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环境遥感(世毕盟学员)申请总结 从南京大学到加州理工
2016环境遥感(世毕盟学员)申请总结
从南京大学到加州理工
申请季即将结束,很高兴看到小伙伴们和自己都有了满意的归宿。看到学弟学妹们在教室,图书馆,乃至食堂努力刷托福GRE的身影,不由得想到了大二大三的自己,迷茫于保研还是出国,迷茫于如何把T刷上100,G刷上320。从不敢独自出远门到大三下学期参加澳洲交换项目,渐渐地喜欢上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于是渴望有机会在本科毕业后出国读博。
接下来的一年中,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汇聚成自己的申请之路,最终理想与梦境成为现实。在这里分享我的申请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算是对自己的申请画上一个句号。背景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12级 地理信息系统方向本科生金融工程双学位 Major GPA:4.62/5.0
Rank:1/21(专业)or 2/80(院)TOEFL:102(R28 L27 S23 W24)GRE:V 151 + Q 170 + AW 3.0 科研:科研经历两段,水经历若干; Paper:SCI一作一篇二审中
推荐信:两位南大教授+多伦多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获奖:国家奖学金以及若干其他奖学金
交换:大三下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交换,GPA:3.75/4.0
其实自己的背景也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地方,尤其是TOEFL&GRE都是基本达到要求,但感觉申请PhD最主要还是要看软条件尤其是科研经历吧。在准备的时候尽量可以把每个方面都做好,突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习潜力。录取情况
PhD: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altech(fellowship the first year: 31000 Dollars & RA the rest years)
世毕盟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申请感想 3.1 GPA 有人说GPA决定了申请学校的大致档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对于本科申请硕士或者博士的同学。因为本科生不像硕士有了三年的科研经历,绝大多数时间还是花在课程上,所以一个漂亮的GPA会让教授觉得你的学习能力至少过关。建议除了Total GPA,还可以注明Major GPA和排名情况,毕竟排名比GPA的绝对值更有参考意义,尤其是对于所在给分普遍较低的学校和院系的同学。由于国外的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4.0scale的算法,所以会涉及到GPA的换算。我的建议是哪种算法高就写哪种算法得出的GPA并同时注明使用的是何种算法,在此我推荐北大算法和WES算法。如果做GPA的WES认证需要上千元,其实绝大多数学校是不需要提供WES认证报告的,我们只需要在WES官网用它提供的GPA计算软件换算一下自己的GPA就行。
回看GPA这一块,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在前两年确定了,申请阶段可以补救的并不多。与其每天担心不理想的GPA给自己的申请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如抛开这个不可控因素多多争取其他方面还可以争取到的优势,比如积累科研经历,研究教授paper等等。
3.2 科研
很多同学问我如何进入教授的科研团队,还有如果发现老师给的课题自己不怎么感兴趣怎么办?记得大二下,我抱着尝试的心理参加了大学生创新计划,开始自己的第一段科研。我想教授们都是很欢迎同学的,可以跟他们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出国想法以及科研兴趣。我当时非常直接地告诉教授以后有出国读博的想法,所以想积累科研经历,教授当即表示非常欢迎,并鼓励我好好做研究,争取发表英文论文。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想法有两点。一是自己最初选择教授时最好先了解本专业每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从而缩小自己的选择范围;二是要认清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都不是我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情,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好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到了PhD学习,导师可能布置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到了工作岗位,领导可能会分配自己不感兴趣的任务。所以,抛开一切消极心理,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才是王道。况且,我们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还是体验这个过程,考虑自己是否真的热爱做学术,是否适合读博士。在此过程中,积累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英语的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编程能力,了解如何把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是最重要的。
世毕盟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建议有条件的同学申请暑期科研项目,海外科研经历在申请时无疑会成为一大亮点。由于我大三下在澳洲参加交换项目,错过了暑期科研的申请时间。对于没有条件海外科研的同学也不必灰心,在本校教授的课题组里搬砖也是不错的选择。当时我的导师告诉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可能不会解决一个大的科学问题,比较理想的是选准一个适合你背景和现有能力的科研方向,有所收获,在之后申请时能告诉教授你这个课题的亮点以及你的成果。对于本科生,国外教授其实并不是特别看重有无paper的发表,更重要的是科研兴趣,学习能力和潜力(这点在我去Caltech campus visit与教授交流时得到了印证,我也会在后面的PS部分详细说明如何在文书中体现)。
