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 新趋势 新挑战 外资企业在华应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新形势 新趋势 新挑战 外资企业在华应如何更好地履
行社会责任
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外资企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生产技术引入中国的同时,也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引入中国。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平常的一年――无论是席卷华南的冰雪灾害,还是撼人心魄的汶川地震,无论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还是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身参与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也比以往更广泛、更深入地履行了社会责任。
经过30年的历练和发展,更由于过去一年的不凡经历,外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五大新形势提出挑战
中国政府日益重视
近年来,中国政府参与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持续增强,这种能力反映在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法律约束并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要求中央企业带头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同年9月9日,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指引(草案)》,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履行社会责任设立了底线标准――括但不限于26项中国法律法规和19项国际公约。《指引》倡导社会责任有缺失的跨国公司改善自己的行为,鼓励在华跨国公司做得更好。
2008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秘鲁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这是每一个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正式阐述中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立场,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外,各类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会议、论坛、评奖活动此起彼伏、声势浩大,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政府对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及鼓励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用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外资企业在华履行社会责任不再可有可无,也不再浅尝辄止,而是有方向、有规则、有监督的系统工程。
经济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波及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衰退已呈不可逆转之势。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削弱了许多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甚至使他们陷入财务困境。一些百年历史的大公司相继宣告破产,更是严重打击了企业界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否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应该怎样制定今后的社会责任方案?这成为摆在跨国公司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
对此,安利公司全球总裁德-狄维士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企业的某一项战略。否则,一旦遇到经济不景气,企业业绩不好,企业很可能会放弃社会责任这样的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后,渣打银行中国区负责人曾?Z璇明确表示,“渣打不会削减既定的CSR项目,不仅不会减少,可能还会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经济波动的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危机的不期而至,不仅考验着跨国公司在华履行社会责任的决心和诚意,也考验着他们在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水平。对成熟的企业来说,社会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信念,这一信念不应该因为经济危机而转变或动摇。面对经济危机,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更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与政府和社会共度时艰,共同创造危机之后的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缺失责任监管,或者说是由于不负责任的企业唯利是图而引发的。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企业如果过分追求利润、不能切实履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将给这个世界乃至其自身带来怎样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本土企业不断成长
近年来,中国的本土企业不断成长,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远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在节能减排、绿色办公、清洁能源、社区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业绩,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标杆企业。与此同时,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基金会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开始步入正规化,制度化、常态化。
据统计,中国共有超过120家各类企业在2008年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前所未有,发展速度惊人。
从总体上看,中国本土企业与外资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方面,正在不断缩小差距,并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下一阶段,外资企业如何面对本土企业的强势崛起?是否能够继续领跑?人们拭目以待。
公众期望值高企
长期以来,带有倾向性的舆论宣传为跨国公司罩上了眩目的光环,令中国公众对外资企业普遍怀有敬意和好感,因此也常常出现公众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去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些世界知名的企业就遭遇了“跨国公司铁公鸡排行榜”事件――捐少了不行,捐晚了不行,捐了没说也不行。一时间,中国公众近乎苛刻的态度及咄咄逼人的气势令外资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深感尴尬和无奈。
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一事件,仅以某次赈灾捐款的数额来判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是没有道理的,反映出目前中国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中国公众如此激烈地抨击跨国公司的“吝啬行为”,也表明他们对于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责任抱有很高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有时是不切实际的。
寄予厚望也好,不切实际也罢,这毕竟是来自中国民间社会的真实的声音,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公众群体的情绪和心态。任何希望在中国长期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都必须对此充分重视和仔细研究,同时也应该籍此审视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丑闻引发信任危机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媒体关于外资企业的负面报道有所增多。这其中既有久未解决的老问题,如:环境污染、劳资矛盾、技术保密等,又有近期暴露的新问题,如质量安全、商业贿赂,利润转移等。凡此种种,逐步褪去了多年以来罩在外资企业头上的光环。经济危机爆发后,山东、广东等地集中出现了外资企业非正常撤离的情况,一度在当地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中国公众对于外资企业的信任危机。
尽管上述现象只是个别公司所为,但必须看到,这些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在华外资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使外资企业在华履行社会责任面临十分不利的舆论氛围。在这种情形下,任何善意的举动都有可能被视作“心虚”,“作秀”,甚至是“伪善”、“赎罪”。如何应对和化解这种不利局面,一方面考验着外资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迫使有意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外资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必须做得更扎
