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习俗5篇

时间:2019-05-14 10:5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婚礼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婚礼习俗》。

第一篇:婚礼习俗

都昌县婚礼习俗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习俗是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婚礼也是众多古***俗之一。本文以都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婚礼为例,详述婚礼中的各种习俗细节。婚礼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风俗及思维习惯,从婚礼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婚姻礼仪的沿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较多保留古代流传的习俗,如结婚双方必须要有媒人。同时,也正是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实力较弱,这从当时的礼金可以看出。例外,从婚礼摆酒席,客请村中有地位的人及亲朋好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人伦色彩。

关键字:婚礼 农村习俗八九十年代

1,引言:

婚礼,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原为“昏礼”,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都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考古发掘,早在商代,都昌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渔猎耕耘,修养生息,汉高祖六年,置县枭阳。后因古彭蠡泽南移,唐代置县都昌宋代诗人苏东坡游南山曾写下“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

①风吹老碧桃花”的诗句。都昌县历史悠久,保有较多的古民风民俗。本文从婚礼这

个视角出发,探讨婚礼背后的民俗与社会文化。

2,首先,男方媒人打听女子的信息,介绍女方给男方,男方初步同意后,媒人领着男子去看女方,同时要带一包糖和一包蜜枣,以示喜事。双方见面交谈后,女方如果有意,女方家人就煮好面给男方,并接受糖和蜜枣,告诉媒人,媒人告诉男方后,两人的婚事初步确定。等男方来提亲的这段时间(时间不等,两三天到一二年都有)里,女方要确定一位媒人。这一传统自上古就存在,《诗经》中《氓》篇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豳风·伐

②柯》中也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从此可以看出,这一定格确实是奴隶社会甚或奴

隶社会以前社会的产物,在奴隶社会这一定格即已纳入了婚姻道德的规范,封建统治者只不过是承断并发展了它而已。现代婚姻中媒人的作用没有上古时明显,但依然是礼数的需要。中国传统思想强调明媒正娶,即使两情相悦也要由媒人作为中间人。

订婚

媒人带男子去提亲,带一包蜜枣与糖和两个红包。一个是看礼(聘礼)888元,另一个是端茶礼(118元),端茶礼在女方请男子喝茶时由男子送出,看礼放在装蜜枣和糖的外袋里,男方走后女方才拿出。吃饭时,女方媒人与男方媒人商量什么时候,多少人去男方家过门。一般三四天后,女方与家人来男方过门,男方带好糖或蜜枣等去女方家接他们过来,这一天男方家里要设宴款待,并请村里有地位的人来入座,男方在酒席结束后要给女方及家人送礼,一般是布和鞋,伞、围巾、一套衣服、袜子,不用送红包。定亲结束,两方建立亲戚关系。

定亲结束后的第一个五月端午节,男方就要给女方送礼,多是大蒲扇,女方家每人一把,男女双方媒人各一把。还要买肉,鸡蛋,糖、蜜枣等。中秋节时,男方把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交给女方,双方生辰八字一起由女方送去算命先生,推算结婚的吉日,俗称“查日子”。这在《氓》中也有体现,如“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在古代,双方八字相合才允许结婚。一般是由男方请算命先生“要日子”,《仪礼 士婚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主人致辞之后,媒人告以婚期。”。③腊月二十八时男方要挑水面礼去女方家,是结婚那天女方准备办酒席所需的材料。一般是肉和米各八十斤,鱼三四十斤,黄花菜,喻示贞洁,如我们所说的黄花闺女,一般由四人挑,兄弟三人再加媒人。挑到女方村子祖厅,女方家在祖厅那放鞭炮迎接,回到女方家,吃过饭后,商量婚嫁那天的时辰,确定好什么时间去取亲,什么时候发嫁。等男方准备回去时,女方要准备一些东西回盘,在这之前,女方事先做好棉鞋、单鞋,未来公婆各一双棉鞋,其余男方兄弟姐妹各一双。亲手做表现女子心灵手巧。在这一天要给男方带回去,同时,女方还需准备米粑、面、被子枕头由男方一起带回去。一般结婚时间是在正月里初一之后那几天.初一时,男方要去女方家拜年。回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提到,如南宋 吴自牧《梦梁录 嫁娶》:“男择日下聘,亦以礼物答回。”④这是因为古代回礼多用盘捧上,故称回盘。今人仍沿用。