3.3 交换
个人觉得交换的帮助还是挺大的,主要是三个方面吧。一是证明自己在英语国家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二是有机会套到外国教授的推荐信;三是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国外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当然第一二点的前提条件是在交换学校取得不错的GPA,否则也不好意思问教授要推荐信是吧。
3.4 英语考试
对于申请PhD,托福GRE考试到线即可,一般要求托福100(口语23),GRE320,作文至少3.0。本人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托福刷了4次勉强上了102,终究是够申请几乎所有学校,所以就不谈如何准备标准化考试了。到了这个语言基本要求,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对申请更重要的其他事情上。千万别执着于“越高越好”,“我可以考更高”这种无谓的事情。根据本人亲身经历,第五次托福考试奔着105去的,最后95…… 我想,没有教授都因为一个人语言成绩考得高而录取这个学生(当然,会因为语言成绩没达到学校要求而刷掉这个学生)。据说申硕士,可能会越高越好?(不了解的不乱说,嗯……)
3.5 推荐信
尽量还是选熟悉自己的教授写吧,多一些干货,多一份真实性。我的推荐信搭配是两位南大教授(都有在他们组搬砖的经历),以及多伦多大学教授(只是上过他在南大开的课,很感谢愿意为我推荐)。一般来说海外的老师会比较重视海外推荐信和自己认识的国内老师的推荐信,功利地来说这些人的推荐信会比较给力。积极的同学会很早就开始考虑什么样的推荐信组合最强,并积极为获得这样的推荐信而努力。可以主动跟教授交流,让他们了解自己,甚至加入他们的课题组,都是比较好的套近乎方式。
世毕盟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3.6 CV&PS 如果说推荐信从客观的角度展现自己,那么SOP/PS就是从主观的角度推销自己。高质量的文书需要体现申请者的:学术基础,研究兴趣,学习潜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与教授交流时得知的)。所以在选取文书素材的时候要注意综合展现自己以上方面的能力。学术基础可以包括之前在先修课取得优异成绩或者优秀的编程能力等,研究兴趣主要表现在PS最后提到的今后研究方向,学习潜力可以体现在自己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等,合作和领导能力可以体现在自己在某次科研项目中担任主要负责人等。总之,一篇好的PS一定是有个性,有层次和有逻辑,并且富有科学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和清晰性。我们文书中选取的事例都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各项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或者报流水账。CV的格式可以参考往年申请人的模板,控制在2~3页,建议把科研经历写得具体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确做了许多事,也显得真实可靠些。
3.7 套磁
摆正心态,套磁不一定保证录取,但是可以增加获胜几率,尤其是在教授掌握招生权的院系或大学。对于极其top的学校,比如综排top10,很多情况下是组委会确定录取,所以套磁的意义不是太大,当然还是鼓励跟教授多交流,也许教授会向组委会推荐呢~还有一些学校,教授个人掌握非常大的招生权,套磁就非常重要,可以说陶瓷成功=录取。对于我个人而言,并没有在套磁上花很多时间,基本上只是跟教授们有一两封邮件往来。套磁对我的意义主要是两点:知道教授今年是否有招人计划,避免浪费申请费;让教授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今年想申请做他的PhD学生。如果教授确实对申请人感兴趣的话,会主动Skype或者发论文继续深入交流。一般而言,Assistant Professor的回复率比较高,毕竟他们手头课题资源充沛对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建议大家在套磁时优先考虑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否感兴趣,不必太在意教授的头衔,是助理教授,副教授还是正教授。把套磁作为一种了解这个学科、了解这个学校的方式,要是有意料之外的好结果,那就作为bonus吧!
3.8面试
感觉都挺轻松的,就像是聊天。教授们普遍关心的是学科背景,研究兴趣,为什么要读PhD,之前的研究经历。建议面试前可以先跟mock一两次,把这些问题好好准备一下,尤其是自己的研究经历部分,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都要思路理顺,注意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总结
世毕盟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回想申请历程,的确是一件很随缘的事情,不可否认,会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然而一切机遇运气也都是属于准备好了的人。当时决定申请Caltech也是很偶然,恰好看到有一个教授做的方向是自己喜欢的,因为这个专业之前没有录过南大的学生,所以自己当时也是不抱希望,尤其是教授回复我是由院里的committee决定录取,因为这个项目每年录取的人数都很少(大约一年全球10个人),所以竞争非常激烈。1.1截止申请,1.16就收到了录取邮件,而且都没有面试,想来也是做梦一般。说这些就是鼓励大家大胆尝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幸运。
我是大四暑假找的世毕盟留学,从之前对申请的一头雾水到后来经过mentor和coordinator对申请规划的指导才慢慢梳理出头绪,开始套磁,文书写作,网申。这一路来历经坎坷,从最初保研和出国的激烈心里斗争,到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英语考试,以及一封又一封套磁邮件,需要感激的人太多。感谢小滢让我萌生并坚定了出国的想法并鼓励我学托福学GRE(还记得那年天天督促我早起吃早饭去图书馆占座以及之后跨越大洋的祝福),感谢孔神从大一带我刷GPA(还记得那年一起自习的仙二五楼教室),感谢小闫陪我终于把托福刷上了100(刷到后来真的心碎了,还好没放弃~),感谢小朱(猪)对我整个申请过程和科研项目的全力支持(虽然未来几年做不成同学但说不定以后可以跟Dr.Zhu做同事,哈哈),还有Liu学姐,DF学长,WY学姐,XY学长。非常感谢柯教授带我做科研写论文以及占文凤教授带我做研究和修改申请文书,以及很多很多人的陪伴与帮助。