实、更持久。
五大新趋势指明方向
内容与形式更趋丰富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个词组最早是由美国人谢尔顿在1924年提出的,指企业不能仅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还应照顾到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经过80多年的实践,这一概念从外延到内涵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企业社会责任绝不简单等同于慈善公益活动,而是要求企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诚信交易、社区责任、信息披露等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与自身产品直接相关,但应赋予新的视角和内容,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有一项已经实施了半个多世纪的政策,即禁止向12岁以下的儿童销售带气饮料和富热量的软饮料。2008年,该公司扩大了针对儿童的广告与营销政策的适用范围,使其涵盖了所有饮料。该公司在传统广告领域的所有营销信息都将不再以12岁以下的儿童为直接目标受众,从而使父母或者监护人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更好地为他们的孩子选择饮料。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也可以与自身产品无直接关联,只是在大方向上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相一致。以美国3M公司为例,2008年他们在中国参与的社会责任活动包括:保护普氏野马,高校学生创新论坛暨研发探秘活动、森林多重效益项目、淡水保护项目、“零碳排放”暑期音乐会、“绿色办公”项目等,涵盖范围极广。
方式上更加因地制宜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很强的地域特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参照体系有很大差异,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标准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历史传统,文化特征密切相关。中国学者徐尚昆和杨汝岱通过调研得出结论,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既有共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特的部分。其中,共有的维度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人为本”和“公益事业”;中国独有的维度有“提供就业”,“商业道德”和“社会稳定和进步”,而在西方企业极为重要的“股东权益”和“平等”两项在中国企业调查中未被提及。另外,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反映出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征。
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公司对此深有感悟。去年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中国员工建议将捐款汇入民政部的救灾账户,伦敦总部却有不同的观点一一原因是企业的捐赠对象绝对不能是政府部门。而在中国,救灾资源必须由政府及其主管的民间机构进行调配。这几天的延误令阿斯利康公司身陷窘境,一度被列入跨国公司“铁公鸡”榜。后来,该公司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吴浣苓女士急中生智,向总部作出了无奈的解释――“民政部是那些慈善协会的爸爸”。最终,伦敦总部特批的600万元善款于5月21日被捐到中国慈善总会,2500美元在震后第一天经由外商投资协会原研药分会,捐至中国红十字会,而员工们个人捐赠的共计113万元,捐至民政部。
在西方国家,如果一家公司在灾难发生后宣布自己捐款,并公开捐赠额度,会被认为是借机牟利。按照惯例,企业的捐赠情况只在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说明。2008年5月,国际包装业巨头利乐公司总部共拨款3000万美元,计划一半用于救助缅甸风灾,另一半用来救助中国汶川地震。利乐公司在缅甸没有对外公布,但考虑到中国特殊的舆论环境和民众心理,选择在中国公布。出于现实需要,自5月下旬起,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也开始逐一登记属下会员企业的捐赠情况,发送给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和媒体,并在其官方网站首页每日更新。
更少急功近利,更多长期行为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中国政策稳定、市场繁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令外国投资者信心倍增,许多知名的大公司已做好在此长期发展的准备。相应地,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减少了急功近利的做法,更加注重长期行为,愿意与中国社会共同成长。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喊出了颇能打动人心的口号:“做中国社会的好公民。”
2007年6月,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做出了一项长期承诺――在饮料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多少水,就以安全的方式向大自然返还多少水。该公司将主要在三个方面落实这些措施:减少饮料生产中的用水;循环利用饮料生产过程中的用水;补充社区及大自然的水量。
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在云南合作咖啡农场也是经常被提到的一例。1989年,该公司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个长达14年的协议,并在这份协议中承诺:雀巢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作为农民利益的保障,上不封顶,而下设最低收购价格。同时,该公司提供技术人员、种苗甚至免费农具贷款,并承诺不拥有土地,不拥有固定资产。
这些做法不仅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的专长紧密结合,而且将企业的发展与中国人民的福祉长期结合。
注重与本地专业机构的合作
社会公益事业绝非凭借一己之力即可完成,需要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本地专业机构贡献的智慧、人脉和专业知识,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出于成本、效率,效果和影响力等多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在华履行社会责任时不再自行其是,而是倾向于与本地的专业机构合作,综合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百事中国公司联手中国红十字总会,共同推出全国性的、长期的公益项目――“百事明天”农民工子弟助学计划:阿斯利康中国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联合发起全国“爱鼻日”健康教育活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保护长江流域的淡水生态系统。这些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中国渐成全球社会责任的重点和榜样
以往,跨国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习惯于沿用总部所在国既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满足于向企业的全球社会责任报告提供部分本地数据。随着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和发展潜力日益显现,部分跨国公司开始选择中国作为其在全球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和榜样。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
2008年10月11日,美国安利公司首次在全球公开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将发布地选择在中国北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安利(中国)公司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领先于全球的其他分支机构。据悉,自1995年进入中国起,该公司与各地分公司在每一财年都有专款用于履行社会责任。截至2008年6月底,累计投入人民币达2.5亿元,实施项目4100多个。美国安利公司希望通过其在中国的社会责任实践给全球其他分支机构做一个好榜样。
总之,在华外资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努力将母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传统,优势、资源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和突破,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除了保持开放心态和快速发展,还要改善国内的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及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可以预期,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华外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必将创造新的辉煌,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史上也必将记载更多来自中国的经典案例。
