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医学导论实践报告
临床医学导论实践报告
为期一周临床医学导论实习就这样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一周中,我收获颇丰,不仅了解到一些基础的临床知识与实践技巧,同时还了解到作为医生不单单是医学专家,也充当着与患者沟通的身份。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还需要学会和患者们沟通。接下来我就详细谈谈我的感悟和收获。
近几年来,医生与病患的纠纷频繁曝光,似乎愈演愈烈。这关乎沟通的问题虽然在所难免,但频发惨案也不免让医学者心有余悸。有人说,医生是一项高危的职业。无论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医患关系对医学生从医的道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初到医院的新人,我对于医患之间的关系也尤为担心,生怕会碰到电视里经常看到的血腥场面。不过在实习的几天当中,我看到的更多的则是医生尽心尽力,和颜悦色的为患者检查病情,护士嘘寒问暖,对住在医院里的患者以及前来看病的病人体贴入微,这让我领略到了何为白衣天使,何为再世华佗。而患者大多也会听从医生安排,在医院井然有序的科室分类和简化至极的就医环节之下,每位患者都能自主对症挂号,谨遵医嘱,医患双方和平共处,这令我十分欣慰,也对未来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
在我眼中的“医生”和“患者”,牵涉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牵绊,包括了相互的信任、医生为病人设想的同理心、以及驱动医生去了解病人的热诚、病人体谅医院以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等等„,当医生或病人其中有一方对对方失去了信赖时,往往会造成某一方的损失,更可能造成悲剧的发生。在近代,世界对于医学的目的已经有了进步的共识,新的健康指标从生理健康的范围拓展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全方位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换句话说,人类对医学所提出的要求,已经不容许恶劣的「医患关系」,目前家庭医学、支持医学等重视医患关系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正印证了这一点。随着进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持续性的增快,社会上各阶层的族群承受的压力也是有增无减,学生要为自己未来的成就和社会地位担忧,一般的上班族要承受养家餬口的责任,基层医疗必须面对的精神问题和精神崩溃的患者相较于过去比重是越来越大,所以医生在治疗的同时,也必须表现的更能让患者信赖,才能让患者们能够全方位的从治疗中恢复。
那么应该要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的目的呢?答案是品德教育;在我的心目中品德教育的地位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地位比学术还有技术的都还要高出许多,医疗工作因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判断等严肃问题,简单的说,医疗工作者对他人的生命可说“操生杀大权”,因而医学生(医、药、护„)的人格养成(品德)教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懂得团队合作也是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很重要的一环,我知道有许多医生虽有着高超的技术,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却逐渐使他们变得傲慢,而渐渐忘记了团队的重要性,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外科手术,全都离不开“团队”这两个字,在某部和医疗相关的作品里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做手术就像是作乘法,无论一个团队里面有一个多大的正数,只要其它人中有一个是零,那么很遗憾的手术的成果也将会是零。”
医生和护士是医院中就救死扶伤的主体,也是医学生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而医护关系是除医患关系外医学生必然要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可分为从属型和并列互补型。在本次实习当中,我觉得,医生诊疗过程和护士护理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属于并列互补型的医护关系,由此观之,并列互补型的医护关系正逐步取代传统从属型医护关系,医生护士之间的沟通协作会进一步加强,而在实习过程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可为如何处理好医护关系、更好履行职责打下基础。
然而,在见习的这段时间里,令我感触最深的,则是“什么都不会”这五个字。我深深体会到自己沧海一粟的渺小。自己掌握的知识真是太少了,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知道需要给自己充多少电。“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且不说自己缺乏多少的专业知识,且不说自己缺乏多少的临床经验,医生本身确实就是个终生学习的职业。在这次见习中,科室办公桌上的更种专业书籍不可枚数,各个医师查阅书籍的画面屡见不鲜,各科医生相互探讨的场景更是比比皆是。病人的症状并不能像书上理论情况的发展,很有可能是同时几个病状的同时叠加,与此同时医院现场的突发情况随时会发生。为了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病人状况,穷则变。所以,医生必须无时无刻在学习,在我今后的道路上,我必然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为自己的理想插上翅膀。只有不断的进步,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优秀的医疗工作者,才能够有能力为广大群众除去疾病的困扰。这次见习中,接触的许多都是只闻其名的陌生事,几乎都是新鲜的事。这次见习中,有幸能看到穿刺引流、B超、彩超、心电图的测量等操作及大肠的局部切除术等外科手术,并亲身经历了对车祸患者的抢救。虽然只能一旁的观看,依然激动不已。对于这些操作及有些关乎性命的手术,我也不由得有着担忧与害怕。当我向医生问及对这些工作的感觉时,这些医生们只是微微一笑,并反问“经常重复做的事情,到最后你还会有什么感觉?”我思忖许久,确实,到了孰能生巧,信手捏来的状态,就不会在像我新手这样有着紧张,好奇,害怕的错杂情绪了吧。
这次见习,由于现在才大三,知识储备远远不足,无法学到太多的临床技巧。我见习的后期大部分都开始观察医院医生们的工作。我发现,医生每天的工作很多都是具有重复性,除了之前说的时常会有大量病人需要处理时会忙的手忙脚乱,有时就是一个下午都在打病历,这是最枯燥乏味的。而且,医生虽然有工作上下班的时间制度,但是医生加班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医生的工作强度其实很大。
