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9:2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

第一篇: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一、无菌操作要求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一)干热和湿热高压蒸气锅灭菌方法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2.装放

(1)干热灭菌器:装放物品不可过挤,且不能接触箱的四壁。

(2)大型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

3.设备检查

(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2)检查压力表蒸气排尽时是否停留在零位,关好门和盖,通蒸气或加热后,观察是否漏气,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管道有无堵塞。

(3)对有自动电子程序控制装置的灭菌器,使用前应检查规定的程序,是否符合于进行灭菌处理的要求。

4.灭菌处理

(1)干热灭菌法:此法适应于在干热情况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较常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的灭菌。

① 器械器皿应清洗后再干烤,以防附着在表面的污物炭化。

②灭菌时安放物品不能过挤,不要直接接触底和箱壁,物品之间留有空隙。

③菌时将箱门关紧,接上电源,先将排气孔打开约30min,排除灭菌器中的冷空气,温度升至160℃调节指示灯,维持1.5 –2h。

④ 灭菌完毕后或温度升温过程中,须在60℃以下才能打开箱门。

(2)手提式高压锅或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的使用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手提式高压锅在主体内加入3L清水,立式高压锅加水16L(重复使用时应将水量补足,水变混浊需更换).②手提式压力锅将顶盖上的排气管插入消毒桶内壁的方管中(无软管或软管锈蚀破裂的灭菌器不得使用)。

③盖好顶盖拧紧,勿使漏气;置灭菌器于火源上加热,立式压力锅通上电源,并打开顶盖上的排气阀放了冷气(水沸腾后排气10-15min)。

④关闭排气阀,使蒸气压上升到规定要求,并维持规定时间(按灭菌物品性质与有关情况而定)。

⑤达到规定时间后,对需干燥的物品,立即打开排气阀排出蒸气,待压力恢复到零时,自然冷却至60℃后开盖取物,如为液体物品,不要打开排气阀,而应立即将锅去除热源,待自然冷却,压力恢复至零,温度降到60℃以下再开盖取物,以防突然减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

(3)卧式压力锅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 关紧锅门,打开进气阀,将蒸气引入夹层进行预热,夹层内冷空气经阻气器自动排出。

②夹层达到预定温度后,打开锅室进气阀,将蒸气引入锅室,锅室内冷空气经锅室阻气器自动排出。

③ 待锅室达到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时,调节进气阀,使保持恒定至

④自然或人工降温至60℃再开门取物,不得使用快速排出蒸气法,以防突然降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

⑤使用自动程序控制式压力蒸气灭菌器,在放好物品关紧门后,应根据物品类别按动相应开关,以便按要求程序自动进行灭菌,灭菌时必须利用附设仪表记录温度与时间以备查,操作要求应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5.灭菌温度与时间(1)干热灭菌器灭菌温度160℃,1.5-2h。(2)压力蒸气灭菌锅灭菌温度与时间

(二)间歇灭菌方法

1.灭菌方法系利用不加压力的蒸气灭菌,某些物质经高压蒸气灭菌容易破坏,可用此法灭菌。

(1)将欲灭菌物品置于锅内,盖上顶盖,打开排水口,使器内余水排尽。

(2)关闭排水口,打开进气门,根据需要消毒10~20min。

(3)灭菌完毕关闭进气门,取出物品待冷至室温温度,放入37℃温箱过夜,次日仍按上述方法消毒,如此三次,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2.血清凝固器使用方法,培养基中含有血清或鸡蛋特殊成份时,因高热会破坏其营养成份,故用低温,可使血清凝固,又可达到灭菌目的。

(1)在使用该法灭菌的血清等分装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试管、平皿也经灭菌后使用。

(2)将培养基按要求使成斜面或高层,加足水后,接上电源,升温75~90℃1h灭菌,放37℃温箱过夜,再如此灭菌三次。

3.煮沸消毒:可用煮锅或煮沸消毒器,水沸腾后再煮5~15 min,也可在水中加入2﹪石炭酸煮沸5min,加入0.02﹪甲醛, 80℃煮60 min均可达到灭菌目的, 但选用煮沸消毒的增消剂时, 应注意对物品的腐蚀性.4.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按正常情况已属无菌,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查放置,以免再度污染。

(1)物品取出,随即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坏或棉塞脱掉,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2)取出的物品,如为包装有明显的水浸者,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3)培养基或试剂等,应检查是否符合达到灭菌后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者应废弃。

(4)启闭式容器,在取出时应将筛孔关闭。

(5)取出的物品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这处,或沾有水液,均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6)取出的合格灭菌物品,应存放于贮藏室或防尘柜内,严禁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凡属合格物品,应标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限。

(8)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记录灭菌品名、数量、温度、时间、操作者。

四、有毒有菌污物处理要求

微生物实验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

1.经培养的污染材料及废弃物应放在严密的容器或铁丝筐内,并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待统一进行高压灭菌。

2.经微生物污染的培养物,必须经121℃30min高压灭菌。

3.染菌后的吸管,使用后放入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中,最少浸泡24h(消毒液体不得低于浸泡的高度)再经121℃30min高压灭菌。

4.涂片染色冲洗片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冲入下水道,烈性菌的冲洗液必须冲在烧杯中,经高压灭菌后方可倒入下水道,染色的玻片放入5﹪煤酚皂溶液中浸泡24h后,煮沸洗涤。做凝集试验用的玻片或平皿,必须高压灭菌后洗涤。

5.打碎的培养物,立即用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喷洒和浸泡被污染部位,浸泡半小时后再擦拭干净。

污染的工作服或进行烈性试验所穿的工作服、帽、口罩等,应放入专用消毒袋内,经高压灭菌后方能洗涤。

五、培养基制备要求

培养基制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因为各种微生物对其营养要求不完全相同,培养目的的不同,各种培养基制备要求如下:

1.根据培养基配方的成分按量称取,然后溶于蒸馏水中,在使用前对应用的试剂药品应进行质量检验。

2.PH测定及调节:PH测定要在培养基冷至室温时进行,因在热或冷的情况下,其PH有一定差异,当测定好时,按计算量加入碱或酸混匀后,应再测试一次。培养基PH值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或影响结果的观察。但需注意因高压灭菌可影响一些培养基的PH降低或升高,故不宜灭菌压力过高或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培养基的质量,指示剂、去氧胆酸钠、琼脂等一般在调完PH后再加入。

3.培养基需保持澄清,便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培养基加热煮沸后,可用脱脂棉花或绒布过滤,以除去沉淀物,必要时可用鸡蛋白澄清处理,所用琼脂条要预先洗净晾干后使用,避免因琼脂含杂质而影响透明度。

4.盛装培养基不宜用铁、铜等容器,使用洗净的中性硬质玻璃容器为好。

5.培养基的灭菌既要达到完全灭菌目的,又要注意不因加热而降低其营养价值,一般121℃15min即可,如为含有不耐高热物质的培养基如糖类、血清、明胶等,则应采用低温灭菌或间歇法灭菌,一些不能加热的试剂如亚碲酸钾、卵黄、TTC、抗菌素等,待基础琼脂高压灭菌后凉至50℃左右再加入。

6.每批培养基制备好后,应做无菌生长试验及所检菌株生长试验。如果是生化培养基,使用标准菌株接种培养,观察生化反应结果,应呈正常反应,培养基不应贮存过久,必要时可置4℃冰箱存放。

7.目前各种干燥培养基较多,每批需用标准菌株进行生长试验或生化反应观察,各种培养基用相应菌株生长试验良好后方可应用,新购进的或存放过久的干燥培养基,在配制时也应测PH,使用时需根据产品说明书用量和方法进行。

8.每批制备的培养基所用化学试剂、灭菌情况及菌株生长试验结果、制作人员等应做好记录,以备查询。

六、样品采集及处理要求

1.所采集的检验样品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

2.根据食品的种类及数量,采样数量及方法应按标准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

3.采样应注意无菌操作,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用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药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以避免杀死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应用。

4.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往检验室进行检验,送检过程中一般不超过3h,如路程较远,可保存在1~5℃环境中,如需冷冻者,则在冻存状态下送检。

5.检验室收到样品后,进行登记(样品名称、送检单位、数量、日期、编号等),观察样品的外观,如果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拒绝检验。

(1)样品经过特殊高压、煮沸或其他方法杀菌者,失去代表原食品检验意义者。

(2)瓶、袋装食品已启开者,熟肉及其制品、熟禽等食品已折碎不完整者,即失去原食品形状者(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3)按规定采样数量不足者。

对送检符合要求的样品,检验室收到后,应立即进行检验,如果条件不具备,应置4℃冰箱存放,及时准备创造条件,然后进行检验。

6.样品检验时,根据其不同性状,进行适当处理。

(1)液体样品接种时,应充分混合均匀,按量吸取进行接种。

(2)固体样品,用灭菌刀、剪取其不同部位共25g,置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中,用均质器搅碎混匀后,按量吸取接种。

(3)瓶、袋装食品应用灭菌操作启开,根据性状选择上述方法处理后接种。

七、记录和报告的要求

1.检验室收到样品后,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及时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

2.样品检验过程中所用方法、出现的现象和结果等均要用文字写出试验纪录,以作为对结果分析、判定的依据,记录要求详细、清楚、真实、客观、不得涂改和伪造。

八、特殊样品检验时的前处理

1.食品微生物检测需用灭菌蒸馏水进行稀释的样品有酱腌菜、酱油 2.对食醋样品的前处理是用20%-30%灭菌碳酸钠溶液调PH至中性

3.袋装鲜奶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的处理用无菌手续吸取25mL检样+225mL稀释液 4.碳酸饮料等样品的前处理应开盖后将气体待充分排出,用无菌手续吸取25mL检样+225mL稀释液

5.冷冻食品应在45 ℃以下不超过15 min,或2 ℃~5 ℃不超过18 h 解冻后进行检验

第二篇: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

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负责人严格执行本制度,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

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冰箱、显微镜、超净台、普通天平、干燥箱、均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由经理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6.仪器设备应保持清洁,一般应有仪器套罩。

7.使用仪器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对违反操作规程的因管理不善致使仪器损坏,要追究当事者责任。

三、药品管理、使用制度1.依据本室检测任务,制定各种药品试剂采购计划,写清品名、单位、数量、纯度、包装规格,出厂日期等,领回后建立账目,专人管理,每半年做出消耗表,并清点剩余药品。2.药品试剂陈列整齐,放置有序、避光、防潮、通风干燥,瓶签完整,剧毒药品加锁存放、易燃、挥发、腐蚀品种单独贮存。

3.领用药品试剂,需填写请领单,由使用人和室负责人签字,任何人无权私自出借或馈送药品试剂,本单位科、室间或与外单位互借时需经实验室负责人签字。

4.称取药品试剂应按操作规范进行,用后盖好,必要时可封口或黑纸包裹,不使用过期或变质药品。

四、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1.根据测试项目的要求,申报玻璃仪器的采购计划、详细注明规格、产地、数量、要求,硬质中性玻璃仪器应经计量验证合格。2.大型器皿建立账目,每年清查一次,一般低值易耗器皿损坏后随时填写损耗登记清单。

3.玻璃器皿使用前应除去污垢,并用清洁液浸泡24 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4.器皿使用后随时清洗,染菌后应严格高压灭菌,不得乱弃乱扔。

五、安全制度

1.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2.在进行高压、干燥、消毒等工作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离现场,认真观察温度、时间,蒸馏易挥发、易燃液体时,不准直接加热,应置水浴锅上进行。3.严禁用口直接吸取药品和菌液,按无菌操作进行,如发生菌液、病原体溅出容器外时,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安全处理后方可离开现场。

4.工作完毕,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可用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5.实验完毕,即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染菌带毒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6.每日下班,尤其节假日前后认真检查水、电和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关好门窗,方可离去。

六、环境条件要求1.实验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天上下班应进行清扫整理,桌柜等表面应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保持无尘,杜绝污染。2.实验室应井然有序,不得存放实验室外及个人物品、仪器等,实验室用品要摆放合理,并有固定位置。

3.随时保持实验室卫生,不得乱扔纸屑等杂物,测试用过的废弃物要倒在固定的箱筒内,并及时处理。

4.实验室应具有优良的采光条件和照明设备。

5.实验室工作台面应保持水平和无渗漏,墙壁和地面应当光滑和容易清洗。

6.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一般实验室应有准备间和无菌室,无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无菌室内空气测试应基本达到无菌。

7.严禁利用实验室作会议室及其他文娱活动和学习场所。

第二节实验室技术操作要求

一、无菌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鞋子,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3.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或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无菌间应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

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消毒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消毒车,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一)干热和湿热高压蒸气锅灭菌方法

1.灭菌前准备(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用纱布包好。2.装放

(1)干热灭菌器:装放物品不可过挤,且不能接触箱的四壁。(2)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3.设备检查(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2)检查压力表蒸气排尽时是否停留在零位,关好门和盖,通蒸气或加热后,观察是否漏气,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管道有无堵塞。

(3)对有自动电子程序控制装置的灭菌器,使用前应检查规定的程序,是否符合于进行灭菌处理的要求。4.灭菌处理(1)干热灭菌法:此法适应于在干热情况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较常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的灭菌。

a.器械器皿应清洗后再干燥,以防附着在表面的污物炭化。

b.灭菌时安放物品不能过挤,不要直接接触底和箱壁,物品之间留有空隙。

c.灭菌时将箱门关紧,接上电源,先将排气孔打开约30min,排除灭菌器中的冷空气,温度升至160℃调节指示灯,维持1.5 –2h。d.灭菌完毕后或温度升温过程中,须在60℃以下才能打开箱门。(2)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的使用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立式高压锅加水16L(重复使用时应将水量补足,水变混浊需更换).b.盖好顶盖拧紧,勿使漏气;立式压力锅通上电源,并打开顶盖上的排气阀放掉冷气(水沸腾后排气10-15min)。

c.关闭排气阀,使蒸气压上升到规定要求,并维持规定时间(按灭菌物品性质与有关情况而定)。d.达到规定时间后,对需干燥的物品,立即打开排气阀排出蒸气,待压力恢复到零时,自然冷却至60℃后开盖取物;如为液体物品,不要打开排气阀,而应立即将锅去除热源,待自然冷却,压力恢复至零,温度降到60℃以下再开盖取物,以防突然减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5.灭菌温度与时间(1)干热灭菌器灭菌温度160℃,1.5-2h。

(2)压力蒸气灭菌锅灭菌温度与时间见表1。

表1

物品灭菌时间

115℃121℃

不含糖等耐热物质培养基

含糖类等不耐热培养基染菌培养物器械器皿15-20min30min30min

(二)间歇灭菌方法

1.此灭菌方法系利用不加压力的蒸气灭菌,某些物质经高压蒸气灭菌容易破坏,可用此法灭菌。

(1)将欲灭菌物品置于锅内,盖上顶盖,打开排水口,使器内余水排尽。(2)关闭排水口,打开进气门,根据需要消毒10~20min。

(3)灭菌完毕关闭进气门,取出物品待冷至室温温度,放入37℃温箱过夜,次日仍按上述方法消毒,如此三次,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2.煮沸消毒:可用煮锅或煮沸消毒器,水沸腾后再煮5~15min,也可在水中加入2﹪石炭酸煮沸5min,加入0.02﹪甲醛,80℃煮60min均可达到灭菌目的,但选用煮沸消毒的增消剂时,应注意对物品的腐蚀性.3.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按正常情况已属无菌,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查放置,以免再度污染。

(1)物品取出,随即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坏或棉塞脱掉,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2)取出的物品,如为包装有明显的水浸者,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3)培养基或试剂等,应检查是否符合达到灭菌后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者应废弃。

(4)启闭式容器,在取出时应将筛孔关闭。(5)取出的物品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均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6)取出的合格灭菌物品,应存放于贮藏室或防尘柜内,严禁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凡属合格物品,应标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限。(8)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记录灭菌品名、数量、温度、时间、操作者。

四、有毒有菌污物处理要求 微生物实验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1.经培养的污染材料及废弃物应放在严密的容器或铁丝筐内,并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待统一进行高压灭菌。

2.经微生物污染的培养物,必须经121℃30min高压灭菌。3.染菌后的吸管,使用后放入消毒液中,最少浸泡24h(消毒液体不得低于浸泡的高度)再经121℃30 min高压灭菌。

4.涂片染色冲洗片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冲入下水道,烈性菌的冲洗液必须冲在烧杯中,经高压灭菌后方可倒入下水道,染色的玻片放入消毒液中浸泡24 h后,煮沸洗涤。做凝集试验用的玻片或平皿,必须高压灭菌后洗涤。

5.打碎的培养物,立即用消毒液喷洒和浸泡被污染部位,浸泡半小时后再擦拭干净。污染的工作服或进行烈性试验所穿的工作服、帽、口罩等,应放入专用消毒袋内,经高压灭菌后方能洗涤。

五、培养基制备要求

培养基制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因为各种微生物对其营养要求不完全相同,培养目的的不同,各种培养基制备要求如下:

1.根据培养基配方的成分按量称取,然后溶于蒸馏水中,在使用前对应用的试剂药品应进行质量检验。

2.PH测定及调节:PH测定要在培养基冷至室温时进行,因在热或冷的情况下,其PH有一定差异,当测定好时,按计算量加入碱或酸混匀后,应再测试一次。培养基PH值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或影响结果的观察。但需注意因高压灭菌可影响一些培养基的PH降低或升高,故不宜灭菌压力过高或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培养基的质量,指示剂、去氧胆酸钠、琼脂等一般在调完PH后再加入。

3.培养基需保持澄清,便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培养基加热煮沸后,可用脱脂棉花或绒布过滤,以除去沉淀物,必要时可用鸡蛋白澄清处理,所用琼脂条要预先洗净晾干后使用,避免因琼脂含杂质而影响透明度。

4.盛装培养基不宜用铁、铜等容器,使用洗净的中性硬质玻璃容器为好。

5.培养基的灭菌既要达到完全灭菌目的,又要注意不因加热而降低其营养价值,一般121℃

15min即可,如为含有不耐高热物质的培养基如糖类、血清、明胶等,则应采用低温灭菌或间歇法灭菌,一些不能加热的试剂如亚碲酸钾、卵黄、TTC、抗菌素等,待基础琼脂高压灭菌后凉至50℃左右再加入。

6.每批培养基制备好后,应做无菌生长试验及所检菌株生长试验。如果是生化培养基,使用标准菌株接种培养,观察生化反应结果,应呈正常反应,培养基不应贮存过久,必要时可置4℃冰箱存放。

7.目前各种干燥培养基较多,每批需用标准菌株进行生长试验或生化反应观察,各种培养基用相应菌株生长试验良好后方可应用,新购进的或存放过久的干燥培养基,在配制时也应测PH,使用时需根据产品说明书用量和方法进行。

8.每批制备的培养基所用化学试剂、灭菌情况及菌株生长试验结果、制作人员等应做好记录,以备查询。

六、样品采集及处理要求

1.所采集的检验样品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

2.根据食品的种类及数量,采样数量及方法应按标准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

3.采样应注意无菌操作,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用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药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以避免杀死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应用。

4.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往检验室进行检验,送检过程中一般不超过3h,如路程较远,可保存在1~5℃环境中,如需冷冻者,则在冻存状态下送检。

5.检验室收到样品后,进行登记(样品名称、送检单位、数量、日期、编号等),观察样品的外观,如果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拒绝检验。

(1)样品经过特殊高压、煮沸或其他方法杀菌者,失去代表原食品检验意义者。

(2)瓶、袋装食品已启开者,食品已折碎不完整者,即失去原食品形状者(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3)按规定采样数量不足者。

对送检符合要求的样品,检验室收到后,应立即进行检验,如果条件不具备,应置4℃冰箱存放,及时准备创造条件,然后进行检验。

6.样品检验时,根据其不同性状,进行适当处理。

(1)液体样品接种时,应充分混合均匀,按量吸取进行接种。

(2)固体样品,用灭菌刀、剪取其不同部位共25g,置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中,用均质器搅碎混匀后,按量吸取接种。

(3)瓶、袋装食品应用灭菌操作启开,根据性状选择上述方法处理后接种。

七、样品检验、记录和报告的要求

1.检验室收到样品后,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及时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

2.样品检验过程中所用方法、出现的现象和结果等均要用文字写出试验纪录,以作为对结果分析、判定的依据,记录要求详细、清楚、真实、客观、不得涂改和伪造。

第三篇: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基本要求知识点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具有严格的寄生于活细胞的微小生物,它们具有下列几种基本特征:

1、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酸(基因组)与蛋白质组成,由DNA或RNA组成核心,外有一蛋白外壳(核壳),有些病毒在核壳外面另有一层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围着。

2、病毒只在活细胞中增殖,因为病毒缺乏完整细胞器等必要装置,所以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提供高分子合成装置和能量。

3、病毒非常微小,无细胞结构,绝大多数不能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而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察见。核酸化学: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RNA与DNA差别在核糖2'位带有一个羟基。DNA ①DNA起储存遗传信息作用,并以核苷酸排列顺序形式储存遗传信息。②由4种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由碱基互补维持DNA双螺旋结构。

③在动植物、细菌、真菌中都含有DNA,但在病毒中(非细胞型微生物)不一定含DNA。④DNA为长丝状分子互相纠缠,其溶液十分粘稠。

⑤它对紫外线有最强的吸收,通常用260nm波长测DNA溶液浓度,它在近中性环境中带负电核,DNA变性后OD值会升高。

⑥因DNA 不溶于乙醇,常用二倍量沉淀DNA ⑦在变性温度时,它的粘性突然降低。

⑧ 淬火是为了保持DNA单链状态。DNA变性后溶液慢慢冷却,DNA会自动恢复双螺旋结构。说法错误的:

(1)DNA和RNA的化学结构碱基G与C通过2对氢键配对构成DNA分子说法错误的。(2)与DNA分子相比,RNA分子难水解的看法也不对。(3)许多质粒可在宿主之间进行转移的说法是不对的。形状:

(1)TRNA二级结构呈三草形。

(2)在细胞内RNA分子中rRNA占比例最大。(3)DNA二级结构中呈左手双螺旋的是Z构象。

DNA结构、性质:在真菌中网崎片段一般为100~200核苷酸。噬菌体核酸最常见的是双链线状DNA。反式作用因子具有的DNA识别或DNA结合域,主要有 螺旋/转折/螺旋(T/H/T),锌指结构,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

真核生物中的瑞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一般真核生物染色体上有5种主要的组蛋白,其中亲和力最强的两种是H3 H4。DNA的复制和修复:

(1)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DNA就合成一次,新DNA是按原DNA分子合成。

(2)DNA分子拆(ca)开成两条链,依每一条单链合成一条新单链,成为半保留复制。(3)在合成DNA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是合成DNA的必要条件。

(4)DNA多聚酶只能结合在一长段DNA单链的一小段局部双链结构上,才能顺利开始DNA合成。(5)在DNA合成中单核苷酸分子必须顺序以共价链连接在已形成核酸链3,末端的羟基上。

(6)在合成发生错误时,DNA多聚酶会切除错误核苷酸,在那个位置上重新加一个正确核苷酸。(7)在人工合成DNA时,只加一种或两种三磷酸单核苷酸,那么合成就会停止在缺失的核苷酸位置上。在大肠菌DNA损伤修复时填补缺口最重要的酶是DNA聚合酶Ⅰ。DNA三个终止密码子分别是UAA、UAG、UGA。

在大肠菌中DNA复制最主要的DNA聚合酶是DNA聚合酶Ⅲ。该酶的核心聚合酶中,具有3,3„外切酶活性。DNA修复过程中尿嘧啶 糖基酶系统不包括Sl核酸酶。

在逆转录酶的RNAaseH活性是一般DNA聚合酶所不具备的。在逆转录酶的最终产物双链DNA的长度较正链RNA稍长。转录:

在生物体内,RNA合成过程称为转录。它(RNA)是按照储存在DNA上遗传信息合成。合成RNA时DNA双链也要解旋,解旋部位称启动子。

去掉RNA分子5,末端的磷酸,不起合成酶功能的作用。在刺激点突变,改变某些基因功能与DNA向RNA转移无直接关系(?)