第二篇: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围绕中心 创新工作 为加快龙山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中国共产党龙山区委副书记 xxx首先,我代表区委欢迎各位领导到龙山区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结合区情,就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向各位领导作两方面的汇报。其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围绕中心,发挥作用,切实抓牢服务经济的切入点我们龙山区幅员面积 146.46平方公里,所辖八街两乡,有28万人口。全区共有党员 名,区委辖直属党委 个,党组 个,总支 个,支部 个。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如何围绕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如何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我们区委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切实抓牢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具体做法涵盖三个方面。第一,围绕经济建设,配强领导班子,凝聚发展合力。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是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经济发展的眼光,选好“一把手”。一个班子中的“一把手”,处于核心地位、统帅地位,肩负着总揽全局,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决策指挥的责任,具有政治上的导向作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执行中的指挥作用,工作中的督导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拔“一把手”时,特别注意选拔那些既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开拓精神,不墨守成规,善于创新的人来担任“一把手”。尤其是各经济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我们更是严格按照这个标准选配。二是按互补的原则,搭配各级副职。与“一把手”相比,我们在配备副职时,更注重其单项特长,量才定位,用其一点服务全局。同时注意从全局出发,合理搭配,即注意业务专长方面的全面性,又顾及年龄方面的梯次性,性格上的互补性,突出改善领导班子的智能结构,特别注意增加懂得经济和有驾驭经济能力的班子成员比重。使各级领导班子达到优化配置,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指挥部。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为促进各级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坚持在全区开展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各类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在城市,深化街道社区改革,积极开展“建一流班子,创一流业绩”的各项活动;在机关,坚持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着力营造干事成事、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先后有多个领导班子受到区委表彰和奖励,多名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了评模、晋级的待遇,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个领导班子争先进、创业绩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我们又把在全区开展了“学、做、创”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围绕经济建设,选拔优秀人才,注入发展活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优秀人才,是组织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集中体现。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坚持唯才是举。一是敢于破格提拔人才。我们敢于打破区域界限,突破干部与职工、农民的界限,深入到经济的第一线去大胆选拔人才,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敢于破格提拔任用。去年,我们打破常规,拓宽渠道,采取“三荐两考”的措施,为优秀后备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目前,这些优秀后备干部中,已经有一部分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二是敢于大胆使用人才。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对于一些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作出显著成绩,虽有某些失误和不足,但已经改正的人才,敢于起用;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工作热情很高,我们大胆请他们做宣传员、指导员、督查员,让老干部有发挥余热的用武之地。三是善于激励保护人才。对于表现出色,政绩突出的人才,我们视其贡献给予评优、评模、晋级、晋职等优先待遇,通过激励评价,促使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还注意保护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消除缺点,改正错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对于受诬陷的人才,查清事实真相,为其平冤,严肃查处诬陷、打击、诽谤人才的人和事。第三,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增强发展动力。
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积极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此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主要做到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包保工作。我们把提高基层党组织抓经济、抓项目、抓发展的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从区级领导层到区直各部委室局,全部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包保。重点帮助基层解决经济发展、项目推进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初,我们制定印发了《龙山区区级党员领导干部抓党建联系点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区级领导、区直部门的包保任务和责任。在具体包保过程中,包保领导和包保部门为基层、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为基层、为企业当服务员、当办事员、当110。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围绕扶贫攻坚这个中心,我们采取了“抓党建促经济,抓典型带一般,抓活力激发动力”的工作措施,在两乡党委中开展了“创六好、建强乡”活动,在农村党支部中开展了“创五好、建强村”活动,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了“围绕经济发展做一件事”(即围绕经济,要一笔钱,贷一笔款,引一笔资,创一笔税)活动,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了“比贡献、增效益”活动。在活动中把各个党委、党支部抓经济的力度,抓项目的措施,抓发展的实效,作为一项重要评比内容,对创建活动中被评为先进的党委“一把手”,不仅给予荣誉奖励,而且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抓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所属两乡都跨入了“十强乡镇”行列。工农乡党委还被省委评为“六好”先进党委。三是强化党员帮带扶贫工作。长期以来,我们在全区开展了“一加一扶贫”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2001年来,我们在全区各部门开展了以“送思想、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送法律、办好事、实事”的“六送一办”活动,努力把“一加一扶贫”工程引向深入,做到“四个引深”,即在重实效上引深、在扶贫目标上引深、在督促检查上引深,在促进党员素质提高上引深。据统计,在“六送一办”活动中,全区各级领导、部门共包保贫困户193户,送物资、资金共计7万多元。通过党员联户、“扶贫结对”、“六送一办”使多数贫困户找到发展经济的好路子,走上了富裕道路,提高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几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与人民的希望、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一是超前性、主动性、创新性不强。目前,我区少数干部,改革意识不浓,进取精神不够,他们存在“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是适应的关系,它应该比经济工作慢一拍”的意识,工作中不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使组织工作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成为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二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抓经济的能力亟待提高。