这次实践,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未来的道路因为害怕而变得崎岖,未来的方向因为胆怯而变得迷茫。但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定要风雨无阻向前;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必是白衣天使的背影。我不该悲观,我不能胆怯。今后大学读书还有三年,考研还要三年,到医院后也许还要几年的培训。诚然,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在今后这么多的学习日子里,我不会彷徨,我必当矢志不移地学习我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弥补自己的缺陷,立志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后,我将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笃定自己的信念,一路向前,演绎铿锵。
不知不觉见习结束的日子到了,我带着不舍的心情,虚心请教各位老师,听取了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记录成表格,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在见习期间的各种表现的优缺点和不足。了解到了自己的优点是工作态度好,积极主动,服务周到热心贴心,责任心强;虚心求教,谦虚有理,能够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和实践,并认真做了笔记;组织纪律性强,无迟到早退缺勤情况。这是科室老师对我的肯定,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不够细心、学习知识后没有及时进行记忆和消化的不足、半懂不懂时没有足够虚心请教老师、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不过,经过此次实践,也帮助医学生了解以后的工作内容,让我切身体会身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与义务,增强了学好本专业的决心和自信心,为如何实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习虽然时间短暂,但教育深刻,对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生最难得的是能够有点拨自己的人,虽然一周时间可能只是我漫长职业生涯中的一段小小的经历,但这一周当中遇到的一切却教会了我受用一生的基础知识和医疗专业应有的知识素养。衷心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相信在他们的给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后,我一定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造福人民的优秀医生。
第二篇:临床医学导论实践报告
《临床医学导论》社会实践心得报告
《临床医学导论》是一门过渡课程,是连接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的桥梁。虽然当初读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豪壮医学生誓言时我为之动容,但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治疗疾病和医患关系的学科群,他作为一种应用科学,是建立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基础医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程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对临床医学有全面的了解,初步进入医生角色,提高对医学的学习兴趣,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这门课程犹如一剂强心剂,使我们迸发出学习的动力,帮我们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完成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老师们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医学生,知识要广,专业要精。所谓知识广是指要对医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只了解局部而忽略整体;而专业要精则是指要对你将来从事的专科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所谓术业有专攻。还要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两手抓两手硬。因此为了掌握精湛的医术,我们应该做到:重视理论课的学习,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基础课,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加深对理论。
所以,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为了可以更早地接触
临床治疗,体验医生的角色,更真实地了解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我利用寒假在我家当地的一所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见习实践工作。
我所在的科室是儿科,因为我舅妈曾是儿科护士长,所有我就很顺利地进入儿科,但是在这之前我舅妈提议先让我做个小志愿者,原来这所医院每个假期都招收志愿者。志愿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医院内为人指路等。这样可以熟悉医院。于是我先当起了小志愿者,我所在的区域是儿外一号楼。首先我在医院内部结构地图上熟悉医院以及我所在楼,防止有人问路我不知道。志愿者的工作我一共做了两天,这两天还能够应付得来,基本上都能解答问路问题。就是得一直站着,两天下来也是很辛苦。接下来我就可以跟着儿科医生见习了。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临床工作,心里还是很兴奋,穿着白大褂,虽然什么都不懂也不会,但是心里很高兴。我所在的科室是儿科,也是医院最忙的科室之一,由于掌握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都远远不足,我能做的就是认真观察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尽可能地学习各种医学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努力培养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虽然我能做的很少,并且都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但我认为自己向成为一名理想中的好医生这个目标又迈进了一步。在短短的5天里,我了解了许多,更学到了许多。