申请只是漫漫长路中的一座桥,未来还有许许多多的蓬勃,一如桥上的风光。愿我们所有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旅途。
最后用喜欢的一首歌结个尾: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世毕盟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第二篇:城市设计、建筑学硕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Harvard, Yale, Berkeley城市设计、建筑学硕士申请总结
忙碌的申请季终于结束啦!总的来说,建筑方向的申请还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整个过程还是相当愉快的。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真的非常用心,我们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对我一些想法或灵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不断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共申了10所学校,最终收到录取信的有Harvard GSD, Yale, Berkeley, UPenn, Columbia, UMich, UCLA, USC, WUSTL。MIT直接把我干脆地拒了。GSD录取我的项目是MAUD,MARCH II在WAITLIST上。所以比起直录MARCH II方向的同学,可能我作品集的建筑性还有些欠缺,的确值得反思一下。
1、选校
选校、了解学校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各个学校的官网,看它们学生或教师的作品,还有一些课程的设置。很多时候,官网上的DEAN’S LETTER就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他们对于申请者的期待是什么。比如GSD就非常强调DIVERSITY和跨学科的交流。官网上的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你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挑你喜欢的申请。其实,更直观地来说,不同学校的网站的视觉风格也很能够体现不同院校的特点。比如YALE的官网,网页设计很典雅(好像关注点不是很本质)。UCLA的官网首页是一个大机械臂,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它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它的SUPRASTUDIO的几个选题很有趣,每个选题都由不同的老师带,尝试做一些不那么建筑的设计项目。
除了从官网上了解学校,还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渠道来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比如YALE受STERN院长影响,风格偏古典又非常踏实,这和STERN事务所致力于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研究和设计有很大的关系。GSD每年都会出一本GSD PLATFORM的作品集,收录了优秀学生作品,作品中可以看出GSD挺喜欢玩形式,非常重视建筑的剖面;换句话说就是用剖面和平面来思考空间、思考建筑。GSD很多元化。GSD的众多PROGRAM也有利于建筑相关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至于MIT和PRINCETON这两所学校,了解的并不多,听说很理论。
尽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准备作品集、准备材料不应刻意地去迎合这些风格。最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了解哪些学校适合自己。这样申请材料能够表现最真实的一面,学校才会被你打动。所以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选择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2、申请过程
建筑专业申请和其他很多专业申请不同,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筑申请肯定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集中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应该每天都泡在教室里,然后找个一起申请的小伙伴共同准备各自的作品集。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然后给对方的作品集提出意见。这个真的很有效果。不仅如此还需要找一个能够给你挑刺的导师。在院里找一个谈得来的、评价一阵见血的老师能让你不断地反思、进步。比如我在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里会不定期的找一个老师,和他一起探讨。他的建议很让我受启发,同时也在他毫不留情的“还是丑”的评价中把设计逐渐改得不那么丑。。除此之外,世毕盟建筑申请的mentor也都非常厉害,在和他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对作品本身或作品集的构思提出很中肯的意见,从申请的角度用很专业的眼光进行探讨,更加有针对性。像这样在不断的与各种人交流、自我批判的过程中,申请的材料才能不断地完善
3、英语
我托福成绩是30+29+26+28=113,GRE成绩157+168+4.0。英语成绩在建筑申请的过程中很重要,很多人会觉得建筑院校不怎么看英语,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申请美国硕士需要考GRE和托福,尽管GRE难度高很多,但托福的重要性远远高于GRE,因为托福可以直接反映建筑学习所必需的英语交流能力,有些学校甚至对托福的成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耶鲁在申请人数很多的时候会直接淘汰所有口语分低于25分的申请人,口语不达标的话作品集不会被审阅。GSD会强制托福任何一项低于26分的申请者参加英语小学期,而且还会在录取前进行面试。所以,托福可以说是敲门砖。GRE考察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听说耶鲁也非常喜欢GRE verbal部分和写作部分高分的学生,可能verbal 160+或作文4.5+会有一定的优势吧!
