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实习报告 紫竹院实习报告 马甸公园实习报告 三天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园林植物班
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姓名:阮旭
学号:201120523201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世界之最”这是颐和园在园林界中的地位,由此不难看出其拥有的价值。10月1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颐和园。
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的她真山真水的大气以及她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这里只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里有沧桑的历史,能让你体会到它的厚重,能让你想象以前人们生活的方式。
颐和园是供皇家休闲的别院,在这里休闲的同时皇帝还会在这里办公。我把颐和园分为两个区,办公区和休闲区。办公区主要是宫廷建筑,以仁寿殿为主,这里的建筑是以对称的形式来布局的这样的布局形式更能显示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下图是仁寿殿
站在它的前面你会有一种压迫感,这是皇家用来压人的
休闲区又分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两个部分。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为前山前湖部分。
颐和园中有一处园中园-----谐趣园。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等,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下图为谐趣园
谐趣园俯视图。下图是谐趣园一角
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它很好的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华贵和精致。整个园林依照固有的山水地形加以改造,构成了它本身的大框架。又通过建筑的精巧布局使得全园非常的有秩序。利用多种手法使得园中景色丰富,空间变化多样,给人以多视角的赏景视线。这些在颐和园自身都非常好的体现出来了。
作为学习园林的我们,颐和园绝对是我们应该去认真体味、认真学习、认真感受的典范之做。我们应该不仅仅被它的华丽所吸引,更应该认真而细致的去品味它美丽外表之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手法,去严谨的探究和思考其中的原理,然后总结、归纳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我们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这正是我们此次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这次实习,不仅真实体会了皇家园林空间格局的合理性,同时学习到了各种园林的造景手法,也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及优秀范例。
上图是颐和园的一角,很美。在这里采用自然式的布景方式,植物与石头都自然摆放,让人看得很舒服。在这里等你石头还有让人休息的作用。
紫竹院实习报告
紫竹院简介:
紫竹院公园(The Black Bamboopark)位于北京首都体育馆西侧。北面与北京舞蹈学院很近,东面与国家图书馆很近,地铁9号线,地铁4号线到达国家图书馆站。古时紫竹院这里原是一片低洼的湿地,元代郭守敬在高梁河上游开挖长河时,形成蓄水湖,成为北京重要的水源之一。明清时期湖边曾建“福荫紫竹院”,后已破败。1953年建为公园,仍以“紫竹院”名之。
紫竹院公园占地47.35万平方米,其中水面15.89万平方米,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的基本格局,是一座翠涌芳岛,篁映碧波,以竹取胜,以竹为景的自然山水园林。分为绿毯诗韵、青莲岛、明月岛、筠石苑等景。公元三世纪时,这里是高梁河的发源地,系燕京水源之一。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在湖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为万寿寺的下院。全园占地14公顷,其中水面占11公顷。园中有大小湖泊三个,两座小岛,五座拱桥把湖、岛、岸连在一起,桥、廊、亭、榭,点缀其间,紫竹院公园以竹景取胜。过去传说观音菩萨居住在南海紫竹林,这里一建有供奉观音的寺庙而得名。共栽有10余种竹子,16万余株,成为一座以水景为主,以竹景取胜,深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大型公园。1999年开通的京城到颐和园水上旅游线,这里是必经之路。健身旅游赏景的好地方。景点级别:AAA.下图是紫竹院平面图
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以及园中绿毯诗韵、青莲岛、明月岛、筠石苑等景观。
紫竹院是以竹为主题立意的一个院子,并布置大片竹景。里面的植物以自然式的布置方式来布置的,并精心的设置里面的各种建筑与园林小品。
图为紫竹院的竹
紫竹院是一个免费的公园,里面设施相对齐全,但是没有体育设施(或许我没有看到)。没有体育设施就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其功能相对的不太健全,因此里面老年人较多。休闲的人多,运动的人少。
在此次的实习中,老师着重强调了座椅要怎么设置才最合适,才让人们感到舒服;水体要怎么才更美,路和堤坝怎么做走起来才舒服。
途中的堤坝是紫竹院设计中不足的地方。路和堤坝离得太远,离得太高,让想亲水的游客无法亲水。没有好好的利用这河里的水,浪费了。我们在这里可以有喝水来造景。
马甸公园实习
10月13日我们是在马甸公园实习。马甸公园很小,但是很精致,马甸公园位于北京市北三环马甸桥西北角,东临八达岭高速,西至冠城园小区,南接北三环中路,北望北土城西路。规划用地南北长700米,东西宽80~160米,总用地面积为8.6公顷。是三环附近最大的以运动为主题的休闲公园。马甸公园建成于2003年,包括中心动感广场、亲水广场、欢乐谷、趣味活动区、场地活动区、器械活动区等多处活动场所。