(1)大肠菌的RNA聚合酶由5个亚基,其笱腔衅舳幼饔谩£(2)利福平作用该酶(聚合酶)庋腔稀£

(3)RNA聚合酶Ⅰ主要是转录rRNA(构成核糖体骨架的是rRNA)。Prt-mRNA内含子的5,-末端一般是GU。

(4)RNA聚合酶Ⅱ主要是转录hnRNA。在真核基因启动子近侧序列元件中,对转录起点定位起关键作用的是TATA盒。

(5)放线菌素D能抑制DNA转录。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是一种中度重复序列的DNA序列。翻译:

在合成各种不同RNA中:

(1)tRNA具有搬运氨基酸功能。构成核糖体骨架的是rRNA。mRNA直接决定蛋白质的结构。

(2)合成蛋白质需4种核苷酸,排列组成遗传信息,然后转换成20种氨基酸,组成遗传信息称为翻译。(3)3个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一种氨基酸密码,表示蛋白质合成开始的密码有一种。(4)在细菌里,依靠rRNA和mRNA之间一段互补序列能发现蛋白质合成开始的位置。

(5)在核糖体上,有两个位置上暴露出mRNA(直接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分子相邻的两个密码子,当蛋白质合成进行到没有携带任何一种氨基酸tRNA(具有搬运功能)与其对应,这说明合成蛋白质结束,并已开始同一种蛋白质 分子的合成。

(6)合成蛋白质后,决定其空间结构的是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确定后,就能自动折叠卷曲成一定的空间形状。

(7)在原核生物核糖体是由16 SrRNA、23 SrRNA、5 SrRNA 组成,在真核生物核糖体的五种主要的组蛋白中,H1在进化中最不保守。基因表达调空:

(1)氯霉素可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并抑制蛋白质合成。

(2)在基因5,上游基因内或其3,下游序列中存在,能提高同一条DNA链上靶基因转录速率的遗传控制元件是增强子。

(3)乳糖操纵(zong)子中结构基因是LacA、LacY、LacZ。遗传重组: 转座子的功能有

(1)促进染色体重排(2)促进基因重复(3)促进基因扩增(4)造成缺失突变

在大肠遗传重组中,同源重组需RecA蛋白质。

一、核酸提取、纯化、浓缩

1.用煮沸法从表达内切酶A的大肠菌小量制备质粒时不能省略酚-氯仿抽提。2.用煮沸法制备质粒所用溶菌酶液是用TrisCL配制的。3.用乙醇沉淀溶于SDS中RNA时,要避免用乙酸钾。4.小量制备DNA时不被限制酶切开,应用酚-氯仿抽提。

5.用异丙醇沉淀核酸与用乙醇相比,最明显优点是可减少溶液体积。

1、质粒DNA提取:在用碱裂解法少量提取质粒DNA时,在缓冲液(Ⅰ液)中不含SDS。多数质粒在自然状态下是环状链DNA。质粒DNA纯化方法有: ①离子交换分析; ②聚乙二醇分级沉淀; ③二凝胶过滤层析;

④氯化铯(se)-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

质粒具备有复制起点、抗生素抗性基因、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切点、有较高的拷贝数。

2、NA凝胶电泳:要使大于2Kb的DNA片段在凝胶电泳中分辨率达最大,其电压不应超过5V/cm。在电泳中不同构象DNA泳动率通常是:超螺旋>线性>切口环状。

二、PCR扩增技术:

PCR反应中变性、延伸温度通常是:95℃、72℃。引物的Tm值估算每个A或T加2℃。

在PCR反应中每一种dNTP的浓度通常是200umol/L,在PCR反应中经n次循环后理论上,DNA链的扩增数目是2n倍。

在PCR反应中引物只与靶序列的相应部分结合的说法是错误的。

再此(PCR扩增技术)反应中矿物油不是必需的,用于扩增未知序列的PCR是反向PCR。不对称PCR法专用于制备单链DNA的扩增。

在PCR反应DNA碱基错配率较高,原因是TaqDNA聚合酶缺乏3'5,外切酶活性的亚基是逖腔£

在体内染色DNA复制时必须有RNA引物。在哺(bu)乳动物细胞中负责合成线粒体DNA是DNA聚合酶r。RNA酶Tl可特异地作用于嘌呤核苷酸3,端磷酸并切割与相邻核苷酸相连的磷酸二酯键。体内DNA复制与体外PCR不同的是引发酶参与。与体内DNA复制不相关酶是反转录酶。在细胞内DNA合成正常进行是RecA蛋白,而RecA蛋白不具有蛋白酶活性。在大肠菌DNA聚合酶Ⅰ klenow片段没有5„5,外切酶活性。PCR反应中的引物是DNA。反应体系中Taq酶过多及引物过多都可引起非靶序列扩增。

三、寡核苷酸探针合成、放射标记、杂交 标记合成寡核苷酸时dNTP的浓度不应低于1umol/L。

探针是一段带标记的单链DNA,双链DNA,cDNA,单链RNA。

杂交液的成分与杂交温度间的关系正确的是甲酰胺42℃,水68℃。标记探针的最有效简单方法是体外转录法。

标记双链DNA的3,端时,常用T4噬菌体DNA聚合酶,而不是大肠菌DNA聚合酶Ⅰklenow片段,主要是因为3'-5,外切酶活性高。

Western blotting所用探针一般是Ab。Southen blotting一般是用于DNA分子的杂交技术。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基础之上又发展了一系列检测DNA和RNA的技术,如Southe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Dot blotting和菌落杂交。

大肠菌的DNA聚合酶Ⅰ用在切口平移法标记DNA。在20℃~25℃下探针与靶序列退火速率最大,比解链温度低情况下进行杂交。

将外源性质粒导入细菌中称为转化。外源性重组质粒与感受态细菌混在一起,一般在42℃作短暂的热刺激。cDNA基因克隆以mRNA为模板。

四、基因克隆载体:

柯(ke)斯质粒载体具有噬菌体特性,能通过溶菌周期,形成子代噬菌体颗粒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DNA序列测定:

与Sanger双脱氧链终止DNA测序法相比,Maxam-Gilbert法所测序列为原DNA分子,这是其特点。

六、克隆子DNA定点诱变:

Mu噬菌体DNA转座成分不含末端反向重复序列。

改变蛋白质密码序列的个别密码子最好采用寡核苷酸介导诱变。

七、研究DNA与蛋白质的方法:(1)凝胶阻滞试验(2)DhAsel足迹试验(3)甲基化干扰试验

(4)体内足迹试验都是研究DNA与蛋白质作用的方法。

1、Ag-Ab反应结合力: 有4种力致使Ag-Ab结合,其中一以静电引力为最重要。

2、Ag-Ab反应特点(1)特异性(2)阶段性(两个阶段)(3)可逆性(4)比例性(Ag与Ab结合比例以3:2为最佳)(Ag=3,Ab=2)。

3、影响Ag-Ab反应的因素:(1)温度(多数情况下反应适宜温度为37℃)、(2)PH值(一般反应适宜PH值6~8)、(3)电解质(多用0.85%盐水)。

当温度升高反应加快,电解质浓度加大时反应敏感性升高,无电解质时Ag与Ab基本上不反应。

参加反应的Ag也有影响,Ag浓度超出适宜量使反应的敏感性下降,过量的Ab会使反应出现前滞现象。(4)血清交叉反应:出现血清交叉反应是说明有共同抗原存在。

1、血清凝集反应:采用颗粒状Ag(死菌或活菌,多用死菌)进行的血清反应。

①玻片凝集是其中一种,有许多优点,最重要的优点是报告结果快,多用于快速诊断。

②试管凝集是最多用的一种方法,从温箱中放24小时后取出反应管在室温放2个少时再判定为宜,判定凝集滴度以凝集程度为(+ +)而定。

③协同凝集用SPA(葡萄球菌A蛋白)与IgG的Fc结合后进行的凝集反应。SPA与IgG结合具有种属性,(容)易与兔血清中的IgG结合。用此试验主要查Ag。、抗球蛋白试验:是用检查不完全Ab(半Ab),在试验中所用第二Ab是双价抗体。基本方法是以试管凝集试验为基础。

3、沉淀反应:其中包括①环状反应、②絮状反应、③琼脂扩散反应等。沉淀反应是用可溶性Ag。Ag-Ab沉淀反应用的电泳是琼脂电泳和对流电泳。环状沉淀反应的沉淀环是在Ag与Ab两液面交界处形成,判定时间是3~7分钟(环状沉淀反应)。用琼脂扩散反应做Ag分析时,其反应温度在4℃~6℃下进行为宜,一般是72小时后判定结果。(琼脂扩散反应)

用其进行诊断时多在18℃~22℃下进行,琼脂浓度多在1%~2%。

4、电泳: 用电泳做诊断多为琼脂电泳和对流电泳。这类电泳反应本质属于Ag-Ab沉淀反应。

5、CFT(补体): 参与CFT有两个反应系统 5种成分参加。其中补体(CFT用的补体是豚tun鼠血清中补体)是此反应的纽带。

它(CFT)与两个系统的结合是非特异性的。在CFT中用豚鼠血清中补体,常用灭活温度是56℃ 30分钟,不同动物的血清补体灭活温度是不同的。CFT又分为①温CFT、②冷CFT。

温CFT:是指反应温度37℃ 30分钟,主要是查IgG类Ab。反应管出现不溶血现象是阳性反应。补体是多为1:15-1:20稀释度。

冷CFT:是在4℃~6℃(琼脂扩散反应做Ag分析时温度也是4℃~6℃)进行此反应多用于查Ag。此外,补体(CFT)还参与溶血反应和溶菌反应。

Ag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Ab、细胞免疫等)物质。

完全Ag是指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而只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决定Ag特异性的最小化学亚单位称为决定基(蔟cu),又称为表位。依其与胸腺的关系又分Ti抗原和TD抗原。

Ti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TD抗原产生需有T细胞辅助。

蛋白质是抗原性最强的物质,其次是多糖、核酸、类脂是抗原性最弱物质。人类血型抗原有A和B抗原,它们(A抗原和B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A和抗B抗体。人类血型抗原是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异反应。也是因同种异型抗原所致。

佐剂在免疫中常常采用,它主要的机制是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Ag物质刺激机体产生Ab,Ab本质是Ig(免疫球蛋白)。Ig(免疫球蛋白)分为五大类:IgG、IgM、IgA、IgE、IgD。

Ig(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四条肽链(2条轻链-L链,2条重链-H链),由双流键连接。L链(轻链):可分为 可变部分(V)和恒定部分(C),即 V(可变部分)L(轻链)+ C(恒定部分)L(轻链)即VL + CL。

H链(重链):也分可变部分(V)和恒定部分(C),即VH + CH,但CH(恒定部分、重链)部分又分为CH1、CH2、CH3。

IgM和IgE还有CH4部分。CH1与CH2区 之间为绞链区。

如果用木瓜酶水解后,将IgG水解2Fab和Fc。Fab是Ig与Ag结合部位,Fc是可结晶部分。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分为F(ab,)2和Fc部分,F(ab,)2是2个Fab连在一起的部分。

Ig(免疫球蛋白)的分类是根据H链(重链)结构特点,主要依Fc部分(CH)。Ig同种型是指H链所具有的特性。

Ig(免疫球蛋白)分型是依据L链(轻链)结构特点,可分为旰碗型。Ig的Fc段部分可与某些细胞的Fc受体结合,如巨噬细胞。

F(ab,)2部分是与Ag结合部,VH(重链)+ VL(V可变部分L轻链)是F(ab,)2中的高变区,直接与Ag能结合的部位。

人类5种Ig(免疫球蛋白)各具特色:IgG-血清中含量最高;IgM-分子量最大;

IgG:①在血清中含量最高;②它还是唯一能通过人类胎盘的;③IgG是抗感染的主要Ig(IgG抗病毒抗体);④结合补体;

⑤起到条理作用;⑥结合SPA(葡萄球菌A蛋白);⑦起到沉淀反应;⑧中和反应;⑨溶解细菌。(10)H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11)肥达试验IgG类H抗体出现较晚;(12)IgG是人血清中的主要抗体(13)IgG是固定补体

IgM:①分子量最大;②早期多为IgM(IgM早期诊断);③IgM是种属发育过程中最原始的Ig(早期出现抗体的是IgM);

④IgM有很高的结合价和凝集能力。⑤IgM是动物机体在受到初次抗原刺激后最早产生的一种抗体球蛋白。

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类抗体。⑦肥达试验IgM类()抗体出现较早。⑧IgM是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 IgA:①有分泌型存在;②局部Ab;③IgA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④IgA对大肠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⑤其含量仅次于IgG。

⑥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机械物理性防御富含IgA IgE:①与肥大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结合肥大细胞);②是血清中含量最少的一类Ig; IgD:①在血清中含量很少;②因其性质很不稳定、半衰期很短,所以对其了解尚少。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即可参加特异免疫又可参与非特异免疫 作用的大分子物质。它有9种成分,11种蛋白组成。

9种成分是:C1(q.r.s)、C2 C3 C4 C5 C6 C7 C8 C9。它们对温度很敏感,易破坏。补体系统包括补体及D、P、B等因子组成,约有20种成分。

补体的激活有两个途径:(1)传统途径(第一途径)和旁路(第二途径)。

传统途径(第一途径):可被Ag-Ab免疫复合物(IC)活化。活化顺序是:C1、C4、C2、C3、C5 C6 C7 C8 C9。

1、免疫组织器官:

(1)中枢: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

(2)周围器官:脾脏、淋巴结、皮肤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

2、免疫细胞:干细胞系、淋巴细胞系(TH、TC、TS、TDH、BC、浆细胞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等。

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产生IL-l。

3、免疫分子:TCR、BCR、CD、MHC、Ig、补体、细胞因子(IL-l、IL-2)

1、T细胞:是由一群细胞组成。T细胞定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可分几群,其中TH细胞是很重要的免疫细胞,CD+4可被PHA、ConA、PWM、花生凝集素刺激活化进行有丝分裂,帮助产生Ab,司管细胞免疫。TS细胞是抑制细胞,CD+8参加免疫调节。TC是细胞毒细胞。TH是成熟需要胸腺加工处理。

2、B细胞:B淋巴细胞主管体液免疫细胞。表面有抗原抗体受体(SmIg)。B细胞成熟骨髓中(相当于禽类法氏囊)。

未成熟的B细胞最初可查到Ig的u链,活化B细胞可衍(yan)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Ab和分泌Ab。PWM是可以刺激B细胞有丝分裂。人类外周血中T细胞和B细胞之比为2:1。

3、单核类细胞:无Ag受体,但能处理Ag,加工Ag,并向T细胞递呈Ag。国际公认的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是四个型:

Ⅰ型(速发型)、Ⅱ型(溶细胞型)、Ⅲ型(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Ⅳ型(迟发型)。

Ⅰ型(速发型):是由IgE抗体所致,IgE与肥大细胞的IgE的Fc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变化,出现Ⅰ型过敏。

如青霉素过敏(皮内注射过敏原),患有慢性寄生虫感染患者。IgE抗体升高显著。

Ⅱ型(溶细胞型)、Ⅲ型(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过敏系由IgM、IgG抗体及补体等参与介导。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是由T细胞中TDTH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所致。如结核菌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过敏原)

使毒素的毒力减弱,病理作用减弱,但免疫原性仍保留。

Ag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Ab、细胞免疫等)物质。

完全Ag是指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而只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决定Ag特异性的最小化学亚单位称为决定基(蔟cu),又称为表位。依其与胸腺的关系又分Ti抗原和TD抗原。

Ti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TD抗原产生需有T细胞辅助。

蛋白质是抗原性最强的物质,其次是多糖、核酸、类脂是抗原性最弱物质。人类血型抗原有A和B抗原,它们(A抗原和B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A和抗B抗体。人类血型抗原是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异反应。也是因同种异型抗原所致。

佐剂在免疫中常常采用,它主要的机制是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Ag物质刺激机体产生Ab,Ab本质是Ig(免疫球蛋白)。Ig(免疫球蛋白)分为五大类:IgG、IgM、IgA、IgE、IgD。

Ig(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四条肽链(2条轻链-L链,2条重链-H链),由双流键连接。L链(轻链):可分为 可变部分(V)和恒定部分(C),即 V(可变部分)L(轻链)+ C(恒定部分)L(轻链)即VL + CL。

H链(重链):也分可变部分(V)和恒定部分(C),即VH + CH,但CH(恒定部分、重链)部分又分为CH1、CH2、CH3。

IgM和IgE还有CH4部分。CH1与CH2区 之间为绞链区。

如果用木瓜酶水解后,将IgG水解2Fab和Fc。Fab是Ig与Ag结合部位,Fc是可结晶部分。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分为F(ab,)2和Fc部分,F(ab,)2是2个Fab连在一起的部分。

Ig(免疫球蛋白)的分类是根据H链(重链)结构特点,主要依Fc部分(CH)。Ig同种型是指H链所具有的特性。

Ig(免疫球蛋白)分型是依据L链(轻链)结构特点,可分为旰碗型。Ig的Fc段部分可与某些细胞的Fc受体结合,如巨噬细胞。

F(ab,)2部分是与Ag结合部,VH(重链)+ VL(V可变部分L轻链)是F(ab,)2中的高变区,直接与Ag能结合的部位。

人类5种Ig(免疫球蛋白)各具特色:IgG-血清中含量最高;IgM-分子量最大;

IgG:①在血清中含量最高;②它还是唯一能通过人类胎盘的;③IgG是抗感染的主要Ig(IgG抗病毒抗体);④结合补体;

⑤起到条理作用;⑥结合SPA(葡萄球菌A蛋白);⑦起到沉淀反应;⑧中和反应;⑨溶解细菌。(10)H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11)肥达试验IgG类H抗体出现较晚;(12)IgG是人血清中的主要抗体(13)IgG是固定补体

IgM:①分子量最大;②早期多为IgM(IgM早期诊断);③IgM是种属发育过程中最原始的Ig(早期出现抗体的是IgM);