首先是制度与责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每个工作日,在早上八点进行正式交接班,值班医生和护士报
告医嘱,处置情况和病人的体征。交接班完毕后,各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进行依次逐个查房,准确了解病人的最新情况,认真聆听病人主诉,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询问和查体。查房完毕后,医师需要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和病情发展书写病历并下达医嘱。执行医嘱是护士的责任,医师的每一次医嘱都必须再三确认,而后由护士执行。护士没有下医嘱和擅自用药的权利。医生下医嘱后也不能随意干涉护士的操作或亲自执行医嘱。
每个科室都制定了各自地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进行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历诊疗上的问题;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等。
这些严格的制度确保了医师和护理人员能够明确各自责任、各司其职,保证了医师和护理人员在自己的专属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更好的服务患者,这就是最大限度地对患者负责。
其次是专业和熟练,医护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做到“术业有专攻”。
医师必须掌握全面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还需了解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学甚至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问题及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健康卫士问题。
护士则需要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做到稳、准、快、敏捷;协助医生做好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咨询、辅导、接诊和治疗工作;执行口服、注射、其他途径给药治疗及采集检验标准等。
医师和护理人员利用各自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患者进行
治疗和护理,为他们解除身心上病痛。
在这短短5天里,我也了解和学到了许多医护方面的常识和技能。由于来应诊的患者很多,使我有机会接触各个病种,除小儿常见的上感、肺炎、腹泻、哮喘、鞘膜积液等。除此外,小儿之间易传染的如腮腺炎、疱疹病毒感染、麻疹等疾病也接触了不少。在此期间,我主要负责测量体温之类的。帮医生拿本子,东西,传达一下消息。还学会量血压,干一些日常杂事等。
传统的观念告诉我,医学就是救死扶伤,起死回生。因而,我评判一个医生的能力,也狭隘地以能否治疗某一种疾病为标准。可现实是,一个医生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科室。而即使穷尽毕生的心力,一个人,也难以精通某个科室范围内全部的疾病。就算对某个科室范围内全部的疾病都有深刻的了解,我们还是缺乏应对每一种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案。所以,能够治愈所有疾病,只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医学的目标不应当是狭义的健康,而应该定位于人的尊严。医生应当维护患者要求生命尊严的权利和能力。医生不但是要让人体面地活,更要对无力救治的患者细心照顾,让患者体面地离开。文学家爱默生说:“只要生命还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其实,医生的价值,就是生命尊严的价值。
都说医生难当,因为医患关系紧张。其实,我倒觉得医患关系本可以不紧张。实习时,我看到的,更多是恐惧,不安,无助的患者。他们对医生充满敬畏和期望。换位思考,有的时候,多一句寒暄,多一个微笑,甚至仅仅是在患者身边多坐一会儿,都可以让患者从心
里感到满足。处理医患关系,从医生的角度看,根源上就是医德的问题。我国医学家吴阶平曾讲过:“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既然选择了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那就选择了一条严格的人生标准。也就无怪乎很多人都抱怨医生难当了。
但是,在这一周的见习中我也感受到了医生的辛苦。社会舆-论常常误以为医生收入高,可我实习所见,科室里的医生都是普通人。他们拿着基本工资,不比别人多多少,也会因为物价上涨,买房还贷而苦恼。医生们,经历了学业繁重的学习阶段,生存在高风险高压力高关注度的工作环境中。却领取着相对的低回报。如何让人平衡?而这就是中国医学事业的现状。但作为医生,一方面我们应当认识到“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牺牲是必须的。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相信,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化,我国医疗体制会更完善。医生,将更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
一周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我深深地意识到,医生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医生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是一份勤于钻研的求索精神,乐于助人的人格道德,以及勇于牺牲的社会担当。正如古语所言“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第三篇:临床医学导论见习报告
临床医学导论见习报告
99期14班
何嘉季
131410 寒假期间,我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临床医学导论实习。一周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医学与生命,医患关系以及我的医学之路。