从图上可以看出马甸公园很小,很狭长。位于交通干道旁,周围有大量的居民区和办公单位,人很多,所以公园设置在这里很合适,也很实用。
公园的设施齐全,分区合理,功能齐全。我认为这是设计很好的公园。在我心里最好的公园是设施齐全,功能健全的公园,能为各个年龄段服务的公园。而马甸公园中心动感广场、亲水广场、欢乐谷、趣味活动区、场地活动区、器械活动区和体育运动区等多处活动场所,能,满足老、中、青、少、以及儿童等年龄段的人,所以设计的很好。
在马甸公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公园功能要健全,设施要齐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上图是儿童娱乐区
图为亲水区
第二篇:颐和园实习报告 园林设计
众所周知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因此通过上周在颐和园的游览,我们从园林设计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关系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方式与西湖一样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山水布局方式。并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清漪园(颐和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形式谚。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
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 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注: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一池三山” 的湖岛布局不仅在皇家园林中频频可见,在我国江南的私家园林中也屡有体现。如:苏州拙政园、留园、杭州西湖等等。
尽管池中三岛的形状、分布、建筑艺术各具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 — “一池三山” 的一定之法。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法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
二. 颐和园的主题立意
“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天和”之义。颐养天和,顾名思义设计者所表达的立意就是要通过这个园子来颐养天和。天和,说的就是阴阳之“中正和合”。
我们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可见“和”在中国文化中绝对是一个核心关键词。颐养的关键在于正心,心不正,身何养?所以,中国人历来讲究性命双修,修性养身,养身修性。
颐和园三个景区,即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的主要建筑景观。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和皇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其大的立意主要是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寓意封建统治者试图以弘扬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团结和笼络蒙藏上层人士,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
小的立意方面:
北宫门(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为皇家尊严的象征,又是谕旨和敕令的标志。
乐寿堂:在颐和园东北面对昆明湖,是慈禧来此地避暑游玩居住之地,门厅称“水木自
亲”。“乐寿堂”三字为光绪手书,金字黑底,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西内间为慈禧寝室。堂外两侧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六合太平”之意。庭中植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青芝岫(败家石)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入浅出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悟,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子矛盾烟消云散。
长廊: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据说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展现古代文人的点滴,例如长廊中还有八幅彩画,描绘了八位古代文人的风雅之爱,简称为“长廊八爱”。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成为名副其实的的画廊。
四大部洲: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仿西藏桑鸢等成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水,风,火。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
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
石舫:原称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舫上原有中式的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合名“清晏舫”。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象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
