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婚礼习俗介绍

时间:2019-05-15 09:0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台婚礼习俗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台婚礼习俗介绍》。

第一篇:东台婚礼习俗介绍

东台婚礼习俗介绍

我们那里结婚一般分两天进行。头一天是发嫁妆,女方把嫁妆拉到男方家或者新房。东台土话叫发轿。这里有几个细节:(1)“绳被(pi)毯”,这是个方言说法,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缝新人床上盖的被子。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在整个婚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搀(can)妈”,在这里解释一下“搀(can)妈”,其实是一对夫妇,一般是村里儿孙满堂,日子过得比较顺心得意同时在村里公认的也有一定威信的一对夫妇。有点类似于现代婚礼中的司仪,因为他们负责的是对农村千百年来一些风俗仪式的继承和发扬。说回“绳被(pi)毯”吧,这里也是有讲究的:

第一,虽然现在到超市里购买什么样的被子都有,但是在我们那里新人的被子还是采用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地里产的棉花,拿去加工成棉胎。第二,“绳被(pi)毯”的时间,就只是在结婚前一天。第三,“绳被(pi)毯”的主角是“搀(can)妈”,就是请他们来缝好被单。第四,被子的数量为两条,一般为红绿缎面各一条。当然如果冷的话,多盖几条也是有必要的。第五,“绳被(pi)毯”的线一般是棉线,这里要注意的是:缝一条被子一般是一根线从头缝到尾,中间不可以打结,最末尾收针也不可以打结,这个就是“搀(can)妈”的技术活了。这里的说法呢,就是如果打结呢,婚后日子会过的结结巴巴的。第六,在被子的一头的中间要留一个口,不缝上。就好像形成一个口袋子那样。从造型上看有点类似形成一个可以放下婴幼儿的一个小袋子。其实寓意也就是早生贵子的意思。

(2)布臵新房,一般在“绳被(pi)毯”工作完成之后开始,这里主要的讲究是:

第一,主要工作从铺床开始,床上用品全部换成新的,包括垫的和盖的。

第二,对房间进行清洁卫生。

第三,放臵硬币和红花生,硬币为“1元”的,为此我还特意跑银行换的。听我爸妈说他们结婚那时候,放的是“5分”的,可见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呵呵。红花生即是染红的带壳的花生,这个是提前准备好的。放臵的地方为房间里所有可以打开的抽屉、橱柜里。每个抽屉里面放臵硬币及红花生的数量各为4个(也有放6个的,数量随便只要双数就可以)。这里要注意的是:放臵的红花生及硬币是不可以拿走的,只能任其在里面,直到久远。我还记得小时候不懂事,还偷偷拿过我妈妈那个箱子里面的“5分”硬币的,呵呵。

第四,对房间里面的所有的镜子蒙上红纸,包括车的后视镜子等,总之,新人不可以照新房的镜子以及陪嫁的新车的镜子,期限是一个月,满月之后这个规矩自动消除。至于为什么,我也没搞懂。这里可能有的朋友就要说了,那不照镜子,新娘那一个月就不化妆吗?非也,只是限制不照新房的镜子,别的还是可以照的。另外对于车后视镜不也蒙上红纸了吗?那司机怎么开车,是不是好容易发生事故。这里我可以说,凡是后视镜蒙了红纸的车,出门的时候都会很顺的,即使没上牌照,交警都不会拦车,任其畅通无阻,别的车司机看到也会很主动的礼让,这也许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吧!(3)填子孙桶,这里先说说子孙桶吧,子孙桶作为江苏东台新娘陪嫁的嫁妆,其作用非同一般。子孙桶,又称子孙宝桶。故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与子孙对碗,红木箱柜一起成为姑娘的嫁妆三宝,陪嫁时必不可少的。

子孙桶其实有三件:马桶(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面桶(也就是脚盆)(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被称子孙三宝,是旧时民间嫁装中最基本的必备物之一。

常用的“子孙桶”是“子孙宝桶”,形状是一个大的圆型木桶,上大下小,上口有盖子,旧时结婚时“子孙桶”其实就是老式的木质马桶,婚后当作便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桶。在部分农民眼里,马桶的作用比较特殊,孕妇分娩把孩子生在马桶里是常有的事,这似乎也成了众多农村孕妇较为“安全”的生育之法。于是,马桶就有了“子孙桶”的美名,每逢女儿出嫁,哪怕嫁妆再具有现代气息,这马桶仍要捎上。当然,现在这个作用早已消失。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卫生间的家庭越来越多,但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马桶(或者痰盂)的人也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卧室里基本都有马桶。在苏浙沪地区的大街小巷偶尔也能看到晒马桶的景象。

在我的记忆里面,我的老太即曾祖母,就一直使用这一类的木质马桶。那个马桶经年累月的使用,也许对旧式女人来说是一份沉淀淀的回忆。到我妈那时候陪嫁仍然有,不过已经不使用了,到现在还放臵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

说到现时的子孙桶,市面上大多被制成工艺品,取聚宝盆和财势桶之意。但是这种工艺品,里面填不了东西的,而且这些东西又是必须填的,这个在后面我还会详细介绍。所以我还是决定寻找旧时的那种木制马桶。但是近年来,随着民间木匠手艺的渐渐失传,以前的那种传统的木制马桶已经非常罕见了。我找遍了整个县城都没找到一件出来。这个只能属于一个遗憾。可能是我执着追求对于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吧。后来只能买了我们那里市面上可以买的那种子孙桶,现在的材质已经变成纯塑料的了,所幸的是样式仍然保持了旧时的感觉。这也可以弥补下小小的遗憾。包括前面所说的面桶(脚盆)以及水桶全都是塑料的了。

最后再补充一个物件 – “痰盂”(一大一小两件,小的必须放臵在大的里面),这个大痰盂一般是新人在房内方便使用,小痰盂是备给以后的儿子用的,小痰盂必须放臵在大痰盂之内,俗称内胆。也是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的意思。相对于马桶,痰盂在目前的农村,其使用率还是蛮高的。

现在开始说填子孙桶,这里有讲究的以下:

第一,填的材料,这个可能各个地方有点差别,不过寓意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早得贵子、长生不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保佑子孙万代等等。我们家填的主要材料有:红花生、桂圆、开心果、蜜枣、红枣、红带子2卷、红筷子2扎、红卫生纸2卷、柏枝2枝、万年青1株、红鸡蛋13个、年糕(点红的)13块、粽子(挂红条的)13个。共计13个品种。

第二,填的主角-“搀(can)妈”,将上面这13种材料依照一定的次序填进子孙桶里面。填好之后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仪式,简单又神秘。以及如何传递子孙桶在后面会提及。

(4)填红木箱,在上面已经提及到红木箱柜,旧时作为姑娘的嫁妆三宝之一,这个在陪嫁时候必不可少。这在以前都会请木匠到家里现场制作。现在都有加工厂了,不过质量就不如过去的那种了。所谓红木箱,材料当然不是红木的,那得多贵啊,农村可买不起。其实一般是樟木或者其他常见的木质材料,现在市面上买的那种,好在五金配件上一概保留了原汁原味。

