任务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学校跨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着眼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在比较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凝练方向、汇聚团队,每年遴选50名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建立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在研究生招收、导师配备、培养资助与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积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氛围和运行机制。

三、实施原则

(一)坚持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育相结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优势学科发展的共赢;

(二)坚持平台构建与项目牵引相结合,以集成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

(三)坚持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确立“大师加团队”集体指导、协同培养制度,形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工作局面;

(四)坚持人才发展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与教育资源向人才、向新的学科增长点集聚;

(五)坚持跨学科人才的择优遴选与培养过程的动态开放相结合,增强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实施内容

(一)创新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人才选拔机制

1、项目甄选

原则上以国家级重大跨学科项目为依托,以项目需求作为遴选博士研究生学科背景、招收人数的依据,由跨学科项目组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入选项目及招收考生学科背景和招生计划。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项目可以申报: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国家973主持项目或一级子项目(不含外协)

(5)863重点项目或863目标导向项目(建设经费500万以上)(6)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横向项目(不含外协,建设经费人文社科100万以上,理科200万以上,工科、信息学科和医科300万以上)

2、招生计划

逐步建立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逐级选拔、优中选优、分层次择优遴选的“试验区”人才招生机制:

(1)根据入选项目要求单列计划每年招收100名推免研究生(含直博生、1+4硕博连读生),作为试验区预备生进行重点培养,通过考核淘汰,确定30人进入试验区攻读博士学位。

(2)每年单列计划招收50名具有多学科背景及突出科研潜力的博士研究生进入“试验区”(含30名通过考核的优秀预备生)。

3、招生对象

(1)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报考普通类博士研究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生、直博生(本科和硕士期间或者硕士与博士期间所学专业为跨学科,以主导师学科背景为判断依据)。

(2)品学兼优,思维活跃,学术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创新潜质。

4、选拔方式

推行“导师组共同负责的遴选机制”,扩大导师团队录取自主权,实行跨学科项目招生指标单列、招生目录单列、考核科目自主设计、录取方式灵活多样等政策。

(二)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

1、导师团队的构成

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可组建导师团队。导师团队一般由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教授、副教授组成,由项目负责人确定导师团队的组成及职责分工。其中主导师由项目负责人担任或指定,导师团队其他成员共同担任副导师,原则上导师团队成员中应有一名国外相关学科副教授以上专家,从而实现导师来源的跨学科、跨单位、跨国别等多元化趋势。

2、导师团队主要职责

实行集体指导、协同培养制度,共同负责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及科研训练等培养体系的制定与实施,主导师负责日常协调与管理,副导师协助主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

3、导师团队运行机制

建立导师团队指导规范,签订导师团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书,明晰团队成员的职责分工;建立主导师领衔负责的团队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导师团队工作绩效奖励,由主导师根据团队成员所承担的工作量及任务完成情况确定绩效奖励的分配;主、副导师共同协商确定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

4、导师团队建设

在科研项目合作、出国研修等方面对导师团队予以支持,建设一支跨学科课程教学与高水平科研指导并重的导师团队。

(三)构建跨学科培养体系

1、培养方案

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导师团队依托跨学科项目制订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培养方案,设计个性化学习培养计划;试验区的博士研究生应修学位课程数量及科目内容由导师团队根据需要协商确定,但应达到学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2、课程建设

(1)加大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力度

以跨学科试验区课程体系建设为依托,辐射并带动全校研究生课程质量建设。开设由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以专题讲座为主要授课方式的研究生跨学科平台课程,建立博士研究生菜单式课程共享平台,增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的传输与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训。

(2)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教学团队

探索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积极推广合作授课、全英文授课、国内外校际远程课堂,促进培养理念变革和课程内容整合,推动跨学科相关知识的连接和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强化跨学科科研能力训练

1、实行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实验室轮转制度。根据项目研究需要有针对性地在相关实验室、课题组交流学习、合作研究,实现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兼收并蓄。

2、组建研究生跨学科科研团队。在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申报中优先支持跨学科研究项目,实现从扶持单个优秀学生到带动研究生团队整体进步的转变,促进研究生团队协作、技能互补、知识共享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3、加强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开放式创新研究空间,促进相关学科研究范式的理解与融合。