万顷的昆明湖上,又象神话中的鼍龙状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镜的水中。
铜 牛: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玉带桥:西堤上六桥中唯一拱圈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拨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玉和汉白玉雕彻,清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三. 空间的格局
颐和园整体是南面是开敞的,后山是幽深的。东面是整治活动区,其空间格局是规则统一的。
四. 造景手法
1、对比与空间的划分
在颐和园呆了进一天,通过提前查阅的资料。我知道了颐和园中所用的对比手法有两个层次。一是万寿山和昆明湖中的各个小岛的对比,体现出了前山的开阔,烘托出了前山景观的壮观和气魄。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对比。在空间的对比中既有大空间尺度的对比,也有小空间的对比,整体上缩放有度。
昆明湖、万寿山自然空间
仁寿殿狭小空间
佛香阁是整个颐和园的最高点,起到了统领全园的作用。在佛香阁对面的西堤则是一块细长的堤岸,两者体量和空间大小的对比很鲜明的体现出了万寿山的高大和威严,烘托出了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威严和大气。另外在局部的设计中,设计师也通过植物,假山,建筑等通过障景等手法使得空间产生开合变化,给人们的视觉产生刺激,体现出空间的多变合趣味性。其中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颐和园的苏州街,设计这通过夹景的手法,利用两边自然的山石使得整条街几区几折、空间开合变化,使得人们视线反复变化。这种手法无意间使得空间的纵深感加强,有效得实现了空间上的变化。二是谐趣园。谐趣园面积并不是很大,是仿照畅春园修建而成的。但是行走园中却会感觉到空间尺度比想象中大很多。这正是因为在谐趣园的长廊曲延起伏,造成了人们视线的变化很丰富,一步一景,给人以非常丰富的景色。所以人们便会感觉到空间很大。以上两例就是通过对比手法的成功应用,使得使得视线发生变化,产生对比关系,从而让人们产生了空间延伸的错觉。这一点在整个颐和园体现的很明显,运用的极为成功。
2、借景
在颐和园建造前,颐和园的四周本身就已经风光旖旎。四周有玉泉山,圆明园,远处还有农耕稻田的自然景色等等。这些既是颐和园周边的客观环境,也是一种很好的条件。设计师在颐和园的整体规划中很好的看到了这点并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得景观更加的丰富。在颐和园万寿山的西面是西堤,这里视野开阔,没有高达华丽的建筑。非常自然清新。而在西堤后面高高的玉泉塔自然地就体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看上去它与西堤景色完全融合
在一起了。这种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西堤景色过于单一,还加大了整个园子的空间感。同时玉泉山的起伏也呼应了万寿山,很好的做到了彼此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典范之做。
另一方面在整个颐和园我还发现设计师很重视园内本身景色间的互借,这体现在很多的地方,比如在南湖岛。南湖岛周围本身靠近西堤,四周的景色较为平淡和单一。但是设计师在南湖岛的设计中巧妙的“漏”了很多景色。当游人在南湖岛游览时,游人可以看到远处的佛香阁与十七孔桥。这样就使得景观一改单
一、平淡无奇的特点而使得景色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这样的例子几乎在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景色本身的互借很好的互相补充了景观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在个个景区的过渡和连接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颐和园建设是很注重当地本身的条件。在颐和园建造前,颐和园四周本身就已经存在了很多的寺庙,同时还有一些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在颐和园设计中设计师很巧妙的保留并加以利用使得这些景观很自然的成为颐和园的一部分。如苏州街、知鱼桥等均是很好的利用了历史的典故而建造。这既丰富了景观的多样性,也加强了园林本身的人文底蕴。
3、统一与变化
颐和园闻名于世的一个景点是颐和园的长廊,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虽然我们实习的时候长廊仍在修缮,但是作为颐和园导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自身的突出特点,我凭借以往的印象和感受,就着个问题在这里探讨一下。
在长廊中有象征“春、夏、秋、冬”的四座亭子。整个长廊以排云门为中心,分为了东西两段。值得一提的是长廊中的彩绘。长廊的彩绘一是规模很大,另一个是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三国演义》《西厢记》等众多的历史典籍。整个彩绘随着长廊的高低起伏和
曲折变化而在大小和形制上发生变化。长廊内的建筑形式是非常有韵律的,这体现了统一的特点。但是,在长廊中行走,由于长廊的高低欺负和曲折变化,你会看到非常丰富的景观,这正是其变化的体现。这种统一与变化既体现了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的威严和庄重,同时也打破了过于整齐所带来的死板和单一,使全园整齐而生动,多样而不杂乱。这也是极为巧妙的一种处理方式,很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4、虚实的对比
在政治活动区和风景区的衔接部位,即仁寿殿的南侧堆置了一带小土岗(花台)代替了普通的墙垣,使得严整的宫殿建筑和自认的景色很自然的过渡连接。在走过宫殿建筑群之后,不经意的进入风景区,眼前一下开朗,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人们心情一下放松了许多,增强了人们对于园林本身感受。这种空间的虚和实在整个颐和园中运用的及其广泛。是的整个空间非常的有层次和有趣味。