这里说下填红木箱,这里可是有文章做的呢,可以说成是有个整蛊的玩意存在。这个整蛊的对象是“婆婆”。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说与您听:

第一,红木箱子里面一般放臵的都是姑娘的陪嫁物件,都是比较值钱的,不过也会放臵姑娘穿过的衣物,这里要注意的是姑娘穿过的衣物。

第二,红木箱子作为陪嫁物到了婆家之后,是谁第一个开启呢,答案就是“婆婆”。因为婆婆会查看下儿媳妇家的陪嫁都有些什么东西的。

第三,整蛊事件,这个听起来有点迷信,也小小有点恐怖,不过就听下吧。旧时呢,父母担心女儿出嫁到了婆家会受到婆婆的虐待或者欺辱。就在红木箱子里面做文章,主要道具就是姑娘穿过的衣物-裤子。就是在填这个箱子的时候,将这条裤子放臵在最上一层,这条裤子折叠的方式是裤裆朝外,形成一个M形状。当婆婆打开箱子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媳妇的裤裆。这可不是个小事,预示着,结婚后婆婆会生活在媳妇的裤裆下,意思就是婆婆会翻不了身,也就不可能欺负不到儿媳妇了。至于用穿过的衣物也就不难理解了。旧时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有时候因为这个,厉害的婆婆会闹的第二天结不成婚的。不过说法是这样,其实这个整蛊也很少人家会做的。毕竟最受伤害的是新人的感情。

第四,说是整蛊,倒也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婆婆不去开启这个箱子,换成是给儿媳妇一个红包,一般几百到几千不等(不过数目可是之前媒人都谈定了的),给媳妇的时候说一下,这个是给开箱子的钱。这样的结果呢,媳妇开箱子,儿子也知道了是什么陪嫁,再说个妈妈听,婆婆也知道了什么陪嫁,又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儿媳妇也因为这个得一大红包。呵呵,倒也蛮好。其实说到这个,就有一个千古年来,怎么都处理不好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呵呵。

(5)子孙对碗,作为姑娘的嫁妆三宝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新人进入房间之后“吃富贵茶”,这个“吃富贵茶”的过程在后面会提及,这里要说的是,我们那里的喝茶,也有用茶碗喝的,所以也有的人家就买一般的茶杯就可以了。主要要注意的是看起来像一对就可以了。倒没其他讲究了。(6)“青布余裙”,其实就是一块1米见方青布+一块10公分见方的青布缝合在一起,一端穿有一根红绳子,方便可以束在腰间。这个青布余裙,主要作用是:一是填好子孙桶之后包裹之用,二是亲友在吃糖饭的时候,新娘子束在腰间去收钱放钱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这个名词的意思了。

(7)送“待礼”,这里所谓的“待礼”,就是指:在发嫁妆这天,新郎倌带到新娘家送给新娘家所有亲戚的礼物。所以经常听到人们之间这样开玩笑:以后你家女儿出嫁,我可是要吃“待礼”的哦。当然亲友也不是白吃这个“待礼”的,那是要给红包的。

现时的“待礼”一般包括以下几样:13斤重的猪后腿一只、8斤多重鲤鱼两条、白酒2瓶、红酒2瓶、红糖2包、大糕2条、其他不同茶点果子4样,总共10样东西,这10样东西便组成了一份“待礼”。当然这个“待礼”的样数和品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改变。毕竟生活在发展嘛。

送“待礼”,一般提前会计算好新娘家里有多少亲戚(包括内亲和外亲戚),按照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备一份。一般算下来都不少份的,这里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送“待礼”那天,一般由新郎倌的兄弟或堂/表兄弟一起过去。当然他们到时候发嫁妆的时候也是作为劳动力使用的,呵呵。(8)辟邪仪式,这个仪式一般发生了发嫁妆之前,发生的地点在堂屋正中位臵,仪式开始前,还需要准备的道具有:红纸捻子及箩筛。这里先解释下:

“红纸捻子”,就是指用红纸卷起来拿在手上可以点火的一根东西。

“箩筛”,其实就是筛子,这个可能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能够明白是个什么东西,说起筛子,其制作材料是竹子,一般为圆形,边框大约10cm高,手可以握住进行劳作,中间圆形为竹子编制成的孔隙状。大致上按照这个孔隙的疏密分为:漏筛、箩筛。漏筛一般是比较疏一点,其作用类似与漏斗,起到过滤的作用,在收拾那些颗粒状农作物时候,可以将农作物中杂物筛出来。箩筛呢,就是很密的那种。

好了,介绍完这些,现在开始说说整个这个仪式的过程:

首先就是要点烛、焚上香案,由北向南依次摆上填好衣物的红木箱子、填好的子孙桶、脚盆、水桶以及“痰盂”(为一大一小两件)。并且所有物件均需要打开。准备好之后,整个仪式的主角-“搀(can)妈”就出场了,左手拿着“箩筛”,右手拿着点着的“红纸捻子”,然后在以上所有物件上用这个火罩一遍,罩的先后次序便是由南向北,向左及向右分别罩三圈,在整个过程中,“搀(can)妈”嘴中也是念念有词,大都是一些保佑辟邪、顺顺利利的吉祥话。大致的过程就是这些。“搀(can)妈”熄灭手上的“红纸捻子”。至此,整个辟邪的仪式就结束了。

这里还要说一下对“妆新衣裳”的辟邪,这里所谓的“妆新衣裳”就是指:新人结婚那天穿的里里外外的一套新衣服。这个辟邪过程和上面这个是一致的。这里主要说下关于“四眼钱”。

何谓“四眼钱”呢,就是在方孔圆形古钱币上,在钻出四个小孔,称作“四眼钱”,制作好“四眼钱”之后,仍然是由“搀(can)妈”将这两枚“四眼钱”缝制在新郎和新娘的“妆新衣裳”里面。位臵一般是贴背部。这里的说法呢,新人身上的这枚“四眼钱”可以保佑他行万里路,起到壮胆之作用,走到哪里都不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四眼钱”放臵在衣物内的期限只是一个月,到新婚满月之后,必须拆下来,用红布包起来并且妥当放臵好。据传这个东西也是有传世之作用。呵呵

(9)“捏锁”仪式,在上面说到,做完了那些辟邪仪式之后,进行下一个“捏锁”仪式,这个“捏锁”的主要对象是刚才打开的红木箱子,主要参与人是:新郎和新娘的弟弟,同样的“搀(can)妈”是组织者。现如今啊,实行计划生育,好多独生女家庭就没有弟弟,那只能按照由堂至表的顺序寻找一个男生来参加。这个是必须的。

首先是,新郎在箱子的四个角落放上预先准备好的红包(几十到几百不等,一般为吉利数字)。接着新娘的弟弟出场了,拿走其中一个角的红包,我们那里叫做“捏(ni)箱旮旯”。接下来,新郎就要在刚才她弟弟拿走红包的那个角落再放臵一个红包,这个我们那叫做“满箱旮旯”。再然后,新郎就被支开一边,新娘的弟弟再次上场,进行“捏锁”(之前我说的那个整蛊游戏一般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进行)。所谓“捏锁”就是合上刚才打开的红木箱子,同时锁上箱子上的锁,并且把钥匙交给新郎。这个操作过程是由新娘的弟弟完成。至此“捏锁”仪式完成。