(五)探索跨学科研究生考核评价与学位授予机制

1、建立有助于激发活力和创造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遵循学术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核,由机械的论文数量评价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与关键技术的前沿性等综合性质量评价转变,采取个人考核与项目考核相结合、目标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重的方式,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2、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动态管理,建立淘汰机制,通过书面审查和专家答辩方式强化中期考核,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跨学科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将退出试验区,停止相关资助,退出的指标空额由导师团队从其他在读博士研究生中择优补充。

3、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学位授予审核机制

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组建由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博士研究生跨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全程负责学位论文选题、开题、预审与答辩,实行学位审核的集体把关;鼓励协同攻关,跨学科研究生团队在相关学科顶级学术期刊共同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其第一、第二作者均可视作毕业答辩资格论文。

4、开拓研究生跨学科攻读双博士学位的新途径

积极探索跨学科教育新模式,深入推行弹性学制,开展研究生双博士学位实施的可行性探索。

(六)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

1、设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学术交流基金

围绕基础理论、学术前沿举办跨学科导师论坛、博士生论坛、暑期学校,鼓励研究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跨学科学术交流氛围。

2、拓展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

进一步加大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短期出国研修的资助力度,保证试验区内的研究生在读期间均有一次出国访学经历。

(七)完善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

1、提高跨学科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提高“试验区”内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12000元人/年提高到24000元/人/年,提高部分采取学校与导师对等资助的方式。

2、设立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对于“试验区”内中期考核优秀,科研潜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博士研究生,加大奖励力度,按照学校与导师对等投入的方式,奖励12000元/人/年。

3、增设优博论文培育奖学金

经过严格评审,对已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具有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潜质的优秀拔尖人才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1-2年),延长期内除享有以往普通奖学金等各项资助奖励之外,学校给予优博论文培育奖学金,标准为12000元/人/年。

4、加大师资选留力度

将跨学科优秀博士研究生纳入学校师资储备的重要来源,根据学生意愿优先与其签订师资博士后培养协议。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营造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氛围。深刻认识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研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准确理解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把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全面动员,凝聚共识,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活力与创造力的跨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氛围。

(二)加强试验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工作执行力。成立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领导小组,下设专家顾问组与工作组。其中领导小组由相关校领导、研究生院、学科发展与规划办公室、科技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人事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日常工作由研究生院牵头负责,形成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工作联动机制。

(三)优化环境,理顺关系,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和学术精品孵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试验区”的辐射作用,努力破解当前我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认真吸收、借鉴兄弟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政策、机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篇: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短期出国(境)研修项目协议书

甲方: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乙方:(获资助博士研究生)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 住址(户籍所在地): ; 现住址 ; 丙方:(乙方所在培养单位)

甲、乙、丙三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乙方在甲方资助和支持下出国(境)留学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为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接受乙方的申请,同意派遣乙方,赴(国家或地区)(留学高校)(专业)留学,留学期限为 个月,具体时间为 年 月 日到 年 月 日。

第二条 甲方承担如下义务:

1.为乙方办理出国(境)留学手续提供帮助和支持。

2.向乙方提供三个月的生活补贴,超出时间的费用由学生自行承担,不足三个月的,以实际出访时间计算生活补贴。补贴标准为

元/月。

第三条 乙方承担的义务:

1.保证完成所制定的留学计划,并保证在第一条确定的留学期限 内学成回国。

2.未经甲方批准,乙方在外研修期间不得更改研修身份、期限、单位和计划,不得改变国籍或从事与留学计划无关的活动。

3.乙方留学期间应注意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必须购买整个在外期间(如出访时间有延长的,必须购买保险至回国日期)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各种保险,并保存相关发票作为回国获得资助的必要凭证之一。如未按要求购买保险或不能提供相关发票等凭证的,视为自动放弃资助。保险费用由乙方承担。学校不负责乙方在外期间的任何医疗费用以及发生意外所涉及的各项费用。

4.乙方需主动与丙方保持联系,并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向丙方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如遇到问题需及时与甲方和丙方联系。

5.留学期间不得从事有损祖国利益和安全的活动,应自觉维护祖国荣誉,服从使(领)馆的管理;遵守我国和留学所在国法律;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友好交往。

6.回国前,应完成《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评估表》并请外方导师在《评估表》上填写意见。回国后,由中方导师在《评估表》上根据乙方研修总结及外方导师评估意见签署考核结果,并由培养单位签字盖章。