五.园中园的设计手法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一座园中园。园中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也是藏景的一种,多见于皇家园林中,也见于少数私家园林。园中园一般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园林作为直观艺术,景物不藏则不深,不深则不奥,不奥则不幽。园中园的建造,使游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为园林的美增添趣味;同时游人站在园中园里,观赏大园的主景、中景,则又能借主景为远景,借中景为邻景,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更加深厚多姿。
六.道路系统
颐和园拥有水路和陆路两条游览路线。
水路是乾隆十四年修整玉泉山,西湖水源;开拓西湖为蓄水池时开凿出来的,将三山五园连接成整体,形成从西直门一直到玉泉山的一条水路游览路线。
整体来说,颐和园的陆路系统,在东部的公延区呈规则的直线布置,而到长廊,作为道路的系统形式的转变区,直到万寿山的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道路布置都是自然而流畅的曲线,虽由人造,宛如天开。
七.植物配置
万寿山上广植松柏,其寓意有二,其一,是为了这和母亲长命百岁,以松柏代长命、青春永驻;其二,象征着自己的国家兴旺,疆土永驻。仔细观之,会发现,前后山由于具体地貌和环境造景要求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前山以柏树为主以松树间植。在中央部位佛香阁的庭院及广场采取规整的对植和行植手法其余地段自然混合松柏,大片成林。这种暗绿色的基调与殿堂楼阁形成的强烈色彩对比,更渲染出前山景观恢弘、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绿化着重表现四季景色变化,以松树为主辅以柏树,配合落叶乔木和灌木的间植而大片成林,更接近于自然植被的生态,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
八.建筑布局风格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北部的苏州街,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亭者,停也"。顾名思义,亭在最初是一种供人休憩、躲避风雨的场所,后经演变成为现在园林建筑中用于眺望和观赏的重要的园林建筑小品。园林中的亭不仅形式丰富,而且通过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的运用,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共同组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和,是中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在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中,园林建筑丰富多彩,现存各式各样的亭子就有四十余座。亭的造型、大小、都富于变化,无一雷同。从平面形状上看,有四方、六角、八角、长方、圆形、套方和半亭;从立体造型上看,有单层、双层;屋顶形式有单檐、重檐和攒尖顶、歇山顶、卷棚顶;从用材上看,有木构、有铜铸的;屋面用材有清水瓦、琉
璃瓦。它们或伫立于山冈之上,或依附在建筑之旁,或坐落于水池之畔,或掩映在花木之间,以其美丽玲珑、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植物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园 林 设 计
——颐和园实习报告 院 系专 业学 号姓 名地 点时 间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 肖 瑶 颐 和 园
200920521171
2011-10-30
第三篇: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园林设计实习报告——阳光星期八公园
实习地点:阳光星期八公园
实习时间:2008年10月12日
实习目的:通过对阳光星期八公园的参观游览,了解一些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习园林的布局要素、形式,园林中的造景手法,以及空间关系,植物的配置等问题。
实习内容:实习从公园的正门(西入口)出发,逆时针绕园一周,最后到竹溪园结束。途中听老师的讲解,然后自己观察记录。最后写下实习报告:
公园概况
阳光星期八公园位于海淀区玉泉路与金沟河路交界处,东临五棵松奥林匹克公园,西侧毗邻国内最大的雕塑公园,公园周围有一个居住区,对面是航天中心医院,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公园为占地5.6公顷的集中绿地,是公众性、文体性、开放式的大型生态公园。公园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周边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放松、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场地。公园为开放性公益绿地,中心设有广场,广场四周水波荡漾,廊道环绕,绿树成荫;网球场、篮球场以及老人、儿童活动场地一应俱全,共有竹溪园、鸟语林、健身广场、阳光乐园、月季花台、环湖观景廊、喷泉广场、水之源、星光广场、阳光中心广场等十处景点。为玉海园、永定路等小区几万居民提供必要的休闲场所,也改变了该地区西南部没有大型公园的历史。
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者采取创新的合作模式,打破过去单一功能、重复建设的旧格局,开辟了优化环境思路、整合功能设施等方面更加组织有序、相得益彰的新天地。建设时更是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力图打造全新的居住形态,满足现代都市人渴望享受工作、生活、休闲一体化的需求,实现梦想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阳光星期八”,还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在生活的奔波和工作忙碌中,个人的生活只剩下一周马不停蹄地劳碌,难得属于自己的空间。那么自己的休闲、娱乐、放松的空间在哪里呢?公园内良好的环境、优雅的景色、健全的设施为人们提供了这一切,这便有了阳光星期八公园。
公园的整体布局