(10)传递子孙桶仪式,前面已经很详细的叙述了子孙桶在嫁妆里面非同小可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来传递,也是有一个固定的仪式的。这个传递子孙桶的主要对象是上面说到的:子孙桶、脚盆、水桶及痰盂。主要参与人是:新郎和新娘的弟弟,同样的“搀(can)妈”是组织者。

这个仪式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搀(can)妈”先盖上子孙桶的盖子,子孙桶是放在脚盆里面的,然后用“青布余裙”包裹好子孙桶,用红带子系好。再盖上水桶及痰盂的盖子。接着新娘的弟弟出场,双手端起子孙桶由新郎接着。新娘弟弟从姐夫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几百到上千不等,一般为吉利数字)。接着就是端出水桶及痰盂。至此,整个传递子孙桶的仪式完成。

这里解释下,新娘的弟弟的作用,在我们那里娘家舅,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是由母亲承担着延续家族香火的重任。因此对女方家的娘舅显得格外的尊重。在后面安排酒宴席位上,我会再一次说到这一点。呵呵。

周树人(公元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去世),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4月2日为《新青年》写稿(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笔名之多,堪称我国著名作家之最,在世界伟大作家中也是极少见的。

笔者最新收集到的鲁迅笔名共计181个:

一字笔名有16个:卂 飞 树 俟 独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笔名有116个: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飞斐 冬华 乐文 洛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L.S.丁珰 丁萌 士繇 E.L.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尤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自树 许遐 许霞 鲁行 迅行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动轩 仲度 华圉 阿张 豫山 樟寿 豫亭 符买 俟堂;

三字笔名有37个:华约瑟 齐物论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小孩子 丰之余(瑜)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孺子牛 ;

四字笔名有5个: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沪记者 楮冠病叟;

五字笔名有7个: 朝花社同人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诸夏怀霜社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六字笔名有1个:上海三闲书屋。

其中的笔名注解:

阿张、周豫才、豫山、周树人、樟寿: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豫亭、豫才: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豫山”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树人: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鲁行:鲁迅在1907年他曾用过“鲁行”做笔名,“鲁”是因他母亲姓鲁,“行”是奋发勇进之意。

苇索、桃椎、符买:他有苇索、桃椎、符买等笔名,据《黄帝书》记载:上古时代有神荼、郁垒两位神仙弟兄,有捉鬼的本事,二人常在度朔山的桃树下检阅百鬼,并将一些无道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根据这个传说,我国民间有了如此一习俗:在门上悬两块桃木木板,上荼神佘,符买二神大名,用来镇邪怯恶。这两块桃木,就叫桃椎或桃符。显然,先生以苇索、桃椎、符买为笔名,正表明他为民除害、声张正义的理想。苇索:“坚韧不折”义。桃椎:“驱邪除害”义。

雪之:鲁迅先生还有个笔名“雪之”,立意颇深。其时,教育总长章士钊赞美文言,反对白话运动,并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为例撰文立说,可惜,他把勇士的“士”误解为读书人,为此,鲁迅写了篇杂文,题目就叫《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并以笔名“雪之”发表,意思和文章相互通联:为三位被“误杀”的读书人昭雪。

俟堂:《俟堂专文杂集》,题记鲁迅所藏古砖拓本的辑集,收汉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鲁迅生前编定,但未印行。俟堂,鲁迅早年的别号。

鲁迅、迅行:1907年又因鲁迅先生的慈母姓鲁,所以他取其母姓,又录“迅行”,取其“迅”字,含二而一,谓之“鲁迅”。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鲁迅”这个广为人知的笔名,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使用的,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解析,“鲁”是他母亲姓氏,我国春秋时期,“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取“鲁”则在于纪念感怀母亲养育教诲之恩。“迅”原是他幼时乳名,又含迅捷进取之意,表明他誓与反动腐朽的旧时代彻底决裂,积极进取的鸿鹄之志。他的母亲叫鲁瑞。“愚鲁而迅速”是他笔名的主要缘由。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

(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迅行”的含意是奋发、勇进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唐俟:鲁迅读佛经抄古碑取笔名“唐俟”,意为“待死堂”。1918年5月15日,鲁迅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梦》、《爱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话诗,以后又发表过三首。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

宴之敖者:鲁迅曾用过“宴之敖者”这个奇怪的笔名,它源于:1919年底,鲁迅全家搬进了北京的一个大院子,同享天伦之乐。然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治家时挥霍无度,月月亏空,家庭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鲁迅在家里竟连饭也吃不到,只得自备饭菜。鲁迅解释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其中包含多少无奈、痛苦和辛酸。据许广平《欣慰的纪念》:“先生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说文》作欪„„);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为日本人。《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孺子牛:为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他从自己著名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摘取“孺子牛”、“孺牛”为笔名,意即坚持站在劳动者一边。

阿二:“阿二”原是旧社会统治阶级对下层拉黄包车车夫的贬称,他就选用“阿二”作笔名,意即坚决站在劳动者一边。

巴人:在发表不朽名著《阿Q正传》时,他取笔名为“巴人”,喻意十分清楚,即“下里巴人”。以示他对标榜所谓“阳春白雪”的封建正统文艺的嘲笑,坚定不移、立场鲜明的公开站在劳苦大众一边。

旅隼:为了向恶毒攻击他的政敌表示坚决回击、应战的大无畏精神,他用“旅隼”作笔名,“隼”是一种可以捕猎的勇猛的雄鹰,“旅隼”就表明自己具有搏击长空、克敌制胜的信念和勇气。

许遐:许广平的小名叫许霞,鲁迅干脆取“许遐”作笔名。

唐丰瑜、丰之瑜:针对文坛某些人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他又取笔名“唐丰瑜”、“丰之瑜”;

尤刚:“刚强不屈”义。

敬一尊:“回敬一杯”义。

白在宣:“公开宣战”义。

华圉: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何家干:在与敌人斗争周旋中,鲁迅既沉着应战,又鄙夷幽默地对敌人进行辛辣嘲讽。当时,国民党的“检查官”四处伸出触角,寻查迫害鲁迅,可他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他用“何家干”作笔名发表文章,嘲弄反动派及其所豢养的鹰犬:“你知道是何家所为?”

隋洛文、洛文:隋洛文是“堕落文人”义。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遂取笔名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议。鲁迅也用“隋洛文”作笔名,用以影射浙江党老爷许绍棣通缉他的罪名“堕落文人”。

公汗:1934年,叭儿狗纷纷狂吠,处心积虑地攻击、诽谤鲁迅是“汉奸”,于是鲁迅就针锋相对,巧妙的以“叭云汉奸”四字各一半组成“公汗”作笔名,戏弄、正告反动派及其奴才走狗:“你对这个‘汉奸’如之奈何”?