结婚之前,男方要选好吉日安床,把床放在合适的地方,在床上撒好喜果,之后任何人不得进新房,碰新床,直到新人结婚。男女双方都要备好嫁娶酒席的材料。

结婚

婚礼一般在早上举行,上古时期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人们认为黄昏是吉时,后至唐朝,人们才改为早上举行,⑤男方提前请好音乐队,在这天早上要去迎亲。同时男方要有两个伴娘前去接新娘,多是未结婚的姐妹。还要有两个小男孩各举一面彩旗,一路锣鼓声不断,热热闹闹地去迎亲。到女方家后,女方家放鞭炮迎接,男方及其亲人要在女方家的酒宴上出席,男方要向女方的亲戚敬酒。酒宴在炮竹声中结束,此时迎亲开始。新郎要在女方家由丈母娘穿戴新衣,挂红(斜肩披一个红色的布),表示喜庆。穿好后新娘从闺房走出,腰间挂一面铜镜,走出大门时铜镜翻正对着外面,表示女方自现在不再是这里的人了。当时新娘的礼服一般是大红色修身套装,新娘新郎胸前都需别一枚红花。待两人走出大厅,女方家开始放鞭炮,两名举红旗的男孩走在前面,走在新娘旁边的是女方的两位伴娘,男方的两位伴娘需跟在后面等到了车子那,由男方伴娘接回,同时女方伴娘要交一些东西给男方伴娘,伞或其他一些小礼品。新郎新娘出发时,女方派出的嫁妆要一道出发,女方家要请人来挑这些嫁妆,要双数倍的人。一般女方的弟弟和女方媒人一同前去男方家。

嫁妆多是一台黑白14寸的电视机、大衣柜、写字台、小抽屉柜、梳妆台、木质的大盆小盆、坐熏桶(一种圆形木质座椅,类似大圆桶,由一块固定、一块活动的木板隔成上下两部分,下面中空,可以放炭火盆,上面只有半圆型靠背,人坐在固定的木板上,活动的木板可拿开把脚放进去,取暖效果非常好)、手炉、针线篮、花瓶一对、挂满铜钱的蚊帐和布幔,马桶,又叫送子桶,等等。所有的嫁妆一律贴上喜字。嫁妆在途中不得落地。而音乐队要一直吹吹打打,这是自汉代就有的习俗,《汉书》里就记载汉宣帝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奏乐庆贺。⑥而从嫁妆我们能够看出当时农村经济正初步发展,也能够反映出各地的气候环境。同时人们依然保存着一些地方性的传统习俗。

此时,男方设宴摆酒,等女方家开始发嫁时,这边就通知村里的人来赴宴。新郎迎娶新娘回来后,先去祖厅拜祖,男方事先要在祖厅点好红色的蜡烛。新娘新郎快进祖厅时,要放鞭炮迎接,三拜之后要在祖厅喝一杯交杯酒。迎回家后,酒宴便正式开席。新房要另设一桌,桌上包括新娘和两位伴娘还要有七个童男童女入座,一共十人。新房需贴上倒喜字,表示喜到了,新房内要有两根红蜡烛,点到天亮,还要放一些樟树枝,招财运。床上撒满喜果,要请童男来压床。其他人都在客厅坐,坐席很讲究,谁上坐,谁坐旁边都是有礼数的,一般人都一眼觉知自己的位置。不过主人应安排好,请人入座时,切不可出错,不然会闹得大家不愉快。在宴席快结束时,新娘出来,和新郎一起向各位亲戚敬酒。新娘新郎要喝红枣蛋汤,喻示多子。到晚上,就是闹洞房,要再请两个已婚的妇女来坐,主要是已婚妇女能活跃气氛,这天晚上闹得越欢越好,期间新郎还会抛一些果子给屋里的小孩子,小孩子就会说更多的吉利话。婚后第二天“回门”,新郎带新娘回娘家,娘家人设宴款待新姑爷,新娘就和父母谈谈心,新娘不得在娘家过夜,天黑前两人必须回到婆家。至此,婚礼结束。① 苏轼《苏轼诗集》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② 孔子编《诗经》,中华书局,2011年3月