④IgM有很高的结合价和凝集能力。⑤IgM是动物机体在受到初次抗原刺激后最早产生的一种抗体球蛋白。

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类抗体。⑦肥达试验IgM类()抗体出现较早。⑧IgM是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 IgA:①有分泌型存在;②局部Ab;③IgA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④IgA对大肠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⑤其含量仅次于IgG。

⑥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机械物理性防御富含IgA IgE:①与肥大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结合肥大细胞);②是血清中含量最少的一类Ig; IgD:①在血清中含量很少;②因其性质很不稳定、半衰期很短,所以对其了解尚少。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即可参加特异免疫又可参与非特异免疫 作用的大分子物质。它有9种成分,11种蛋白组成。

9种成分是:C1(q.r.s)、C2 C3 C4 C5 C6 C7 C8 C9。它们对温度很敏感,易破坏。补体系统包括补体及D、P、B等因子组成,约有20种成分。

补体的激活有两个途径:(1)传统途径(第一途径)和旁路(第二途径)。

传统途径(第一途径):可被Ag-Ab免疫复合物(IC)活化。活化顺序是:C1、C4、C2、C3、C5 C6 C7 C8 C9。

1、T细胞:是由一群细胞组成。T细胞定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可分几群,其中TH细胞是很重要的免疫细胞,CD+4可被PHA、ConA、PWM、花生凝集素刺激活化进行有丝分裂,帮助产生Ab,司管细胞免疫。TS细胞是抑制细胞,CD+8参加免疫调节。TC是细胞毒细胞。TH是成熟需要胸腺加工处理。

2、B细胞:B淋巴细胞主管体液免疫细胞。表面有抗原抗体受体(SmIg)。B细胞成熟骨髓中(相当于禽类法氏囊)。

未成熟的B细胞最初可查到Ig的u链,活化B细胞可衍(yan)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Ab和分泌Ab。PWM是可以刺激B细胞有丝分裂。人类外周血中T细胞和B细胞之比为2:1。

3、单核类细胞:无Ag受体,但能处理Ag,加工Ag,并向T细胞递呈Ag。国际公认的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是四个型:

Ⅰ型(速发型)、Ⅱ型(溶细胞型)、Ⅲ型(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Ⅳ型(迟发型)。

Ⅰ型(速发型):是由IgE抗体所致,IgE与肥大细胞的IgE的Fc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变化,出现Ⅰ型过敏。

如青霉素过敏(皮内注射过敏原),患有慢性寄生虫感染患者。IgE抗体升高显著。

Ⅱ型(溶细胞型)、Ⅲ型(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过敏系由IgM、IgG抗体及补体等参与介导。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是由T细胞中TDTH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所致。如结核菌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过敏原)

使毒素的毒力减弱,病理作用减弱,但免疫原性仍保留。病毒属于微生物界,其不同于其他微生物的特性如下:

1、病毒一般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它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则都同时含有两种核酸。

2、病毒通过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随后装配完整的病毒粒子。

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具备其他生物“产能”所需的遗传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复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编码的蛋白质,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

4、某些RNA病毒的RNA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cDNA),与细胞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胞DNA复制而增殖,即所谓的DNA前病毒。

5、病毒没有细胞壁,也不进行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活动,因此对于干扰微生物的这些代谢过程而影响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一个简单的病毒粒子,实质上只是一团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它外围的一层蛋白外壳。这层蛋白外壳就是衣壳,衣壳和核酸一起总称为核衣壳。病毒不含氨基酸,这是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又一明显区别。

病毒的分类系统采用 目、科、亚科、属和种的等级制度。

属名应是一个以“virus”结尾的单词;亚科“virinae”; 科“viridae”;目“virales” 结尾的单词。动物病毒“种”的名称大多引用其所引起疾病的名称,后加“病毒”,兽医学上则常再加上宿主(动物的名称)种类,也有的在病名前再加最初发现该病毒的地名。毒珠名称至少应能反映该毒珠的分离地点和时间以及该毒珠的类别。根据其病毒核酸组成还可以将病毒分成DNA病毒和RNA病毒。RNA病毒可分为(1)正链RNA病毒;(2)负链RNA病毒,正链RNA病毒可以直接呈现mRNA的作用,同时又是合成互补链的模板; 一般情况下,正链RNA病毒的基因组RNA具有感染性。

负链RNA病毒不能直接呈现mRNA的作用,即不能直接指导合成互补链。

病毒缺乏自身增殖所需的完整酶系统,增殖时必须依靠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甚至直接利用宿主细胞的某些成分,这就决定了病毒在细胞内专性寄生的特性。

病毒的增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吸附与侵入、(2)脱壳、(3)病毒成分的合成及装配、(4)释放等4个主要阶段。

病毒属于微生物界,其不同于其他微生物的特性如下:

1、病毒一般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它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则都同时含有两种核酸。

2、病毒通过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随后装配完整的病毒粒子。

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具备其他生物“产能”所需的遗传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复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编码的蛋白质,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

4、某些RNA病毒的RNA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cDNA),与细胞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胞DNA复制而增殖,即所谓的DNA前病毒。

5、病毒没有细胞壁,也不进行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活动,因此对于干扰微生物的这些代谢过程而影响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一个简单的病毒粒子,实质上只是一团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它外围的一层蛋白外壳。这层蛋白外壳就是衣壳,衣壳和核酸一起总称为核衣壳。病毒不含氨基酸,这是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又一明显区别。

(1)实验动物、(2)鸡胚、(3)体外培养的器官、(4)细胞,这4种都可以作为人工增殖病毒的基本工具。

而大量病毒的,又是病毒学实验研究以及制备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的先决条件。

1、组织培养: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及其对细胞的作用,可以根据细胞病变、细胞培养物内出现血凝素或其他病毒抗原、红细胞吸附现象以及通过“指示病毒”的干扰等方法加以识别。组织培养用的玻璃器皿要用(硫酸、重铬酸钾)。

常用于组织培养的人工综合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维生素、辅助生长因子等。常用的人工综合营养液为:MEM和RPM1640。

用人工综合营养液配制细胞生长液时需要加入①适量血清和谷氨酰胺溶液,②还需要加入规定量的抗生素溶液防止细菌污染,③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修正PH,④根据情况还可加入HEPES溶液可使生长液具有较强的PH缓冲能力。能使组织和成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的化学制剂为胰蛋白酶和EDTA,EDTA使用液又可称之为Versen溶液,其分散细胞的作用原理是EDTA可以结合钙、镁离子,使组织细胞分散。

动物血清中具有细胞生长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因子,它能促进细胞的贴壁和生长,且有很强的酸碱缓冲能力。

细胞培养液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可分为(1)细胞生长液(2)细胞维持液两种。细胞生长液:是使细胞发育增殖的液体,因此要求营养条件丰厚; 细胞维持液:用于延缓细胞代谢,从而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以利于实验的进行。这两种液体成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含量不同。

细胞生长适宜的PH范围是 PH 7.2~7.6。细胞培养技术全过程的关键是防止污染。

2、细胞株的保存是组织培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二甲基亚砜是细胞低温保存的良好的保护剂,含10%二甲基亚砜的血清可以作为悬浮细胞的液体在液氮中保存细胞。

3、病毒学上常用的细胞类型可分为(1)原代细胞、(2)二倍体细胞、(3)传代细胞,三大类,原代细胞培养和传代细胞培养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是否能在体外无限传代。

4、细胞的纯化:细胞的纯化可以用细胞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用无性繁殖方法产生的一组遗传上相同的细胞和生物群体的过程。

1、病毒的分离和鉴定:(P219)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性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因此用组织培养细胞接种病毒必须首先选择敏感细胞。(1)病毒增殖的判定:(略)

(2)细胞病变(CPE):大部分病毒在敏感细胞系均可出现CPE(细胞病变),CPE(细胞病变)可以表现为严重的细胞破坏、细胞肿大、颗粒增多、细胞融合成合胞体或无明显的细胞变化等。CPE(细胞病变)经常具有病毒“种”的特性,因此常常作为病毒坚定依据。

(3)病毒蚀(shi)斑技术(又称空斑):病毒蚀(shi)斑是指病毒在已长成的单层细胞上形成的局限性病灶,主要用于病毒的纯化或病毒悬液中感染病毒含量的测定。(用病毒蚀斑技术测定含量-病毒纯化或病毒悬液中感染的病毒)

(4)病毒感染力的滴定: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用实验动物测定LD50(半数致死量);另一种方法是在组织细胞上测定TCID50(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

(5)病毒的保存:分离或鉴定后的病毒经过冷冻干燥后可以长期保存。

2、免疫-血清学实验:免疫-血清学实验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的,主要用于两个目的:

①从病料获得病毒株后,应用已知的抗病毒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血清学试验,鉴定病毒的种类乃至型别;

②由发病动物采集血清标本,应用全病毒或特异性病毒抗原,测定发病动物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或进一步比较发病动物的急性发病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的抗体效价,了解病毒性抗体是否有明显的增长,从而判定病毒感染的存在。

(1)中和试验:动物在受到病毒感染后,在体内产生抗体,如果该抗体能与相应的病毒粒子特异性地结合,使后者丧失感染力,这种抗体就成为中和抗体。

应用已知的病毒或病毒抗原,可以测知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存在及其效价;

用已知的抗病毒血清或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也可以进行病毒的鉴定,因此中和试验也常用于新分离病毒株的鉴定。

(2)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许多病毒能够凝集某些种类动物的红细胞,病毒凝集的红细胞种类随病毒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血凝反应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因此血凝抑制试验可以应用于:

①应用于标准病毒悬液测定血清中的相应抗体;②应用于特异性抗体鉴定新分离的病毒。

用枸橼酸钠配置的阿氏液具有抗红细胞凝集作用,用于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配置红细胞悬掖。同一患者急性发病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相距2~3周)的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说明本次发病是由所测抗体相应病毒引起的。

(3)补体结合试验:一个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后,可以导致数百个补体分子的激活,呈现一定程度的放大作用,所以补体结合试验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方法,一般用于人及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定量检测(补体结合试验),也常用于新分离病毒的鉴定。(4)免疫荧光技术:将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再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出现荧光就说明标记物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免疫荧光技术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染色技术的快速性,并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抗原定位,故在病毒学研究和病毒病的诊断中都是一种应用很广的方法。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包括(1)直接法、(2)间接法、(3)补体法、(4)SPA(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荧光法。

(5)酶免疫技术:以酶作为标记物,通过化学方法将其与抗原或抗体共价结合,形成酶标记物,可与被检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酶标记免疫复合物。制备酶结合物的方法很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有过碘酸盐法和戊二醛法。

酶免疫测定试验包括:①间接法(测抗体)、②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③IgM捕获ELISA(酶链免疫吸附实验)、④竞争法。IgM是动物机体在受到初次抗原刺激后最早产生的一种抗体球蛋白,因此IgM捕获ELISA常应用于多

种病毒病的早期诊断。抗u链抗体特异性结合IgM,可以应用于IgM捕获ELISA。

IgG是主要的抗病毒抗体,在第二次抗原刺激时,由于免疫回忆,发生迅速的加强反应IgG量显著增高(分子量大)。在病毒病的诊断中,也常将这一原理用于判断病毒病的感染状况,但常常需要采集恢复期和急性期双份血清

进行抗体效价的比较如IgG水平4倍或4倍以上增加具有血清学诊断意义。

(6)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是以胶体金为载体吸附抗体和抗原,完成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优于ELISA(酶链免疫吸附实验)法和免疫荧光法的最主要一点是肉眼直接判定结果。

(总结: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就是直接用肉眼可以观察结果)。

3、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特异性取决于核酸序列的特异性,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对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测定。

PCR(全称是聚合酶链反应),是在引物、摸板DNA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

由于引物是按照与扩增区段两端序列彼此互补的原则设计的,因此每一条新生链的合成都是从引物的退火结合位点开始,并沿着相反链延伸。

因此,PCR(聚合酶链反应)的特异性是由人工合成的一对寡核苷酸引物所决定的。PCR(聚合酶链反应)可以在数小时内对仅有的几个拷贝的基因放大数百万倍,使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形成明显可见的DNA带。

溴化乙锭(EB)可以插入核酸分子之间并在紫外线下放射荧光,因此可以作为核酸分子电泳的指示剂。(核酸分子电泳的指示剂用溴化乙锭-EB)。

(1)RT-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由于DNA聚合酶不能以RNA为摸板合成cDNA,所以不能对RNA病毒核酸进行直接PCR(聚合酶链反应)。

首先必须提取病毒RNA。提取病毒RNA时,要注意避免RNA酶对病毒RNA的降解作用。为此,所用的试剂和用品均需要进行无Rnase处理,(Rnas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如加入RNA酶抑制剂或高压灭菌。加入反转录酶经过逆转录反应合成与病毒RNA互补的DNA(cDNA),然后才能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这就是所谓的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目前常用的逆转录酶(RT-PCR)包括MMV和AMV。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反应的特异性取决于模板和引物,引物序列必须是被检病毒特异的,原则上要求引物3'端碱基与模板一定要配对,对引物5'末端的碱基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与模板DNA结合的引物长度足够,其5'末端碱基可以不与模板DNA匹配而呈游离状态,因此对引物5'末端可以进行自由修饰。

PCR(聚合酶链反应)反应中,引物1又称Watson引物,是与模板正链互补的寡核苷酸链。

(2)核酸杂交检测技术:杂交的基本原理是带互补序列的单链核苷酸相遇时,会退火形成双链。“用于诊断目的”杂交双方是已知序列的病毒探针和待测样品中的病毒核酸,如果是阳性结果说明病毒感染的存在。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基础之上又发展了一系列检测DNA和RNA的技术,如South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Dit blotting和菌落杂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也可简称为PAGE(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杂交)DNA限制性内切酶可以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利用不同的内切酶切割病毒DNA,依据切割后的片段在凝胶电泳中泳动速率不同所形成的电泳带型做出诊断。

(3)病毒病的免疫预防: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疫苗本身的质量。

目前普遍应用的病毒疫苗主要分为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类。弱毒(活)疫苗分解成(弱毒疫苗、弱活疫苗)。

近年来随着分子病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研究出了(1)亚单位疫苗、(2)基因工程疫苗、(3)活载体疫苗、(4)分子疫苗。

虫媒病毒是由媒介昆虫作为病毒的传递者的一类病毒,由虫媒病毒引起的疾病即为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新疆出血热、登革热、黑热病等。

类病毒没有外壳蛋白,对各种有机溶剂有抵抗力,说明也没有脂质外膜,只是一个裸露的RNA分子,类病毒只出现于植物。

在人和动物中存在着一类被称为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疯牛病。疯牛病能够通过食物链传染给人。

研究证明,这种奇特疾病的病原,即不是病毒,也不是类病毒,大体上是由蛋白质组成,目前称之为阮病毒。(总结:病毒-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疯牛病)

1、病原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科能够致人疾病的病毒有登革热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

由于1924年乙型脑炎病毒首先证实于日本,故也称其为日本乙型脑炎。C6/36细胞适合于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原:由蚊为媒介而传播,引起人畜感染的主要媒介可能是三带啄库蚊,其他库蚊也有可能。

(2)传染途径: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传播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的主要动物宿主。

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猪-蚊的循环维持自身的存在。(3)人群易感性:除人、马和猪外,通常不呈现临床症状。

3、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和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为特征。

4、预防:疫苗预防注射。

1、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含单股正链RNA。登革热(DH)和登革出血热(DHF)是由4个血清型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C6/36细胞可用于登革病毒分离和培养。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原:中国DH/DHF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wen伊蚊,这些蚊种主要生活在家庭储水容器中。

(2)传染途径:登革热存在城市型(人-蚊-人循环)、丛林型(猴-蚊-猴循环)两种疫源地。中国主要为人-蚊-人循环。

(3)人群易感性:DH/DHF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从婴儿到老人均可发病,以儿童和青壮年患病率较高。

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5~8天。

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与登革热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严重出血。

DSS(登革休克综合征)是DH/DHF的严重形式,其含义是登革休克综合征。主要诊断依据为出血、休克、口唇发绀和血压低或测不到。

(这些症状是登革休克综合征临床表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对DHF/ DSS的诊断限定了严格的标准。有四种主要的临床表现:高热、出血、肝肿大和循环衰竭。WHO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把DHF/ DSS(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分为四个等级:Ⅰ级和Ⅱ级表现为DHF(登革出血热)轻型,Ⅲ级和Ⅳ级表现为更严重的形式—DSS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4、预防:防蚊灭蚊。传染源的管理。

1、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基因为负链分节段RNA。中国目前发现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有2种类型:

HTNV型(野鼠型)和SEOV型(家鼠型)。Vero-E6细胞适合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原: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染源和病毒宿主为啮nie齿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啮nie-咬如虫咬啮。

(2)传染途径:接触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可以造成感染。(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和肾损害。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以肾脏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之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4、预防:

(1)防鼠灭鼠。

(2)接种疫苗: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流行性出血热的疫苗是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可以分为3种类型(家鼠型、野鼠型、家鼠、野鼠双价混合苗)经过近几年的应用已证明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方面有效。(3)讲究卫生。

5、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对于明确疫源地类型、选择所用疫苗的种类、指导防治策略等都非常重要。目前流行性出血热的分型诊断方法有多种,包括(1)免疫荧光法(2)单抗分型

(3)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4)ELISA(酶链免疫吸附实验)法。鼠带毒率调查是常用的监测手段之一,用于流行性出血热鼠带毒率调查标本制备的主要方法为鼠肺冰冻切片,鼠带毒率调查的常用方法为免疫荧光法。、病原学: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的病毒,故又称为新疆出血热。病毒基因组为负链分节段RNA。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原:30多种蜱,特别璃眼蜱属既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又是传播媒介;多种不同的脊椎动物既是蜱的宿主,也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2)传染途径:人的感染是因为蜱的叮咬或密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3、临床表现:潜伏期:蜱叮咬至疾病发作之间的时间为潜伏期,一般为3~6天。

临床表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于血管异常造成的显著的出血综合征之前。

常常为突发和急性,发热(39℃~41℃)、寒战、头痛、风湿痛、腰痛和上腹部痛等。随后迅速发展到短暂的、最严重的出血期,一般4天后在疾病高峰期导致死亡。

4、预防: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进行接触前的主动预防。有效的预防首先应避免与传染源及媒介的接触。

1、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可以引起甲型肝炎。在病毒分类上甲肝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

甲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HAV(甲型肝炎病毒)的IgM。

2、乙型肝炎病毒:(HBV)

(1)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是传染性肝炎的一个重要病因。

(2)流行病学: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嗜肝DNA病毒可以存活于那些与感染者粘膜或皮肤创口接触的物品表面。

(3)诊断:HBV(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进入血液循环,主要在白细胞中进行繁殖。HBV(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有3种抗原,分别为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eAg(乙肝e抗原)。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①HBsAg可诱导机体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具有抗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作用 ②HBsAg与病毒的中和性作用有关。

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为病毒核心的主要抗原,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是检测到抗HbcAgM。

HBeAg(乙肝e抗原):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并且HBeAg的存在表示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

HBeAg是在病毒复制活跃时的宿主血清中检测到的一种可溶性抗原,HBeAg成分的消失和出现相应的抗体,预示着乙型肝炎病毒的繁殖减弱和疾病有可能向好的方面转化。

血清中HBV(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的存在,表明HBV的感染处于病毒活动复制期。

(4)预防:疫苗接种:目前用于预防接种的乙型肝炎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佐剂疫苗。防止血源性污染和传播。

3、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病原学:

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类丙型肝炎病毒属。病毒粒子含有一单股正链RNA。丙型肝炎又可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传播方式,可以将其分为 ①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②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2)流行病学:

①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人是丙型肝炎的自然宿主和贮zhu存者。尚未确认别的自然宿主和非脊椎动物传播媒介。

②传染途径:约60%的丙型肝炎病例都是由血液接触引起的,而非肠道感染。③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4、丁型肝炎病毒(HDV):丁型肝炎病毒(HDV)为缺陷型RNA病毒,必须借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常与HBV(乙型肝炎)同时或重叠感染。HDV(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非肠道传播途径传播。HDV感染的指标是血液和体液中可测得HDV抗原。抗HDV抗体检测可以反映HDV感染状况。慢性HDV感染与多种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重症肝炎、肝硬化、丁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1、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按流感病毒核蛋白与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又可分为甲、乙、丙3型。

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RNA,由8个阶段组成。流感病毒基因组片段具有共同的特点:所有的RNA阶段具有相同的5’端。

1980年WHO公布的流感病毒命名方法,一株流感病毒名称中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亚型)。

流感病毒血凝素变异性很强是造成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变异的主要原因。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人的绝大多数甲型流感病毒能自然感染家禽、家畜,并进一步支持人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可能来源于动物的观点。

乙型流感病毒能引起人的呼吸道感染,丙型流感病毒也是感染人的病毒。(2)传播途径: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

(3)人群易感性:3个型流感病毒没有共同抗原,都能感染人;但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范围很广,容易引起大规模流行。