4、本科课程成绩
美国建筑申请好像几乎不看课程的成绩,但还是最好不要有挂科的情况出现。以前看过一些文章说有些学校可能会看专业课、设计课的成绩,但和作品集比起来作用微乎其微。
5、推荐信
推荐信的重要程度其实我一直不是很确定,但觉得还是要认真对待一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提交三封推荐信,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环境下了解申请人。比如导师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实习的老板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有哪些特质。所以推荐人一定是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人。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着推荐人之前,也和世毕盟的导师们交流过,了解了一些注意事项。推荐人一定要找信任的推荐人,而且不要找很多,通常3-4个推荐人就足够为你推荐好几所你想去的学校。我的推荐信有三封找了院里的老师,一封找了美国实习的老板,还特地找了YALE毕业的,因为有些学校还是很看重校友的推荐。但这具体有多大的作用我也不是很清楚。
6、作品集
作品集是重中之重,如果英语是敲门砖,那么作品集就是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啦。
作品集需要充足的时间准备,而且最好是完整的时间段,有利于思考的连续性。我从挺早就有一个作品集的大概构思,但是脑子里想象了很多,手上倒是什么也没做。作品集正式进入状态是从去年八月底九月开始,一直到12月底,大概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从早到晚集中精力做作品集基本可以保证做得比较完善,但是不能保证每个作品都有时间进行巨大的调整。比如我的作品集一共有5个作品,其中只有两个竞赛作品来得及经过大改动,其他三个在建筑设计上只是做了些微调和细化。
作品集基本不可能一遍就能完成,它是一个不断画图、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好多人都把作品集改了4遍5遍,才会满意。所以一开始不要因为图面太丑而气馁,作品集的初稿看起来都很丑。。
作品集一般没有明确的页数限制,但申请美国硕士一般做30页左右。但berkeley要求12页以内,GSD要求30页以内。建议放4-6个作品,我放了五个,正好做了30页。
7、PS PERSONAL STATEMENT是对建筑的理解,这是所有文书当中最重要的,一遍写好应该不太可能。写作需要花断断续续一星期时间,但构思需要和作品集一起进行,要几个月。PS和作品集的思想应该相互呼应,在表述你的观点的同时需要用作品集中部分的作品作为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你在做哪个设计中是如何思考建筑的,如何影响或塑造你对建筑的理解。除了作品集里部分作品的阐述思考之外,PS还需包括超脱于作品集以外的东西。比如你对建筑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但是在作品集中并没有机会实现。
在写PS的过程中,我和世毕盟的mentor也进行过频繁的交流讨论,不断修改文书,能够非常有效地探索并表达出自己脑中曾经闪现但是没有能够充分表述的一些想法,更加全面地让人通过PS的文字了解自己,非常有帮助。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第三篇:Kellogg管理学offer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南京大学,国贸系 gmat:750t:109gpa:3.74(wes)均分88实习:四大advisory+外资银行商业银行部+内资非top券商ibd&equity research,UCB学期交换 gpa4/4 有一段科研经历,奖学金学生活动若干。AD/Offer:Kellogg MSMS;LSE MGT&Strategy;UVa Commerce(Fin track);Brandeis Maief Waitlist:LBS MiM;Rochester MSF Rej:LSE MSF;MI 前期考试准备timeline及选校准备 因为所上大学就在自己的家乡,且我觉得国内研究生时间略长,所以我差不多从大一就开始下决心出国。也正是因为决定出国在大三下去了伯克利进行了学期交换。自己的语言考试是在去年七月份才全部完成,以下是我的申请timeline。
大二上学期完成托福一刷,首战半裸考只有100分;大三上学期12月份,完成gmat一刷,首战也只有700分;大三下学期参与交换,去年5月份完成gmat二刷,750分;去年五月底回国,闭关准备托福一个月,七月初二战托福109分(s24);暑假期间开始一边实习一边做school research,确定申请方向和专业,对感兴趣的项目做功课;九十月份开始写文书改简历,拖延症如我几乎都是卡着ddl提交的
选专业及项目的一些建议和理解:
(1)个人认为选专业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我本身是国贸专业,三年多学习的课程主要是经济学和一些商科课程。实习比较迟,导致我在大二大三一直没有很清晰明确的职业方向。奈何我又是一个综排名气控,也深知美帝msf坑爹情况,所以一直到去年四五月份都准备主申请econ顺带着申请一些金融项目。但是当我对econ master的项目开始做school research的时候,我发现经济硕士也和金融硕士其实存在着同样的情况:综排高的学校开的比较少,尽管整体而言各个学校综合排名水平要比msf强些,但让我比较想去的项目好像也并不多,只有duke的econ,而这个项目是2年的项目,费用较高,这几年扩招幅度也比较大,中国人比例也比较高。加上深知自己对做学术并不感兴趣,也不想再花2年时间继续学习经济学模型,想早点读完书早点就业,所以干脆放弃了考gre和申请econ。我的数学计算机能力也比较薄弱,所以金工金数那条路也早早被我否定了。