7.应在返校后一个月内做一场公开学术报告或组织一次学术沙龙,并将相关材料(如讲义、PPT、照片等)交研究生院备案。

8.回国时间应为2017年12月15日之前,乙方逾期未归者,视为自动放弃本次被资助资格。

9.2017年12月20日前乙方应持护照、《评估表》、学术报告(或学术沙龙)相关材料和保险等相关票据到研究生院办理报到及报销等手续。

10.原则上,乙方在校期间不得再申请学校的其他公派资助项目(含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等)。

第四条

乙方因故不能按期返校,应提前1个月向丙方提出申请,由丙方提出初步意见后报甲方,经甲方批准后乙方可延长研修期限(乙方只能申请一次且不得超过三个月)。延长期内学校不再提供任何资助,擅自延期者将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第五条

乙方在发表与获得资助有关的论文、研究项目或科研成果时,应注明 “本研究/成果/论文得到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专项经费资助”,且资助对象的署名单位应为武汉大学。

第六条

本协议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签约各方均负有履行本协议的义务。如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中的任一条,甲方有权根据其违约事实,撤销对乙方的资助。

第七条

本协议书正本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丙方(签字盖章)

签约日期:

****年**月**日

第三篇: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一大学科门类,有43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4个一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44个二级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333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博士生导师1200余人,硕士生导师2400余人。

热忱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考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规模

2012年我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1550名(含硕博连读生),各培养单位的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做适当调整。我校参加“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6年。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三)报考“普通培养”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四)考生学位或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至2011年12月31日止)。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2年8月3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具有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五)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满6年(至2012年8月31日止);

2.获得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或WSK60成绩分以上或雅思成绩6.5分以上或TOFEL成绩80分以上;

3.已取得报考学科专业硕士阶段课程结业证(由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

4.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以上(含2篇)属于所报考学科专业范围的学术?畚模蚧竦霉〔考兑陨峡蒲谐晒崩?(排名在前五名)。

(六)须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五、招生方式

(一)普通招考:指我校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学校统一组织命题初试(含各类专项计划)。

(二)优秀人才单独选拔:指我校针对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内科研成果及管理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的单独入学考试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参加此种招生方式的考生须在2011年10-11月与报考学院(系、所)和导师联系,按照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参加评估。评估通过的考生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参加初试(试题单独命制)和复试。

(三)直接攻博:指从国内“985工程”高校或经教育部批准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中选拔部分具有学术型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招生方式,其具体实施办法将另行发布。

(四)入学考核:指我校自2010年起确定“七类”博士生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入学考核”的方式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健?“七类”博士生指导教师是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入学考核”主要由学生提出申请、报考导师审核同意、入学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定录取等环节组成,不需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博士入学考试。从2012年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博士生导师也可以此种方式招生。参加此种方式选拔的考生须在2011年10-11月与报考学院(系、所)和导师联系,按照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参加评估。

(五)硕博连读:我校有“1+4”硕博连读和“2+3”硕博连读两种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1+4”硕博连读指我校在推荐免试或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录取的普通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中,由考生提出申请,经过考核择优遴选部分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方式。“2+3”硕博连读指针对我校入学一年后的硕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分流时择优遴选部分普通类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方式。被确定为硕博连读的考生不需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博士入学考试。

六、报名

武汉大学博士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现场资格认证结合的方式进行。所有参加以上任何一种招生方式的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在考试前规定的时间内到研究生院办理现场认证手续,恕不接收规定时间外的补报及缴费。

报名具体流程及要求如下:

(一)网上报名

1.时间:2011年11月15日—12月20日。

2.流程:

(1)登录网报页面按要求注册?⑻峤挥泄匦畔⒑褪氲羌钦眨?

(2)网上缴纳报名费200元(同等学力考生报名费400元);

(3)网报截止后至现场认证期间,考生可打印《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一式两份)和《武汉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须下载填写相应表格。

说明:网上缴费成功后,考生不得修改学位学历信息,不得要求退费;网报截止后,考生不得要求修改报考信息。

(二)现场认证

1.时间:2012年3月11日—3月15日

2.地点: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3.流程:(1)验证→(2)交《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一张(专项计划考生同时交资格审查表)→(3)?烊∽伎贾ぁ?