③ 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④ 吴自牧《梦梁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

⑤ 段成式《酉阳杂俎》,齐鲁书社,2007年7月

⑥ 班固《汉书 宣帝纪》,中华书局,2007年8月

第二篇:婚礼习俗比较

婚礼目的:婚姻、生育是密切相连的。婚姻的目的,在传统的 中国社会看来是广家族、繁子孙。婚姻者,“合二姓之 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人道所以有嫁娶 何? „„重人伦,广继嗣也”(《白虎通义·嫁娶》)。这里均强调了婚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自 身繁衍的需要。当然,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缔结婚约的一个重要目的。孟子就曾提出“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宗教对婚姻中的生育问题也 给予了密切关注。比如道教,它是一个非常重“生”的 宗教,并素来以“乐生”、“贵生”为宗旨。道教还有不 少专司生殖或与生育子嗣有关的神仙,如西王母、九天 玄女、碧霞元君、后土神(又称后土娘娘)[8]

。道教《太

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也就是说两性结合组成家庭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在这些宗 教的影响下,结婚礼仪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围绕着生 育来展开,例如传统婚礼上新房里“铺床”仪式中洒在 婚床上预示着“早生贵子”的花生、红枣、桂圆和莲子 以及新婚夫妇坐帐时同吃的“子孙饺子”无不显示着 生育后代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

同样在西方社会,其生育观也具有浓厚的神学色

彩。基督教认为,上帝(耶和华)按照自己的意志,在 七天之内创造了天地万物,并根据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圣经》在诗篇第 127 篇第 3 节里说: “儿女是耶和华 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神所给的赏赐。”在西方文 化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们认为儿女是上帝给 父母信仰的报酬,是上帝向他们显慈爱的明证,所以为 了遵从上天要求繁衍后代的明确旨意,鼓励生育也曾 经是西方传统婚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圣经·创 世纪》中,上帝对犹太始祖亚伯拉罕就许诺让他的后 裔“多如天上众星”;对亚伯拉罕之子以撒的祝福是让 他的子孙“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由此可见,结婚 和生育除了具有历史和社会学上的意义之外,作为最 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也获得了神学意义。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 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 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 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 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

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男女 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

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 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 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 的声望。

婚礼信仰: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 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 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 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 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 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

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 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 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 局。

1. 婚姻的社会地位

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婚姻被

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族兴衰之关键,传统典籍《礼记》说道: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 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对待婚礼,人 们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此外婚姻也被认为 是天地之本源。如《礼记》云: “天地合,而后万物生 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道教《易传》也强调: “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 也。”很明显,婚姻中的男女结合相当于天地之合。正 因为婚姻以宇宙秩序为参照物,就导致了婚姻的神圣 性与不可颠覆性。

在西方社会,受基督教影响,人们认为“婚姻是上

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 的约定。”《圣经》中阐述,婚姻的目的有三: “一是男女 互助„„。二是性亲近„„。三是延续和繁衍人 种。”基于此,婚姻的神圣和权威在西方基督徒中是不 可动摇的,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诫命。在基督徒 看来,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并且每对夫妻的婚 姻都是独特的,在神眼中有独特的意义和目标。他们 藉婚姻来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 的盟约。

2. 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 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 位。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 “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 也。”也就是说,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 的位置使然,[5]

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处处可见到这种

思想的影子。然而尽管“男尊女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 占据主流地位,这期间其他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也从自 己的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与儒家不相同的看法。例如佛教,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唐代民众信仰谱系