从目前我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看,对照区委“立足五跑、再兴龙山”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还不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驾驭项目、引资引智、协调关系的能力都急需加强和提高;三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从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看,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非公企业、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少数党员要求不严,作风不正,形象不佳,作用发挥的不好。此外,对流动人口中党员、失业工人中党员、弱势群体中党员也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的办法。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级不推不动、组织不点不整、领导不压不抓、矛盾不大不理”的不良现象;四是干部管理工作机制还要完善。现在主导干部选用的方式主要还是依赖计划调节、组织安排,干部提拔使用主要处于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发现”的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干部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推荐,缺乏一整套竞争激励机制。干部“下”的渠道不够畅通,干部能下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和途径。干部培训工作中,供求矛盾突出、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五是人才工作创新不够。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有利于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还不健全;六是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还要加强。等等。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创新工作,紧贴发展,不断开拓组织工作新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拓型经济,创新型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固守摊子、被动适应的***惯、老做法,实施紧贴发展、超前谋划、主动服务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第一,创新组织工作贴紧经济建设的观念。实践证明,就党建抓党建没有生机,就经济抓经济没有保证,只有紧扣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组织工作才有生命力。在前进中要切实解决思想认识游离中心,目标追求偏离中心,工作运行脱离中心的问题,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都应着眼于发展,有利于发展,服务于发展,做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在观念上实现“六破六树”:一是破除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单打一思想,树立组织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
干好事业就用谁,谁最能加快发展就让谁干。从而把干部的注意力由重关系、找门子转移到想发展、干事业、创政绩、做贡献上来。加强干部政绩考核,把干部的政绩核实搞准。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政绩。既要看现实的状况,又要看原有的基础。既要看物质文明,又要看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既要看“显山露水”的显绩,又要看“后人乘凉”的潜绩。既要看取得的成绩,又要看他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既不能让那些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也不能让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人捞到好处;第二个层面是注重群众公认用干部。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群众公认作为选任干部的硬条件。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干部选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要把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实绩突出,又要群众公认,不断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二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人才支持机制。人才是推进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因。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着眼于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从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围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把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党和政府的宏观调配、政策引导职能结合起来,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前,在人才培养开发上,要由单一的党政人才培养开发,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建设的人才等多元人才培养开发拓展。由单一的公有制单位人才培养开发,向全社会人才培养开发拓展。由本区域人才培养开发,向国内与国际两种人才培养开发拓展。把培养开发人才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来看待、来落实。为加大经济型人才培养力度,今年来,我们选派了 名干部到到民营企业、到项目建设一线挂职锻炼。三是立足再兴龙山建立组织工作争先创优机制。服务中心,促进发展,必须紧密联系经济工作实际,把握规律,选准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工作的抓手,找准促进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推动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我们要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争创党和人民满意的组织部。在组织工作落实上,要强化“五抓”,即,抓创新、抓改革、抓特色、抓深入、抓实效;在组工干部队伍建设上,要争当学习型干部、争做政治明白人、争创一流业绩,树立公道正派形象;在组织制度创新上,要解决五个问题,注重突出“五性”:一是解决制度不尽完善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完整性。二是解决制度原则化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可操作性。三是解决有章不循的问题,突出执行的严肃性。四是解决监督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突出制度的有效性。五是解决制度类别不清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层次性。以上是我的汇报和工作体会,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2004年11月3日
第三篇: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围绕中心 创新工作
为加快龙山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中共龙山区委副书记
首先,我代表区委欢迎各位领导到龙山区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结合区情,就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向各位领导作两方面的汇报。其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围绕中心,发挥作用,切实抓牢
服务经济的切入点
我们龙山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所辖八街两乡,有28万人口。全区共有党员 名,区委辖直属党委 个,党组 个,总支 个,支部 个。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如何围绕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如何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我们区委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切实抓牢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具体做法涵盖三个方面。第一,围绕经济建设,配强领导班子,凝聚发展合力。