3、免疫预防:由于流感病毒变异频繁,因此疫苗注射必须有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当前的流行株,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4、诊断:用于流感病毒分离与鉴定的标本应取自患者鼻咽分必物。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主要依赖于检查抗病毒血凝素抗体。

1、病原学: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包括两种病毒,即①埃博拉病毒和②马尔堡病毒。研究丝状病毒的重要意义在于:

(1)这两种病毒均具极高的传染性,对人类的危害极大;(2)室温下非常稳定;(3)埃博拉病毒

60℃1小时仍不能被完全灭火,由于特有的生物学性质和致病力,WHO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4)埃博拉病毒最初流行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2、流行病学: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末确定。自然条件下,人和猴都能发生严重感染并死亡。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可以引起出血的临床表现,因此常将其归为出血热病毒。

根据埃博拉病毒的抗原性的差异,又可将埃博拉病毒分为3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埃博拉病毒其致病型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主要在非洲大陆,但1989年自菲律宾运往美国的猕猴发生了感染,泰国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提示东南亚地区也可能是疫源地之一。马尔堡病毒也可引起人的严重出血热,在人-人或猴-人之间传播。

鼻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鼻病毒属,是与人类普遍感冒有关的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是由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的腮腺炎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最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传染源是亚临床型者。

天花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的烈性传染病。由于使用痘苗病毒疫苗预防,1977年天花在全世界流行终止。

1、病原学: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因其特有的临床表现,狂犬病又可称为“恐水病”。

从感染动物或患者中发现的狂犬病毒又可称之为野毒株或街毒;狂犬病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适应特定宿主后即为固定毒。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成5个血清型:血清1型、血清2型、血清3型、血清4型、血清5型。

血清2、3、4、5型又称为狂犬病相关病毒,野外分布的主要为血清2、3、4型。

在血清分型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狂犬病毒也进行了遗传学分型,即将狂犬病毒属分为6种基因型:

基因型1(血清1型)、基因型2(血清2型)、基因型3(血清3型)、基因型4(血清4型)、基因型5和基因型6(血清5型)相对应。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狂犬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温血动物,但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带病毒犬。

(2)传播途径:因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感染性唾液污染伤口发生感染。(3)人群易感性:人及所有温血动物皆能感染。

3、预防:狂犬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即控制传染源(2)暴露后应用免疫制剂。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家养犬的免疫。

狂犬病免疫制剂包括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两种。

狂犬病的被动免疫制剂有动物源抗狂犬病病毒的精制血清和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主动免疫即注射狂犬疫苗。我国于1981年开始用地鼠肾细胞疫苗,近几年又开始应用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狂犬病疫苗。

4、诊断:狂犬病病毒或病毒抗原可以在患者身体多个部位,如角膜压片、脑脊髓液、唾液和咬伤处皮肤组织检测到。

实验室诊断狂犬病最具特性的诊断依据是—感染神经原内的Negri小体(内基氏小体),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普尔金耶组织的神经细胞内,是狂犬病病毒的集落。

WHO推荐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取代了传统的小鼠中和实验检测狂犬疫苗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

1、病原学: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各种幼龄动物非细胞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病毒由11个节段的双链RNA组成。根据轮状病毒RNA11个节段的聚丙烯酰胺电泳图形不同,可以将轮状病毒进行分型和鉴定。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轮状病毒,具有一种相同的群抗原,这些轮状病毒被命名为A群轮状病毒,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2、流行病学:轮状病毒宿主范围甚广,已知的有人及多种动物。据初步统计,全世界幼儿发生的肠炎至少有50%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道病毒)。

3、预防:人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是儿童获得保护。

4、诊断:轮状病毒感染的可靠的实验室诊断依赖于检出轮状病毒或抗原,进行该项诊断应收集粪便。培养轮状病毒使用最普遍的是MA-104传代细胞系。

轮状病毒复制方式不同于其他呼肠孤病毒,它不是通过吞饮作用进入细胞,而是通过胞浆膜直接进入胞浆,胰蛋白酶对病毒进行处理可以使病毒变为有感染性。

因此为了在细胞培养中复制轮状病毒和连续传代通常需要用胰蛋白酶对病毒进行处理,从而促进轮状病毒的感染性。

疱疹病毒是一群较大的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

根据进行该项诊断疱疹病毒的感染性质,又可将疱疹病毒分为A群和B群两个亚群。

A群:凡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从细胞内释放到营养液中的病毒为A群;B群:病毒同细胞紧密结合很难释放到营养液中为B群,又名细胞结合性病毒。

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由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所组成,重复序列的数量和长度在不同的疱疹病毒有较大的差异。

疱疹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于细胞的基因组内,成为细胞DNA的一部分,长远地复制下去,形成长期潜伏感染状态。

疱疹病毒与肿瘤发生关系的机制目前已经证明与疱疹病毒隐性感染有关。

人疱疹病毒共有5型,疱疹病毒4型,即EB病毒(EBV),EBV除引起人类皮肤和黏膜的疱疹样病变外,还与人类鼻咽癌有密切关系。

逆转录病毒科最基本的特征是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有RNA到DNA的复制过程。

逆转录病毒病毒的基因组是单股、正链、线性RNA的二聚体,病毒粒子中的RNA不具备感染性。逆转录病毒RNA反转录成为DNA后,病毒DNA可以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这是逆转录病毒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称之为前病毒。能够引起肿瘤的逆转录病毒在文献中被称之为RNA肿瘤病毒。

致瘤性逆转录病毒中可以引起恶性疾患,潜伏期长,并且不引起靶细胞培养物产生明显的变化的病毒为白血病病毒。

逆转录病毒独特的基因组结构和生命周期使逆转录病毒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治疗中其到了基因转移载体的重要作用。人Ⅰ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人Ⅱ型免疫缺陷病毒(HIV-2)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1、、病原学:人Ⅰ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人Ⅱ型免疫缺陷病毒(HIV-2)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

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2、致病机制:HIV对CD+4细胞有选择性的亲嗜性。病毒侵入细胞后,借助反转录酶合成DNA,与细胞DNA整合,并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系统进行生物合成,产生病毒产物,致使宿主细胞死亡,释放出大量新病毒,攻击新的靶细胞,从而使T4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

正常的T4细胞,通过CD+4细胞结合病毒与病毒表面蛋白,而被细胞毒作用T细胞(T8)识别,进而被杀伤。

T4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与①单核-巨噬细胞、②细胞毒性T细胞③NK细胞、④B细胞等均有密切关系,所以T4细胞耗竭、功能下降,必将使免疫系统的多种功能发生缺陷。

3、传播途径:性接触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经注射途径、孕妇胎盘以及破损皮肤等均可造成感染。

4、诊断:测定HIV感染的最简便方法是测定HIV抗体。

5、预防:切断各种传播途径。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病毒,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机体后,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目前脊髓灰质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消失。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是一种主要感染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人和非偶蹄动物也可感染,但症状相对较轻。

口蹄疫一旦发生则呈暴发性流行,可以跳跃式传播,在适合的气候条件下还可通过风媒的途径传播。人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只在口腔黏膜、手、足处皮肤出现水疱,可自愈,个别严重病例见于儿童。动物患口蹄疫后其生产性能急剧下降;对疫区要进行封锁,封锁期间疫区内正常的畜产品交易和生产活动都不能进行;

对确诊为口蹄疫的动物要立即捕杀、销毁。所以口蹄疫暴发后对畜、牧、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因在组织培养繁殖时能引起细胞融合而定为现在的名称。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引起婴幼儿产生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1、病毒的分离和鉴定:(P219)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性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因此用组织培养细胞接种病毒必须首先选择敏感细胞。(1)病毒增殖的判定:(略)

(2)细胞病变(CPE):大部分病毒在敏感细胞系均可出现CPE(细胞病变),CPE(细胞病变)可以表现为严重的细胞破坏、细胞肿大、颗粒增多、细胞融合成合胞体或无明显的细胞变化等。CPE(细胞病变)经常具有病毒“种”的特性,因此常常作为病毒坚定依据。

(3)病毒蚀(shi)斑技术(又称空斑):病毒蚀(shi)斑是指病毒在已长成的单层细胞上形成的局限性病灶,主要用于病毒的纯化或病毒悬液中感染病毒含量的测定。(用病毒蚀斑技术测定含量-病毒纯化或病毒悬液中感染的病毒)

(4)病毒感染力的滴定: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用实验动物测定LD50(半数致死量);另一种方法是在组织细胞上测定TCID50(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

(5)病毒的保存:分离或鉴定后的病毒经过冷冻干燥后可以长期保存。

2、免疫-血清学实验:免疫-血清学实验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的,主要用于两个目的:

①从病料获得病毒株后,应用已知的抗病毒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血清学试验,鉴定病毒的种类乃至型别;

②由发病动物采集血清标本,应用全病毒或特异性病毒抗原,测定发病动物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或进一步比较发病动物的急性发病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的抗体效价,了解病毒性抗体是否有明显的增长,从而判定病毒感染的存在。

(1)中和试验:动物在受到病毒感染后,在体内产生抗体,如果该抗体能与相应的病毒粒子特异性地结合,使后者丧失感染力,这种抗体就成为中和抗体。

应用已知的病毒或病毒抗原,可以测知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存在及其效价;

用已知的抗病毒血清或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也可以进行病毒的鉴定,因此中和试验也常用于新分离病毒株的鉴定。

(2)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许多病毒能够凝集某些种类动物的红细胞,病毒凝集的红细胞种类随病毒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血凝反应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因此血凝抑制试验可以应用于:

①应用于标准病毒悬液测定血清中的相应抗体;②应用于特异性抗体鉴定新分离的病毒。

用枸橼酸钠配置的阿氏液具有抗红细胞凝集作用,用于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配置红细胞悬掖。同一患者急性发病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相距2~3周)的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说明本次发病是由所测抗体相应病毒引起的。

(3)补体结合试验:一个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后,可以导致数百个补体分子的激活,呈现一定程度的放大作用,所以补体结合试验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方法,一般用于人及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定量检测(补体结合试验),也常用于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4)免疫荧光技术:将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再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出现荧光就说明标记物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免疫荧光技术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染色技术的快速性,并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抗原定位,故在病毒学研究和病毒病的诊断中都是一种应用很广的方法。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包括(1)直接法、(2)间接法、(3)补体法、(4)SPA(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荧光法。

(5)酶免疫技术:以酶作为标记物,通过化学方法将其与抗原或抗体共价结合,形成酶标记物,可与被检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酶标记免疫复合物。制备酶结合物的方法很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有过碘酸盐法和戊二醛法。

酶免疫测定试验包括:①间接法(测抗体)、②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③IgM捕获ELISA(酶链免疫吸附实验)、④竞争法。IgM是动物机体在受到初次抗原刺激后最早产生的一种抗体球蛋白,因此IgM捕获ELISA常应用于多

种病毒病的早期诊断。抗u链抗体特异性结合IgM,可以应用于IgM捕获ELISA。

IgG是主要的抗病毒抗体,在第二次抗原刺激时,由于免疫回忆,发生迅速的加强反应IgG量显著增高(分子量大)。在病毒病的诊断中,也常将这一原理用于判断病毒病的感染状况,但常常需要采集恢复期和急性期双份血清

进行抗体效价的比较如IgG水平4倍或4倍以上增加具有血清学诊断意义。

(6)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是以胶体金为载体吸附抗体和抗原,完成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优于ELISA(酶链免疫吸附实验)法和免疫荧光法的最主要一点是肉眼直接判定结果。

(总结: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就是直接用肉眼可以观察结果)。

3、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特异性取决于核酸序列的特异性,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对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测定。

PCR(全称是聚合酶链反应),是在引物、摸板DNA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

由于引物是按照与扩增区段两端序列彼此互补的原则设计的,因此每一条新生链的合成都是从引物的退火结合位点开始,并沿着相反链延伸。

因此,PCR(聚合酶链反应)的特异性是由人工合成的一对寡核苷酸引物所决定的。PCR(聚合酶链反应)可以在数小时内对仅有的几个拷贝的基因放大数百万倍,使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形成明显可见的DNA带。

溴化乙锭(EB)可以插入核酸分子之间并在紫外线下放射荧光,因此可以作为核酸分子电泳的指示剂。(核酸分子电泳的指示剂用溴化乙锭-EB)。

(1)RT-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由于DNA聚合酶不能以RNA为摸板合成cDNA,所以不能对RNA病毒核酸进行直接PCR(聚合酶链反应)。

首先必须提取病毒RNA。提取病毒RNA时,要注意避免RNA酶对病毒RNA的降解作用。为此,所用的试剂和用品均需要进行无Rnase处理,(Rnas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如加入RNA酶抑制剂或高压灭菌。加入反转录酶经过逆转录反应合成与病毒RNA互补的DNA(cDNA),然后才能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这就是所谓的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目前常用的逆转录酶(RT-PCR)包括MMV和AMV。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反应的特异性取决于模板和引物,引物序列必须是被检病毒特异的,原则上要求引物3'端碱基与模板一定要配对,对引物5'末端的碱基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与模板DNA结合的引物长度足够,其5'末端碱基可以不与模板DNA匹配而呈游离状态,因此对引物5'末端可以进行自由修饰。

PCR(聚合酶链反应)反应中,引物1又称Watson引物,是与模板正链互补的寡核苷酸链。

(2)核酸杂交检测技术:杂交的基本原理是带互补序列的单链核苷酸相遇时,会退火形成双链。

“用于诊断目的”杂交双方是已知序列的病毒探针和待测样品中的病毒核酸,如果是阳性结果说明病毒感染的存在。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基础之上又发展了一系列检测DNA和RNA的技术,如South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Dit blotting和菌落杂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也可简称为PAGE(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杂交)DNA限制性内切酶可以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利用不同的内切酶切割病毒DNA,依据切割后的片段在凝胶电泳中泳动速率不同所形成的电泳带型做出诊断。

(3)病毒病的免疫预防: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疫苗本身的质量。

目前普遍应用的病毒疫苗主要分为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类。弱毒(活)疫苗分解成(弱毒疫苗、弱活疫苗)。近年来随着分子病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研究出了(1)亚单位疫苗、(2)基因工程疫苗、(3)活载体疫苗、(4)分子疫苗。

虫媒病毒是由媒介昆虫作为病毒的传递者的一类病毒,由虫媒病毒引起的疾病即为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新疆出血热、登革热、黑热病等。

类病毒没有外壳蛋白,对各种有机溶剂有抵抗力,说明也没有脂质外膜,只是一个裸露的RNA分子,类病毒只出现于植物。

在人和动物中存在着一类被称为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疯牛病。疯牛病能够通过食物链传染给人。

研究证明,这种奇特疾病的病原,即不是病毒,也不是类病毒,大体上是由蛋白质组成,目前称之为阮病毒。(总结:病毒-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疯牛病)

1、病原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科能够致人疾病的病毒有登革热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

由于1924年乙型脑炎病毒首先证实于日本,故也称其为日本乙型脑炎。C6/36细胞适合于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原:由蚊为媒介而传播,引起人畜感染的主要媒介可能是三带啄库蚊,其他库蚊也有可能。

(2)传染途径: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传播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的主要动物宿主。

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猪-蚊的循环维持自身的存在。(3)人群易感性:除人、马和猪外,通常不呈现临床症状。

3、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和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为特征。

4、预防:疫苗预防注射。

1、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含单股正链RNA。登革热(DH)和登革出血热(DHF)是由4个血清型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C6/36细胞可用于登革病毒分离和培养。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原:中国DH/DHF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wen伊蚊,这些蚊种主要生活在家庭储水容器中。

(2)传染途径:登革热存在城市型(人-蚊-人循环)、丛林型(猴-蚊-猴循环)两种疫源地。中国主要为人-蚊-人循环。

(3)人群易感性:DH/DHF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从婴儿到老人均可发病,以儿童和青壮年患病率较高。

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5~8天。

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与登革热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严重出血。

DSS(登革休克综合征)是DH/DHF的严重形式,其含义是登革休克综合征。主要诊断依据为出血、休克、口唇发绀和血压低或测不到。

(这些症状是登革休克综合征临床表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对DHF/ DSS的诊断限定了严格的标准。有四种主要的临床表现:高热、出血、肝肿大和循环衰竭。WHO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把DHF/ DSS(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分为四个等级:Ⅰ级和Ⅱ级表现为DHF(登革出血热)轻型,Ⅲ级和Ⅳ级表现为更严重的形式—DSS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4、预防:防蚊灭蚊。传染源的管理。

1、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基因为负链分节段RNA。中国目前发现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有2种类型:

HTNV型(野鼠型)和SEOV型(家鼠型)。Vero-E6细胞适合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原: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染源和病毒宿主为啮nie齿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啮nie-咬如虫咬啮。

(2)传染途径:接触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可以造成感染。(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和肾损害。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以肾脏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之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4、预防:

(1)防鼠灭鼠。

(2)接种疫苗: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流行性出血热的疫苗是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可以分为3种类型(家鼠型、野鼠型、家鼠、野鼠双价混合苗)经过近几年的应用已证明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方面有效。(3)讲究卫生。

5、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对于明确疫源地类型、选择所用疫苗的种类、指导防治策略等都非常重要。目前流行性出血热的分型诊断方法有多种,包括(1)免疫荧光法(2)单抗分型

(3)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4)ELISA(酶链免疫吸附实验)法。鼠带毒率调查是常用的监测手段之一,用于流行性出血热鼠带毒率调查标本制备的主要方法为鼠肺冰冻切片,鼠带毒率调查的常用方法为免疫荧光法。、病原学: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的病毒,故又称为新疆出血热。病毒基因组为负链分节段RNA。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原:30多种蜱,特别璃眼蜱属既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又是传播媒介;多种不同的脊椎动物既是蜱的宿主,也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2)传染途径:人的感染是因为蜱的叮咬或密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3、临床表现:潜伏期:蜱叮咬至疾病发作之间的时间为潜伏期,一般为3~6天。

临床表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于血管异常造成的显著的出血综合征之前。

常常为突发和急性,发热(39℃~41℃)、寒战、头痛、风湿痛、腰痛和上腹部痛等。随后迅速发展到短暂的、最严重的出血期,一般4天后在疾病高峰期导致死亡。

4、预防: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进行接触前的主动预防。有效的预防首先应避免与传染源及媒介的接触。

1、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可以引起甲型肝炎。在病毒分类上甲肝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

甲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HAV(甲型肝炎病毒)的IgM。

2、乙型肝炎病毒:(HBV)

(1)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是传染性肝炎的一个重要病因。

(2)流行病学: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嗜肝DNA病毒可以存活于那些与感染者粘膜或皮肤创口接触的物品表面。

(3)诊断:HBV(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进入血液循环,主要在白细胞中进行繁殖。HBV(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有3种抗原,分别为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eAg(乙肝e抗原)。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①HBsAg可诱导机体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具有抗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作用 ②HBsAg与病毒的中和性作用有关。

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为病毒核心的主要抗原,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是检测到抗HbcAgM。

HBeAg(乙肝e抗原):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并且HBeAg的存在表示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

HBeAg是在病毒复制活跃时的宿主血清中检测到的一种可溶性抗原,HBeAg成分的消失和出现相应的抗体,预示着乙型肝炎病毒的繁殖减弱和疾病有可能向好的方面转化。

血清中HBV(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的存在,表明HBV的感染处于病毒活动复制期。

(4)预防:疫苗接种:目前用于预防接种的乙型肝炎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佐剂疫苗。防止血源性污染和传播。

3、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病原学:

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类丙型肝炎病毒属。病毒粒子含有一单股正链RNA。丙型肝炎又可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传播方式,可以将其分为 ①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②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2)流行病学:

①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人是丙型肝炎的自然宿主和贮zhu存者。尚未确认别的自然宿主和非脊椎动物传播媒介。

②传染途径:约60%的丙型肝炎病例都是由血液接触引起的,而非肠道感染。③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4、丁型肝炎病毒(HDV):丁型肝炎病毒(HDV)为缺陷型RNA病毒,必须借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常与HBV(乙型肝炎)同时或重叠感染。HDV(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非肠道传播途径传播。HDV感染的指标是血液和体液中可测得HDV抗原。抗HDV抗体检测可以反映HDV感染状况。

慢性HDV感染与多种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重症肝炎、肝硬化、丁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1、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按流感病毒核蛋白与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又可分为甲、乙、丙3型。

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RNA,由8个阶段组成。流感病毒基因组片段具有共同的特点:所有的RNA阶段具有相同的5’端。

1980年WHO公布的流感病毒命名方法,一株流感病毒名称中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亚型)。

流感病毒血凝素变异性很强是造成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变异的主要原因。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人的绝大多数甲型流感病毒能自然感染家禽、家畜,并进一步支持人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可能来源于动物的观点。

乙型流感病毒能引起人的呼吸道感染,丙型流感病毒也是感染人的病毒。(2)传播途径: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

(3)人群易感性:3个型流感病毒没有共同抗原,都能感染人;但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范围很广,容易引起大规模流行。