中一个主导信仰,家庭伦理关系也被带入佛事活动中,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影响了 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念。由于佛教主张“人人 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 主性,许多信佛的女性在婚恋中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 信仰。在佛教影响下一些妇女甚至违背儒家封建家庭 伦理,选择死后夫妻分葬。[6]

这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

传统婚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的关注。

另一大宗教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则显得得非常独特。根据道家的思想,世界上万事 万物都有由阴阳、乾坤这些两种对立的东西组合而成。反映在夫妻关系上,自然要求两两相对;结婚被称作为 “匹配”,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在某种 程度上要求男子在结婚时对女子至少要有表面的尊 重,这可从一些婚礼习俗中看出。至于缔结婚姻之后 的夫妻关系,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婚姻中“女之就 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也就是说做妻 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由此一旦婚姻关系成 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 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 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 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 素: “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 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 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 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相比之下,西方的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

基本平等。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 亚当夏娃联合的情况中可看出上帝视婚姻为一个盟约 关系,要藉此使夫妻合而为一。由这种盟约关系可见 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虽然上帝给亚当造了个女人是作 为他的帮手来帮助他,但这里的“帮助”是平行的互补 的意思,绝没有卑贱或奴役之意。奥古斯丁曾说: 神早 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 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神没有叫男 ·48·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肋骨 是最贴心之处,是最亲密的表征。[7]

所以,基督教认为

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正 如亚当唱给夏娃的第一首情歌所说的: “这是我骨中 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 上取出来的。”在新的圣经中,耶稣明确指出,上帝造 人时造的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 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里特别强 调了婚姻中的双方男女平等,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压 倒另一方。

婚姻审美: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 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 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 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 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 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 红火火,幸福美满。

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

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 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 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 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 吻合。

研究一: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研究二: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通过研究中西方婚礼的差异,我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特点:西方的婚礼是纯洁浪漫的,而中国的婚礼是喜气洋洋的;西方的婚礼看重的是感觉,而中国看重的是仪式。中西方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不同,也就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婚礼风俗.虽然有着不同的习俗,但是无论是哪里的婚礼都充满了祝福和笑声。婚礼的内容:1时间上 2形式上 3

第三篇:婚礼一般习俗

婚礼习俗

一、新郎出发前准备

1、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2、新房楼前楼后的大井用红纸盖上。

3、接亲时,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4、接送亲人员不算新郎新娘应为双数(一般8人、10人、12人)。

5、接亲车队总数(录像车除外)应为双(一般6台、8台、10 台)。

二、到娘家

1、敲门:新郎敲门喊妈开门、爸开门(娘家人在屋内可难为新郎一下,不给开门,但时间不宜过长)。

2、认亲:新娘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男方接亲人员,由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从长辈开始),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座,由新娘父母及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或甜甜嘴)。

3、求婚: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并说几句能打动新娘的浪漫话语,新娘可为难新郎一下,但时间不宜过长。

4、互戴胸花:新郎新娘互戴新郎新娘胸花,并合影留念。

5、新郎改口: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的好女婿),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郎向岳父岳母保证善待新娘,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6、吃面条: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

7、换踩堂鞋:一般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8、双方亲属上喜车,娘家亲属先上车,男方亲属后上,不许空车。(四彩礼除离娘肉外,其他物品带回一半)。

三、新房:

1、认亲:新郎父母站在门口迎接娘家贵宾,新娘把娘家送亲亲属一一向公公、婆婆介绍,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坐,新郎父母及男方亲属负责招待娘家贵宾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

2、新娘改口:新郎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娘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娘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娘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的好儿媳),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娘向公公婆婆保证夫妻和睦相处,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3、坐福:准备坐福垫或红布一块或硬币摆出心形灯都可以,放在床中间坐福。

4、合影:新郎新娘同双方亲属在新房合影留念。四.参加典礼。

第四篇:婚礼习俗

面纱

起初新娘戴面纱是作为年轻和童贞的象征,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双层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手揭开面纱。钻戒

《圣经》上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时的证物就是指环。9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所不可缺少的步骤。头饰

