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
“对学困生提问”的探讨
张爱萍
一、对学困生提问的认识: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习学困生的课堂提问,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培养,应加以改正。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对学困生进行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忽视对学困生提问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指导思想的偏差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指导思想的误导,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功过评判都以升学情况为准,教师自身也认可、肯定这种看法,从而导致了在课堂教学、课堂提问中老师只重视对部分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的培养,对升学无望的学困生则是“视而不见”,不愿在他们身上做“无用功”。
今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回归已是时代要求,大势所趋了,新课标也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对全体,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提问的对象理应包括学困生在内。
(二)主观认识的偏颇 不少老师认为,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智力差、智商低,即使重视了他们,对他们下了功夫也很难有大的起色,所以,干脆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更不愿用“课堂提问”来在学困生身上“耽搁时间”了。
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这种情况的确存在,要使他们有所提高也确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不可救药,越是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就更应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课程提问等方法巩固、提高他们的基础。应该说,对学困生提问的目的之一也正是提高其基础,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通过课堂提问来提高学困生基础的努力。至于说到学困生智力差、智商低,我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别是有的,但应该认识到,既然他们能够通过正规考试入校就读,那他们的智商应在正常之列,而且,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智力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有效地对学困生提问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学困生本身基础,底子薄,在课堂提问中的确很难设计适合学困生回答的问题。太难,学困生无法回答,等于没问;太简单,对整个课堂教学无益。再加上部分学困生存在着厌学情绪或自卑心理,不愿或不敢回答问题,一旦对其提问,要么一言不发,要么一句“不知道”,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局,致使许多老师对提问学困生失去信心,望而却步。
针对这种情况,为师者应树立一种攻坚意识,知难而进,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设计出适合学困生回答的问题,逐步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与其它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对学困生提问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树立学困生自信心。
课堂提问就其内容而言,它具有覆盖面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它几乎可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部分,这就为所设计问题的趣味性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学困生特点设计一些有趣味性、针对性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以此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堂提问就其难度而言,弹性也较大,这样就为教师把握问题的难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让学困生体会到在学习上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学阶段,人的智力正在发展,智力尚未定型,中学阶段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良机,在中学阶段的学困生,不能因其“后进”而认为是智商低,只能说他们的智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而课堂提问内容覆盖面广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方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说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 环境对人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班级,如果老师长期只提问几个“优生”,那么,天长日久对老师的提问也只会有少数几个“优生”去思考响应,多数人却不去积极思考,只是消极地、被动等答案,那种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冷冷清清,死气沉沉。而一旦重视了对学困生的提问,通过对学困生的提问激发起其学习积极性,这样对老师的提问,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会去积级思考,踊跃回答,这自然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对优生的促进
如果长期只重视对少数“尖子生”的提问,自然会使优生产生骄傲情绪,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优越感,缺少一种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压力,而一旦通过课堂提问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成绩上对优生构成一种“威胁”,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探讨学困生提问的方法 一课题组集中讨论 二分班教学设计问题
三探讨设计原则、设计的时机、设计的难易等问题。
第二篇: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文件
研究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学困生技巧
张振兴张振兴 课题名称:学困生转化大曹镇西塘小学
电话:5562991电子邮箱:xtzx888@163.com
研究专题:学困生课堂提问方法、技巧
问题提出:课题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如何在课题提问中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
问题的分析:
提问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困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目的。怎样使他们产生疑问,并进而产生认识需要呢?这就要借助于老师的提问了。从这一角度来说,提问是使学困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灵活运用提问语可以起到点石成立金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好处:
(一)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困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的影响,教师“一言堂”,学困生无一人发言,课堂秩序“良好”,但可想而知,它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教师的提问学困生时如能注意学困生的补偿心理,在学困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引导,给学困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困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困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开阔学困生思路 启迪学困生思维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困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困生的思路,启迪学困生的思维,发展学困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提问,学困生限于知识不足而不能提出问题,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习中遇见“疑难”也不认为是“问题”。