急诊科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患者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可以说是最为忙碌紧张的科室之一。在这里,生命的宝贵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工作的突出特点 就是“急”、“危”、“重”。就诊的患者大多发病急,时间紧迫,病情复杂,需在短时间内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地给予及时的抢救与护理,稍有延误就会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危及生命,作为一名急诊医生,不仅要熟悉各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 耐心和爱心,看到老师给死去的病人擦去脸上的血迹,我深深的感动了,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我要学的也很多;要在紧急情况下,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真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病人,认真地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急诊的医生都是超人,这句话用的一点都不为过。刚到抢救室时见到病人血腥的场面我吓得站在一边不知如何是好,老师们沉着冷静的给病人抢救,同时也没忘记站在旁边的实习同学,一步步的将我们拉进这种场景,慢慢的我也基本上能适应这种工作氛围了,庄重严肃而又富有爱心的对待每一位生者或死者。真的很崇拜老师们娴熟的技能,沉着的心态。在急诊工作压力那么大的环境下老师们都能很从容的工作,这些都是我要好好学习的。
来到急诊科见习,我很向往看到急救场面,这次总算如愿以偿了。当然,内心也是诚惶诚恐的,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全面,无法应对突发状况。果然,来科室报到的第一天,看到老师们忙里忙外,动作迅速,配合默契,我却傻了眼。看着四周的仪器只知道名称却不懂如何使用,只能机械的听从老师的吩咐干些杂活。在几轮胸外按压之后,医生也让我上台按压。这是我第一次在真人身上按压,当时的我虽然有些胆怯,但丝毫不敢怠慢,一心想着抢救生命。我边按压边看着病人的脸,多想他苏醒过来啊,可心电监护仪上的数据却在时刻提醒大家病人的离去„„急诊是抢救病人生命,照顾危重病患的第一线。经历此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到医生工作的艺术性和专业性。在急诊实习期间,通过各位老师的热情指导,耐心言传身教,我熟悉了急救药品,学会了心电监护、CPR、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流程等操作。
在这极其短暂的四周时间里,最大的体会就是急诊室医生工作特点:“急”、“忙”、“杂”。急诊病人发病,急,变化快,因此,我们都必须分秒必争,迅速处理,争取抢救时间。急诊病人来诊时间、人数及危重程度难以预料,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因此,平时要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使工作忙而不乱。
急诊科是医生抢救生命,将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的阵地。在这里,病人的死亡不可避免。在短短的一周见习期内,我就见到了经过全力抢救,却仍然没有渡过难关的重伤者。由此,我想到,医学的目标不应当是狭义的健康,而应该定位于人的尊严。医生应当维护患者要求生命尊严的权利和能力。医生不但是要让人体面地活,更要对无力救治的患者细心照顾,让患者体面地离开。文学家爱默生说:“只要生命还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其实,医生的价值,就是生命尊严的价值。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种标准是对医生过分的要求。但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也就是说,选择医学可能是个偶然,但一旦做出选择,就必须甘愿奉献一生的忠诚和热情。《温病条辨-自序》指出:“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王老师就常常跟我念叨这句话——“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既然选择了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那就选择了一条严格的人生标准。也就无怪乎很多人都抱怨医生难当了。
都说医生难当,因为医学知识更新快。Harvard大学医学院院长Sydney Burwell教授曾对学生说:“在十年内,你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有一半会证明是错误的,更糟糕的是我们不知道哪一半是错的。”但“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医生只有强化基础知识,广泛涉猎,定期阅读文献,获取在过去30 ~ 40 年间医学领域所发生的巨大进展,同时,高度重视理论知识与临床能力相结合,互相促进,才能紧跟前沿,救治危病。可以说,在学术水平上的不断攀登,是每一个合格的医生,都必须面对的任务。
都说医生难当,因为医患关系紧张。其实,我倒觉得医患关系本可以不紧张。实习时,我看到的,更多是恐惧,不安,无助的患者。他们对医生充满敬畏和期望。换位思考,有的时候,多一句寒暄,多一个微笑,甚至仅仅是在患者身边多坐一会儿,都可以让患者从心里感到满足。处理医患关系,从医生的角度看,根源上就是医德的问题。我国医学家吴阶平曾讲过:“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西方人说:“Before you become a doctor , become a man.(为人,是为医的前提)”缺失医德,对医生而言,就是人格的缺失。
都说医生难当,因为医生回报少。社会舆论常常误以为医生收入高,可我实习所见,科室里的医生都是普通人。他们拿着基本工资,不比别人多多少,也会因为物价上涨,买房还贷而苦恼。医生们,经历了学业繁重的学习阶段,生存在高风险高压力高关注度的工作环境中。却领取着相对的低回报。如何让人平衡?而这就是中国医学事业的现状。但作为医生,一方面我们应当认识到“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牺牲是必须的。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相信,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化,我国医疗体制会更完善。医生,将更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
一周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我深深地意识到,医生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医生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是一份勤于钻研的求索精神,乐于助人的人格道德,以及勇于牺牲的社会担当。正如古语所言“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第四篇:临床医学导论心得
《临床医学导论》心得
姓名:羊义广
学号:1025100100 医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的学科,我们医学生就要做这方面的“科学家”、“艺术家”和“道德家”。