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是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经济发展的眼光,选好“一把手”。一个班子中的“一把手”,处于核心地位、统帅地位,肩负着总揽全局,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决策指挥的责任,具有政治上的导向作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执行中的指挥作用,工作中的督导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拔“一把手”时,特别注意选拔那些既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开拓精神,不墨守成规,善于创新的人来担任“一把手”。尤其是各经济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我们更是严格按照这个标准选配。二是按互补的原则,搭配各级副职。与“一把手”相比,我们在配备副职时,更注重其单项特长,量才定位,用其一点服务全局。同时注意从全局出发,合理搭配,即注意业务专长方面的全面性,又顾及年龄方面的梯次性,性格上的互补性,突出改善领导班子的智能结构,特别注意增加懂得经济和有驾驭经济能力的班子成员比重。使各级领导班子达到优化配置,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指挥部。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为促进各级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坚持在全区开展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各类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在城市,深化街道社区改革,积极开展“建一流班子,创一流业绩”的各项活动;在机关,坚持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着力营造干事成事、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先后有多个领导班子受到区委表彰和奖励,多名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了评模、晋级的待遇,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个领导班子争先进、创业绩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我们又把在全区开展了“学、做、创”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围绕经济建设,选拔优秀人才,注入发展活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优秀人才,是组织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集中体现。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坚持唯才是举。一是敢于破格提拔人才。我们敢于打破区域界限,突破干部与职工、农民的界限,深入到经济的第一线去大胆选拔人才,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敢于破格提拔任用。去年,我们打破常规,拓宽渠道,采取“三荐两考”的措施,为优秀后备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目前,这些优秀后备干部中,已经有一部分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二是敢于大胆使用人才。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对于一些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作出显著成绩,虽有某些失误和不足,但已经改正的人才,敢于起用;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工作热情很高,我们大胆请他们做宣传员、指导员、督查员,让老干部有发挥余热的用武之地。三是善于激励保护人才。对于表现出色,政绩突出的人才,我们视其贡献给予评优、评模、晋级、晋职等优先待遇,通过激励评价,促使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还注意保护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消除缺点,改正错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对于受诬陷的人才,查清事实真相,为其平冤,严肃查处诬陷、打击、诽谤人才的人和事。
第三,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增强发展动力。
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积极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此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主要做到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包保工作。我们把提高基层党组织抓经济、抓项目、抓发展的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从区级领导层到区直各部委室局,全部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包保。重点帮助基层解决经济发展、项目推进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初,我们制定印发了《龙山区区级党员领导干部抓党建联系点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区级领导、区直部门的包保任务和责任。在具体包保过程中,包保领导和包保部门为基层、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为基层、为企业当服务员、当
办事员、当110。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围绕扶贫攻坚这个中心,我们采取了“抓党建促经济,抓典型带一般,抓活力激发动力”的工作措施,在两乡党委中开展了“创六好、建强乡”活动,在农村党支部中开展了“创五好、建强村”活动,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了“围绕经济发展做一件事”活动,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了“比贡献、增效益”活动。在活动中把各个党委、党支部抓经济的力度,抓项目的措施,抓发展的实效,作为一项重要评比内容,对创建活动中被评为先进的党委“一把手”,不仅给予荣誉奖励,而且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抓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所属两乡都跨入了“十强乡镇”行列。工农乡党委还被省委评为“六好”先进党委。三是强化党员帮带扶贫工作。长期以来,我们在全区开展了“一加一扶贫”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来,我们在全区各部门开展了以“送思想、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送法律、办好事、实事”的“六送一办”活动,努力把“一加一扶贫”工程引向深入,做到“四个引深”,即在重实效上引深、在扶贫目标上引深、在督促检查上引深,在促进党员素质提高上引深。据统计,在“六送一办”活动中,全区各级领导、部门共包保贫困户193户,送物资、资金共计7万多元。通过党员联户、“扶贫结对”、“六送一办”使多数贫困户找到发展经济的好路子,走上了富裕道路,提高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几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与人民的希望、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一是超前性、主动性、创新性不强。目前,我区少数干部,改革意识不浓,进取精神不够,他们存在“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是适应的关系,它应该比经济工作慢一拍”的意识,工作中不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使组织工作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成为互不相
干的“两张皮”;二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抓经济的能力亟待提高。从目前我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看,对照区委“立足五跑、再兴龙山”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还不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驾驭项目、引资引智、协调关系的能力都急需加强和提高;三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从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看,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非公企业、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少数党员要求不严,作风不正,形象不佳,作用发挥的不好。此外,对流动人口中党员、失业工人中党员、弱势群体中党员也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的办法。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级不推不动、组织不点不整、领导不压不抓、矛盾不大不理”的不良现象;四是干部管理工作机制还要完善。现在主导干部选用的方式主要还是依赖计划调节、组织安排,干部提拔使用主要处于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发现”的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干部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推荐,缺乏一整套竞争激励机制。干部“下”的渠道不够畅通,干部能下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和途径。干部培训工作中,供求矛盾突出、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五是人才工作创新不够。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有利于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还不健全;六是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还要加强。等等。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创新工作,紧贴发展,不断开拓组织工作新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拓型经济,创新型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固守摊子、被动适应的***惯、老做法,实施紧贴发展、超前谋划、主动服务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创新组织工作贴紧经济建设的观念。