(2)放弃econ申请后,我开始研究可以用gmat申请的专业和项目,在实习的过程中也确实觉得corporate finance相当重要,自己也非常乐意去学,所以一开始还是准备主申msf方向。这时要非常感谢注册君在cd上发的申请总结和管理学项目相关介绍,我发现也有一些非常好的mim项目。加上本身国贸背景算半个商科,申请管理学也非常合适,所以最终定的方向是msf+mim.因为本身比较综排控(其实我觉得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吧哈哈),所以采取了英美混申的方式。最后定下来11个项目,分别是:
us:mit mfin;brandeis maief;rochester msf;jhu msf;kellogg msms;duke mms;uva commerce uk:lse msf(一志愿);lse mgt & strategy(二志愿);lbs mim;ic msf&esb 对每个项目做了一些功课,结合了自己的背景,这11个项目中我是拿jhu msf/ic esb/lse mgt&strategy来保底的;同时也因为这几个是保底校,我当时就准备的是迟一点时再申请;而当时的女神校是mit/kellogg/duke/lse msf/lbs。在拿到西北kellogg的offer后,我就放弃申请jhu msf/duke mms的二轮/ic了,主要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西北吧。所以最后申请的7个项目如上文申请结果所示啦~
(3)记不得是哪个cder说的了,如果一个项目你一点都不心水的话,那何必浪费申请费去申请。深以为然,offer在于精不在于多,保底校个人认为选3个足够,其他就尽情报自己想去的项目吧。同时,虽然我自己最后的申请结果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在大学期间早点开始实习,早点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为了名校去学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本科院校就不错可以过绝大多数公司的简历关的同学们,还是提升自我水平比较重要。
文书准备的一些建议
(1)简历:
别看好像essay字数多很难写,但我认为其实最难改的是简历,我的简历来来回回改了非常多遍,也前前后后咨询了很多人建议。非常同意vic所说,简历是申请文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学校收到你的申请package时会看你的简历,面试时面试官会看你的简历,最后admission committee还会再看你的简历。所以简历应该要力图完美,该用哪个动词能最好的彰显出你干的事情的价值?你干的事情带来多大的影响?简历里的数字多吗?这些都需要非常细致的打磨。所以非常建议大家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写自己的中英文版简历,不会用词时看网络上好的cv是怎么写的,看linkedin上别人是怎么描述实习经历的,也多找一些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学长学姐看看,能获得不同的insight。同时,建议大家及时update自己的cv, 及时向学校反映你的最新情况,这样学校也会认为你对这个项目比较重视。我在10月份时才找到四大的实习,及时把这份实习添到了简历上。
(2)文书:
申请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商学院项目的文书题目都是有共同之处的,只是可能问法不太一样。其实还是围绕着why me why school的问题来写。1.why me:
一般这类文书都是要围绕着自己经历展开的,比如说西北的文书题目:How have you grown and developed as a person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What experiences at you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 have contributed to your development?(500words)再比如说lbs的文书题目:The study groups will challenge students by testing their ability to work with academ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people and to play different roles within these teams.What strengths will you bring to your team and what qualities will you need to improve in order to be a valued team member? Feel free to use a real example to illustrate your thoughts.这类文书都是需要你结合之前的大学经历,举出几个example来证明你具有某种quality,而这种quality恰恰是学校比较重视的。我的建议就是大家可以在大一时就开始记录自己做的一些社团活动/实习经历,你的团队合作的经历当leader的经历,记录的细致一些,这样在申请时可以在这些素材中挑比较合适的,也许一件你认为并不出彩的事情恰恰可以用在文书中。
同时要注重文书的逻辑性,有些时候一件事例可以彰显出你的不同特质,比如说我自己用的一个事例: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队员和采访对象的沟通遇到了问题,我作为leader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事例其实既可以说自己的leadership也可以说自己的communication skills,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就比较混乱,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讲自己的哪个优点。所以建议大家写完多读读想想,是不是这个事例能充分说明自己这个quality,是不是真的make sense。
2.why school:
这个问题不仅文书中会出现,面试时也是必问的。比如brandeis的题目:(Required):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is graduate program at Brandei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IBS)? Please include how this degree will help you achieve your short and long term professional goals.(500-1000 words)其实这种问题比较好回答,但是你得让每个项目觉得这就是单独为他们写的essay,也就是说要足够多的school research,why school的理由要足够充分且详细。一般我会写这个项目的课程设置,具体举一两个这个项目开设的课程;这个项目的faculty,有没有哪个教授的研究和你职业发展的方向是非常符合的;学校的club, alumni network,可以仔细了解下club具体会举办的活动而不是只记住名字;项目的地理位置etc...非常同意姐姐说的,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一句话在任何一篇essay里都可套用,那说明是废话。3.一些商业问题:比如西北的essay 2 Essay 2:Briefly describe a contemporary managerial issue or challenge that interests you.How do you expect earning a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 Studies will enable yo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issue?(300 words)我觉得类似这种问题一般机构是写不出来的,自己可以多联系职业发展上的issue、行业新闻来写,当然也要联系学校说加入了这个项目能够如何让我更好的理解这个issue, 可以多问问业内人士获得不同的insight.在申请之前,我觉得文书很讨厌,但是当自己真正开始操作时,你会发现就这么写写改改就出来了,在写了两三所学校的文书后,你会越来越熟练。如果英语水平不错,完全可以diy, 身边太多机构写的文书不靠谱的例子。或者找到比较靠谱思维非常有逻辑性的文书老师/学长学姐帮你修改,我个人报的是世毕盟的DIY指导项目(A项目),我的mentor是MIT校友,每次都是我完成初稿,我们就essay的内容和逻辑不断的打磨,最后再找世毕盟 native speaker润色语言。个人认为最好初稿自己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英语的过程。当甩手掌柜全交给机构毕竟还是非常有风险的。非常感谢我在世毕业盟的mentor,培训师以及世毕盟 Native Expert团队,在整个申请季给我很多帮助!除此之外,建议大家可以看看mba申请的文章,比如成功申请哈佛商学院经典essay65篇,非常好;多找人改改,可以找找外教/学长学姐/业内人士,尤其是没有面试的学校,文书还是蛮重要的。比如我的lse文书就前前后后找了6个不同的人帮我看,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3)推荐信
国内推荐信大多都是自己写的,让老师老板转发链接就可以,但我还是建议如果老板老师和自己关系足够好的话,让他们上传,或者至少自己在上传推荐信时注意更换不同的ip地址,保不齐学校就查呢。像是今年mit的面试,就查出来中国区大片学生自己递交推荐信的情况。推荐信的写作,我认为其实和文书差不多吧,甚至可以说是对文书的一个补充,你没有在文书里表现的特质可以尽情在推荐信里表现出来,当然也要足够的有细节来支撑,可以在推荐信中指出项目的具体名称。面试准备(1)其实我是面渣渣,不过我觉得面试也是同样,做好why me why school的回答。在每场面试前,去熟悉每所学校每个项目,比如说可以和在读学生聊聊,比如说可以把这所bschool的网站所有内容链接都点进去看看;比如说学校视频宣传册之类的,总之就是让学校觉得你做了足够多的功课。我个人认为面试官是感受得到你是不是真的对这个项目有兴趣的,比如说我的罗村面试,因为我自己对罗村一直不感冒,当时也已经拿到了kellogg的offer,一度想decline罗村的面试,但最后还是毫无准备的面了,结果就是个waitlist= =(2)在面试前把自己的简历推荐信和文书过一遍,特别是简历,每个细节要非常清楚,同时要防止学校问到文书和推荐信的内容而自己却没有反应过来。(3)准备一些和自己职业发展所在行业相关的新闻insights之类,这个可以多问问业内人士,让学校认为你确实对某个行业很有热情。(4)对待女神校,我觉得有些问题最好要准备2套答案例子。比如说leadership经历,teamwork经历,最好准备2个例子,防止面试官让你再举例时想不出来。(5)多mock,在面试前对照着面经把答案过几遍。(6)Q&A环节可以问一些能和面试官自身经历结合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是mba学生面你,可以问你在这个学校的经历怎么样;如果是招生官面,可以问问这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向;具体的一些活动啊比如说field trip之类的
顺便说一下,世毕盟的mock interview也是非常赞的,面试官姐姐不仅非常专业而且人非常nice,多次的mock过程中暴露了我在面试中的问题,充分的面试准备也为我在申请中加分很多。
一些tips 1.关于交换:本科期间如果有比较好的交换机会建议出去看看,可以算是申请时的一个小亮点~
2.网络课程:如果大家有转专业的情况,建议大家除了可以在学校修一些相关课程外,也可以在coursera之类的mooc平台上修课。我身边不少小伙伴这么做的,我觉得非常棒非常主动!尤其可以修一些女神校的课程,也让学校确实认为你做了功课。3.实习:因为本科院校不在北上广且实习氛围不是很浓,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们普遍实习比较晚,大三才开始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实习。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强烈建议大家早点实习早点实习早点实习。即使到了申请季,要开始忙各种essay时也不要放弃实习。我在10月份时才找到了四大的实习,尽管那个时候一些学校交了申请,我还是可以通过update cv和在面试中主动提出这份实习的方式来让学校知道我的最新信息,个人认为这份实习对我的申请非常重要。