3、免疫预防:由于流感病毒变异频繁,因此疫苗注射必须有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当前的流行株,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4、诊断:用于流感病毒分离与鉴定的标本应取自患者鼻咽分必物。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主要依赖于检查抗病毒血凝素抗体。

1、病原学: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包括两种病毒,即①埃博拉病毒和②马尔堡病毒。研究丝状病毒的重要意义在于:

(1)这两种病毒均具极高的传染性,对人类的危害极大;(2)室温下非常稳定;(3)埃博拉病毒

60℃1小时仍不能被完全灭火,由于特有的生物学性质和致病力,WHO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4)埃博拉病毒最初流行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2、流行病学: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末确定。自然条件下,人和猴都能发生严重感染并死亡。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可以引起出血的临床表现,因此常将其归为出血热病毒。

根据埃博拉病毒的抗原性的差异,又可将埃博拉病毒分为3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埃博拉病毒其致病型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主要在非洲大陆,但1989年自菲律宾运往美国的猕猴发生了感染,泰国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提示东南亚地区也可能是疫源地之一。马尔堡病毒也可引起人的严重出血热,在人-人或猴-人之间传播。

鼻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鼻病毒属,是与人类普遍感冒有关的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是由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的腮腺炎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最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传染源是亚临床型者。

天花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的烈性传染病。由于使用痘苗病毒疫苗预防,1977年天花在全世界流行终止。

1、病原学: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因其特有的临床表现,狂犬病又可称为“恐水病”。

从感染动物或患者中发现的狂犬病毒又可称之为野毒株或街毒;狂犬病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适应特定宿主后即为固定毒。

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成5个血清型:血清1型、血清2型、血清3型、血清4型、血清5型。

血清2、3、4、5型又称为狂犬病相关病毒,野外分布的主要为血清2、3、4型。

在血清分型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狂犬病毒也进行了遗传学分型,即将狂犬病毒属分为6种基因型:

基因型1(血清1型)、基因型2(血清2型)、基因型3(血清3型)、基因型4(血清4型)、基因型5和基因型6(血清5型)相对应。

2、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狂犬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温血动物,但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带病毒犬。(2)传播途径:因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感染性唾液污染伤口发生感染。(3)人群易感性:人及所有温血动物皆能感染。

3、预防:狂犬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即控制传染源(2)暴露后应用免疫制剂。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家养犬的免疫。

狂犬病免疫制剂包括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两种。

狂犬病的被动免疫制剂有动物源抗狂犬病病毒的精制血清和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主动免疫即注射狂犬疫苗。我国于1981年开始用地鼠肾细胞疫苗,近几年又开始应用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狂犬病疫苗。

4、诊断:狂犬病病毒或病毒抗原可以在患者身体多个部位,如角膜压片、脑脊髓液、唾液和咬伤处皮肤组织检测到。

实验室诊断狂犬病最具特性的诊断依据是—感染神经原内的Negri小体(内基氏小体),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普尔金耶组织的神经细胞内,是狂犬病病毒的集落。

WHO推荐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取代了传统的小鼠中和实验检测狂犬疫苗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

1、病原学: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各种幼龄动物非细胞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病毒由11个节段的双链RNA组成。根据轮状病毒RNA11个节段的聚丙烯酰胺电泳图形不同,可以将轮状病毒进行分型和鉴定。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轮状病毒,具有一种相同的群抗原,这些轮状病毒被命名为A群轮状病毒,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2、流行病学:轮状病毒宿主范围甚广,已知的有人及多种动物。据初步统计,全世界幼儿发生的肠炎至少有50%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道病毒)。

3、预防:人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是儿童获得保护。

4、诊断:轮状病毒感染的可靠的实验室诊断依赖于检出轮状病毒或抗原,进行该项诊断应收集粪便。培养轮状病毒使用最普遍的是MA-104传代细胞系。

轮状病毒复制方式不同于其他呼肠孤病毒,它不是通过吞饮作用进入细胞,而是通过胞浆膜直接进入胞浆,胰蛋白酶对病毒进行处理可以使病毒变为有感染性。

因此为了在细胞培养中复制轮状病毒和连续传代通常需要用胰蛋白酶对病毒进行处理,从而促进轮状病毒的感染性。

疱疹病毒是一群较大的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

根据进行该项诊断疱疹病毒的感染性质,又可将疱疹病毒分为A群和B群两个亚群。

A群:凡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从细胞内释放到营养液中的病毒为A群;B群:病毒同细胞紧密结合很难释放到营养液中为B群,又名细胞结合性病毒。

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由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所组成,重复序列的数量和长度在不同的疱疹病毒有较大的差异。

疱疹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于细胞的基因组内,成为细胞DNA的一部分,长远地复制下去,形成长期潜伏感染状态。

疱疹病毒与肿瘤发生关系的机制目前已经证明与疱疹病毒隐性感染有关。

人疱疹病毒共有5型,疱疹病毒4型,即EB病毒(EBV),EBV除引起人类皮肤和黏膜的疱疹样病变外,还与人类鼻咽癌有密切关系。

逆转录病毒科最基本的特征是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有RNA到DNA的复制过程。

逆转录病毒病毒的基因组是单股、正链、线性RNA的二聚体,病毒粒子中的RNA不具备感染性。逆转录病毒RNA反转录成为DNA后,病毒DNA可以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这是逆转录病毒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称之为前病毒。能够引起肿瘤的逆转录病毒在文献中被称之为RNA肿瘤病毒。

致瘤性逆转录病毒中可以引起恶性疾患,潜伏期长,并且不引起靶细胞培养物产生明显的变化的病毒为白血病病毒。

逆转录病毒独特的基因组结构和生命周期使逆转录病毒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治疗中其到了基因转移载体的重要作用。人Ⅰ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人Ⅱ型免疫缺陷病毒(HIV-2)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1、、病原学:人Ⅰ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人Ⅱ型免疫缺陷病毒(HIV-2)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

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2、致病机制:HIV对CD+4细胞有选择性的亲嗜性。病毒侵入细胞后,借助反转录酶合成DNA,与细胞DNA整合,并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系统进行生物合成,产生病毒产物,致使宿主细胞死亡,释放出大量新病毒,攻击新的靶细胞,从而使T4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

正常的T4细胞,通过CD+4细胞结合病毒与病毒表面蛋白,而被细胞毒作用T细胞(T8)识别,进而被杀伤。

T4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与①单核-巨噬细胞、②细胞毒性T细胞③NK细胞、④B细胞等均有密切关系,所以T4细胞耗竭、功能下降,必将使免疫系统的多种功能发生缺陷。

3、传播途径:性接触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经注射途径、孕妇胎盘以及破损皮肤等均可造成感染。

4、诊断:测定HIV感染的最简便方法是测定HIV抗体。

5、预防:切断各种传播途径。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病毒,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机体后,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目前脊髓灰质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消失。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是一种主要感染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人和非偶蹄动物也可感染,但症状相对较轻。

口蹄疫一旦发生则呈暴发性流行,可以跳跃式传播,在适合的气候条件下还可通过风媒的途径传播。人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只在口腔黏膜、手、足处皮肤出现水疱,可自愈,个别严重病例见于儿童。动物患口蹄疫后其生产性能急剧下降;对疫区要进行封锁,封锁期间疫区内正常的畜产品交易和生产活动都不能进行;

对确诊为口蹄疫的动物要立即捕杀、销毁。所以口蹄疫暴发后对畜、牧、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因在组织培养繁殖时能引起细胞融合而定为现在的名称。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引起婴幼儿产生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1.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1)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能通过除菌滤器。

(2)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病毒属之)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1)仅有原始核质,系呈裸(luo)露(lou)的环状DNA团块(kuai)无核膜或核仁。(2)细胞器不很完善,只有核蛋白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等;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菌毛、鞭毛、荚膜等;细菌可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 细菌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螺菌和弧菌)。

在细菌的组成中,水为主要成分,而蛋白质类在固体成分中的比例最高。3. 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1)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2)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3)不能在活细胞内内生长增殖。

机体的屏障作用包括: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毒力主要由侵袭力和毒素所决定。

毒素包括:外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白喉毒素、痉挛毒素、肉毒毒素、表皮剥脱毒素、霍乱肠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细菌的内毒素为脂多糖成分,均由革兰阴性菌产生、160℃,2-4小时才被破坏,其毒害效应不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毒性作用包括DIC、Shwartzman现象、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虽毒性作用较弱,但不能像外毒素那样经甲醛脱毒而成为类毒素鲎(hou)。

试验可以用对细菌内毒素的测定。致病性螺形菌有弧菌如霍乱弧菌,和螺菌如鼠咬热螺菌。幼龄细菌菌体较长,老龄细菌往往呈多形态性。

细菌的结构: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而进入休眠状态,称为芽孢。

其结构和性状与其繁殖状态有明显不同;还有的细菌在环境因素的用下,还可以形成L型。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为粘肽、胞壁质。肽聚糖原核型生物细胞的特有成分。肽聚糖(1)是细胞壁抗胞内高渗透压

(2)保护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的主体成分

(3)凡能破坏肽聚糖分子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有抑菌或杀菌作用。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及穿插于其内磷壁酸组成。其中(1)肽聚糖不仅曾数多、含量高,占细胞壁干重50%-80%;

(2)而且质地致密,是具有高机械强度的三维空间结构。磷壁酸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磷壁酸有很强的抗原性,是G+细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以对细菌进行血清学分型。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依次包括肽聚糖、脂蛋白、外膜、类脂A、多糖等成分。还有胞质周围间隙。

肽聚糖:阴性细菌的肽聚糖仅1-2层,占细胞壁干重的10%左右。是疏松薄弱的二维网状结构。

脂蛋白:由蛋白和脂质组成,连接于外膜与肽聚糖之间。脂蛋白是阴性细菌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外膜:外膜是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特有成分,约占细胞壁干重80%。外膜由平行排列的脂质双层构成,其内镶嵌以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特异性蛋白;外膜还有性菌毛、噬菌体的受体。

脂多糖(LPS):(称为内毒素):是细胞壁外膜伸出于细胞表面的特殊结构,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LPS对动物具有强烈毒性作用。LPS牢固地结合在细菌细胞表面,只在菌体溶解时才释放,故称为细菌内毒素。

类脂A:类脂A耐热,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和毒性部位类脂A无种属特异性,各种细菌的类脂A都相同,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核心多糖:位于类脂A的外层,具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的细菌其核心多糖的组成是相同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G¬细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

细胞膜:细胞膜由平行排列的脂质双层组成,其内镶嵌以多种蛋白和少量多糖;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物质纳泄: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可选择性地摄取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物质纳泄是细胞膜的主动运转过程,其中载体蛋白和酶类物质起重要作用。

(2)生物合成:细胞膜上有多种合成酶,是细菌细胞生物合成重要场所。肽聚糖、磷壁酸、磷脂、脂多糖、荚膜、鞭毛等多种菌体成分,都是在细胞膜上合成的。(3)呼吸作用:细胞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包括细胞色素和一些脱氢酶,可以运转电子完成氧化磷酸化,参与细胞呼吸过程,与能量的产生、贮(zhu)存和利用有密切关系。

(4)形成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细胞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G+细菌。

细胞质:是由细胞膜包裹着的溶胶性物质,其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糖和无机盐等。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质,大小不等的颗粒。

(1)核糖体:核糖体是游离于细胞质中的微小颗粒,当mPNA连成多聚核糖体时,就成为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由裸露的双股DNA回旋、盘绕、卷曲而成的松散网状结构,无组蛋白包饶、无核膜、无核仁,故称为核质或拟核。

核质具有细胞核功能,决定细菌性状和遗传特征。

(3)质粒:质粒是核质之外的双股环状DNA,携有遗传信息,控制非细菌存活所必须的某些特定性质,细菌的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可几个质粒共存于一个菌体、可自然丢失,以及可通过结合或转化转移至受体菌等特性。

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决定细菌性菌毛的F因子,决定细菌耐药性的R因子,决定大肠杆菌产生大肠菌素的col因子等。

(4)胞质颗粒:细胞质中的颗粒多为暂时贮存的营养物质。较为常见的是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鼠疫杆菌、结核杆菌等

白喉杆菌的异染颗粒多在菌体的一端或两端,故称为极体,有助于鉴别细菌。特殊结构:荚膜(粘稠性物质):细菌的荚膜有多种功能

(1)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吞噬作用。荚膜抗吞噬作用是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2)荚膜还有抗溶菌酶,抗补体、抗干燥作用

(3)在营养缺乏时荚膜还可作为营养物质而被吸收。荚膜具有抗原性,可以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分型。

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一般认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鞭毛的细菌能活泼运动;鞭毛具有抗原性,称“H”抗原。

菌毛许多G-细菌各别的G+细菌,细胞表面有极其纤细的蛋白性丝状物,称为菌毛。菌毛与细菌的运动无关,须用电镜进行观察。

细菌的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由于芽孢在细菌细胞内形成。故常称为内芽孢。

(1)芽孢携有成套的核质、酶及合成菌体成分的各种机构,保存有细菌的全部生命活性;(2)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发芽而形成新的繁殖体。

因此,芽孢是细菌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殊存活形式,亦即细菌的休眠状态。

芽孢本身并不直接引起疾病,担当其发芽转化成繁殖后,则可迅速大量繁殖,引起疾病。在人类,有四种常见的严重疾病是由能形成芽孢的细菌引起。(1)炭疽(ju)杆菌引起炭疽(ju)菌病(2)肉毒杆菌引起肉毒毒素食物中毒(3)气性坏疽病原菌引起气性坏疽(4)破伤风杆菌引起破伤风(常见)。

细菌L型:细胞壁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菌体内部的重要作用。在某些因素影响下细菌可以失去细胞壁,形成细菌的细胞壁缺陷型,亦即细菌L型。

细菌L型需要高渗透压培养基培养。细菌L型兼有多种繁殖方式,能以(1)二分裂方式(2)出芽方式(3)巨形体释放颗粒方式进行增殖。L型菌落有三种类型:

(1)L型,呈油煎蛋样,中心致密,透光性差,周边透明呈颗粒状;(2)G型,颗粒状,整个菌落由透明颗粒组成,无核心部分;(3)F型,呈丝状,菌落似L型,但周边为透明性丝状。

L型以引起慢性和反复发作性感染为其致病特点,主要致病物质是毒素。细菌的营养物质(无机盐):各类无机盐的作用为:(1)构成菌体成分;

(2)调节菌体内外渗透压;

(3)促进酶的活性或作为某些辅酶组分;

(4)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及致病作用密切相关。

生长因子:很多细菌在其生长过程中还必需一些自身不能合成的有机物质,成为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必须从外界得以补充,其中包括维生素、某些氨基酸、脂类、嘌呤、嘧啶等。根据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可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种营养类型。

自养菌:该类菌能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根据能量的来源,自养菌又分为(1)光能营养菌(2)化能营养菌。

异养菌:该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原生质及获得能量。异养菌又分为(1)腐生菌(2)寄生菌。

腐生菌:以死亡生物或腐败食物等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寄生菌:在活体的生物体内寄生,从宿主的有机物中取得营养。大部分病原菌是寄生菌。

营养物质进入菌体的方式有:(1)易化扩散(2)主动运转(3)基因移位。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

(2)适宜的温度:细菌生长的温度极限为-7℃~90℃。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嗜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20℃);嗜温菌(20℃~40℃);嗜热菌(56℃~60℃)生长最好。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人的温度,即37℃,故实验室一般采用37℃培养细菌。

(3)合适的酸碱度: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中性或弱碱性(pH7.2~7.6)(4)必须的气体环境:根据细菌对氧的需要情况,可将其分为三类:

① 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仅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②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

③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在有氧及无氧的条件下均能生长,称之兼性厌氧菌。一般细菌代谢中都需要CO2,但多数细菌自身代谢所产生的CO2即可满足需要。

有些细菌,如脑膜炎双球菌、布鲁氏菌,在初次分离时需要较高浓度的CO2(5%~10%)。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其突出的特点为繁殖速度快。

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成为代时,细菌代时决定于细菌种类又受环境条件影响,细菌代时一般为20′(分)~30′(分)。

细菌的生化反应: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之为IMViC。

大肠杆菌呈“++--”,产气杆菌为“--++”。细菌通过新陈代谢能合成很多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

1热原质: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是G-菌产生的。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热原质耐高热,高压蒸汽灭菌121℃20′。

不能使其破坏,除去热原质最好的方法是蒸馏。生物制品或注射液制成后除去热原质比较困难,所以,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

2毒素与酶:细菌可产生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内毒素即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菌体死亡崩解后释放出来。

外毒素是有G+菌及少数G-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出特点。

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因素,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

3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细菌色素有两类: ① 水溶性色素,能弥(mi)散至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绿脓杆菌产生的绿脓色素使培养基或脓汁(zhi)呈绿色。

② 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仅保持在菌落内使之呈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色素。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种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

称抗生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仅产生少数几种,如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菌物质,称细菌素。细菌素为蛋白类物质,抗菌范围很窄。

实验室中细菌的常规培养应掌握以下几点(细菌的人工培养):(1)选用适当的培养基;

(2)必需的气体环境,一般需氧及兼性厌氧置空气中即可,专性厌氧则必须在严格无氧条件中培养。另外少数细菌在初次分离培养时,必须额外补充适量比例的CO2,如脑膜炎双球菌、布鲁氏菌等CO2的浓度在(5%~10%)时才生长;(3)温度一般为37℃;

(4)培养时间多数为18~24小时,但根据菌种及培养目的应酌情处理,如培养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时,最好选取其对数生长期,即6~12小时培养较适宜。结核菌生长缓慢,需延长培养时间数天至数周;

(5)为获取大量细菌或其代谢产物,可采用连续培养法。培养过程中不断通入适当气体、更换培养液并校正pH值以维持细菌较长的对数生长状态。

噬菌体:噬菌体是侵袭细菌或其他特殊微生物的病毒,它具有病毒的共同特性,噬菌体多数呈蝌蚪状,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

噬菌体中心为核酸,有尾噬菌体的核酸为双股线状DNA,蛋白质组成包绕核酸的头部外壳和尾部。噬菌体通过吸附、穿入易感细胞,毒性噬菌体在细胞内经生物合成、装配,最后裂解宿主细胞,放出大量成熟子代噬菌体,浑浊菌液可变清,固体培养物上出现空斑。

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并不增殖,其基因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带有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即溶原性细菌。

噬菌体基因可随细菌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带噬菌体的溶原状态可自发停止,细菌被裂解。

噬菌体的种类多,分布广,几乎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存在。

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在易感宿主内,故可用于未知细菌的鉴定和分型。细菌的突变:生物体表型突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成为突变。突变包括两类:

(1)基因突变:亦称点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发生微细变化,如DNA分子上排列的碱基对的变化。有碱基置换和错码两种类型。

(2)染色体畸(ji)变:是指染色体的一大段发生了变化,有易位、倒位、重复或缺失等数种。

在细菌中,这些变化常是致死性的,以基因突变较常见。按其发生原因,分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类。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可能不存有质的差别,仅是量的不同。

细菌的结构: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而进入休眠状态,称为芽孢。

其结构和性状与其繁殖状态有明显不同;还有的细菌在环境因素的用下,还可以形成L型。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为粘肽、胞壁质。肽聚糖原核型生物细胞的特有成分。肽聚糖(1)是细胞壁抗胞内高渗透压

(2)保护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的主体成分

(3)凡能破坏肽聚糖分子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有抑菌或杀菌作用。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及穿插于其内磷壁酸组成。其中(1)肽聚糖不仅曾数多、含量高,占细胞壁干重50%-80%;

(2)而且质地致密,是具有高机械强度的三维空间结构。磷壁酸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磷壁酸有很强的抗原性,是G+细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以对细菌进行血清学分型。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依次包括肽聚糖、脂蛋白、外膜、类脂A、多糖等成分。还有胞质周围间隙。

肽聚糖:阴性细菌的肽聚糖仅1-2层,占细胞壁干重的10%左右。是疏松薄弱的二维网状结构。

脂蛋白:由蛋白和脂质组成,连接于外膜与肽聚糖之间。脂蛋白是阴性细菌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外膜:外膜是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特有成分,约占细胞壁干重80%。外膜由平行排列的脂质双层构成,其内镶嵌以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特异性蛋白;外膜还有性菌毛、噬菌体的受体。

脂多糖(LPS):(称为内毒素):是细胞壁外膜伸出于细胞表面的特殊结构,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LPS对动物具有强烈毒性作用。LPS牢固地结合在细菌细胞表面,只在菌体溶解时才释放,故称为细菌内毒素。

类脂A:类脂A耐热,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和毒性部位类脂A无种属特异性,各种细菌的类脂A都相同,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核心多糖:位于类脂A的外层,具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的细菌其核心多糖的组成是相同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G¬细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

细胞膜:细胞膜由平行排列的脂质双层组成,其内镶嵌以多种蛋白和少量多糖;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物质纳泄: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可选择性地摄取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物质纳泄是细胞膜的主动运转过程,其中载体蛋白和酶类物质起重要作用。