有利于开阔学困生思路,发展学困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是几个,它要求学困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困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种是解答问题时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困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也能促进学困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既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困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采取措施拾遗补漏;又有利于学困生产生一定的心智紧张,通过积极地再现、再组知识,检查自己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从其他同学的回答及教师的补充回答中及时进行弥补。不管是教师向学困生提问,还是学困生回答问题,都可以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学困生对教师的提问,首先是接受信息,即理解所提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回答。听——思考——回答,这对于培养、训练学困生的听讲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提问是维护好课堂秩序的好办法,可及时将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课本上。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课中教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了打开学困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困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课堂教学最优化。问题的解决: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
(一)灵活运用提问语,力求提问效果显著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目的明确,内容具体,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研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任务以及研究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所必须经由的过程。发问时目的明确、意图清楚。
提问时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太空泛,会使学困生抓不住要领,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定向,失去目的性、针对性,出现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造成学困生不能作答。同时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困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2、提问的形式多样化,富有层次感
这里说的形式多样化,是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问学困生答或课本问学困生答的提问形式,采用师生间相互问答、生生间相互问答、小组与小组间擂台式抢答、前后桌之间记者采访式问答、学困生自问自答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提问。这样,既加深了学困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又增强了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还避免了学困生思维的僵化,主观意识的淡化,从而为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层次性,即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就是教师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的认知层次,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做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着”。[4]这样对学困生树立“人人都能学好”的学习理念,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力是大有帮助的。
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常常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一组问题。有时一个大问题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这就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排列要有层次感。提问环环相扣,对文章的剖析层层深入,学困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点。因此,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问题排列,才有层次感,才有利于阅读理解,有利于培养学困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富有鼓励性,尊重学困生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
地说出更容易让人接受”。[1]诚然,教师不能把语文课堂幽默化,但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运用温情和善的语气,鼓励性的话语来组织好教学。既能体现师生间的平等的民主关系,又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还能更好地为学困生创设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
“温情话语暖人心”,有的学困生对问题的解答已胸有成竹,温情和善的语气,更能使他信心百倍;有的学困生对问题的思考,还是一知半解,鼓励性的话语或许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反之,只能使胸有成竹者“欲答”而却步,使一知半解者惧而生怯。长此以往,会使学困生丧失自己的进取心,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平时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困生,实行民主型的教学,师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自然可以很好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学困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才能,并鼓励学困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大胆求异,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提问效果一定好。相反,如果平时教师对答错或不能回答的学困生随意训斥甚至挖苦,不仅打击了学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造成学困生对回答的惧怕心理,久而久之对提问不能回答、不敢回答。
4、要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困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困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困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困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来自倾听。学困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和交流。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困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就是课堂中真正的精彩往往在教师接过学困生的话头进行更深地交流时绽放开来,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困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困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困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二)提问要适量、适度和适时
量,指所提问题的内容量和数量,这包括一个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容量,一项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数量,一次发问的问题数量等。问题所含的知识容量过大或过于琐屑,都没益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激发学困生的思维兴趣,教师一次发问的问题数量不宜过多,太多了学困生根本就记不住教师提过哪些问题。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困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学困生的学习变成教师强加的,而不是学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出现学困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8]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困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困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困生兴致;太艰深,学困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学困生经过独立思考可以回答,如果学困生回答有困难,教师还
可以做必要的鼓励和揭示。同时还应考虑课堂上的大部分学困生弄清所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必要时间,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对学习内容增进理解。
当然,有时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差生提出。
(三)师生平等,激发学困生提问
学困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困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该懂得教师和学困生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提问并非就是教师的专利。我们教师要还学困生提问的权利,促使学困生履行提问的义务。我们不妨做一次学困生提问中的“学困生”。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范例,无不是充分还学困生提问权利的典型。而且,学困生一旦真正拥有了提问权利,那便是真正做回了自己。我们种下“提问的种子”,到这时才可以说是真正看到结出来的“果”。我认为,这也许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秘笈。