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佩戴头饰的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的女子在适婚年龄都会头戴花环,以区别于已婚妇女,象征着童贞。

新娘礼服的颜色

新娘礼服的颜色代表着传统,也有特定的含义:白色代表纯洁童贞,美国和英国常用的黄色是爱神和富足的象征。

花束

鲜花代表激情和奖赏,传达出繁荣富饶和出类拔萃的讯息,有幸接到新娘花束的人将有好运气,也会是下一个喜结良缘的人。

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

这个习俗起源于抢婚盛行的年代,由于担心新娘的家人会在婚礼上将新娘抢回去,新郎必须空出右手来随时应战。

互吻

根据习俗,婚礼是以新人的亲吻而宣告结束。这一吻有着深刻的含义:通过接吻,一个人的气息和部分灵魂就留在了另一个人的体内,爱使他们合二为一。

抱着新娘入洞房

这一习俗是从一些土著部落的婚俗演变而来的,由于这些部落里的单身女子太少,所以男子们要到邻近的村落去抢亲,将她们扛走,免得她们一沾地就会逃走。今天,人们认为,新娘不能用左脚迈进新房的门,所以最好让新郎将新娘抱进房。

新婚夫妇的汽车

当新婚夫妇乘车出发度蜜月时,汽车的后面会拴上许多易拉罐,它起源于古代扔鞋子的习俗,参加婚礼的宾客们向新人身上扔鞋子,认为如果有鞋子击中了新人乘坐的车子,那么就会带来好运。

汽车鸣笛

跟在新人汽车后面的车队一路不停地鸣笛,以驱走恶魔

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一般演奏两首婚礼进行曲。新娘走向神坛时,奏的是庄重舒缓的《婚礼合唱》,新娘新郎走出教堂时演奏的则是欢快的《结婚序曲》,选自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26年谱写的《仲夏夜之梦》。

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旧、新、借、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

婚宴上新郎和新娘合力切开一只特制的结婚蛋糕,两人先互相喂吃一小块,然后把其余的蛋糕分给所有来宾享用。

婚宴快要结束时,新娘把花束抛向未结婚的女子,得到花束的为幸运女孩,她被认为是下次婚礼的新娘。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有独特的婚礼证词,与中国传统的结婚仪式不大一样。

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为稳定心上人的心,便向心上人送爱的信物。当时许多绅士流行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

为什么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的无名指?

中古世纪的新郎订婚时,把婚戒先在新娘左手的三只手指上轮流戴,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就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接通往心脏。于是左手的无名指就作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为什么新娘带一方白手帕?

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的说法,农夫认为在婚礼当天,新娘的眼泪会带来好运,使天降甘霖,滋润作物。后来,新娘在婚礼当天流泪,预示她会有幸福的婚姻,意味她往后不必为她的婚姻伤心落泪。

为什么在结婚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已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配剑,击退敌人。

为什么要特别订制结婚蛋糕?

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制造面包的小麦象征生育的能力.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想像力丰富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饰以糖衣,也就成了今天的美丽可口的结婚蛋糕。

英国的保险业也涉足人们的婚姻,对夫妇双方有一种特殊保险——爱情保险。每对夫妇每月交纳5英镑的保险金即可享受爱情保险。如果夫妇自保险之日起,相处达25年,即可领到5000英镑的保险金。若两人中有一人不在了,未亡者可领到1000英镑的抚恤金。若夫妇二人不和,被遗弃的一方可得到3000英镑的保险金。

1.现在进行时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

在第12课的语法中,我们学习了一般将来时的基本形式:

We'll see his boat and then we'll say goodbye to him.He will he away for two months.我们将参观他的船,然后和他告别。他要离开两个月。

在第36课的语法中,我们学习了将来时going to用来预言将发生的事,尤其是不久即将发生的事。它在非正式语体中可表示意图、打算等:

Debbie Hart is going to swim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tomorrow.黛比·哈特准备明天横渡英吉利海峡。