4.关于gt:没什么好说的,好好考早点考出来。身边很多小伙伴一直到12月份还在刷成绩,心理压力巨大。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大一大二考出来gmat gre之类,大三再把托福考出来~
5.利用好cd,多去主动了解一些申请信息。因为申请我加了不少群,有时候申请群里就有不少有价值的面经和信息,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很优秀的小伙伴,非常开心~
6.身边也有挺多人背景很不错但没有拿到好offer的,我觉得这就是申请季吧,也许那所你认为肯定没问题可以保底的学校拒了你,也许你做梦也没想到女神校给了offer。尽人事知天命吧,做好自己能做的,大一大二大三时认真学把gpa搞高些;gmat托福认真刷;每篇essay认真写不要出现低级错误;对自己负责!多转发锦鲤,虽然可能并没有什么用==
最后的话 Anyway祝大家好运了!一定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来干了这碗鸡汤=。= 最后,感谢申请季中所有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的人,让我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第四篇:从清华数学到Princeton MFin,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清华数学到Princeton MFin,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学·生·背·景
↓↓↓
✦双学位:经济金融 ✦GPA: 93/100
✦GRE: 160+170+3.5 ✦TOEFL: 111(24)
录取项目:Princeton MFin, MIT MFin(with 5w$ scholarship), Columbia Mathfin, Cornell MFE, Baruch MFE, NYU MathFin, CMU MSCF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1.缘定金工
对于在国内读本科的同学来说,我们面临的人生的选择路口并不是那么多,选择项也不那么丰富。最顶尖的学子们除了清华就是北大,然后依照自己的分数线来选择本科专业,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的经历。
但是当你准备出国读研究生的时候,这个纷繁的世界便向你打开了大门。目标专业琳琅满目,顶尖学府让人眼花缭乱。由于我本科就读数学专业,未来的出路比别的专业更广一些,计算机,统计,运筹,金融都是很好的转业方向。所以我也同样从大一开始就为此问题苦恼。
虽然我最后选择了金融工程硕士专业,但选择的过程却非常崎岖:
❖在大一的时候:我对金融行业不甚了解,甚至有些排斥。现在的时代,金融行业利润率较高,所以许多人都想分一杯羹,这导致了在清华几乎每个专业都有想要转专业到金融方向的同学。大一的时候,我非常不喜欢这种从众逐利的行为,所以一直对金融敬而远之,想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深造发展。
❖到了大二:我与父母正式把出国留学提上了日程,也是那时我签约了世毕盟。听了世毕盟老师的介绍后,我对金融工程这一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意识到自己之前对金融的负面印象是片面的。于是,我就积极地向学长学姐取经,细致地了解金融工程和统计两个方向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即使现在回头来看,我仍觉得这两个专业同样吸引我。统计和大数据科学引领着数据时代的先锋,是缔造未来的一门新兴科学。金融工程使用了数学,统计,计算机,工程等等的方法来解决繁杂的金融市场问题。
❖大二至大三下的这个阶段中:我其实一直在二者之中摇摆不定,尝试了统计方向的科研,也做过几段金融相关的实习。刚开始的纠结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增加,迷雾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了。相对科研的纯粹,我更青睐与业界紧密相连的学科。相对博士五年的学习生活,我更希望能尽早走入职场打拼。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理由。就这样,我在大三暑假前夕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申请顶尖的金融工程专业。
2.积极备战
其实硕士的申请相比博士来说,还是套路满满的。虽然金融工程是一个抢手热门的专业,但仍是有模板可寻。首先得在各个维度上达到基准线,例如托福,GRE,GPA,推荐信,科研或实习,课外活动等等。当然仅仅满足基本需求是非常容易的,为了申请顶尖的金融工程项目,必须在某个或某几个项目上非常突出。
结合小伙伴们和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有些学校非常在乎你个人的数理能力,985啥的并不是太看重;有些学校注重沟通能力和实习背景这些软实力等等。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学校的侧重点各不一样。所以在备战的过程中,如果有心仪的学校的话,可以针对性地准备。但像我这样没有学校明显偏好的,只能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异,然而申请中还是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注意的:
❶ 托福,GRE,GPA靠平日踏实的学习态度,尤其是GPA对于申请硕士项目至关重要。
❷ 如果有多段实习的话,最好混杂有big name和扎实的量化工作,以体现自我多方面的能力。甚至可以做一段不那么金融的科研,来丰富自己的简历。
❸ 推荐信的安排需要精心设计,最好做到能从三个不同方面来夸赞自己。❹ 时刻加深对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必为了迎合申请的条条框框而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也不用那么计较得失,算计着这个事儿对我有没有帮助呀、性价比高不高呀。相反,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活出自我,做自己想做,什么都去努力尝试一下。最后回过头时,或许就会发现自己丰富的经历一页的简历根本塞不下。