我们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诱导学困生自主提问,更能够有效对学困生进行语言、语感训练,提高学困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他们完善科学的审美情趣。因而,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仍是培养学困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第三篇: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不同的效果。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2、本课题预定研究我校1--6年级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施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它是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兴趣、动机、习惯等。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学困生的总体因素。
转化策略: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低分率,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学困生的分类
(1)生理缺陷型与心理障碍型(2)单一型与综合型(3)暂时型与持续型(4)兴奋型与安静型(5)过失型、攻击型和压抑型(6)基础薄弱型(7)能力低下型(8)动力缺失型(9)纪律松散型(10)品德缺陷型(11)意志薄弱型(12)自我概念消极型
国内外对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及转化策略研究与实践还有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型系统地实施研究。
六、研究目标
本课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兴趣教学、分层教学、心理辅导、课后辅导,及时及早转化学困生。
3、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七、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八、研究对象
焦口小学1--6年级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九、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积极参与兴安盟学困生研究课题的博客论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困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成绩。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十、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4年11月)
1、组建前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领导小组,开展研究和发挥辐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张霞
组
员:康成、杨正弟、李红。
2、研究制定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方案。
3、课题组讨论、修改研究方案。
6、形成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3月)
1、制定研究计划、实施方案;
2、研究论文、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等文章;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6月)
1、检测研究成效,整理过程性材料,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
3、进行成果推广,建立学困生研究的长效机制。
十一、有关要求
学困生是相对概念,实验教师不得对学困生有任何歧视的观点,也不允许将“学困生”名单公开。
第四篇:学困生转化课题工作报告
《探究高一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课题工作报告
一、研究步骤
1、研究思路: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搜集整理各种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开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建立学困生个人发展档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收集整理学困生的试卷(月考、期中、期末)跟踪总结分析学困生的成绩变化。及时记录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变化,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和理论提升。要求实验教师将转化措施、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的点滴变化,一一记录备案,总结成功点和经验教训,以备课题研究结果的总结之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及课题结题准备。进行课题研究情况总结、交流,征集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撰写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
2、研究方法:
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参加科研的课题组成员将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以及个案-成组研究法,对比数据进行分析。
1、观察法:课题组教师对被试学生进行一定的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利用上课来观察被试学生的课堂行为,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积累相关原始材料。
2、调查法:对研究对象和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和家庭以及社会等情况的调查,设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学习情况、学习困难、心理变化等状况。
3、测验法:运用信、效度较高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学生进行测查,了解当前初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学困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问题,表现形式、形成诱因、构成比例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4、个案研究法:对较为典型的少数几位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并将其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一定数量规模的被试学生进行统一研究,另一方面又可对个案作详细的补充研究,做到点面结合,以便更好的发现学困生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5年5月)5月5日-5月9
1、共同商讨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主持人、组员制订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5月10日-5月15
1、学习有关理论书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建立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和非智力因素诊断量表,考察各项目的适用性并修改形成调查表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5年5-2015年9月)
5月16日-5月17日
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高中学生与学习相关的五方面能力水平及数学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等。
5月17日-5月18日 对调查结果和学习水平进行归类和客观的分析。
5月18日-5月20日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给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
5月21日-5月22日
根据调查对象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分析,将他们之前各次考试成绩进行对比,结合课堂表现并分析得出结论。
5月23日-5月27日
1、及时对调查对象的情况进行评价,并给出更合理的指导意见及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密切注意研究对象各方面的表现;
2、课题研究有关方面进行具体调整。5月28日-6月20日
做好以下工作:
(1)对学困生进行适时的辅导分析并给出具体合理的建议。(2)做好学困生的转化跟踪记录。6月27日-7月11日
对照期末成绩及平时成绩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总结,并为他们制定符合自己水平的暑假学习计划和暑期任务。
9月1日-9月5日
(1)检查研究对象暑期计划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与评价;(2)关于课题研究中的难题解决对策进行讨论。(3)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会。9月7日-9月20日
(1)撰写《高一学困生形成原因》论文。(2)撰写《高一学困生转化对策》论文。(3)开展主题为“转化学困生策略”的研讨会。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15年9月)
1、收集资料,为课题的结题做准备。
2、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论证报告。
3、完成《探究高一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结题。
二、研究过程