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也可以用来表示为将来安排好的活动和事件。这种用法通常需要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往往是不久的将来): We're spending next winter in Australia.我们将要在澳大利亚度过明年冬天。

arrive, come, go, leave等动词的进行式经常有这种用法,表示行程安排有关的“将到达”、“将离去”等意思:

A relation of yours is coming to see you.您的一个亲戚就要来看您了。He's arriving this evening.他将于今天傍晚到达。

He's leaving tomorrow afternoon.他明天下午离开。

2.将来时在时间状语从句及第1类条件句中的表示方法

当时间状语从句表示将来时,在 after, as soon as, before, by the time, the moment, till, until和when等后面我们通常不用一般将来时而用一般现在时;不用将来完成时而用现在完成时。这两种现在时态在时间连词后面常常可以互换:

The Thompsons will move to a new flat when their baby is/has been born.孩子出生以后,汤普森一家将搬到一个新的公寓去住。

在第1类条件句中,if之后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 If it rains, we'll stay at home.如果下雨,我们将呆在家里。

If he gets the job, he'll be going abroad.如果他得到那个工作,他就要到国外去。

第五篇:婚礼习俗

老北京婚礼习俗(民国)

1、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虽还未行婚礼,但女方名分已定,实际上夫妻关系已确立。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据说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女方三套衣服钱??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流行这个?)

2、陪嫁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嫁个女儿也不容易啊~~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这个比较实用)

3、娶亲

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讲儿也顶多,算给双方的家境来了一场大展示。“娶亲太太”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喜轿执事上门迎亲,引导行礼。她主持婚礼仪式,另有傧相指导新郎新娘完成婚礼礼节。

(这个还是现代婚礼上最热闹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虽然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被沿用了下来,毕竟这是婚礼过程中最喜兴最热闹的一部分)

4、洞房坐炕

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别提多热闹了~~~~)

5、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人信什么八字之合了,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婚礼办得越来越趋于西式(我不得不说西式的婚礼真的是很简单、简洁),但是还是中式的婚礼最喜兴最热闹的,大红的喜字、大红的床被…

抗日战争时期建议将亮剑中婚礼片段摆上

新中国六十年婚礼大变迁

2009-12-28 21:08 来源:网络 字体:[大 中 小] 点击:

330

2009年即将过去,回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让人感概万分,而中国的婚礼也随着中国的腾飞有着飞一般的变化。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一套体系繁复的婚姻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为古代中国人的婚恋观;聘礼嫁妆、定情结发、凤冠霞帔、启轿拜堂、洞房花烛……是老祖宗的结婚形式。

民国肇始,西风东渐,传统婚俗与新式婚俗并行发展,互相融合。1949年开始,结婚与革命挂钩,不仅仅是家庭之间,个人之间的事,更重要的还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事。改革开放后,婚俗再次向着传统回归,与组织脱钩。60年来,中国人的婚礼奏出了一首响亮的“解放进行曲”,如今我们正迎来一个婚俗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五十年代:婚礼简朴,政治挂帅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可见婚姻在社会生活中之重要。从此以后,“组织”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姻,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简朴。

五十年代,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俗。干部显然是这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至少在汉族社会,传统和中西合壁婚礼消失了,一种新的婚礼取而代之。打点打点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旗袍西装结婚照,免了。然而再“新”的婚礼也有三个“旧”的元素清晰可见:结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礼——告诉大家能在一起合法生活了;结婚证——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凭证。

新人讲讲“革命婚史”、唱两支“革命歌曲”,表明今后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互促进步的打算,是婚礼上常见的节目。五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内容。五十年代后期,婚礼形式颇有一波两折的意味。随着社会秩序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有些职工条件改善,分了房,买了自行车,大跃进时盛行结婚不误生产,下班骑车接回新娘,亲朋好友喝喝小酒、闹闹洞房,但无非是搞几个小菜,包顿饺子……这种略有抬头的“小康婚礼”却因“三年困难”到来,很快消亡。