(2)生物合成:细胞膜上有多种合成酶,是细菌细胞生物合成重要场所。肽聚糖、磷壁酸、磷脂、脂多糖、荚膜、鞭毛等多种菌体成分,都是在细胞膜上合成的。

(3)呼吸作用:细胞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包括细胞色素和一些脱氢酶,可以运转电子完成氧化磷酸化,参与细胞呼吸过程,与能量的产生、贮(zhu)存和利用有密切关系。

(4)形成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细胞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G+细菌。

细胞质:是由细胞膜包裹着的溶胶性物质,其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糖和无机盐等。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质,大小不等的颗粒。

(1)核糖体:核糖体是游离于细胞质中的微小颗粒,当mPNA连成多聚核糖体时,就成为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由裸露的双股DNA回旋、盘绕、卷曲而成的松散网状结构,无组蛋白包饶、无核膜、无核仁,故称为核质或拟核。

核质具有细胞核功能,决定细菌性状和遗传特征。

(3)质粒:质粒是核质之外的双股环状DNA,携有遗传信息,控制非细菌存活所必须的某些特定性质,细菌的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可几个质粒共存于一个菌体、可自然丢失,以及可通过结合或转化转移至受体菌等特性。

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决定细菌性菌毛的F因子,决定细菌耐药性的R因子,决定大肠杆菌产生大肠菌素的col因子等。

(4)胞质颗粒:细胞质中的颗粒多为暂时贮存的营养物质。较为常见的是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鼠疫杆菌、结核杆菌等

白喉杆菌的异染颗粒多在菌体的一端或两端,故称为极体,有助于鉴别细菌。特殊结构:荚膜(粘稠性物质):细菌的荚膜有多种功能

(1)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吞噬作用。荚膜抗吞噬作用是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2)荚膜还有抗溶菌酶,抗补体、抗干燥作用

(3)在营养缺乏时荚膜还可作为营养物质而被吸收。荚膜具有抗原性,可以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分型。

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一般认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鞭毛的细菌能活泼运动;鞭毛具有抗原性,称“H”抗原。

菌毛许多G-细菌各别的G+细菌,细胞表面有极其纤细的蛋白性丝状物,称为菌毛。菌毛与细菌的运动无关,须用电镜进行观察。

细菌的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由于芽孢在细菌细胞内形成。故常称为内芽孢。

(1)芽孢携有成套的核质、酶及合成菌体成分的各种机构,保存有细菌的全部生命活性;(2)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发芽而形成新的繁殖体。

因此,芽孢是细菌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殊存活形式,亦即细菌的休眠状态。

芽孢本身并不直接引起疾病,担当其发芽转化成繁殖后,则可迅速大量繁殖,引起疾病。在人类,有四种常见的严重疾病是由能形成芽孢的细菌引起。(1)炭疽(ju)杆菌引起炭疽(ju)菌病(2)肉毒杆菌引起肉毒毒素食物中毒(3)气性坏疽病原菌引起气性坏疽(4)破伤风杆菌引起破伤风(常见)。

细菌L型:细胞壁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菌体内部的重要作用。在某些因素影响下细菌可以失去细胞壁,形成细菌的细胞壁缺陷型,亦即细菌L型。

细菌L型需要高渗透压培养基培养。细菌L型兼有多种繁殖方式,能以(1)二分裂方式(2)出芽方式

(3)巨形体释放颗粒方式进行增殖。L型菌落有三种类型:

(1)L型,呈油煎蛋样,中心致密,透光性差,周边透明呈颗粒状;(2)G型,颗粒状,整个菌落由透明颗粒组成,无核心部分;(3)F型,呈丝状,菌落似L型,但周边为透明性丝状。

L型以引起慢性和反复发作性感染为其致病特点,主要致病物质是毒素。

噬菌体:噬菌体是侵袭细菌或其他特殊微生物的病毒,它具有病毒的共同特性,噬菌体多数呈蝌蚪状,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

噬菌体中心为核酸,有尾噬菌体的核酸为双股线状DNA,蛋白质组成包绕核酸的头部外壳和尾部。噬菌体通过吸附、穿入易感细胞,毒性噬菌体在细胞内经生物合成、装配,最后裂解宿主细胞,放出大量成熟子代噬菌体,浑浊菌液可变清,固体培养物上出现空斑。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并不增殖,其基因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带有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即溶原性细菌。

噬菌体基因可随细菌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带噬菌体的溶原状态可自发停止,细菌被裂解。

噬菌体的种类多,分布广,几乎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存在。

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在易感宿主内,故可用于未知细菌的鉴定和分型。细菌的突变:生物体表型突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成为突变。突变包括两类:

(1)基因突变:亦称点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发生微细变化,如DNA分子上排列的碱基对的变化。有碱基置换和错码两种类型。

(2)染色体畸(ji)变:是指染色体的一大段发生了变化,有易位、倒位、重复或缺失等数种。

在细菌中,这些变化常是致死性的,以基因突变较常见。按其发生原因,分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类。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可能不存有质的差别,仅是量的不同。

1、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特性为直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多数有菌毛,多数有鞭毛,以周鞭毛运动,或无鞭毛不能运动(塔特姆菌属以极毛或侧毛运动)。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2、肠杆菌的共同抗原为氨基糖聚合物,其菌体抗原(()抗原)为细胞壁的脂多糖层,鞭毛抗原(H抗原)存在于鞭毛蛋白,H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不耐热,60~C 30分钟被破坏,细菌失去鞭毛后,运动随之消失,菌体抗原外露,发生H—()变异。

3、肠杆菌科细菌兼性厌氧,有机营养型,兼具呼吸型(氧化型)和发酵型代谢。不需特殊营养,普通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大多数种在37℃生长良好,某些种于25℃~30℃生长较好并更具活力。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大而湿润灰白或黄色的粘液状菌落,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有菌 膜。分解葡萄糖和其他糖类产酸,许多种同时产气。

4、氧化酶阴性(痢疾志贺菌1型和发光致病杆菌氧化酶阳性其它的肠杆菌科氧化酶阴性)。除痢疾志贺菌1型和发光致病杆菌以外的其他致病杆菌外,触酶阳性。

除许多欧文菌、大多数致病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多源杆菌属和耶尔森菌属的某些株外,能还原硝酸盐(除这5种菌以外肠杆菌科能还原硝酸盐)。

5、肠杆菌科的关键特征是:

①氧化酶阴性和触酶阳性(个别除外); ②硝酸盐还原(个别除外)和葡萄糖发酵;

③有动力者为周身鞭毛,而弧菌属(除麦氏弧菌和产气弧菌外)、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均为氧化酶阳性和端极单鞭毛或丛毛。

6、鉴定肠杆菌科的基本条件是:

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

分离肠道致病菌常用麦康凯琼脂,其他还可用中国蓝琼脂、伊红—美蓝琼脂、HE琼脂。

概述 :(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为特点,偶有呕吐,未经治疗的病例很快出现脱水、酸中毒、循环衰竭和肾衰。仅有轻刮腹泻的病例较多见。(2)霍乱主要由01群的古典型和El Tor型以及0139群菌株引起。

(3)01群的霍乱弧菌又称为凝集弧菌,非01群的霍乱弧菌又称为不凝集弧菌,一般不引起腹泻。01群霍乱弧菌依菌体中主要抗原成分A、B、C组分的不同分为不同亚群。各称为小川型(含A、B抗原)、稻叶型(含A、C抗原)和彦岛型(含A、B、C抗原)。

(4)0139群霍乱弧菌是第一个引起大范围霍乱暴发流行的非0l群霍乱弧菌,其暴发最早出现于1992年在东南亚暴发和流行,并波及东南亚其他国家。0139群的一般生物学特征与01群El Tor型是比较相似的,有鞭毛,有与01群相同的霍乱毒素基因,两者0抗原不同(①0139群和01群El To0抗原不同、②有相同的霍乱毒素基因),对0抗原的免疫血清两者无交叉凝集.0139群霍乱弧菌的一个独特特点是:有荚膜多糖,而01群菌株没有。目前应用的0139群霍乱弧菌的国际标准株为M045。

霍乱通过受到感染者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感染霍乱后的潜伏期一般为l~2天,短至数小时,长可达5天。

在高盐、高糖食品中,霍乱弧菌存活时间短,在碱性条件下要比其他肠道菌更容易存活,对酸类极为敏感,水中的弧菌l00℃煮沸一般短至l~2分钟后即可被杀死。霍乱弧菌可在河水及底泥中越冬。霍乱弧菌不侵入上皮细胞,其在人的小肠内定居、增殖,并释放霍乱毒素,从而引起霍乱病症。霍乱毒素为A、B两种亚基组成,每个毒素分子的A:B亚基数量之比为1:5,其中A亚单位又分为A1和A2两部分,霍乱毒素的毒素酶活性部分在A1亚单位。

近年研究发现霍乱毒素基因位于溶原噬菌体基因组上,可在产毒与非产毒菌株之间转移,而不像以前认为的稳定于染色体上。

霍乱毒素通过其B亚单位与人小肠上皮细胞上的GMl受体结合,因此用GMl—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方法可检测霍乱毒素的存在。

兔小肠段结扎试验也可用来检测霍乱弧菌是否产生霍乱毒素。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局部黏膜免疫是霍乱保护性免疫的基础。

针对菌体产生的抗菌免疫以及针对霍乱毒素的抗毒免疫是对霍乱免疫的因素。2.分离培养与鉴定

自患者新分离出的霍乱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逗点状或弧形,而经人工培养传代后,显微镜下观察呈类似大肠杆菌的杆状。

对霍乱弧菌有选择性培养基可应用自标本中进行霍乱弧菌的选择培养。

庆大霉素琼脂、4号琼脂等培养基可用于霍乱弧菌的选择性培养,为强选择性的培养基,碱性琼脂、碱性胆盐琼脂等为弱选择性培养基。

霍乱弧菌在庆大霉素琼脂选择培养基平皿上的菌落形态为带灰色、半透明、圆形扁平稍隆起、菌落边缘湿润。

在处理标本时可先进行增菌处理,增菌培养基一般用碱性蛋白胨水。

对于可疑霍乱感染者,取粪便进行碱胨水增菌时,在37~C培养至少培养6一8小时。

自河水、池塘水等外环境水中采水样进行霍乱弧菌分离时,一般采集33.3cm以内的表层水,采集的水样分离霍乱弧菌前,先用lmol/L 的Na0H将水样pH值调整到8.4—9.2。在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6—8小时后,霍乱弧菌主要在培养液的上层增殖最多。碱性蛋白胨水可用作霍乱弧菌的运输保存培养基。

霍乱弧菌检验中的V—P试验和第Ⅳ组霍乱噬菌体裂解试验可作为区分01群古典型与El Tor型菌株的参考指标。

对0139群霍乱弧菌,则可用特异的诊断血清。

3.霍乱弧菌的①流行株与②非流行株(噬菌体型为1~6且生物型为a至f的为流行株)在中国利用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案,可将01群E1 Tor型霍乱弧菌区分为流行株与非流行株。噬菌体分型方案中共有5个分型噬菌体,命名为VPl、VP2、VP3、VP4和VP5。噬菌体型共有32个型,属于流行株范畴的噬菌体型为l~6型。

分型方案中的生物分型包括:溶原性测定、对溶原性噬菌体的敏感性、山梨醇发酵试验和溶血试验,根据不同反应结果将生物型分成从a至l共12个型,其中a至f属于流行株的范畴。

由此,噬菌体型为1~6且生物型为a至f的为流行株。对于霍乱弧菌两类菌株(流行株与非流行株)的噬菌体—生物分型试验,最少可用两平皿两试管来完成。区分流行株与非流行株的溶血试验中所用的红细胞为绵羊红细胞。

溶原性测定试验中用双层琼脂法,其中上层半固体琼脂的浓度为0.7%。

进行山梨醇发酵实验时,待检霍乱弧菌接种pH8.0的山梨醇发酵管后37℃培养3小时观察结果。霍乱弧菌流行株对山梨醇为慢发酵。

4、生化反应:两个生物型(流行株与非流行株)的霍乱弧菌均能分解 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

迟缓发酵乳糖,不分解阿拉伯糖。

氧化酶、明胶酶试验和ONA酶试验均阳性。

能产生靛基质,霍乱红反应(即亚硝基靛基质试验)阳性。(二)其他弧菌(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1.副溶血弧菌检验(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常存在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zi)食品中。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脱水、畏寒、呕吐、发热和头痛,粪便多呈水样或湖状,少数为粘液血便。病程持续1~7天,一般恢复较快。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副溶血弧菌已确定有12种不同的0抗原和约60种不同的K抗原。副溶血弧菌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污染食品来自于海产晶。副溶血弧菌为一种噬盐菌,可在含8%NaCl胨水中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入未煮熟的海产品或污染本菌的盐腌食物而引起。潜伏期1~26小时,一般6~10小时。

大部分致病菌能产生一种特征性的溶血反应(称为神奈川现象)。

致病菌株能产生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和不耐热溶血素是副溶血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检验方法:(1)标本采集:主要是患者的粪便、可疑食物。

(2)分离培养:首先称取样品25g,加225ml 3.5%灭菌盐水,用均质器打碎或用乳钵磨碎,接种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嗜盐再菌选择性琼脂平板各1个,同时取10ml,加入100 ml增菌液中(40g/LNaCl),放37℃8~16小时培养后,进行平板分离,于37 ℃18—24小时培养后取出观察。(3)挑取上述可疑菌落,转种3.5%氯化钠三糖铁斜面,37℃、24小时观察结果。

(4)涂片镜检:将三糖铁培养基反应可疑者(底层变黄,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斜面不变,乳糖蔗糖不分解,有动力,不产生硫化氢)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形态。革兰染色镜检形态。

①形态染色:革兰阴性杆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两极浓染。

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无荚膜。

②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NaCl最适浓度为35g/LNaC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生长所需 PH 7.0~9.5,最适 PH 7.7。需氧,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在厌氧环境下生长较慢。①在35g/LNaCl琼qiong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 ②在副溶血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浑浊、无粘性、绿色菌落; ③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

④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馊苎蜥溶血 ⑤在TCBS琼脂(副溶血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

⑥生化反应:所有用于该菌的生化反应(副溶血弧菌)培养基需加入30g/LNaCl。本菌(副溶血弧菌)在70g/LNaCl培养基生长,在无盐或10%NaCl以上培养基不生长。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淀粉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靛基质,甲基红试验阳,V-P、H2S、尿素酶试验阴性;

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5)、嗜盐性试验 将上述可疑培养物分别接种于不同浓度的盐胨水中,37℃ 24小时培养后观察生长情况,在无盐和l0%以上盐的胨水中不生长,在7%盐的胨水中生长良好者进行下列有关试验。(6)生化试验(总结):分别接种各类生化培养基,放37℃,除V-P、靛基质、甲基红试验培养48小时后加试剂观察外,其他均可在24小时观察。动物试验

将上述各类反应的副溶血性弧菌接种3.5%氯化钠胨水,经37℃16~18小时培养后,小鼠腹腔注射0.3ml,观察2~3天,将死亡小鼠进行解剖并做分离培养。预防原则

预防与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相似。如对水产品及盐渍zi(渍是脏的意思)品等应煮熟后食用。可用复方新若明、庆大霉素、氟哌酸等抗菌药物治疗。

2、拟态弧菌(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拟态弧菌与霍乱弧菌相似——形态学、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是引起胃肠炎和某些肠外感染的病原菌。

该菌形态学和培养特性及抗原结构与霍乱弧菌相似,但对01群霍乱弧菌标准诊断血清不凝集,可与霍乱弧菌相鉴别。

另外拟态弧菌与霍乱弧菌生化特性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拟态弧菌不发酵蔗糖(霍乱弧菌发酵蔗糖)。V-P试验、酒石酸盐及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等也可作为区别这两种弧菌(拟态弧菌和霍乱弧菌)的参考试验。

3.其他(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①河弧菌 ②霍利斯弧菌

③弗尼斯弧菌等可引起急性胃肠炎

④创伤弧菌可引起重症创伤性感染和原发性败血症,⑤海鱼弧菌可引起创伤性及耳部感染,⑥有迹象表明溶藻弧菌与胃肠炎有关系,但还需进一步确定。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

本菌为革兰阴性的短杆菌,其抗原结构有3种,即菌体抗原(O抗原)、包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

(1)0抗原是血清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病原性,能引起人类腹泻,故称为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而由其引起之肠炎称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世界各地广泛存在本菌感染,婴儿腹泻中检出率较高,在成人中亦可呈散在或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新生儿病房及托幼机构可引起交叉感染而发生流行。

根据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0抗原血清型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②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④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⑤肠集聚粘附性大肠杆菌(EAggEC)。(一)病原学

①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的主要毒力因子有菌毛、志贺样毒素(SLTs)和LEE毒力岛。②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为热不稳定毒素、热稳定毒素及与致病性相关的定居因子。

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在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上与志贺菌基本一致。

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毒力因子有志贺样毒素(SLTs)、溶血素、LEE毒力岛及其他未知的毒力因素。

⑤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EAggEC)是一类新发现的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知的毒力因子有菌毛和热稳定肠毒素。(二)临床表现

ET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水样腹泻、腹痛、恶心和低热;日腹泻可达8一12次,可持续4~5天。

EP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粪便中含有大量粘液而无血,症状可持续2周以上,多引起社区的小型暴发。

EI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在临床症状上与细菌性痢疾不可区分,主要是发热、腹部剧烈疼痛与不适、毒血症、水样腹泻,粪便中有少量粘液和血。

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腹部痉挛性疼痛、不适、初期水样便,进而转为鲜血样粪便、不发热或低热,可伴有上呼吸道症状,白细胞计数稍高或正常。

EAggEC(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感染主要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症状可持续2周或2周以上。(三)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致泻性大肠杆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患者、腹泻动物、带菌者接触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

2、临床表现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3、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见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2)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肠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ET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水样腹泻、腹痛、恶心和低热;日腹泻可达8一12次,可持续4~5天。致泻性大肠杆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患者、腹泻动物、带菌者接触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病原诊断:临床诊断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4.鉴别诊断

由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的肠炎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①痢疾、②沙门菌肠炎、③空肠弯曲菌肠炎、④病毒性肠炎、⑤幼儿急疹等。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ETEC)起的肠炎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主要与①霍乱鉴别,其次需要与②病毒性肠炎以及③沙门菌肠炎鉴别。由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引起的肠炎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与细菌性痢疾非常相似(肠侵袭性大肠杆菌与细菌性痢疾非常相似),很难鉴别,确定诊断需要有EI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同时大便培养所得的大肠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阳性。(总结:EIEC血清凝集试验阳性与大便培养所得的大肠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阳性才能诊断)(四)、治疗

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的肠炎的治疗采取抗菌消炎、控制腹泻、纠正脱水酸中毒等综合措施。

(1)饮食疗法:基本同轮状病毒肠炎。目前对腹泻病儿多主张继续喂养,在脱水较重时,可暂不喂养。用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疗法(()RS)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待脱水基本纠正,病儿有食欲时即可开始母乳喂养,母乳中IgA对大肠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人工喂养患儿可用l/2牛奶,或脱脂奶与米汤混合,定时定量喂养,2个月以上婴儿,每4小时喂1次,夜间可免喂1次。

逐步提高牛奶浓度及增加总量,经5天左右恢复至病前饮食。

病情越重、年龄越小者,肠道功能恢复越慢,计划饮食时间需要适当延长。

(2)液体疗法:按患儿脱水程度,脱水性质(多为等渗,少数为低渗,高渗罕见)及代谢性酸中毒轻重,制定输液计划,初6~8小时补充累计损失量,可分批静脉滴人,等渗脱水的补液,总张力为1/2~2/3张,低渗脱水为2/3张至等张。

有尿后,注意钾的补充。有佝偻病时可适当补钙。轻、中度脱水,也可采用()RS(口服补液疗法)补液。

脱水纠正,继之以l/3~1/4张的液体补充生理需要。

(3)抗菌药物:成人轻型病例可不用抗生素。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而白愈。婴幼儿一般均需用敏感抗生素。既往用新霉素口服治疗,疗效极佳,现多已产生耐药。口服庆大霉素或多粘菌素E有一定效果,但远不如当初的新霉素。

目前临床上试用①诺氟沙星、②环丙沙星或③盐酸黄连素,另加④甲氧苄啶(TMP)等治疗;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4)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有人报道用山莨菪碱足三卫八位封闭可减少便次。胃蛋白酶、胰酶、鞣酸蛋白、中药肥儿散等,可促进大便性状好转并加强消化功能,但尚需临床实践证实。对于重症及营养不良患儿,可少量多次输血或白蛋白,以改善伞身状况。

(5)护理:保持肛周皮肤清洁于燥,防止臀红及肛周脓肿。臀红外线局部烤干,肛周花粉、鞣酸软膏等。

2.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的肠炎的治疗。

ETEC为有自限性倾向的疾病,轻者可不用抗生素治疗,重者使用抗生素可缩短病程及排菌时间。主要选用①环丙沙星或②诺氟沙星,合并用思密达或盐酸黄连素。剂量同EP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的治疗。