实践证明,就党建抓党建没有生机,就经济抓经济没有保证,只有紧扣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组织工作才有生命力。在前进中要切实解决思想认识游离中心,目标追求偏离中心,工作运行脱离中心的问题,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都应着眼于发展,有利于发展,服务于发展,做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在观念上
实现“六破六树”:
一是破除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单打一思想,树立组织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来开展的理念。要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保证,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二是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上破除封闭保守、神秘化思想,树立民主开放和紧扣1 2 下一页
第四篇: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围绕中心创新工作
为加快龙山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共龙山区委副书记xxx
首先,我代表区委欢迎各位领导到龙山区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结合区情,就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向各位领导作两方面的汇报。其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围绕中心,发挥作用,切实抓牢服务经济的切入点
我们龙山区幅员面积146.46平方公里,所辖八街两乡,有28万人口。全区共有党员名,区委辖直属党委个,党组个,总支个,支部个。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如何围绕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如何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我们区委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切实抓牢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具体做法涵盖三个方面。
第一,围绕经济建设,配强领导班子,凝聚发展合力。
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是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经济发展的眼光,选好“一把手”。一个班子中的“一把手”,处于核心地位、统帅地位,肩负着总揽全局,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决策指挥的责任,具有政治上的导向作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执行中的指挥作用,工作中的督导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拔“一把手”时,特别注意选拔那些既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开拓精神,不墨守成规,善于创新的人来担任“一把手”。尤其是各经济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我们更是严格按照这个标准选配。二是按互补的原则,搭配各级副职。与“一把手”相比,我们在配备副职时,更注重其单项特长,量才定位,用其一点服务全局。同时注意从全局出发,合理搭配,即注意业务专长方面的全面性,又顾及年龄方面的梯次性,性格上的互补性,突出改善领导班子的智能结构,特别注意增加懂得经济和有驾驭经济能力的班子成员比重。使各级领导班子达到优化配置,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指挥部。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为促进各级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坚持在全区开展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各类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在城市,深化街道社区改革,积极开展“建一流班子,创一流业绩”的各项活动;在机关,坚持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着力营造干事成事、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先后有多个领导班子受到区委表彰和奖励,多名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了评模、晋级的待遇,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个领导班子争先进、创业绩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我们又把在全区开展了“学、做、创”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围绕经济建设,选拔优秀人才,注入发展活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优秀人才,是组织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集中体现。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坚持唯才是举。一是敢于破格提拔人才。我们敢于打破区域界限,突破干部与职工、农民的界限,深入到经济的第一线去大胆选拔人才,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敢于破格提拔任用。去年,我们打破常规,拓宽渠道,采取“三荐两考”的措施,为优秀后备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目前,这些优秀后备干部中,已经有一部分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二是敢于大胆使用人才。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对于一些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作出显著成绩,虽有某些失误和不足,但已经改正的人才,敢于起用;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工作热情很高,我们大胆请他们做宣传员、指导员、督查员,让老干部有发挥余热的用武之地。三是善于激励保护人才。对于表现出色,政绩突出的人才,我们视其贡献给予评优、评模、晋级、晋职等优先待遇,通过激励评价,促使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还注意保护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消除缺点,改正错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对于受诬陷的人才,查清事实真相,为其平冤,严肃查处诬陷、打击、诽谤人才的人和事。
第三,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增强发展动力。
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积极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此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主要做到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包保工作。我们把提高基层党组织抓经济、抓项目、抓发展的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从区级领导层到区直各部委室局,全部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包保。重点帮助基层解决经济发展、项目推进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初,我们制定印发了《龙山区区级党员领导干部抓党建联系点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区级领导、区直部门的包保任务和责任。在具体包保过程中,包保领导和包保部门为基层、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为基层、为企业当服务员、当办事员、当110。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围绕扶贫攻坚这个中心,我们采取了“抓党建促经济,抓典型带一般,抓活力激发动力”的工作措施,在两乡党委中开展了“创六好、建强乡”活动,在农村党支部中开展了“创五好、建强村”活动,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了“围绕经济发展做一件事”(即