虞明、余铭:“虞明”、“余铭”系“愚民”之谐音。

韦士繇:“韦士繇”系“伪自由”之谐音。

丰之余:“封建余孽”义。他也用过“丰之余”,这是他对创造社人定他为“封建余孽”的反嘲。

康白度:他用过“康白度”(Comprador)作笔名,这是回敬林默讥他为“洋行买办”的即兴反攻。

晓角:是早晨报晓的嘹亮的号角,它是鲁迅生前所用的最后一个笔名,表明他晚年在病魔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间,仍念念不忘唤醒国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去冲破旧社会重重阴云霾雾,为迎接黎明的到来而奋勇斗争。

栾廷石:鲁迅先生写杂文曾用个笔名叫“栾廷石”,含有瞧不起栾廷玉之意。

诸夏怀霜社:1936年10月18日,鲁迅已经生命垂危,当时任《译文》杂志主编的黄源前来看望,并诉他托他在《译文》刊登的广告登出来了。这则广告是《介绍〈海上述林〉》一文。《海上述林》是鲁迅为瞿秋白烈士所编的一部译文集,他还用了“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即全中国都怀念瞿秋白。没想到,这则广告竟成为鲁迅先生一生中最后看过的文字。第二天(即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就不幸与世长辞了。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笔名的:

一、母亲姓鲁;

二、周鲁是同姓之国;

三、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鲁迅平生用过一百多个笔名,是现代作家中笔名用得最多的人之一。他自己曾经有所说明,例如他二十年代中叶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过:“近几年《呐喊》有这许多人看,当初是万料不到的,而且连料也没有料„„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士,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

这大批的笔名中有些仅为谐音,如“虞明”、“余铭”,用浙江、上海一带的口音念起来,同于“愚民”,“康伯度”则是英文的买办(Comprador)之音译;但更多的笔名另有深义。例如后来最为通用以至取代了原名的“鲁迅”开始用于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之时,而同时发表新诗与杂文则署名“唐俟”。他当年曾经与一度离别的老朋友许寿裳交谈过这两个笔名的含义,许先生在《鲁迅的生活》一文中写道——

他说:“„„(署名鲁迅)理由是:

(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至于唐俟呢?”“哦!因为陈师曾(衡恪)那时送我一方石章,并问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对他说,你叫作槐堂,我就叫俟堂罢。”我听到这里,就明白了这“俟”字的涵义,那时部里的长官想挤掉鲁迅,他就安静地等着,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也。把“俟堂”两个字颠到过来,堂和唐这两个字同声可以互易,于是成名曰“唐俟”。周、鲁、唐又都是同姓之国也。

可见虽然即使是临时使用的笔名,其中也很有些典故,颇有意思的。而且这一课题似乎尚非题无剩义。试举三个例子来看。

即如“唐俟”及其简化的用法“俟”,乃是五四时代鲁迅的重要笔名之一,鲁迅用这一笔名发表了若干新诗、随感录和论文。据当年的北大学生孙伏园说,那时“青年们常常互相询问:‘唐俟到底是谁呢?谁的文章有这样深刻呢?’”“‘唐俟’和‘鲁迅’会不会是一个人?唐俟大抵写论文,写新诗,写随感;鲁迅则写小说,也写随感,而两个人的用词选句和思想内容又很有相像之处,也许这两个人只是一个人的笔名吧?”一直到《热风》出版后,“唐俟”与“鲁迅”确为同一人才大白于天下。

李允经先生说:“‘唐’这个字,也含有‘中国’的意思。唐代盛时,声誉远及海外,后来海外各国便称中国人为唐人。这样,‘唐俟’便可以理解为‘中国等待着’或‘中国人期待着’的意思”。鲁迅让中国等待什么呢,这恐怕属于求之过深了。鲁迅的著作尚且不可以过度诠释,笔名更不宜从中寻求过多的微言大义。既然“唐俟”为“俟堂”之倒文,则“唐”只是一个姓。

又例如,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用过一个“黄棘”的笔名,高信先生解释为“黄帝子孙所居住之地布满了荆棘”,此说恐亦不确。我们知道民国元年(1912年)时的鲁迅对形势的看法比较乐观,“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国人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前途非常光明,所以他这一笔名的含义或不至于那样悲愤。按“黄棘”典出屈原的《悲回风》:“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王逸《楚辞章句》云:“黄棘,棘刺也。枉,曲也。己愿借神光电景,飞注往来,施黄棘之刺,以为马策。”可知“黄棘”乃是用棘刺当作鞭子,打马快跑。这与《〈越铎〉出世辞》大声疾呼的“纾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等等,完全合拍。解释鲁迅的笔名应顾及他当时的思想状态,而不宜望文生意,作脱离实际的联想和发挥。

鲁迅笔名中用典故最见曲折的大约是“杜德机”。这三个字出于《庄子·应帝王》,其中说,季咸是一位会相面算命的神巫,预卜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无不灵验。列子把这个人的情况说给他的老师壶子听,壶子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这种灵验与问卜者跟他积极配合有关,如果不配合,季咸就无能为力。于是壶子让列子把季咸带来给自己相面:

明日,列子与之(季咸)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巾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

壶子明明活得很正常,而季咸却以为他马上就要死,其原因即在于壶子故意示之以假象,让季咸看到某种预示着死亡的迹象,而这种假象其实乃是壶子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故意 “杜”其“德机”制造出来的。“杜”是闭塞之意(即“防微杜渐”、“杜绝”之“杜”),“德机”就是生机,在庄子的语汇里,“物得之以生谓之德”。壶子故意闭塞(“杜”)自己的生(“德”)机,季咸据此做出判断,结果大大失误。庄子的意思大约是说,一个人要站得住脚,就要“立乎不测”,让别人摸不到自己的底,臣下对付帝王得用这个办法,帝王对付臣下也得用这个办法。庄子貌似一味旷达不问世事,其实却极端深于世故。

鲁迅极熟于《庄子》,借用这“杜德机”三个字作笔名,大约是有不让对手了解到自己的底细之意。当年鲁迅不断地更换笔名,也确实把那些拼命施行文化“围剿”的国民党御用文人弄得昏头转向。鲁迅还有一个笔名叫“齐物论”,更直接地源出于《庄子》中的篇名。在《百家姓》中确有“杜”、“齐”这两个姓。“齐物论”讽世之意比较明显,而“杜德机”则含蓄得多,可以说是鲁迅笔名中的一份精品

第二篇:婚礼习俗

面纱

起初新娘戴面纱是作为年轻和童贞的象征,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双层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手揭开面纱。钻戒

《圣经》上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时的证物就是指环。9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所不可缺少的步骤。头饰

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佩戴头饰的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的女子在适婚年龄都会头戴花环,以区别于已婚妇女,象征着童贞。

新娘礼服的颜色

新娘礼服的颜色代表着传统,也有特定的含义:白色代表纯洁童贞,美国和英国常用的黄色是爱神和富足的象征。

花束

鲜花代表激情和奖赏,传达出繁荣富饶和出类拔萃的讯息,有幸接到新娘花束的人将有好运气,也会是下一个喜结良缘的人。

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

这个习俗起源于抢婚盛行的年代,由于担心新娘的家人会在婚礼上将新娘抢回去,新郎必须空出右手来随时应战。

互吻

根据习俗,婚礼是以新人的亲吻而宣告结束。这一吻有着深刻的含义:通过接吻,一个人的气息和部分灵魂就留在了另一个人的体内,爱使他们合二为一。

抱着新娘入洞房

这一习俗是从一些土著部落的婚俗演变而来的,由于这些部落里的单身女子太少,所以男子们要到邻近的村落去抢亲,将她们扛走,免得她们一沾地就会逃走。今天,人们认为,新娘不能用左脚迈进新房的门,所以最好让新郎将新娘抱进房。