现场认证具体安排请届时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看。

4.要求:

(1)往届生(含:已取得硕士学位人员、已取得本科阶段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满6年的人员)须持本人最后学位、学历证书、身份证原件报考;应届硕士生须持硕士研究生证、学籍证明(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包含入学年月、学制的证明)和身份证原件报考。

(2)资格审查通过后,现场提交一份在网报系统中打印的《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

(3)凡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须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无法出具者不能参加初试);

(4)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缴费、现场资格审查、确认报名信息的考生,网上报名信息无效。

(三)其他说明

1.考生与所在单位因博士报考产生的问题由考生与所在单位自行协商;如因此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2.对在报考时填写虚假信息及考试中有违纪行为的考生,我校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视具体情况给予严肃处理。

3.对弄虚作假、考试舞弊者,不论何时,一经发现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4.在当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下一不允许报考。

七、向报考学院(系、所)提交材料

请考生于2012年3月16日前将以下材料送交至报考学院(系、所)的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一)《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网上打印)。

(二)《武汉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打印)。

(三)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四)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中心下载表格)。

(五)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研究生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复试阶段提供);

八、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1.初试科目:公共外语(不含听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初试阶段需考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考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2.初试时间:2012年3月17日全天,18日上午(18日下午同等学力考生考政治理论课)。

3.初试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见准考证)。

4.成绩告知:考试成绩可由考生本人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如对评卷结果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研究生院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二)复试

1.复试时间:2012年5月。

2.复试内容:

(1)测试考生外语口语及听力水平;

(2)以面试等方式对考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考察;考生需提交包括本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对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的认识、研究思路和展望的科研报告;

(3)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笔试),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具体时间、内容及形式以报考学院(系、所)通知为准。

(三)体检

武汉大学在复试阶段对考生进行体检,体检结果不符合标准者不予录取。

九、录取

(一)录取原则:根据初试、复试成绩,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工作。

(二)录取类别:

武汉大学参加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后,博士生录取分为普通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三种类别。

普通培养:为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录取时须将档案及工资关系转入我校,并可参加基?窘毖Ы稹⑵胀ń毖Ы稹⒂判憬毖Ы鸺捌渌崩韵钅康钠蓝ǎ弦凳卑凑?“市场引导、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原则落实就业单位。

委托培养:为在职研究生,录取时须与委托培养单位签订培养合同,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与考生本人按双方协议承担,可参加我校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不参加基本奖学金、普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的评定,毕业后回原委托单位工作。定向培养:为参加“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高校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

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

十、收费标准及奖助体系

(一)培养费:非医学类专业人民币48000元,医学类专业人民币51000元,校外博士研究生班培养费另行规定。

(二)住宿费:根据住宿条件,每人每学年800-1500元。

(三)奖助学金:

1.基本奖学金:凡正常录取的普通培养类博士研究生均可享受基本奖学金,奖励标准为非医学类专业16000元/学年,医学类专业17000元/学年。

2.普通奖学金:所有普通培养类博士研究生均可享受普通奖学金,奖励标准12000元/学年。

3.优秀奖学金:博士研究生甲等奖学金为每年4000元/人,占参评总人数的4%;乙等奖学金为每年3000元/人,占参评总人数的7%;丙等奖学金为每年2000元/人,占参评总人数的9%。

4.专项奖学金:学校设有42种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最高奖励金额高达12000元/人。

5.助学金:学校每年提供800多个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供研究生申请。

6.学校还可协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办理助学贷款。

十一、信息查询及咨询

(一)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不指定参考书目,不提供历年专业课试题,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

(二)有关招生专业目录、导师及学院联系方式、报名、考试、体检、录取等方面的信息,将及时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

http://yzb.whu.edu.cn/recruitWeb/)或研究生院主页(网址:http://)上公布,请考生注意查询。

(三)信息咨询及联系方式:

电话:027-68754920(传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18办公室

邮编:430072

第四篇:武汉大学2008年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合同

武汉大学2008年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合同

委托单位:(简称甲方)培养单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简称乙方)委托培养研究生:(简称丙方)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满足有识之士求学深造的愿望,使研究生学有所成后服务于委托单位,经平等协商,三方自愿达成以下协议,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守信。

一、丙方录取时的基本情况:

姓 名:性别:工作单位:

学院及专业:学制:4年

二、各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

1、65000元)人民币,在2008年9月、2009年9月丙方报道注册日分别支付全部培养费的二分之一。丙方凭交费收据和录取通知书报到注册。(培养费用承担比例由甲方与丙方具体协商)。

2、负担丙方的生活、医疗等费用。丙方在学期间的档案、户口关系仍留甲方。丙方毕业、退学、开出或因意外事故伤残不能继续学习的。均由甲方负责接收。

3、定期了解丙方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协助乙方做好丙方的培养工作。

4、丙方不能按期完成学业需要延期的,应征得甲方同意。甲方同意后,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一学年以上向乙方补交全部培养费的四分之一。需补交的培养费应在甲方书面同意乙方同意延期时补交。