公园按风景可划分为四大区,由正门(西入口)往南,一直到南入口为一个区,其中包括健身广场、鸟语林、和月季花台。正门往北的竹溪园又是一个区,东边的区由水之源和阳光乐园构成。中心区便是是阳光广场。
公园中的空间多是小尺度的,这是人进去后感到十分亲切,也适于人们活动。在处理众多空间上,设计者注重了空间对比、渗透、层次、序列等关系的变化,由闭合空间到开敞空间,由动到静,虚实结合,空间与空间有节奏的、和谐的连接在一起,使人们在整个公园中得到充分的休憩。
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阳光星期八中有许多空间,当将这一系列的空间组织在一起时,应考虑空间的整体序列关系,安排游览路线,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通过空间的对比、渗透、引导、创造富有性格的空间序列。设计者设计公园时使游人从正门进入公园为起点,到达鸟语林起到了承接的作用,之后到了月季花台是一个转折,最后来到中心阳光广场达到高潮,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注重了起承转合,还有从西北们沿轴线到
达中心广场的过程也是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这使得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创造出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各空间的形式以及造园手法
整个阳光星期八公园共有四个入口。西入口市公园的正门,这里紧邻主干道,所以在入口处做成了一个围和的小广场,方便游人在这里等候朋友,门口处立有“阳光星期八”的大标志,使人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公园。南入口的人流量较小,进园路宽只有3米,有一定的坡度,采用不对称的形式,路旁有杏树和碧桃,周围种植大量桧柏作障景隔开楼群。北入口则规则的种植着两排树木。西北入口旁有一排建筑,地面铺装一直延伸至中心广场,门口的对景石点出了“阳光星期八”的主题立意。
鸟语林是一个整个由绿篱,乔木所围合的封闭空间,其中有一木亭,是园中的最高点,也是园中最为幽静的地方,这里运用了障景的造景手法,成片的高大乔木阻隔了马路上的声音。月季花台是一个直径为20米的小空间,结合了矮墙、金银木、月季、早园竹围合了一个封闭的静态空间,其中央白皮松为主景,由于植物配置多样,使得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观。此空间与主体的阳光广场相隔,是一种隔景的造景手法。
阳光乐园运用假木桩将其围合,其中有篮球场和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性很好,十分适合少年儿童休息、玩耍。旁边的星光广场也是一个适于儿童游憩的空间,中心感光,夜晚好似星空一样。空间用矮墙为了成了一个半封闭空间,墙上有十二星座的图案,紧紧围绕着星空的主题。
水之源使用斜拉膜做成的一个覆盖的空间,中间是空的,可以漏水,下雨时可以听到美妙的雨声。地上有溢水口,中心水区的水流到这里溢出,造就出一组水景,水还可以通过小孔再渗回到小溪当中。这里可算是一处点景了。
中心区由阳光中心广场、叠水听泉和环湖观景廊组成。圆形中心广场中有隔景的运用,将主景中分隔出了小空间,这是一个凸的空间,是看表演的空间。广场旁边安静的小路之水之源的小溪还做了亲水处理,整个水面十分浅,坡也很平缓。叠水听泉与阳光中心广场相呼应,形成了连续整体的空间。环湖观景廊是公园轴线的终点,起到了围合的作用,在此能观赏到整个中心区全景,其顶透明,使人的视线开阔,心情舒爽。
竹溪园是一个园中园,完整地闭合空间使人们躲避都市喧嚣最好的去处。其中还有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点景置石被早园竹簇拥,周围洗墨池、喷雾泉潺潺流水,并用萱草、凤尾兰加以点缀,整个空间被绿色的树丛所围合,显得生机勃勃,具有自然风景远的景致。
阳光星期八公园为市民提供整洁、幽静、舒适、美丽的游息场所和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实习总结:通过实习,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第一次对街心公园如此细致的观察研究,我发现了许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体现,知道了一些处理空间布局的方法以及如何去表达空间美感。同时我还发现了自己缺乏理论知识的运用,这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去观察、多去实践,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为今后实际工作积累丰富经验。
第四篇: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2023年园林设计实习报告1
作为一名xx农业大学《现代园林园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我在学校学到一些关于花卉方面有用的知识,在漫长的暑假,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娱乐和休闲之中,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所以我决定运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花卉方面的知识,亲身去探索和了解自己家乡“维西”出名的经济花卉项目“兰花”。在假期之中,我走访了几家有名的养花大户,到城里政府投资建设的兰花交易市场观看兰花交易的过程和情况,并询问了市场里卖花的普通花农和维持市场秩序的工作人员。通过这短短的20多天里,我发现了许多自然,科学,艺术方面神奇的知识,也了解到社会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困难,也下定决心在将来大学毕业之后的时间为家乡“兰花”事业做一番努力,使“维西”兰花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出一份自己应尽的绵薄之力。
正文:
兰花是花卉众多类型中比较独特的一类,它的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形态各不相同,开花时间也不一样,主要以春季三月开花的品种为主。云南因气候温暖适宜花卉生长的环境和花卉种类齐全而被称为“花卉王国”。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隅,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南端,东与香格里拉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丽江市玉龙县接壤,南与怒江兰坪县相连,西与怒江州贡山县、福贡县为邻,北与德钦县衔接,国土面积4661平方公里。县城保和镇距省府昆明737公里,距州府香格里拉219公里。境内最高海拔为碧罗雪山的查布朵嘎4880米,最低海拔是维登的碧玉河1480米,海拔高差3400米。
维西资源富集,素有“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称,被誉为“兰花之乡”、“药材之乡”、“天然杜鹃花园”和“滇金丝猴的大乐园”,特别是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维西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是滇西北动植物基因库之一,境内不仅生活着滇金丝猴、小熊猫、羚羊、云豹、金猫、雷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还生长着兰花、杜鹃、龙胆草等360种名花奇卉和红豆杉、秃杉、榧木、珙桐等多种珍稀树种。维西兰花更是一枝独秀,其树形优雅、花香幽久,奇花、名花倍出,深得爱兰者的赞誉。
兰花属于观赏类植物,并不具备药用价值,也不能用于生活用途。它主要用于室内环境的装饰,开花时能散发奇特的香味,可以清新空气和缓解居住者工作疲劳和压力。著名的花卉王国—荷兰每年的花卉收入中,“兰花”占到了15%左右,而我国的“兰花”出口收入在花卉产业中站的比例却很低。20xx年~20xx年间,受社会喜爱“兰花”人的买卖,维西“兰花”价上升很高。有许多全国各地的“兰花”栽种着来到维西购买自己喜爱的兰花品种,他们的到来拉动了许多维西农民种植兰花和寻找新的.兰花的热情,也推动了维西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扩张。但是维西的兰花交易市场建设的不完备,许多买花人都是直接通过推销人的介绍到花农家中购买。由于山区道路建设质量差和受信息传播的限制,许多花农不了解自己家中兰花的价值,出现了很多上当受骗,低价销售的现象。在假期中,我到县城几个兰花交易市场考察,到多家熟悉的花农家中参观,了解到许多的知识和问题。
在花价上涨的几年之间,许多当地的老百姓也加入到兰花的栽培和交易中来。山上的野生兰花基本被人挖完,每天早上许多农民背着箩筐到附近山上,以前他们找的一般是菌子活着一些有用的药材,现在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够找到几株兰花。不得不说兰花改变了他们一些生活,也增加了他们收入,但是短短的纪念之间,山上的兰花被洗劫一空,森林的精灵就这样消失在经济的风暴里。维西的兰花大多被购花者买走之后,差的可能被丢掉,好的带到其它省市,当地的兰花相比以前大量减少。再加上大多数花农缺乏养花经验和技术,导致大量病虫害的发生,兰花已经像其他珍惜动植物一样需要保护。尽管现在政府和许多养花人也认识到危机,开始保护兰花的行动中。受百姓观念的限制,不可否认兰花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生活的提高。但是花毕竟是自然地精灵,我们应该爱护它们,它们是大自然赐予我们至高无上的宝物。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维西的兰花产业直接受到波及,来维西买花的人少了,兰花的价格也下降很多,本地许多花农投资出现亏本,花农手中大量积压导致许多品种不是很好的兰花不能得到系统耐心的照顾而死亡。兰花作为一种植物,它所具备的是观赏价值ihe艺术价值,而社会的人为炒作把花的价钱提的很搞,就像没有打好地基的高楼大厦是经不住风吹雨打,迟早会倒塌的。许多人买花是为了送人,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而辱没了兰花的品质,我觉得这是不好的一种社会现象。
维西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科学技术落后,很多有用的花卉,药材,树木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生产,政府的扶持投入有些也未能真正用到农民增产致富手上。而导致许多贫困地区人民对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产生误解。我觉得要想使维西花卉产业真正做强,做大,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投入,也不能听天由命等兰花再度被社会炒作,我们需要的是自力耕生,靠自己的双手和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术把兰花信函也实现恩正的现代化,绿色化的生产。通过这短短的20多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在今后的学校学习中,更加努力的学习花卉方面的知识,同时不断完善身上的不足,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年园林设计实习报告2
一、实习内容
我在郑州一家园林设计所做兼职。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参观和学习一些公园花坛的设计和花卉的租摆等。实习参观的主要地点是紫荆山公园,在实习期间我不但认识了很多花卉和树种,还了解到一些常见的花卉在园林造景上的应用,花卉可应用于很多方面,可以作为绿篱造景、花坛造景、花镜造景、行道绿化带、小庭园造景、悬垂绿化植物造景等。下面是我通过实习参观后所收集和了解到的花卉在园林造景上的一些应用。
1、绿篱植物及其造景设计
在园林绿化中,把植物密植成行,形成不同形式的树墙或篱状,即是绿篱。它常用来作境界、空间分隔、屏障、或作为花坛、花镜等背景、增添>景色、减轻噪音、净化空气、幽静环境的特殊功能。绿篱的类型,依作用可分为隔音篱、防尘篱、装饰篱;依观赏价值可分为常绿篱、花篱、观果篱、采叶篱;依本身高矮形态可分为高、中、矮3个类型;依生态习性可分为常绿篱、半常绿篱、落叶篱等。而在紫荆山公园里比较多应用的是中绿篱。
高绿篱的作用主要用以防噪、防尘、分隔空间之用。它是等距离栽植的灌木或半乔木,单行或双行排列栽植,不通视线,为规则林带。设计高度在120~150厘米。常用树木可选择构树、龙柏、法国冬青、大叶女贞、珊瑚树、油茶、桧柏、簸箕柳、榆树、蜀桧等。