为期5周的《临床医学导论》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的30节课,但老师们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对临床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献精神都深深的打动了我,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启迪„„
《临床医学导论》是一门过度课程,是连接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的桥梁。虽然当初读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豪壮医学生誓言时我为之动容,但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治疗疾病和医患关系的学科群,他作为一种应用科学,是建立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基础医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程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对临床医学有全面的了解,初步进入医生角色,提高对医学的学习兴趣,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这门课程犹如一剂强心剂,使我们迸发出学习的动力,帮我们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完成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首先《临床医学导论》给我们介绍医学发展史,作为一名医学生,了解医学起源、发展以及医学模式是首要任务。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了原始社会的原始医学、古代奴隶社会的东方医学、古希腊医学。还有中世纪以防治疫病为主的欧洲医学,以及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代医学。这些都让我感到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让我为人类祖先在过去的岁月中与疾病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而自豪。同时我认识到了医学模式的重要性,作为医学科学和卫生发展的历史总结,它必然随着人们对医学与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认识的深化不断的发展和变,对今后的临床指导和相关总结有重要的意义。
老师们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医学生,知识要广,专业要精。所谓知识广是指要对医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只了解局部而忽略整体;而专业要精则是指要对你将来从事的专科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所谓术业有专攻。还要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两手抓两手硬,他说曾经我们过去只重视临床技能培养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结果培养出来的却是“杀人机器”。聂正怀等老师用他们的一个个真实的病例告诉我们有许多方面是要多加注意的,要如何成为严谨求实的合格医生。因此为了掌握精湛的医术,我们应该做到:重视理论课的学习,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基础课,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重视实习,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李小安、常山等老师教导我们要善于观察病人,他们说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病人可能有不同的状况出现,因为机体是动态的,对于不同的病人,我们也要有不同的看法。常山老师还说一个病症我们要有多种看法。这些话对我们以后很有帮助和启发。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情商,态度决定一切,这不仅指对待学习和知识的态度,还指对待病人及患者家属的态度。智商决定你是否能看好“疾病” 而情商才决定你是否能看好“病人”,因此只有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还是不够的,医学的目标不应当是狭义的健康,而应该定位于人的尊严。医生应当维护患者要求生命尊严的权利和能力。医生不但是要让人体面地活,更要对无力救治的患者细心照顾,让患者体面地离开。能不能与病人的相处的好这也是判断是否是优秀医生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是医患关系得以缓解的手段之一。只有更多的减少医疗纠纷,才能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需要照顾的病人,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对待职业上要真情、热情、全心全意;对待病人上细心、精心、耐心、诚心 ;对待病情上要科学、客观、公平、公正。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清楚了医生的使命,必有的素质,培养过程以及医生的标准是根本要求。懂得了医务工作的责任是神圣而伟大的,正如老师教导的那样我们应为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具备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完成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第五篇:临床医学导论心得
我不喜爱学医
——《临床医学导论》心得
在很多人眼里,医生是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然而在我看来,医生只是芸芸众生,万千职业中的选项之一罢了。
“临床医学导论课”的第一节课,老师不能免俗地问:“你为何学医?”就算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容易做梦的年代,“梦想”仍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主题。《好声音》的学员自我介绍时总要回答“你的梦想是什么?”仿佛站上那个舞台需要天大的勇气,不得不靠梦想来支持。而现在,我成为一名医学生,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通常会问:“你很喜欢学医吧?”或者,“是不是你父母让你去学医?”在他们眼里,医学是个布满荆棘的道路,所以我做出这个选择的前提,无非“喜爱”,“逼迫”。小区里经常在一起聊天的大妈们,从未近距离接触过医学,她们一边在自己病痛时对医生崇敬有加,一边又将学医视为洪水猛兽,为踏入其中的后辈默默担忧。
然而,为我们上课的老师,有些穿上白大褂已数十载,在将我们引向“临床”的殿堂之时,问了和那些不了解医学的人一模一样的问题——“你为何学医?梦想还是‘现实’?”