新婚夫妇的汽车

当新婚夫妇乘车出发度蜜月时,汽车的后面会拴上许多易拉罐,它起源于古代扔鞋子的习俗,参加婚礼的宾客们向新人身上扔鞋子,认为如果有鞋子击中了新人乘坐的车子,那么就会带来好运。

汽车鸣笛

跟在新人汽车后面的车队一路不停地鸣笛,以驱走恶魔

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一般演奏两首婚礼进行曲。新娘走向神坛时,奏的是庄重舒缓的《婚礼合唱》,新娘新郎走出教堂时演奏的则是欢快的《结婚序曲》,选自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26年谱写的《仲夏夜之梦》。

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旧、新、借、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

婚宴上新郎和新娘合力切开一只特制的结婚蛋糕,两人先互相喂吃一小块,然后把其余的蛋糕分给所有来宾享用。

婚宴快要结束时,新娘把花束抛向未结婚的女子,得到花束的为幸运女孩,她被认为是下次婚礼的新娘。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有独特的婚礼证词,与中国传统的结婚仪式不大一样。

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为稳定心上人的心,便向心上人送爱的信物。当时许多绅士流行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

为什么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的无名指?

中古世纪的新郎订婚时,把婚戒先在新娘左手的三只手指上轮流戴,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就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接通往心脏。于是左手的无名指就作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为什么新娘带一方白手帕?

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的说法,农夫认为在婚礼当天,新娘的眼泪会带来好运,使天降甘霖,滋润作物。后来,新娘在婚礼当天流泪,预示她会有幸福的婚姻,意味她往后不必为她的婚姻伤心落泪。

为什么在结婚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已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配剑,击退敌人。

为什么要特别订制结婚蛋糕?

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制造面包的小麦象征生育的能力.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想像力丰富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饰以糖衣,也就成了今天的美丽可口的结婚蛋糕。

英国的保险业也涉足人们的婚姻,对夫妇双方有一种特殊保险——爱情保险。每对夫妇每月交纳5英镑的保险金即可享受爱情保险。如果夫妇自保险之日起,相处达25年,即可领到5000英镑的保险金。若两人中有一人不在了,未亡者可领到1000英镑的抚恤金。若夫妇二人不和,被遗弃的一方可得到3000英镑的保险金。

1.现在进行时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

在第12课的语法中,我们学习了一般将来时的基本形式:

We'll see his boat and then we'll say goodbye to him.He will he away for two months.我们将参观他的船,然后和他告别。他要离开两个月。

在第36课的语法中,我们学习了将来时going to用来预言将发生的事,尤其是不久即将发生的事。它在非正式语体中可表示意图、打算等:

Debbie Hart is going to swim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tomorrow.黛比·哈特准备明天横渡英吉利海峡。

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也可以用来表示为将来安排好的活动和事件。这种用法通常需要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往往是不久的将来): We're spending next winter in Australia.我们将要在澳大利亚度过明年冬天。

arrive, come, go, leave等动词的进行式经常有这种用法,表示行程安排有关的“将到达”、“将离去”等意思:

A relation of yours is coming to see you.您的一个亲戚就要来看您了。He's arriving this evening.他将于今天傍晚到达。

He's leaving tomorrow afternoon.他明天下午离开。

2.将来时在时间状语从句及第1类条件句中的表示方法

当时间状语从句表示将来时,在 after, as soon as, before, by the time, the moment, till, until和when等后面我们通常不用一般将来时而用一般现在时;不用将来完成时而用现在完成时。这两种现在时态在时间连词后面常常可以互换:

The Thompsons will move to a new flat when their baby is/has been born.孩子出生以后,汤普森一家将搬到一个新的公寓去住。

在第1类条件句中,if之后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 If it rains, we'll stay at home.如果下雨,我们将呆在家里。

If he gets the job, he'll be going abroad.如果他得到那个工作,他就要到国外去。

第三篇:婚礼习俗

记我参加的一次婚礼

——对于家乡婚礼的反思

摘要:

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婚礼则更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本文主要是通过记叙本人参加过的一次婚礼,向大家介绍了我的家乡巢湖婚礼的流程和风俗习惯,以及我对于与家乡婚礼的反思。

关键词:婚礼习俗 感想 正文:

婚礼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人成为一个真正社会意义上人的标志。

我国古时婚礼一般分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清期、亲迎,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代婚礼基本过程大致相同,只是礼节方面有很多的简化,并且多少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

我的家乡是安徽巢湖,从小也只是见识过家乡的婚礼,本以为婚礼都是那么举办的,但上了大学在与同学的交流后我才知道我们那的婚礼算是很繁琐的了。

今年大年正月十二我参加了堂哥的婚礼,和我以前参加过的婚礼的基本形式一样,是我们当地比较普遍的那种。堂哥和堂嫂是前年经媒人介绍认识的,算是有媒妁之言吧,双方家长也都同意这门婚事。去年就打算结婚,但是堂嫂的大哥在外服兵役,因此,希望等他回来再举行正式的婚礼,毕竟我国有着长兄为父的传统。去年年初我大姑家就把酒给接了,“接酒”是我们那的一个风俗,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定亲。

正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开三天的宴席。第一天,姑父一早就去女方家里做“说客”,就是请亲家公下午去家里上席,出于礼节,不能空手而去,还要带上烟、酒、糖、糕四样礼品。

上午九十点钟左右,女方会请一些亲友乡人抬嫁妆,一般都是喜帐,喜被,马桶等生活用品,马桶里会放上几个煮熟的红鸡蛋,被子里、鞋里也都会塞上花生、喜糖,预示着早生贵子。姑父回来后会安排人过去迎接那些抬嫁妆的人,差不多中午的时候就接亲的车子就回来了,这时候要放炮竹迎接,还要安排那些人坐下来喝茶,散烟,之后再开席来犒劳那些抬嫁妆与接亲的人。

差不多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女方的亲戚来了,丈人会把早上带过去的礼品带回来,而姑父则是早就站在门口燃炮竹迎接了。

按照我们那的习俗接新娘是要在凌晨进行的,越早越好,因为新娘走的路尽量不要让别人走过。因此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堂哥就邀上亲戚朋友迫不及待的开车去接新娘子了,当然也是不能空着手去的,要带足礼品,炮竹,香烟。男方会在女方家门外放炮竹,散香烟,给彩钱,吆喝女方家里人“开门”,好迎接新

娘。女方家人会故意为难男方,不让新娘轻易的被接走。我想这可能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女方的矜持,另一方面是要让男方知道迎娶的艰难,因此以后更是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吧。开门后,新娘出了门就换上了堂哥准备的大红色绣花鞋,据说这是为了不让把女方家的财气给带走。如果不换鞋的话,就得让新郎背着出来,脚不能着地。