中绿篱在园林建设中应用最广,栽植最多。设计高度在50~120厘米、宽度不超过1米,多为双行几何曲线栽植,起着分隔大景区内风格不同、主景各异的小园、小景的作用,达到增加绿色质感、美化景观、引人入胜的目的。中绿篱宜多营建成花篱、果篱、观叶篱。造篱材料依功能可选栀子、彩叶兰、含笑、木槿、红桑、吊钟花、变叶木、金心女贞、金边珊瑚、小叶女贞、七里香、海桐、大叶黄杨、火棘、枸骨、茶叶等。
矮绿篱用于小庭园、组字及构图案,高度在0.5米以下,宽度在0.4米以内。游人视线可越过绿篱腑目园林中的花草景物。矮绿篱变化性较大,总的要求植株低矮,花、叶、果具有观赏价值,香气浓郁,色彩鲜艳,可变性强。常用的植物有月季、黄杨、赤杨、矮栀子、六月雪、千头柏、万年青、地肤、一串红、彩色草、朱顶红、红叶小檗、茉莉、杜鹃等。
还有常见的花篱是主要种植花灌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常用的树种有六月雪、金丝桃、迎春、金钟花、珍珠梅、绣线菊、黄刺玫、锦鸡儿、月季、米兰、红花檵木、杜鹃、贴梗海棠等。
观赏绿篱的横断面可剪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球形、弧形,顶部纵断面可以是直线、波浪形或阶梯式等等。通过刻意修剪,能使绿篱型体各异,图纹美与线条形式美。
结合,高低起伏与终端艺术造型完美结合。通过修剪,使绿篱不断更新,长久地保持生命活力及艺术价值。
2、花坛植物及其造景设计
花坛是将同期开放的多种花卉,或不同颜色的同种花卉,根据一定的图案设计,栽种于特定规则式或自然式的苗床内,以发挥群体美。它是公园、广场、街道绿地以及工厂、机关、学校、大草坪中央等绿化布置中的重点。
花坛的种类可根据花坛的形状、性质、布置方式、植物材料、观赏季节等特点进行分类。如根据花坛的形状可分为圆形花坛、带状花坛、平面花坛和立体花坛等;根据植物材料可分为一二年生草花花坛、球根花坛、五色草花坛(毛毡花坛)等。依布置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1、花丛花坛(盛花花坛)。就是集合几种花期一致、色彩调和的不同种类的花卉,配置成的花丛花坛。它的外形可根据地形呈自然式或规则式的几何形等多种形式。而内部的花卉配置可根据观赏的位置不同而各异。如四面观赏的花坛一般是中央栽植植株稍高的种类、四周栽植株较矮的种类;单面观赏的花坛则前面栽植较矮的种类,后面栽植较高的'植株,使其不被遮掩。但是,必须注意使植株高低层次清楚、株型相近、花期一致、色彩协调。一般以一二年生草花为主,适当配置一些盆花。常用草花有一串红、福禄考、矮血轮、矮牵牛、金盏菊、邹菊、三色堇、孔雀草、万寿菊、石竹、美女樱、千日红、百日草、雨衣甘蓝等一二年生草花和风信子、郁金香、球根鸢尾、小菊、满天星、>四季海棠等球根、宿根花卉。
2、模样花坛(毛毡花坛)。此种花坛是以色彩鲜艳的各种矮生性、多花性的草花或观叶草本为主,在一个平面上栽种出种种图案来,看去犹如地毡。花坛外形均是规则的几何图形。花坛内图案除用大量矮生性草花外,也可配置一定的草皮或建筑材料,如色砂、磁砖等,使图案色彩更加突出。这种花坛是要通过不同花卉色彩的对比,发挥平面图案美,所以,所栽植的花卉要以叶细小茂密、耐修剪为宜。如半枝莲、香雪球、彩叶草、石莲花和五色草等。其中以五色草配置的花坛效果最好。在模样花坛的中心部分,在不防碍视线的条件下,还可选用整形的小灌木、桧柏、小叶黄杨以及苏铁、龙舌兰等。当然也可用其它装饰材料来点缀,如形象雕塑、建筑小品、水池和喷泉等。模样花坛既可独立成为一个整体,又可分散在两侧成带状。但图案纹样要朴素大方,色彩鲜艳、简洁明快。此类花坛除平面式之外,还有龟背式、立体花篮式和花瓶式等。
由于各种花卉都有一定的花期,要使花坛一年四季有花,就必须根据季节和花期,经常进行更换。每次更换都要按照绿化施工养护中的要求进行。花坛更换的常用花卉介绍如下:
1、春季花坛:以4~6月开花的一二年生草花为主,再配合一些盆花。常用的种类有:三色莲、金盏菊、雏菊、桂竹香、矮一串红、飞燕草、月季、瓜叶菊、早金莲、大花天竺葵、天竺葵、筒蒿菊、紫罗兰、荷包牡丹、风信子、花毛茛、郁金香、蔓锦葵、石竹类、鸢尾类、铁炮百合、大花亚麻、雏叶翦夏萝、芍药等。
2、夏季花坛:以7~9月开花的春播草花为主,配以部分盆花。常用的有:石竹、百日草、半枝莲、一串红、矢车菊、美女樱、风仙、大丽花、翠菊、万寿菊、高山积雪、地肤、鸡冠花、扶桑、五色梅、蜀葵、射干、美人蕉、天人菊、唐菖蒲、姬向日葵、萱草类、矢车菊、玉簪、鸢尾、百合、卷丹、桔梗、晚香玉、葱兰、宿根福禄考等。夏季花坛根据需要可更换一二次,也可随时调换花期过了的部分种类。
3、秋季花坛:以9~10月开花的春季播种的草花并配以盆花。常用花卉有:早菊、一串红、荷兰菊、滨菊、翠菊、日本小菊、雁来红、乌头、百日草、鸡冠、风仙、万寿菊、醉蝶花、紫茉莉、大丽花及经短日照处理的>菊花等。配置模样花坛可用五色草、半枝莲、香雪球、彩叶草、石莲花等。
4、冬季花坛:常用羽衣甘蓝及红甜菜作为花坛布置露地越冬。
而在紫荆山公园里面,我就看到了不少的花坛,在正门前有2个小型花坛,以杜鹃为主。而进入正门就看到了有带状花坛,主要以月季等花色鲜艳的一二年生花卉,中间是以太阳花为主的带状花坛,使人一进入就感受到精致、愉快的感觉。色彩鲜艳,主要以红、黄、橙为主色,搭配和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二、实习体会
在实习期间我深感所学习到的知识的局限性。更为我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而感到懊恼。所以我总结了一套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1、讲课前提前预习;
2、课后要复习,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常见的花卉种类的相关知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到植物园、花卉市场等地方将所学的花卉学内容与实践相联系,分析具体问题;
4、通过网络了解花卉学方面相关的前沿的内容;
5、多交流,多讨论。
三、实习建议
应该拓展教学内容,强化能力培养,拓展园林花卉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实习实践加强能力培养,培养新型应用人才,满足地方经济行业服务的需求。
四、实习总结
以前觉得所谓的园艺专业就是对各种花的认识、欣赏和了解,学习一些花卉种植、经营的概念等,认为它只适合于花卉种植及开花店等专业人士所学习,与我们的将来的就业等没有任何的关系。但自从学习了园艺技术以来,对它本身的概念和内容都有了一个全新、深刻的认识,了解到了它不单纯是一门研究花卉的装饰与应用、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的学科,它还主要研究花卉的分类、植物学习性、生态学特征、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术、栽培设施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内容。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可这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利用所学知识继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去逐渐加深对园艺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进行更多的创新和补充。