围绕经济,要一笔钱,贷一笔款,引一笔资,创一笔税)活动,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了“比贡献、增效益”活动。在活动中把各个党委、党支部抓经济的力度,抓项目的措施,抓发展的实效,作为一项重要评比内容,对创建活动中被评为先进的党委“一把手”,不仅给予荣誉奖励,而且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抓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所属两乡都跨入了“十强乡镇”行列。工农乡党委还被省委评为“六好”先进党委。三是强化党员帮带扶贫工作。长期以来,我们在全区开展了“一加一扶贫”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2001年来,我们在全区各部门开展了以“送思想、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送法律、办好事、实事”的“六送一办”活动,努力把“一加一扶贫”工程引向深入,做到“四个引深”,即在重实效上引深、在扶贫目标上引深、在督促检查上引深,在促进党员素质提高上引深。据统计,在“六送一办”活动中,全区各级领导、部门共包保贫困户193户,送物资、资金共计7万多元。通过党员联户、“扶贫结对”、“六送一办”使多数贫困户找到发展经济的好路子,走上了富裕道路,提高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几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与人民的希望、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一是超前性、主动性、创新性不强。目前,我区少数干部,改革意识不浓,进取精神不够,他们存在“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是适应的关系,它应该比经济工作慢一拍”的意识,工作中不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使组织工作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成为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二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抓经济的能力亟待提高。从目前我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看,对照区委“立足五跑、再兴龙山”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还不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驾驭项目、引资引智、协调关系的能力都急需加强和提高;三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从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看,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非公企业、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少数党员要求不严,作风不正,形象不佳,作用发挥的不好。此外,对流动人口中党员、失业工人中党员、弱势群体中党员也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的办法。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级不推不动、组织不点不整、领导不压不抓、矛盾不大不理”的不良现象;四是干部管理工作机制还要完善。现在主导干部选用的方式主要还是依赖计划调节、组织安排,干部提拔使用主要处于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发现”的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干部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推荐,缺乏一整套竞争激励机制。干部“下”的渠道不够畅通,干部能下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和途径。干部培训工作中,供求矛盾突出、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五是人才工作创新不够。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有利于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还不健全;六是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还要加强。等等。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创新工作,紧贴发展,不断开拓组织工作新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拓型经济,创新型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固守摊子、被动适应的***惯、老做法,实施紧贴发展、超前谋划、主动服务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创新组织工作贴紧经济建设的观念。
实践证明,就党建抓党建没有生机,就经济抓经济没有保证,只有紧扣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组织工作才有生命力。在前进中要切实解决思想认识游离中心,目标追求偏离中心,工作运行脱离中心的问题,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都应着眼于发展,有利于发展,服务于发展,做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在观念上实现“六破六树”:
一是破除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单打一思想,树立组织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来开展的理念。要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保证,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二是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上破除封闭保守、神秘化思想,树立民主开放和紧扣生产力标准选贤任能的理念。在干部选任过程中落实好群众的参与、选择、知情、监督“四权”,选拔“有本事、靠得住”的经济能人担当重任。
三是在人才管理使用上破除划地为牢和部门、单位所有的狭隘思想,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
四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上破除不求质量、不图效果,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的应付思想,树立学以致用,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围绕经济建设需要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市场化理念。
五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破除重形式轻内容的务虚思想,树立既重形式更重内容、重实效的求真务实的理念。要创新载体、搭建平台,虚实并重、软硬兼施,把基层组织抓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是在党员发展上要破除计划经济下条件标准一成不变的僵化思想,树立看本质、看发展,党员条件标准与时俱进的理念。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二,创新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方式。
相对于经济工作,组织工作属政治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组织工作内容、对象、环境、条件、任务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当前,组织工作在服务经济建设方式上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组织工作超前性不够甚至滞后就会抑制先进生产力,影响经济发展,因而,组织工作更应强化与时俱进和抢前争先意识。结合龙山实际,我们要积极探索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工作的规律,增强组织工作的主动性。要针对流动党员不断增多,教育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流动党员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区、街(乡)、社区(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加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龙山区人才建设高地,为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是由业务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追求目标既要看业务工作的成效,又不能仅仅只盯着考察任用了多少名干部,培养发展了多少名党员等单纯业务数字上沾沾自喜,要跳出具体业务看业务,要在寻求组织工作业务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载体和途径上花力气。今年初,我们围绕发展,创建载体,组建了“十六大精神宣讲团”,采取播放科教片、发放致富资料、请专家解疑释惑、示范户登台现身说法等形式,深入各乡开展巡回宣讲。带项目下村、送技术到家,不仅提高了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了项目建设的步伐,也探索了组织工作为中心服务的新途径。