“当医生”并不是我的梦想。我的父母确实希望我学医,但他们也没有逼迫我。
我看中的,是“医学—医生”这条专业性的笔直道路,医生的稳定收入,社会地位,比较单纯的人际往来,以及,“治愈了一个病人”这个确实可得的成就感„„而为了得到这些所需要付出的学习上的努力,我觉得值得。我的父母在其中只有过一次推波助澜,那就是我母亲说我的性格适合学医。综上,理性的角度考虑,“医学”这条路就算不是我人生的最优解,也依旧可以算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而,人在选择职业,职业也在选择人。往往,那些对一个岗位拥有“喜爱”的人总是能获得一些加分,因为人类为自己“喜爱的事”付出的努力看上去更加可靠。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前提是,那个“喜爱”得是稳定的,不会被枯燥岁月磨灭掉。万一有一天,“喜爱”的火焰熄灭了,新的火焰又没能及时点燃,职业道路上一片漆黑,他只能退出,否则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误入歧途。
单纯的“喜爱”在医学上拥有更大的隐患。因为医学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若从业者不能时刻保持正确的态度,耽误的可能就是一条人命。多少医疗事故,是因为当年的激情减退,耐心细心不再而引发的呢?
比起“喜爱”,我认为,医生更应“胆小”。换句话说,不管最终你的技术达到何种程度,不管来求医的人的病情看上去何等无伤大雅,在施行救治时最好能保有当年还是实习生时候的谨慎。在我的理解中,就算不去提那些“救死扶伤”的高尚论调,医生通过医好病人获得报酬,那么,就算是为了活下去的口粮,这份“胆小”也不能丢。我母亲所谓的“适合学医的性格”,就是指的这份“胆小”。
因为我“胆小”,所以我在学习时便不敢有所遗漏;因为我“胆小”,所以我在诊断病情时便不敢轻易下定义;因为我“胆小”,所以我在用药时会充分了解病人身体再开处方;因为我“胆小”,每次治疗过程中(包括手术)都会再三检查,以免节外生枝„„
所以我觉得,比起“喜爱”,“胆小”才更适合一名医生应有的觉悟。当然也有人会说:“医生不仅仅是要在生理上治愈病人,医患之间,也应有心理上的交流。若是喜爱这个行业,就能待病人更加耐心,细心,何愁不能做到你说的那些?”
但是“喜爱”是有疏漏的。“喜爱”本就是私人心情,带着这种心情工作,工作上的行为都是以满足“喜爱”的心情为先。这样说有点消极阴谋主义。但是心情这种东西是瞬息万变的,就比如小时候喜欢的超级英雄动画,现在看来只觉得索然无味。“喜爱”医学的人,在日复一日的与病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可能是千篇一律的病情报告中,又将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心,始终宽厚和蔼?更别提,被生活中的琐事烦扰的日子,当真还想得起自己那份“喜爱”的心情吗?
终究,与人打交道的方法就不该与医生的本职混为一谈。若是良好的心情对病情好转有帮助,或是和蔼宽厚的话语更能使病人配合,那就带着这个观点去安抚病人就行了。其他时候,不需要刻意迎合病人。将工作与情绪分隔开,不对病人产生感情,就能不让病人的感情影响到自己,反过来,就可以不让生活中自己的感情影响到工作。这叫“他人视界”。
“他人视界”并不会导致严峻“医患关系”,虽然它看上去确实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只是医生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一个医生应该做到,细致诊断,深入了解,谨慎治疗,以及良好沟通。良好沟通的缺失往往会成为直接原因。
而“不存感情”并不代表“与病人缺乏沟通”。相反,客观全面的“医嘱”才是病人所需要的,也是碰到无理取闹的患者家属时最好的挡箭牌。
比较之下,高下立分。
说到底,想做好一个医生,不在于你希望为这个职业付出多少,而在于他人(尤其是患者)对于处于这个职业的你有多大要求。大多数人求医,药到病除是最终目的,那么我们便给他们这个结果。自以为是的“心灵鸡汤”确实能满足一下虚荣心,但那对治疗无多大裨益,还不如用这点时间,反省自己是否缺漏。
所以我说,“胆小”比“喜爱”更适合一名医生。
——临五1408班
2201140823 王雨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