最后感谢我系所有老师对我们这两年来的教育和关心,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将会一生受用。
第五篇:颐和园实习报告
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
--颐和园实习报告
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根据当时周围的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主体,形成前山前湖,后山后湖的空间结构布局。开敞与闭合的鲜明对比,更体现了颐和园空间布局的完美与合理。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结构在颐和园这个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颐和园结构布局:
颐和园主要分为前山前湖,后山后湖及宫廷区。分为所占比例为88%、12%、0.33%。可以看出,在颐和园中,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宫廷区主要位于仁寿殿,对称的建筑形式更是显示了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作为宫廷区的仁寿殿
二、颐和园造景手法:(1)对景
颐和园中处处合理运用了对景手法,通过对景手法,将颐和园中的景色联系在一起,具有统一的整体感。
刚进入仁寿殿,门口的寿星石便与大殿形成对景,大体量的寿星石与对称结构的仁寿殿相呼应,作为皇上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则以庄严肃穆为主感,而运用对景则更好地体现了仁寿殿的气派。
站在最佳观景点的知春亭,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一览无遗。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面的一个半岛知春岛上,知春亭与万寿山的佛香阁,南湖岛形成对景,使得昆明湖上的景色生动、富有情趣。站在知春岛上,更是因为对景的合理运用,真正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景色优美。
站在知春岛上,可看到佛香阁和白塔,更隐约看到远处玉泉山(2)借景
颐和园景色优美,四周的玉泉山更是一轮美景。而造园者更是结合了玉泉山的景色,将其景纳入颐和园里,又体现了自然地风光旖旎。站在知春岛上,能看到远处的西山之景,远处隐约的西山与万寿山相对比,更是美轮美奂。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西面是西堤,这里视野开阔,没有高达华丽的建筑。非常自然清新。而在西堤后面高高的玉泉塔自然就体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看上去它与西堤景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借景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西堤景色过于单一,还加大了整个园子的空间感。同时玉泉山的起伏也呼应了万寿山,很好的做到了彼此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典范之做。(3)漏景
在颐和园里,最有特色我觉得便是乐寿宫处的那段白墙。一段白墙虽将空间分格,但墙上的漏窗又将昆明湖的景色透露。通过这种漏窗的形式,用方形,八角形等形状,又表达出来昆明湖的另一种景象。
运用漏景手法,不仅分割空间,还有独特的景色
(4)框景
从前山前湖环绕至皇上休息的后山后湖之后,也有不一样的景象。树木葱郁,环境优雅,给人一种安逸、休闲之感。后山的“湖山春意”,是皇上欣赏景色的一个亭子,向西望去,可见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运用框景,将自然景色如同画卷一样呈现,会有不一样的生动感。(5)点景
昆明湖绕万寿山后进入后湖,虽体量不大,点6收6放,将后湖连接的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意境。水体的收放变化,体现了空间开敞与闭合的对比,生动活泼。“溪烟岚雾”是后湖一处赏景的地方。通过对联,匾额的形式对景色进行高度概括,将景色与文学想结合,更是一种意境。
三、谐趣园
作为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谐趣园
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它很好的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华贵和精致。整个园林依照固有的山水地形加以改造,构成了它本身的大框架。又通过建筑的精巧布局使得全园非常的有秩序。利用多种手法使得园中景色丰富,空间变化多样,给人以多视角的赏景视线。这些在颐和园自身都非常好的体现出来了。
作为学习园林的我们,颐和园绝对是我们应该去认真体味、认真学习、认真感受的典范之做。我们应该不仅仅被它的华丽所吸引,更应该认真而细致的去品味它美丽外表之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手法,去严谨的探究和思考其中的原理,然后总结、归纳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我们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这正是我们此次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这次实习,不仅真实体会了皇家园林空间格局的合理性,同时学习到了各种园林的造景手法,也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及优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