新娘接到之后,要让睡在新床上堂哥的堂弟起来,叫肯定是叫不起来的,要给一定的彩钱。这就叫做压床,压床的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选,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压床的必须是童子,他们是纯洁和阳刚的象征,更是婚后生育,延续子孙的象征。对娶亲的人来说,压床是一件吉利的事情。另外,还有种说法,新娘的床有灵气,睡睡可治百病。腰腿疼的人睡过新娘的床后,立刻就会痊愈。除了新娘的床,新娘的手也有灵气,如果哪个小孩的门牙掉了,一直没长出来,那么,让新娘的手摸一下就会很快长出来。

一早姑父又得去女方家请亲家及那边的亲友们过来赴宴,中午的时候男方家那些恭贺的亲戚朋友及乡邻们也都会前来祝贺。中午的宴席过后,就会安排一些娱乐项目。晚上的宴席按理说要进行的快一点,因为晚上要闹洞房,不过因为新娘强烈要求不闹洞房,因此也只好取消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闹洞房的话,一定要等丈人走后才能进行。

婚礼的第三天是只接男女双方家族的女性客人的,这时就轮到丈母娘登场了,而前两天的宴席丈母娘通常是不去的,就算是去也不能入席。

关于亲朋好友的贺礼,以前都是送些衣料等生活用品,现在则改成现金,关系越亲送的贺礼越重,在我们那舅舅在孩子十岁,婚礼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男方的舅舅以及重要的叔伯都需要用几十张百元大钞在大红的毛毯上贴一个双喜出来,然后把贴了双喜的毛毯挂在中堂。

酒席通常也是在中堂摆的,说到酒席就不得不说座次问题了,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为8人一桌,有时也可以是10人一桌,首席的一席一般是丈人坐的,男方的舅舅可以坐首席的二席,也可以坐次席的一席,这是主要的客人,其他的再按辈分排座次。宴席共要有十三道菜,寓意十三太保,当最后一道菜上完后,会放一串炮竹,这是告诉客人菜已经上齐。婚礼第二天的晚宴结束后,要分发喜糖,装喜糖的袋子里可不光是糖果,还有会装两粒红枣和两枚花生,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早生贵子嘛。

到这里,婚礼并不算完满结束,最后还有个“三朝回门”,就是新婚夫妻在结婚后的第三日,携礼前往女方家里省亲、探访,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女方家人此时亦须准备宴客。至此,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才算完成。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家选择在饭店举行婚礼,宴请亲朋,一天就可以完成婚礼,这样更加的方便,男方父母也就省了不少的心。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在家里举行婚礼,宴请亲朋。首先,这样可以加强亲戚邻里间的关系,婚礼的幕后工作可不是花钱雇的人,都是要请亲戚邻里帮忙的,那么在这其中,大家的感情可以得到一个提升,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其次是更能感受到我国传统婚礼的氛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作用。

对于这次亲身经历的婚礼我感受颇深,但是在婚礼的喜庆祥和之后,我们也

要进行一下反思。

首先,父母真的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不说养育其成人成才,就光是为儿子娶妻就够操劳的了。大姑和大姑父,为了忙堂哥的婚礼,饭都顾不上吃,更别提好好的休息,不过我知道他们虽然身体上很疲惫,但是心里却是乐开了花,有哪个父母不为儿子结婚而感到高兴呢!但是,现在的很多人都对父母的良苦用心视而不见,认为父母为子女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在我经历的任何一场家乡婚礼中都没有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而我国传统婚礼中,结婚当日的二拜高堂,以及次日新婚夫妇早起向父母敬茶却充分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与孝顺,而今的婚礼却忽视了父母。

其次,现代的婚礼更加偏重生育子嗣,延续后代,而对于追念祖先表现不强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被认为是封建时代的繁文缛节都省略了,留下的是一些象征吉祥喜庆的风俗。在我国的传统婚礼中,婚后三日之后要进行家庙祭祀,让新媳妇拜见祖先,这才是算是真正的完婚。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做一个祭拜祖先的形式,而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少会有人想起追念先祖,追根溯源。要知道,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绵延下来,屹立不倒,是源于其内部超强的民族凝聚力,源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关注未来是好事,但是也不要忘记过去。

最后,婚礼的世俗气息浓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那结婚变得如此昂贵,从见面礼,聘礼,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加上金手镯就叫四金),到宴席,烟花炮竹等要耗费一个普通家庭一大半的积蓄,这还是在有房子的前提下。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一个上海小伙准备娶我们那的姑娘,结果和女方家商讨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嫁女儿就像卖女儿一样。虽然我本人觉得还没那么夸张,但是这最起码反映了一个现实状况。中国人讲究热闹,对于婚礼大操大办,有时还有攀比心理,而这对于资源也形成了一种浪费。

相对于现代奢侈的婚礼,我觉得更应该提倡一种低碳婚礼,把传统的“礼”与现代的个性化元素相结合,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婚礼。但是在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似乎不太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宁波 《生死转换与角色认证_中国传统婚礼的民俗意象》

2、百度百科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婚礼习俗

老北京婚礼习俗(民国)

1、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虽还未行婚礼,但女方名分已定,实际上夫妻关系已确立。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据说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女方三套衣服钱??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流行这个?)

2、陪嫁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嫁个女儿也不容易啊~~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这个比较实用)

3、娶亲

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讲儿也顶多,算给双方的家境来了一场大展示。“娶亲太太”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喜轿执事上门迎亲,引导行礼。她主持婚礼仪式,另有傧相指导新郎新娘完成婚礼礼节。

(这个还是现代婚礼上最热闹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虽然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被沿用了下来,毕竟这是婚礼过程中最喜兴最热闹的一部分)

4、洞房坐炕

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别提多热闹了~~~~)

5、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人信什么八字之合了,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婚礼办得越来越趋于西式(我不得不说西式的婚礼真的是很简单、简洁),但是还是中式的婚礼最喜兴最热闹的,大红的喜字、大红的床被…

抗日战争时期建议将亮剑中婚礼片段摆上

新中国六十年婚礼大变迁

2009-12-28 21:08 来源:网络 字体:[大 中 小] 点击:

330

2009年即将过去,回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让人感概万分,而中国的婚礼也随着中国的腾飞有着飞一般的变化。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一套体系繁复的婚姻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为古代中国人的婚恋观;聘礼嫁妆、定情结发、凤冠霞帔、启轿拜堂、洞房花烛……是老祖宗的结婚形式。

民国肇始,西风东渐,传统婚俗与新式婚俗并行发展,互相融合。1949年开始,结婚与革命挂钩,不仅仅是家庭之间,个人之间的事,更重要的还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事。改革开放后,婚俗再次向着传统回归,与组织脱钩。60年来,中国人的婚礼奏出了一首响亮的“解放进行曲”,如今我们正迎来一个婚俗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五十年代:婚礼简朴,政治挂帅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可见婚姻在社会生活中之重要。从此以后,“组织”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姻,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简朴。