“探究高一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课题在2015年5月申请并着手开始筹备,本课题研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的实验研究,于5月开始实施。在探索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摸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研究转化的对策,对学困生进行转化。
(一)认真调查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课题组教师通过与学困生交流沟通、与家长联系,与任课教师交流,在学生中进行了解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学困生的相关信息。调查发现,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自身原因:主动性、自制力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日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步丧失了信心,开始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学习的冲动和热情,但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这也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2.学校原因:有部分教师认为学困生拖了自己教学业绩的后腿,对学困生怀有厌恶心理,常常会当众批评、责备,甚至中伤、挖苦、讽刺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对立,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学困生陷入自卑,不愿跟同学交往;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用违反纪律等行为以示反抗;有的甚至试图用怪异的行为引起师生的关注。他们得不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帮助,这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一大因素。
3.家庭原因: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要么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他们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逐渐失去自信,产生厌学情绪;要么过分溺爱子女,对孩子百依百顺,迁就纵容,滋长了孩子任性、娇惯、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学习习惯,导致了学习困难;要么就平时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放任自流,当发现子女成为学困生后,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棍棒”相加,致使子女逆反心理严重。
4.社会原因:某些不健康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加之网吧、游戏厅随处可见,低劣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思想和意志,致使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整日精神恍惚,无心学习。
(二)根据成因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转化。
各课题组成员根据调查情况,对学困生的成因作进一步分析采取有效地转化策略。
在全面掌握学困生信息的基础上,采取跟踪调查、个案分析、研究探讨、总结规律等形式分别进行转化。并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发挥家校互相配合转化学困生的作用。对学困生倾注爱心,保持耐心,增强信心,充分进行赏识教育,保证每天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与学困生进行交流沟通,密切注视并随时掌握学困生的身心、思想、学习等情况,对他们已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或表扬;对学生的退步做简要分析,对转化失败原因进行细致分析。
(三)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由原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2、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异质(男女、成绩等因素)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结成学伴,由学习好的学生负责督促指导学困生学习。设立评价机制,从各种角度对表现好的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加分。如: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展示自己、板书工整、小测成绩提高、积极帮助同学等方方面面,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
3、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展示;我们听课、评课,更多的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动学习、重点知识的点拨、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的评价、知识获得的当堂反馈等情况;学生间相互研究、合作情况;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差的学生,讲题、督促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努力,让学生由原来的听逐步转变为主动、自主的学。开始学生对于这种放手还不习惯,不敢讲、不会讲,到后来抢着讲、抢着展示。
(四)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心理对学困生心理和学习品质的影响。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心理对学困生的心理和学习品质的影响很大。通过座谈的方式,了解和提高教师对于预防与转化工作的认识,使教师明确在家校联系、处理突发事件、转化方式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有效的做法,使转化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着力强调引导教师探求和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及收集转化成功的案例,探讨转化成功的有效做法,为形成防治策略提供具有明确说服力的依据。
三、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对学困生问题认识更加清晰,试验班级的学困生人数比例有所下降。
(一)理论成果一:学困生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首先我们通过调查、观察、谈话等几个步骤的准备,我们课题组成员确定了所任班级的几名班级的学困生,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展开调查跟踪,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外部原因:
1.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级进度。
2.教材的原因。数学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
3.家庭的原因。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网络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理论成果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通过研究了解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可以对症下药,让学困生爱学数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百分之八点
四、初中生仅有百分之十点七,而高中生仅有百分之四点三;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的即适合应考的学习方式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这恰恰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1)激发认知的内驱力,掌握学习的策略 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习的内驱力: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教学时插入一些“插曲”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引起关注,激发认知的内驱力;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的活动。激活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注意力和持续时间;帮助学生在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计划执行期间,帮助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在计划执行一个阶段或结束后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
(2)展示个性、体验成功
学生如一弯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夺目,不管成绩是哪个层面的学生,他们都希望校园里有自己的个性展示台,通过展示自己的个性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赏识自己,增强进步的动力。
2、聚焦课堂,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上时时想到学困生,力争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是:
①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学习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后进生同时并进。
②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二是做练习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