(二)乙方: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乙方各项规章制度负责丙方的培养、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工作。

2、为丙方提供与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同等的学习、住宿条件(在职不脱产培养的不安排住宿),收取住宿费。

3、丙方如违反乙方的各项规章制度,乙方有权依其规章制度处理,并及时通知甲方。对开除学籍者,退回甲方。

4、丙方毕业后,应将其派遣到甲方。

5、丙方被开除学籍或经甲乙双方同意退学、出国的,不退还委托培养费。

(三)丙方:

1、享受与普通类研究生同等的学习、住宿条件(在职不脱产培养的不安排

住宿)。

2、遵守乙方各项规章制度。如违反乙方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乙方按其规章制度所作的处理,被开除学籍者,回甲方接受安排。

3、可参加乙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不能申请乙方研究生基本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的评选。

4、在学期间不得要求出国、退学、转专业。因特殊原因确需出国、退学、转专业者,须书面征得甲乙双方同意。

5、毕业后须回甲方工作。

三、违约责任与免责

1、甲方若不按期交付委托培养费,乙方有权拒绝丙方报道注册,直至解除合同,要求甲方赔偿损失。

2、丙方延长学习期限的,如甲方不按期补交培养费,乙方有权终止合同并将丙方退回甲方,丙方按肄业处理。

3、丙方因意外事故伤残、死亡不能继续学习,致使乙方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乙方免责,但视其在校学习时间长短退还部分培养费。

4、甲方与丙方之间的关系,依其双方协议处理。

四、其它事项

1、合同有效期限:从2008年9月1日起至2012年7月1日止(经批准同意延期学习者,合同有效期相应延长)。

2、三方在本协议履行中发生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如协商无法解决时,提请武汉市仲裁委员会裁决。

3、乙方各项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属于乙方。

4、本协议自甲、乙、丙三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持一份。

委托单位(甲方)盖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

培养单位(乙方)盖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

研究生(丙方)签字:年月日

第五篇: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奖资助协议

附件三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协议

甲方: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乙方:博士研究生,学号:,专业:丙方:培养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并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规范资助经费的管理,经平等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1、甲方受教育部委托管理资助经费的使用,监督乙方合理使用经费,确保资助的实效性,并在资助过程中对乙方进行终期考核与验收。乙方根据申请时设定的目标任务,围绕博士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并按照相关要求参加中期考核和终期验收。丙方负责中期考核并督促乙方完成资助期间的研究任务,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协助。

2、教育部资助乙方人民币3万元,将由甲方在对获奖者进行相应考核的基础上分三次划拨:在乙方上交两年期研修计划后划拨经费一万元,中期考核合格后再划拨经费一万元,终期验收完成后划拨剩余经费一万元。中期考核或终期验收不合格者将终止后期资助。

3、中期考核在甲方向教育部上报获奖名单一年后进行,分为书面审查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乙方需提交以下材料:研究进展报告、相关费用使用说明、一年内的研究成果、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丙方负责组织专家考核小组对乙方提交的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并听取乙方的口头汇报,根据书面审查和现场答辩情况由专家对乙方一年来的研究进展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丙方应将相关考核资料上交甲方备案。

4、终期验收在中期考核一年后进行。乙方需提交《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终期考核表》以及两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理科、工科、医科、信息学科类应为SCI/EI/ISTP/CSCD/MEDLINE等期刊收录论文,人文社科类应为CSSCI以上等级期刊收录论文,至少三篇,并注明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论文发表时间均在教育部下发获奖文件之日起至终期验收之日期间)及其他研究成果,由甲方组织专家对乙方两年来的研究进展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5、若论文数量不能达到要求,专利、专著、高影响因子论文以及人文社科奖励期刊论文等可由乙方提出申请,经甲方组织专家审核论证后做相应冲抵。

6、经费使用范围:主要用于资助乙方参加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参与创新性科学研究、撰写高质量学位论文等,具体可用于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参加国际会议、研究成果发表或鉴定、适当补充实验材料等方面,不得用作乙方的生活津贴。

7、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留存一份。

甲方签字、盖章_________年月日

乙方签字___________年月日

丙方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年月日

下载武汉大学关于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大学关于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