五十年代,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俗。干部显然是这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至少在汉族社会,传统和中西合壁婚礼消失了,一种新的婚礼取而代之。打点打点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旗袍西装结婚照,免了。然而再“新”的婚礼也有三个“旧”的元素清晰可见:结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礼——告诉大家能在一起合法生活了;结婚证——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凭证。

新人讲讲“革命婚史”、唱两支“革命歌曲”,表明今后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互促进步的打算,是婚礼上常见的节目。五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内容。五十年代后期,婚礼形式颇有一波两折的意味。随着社会秩序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有些职工条件改善,分了房,买了自行车,大跃进时盛行结婚不误生产,下班骑车接回新娘,亲朋好友喝喝小酒、闹闹洞房,但无非是搞几个小菜,包顿饺子……这种略有抬头的“小康婚礼”却因“三年困难”到来,很快消亡。

六十年代:婚礼变成誓师大会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可委屈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烟票、糖票,办一场简朴婚礼,结果欠下一屁股巨债。这一时期婚姻的另一个负面产品,就是诞生了大量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的孩子。但是随着困难时期逐渐熬过,文化大革命却从天而降。家庭出身、职业成份完全主导了婚姻。总体而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红五类最好找红五类,黑五类最好找黑五类;但是一些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会嫁给综合条件远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唱罢《东方红》,再来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结婚现场到处是标语口号,新郎新娘痛说革命家史,对着毛主席像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全人类……”

七十年代:政治婚姻从高潮走向衰落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建国初出生的一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比起老一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致使他们更为“根红苗正”,经过文革头几年的洗礼,战斗激情更加汹涌澎湃。政治仍然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婚礼的革命意味空前浓烈。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肇始于五十年代,大规模知青下乡插队运动,则出现在1968年之后。这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1600余万没读上大学,也无法就业的青年陆续散布在全国农村。恋爱,结婚自然是难以逃避的问题,知青的婚礼颇具特色,为此时婚俗史上的标志性事物。

恋爱常常以“探讨革命工作,交流革命思想”的名义悄悄进行,经历了破四旧,立新风,革命婚礼革命办。这时期结婚照开始流行,组织批准后,拍张手握红宝书,心向[url=http://finance.ifeng.com/app/hq/stock/sz000525/]红太阳[/url][16.98-5.14%]的结婚照。婚礼上,散些水果糖,请领导和贫下中农宣读革命誓言,算作证婚;《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毕,来个宾朋新人合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痛说革命家史,倾诉战天斗地的豪情,忆苦思甜之后,一拜毛主席,二拜领导(父母不在身边),三夫妻对拜。

历次运动,军人是最少被波及的群体,随着军管的实施,对军人宣传的强化,军人无疑是这个时期民间择偶的首选。七十年代末,“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改革的春雷在中国上空响动,婚礼逐渐恢复了往昔气象。家中摆上几桌酒席,鸡鸭鱼肉猛吃一番,五魁手哥俩好大喝一顿,这样的婚礼已不罕见。八十年代:三大件开启崭新生活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政治在婚姻中压倒一切的优势开始衰落,人品、外貌、家境、学识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钱婚姻的时代迈进。个体户找对象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可能送钱更加省事,结婚贺礼逐渐从脸盆、床单、被褥变成了票子,贺婚的票子五毛、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不断水涨船高,每涨一次,人们的血压就会升高一截。对于那些不再有至亲结婚的人来说,每月接到几个“结婚请柬”,恐怕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摸摸干瘪钱袋,心里骂几句娘,走,吃酒席去。靠工资吃饭的家庭,这个月又得勒紧肚皮了!

九十年代:票子+车子+房子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结婚变成一件能赚票子的事儿,它就有了商机,可以变成一个产业。结婚能赚钱,帮你搞婚庆能否也分一杯羹,可以!1990年,首个婚庆公司——“紫房子”在北京正式营业。最初,它还是国营的婚庆公司,但却不是新生事物,只不过重操旧业。民国年间,紫房子就为很多政要名人操办过婚礼,五十年代被公司合营,随着这个行当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从此之后,婚庆公司像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人婚礼的排场越来壮观,自行车队、摩托车队迎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豪华轿车排成长龙迎娶新娘也不算稀罕。亲朋友好友中酒量大、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人,常被选为婚礼总管;这个时代,他们因为“不专业”,被更加高水平的专职司仪所替代。

礼金继续疯涨的同时,酒席就像不搞“计划生育”的磨菇群般疯狂繁殖,几百桌、甚至数千桌的婚宴只是“毛毛雨”。反正酒席越多,票子越多,吃完了再付饭钱。人们似乎“人情味”更“浓郁”了,曾经一面之缘,居然也接到请柬。大款老板在择偶中成为强势群体,世纪之交,没有“票子+车子+房子”,最好莫考虑一场“体面”的婚礼。

二十一世纪:婚俗还在继续“解放”中

了解下清末民初的婚嫁习俗

提亲

旧时,媒人奔走于男女双方之间,讲清各自的家庭情况、长相和年龄等。

过小帖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成帖子,由媒人送到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问卜,如男女属相不相克,则可成亲。

过大帖

男方合婚问卜后,认为可成亲,男女双方各自准备好有“龙凤呈祥”的字样红柬,分别书写男女的生辰、年岁和文约。男方将男帖放入木匣中,外裹红布,连同彩礼由媒人送往女家;女方收帖后,将女帖放入原木匣中,由媒人带回男家,称为“订亲”。

送聘礼 过嫁妆

结婚前,男方向女方先送礼单,送实物,聘礼大多是衣服及生活用品。迎娶前,男方向女方送“食盒”;女方将陪嫁品送到男方家中,俗称“过嫁妆”。

做被褥 送日子 压炕头

结婚前,男方找2~4个公婆健在、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为新郎、新娘做被褥,被角放些枣子、栗子和“如意”等物,意为“早日生子,万事如意”。婚前两、三个月,男方将择定的准确婚期写成鸾书,放入拜匣中,由媒人与一父母双全的男孩送到女方家中,俗称“送日子”。结婚前一夜,男方家长让新郎的未婚弟弟、侄子在新房中睡一夜,希望婚后多生男孩,俗称“压炕头”。

迎娶

迎娶之日,男方请一对夫妇为娶门亲,日出前抬花轿出发,由男童4人手持灯笼、火把在轿前开路。轿至女方家门,鞭炮鼓乐齐鸣,新娘用红布盖头,由父兄背上轿,大声痛哭,泪如雨下,谓之“金豆”掉在家中;由叔婶或哥嫂送亲,兄弟护轿前行,谓之“把轿杆”,中途轿不落地。

拜天地

即婚礼,轿抬到男家后,院内放一方桌,上供天地神,摆酒果香烛,家长上香行礼,新郎、新娘并排站在方桌前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均行跪叩礼,礼毕,新娘被人搀入洞房。

洞房夜

洞房中点燃雕有龙凤花纹的红蜡烛,门上有对联,屋内张贴大红“喜”字。晚饭时,夫妻对坐吃水饺,谓之吃“子孙饽饽”,均吃双数,以图吉利。新婚之夜,常点锡灯,表示长明之意。夫妻就寝前,由嫂嫂或同宗妇女为新郎新娘铺被褥;就寝后夫妻之间不说话,窗外听声之风盛行。