③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④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
3、正确评价学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就歧视学生,甚至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要用多把尺子”评价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通过“学困生档案”动态评价学困生,发现闪光点,激励学生。
4、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为了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
(1)利用网络宣传阵地,向家长传递新的家教育理念。
(2)通过访谈家长及学生,及时发现家教中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三)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我们也不断规范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对研究对象实行跟踪式教育,提高教育与转化的效果与时效性。近半年来,学困生的转化呈现出较好的势头:学生厌学的少了,爱学习的多了;家长关心孩子的时间多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最让实验教师高兴的是学困生的成绩在不断进步。实验研究证明,《探究高一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这一课题非常适合我校实际情况。
(四)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们针对语文学困生问题组织成员积极开展理论学习,研讨,依托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交流,从而更加关注学困生及转化学困生时所遇到的问题,多数的教师深深地意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要想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的备课、授课、作业批改都是紧紧围绕学困生去进行,从学困生的角度去思考,挖掘他们身上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让学困生成为教师关注关爱的重点。
2、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对于课题的研究是辛苦的,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享受着收获幸福。除了学困生的成长让我们欣喜外,我们还体验到自身成长的快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了反思工作,注意积累了转化经验,不断提高教研能力。有效的带动了全校教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积极撰写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思考:
半年来,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收获之路是艰难的,我们普遍感受到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加艰难,但更有成就感,在实验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引起我们的深思。
1、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的教育,但 家庭、社会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协作,只要各个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时可以避免的。
2、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加以改进,学困 生的转化是教师的职责、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师今后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困生的教育教工作。
3、学困生的教育需要爱心、耐心、细心,对教师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收到实效。
4、虽然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使部分学困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但是其中仍有少部分的学生转化效果不明显,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付出更多的心血,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探索,努力的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五、参考文献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差生”的研究理论 2.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五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五年级期末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
将在五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尤其是五年级18名学困生。
六、研究的过程
1、建立档案、着手实验。
确定实验班级,建立学困生档案,有计划的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着手实验。
2、建立家长与教师威信交流平台。
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商定学生的成长目标,引导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约定出前进中每一步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由老师监督实施,及时调整前进步伐。
3、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1)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教师要对学困生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困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
3)晓之以理,增强学困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应晓之以理,提高学困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学困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
4、课堂教学注重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纯知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从学困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大力收集与数学有关的现实背景,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应凭借一定的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宜的情境,锻炼学困生的意志。
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发展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加强自身行为修养,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三帮一”对子,课堂上可引导督促学困生读书的习惯、好的识字方法,欢迎学困生的共同参与讨论活动,利用活动课或课下时间进行作业辅导等。要充分调动班级内的这些热情可爱的“可利用资源”来一起达成转化学困生的行动,为他们树立更好的学习信心,觉得自己受到班级内老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班级成员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使他们自身的思想觉悟也能得到提高,从而坚定迎头赶上的决心。
6、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学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7、建立奖励机制,大张旗鼓地表扬进步学生,理直气壮地表彰帮扶学困生的同学。
根据每学期期中期末的检测表现,对这些优生、学困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然后与上学期表现进行比较,提高了级别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步的作出鼓励与希望性评价,有进步的学生,期末要进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进。研究起止时间:2016年3月—2016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与试点阶段:(2016年3月)A、确定课题。
B、成立课题组,成员就是我镇五年级数学教师。
C、思考课题研究方向,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准备。
D、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B、成果交流与推广。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周全
副组长:张艳华
成员:赵百静 小李慧 崔航 徐俊平张永生 马才 杜福成 祖美林 刘焕祥
2、加强管理 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各成员积极地在年级组中开展研究活动。组长参与指导课题研究,随时了解研究进展及困惑。
3、加强交流 突出时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2)建立网络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3)开展教师听评课活动,加强交流。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作业展等
撰稿人:张艳华 2016年3月5日
“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高年级课题组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