六十年代:婚礼变成誓师大会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可委屈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烟票、糖票,办一场简朴婚礼,结果欠下一屁股巨债。这一时期婚姻的另一个负面产品,就是诞生了大量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的孩子。但是随着困难时期逐渐熬过,文化大革命却从天而降。家庭出身、职业成份完全主导了婚姻。总体而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红五类最好找红五类,黑五类最好找黑五类;但是一些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会嫁给综合条件远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唱罢《东方红》,再来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结婚现场到处是标语口号,新郎新娘痛说革命家史,对着毛主席像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全人类……”

七十年代:政治婚姻从高潮走向衰落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建国初出生的一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比起老一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致使他们更为“根红苗正”,经过文革头几年的洗礼,战斗激情更加汹涌澎湃。政治仍然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婚礼的革命意味空前浓烈。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肇始于五十年代,大规模知青下乡插队运动,则出现在1968年之后。这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1600余万没读上大学,也无法就业的青年陆续散布在全国农村。恋爱,结婚自然是难以逃避的问题,知青的婚礼颇具特色,为此时婚俗史上的标志性事物。

恋爱常常以“探讨革命工作,交流革命思想”的名义悄悄进行,经历了破四旧,立新风,革命婚礼革命办。这时期结婚照开始流行,组织批准后,拍张手握红宝书,心向[url=http://finance.ifeng.com/app/hq/stock/sz000525/]红太阳[/url][16.98-5.14%]的结婚照。婚礼上,散些水果糖,请领导和贫下中农宣读革命誓言,算作证婚;《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毕,来个宾朋新人合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痛说革命家史,倾诉战天斗地的豪情,忆苦思甜之后,一拜毛主席,二拜领导(父母不在身边),三夫妻对拜。

历次运动,军人是最少被波及的群体,随着军管的实施,对军人宣传的强化,军人无疑是这个时期民间择偶的首选。七十年代末,“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改革的春雷在中国上空响动,婚礼逐渐恢复了往昔气象。家中摆上几桌酒席,鸡鸭鱼肉猛吃一番,五魁手哥俩好大喝一顿,这样的婚礼已不罕见。八十年代:三大件开启崭新生活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政治在婚姻中压倒一切的优势开始衰落,人品、外貌、家境、学识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钱婚姻的时代迈进。个体户找对象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可能送钱更加省事,结婚贺礼逐渐从脸盆、床单、被褥变成了票子,贺婚的票子五毛、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不断水涨船高,每涨一次,人们的血压就会升高一截。对于那些不再有至亲结婚的人来说,每月接到几个“结婚请柬”,恐怕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摸摸干瘪钱袋,心里骂几句娘,走,吃酒席去。靠工资吃饭的家庭,这个月又得勒紧肚皮了!

九十年代:票子+车子+房子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结婚变成一件能赚票子的事儿,它就有了商机,可以变成一个产业。结婚能赚钱,帮你搞婚庆能否也分一杯羹,可以!1990年,首个婚庆公司——“紫房子”在北京正式营业。最初,它还是国营的婚庆公司,但却不是新生事物,只不过重操旧业。民国年间,紫房子就为很多政要名人操办过婚礼,五十年代被公司合营,随着这个行当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从此之后,婚庆公司像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人婚礼的排场越来壮观,自行车队、摩托车队迎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豪华轿车排成长龙迎娶新娘也不算稀罕。亲朋友好友中酒量大、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人,常被选为婚礼总管;这个时代,他们因为“不专业”,被更加高水平的专职司仪所替代。

礼金继续疯涨的同时,酒席就像不搞“计划生育”的磨菇群般疯狂繁殖,几百桌、甚至数千桌的婚宴只是“毛毛雨”。反正酒席越多,票子越多,吃完了再付饭钱。人们似乎“人情味”更“浓郁”了,曾经一面之缘,居然也接到请柬。大款老板在择偶中成为强势群体,世纪之交,没有“票子+车子+房子”,最好莫考虑一场“体面”的婚礼。

二十一世纪:婚俗还在继续“解放”中

了解下清末民初的婚嫁习俗

提亲

旧时,媒人奔走于男女双方之间,讲清各自的家庭情况、长相和年龄等。

过小帖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成帖子,由媒人送到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问卜,如男女属相不相克,则可成亲。