3.回顾总结
纵观这四年的备战申请之路,有太多的人要感谢。父母和朋友给我的多方位意见,让我最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方向。雨晴姐耐心的帮忙指导也阻止了我少走了许多弯路。龚老师的精品课程真是字字珠玑,满满干货。
这段旅途中有坎坷,有迷茫,但所幸跌跌撞撞走到了终点。虽然目标很耀眼,但沿途的风景同样优美,千万不要错过了哟。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五篇:Cornell统计学博士offer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Cornell统计学博士offer申请总结
背景: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Overall GPA:4.99/5.0 Rank: 1/100 托福成绩(或者雅思): 111/26 GRE成绩: Verbal 159, Quantitative 170, Analytical Writing 4.0 本科专业:B.S, Mathematical Science – Statistics 最终去向:Cornell University--PhD in Statistics
就拿这篇文章给自己的申请做个总结吧,虽然当时每一分担心,紧张,忧虑现在看来都不值得一提,可是正是这些真真切切的感情让我觉得一次申请让我成长了许多,收获了很多,当然也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回忆。
关于读书的想法
最开始萌发读书的想法是在大二去ucb暑期交换,很喜欢旧金山的天气以及这边读书的氛围。回来之后就有毕业了想去美国读研究生的念头。从另一方面来讲,觉得数学统计这个专业本科毕业做的东西也比较局限,可能更多的是比较机械化的数据分析。一次在市场调研公司的实习也让自己证实了这个想法,于是就决定毕业了再去读研究生或者博士,多学一点technical skill。
关于G&T 确定了读书的想法之后第一件事是准备G&T,相对于ps啊cv啊推荐信啊而言,G,T,GPA是唯一在自己可控的硬性条件了。我是在大三下学期考了第一次G,当时只是背完了再要你命3k就去考试了,时间也比较紧,所以考了155,170,3 并不是很理想的分数。后来跟学长学姐聊天,大家一致觉得writing 3分还是很短板,而且如果想申好学校,G还是越高越好。于是又准备了两个月,再要你命3k反复背,最后突击刷了几天题目,writing研究了几篇6分作文,找了找共性,自己又去考了一次,终于考到了能用的4分。总之GRE这个东西感觉还是比较有套路的,单词背熟之后,更多的是控制在一定时间之内刷题,给自己营造考试的氛围,多总结错题。作文就是多研究满分作文的套路,其实GRE这项在申请里面还是比较好handle的。G考过了,T就比较容易了,尤其是Reading和Writing基本不用复习了,听力刷几套题找找感觉,speaking每天在地铁上听满分回答自己模仿模仿,并且每个style的题目都练习几遍,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关于PS&CV 这个part还是很感谢世毕盟的帮助。世毕盟培训师Amy姐给了我很清晰的CV模板,根据那个模板我大概花了一下午写完了CV,后来Amy姐帮我找native speaker改了语言,世毕盟mentor(普林ORFE的博士哦)也帮我看了一些technical的问题,总之之前很头疼的cv在GGU的帮助下很容易就搞定了。接下来就是PS, PS这种东西感觉还是多一点真情实感实事求是比较重要。我是花了一晚上一气呵成,当时写完之后仿佛是对大学的一个总结,也通过这个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到底以后的方向目标是什么,当时写完觉得对数学统计还是真爱啊。当然初稿问题还是很多的,后来拿给Amy姐,她反反复复帮我找native speaker来回改了好多遍,也都很耐心,真的很感动。而且每次都是一两天之内就给回复了,老师也改的很认真。总之在世毕盟的帮助下,PS和CV感觉最初最头疼的两个东西感觉也变得比较容易handle了!
关于推荐信
我的推荐信找的两个本校老师,和一个交换学校的老师来写的。本校老师一个是mentor,平时关于各种各样学习生活的聊天比较多,所以他也比较了解我想读书的想法以及我的成绩什么的,很快就答应了可以写推荐信。另一个老师是做毕业设计的老师,因为在跟老师做一些关于数学统计的毕业论文,每一两周都会定期讨论一些问题,这封推荐信比较注重写科研方面的。第三个是交换学校的老师,因为在一次课上考了最高分,同时也下课会讨论一些问题,就比较熟,后来有读书的想法也找老师聊过,比较幸运的是,老师很支持我去申请,自然也很爽快的答应了写推荐信。后来陆续给老师发过我的资料,成绩单,也去聊过选校,很感谢三个老师第一时间给我交上所有的推荐信。
关于选校
其实刚开始我觉得最近数学统计申请太激烈了,自己的水平可能拿不到很好的博士,就想去读个硕士做跳板,后来跟世毕盟聊过之后,世毕盟mentor建议我去直接试一试博士,Amy姐也鼓励了很多,于是打算去试一试博士,后来没想到还真的成功了,现在想想真的好幸运。我的选校是都在top50的博士,专排来说大概top10申了三个,top10-20申了四五个,再往后申了三四个保底。总的来说选校想想还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等待结果
其实觉得交了application之后就听从命运安排了,也算比较幸运,大概一月左右来了第一个phd的offer,后来二月也来了自己很满意的offer,所以基本也就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学校。总的来说觉得自己一路申请还是蛮幸运的,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的帮助让我真的很感动,所以我也希望自己也可以帮到更多的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最后,祝大家都申请顺利,拿到自己想去学校的offer!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