第五篇:汉沽婚礼习俗

1.订婚(时间又双方自行商定)

双方父母和介绍人吃顿饭、男方给女方彩礼

2.送日子(男方)

时间:结婚前一个礼拜左右 使用物品:

男方:水果(苹果)、糖、点心、用红布包裹的棉花、酒、红包(看心意)【注:几种物品凑四件俗称四大件)】

女方:鱼(鲤鱼)、系红绳的并联葱、五谷(五种,尽量不用黄豆)、红包【男方给的还回去一半】

3.装箱(女方)时间:结婚前两天

使用物品:硬币(汉沽俗称钢镚儿)、红丝带或红毛线、包袱皮(多准备几个)、被喜 被(双数)、衣服(双数)、鞋子(双数、包括男方的一双鞋)、痰盂(一个)、盆(一个)、暖壶(一个)、香皂和香皂盒(两个)、梳子(两个)、小镜子(一个)、牙刷和牙缸子(两个)、台灯(一个)、门帘子(一个)、毛巾(双数)【注:依据自己需要】 人物:妹妹、侄女(未婚)

4.送箱、压腰 时间:结婚前一天

使用物品:装箱的东西,戴红花的汽车(根据女方家庭情况或双方商量)无论是否陪送都要两辆汽车送箱。送箱车放苹果。

女方送箱的四个人里面有一个负责点灯,一个负责挂门帘。

5.结婚当天

婚礼时双方家长都要准备改口费。

男方:

红腰带里面放上钱(666、888元、依据个人情况而定)。

接媳妇来的汽车(数量依据两家人商量定)、鞭炮、离娘肉、酒和水果、接女方新亲的大轿子车。、陪同新姑爷来接媳妇的人有:两名没有结婚的女孩、男方的亲朋好友(数量多少男方自己商定)。

接媳妇的路上如果过桥让指定的人撒点一毛硬币。

女方:

接媳妇后娘家回礼:挂面、男方带来的离娘肉(将骨头剔除后)、酒和水果。接媳妇时招待姑爷和男方宾客使用的东西:杂样点心、水果、花生、瓜子、糖、饮料(根据自己需要挑选,没有特别的具体规定)、准备几双红筷子。吃面:接媳妇来的时候女方的妈妈要给闺女做一碗挂面汤,喂给闺女吃。

敬酒:女方的新亲要用包袱皮包好女方给男方买的一身衣服,在婚礼当天新人敬酒的时候送给姑爷,衣服里面包好红包(面额依据家庭情况儿定)

盖帽:女方新亲在上菜后,选几种菜把菜尖上的菜加到饭盒里带走,下午回姑爷时,给姑爷吃

添汤:女方新亲添汤大师傅(红包根据家庭情况而定)回姑爷:女方派兄弟或晚辈去男方接新娘回门将礼单交给男方,准备饺子,新亲带回的菜(带点心、酒、水果、红包袱)【注:回头趟家和回姑爷合并】

夜宵:鸡蛋、红枣、栗子、苹果、火龙果、桂圆、花生、开心果、香蕉、大杏仁等根据自己需要准备、根据女方的年龄准备和年龄一样的雪米饼(注:最好在每样食品上贴上一个小喜字)

【补充版本】

新郎家准备好手捧花、给新娘带的花(就内个盒装的),伴娘两枚,伴郎两枚,胸花每人一个,父母亲的内个花好像叫主婚人,需4枚,给双方父母,新郎新娘的胸花各1。证婚人胸花2枚或4枚。伴娘的花最好多准备出两个,新娘家现在也可能带过来两个伴娘,以防万一。

还有肉和炮,炮是到新娘家的时候,新郎伴娘在车上等候,由伴郎下车放炮,炮停,下车。

新郎到新娘家门口开始叫爹妈,就使劲儿喊吧,我也跟着叫唤过,嘿嘿。然后就洒红包,哥们弟兄的帮着挤门,门开了,一般好像丈母娘会给姑爷一块糖,似乎是。然后就一道门一道门的过吧!

门开了,新郎就单膝跪地,开始叫媳妇儿回家啦!嘿嘿~有的说嫁给他,有的说咱回家,有的说跟我走吧…反正各种说。新娘接过手捧花,伴娘给嫂子道喜,给新娘戴上头花,意思意思就行。

新郎新娘互戴戴胸花。接下来就找鞋吧!最快的方法,100块钱一跟,乐呵呵的掏吧!

新郎给新娘穿上鞋。照相玩儿吧。接下来娘家人招待新郎、俩伴娘、俩伴郎吃点心啥的,好吃的就往上摆吧!丈母娘给姑爷可能还准备个顺面啥的。

新娘到婆家,使劲儿的叫爹妈开门吧!声越大越好呗。回来一进门,婆婆先给媳妇儿嘴里放块糖,问一句,甜么?媳妇乐呵呵滴说,甜。

洒个红包意思意思,进屋炕头一坐,抱个苹果啥的,盘个腿儿啥的,等着照相吧。就会儿新亲就来,新郎新娘出去迎接。新亲参观新房,毕,饭店,典礼。

吃好喝好,亲家爹娘开始掏红包啦,伴娘伴郎市场价200/人。多多意善。拿着红包,接着媳妇儿,回家。

6.会亲家

第二天双方父母见面吃饭。

下载东台婚礼习俗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台婚礼习俗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婚礼接亲习俗

    按照中国的传统,婚礼前新郎要亲自去迎接新娘。在这个过程中,伴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小小地“考验”一下新郎的决心和毅力,俗称“堵门。”这可愁煞了很多没有经验的伴娘:怎......

    西方婚礼习俗

    A-Arrangements for wedding :婚礼的安排 B-Banns,Bridesmaids,Best man :结婚预告,伴娘,伴郎 C-Church,Cake,Cars,Confetti :教堂,结婚蛋糕,汽车,五彩碎纸 D-Dress :礼服 E-Etiquett......

    东西方婚礼习俗

    (一)筹备婚礼 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貌,每......

    婚礼习俗5篇

    都昌县婚礼习俗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习俗是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婚礼也是众多古***俗之一。本文以都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婚礼为例,详述婚礼中的各种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社会学概论作业: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婚礼 天津师范大学礼宾系10级2班我们小组要讲的是中国传统婚礼,中国传统婚礼过程相当丰富,我们不能极其详尽的讲述,只是把婚礼的大概跟大......

    西方婚礼习俗

    西方婚礼习俗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一般有以下若干步骤:1.来宾入席。2.同时开始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主......

    中西方婚礼习俗

    中国 古代: 婚礼选场在宽敞的院子里,院子正中央摆圆桌,家人要围桌而坐。接亲时一定要鸣鞭炮,新娘穿火红的嫁衣以示吉祥,也代表祝福新人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新娘除了凤冠霞帔还要......

    加拿大婚礼习俗

    加拿大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英裔、法裔、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华人和少量欧美及亚洲各国移民。这些民族都具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风俗,在婚礼上也表现如此,从而使加拿大成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