过大帖

男方合婚问卜后,认为可成亲,男女双方各自准备好有“龙凤呈祥”的字样红柬,分别书写男女的生辰、年岁和文约。男方将男帖放入木匣中,外裹红布,连同彩礼由媒人送往女家;女方收帖后,将女帖放入原木匣中,由媒人带回男家,称为“订亲”。

送聘礼 过嫁妆

结婚前,男方向女方先送礼单,送实物,聘礼大多是衣服及生活用品。迎娶前,男方向女方送“食盒”;女方将陪嫁品送到男方家中,俗称“过嫁妆”。

做被褥 送日子 压炕头

结婚前,男方找2~4个公婆健在、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为新郎、新娘做被褥,被角放些枣子、栗子和“如意”等物,意为“早日生子,万事如意”。婚前两、三个月,男方将择定的准确婚期写成鸾书,放入拜匣中,由媒人与一父母双全的男孩送到女方家中,俗称“送日子”。结婚前一夜,男方家长让新郎的未婚弟弟、侄子在新房中睡一夜,希望婚后多生男孩,俗称“压炕头”。

迎娶

迎娶之日,男方请一对夫妇为娶门亲,日出前抬花轿出发,由男童4人手持灯笼、火把在轿前开路。轿至女方家门,鞭炮鼓乐齐鸣,新娘用红布盖头,由父兄背上轿,大声痛哭,泪如雨下,谓之“金豆”掉在家中;由叔婶或哥嫂送亲,兄弟护轿前行,谓之“把轿杆”,中途轿不落地。

拜天地

即婚礼,轿抬到男家后,院内放一方桌,上供天地神,摆酒果香烛,家长上香行礼,新郎、新娘并排站在方桌前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均行跪叩礼,礼毕,新娘被人搀入洞房。

洞房夜

洞房中点燃雕有龙凤花纹的红蜡烛,门上有对联,屋内张贴大红“喜”字。晚饭时,夫妻对坐吃水饺,谓之吃“子孙饽饽”,均吃双数,以图吉利。新婚之夜,常点锡灯,表示长明之意。夫妻就寝前,由嫂嫂或同宗妇女为新郎新娘铺被褥;就寝后夫妻之间不说话,窗外听声之风盛行。

下载婚礼习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婚礼习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婚礼习俗

    记我参加的一次婚礼 ——对于家乡婚礼的反思 摘要: 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婚礼则更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本文主要是通过记叙本人参加过的一次婚礼,向大家介绍了我的家乡巢湖......

    越南婚礼习俗

    越南婚礼习俗 婚礼是指男女双边两家给自己儿女选好吉日并举行,具有法律与大家公正的仪式,用来庆祝男女两个人开始有自己的生活。 越南婚礼的由来 按照历史记载的资料,婚礼具......

    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

    许昌婚礼习俗

       许昌结婚风俗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男女双方建立起了明确而稳定的恋爱关系,时机已成熟,就要筹备婚礼,而结婚请求多由男方提出。 筹备婚礼首先要定婚期,婚期先由男方选定,吉日......

    美国婚礼习俗

    All societies have customs and ceremonies surrounding the thre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in human life-birth,marriage and death. From the earliest times,marriage......

    青岛婚礼习俗大全

    青岛婚礼习俗 订婚: 订婚的日子现在一般是由双方的家长协商决定的。订婚当天,新郎要带的聘礼有订婚戒指等首饰、礼金、两条红腰带、两个红包袱、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

    世界各地婚礼习俗

    世界各地婚礼习俗 1、法国 在法国一些农村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姑娘在结婚那天,要偷偷地拿几个鸡蛋藏在衣裤中。当新郎陪新娘步入洞房时,新娘故意跌倒,把鸡蛋碰破,以此象征能生育儿......

    客家婚礼习俗

    关于赣南客家婚嫁习俗的论文 摘要:客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在我们赣南地区分散着许多客家人,他们现存的风俗习惯许多有别于我们其他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