本病治疗重点是纠上脱水、酸中毒和低血钾症。轻症可用0RS液(口服补液疗法),重者需要静脉补液.首选“5:4:1”液,即每1000ml液体加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氯化钾1g。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引起的肠炎的治疗,同细菌性痢疾的治疗,重症者应用抗生素。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引起的肠炎的治疗,是否应该使用抗菌药,学术上尚无定论。有学者提出,抗菌药对本病不能缩短病程,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有可能促进释放Vero毒素,导致合并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的发生,因此提出要避免使用抗牛素。

但也有学者提出,原则上可按其他感染性腹泻来处理。重症应使用抗生素,如①环丙沙星、②盐酸黄连素等;

轻症,可采用肠黏膜保护剂①思密达或②微生态凋节剂。同时,注意,纠正脱水,加强支持疗法。合并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者,按HUS(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抢救。HUS的治疗:

(1)治疗肾衰:按急性肾衰处理,保证足够热量,严格限制人量,每日液体总量为前一天的丢失量加300—500mi,儿童加400ml/m2体表面积。必要时血液透析。无尿24小时以内者。透析效果好。(2)输血:血红蛋白50g/L以下者静脉输新鲜红细胞,以次2.5~5ml/kg每6~12小时1次,维持血红蛋白在7()~80g/L。必要时输血小板。

(3)其他:肝素与激素的应用,学术上有不同看法,应慎用。

5.肠集聚粘附性大肠杆菌(EaggEC)引起的肠炎的治疗,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的肠炎的治疗。

(五)监测:感染性腹泻属于中国丙类传染病,在各省没有监测点,负责对包括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性腹泻在内的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工作。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的监测工作主要是对腹泻患者、重点人群、食品、粪便、苍蝇等进行监测。在监测点内对改水、粪管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其他防疫措施作出科学评价。(六)控制措施 1.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发生。(2)预防接种:目前尚没有成熟的、可供大范围使用的疫苗。

(3)预防原则:应以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应特别注意预防暴发和流行。

2.患者、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发现患者及时报告;立即隔离及治疗患者;采样做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尽快查明病原;

对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随时消毒;对患者直接接触的环境进行消毒;对接触者进行管理,必要时给予预防服药。

3、流行期措施:流行期应采取紧急措施,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和范围。

医疗机构做到早诊断,早报告。对患者做好隔离、消毒知识的宣传,落实各项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卫生监督,管好食品和集市贸易,进行饮水消毒。对暴发疫情应立即作出疫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应尽快查明暴发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

一、增 菌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验。除了易腐食品在检验之前应预冷藏外,一般不冷藏。

以无菌手续称取检样25g,加在225ml营养肉汤中,以均质器打碎1分钟或用乳钵加灭菌砂磨碎。取出适量,接种乳糖胆盐培养基(测大肠菌群的培养基),以测定大肠菌群MPN,其余的移人500ml广口瓶内,于36℃土1℃培养6小时。

挑取l环,接种于1管30ml肠道菌增菌肉汤内,于42℃培养18小时。

二、分 离

将乳糖发酵阳性的乳糖胆盐发酵管和增菌液分别划线接种麦康凯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污染严重的检样,可将检样匀液直接划线接种麦康凯或伊红美蓝平板,于36℃±1℃培养18~24小时,观察菌落。

不但要注意乳糖发酵的菌落,同时也要注意乳糖不发酵和迟缓发酵的菌落。

三、生化试验

1、自鉴别平板上直接挑取数个菌落分别接种三糖铁琼脂(TSI)或克氏双糖铁琼脂(KI)。

同时将这些培养物分别接种蛋白胨水、半固体、pH7.2尿素琼脂、KCN肉汤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以上培养物均在36℃培养过夜。2.TSI(三糖铁琼脂)斜面产酸或不产酸,底层产酸,H2S阴性,KCN阴性和尿素阴性的培养物为大肠埃希菌。

TSI(三糖铁琼脂)底层不产酸,或H2S、KCN、尿素有任意一项为阳性的培养物,均非大肠埃希菌。必要时做氧化酶试验和革兰染色。

四、血清学试验

1、假定试验 挑取经生化试验证实为大肠埃希菌的琼脂培养物,用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②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和③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多价O血清和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

当与某一种多价O血清凝集时,再与该多价血清所包含的单价O血清作试验。如与某一个单价O血清呈现强凝集反应,即为假定试验阳性。

2、证实试验 制备O抗原悬液,稀释至与Mac Farland3号比浊管相当的浓度。原效价为1:160~1:320的O血清,用0.5%盐水稀释至1:40。稀释血清与抗 原悬液在10mm×75mm试管内等量混合,作单管凝集试验。

混匀后放于50℃水浴箱内,经16小时后观察结果。如出现凝集,可证实为该O抗原。(一)病原学:

沙门菌属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但对人致病的仅少数,如引起①肠热症的伤寒、②副伤寒甲和③乙沙门菌,以这类菌的感染最多见(①肠热症的伤寒、②副伤寒甲和③乙沙门菌)

其他对动物致病,有些菌种偶儿可传染给人,引起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如①鼠伤寒沙门菌(最常见)、②肠炎沙门菌、③鸭沙门菌、④猪沙门菌等,其中以鼠伤寒沙门菌最常见。

沙门菌属除鸡沙门菌和雏沙门菌,都有周身鞭毛。一般无荚膜。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五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沙门菌属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大多产生硫化氢。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沙门菌均产酸产气。

伤寒沙门菌(一十一一)、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一十一一)、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一十一V)和鼠伤寒沙门菌(一十一V)的IMViC(吲哚形成、甲基红反应、VP反应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的结果分别为一十一一、一十一一、一十一V、一+一V。沙门菌的生化检验主要用于菌属鉴别。

伤寒沙门菌与大肠埃希菌在糖发酵方面的主要差别之一在于伤寒沙门菌不分解乳糖。(大肠埃希菌分解乳糖)对沙门菌的选择分离培养可用SS琼脂,在SS琼脂上其菌落呈现微黄色或无色。在发病早期(一般l周内)可从血液中分离到该菌,且此时从血液中的分离率最高;

l周后可从粪便或尿中分离到,发病第3周时采取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分离率最高;骨髓培养是细菌学确诊的最好方法,在发病第1周时也较高,检出率可达到90%以上。胆汁标本也可以进行分离。

沙门菌属抗原非常复杂,其分类也很复杂。完整的血清学分类仅包括具有分类诊断意义的3类抗原:即O抗原、H抗原和K抗原,另外K抗原又有两种,即Vi抗原和M抗原(Vi抗原和M抗原属于K抗原)。O抗原系耐热性菌体抗原,由多糖—磷脂复合物组成; H抗原系不耐热抗原,存在于鞭毛中,由鞭毛素组成;

K抗原存在于荚膜或被膜中,其中Vi抗原是覆盖在细菌细胞壁LPS(脂多糖)外的荚膜多糖抗原。伤寒沙门菌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具有Vi抗原。

O抗原由多个成分组成,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菌大多数属A—E组,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类抗体。H抗原分第1相和第2相,第l相特异性高,第2相特异性低,每组内根据H抗原不同可再分为种或型,H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等少数菌新从患者标本中分离时有Vi抗原,存在于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效价低,当体内有菌存在时有一定量抗体,细菌清除后,抗体随之消失,故测定(Vi抗原属于K抗原分类)有助于检出伤寒带菌者。

同一种或同一血清型的沙门菌,有时可用噬菌体进一步分为若干噬菌体型,在流行病学上可用于追踪传染源和调查传播途径。

沙门菌的抗原有时发生变异,这对菌型诊断及在制备菌苗上有重要意义,变异的类型包括○1H—O、○2S-R、○3V-W变异和位相变异。

肥达试验为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

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病原菌的一种血清学试验。在病起的第2周,血清中抗体就可有较明显增多,恢复期达到高峰。

一般O凝集价≥l:80,H凝集价≥l:160时才有诊断价值,有时单次效价增高不能定论,病程中应逐周复查,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加≥4才有意义。IgM类O抗体出现较早,持续约半年,消失后不易受伤寒等病原菌的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重新出现。IgG类H抗体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达数年,消失后易受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能短暂重现。因此若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伤寒或副伤寒感染的可能性大;如两者均低,则患伤寒的可能性甚小;若O不高H高,有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是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如O高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如肠炎沙门菌)。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试验始终在正常范围内,可能是早期使用大量抗生素,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二)流行病学

人是伤寒副伤寒的贮主,少数情况下,家畜家禽也可能是副伤寒的贮主。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3周,由患者、带菌者的粪便或尿污染食物和水而传播。传播因素还包括生活用品、苍蝇等,还可经接触动物传播。

未感染过或未接种过菌苗的人或动物均易感,伤寒沙门菌为胞内寄生菌,病愈后有较牢固免疫力。(三)临床表现

1、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由伤寒沙门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前驱期症状有 发热、不适、全身疼痛等。

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出现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显著,皮肤出现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明显下降。严重的有出血或肠穿孔并发症。肾中的细菌可随尿排出。以上病变在疾病的第2~3周出现。若无并发症,自第2周以后病情开始好转。

2、炎型(食物中毒)沙门菌: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由摄人大量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

潜伏期6—24小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在3~5天内较快恢复。偶尔低热持续,腹泻不停,可长达10一14天。病后很少有慢性带菌者。常为集体性食物中毒。

3、败血症沙门菌:多见于儿童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肠道中的病菌人血,转移至多个组织、器官导致感染,例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但胃肠炎很少见。(四)预防

应切实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认真开展以“三管一灭‟‟(管水、管食物、管粪便和消灭苍蝇)为中心的群众性卫生活动,防止水源和食品污染。对伤寒的预防,疫苗的接种也是措施之一。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伤寒疫苗的接种)伤寒疫苗为Vi疫苗。

(五)实验室:沙门菌检验

1、前增菌和增菌

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均应经过前增菌。鲜肉、鲜蛋、鲜乳或其他未经加工的食品不必经过前增菌。

2、分离

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亚硫酸铋琼脂平板和一个DHL琼脂平板(或HE琼脂平板、WS或LS琼脂平板)。两种增菌液可同时划线接种在同一个平板上。于36℃±1分别培养18~24小时(DHL、HE、WS、SS)或40—48小时(BS),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特征。

3、生化试验

(1).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直接挑取数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三糖铁琼脂。在三糖铁琼脂内,肠杆菌科常见属种的反应结果不同。

在三糖铁琼脂内只有斜面产酸并同时硫化氢(H2S)阴性的菌株可以排除,其他的反应结果均有沙门菌的可能,同时也均有不是沙门菌的可能。(2)、在接种三糖铁琼脂的同时,再接种蛋白胨水(供作靛基质试验)、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及对照培养基各1管,于361℃±1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按表7—3判定结果。(看结果在后面)

4、血清学分型鉴定(1)抗原的准备

一般采用1.5%琼脂斜面培养物作为玻片凝集试验用的抗原。

O血清不凝集时,将菌株接种在琼脂量较高的(如2.5%~3%)培养基上再检查;如果是由于Vi抗原的存在而阻止了O凝集反应时,可挑取菌苔于1ml生理盐水中做成浓菌液,于酒精灯火焰上煮沸后再检查。H抗原发育不良时,将菌株种在0.7%~8%半固体琼脂平板的中央,俟菌落蔓延生长时,在其边缘部分取菌检查;

或将菌株通过装有0.3%~0.4%半固体琼脂的小玻管l一2次,自远端取菌培养后再检查。(2)O抗原的鉴定

用A—F多价O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在生理盐水中自凝者为粗糙形菌株,不能分型。

被A—F多价O血清凝集者,依次是O4;O3、10;O7;O8;O9;O2 和O11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O群。

被O3、10血清凝集的菌株,再用O10、O15、O34、O19单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判定E1、E2、E3、E4各亚群,每一个O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O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O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O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不被A~F多价O血清凝集者,先用57种或163种沙门菌因子血清中的9种多价O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血清凝集,则用这种血清所包括的O群血清逐一检查,以确定O群。(3)H抗原的鉴定

属于A~F各O群的常见菌型,依次用H因子血清检查第1相和第2相的H抗原。

不常见的菌型,先用163种沙门菌因子血清中的8种多价H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或两种血清凝集,则再用这一种或两种血清所包括的各种H因子血清逐一检查,以确定第l相和第2相的H抗原。

每一个H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H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H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H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检出第1相H抗原而末检出第2相H抗原的或检出第2相H抗原而未检出第1相H抗原的,可在琼脂斜面上移种1~2代后再检查。如仍只检出一个相的H抗原,要用位相变异的方法检查其另一个相。单相菌不必作位相变异检查。

位相变异试验方法如下:(1)小玻管法:将半固体管(每管约1~2m1)在酒精灯上溶化并冷至50℃,取已知相的H因子血清0.05~0.1ml,加入溶化的半固体内,混匀后,用毛细吸管吸取分装于供位相变异试验的小玻管内,俟凝固后,用接种针挑取待检菌,接种于一端。将小玻管平放在平皿内,并在其旁放一团湿棉花,以防琼脂中水分蒸发而于缩,每天检查结果,待另一相细菌解离后,可以从另一端挑取细菌进行检查。培养基内血清的浓度应有适当的比例,过高时细菌不能生长,过低时同一相细菌的动力不能抑制。一般按原血清l:200~1:800的量加入。

(2)小倒管法:将两端开口的小玻管(下端开口要留一个缺口,不要平齐)放在半固体管内,小玻管的上端应高出于培养基的表面,灭菌后备用。

临用时在酒精灯上加热溶化,冷至50℃,挑取因子血清1环,加入小套管中的半固体内,略加搅动,使其混匀;

俟凝固后,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小套管中的半固体表层内,每天检查结果,待另一相细菌解离后,可从套管外的半固体表面取菌检查,或转种1%软琼脂斜面,于37℃培养后再做凝集试验。

简易平板法:将0.7%~0.8%半固体琼脂平板烘干表面水分,挑取因子血清l环,滴在半因体平板表面,放置片刻,待血清吸收到琼脂内,在血清部位的中央点种待检菌株,培养后,在形成蔓延生长的菌苔边缘取菌检查。

(4)、Vi抗原的鉴定:用Vi因子血清检查。已知具有Vi抗原的菌型有:①伤寒沙门菌,②丙型副伤寒沙门菌,③都柏林沙门菌。

5、菌型的判定和结果报告:综合上述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鉴定的结果,按照常用沙门菌抗原表或有关沙门菌属抗原表判定菌型,并报告结果。(一)病原学

志贺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需氧,无鞭毛、不能运动,引起细菌性痢疾。

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分为A、B、C、D四群,其中A群为痢疾志贺菌,B群为福氏志贺菌,C群为鲍氏志贺菌,D群为宋内志贺菌。

志贺菌的主要毒力因素包括:○1其表面结构脂多糖、○2细菌侵袭性以及○3分泌的志贺毒素。

志贺毒素由A和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位,能抑制蛋白合成。

志贺菌A群Ⅰ型产生的志贺毒素具有○1神经毒、○2细胞毒和○3肠毒性。目前已知各群志贺菌的侵袭相关基因都位于质粒上。

志贺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D群的宋内志贺菌:培养中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其O抗原为群特异性抗原,K抗原为型特异型抗原,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

(总结 志贺菌:革兰阴性,需氧,无鞭毛、不能运动、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D群的宋内志贺菌:培养中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二)流行病学

志贺菌菌型较多,菌群分布随国家、地区、年份的不同而有不同,基本上发展中国家以A、B、C群多见,而发达国家以D群感染为主。

目前在我国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多,其次是D群。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排出,通过污染食物、水、生活接触或借苍蝇传播等,使易感的接触者发病。

人对志贺菌较易感,10~200个细菌就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志贺菌痢疾(A群为痢疾志贺菌)在中国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多见。

志贺菌感染的一些特点包括:(A群)痢疾志贺菌感染患者病情较重,(D群的)宋内志贺菌多引起轻型感染,(B群)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急性中毒性菌痢以小儿多见;感染后免疫期短。(三)病原分离

取新鲜粪便粘液或脓血部分接种于SS琼脂选择培养基上,并按常规鉴定菌群与菌型。注意在三糖铁培养基上,痢疾志贺菌与伤寒沙门菌的表现相似。需要增菌时,如自可疑食品中进行分离,可先用GN增菌液增菌,提高检出率。(四)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的(志贺菌)诊断原则为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需依赖于病原学检查。

志贺菌根据症状体征可诊断为○1急性非典型菌痢、○2急性典型菌痢、○3急性中毒型菌痢和○4慢性菌痢。

志贺菌感染病程在2个月以上属慢性。(五)防治原则

1.预防: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应特别注意预防暴发或流行。

2.治疗:一般对症治疗中注意进易消化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ORS),必要时ORS(口服补液盐)和静脉输液同时应用。

病原治疗中,细菌性痢疾可以是自限性的,一般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抗生素。对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抗生素治疗可缩短病程、减轻病情和缩短排菌期。

对休克型菌痢进行抗感染、抗休克处理。对脑型菌痢需抗感染、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六)实验室志贺菌检验

1、增菌

称取检样25g,加入装有225mLGN增菌液的500ml广口瓶内,固体食品用均质器以8000~10000转/分打碎1分钟,或用乳钵加灭菌砂磨碎,粉状食品用金属匙或玻璃棒研磨使其乳化,于36℃培养6~8小时。培养时间视细菌生长情况而定,当培养液出现轻微混浊时即应中止培养。

2、分离和初步生化试验

(1)、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HE琼脂平板或SS琼脂平板1个;另取l环划线接种子麦康凯琼脂平板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1个,于36℃培养18~24小时,志贺菌在这些培养基上呈现无色透明不发酵乳糖的菌落。

(总结:志贺菌在HE琼脂平板或SS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志贺菌)在这些培养基上呈现无色透明不发酵乳糖的菌落)。

(2)、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葡萄糖半固体各1管。一般应多挑几个菌落,以防遗漏,经36℃培养18~24小时,分别观察结果。(3)、下述培养物可以弃去。

①在三糖铁琼脂斜面上呈蔓延生长的培养物。

②在18~24小时内发酵乳糖、蔗糖的培养物。(因为志贺菌不发酵乳糖、蔗糖的培养物)

③不分解葡萄糖和只生长在半固体表面的培养物。(因为志贺菌分解葡萄糖和不能只生长在半固体表面的培养物)

④产气的培养物。(因为志贺菌产酸不产气)

⑤有动力的培养物。(因为志贺菌无鞭毛、不能运动所以无动力的培养物)⑥产生硫化氢的培养物。(因为志贺菌不产生硫化氢的培养物)

(4)凡是乳糖、蔗糖不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福氏志贺菌6型可产生少量气体),无动力的菌株,可做血清学分型和进一步的生化试验。

3、血清学分型和进一步的生化试验(1)、血清学分型 挑取三糖铁琼脂上的培养物,做玻片凝集试验。先用4种志贺菌多价血清检查,如果由于K抗原的存在而不出现凝集,应将菌液煮沸后再检查;如果呈现凝集,则用A1、A2、B群多价和D群血清分别试验。如系B群福氏志贺菌,则用群和型因子血清分别检查。可先用群因子血清检查,再根据群因子血清出现凝集的结果,依次选用型因子血清检查。

4、种志贺菌多价血清不凝集的菌株,可用鲍氏多价1、2、3分别检查,并进一步用1~15各型因子血清检查。

如果鲍氏多价血清不凝集,可用痢疾志贺菌3~12型多价血清及各型因子血清检查。(2)进一步的生化试验

在作血清学分型的同时,应作进一步的生化试验,即:○1葡萄糖铵,○2西蒙柠檬酸盐,○3赖氨酸和○4鸟氨酸脱羧酶,○5pH7.2尿素,○6KCN生长,以及○7水杨苷的分解。除宋内菌和鲍氏13型为鸟氨酸阳性外,志贺菌属的培养物均为阴性结果。必要时还应做革兰染色检查和氧化酶试验,应为氧化酶阴性的革兰阴性杆菌。生化反应不符合的菌株,即使能与某种志贺菌分型血清发生凝集,仍不得判定为志贺菌属的培养物。

已判定志贺菌属的培养物,应进一步作5%乳糖发酵,甘露醇、棉子糖和甘油的发酵和靛基质试验。志贺菌属4个生化群的培养物,应符合该群的生化特性。但福氏6型的生化特性与A群或C群相似。

3、结果报告:综合生化和血清学的试验结果判定菌型并作出报告。一)病原学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是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与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构成了这个属的3个主要致病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小杆菌,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0℃~42℃时均可生长,是肠道致病菌中能在4℃生长的少数细菌之一(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鉴定主要依靠27种生化反应和动力试验,本病原体在37℃生长时无动力,而在25℃~28℃生长时有动力形成。该病原体常污染多种食品和水源。

(总结: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该菌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 肠道致病菌中能在4℃生长的少数细菌之一,37℃生长时无动力,而在25℃~28℃生长时有动力形成。腹泻病种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有如下特征:

1、抗原:这种病原体有革兰阴性肠杆菌特异性的多糖抗原和肠道菌的共同抗原,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血清型是根据脂多糖O抗原确定的。

现在国际上常报告的有57个抗原因子,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成50多个血清型。

2、V、W因子:由质粒编码的抗原,是—种毒力决定因子,也是毒力的标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37℃生长时需要钙离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而在25℃~28℃生长时不需要钙离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3、自凝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组织培养液内37℃培养1天,发生自凝,而在25℃则不发生自凝。

目前的研究已证实这种自凝作用是由质粒编码的外膜蛋白A(YOPA)引起的。(YOPA—外膜蛋白A)

4、侵袭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能侵入肠上皮细胞,并且能侵入到人工培养的Hep-2及Hela细胞内,这种侵入性是由染色体编码的侵袭素所决定的。

目前还发现染色体上有另一基因位点,称作粘附侵袭位点(ail),编码的—种蛋白质,是介导低水平的粘附侵袭作用。

5、外膜蛋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都具有一个约60kb的占力质检,编码10多种外膜蛋白(YOPs),现已证实这些外膜蛋白中的—些与致病密切相关。

有关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体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二)临床表现:

1、急性肠炎和急性胃肠炎: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别,表现为腹泻和发热,病情轻重不一,部分患者伴有腹痛和呕吐。

2.有类似于阑尾炎的症状:有报道在外科手术后的阑尾内容物中分离别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3、慢性反应性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这两种症状(慢性反应性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引起的机制可能相似,很有可能都是该菌肠道感染后的迟发型免疫后遗症。

目前的研究发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质粒编码的外膜蛋白A(YopA)是引起关节炎的关键因素,有学者推测该菌产生的超抗原也是引起这两种症状(慢性反应性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另一个原因。

4、耶氏肝炎:前苏联和我国学者都发现该菌感染可引起肝炎,称“耶氏肝炎”。这种病原体引起的与②病毒性肝炎症状相似。区别是前者(①肝炎)高热、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然后根据血清学和病原体检测作出进一步诊断。

5、其他:还有一些少见症状,如败血症等全身性症状。这些症状虽然少见,但死亡率较高。(三)诊断标准

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诊断。

在未分离到病原体之前,应根据临床症状(先有发热、腹泻,不久发生咽喉炎、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关节炎以及结节性红斑等)作出初步诊断。

目前还发展了一些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利于对该菌的感染作出快速诊断,如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针对于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检查技术等。但这些方法推广却受到一定限制。

(四)治疗原则: 一般说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症状较轻,主要采取支持疗法,症状很快消失。对于一些严重病例,特别是一些肠外型的感染应及时采用抗生素治疗。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常用的药物是链霉素和庆大霉素)

(五)监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常存在于一些冷藏食品中,这类感染通常称作“冰箱病”因此食品检验是对该菌最好的监测方法。(六)控制措施:

1.控制传染源:(1)发现和治疗患者,执行隔离制度,以免病菌扩散。(2)在我国,牛、猪等家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加强管理,防止排泄物污染水源和食物。(3)有一些鼠类和昆虫也是携带有对人类致病性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因此消灭也是防治该病的主要环节。2. 切断传播途径:(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2)保护水源。

3. 个人防护:(1)讲究个人卫生,不食不洁食物,防止病从口入。(2)不喝牛水(水源极易被该菌污染)和未消毒的牛奶。(一)病原学:

弯曲菌为革兰阴性菌,为严格的微需氧菌。镜下观察菌细胞末端是尖的,且形态细长,呈弧形、螺旋形或“海鸥展翅”状,一端或两端各有一根鞭毛。(二)流行病学:

弯曲菌为人兽共患病,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家禽和家畜,也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也可以成为传染源。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进食污染的食物和水。人群普遍易感。本病(空肠弯曲菌)的胃肠炎症状表现不一,可由无症状的带菌、轻型腹泻以至严重腹泻,潜伏期为l一10天,多数为3~5天。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等。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

空肠弯曲菌是弯曲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感染后可表现为轻微的胃肠炎或重型的小肠结肠炎。近年报道该菌(空肠弯曲菌)感染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三)病原分离 取新鲜粪便标本或肛拭子插入C—B运送培养基,在24小时内或经增菌后接种于相应抗生素的硫乙醇酸钠培养基(空肠弯曲菌),置42℃、微氧(浓度5%~10%)、高二氧化碳(3%~4%)的条件下培养约48小时。作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以进一步确定细菌种。(一)克雷伯菌属(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克雷伯菌属细菌一般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能引起多种感染。对人类关系密切的有①肺炎克氏菌和②臭鼻克氏菌和③鼻硬结克氏菌。

肺炎克氏菌是形态较短粗的革兰阴性杆菌,常见端端排列,无鞭毛,多数有菌毛,有较厚的荚膜。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大,呈粘液状,相互融合,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

肺炎克氏菌是除大肠杆菌外的最重要条件致病菌,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细菌。

存在于人类肠道、呼吸道及水和谷物中,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或应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而引起感染。

常见有支气管炎、肺炎、泌尿道和创伤感染,有时导致严重的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等。(二)变形杆菌属(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变形杆菌属中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包括①普通变形杆菌和②奇异变形杆菌,为多形性的革兰阴性杆菌,可为球形或丝状,无荚膜,幼龄培养物中有周身鞭毛,运动活泼。有菌毛,可粘附至植物和真菌细胞表面,但不与动物组织细胞或红细胞表面吸附。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在固体培养基上常呈扩散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形的层层波状菌苔,称为迁徙xi(迁移的意思)生长现象。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现象。能迅速分解尿素,是本属的一个重要特征。个别菌株发酵乳糖。变形杆菌根据菌种抗原分群,再以鞭毛抗原分型,现至少分为100多个血清型。

X19、X2、和XK菌株含有特殊菌体O抗原,可与某些立克次体的部分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故可替代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此称为外斐试验,以辅助诊断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

变形杆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人和动物肠道也经常存在。对人类一般不致病,在特定条件下可单独或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

变形杆菌是尿道感染最常见菌之一,其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氨,使尿液pH增高,碱性环境有利于变形杆菌的生长。

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的形成与变形杆菌属可能也有关,因该菌属可使尿碱化促进磷酸铵镁结石的形成。变形杆菌还能引起皮肤、耳、乳突小房、眼等局部感染,以及腹膜炎、败血症等,有的菌株可引起食物中毒。

(三)肠杆菌属(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为革兰阴性的杆菌或球杆菌,具周鞭毛,能运动,有些菌株有荚膜,无芽胞。兼性厌氧,无特殊营养要求,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在营养培养基中均匀浑浊,有菌膜。对大多数对糖类产酸产气,但44.5℃只产酸不产气,IMViC(吲哚形成、甲基红反应、VP反应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反应大多为+ +--。

是肠杆菌科中最常见的环境菌群,但不是肠道的常居菌群。在水和日常食品中比埃希菌属更常见,常自尿道感染和败血症时分离出,为机会病原菌(肠杆菌)。(肠杆菌比大肠埃希菌感染更常见)(四)沙雷菌属(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与医学有关的是①粘质沙雷菌和②液化沙雷菌,革兰阴性菌,具周鞭毛、能运动,一般无荚膜,不产芽胞。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菌落不透明,常呈白色、粉红色或红色。

液体培养物形成菌膜。触酶强阳性,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气或不产气,VP阳性,DNA酶阳性,少数菌株可产生非水溶性红色色素,临床分离的粘质沙雷菌35℃大多不产色,转种22℃培养数天后可恢复产色。为环境常居菌群,常导致医院内感染,为机会病原菌。(五)哈夫尼菌属(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只有1个种,即蜂房哈夫尼菌。革兰阴性杆菌,具周鞭毛,无荚膜,不产芽胞。兼性厌氧菌,菌落光滑、湿润、半透明,呈灰色带亮的表面和完整的边缘,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本菌的动力和许多生化反应在35℃时为阴性。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

为周围环境常居菌,常导致医院内感染,为机会性病原菌。(六)普城菌属(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革兰阴性菌,两端钝圆,有多形性,有周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无荚膜。

兼性厌氧菌,在25℃时动力比35℃时好。菌落小而透明,在含①胆盐培养基上较扁平和透明,在②SS琼脂上产硫化氢,中心黑色(普城菌培养基的生长特点SS)。

液体培养时,培养基均匀浑浊生长,表面有菌膜,管底有沉淀。尿素和苯丙氨酸酶阳性,乳糖阴性,枸橼酸盐和阿东醇阳性,而鸟氨酸阴性。

为常见的环境和肠道寄居的正常菌群,也是医院内感染常见的机会菌,常分离自腹泻和尿道感染。(七)摩根菌属(肠道菌疾病检验—肠道属)

革兰阴性菌,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与普城菌属的一致。

某些株30℃以上不形成鞭毛和不能运动。尿素和苯丙氨酸酶阳性,乳糖阴性,枸橼酸盐和阿东醇阴性,而鸟氨酸阳性。

为常见的环境和肠道寄居的正常菌群,也是医院内感染常见的机会菌,常分离自腹泻和尿道感染。(一概述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会引起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多为慢性腹泻,或在急性发作后经常再发如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中,以原虫尤其是最常见的隐孢子虫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往往病程迁延,治疗困难,已成为艾滋病死亡原因之一(寄生虫性腹泻)。

去某些地区旅游会导致较高的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性腹泻。现已知能引起寄生虫性腹泻的寄生虫有50多种。

寄生虫性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为①渗出型、②渗透型、③分泌型、④脂肪泻及肠外致病等。寄生虫性腹泻与其他肠道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往往难以鉴别,但有些流行病学和临床体征方面还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寄生虫性腹泻):潜伏期长,起病缓慢;呈地方性分布特征;发热少见;在艾滋病相关腹泻中常见;蠕虫性腹泻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确诊须依据病原学检查;针对病原治疗有效。(二)阿米巴痢疾(寄生虫性腹泻—肠道菌疾病检验)

其病原体为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中有90%为无症状的携带者,约10%的感染者由于阿米巴滋养体侵袭肠壁组织引起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等症状。本病易复发、迁延成慢性。如病原体由肠道借血流或直接蔓延而侵入肠外组织,则产生相应脏器的阿米巴病等肠外并发症。

最常见为①阿米巴肝脓肿,其次还有②阿米巴肺脓肿、③脑脓肿及其他部位的脓肿。溶组织内阿米巴有①滋养体和②包囊二期。滋养体又分为大小两型

①寄生于结肠肠腔或肠壁内,以二分裂法繁殖。主要传染源为无症状带包囊者、慢性患者和恢复期患者其粪便中不断排出包囊。

②急性期患者主要排出包囊,故不成为主要传染源。该病的传播主要通过包囊污染饮水、食物等而感染。污染的手、苍蝇、蟑螂等可携带包囊而传播。粪便中检出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三)蓝氏贾第鞭毛虫(寄生虫性腹泻—肠道菌疾病检验)

蓝氏贾第鞭毛虫属于寄生于肠道的一种鞭毛虫,营二分裂繁殖。其生活史分①滋养体和②包囊两个时期,与之相应,其形态也有这两种。

第四篇:微生物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1.目的

规范无菌操作流程,减少及避免发生染菌现象出现。

2.使用范围

无菌室及洁净区的操作。

3.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3.1 环境要清洁,在每次无菌操作结束后都需要对环境进行清理、清洗;且避免操作前进行清扫。

3.2 做好个人卫生,进入无菌室前需修剪指甲、洗手,穿好无菌服,帽子需遮住所有头发,口罩遮住口鼻。

3.3 在无菌操作时,不可讲话,打喷嚏,对怀疑染菌的无菌物品,不可使用。

4.内容

4.1.1准备: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备齐用物(如: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斜面、平皿、摇瓶、75%酒精棉、无菌水等);核对无菌用品,接种菌种的种类、型号。

4.1.2 所有实验使用的物品都需要进行消毒、灭杀;进入洁净区前需要经传递窗进行紫外表面消毒30min以上;

4.1.3 开始实验前需要打开超净台的紫外灯,消毒半个小时以上;超净台避免放入过多的物品(一般只放入当次的实验所有的物品),所使用的试剂和耗材都需事先进行灭菌(灭菌日期超过4天的需重新消毒)。

4.1.4 进入洁净区前关闭紫外灯,并打开风机,等待半个小时以上,使臭氧尽量排放干净。4.1.5 除去手腕等部位的饰品,穿好无菌服,戴好头套、口罩,做到“三不漏”:不暴漏头发,不暴漏口鼻,不暴漏躯干皮肤和衣物。4.1.6双手要进行清洗、消毒。

4.1.7要经风淋室风淋30秒后再进入洁净室。4.1.8在局部百级区域操作要戴一次性无菌手套。4.1.9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超过4人/间)并尽量减少人员走动。4.1.10 所有要放入超净工作台的物品都需进过消毒液喷洒擦拭消毒。

4.1.11无菌物品若取离超净台则视为已污染,不得放回再用;无菌液体在取离超净台前必须密封其开口;密封的无菌液体容器在放入超净台后,对其开口前须对开口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烤。

4.1.12在拆开任何一次性无菌使用耗材的包装时都要在超净台内完成,并须同时保证与细菌直接接触的使用端/面不得与超净台内的任何物品发生触碰。4.1.13工作台面上的用品要放置有序、布局合理,一般说酒精灯(当工作不需要时也可不用)在中间,右手使用的物品在右侧,左手使用的物品在左侧。工作时忌忙乱而要有序。4.1.14 开始操作前先用医用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4.1.15点燃洁净工作台内的酒精灯,在打开/关闭试剂瓶口、试管口时应将瓶口或者试管口过火;接种针、接种环在使用前或在与台面发生碰触后应经过火焰的灼烧;接种针/接种环过火操作方法为:使其头部到身部反正面在火焰上各烤燎通红;烧过的器械要冷却后才能使用,以免对细菌造成损伤。

4.1.16操作前试管(或摇瓶)口需要在火焰上方反转镣铐两周。4.1.17操作时左手拿试管(或摇瓶),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操作接种针(接种环),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夹住瓶塞,取下瓶塞,瓶塞再反转镣铐两周后开始操作。4.1.18在超净台内,尽量避免瓶口长时间敞开直立。

4.1.19盖封瓶口时,应将瓶口和瓶盖内面各自在火焰上燎烤两周再盖上瓶盖。

4.1.20实验用胶塞、橡皮乳头等橡胶和塑料用品在过火焰时也不能时间过长,以免烧焦产生有毒气体,危害培养的细胞。4.2 无菌液体标准转移程序:

4.2.1无菌液体的转移须在超净台进行,转移过程要尽量保持密闭,必须用移液管或移液器来完成操作;

4.2.2 移液管上方口应塞入棉絮(脱脂棉),用牛皮纸包好进行消毒灭杀;

4.2.3无菌液体瓶再封口时,须将瓶口和瓶盖分别燎烤2周后再封盖;封盖后须贴上相应的标签;

4.2.4在使用移液管转移液体时,应保证移液管尖端距移液器边缘1cm以上;在使用移液管时,每次液体吸入量不应超过移液管的警示标记,更不能触及移液管上方的防尘棉絮;在使用移液管移出废液时,移液管尖端应距废液缸5cm以上;在将细胞悬液转移至培养瓶中时,移液管尖端应距培养瓶0.5cm以上;

4.2.5放置吸管时管口应向下倾斜,以防液体倒流入橡皮乳头内而引起污染或者损坏电动移液枪;

4.2.6向离心管、细胞冻存管、培养瓶、培养皿内添加液态物质时,所加入的量不应超过管上所标示的最大量;

4.2.7实验人员在操作时,应保证开口离心管或开口试剂的上方为不可逾越区;严格禁止采用双臂交叉的方式来拿取尚在开口状态的离心管或试剂瓶;在面向操作台工作时勿大声讲话或咳嗽,以免喷出的唾沫把细菌带入工作台面发生污染;

4.2.8在使用细胞刮刀时,手握部位应尽量远离培养瓶口,以防污染;

4.2.9如果在转移任何液态物质的过程中出现滴漏,则应立即使用消毒液浸泡的棉球或纱布擦净;

4.2.10使用完毕的实验耗材应在第一时间内处理完毕,避免堆积在超净台内或层流罩上,以防污染;

4.2.11当所有操作完成后,应及时使用消毒液对台面进行清理;擦拭完毕后再开启紫外灯照射一个小时。

第五篇: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要求

自来水水池至少有两个,工作台,药品试剂柜,超净工作台(无菌室),灭菌锅,培养箱,冰箱,干燥箱,电子天平,显微镜,平皿,试管,三角瓶等玻璃器皿。这些都是必备基本设备,只要能摆放的下就可以。

一、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二、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

(一)准备室

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

(二)洗涤室

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

(三)灭菌室

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

(四)无菌室

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在微生物工作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1.无菌室的设置

无菌室应根据既经济又科学的原则来设置。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无菌室应有内、外两间,内间是无菌室,外间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过大,以便于空气灭菌。最小内间面积2×2.5=5m2,外间面积1×2=2m2,高以2.5m以下为宜,都应有天花板。

(2)内间应当设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波动,门应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外间的门最好也用拉门,要设在距内间最远的位置上。(3)在分隔内间与外间的墙壁或“隔扇”上,应开一个小窗,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以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降低污染程度。小窗宽60cm、高40cm、厚30cm,内外都挂对拉的窗扇。

(4)无菌室容积小而严密,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很高,故应设置通气窗。通气窗应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即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最好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百叶窗,内层可用抽板式窗扇。通气窗可在内室使用后、灭菌前开启,以流通空气。有条件可安装恒温恒湿机。

2.无菌室内设备和用具

(1)无菌室内的工作台,不论是什么材质、用途的,都要求表面光滑和台面水平。

(2)在内室和外室各安装一个紫外灯(多为30W)。内室的紫外线灯应安装在经常工作的座位正上方,离地面2m,外室的紫外线灯可安装在外室中央。

(3)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盛有来苏儿水的瓷盆和毛巾、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等。

(4)内室应有酒精灯、常用接种工具、不锈钢制的刀、剪、镊子、70%的酒精棉球、工业酒精、载玻璃片、特种蜡笔、记录本、铅笔、标签纸、胶水、废物筐等。3.无菌室的灭菌消毒

(1)薰蒸:这是无菌室彻底灭菌的措施。无菌室使用了较长时间,污染比较严重时,应进行薰蒸灭菌。可用甲醛、乳酸或硫磺薰蒸。(2)喷雾: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喷雾可促使空气中微粒及微生物沉降,防止桌面、地面上的微尘飞场,并有杀菌作用。可用5%石炭酸喷雾。

(3)紫外线照射: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紫外线有较好的杀菌效果。通常应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

(五)恒温培养室1.培养室的设置

(1)培养室应有内、外两间,内室是培养室,外室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大,以利于空气灭菌,内室面积在3.2×4.4=14m2左右,外室面积在3.2×1.8=6m2左右,高以2.5m左右为宜,都应有天花板。

(2)分隔内室与外室的墙壁上部应设带空气过滤装置的通风口。(3)为满足微生物对温度的需要,需安装恒温恒湿机。(4)内外室都应在室中央安装紫外线灯,以供灭菌用。2.培养室内设备及用具(1)内室通常配备培养架和摇瓶机(摇床)。常用的摇瓶机有旋转式、往复式两种。(2)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70%酒精棉球等。

3.培养室的灭菌、消毒 同无菌室的灭菌、消毒措施。小规模的培养可不启用恒温培养室,而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

(六)普通实验室

进行微生物的观察、计数和生理生化测定工作的场所。室内的陈设因工作侧重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均配备实验台、显微镜、柜子及凳子。实验台要求平整、光滑,实验柜要足以容纳日常使用的用具及药品等。

下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

    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 简介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良好的实验室操作规范是基于很多原则,包括以下活动:无菌技术、培养基的控制、菌种的制备、仪器设备的管理、细致的记录和......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忙碌的2011年已经走远,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微......

    微生物实验室规章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一级生物安全) 一. 在实验期间实验室门需保持关闭状态。 二. 按规程操作,尽量避免气溶胶的产生。 三. 在工作区域内不允许吸烟、进食、喝饮料以及储存......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

    平陆中学高二生物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第二课时 车柳顺2.24学习目标: 1、明确配制培养基的步骤 2、说出纯化微生物的方法和步骤目标一: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步......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 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目 的:规范微生物室管理规范,以保证微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范 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 依 据:GB/T 19489-2008《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执行部门:化验室微生物检验室 职 责:1.......

    微生物实验室守则

    微生物實驗室守則 1. 須著長及膝蓋之實驗衣,並穿著長褲,若有長髮應予以適當束結,嚴禁穿著拖鞋或涼鞋。 實驗室內嚴禁喧嘩嬉鬧、追逐、抽煙及吃食等行為。 2. 非必要物品勿置於......

    微生物实验室设备

    无菌室(接种室)或接种箱要培养微生物,首先就需要接种,而接种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这就需要建造无菌室或接种箱,为接种创造必要的条件。 无菌室可以建在实验室内,作为实验室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