三是由“消耗型”向效益型转变。长期以来,由于组织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对其工作效能效益的考察评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往往是政治挂帅,不计成本,投入产出比例失调。服务经济建设,组织工作不仅要有强烈政治意识,更要有效益观念,开展工作要强化成本控制,把效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今后,我们要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敢于突破陈规,敢于开拓进取,凡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能够推动党的建设和提高组织工作效益的做法和举措,就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要着眼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提高驾驭项目工作能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战略和加入WTO的新要求,选拔复合型人才,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抓项目、抓经济、抓发展的能力。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以构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凝聚经济建设的合力为目标,大力建设发展型、创业型的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特别要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财政、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等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一个硬杠杆。按照培养一个能人,发展一名党员,树立一面旗帜,带富一片群众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从而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益。
第三,创新组织工作推动经济建设的机制。
工作机制决定工作方向,服务经济建设,加快龙山再兴,必须推动组织工作机制创新。
一是在干部选任上建立民主开放机制。结合区情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建立起科学、民主、开放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这里要注重抓好两个层面工作的结合:第一个层面是注重考核实绩用干部。实绩是干部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据。以绩取人有助于激发干部的工作潜能,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用了能干事、出政绩的干部,大家就会把劲用在工作上,努力干好事业。如果用了跑关系的干部,人们就会学着千方百计去走后门、跑关系。凭政绩用干部这把尺子必须硬起来。牢固树立“以发展定班子,凭政绩用干部”的观念,做到谁最能胜任工作就选谁,谁最能干好事业就用谁,谁最能加快发展就让谁干。从而把干部的注意力由重关系、找门子转移到想发展、干事业、创政绩、做贡献上来。加强干部政绩考核,把干部的政绩核实搞准。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政绩。既要看现实的状况,又要看原有的基础。既要看物质文明,又要看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既要看“显山露水”的显绩,又要看“后人乘凉”的潜绩。既要看取得的成绩,又要看他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既不能让那些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也不能让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人捞到好处;第二个层面是注重群众公认用干部。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群众公认作为选任干部的硬条件。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干部选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要把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实绩突出,又要群众公认,不断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人才支持机制。人才是推进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因。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着眼于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从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围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把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党和政府的宏观调配、政策引导职能结合起来,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前,在人才培养开发上,要由单一的党政人才培养开发,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建设的人才等多元人才培养开发拓展。由单一的公有制单位人才培养开发,向全社会人才培养开发拓展。由本区域人才培养开发,向国内与国际两种人才培养开发拓展。把培养开发人才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来看待、来落实。为加大经济型人才培养力度,今年来,我们选派了名干部到到民营企业、到项目建设一线挂职锻炼。
三是立足再兴龙山建立组织工作争先创优机制。服务中心,促进发展,必须紧密联系经济工作实际,把握规律,选准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工作的抓手,找准促进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推动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我们要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争创党和人民满意的组织部。在组织工作落实上,要强化“五抓”,即,抓创新、抓改革、抓特色、抓深入、抓实效;在组工干部队伍建设上,要争当学习型干部、争做政治明白人、争创一流业绩,树立公道正派形象;在组织制度创新上,要解决五个问题,注重突出“五性”:一是解决制度不尽完善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完整性。二是解决制度原则化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可操作性。三是解决有章不循的问题,突出执行的严肃性。四是解决监督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突出制度的有效性。五是解决制度类别不清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层次性。
以上是我的汇报和工作体会,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2004年11月3日
第五篇: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组织工作汇报)
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组织工作汇
报)
围绕中心创新工作
为加快xx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首先,我代表区委欢迎各位领导到龙山区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结合区情,就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向各位领导作两方面的汇报。其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围绕中心,发挥作用,切实抓牢服务经济的切入点
我们龙山区幅员面积146.46平方公里,所辖八街两乡,有28万人口。全区共有党员名,区委辖直属党委个,党组个,总支个,支部个。新形势、新阶段组织工作如何围绕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如何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我们区委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切实抓牢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具体做法涵盖三个方面。
第一,围绕经济建设,配强领导班子,凝聚发展合力。
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是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经济发展的眼光,选好“一把手”。一个班子中的“一把手”,处于核心地位、统帅地位,肩负着总揽全局,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决策指挥的责任,具有政治上的导向作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执行中的指挥作用,工作中的督导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拔“一把手”时,特别注意选拔那些既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开拓精神,不墨守成规,善于创新的人来担任“一把手”。尤其是各经济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我们更是严格按照这个标准选配。二是按互补的原则,搭配各级副职。与“一把手”相比,我们在配备副职时,更注重其单项特长,量才定位,用其一点服务全局。同时注意从全局出发,合理搭配,即注意业务专长方面的全面性,又顾及年龄方面的梯次性,性格上的互补性,突出改善领导班子的智
能结构,特别注意增加懂得经济和有驾驭经济能力的班子成员比重。使各级领导班子达到优化配置,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指挥部。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为促进各级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坚持在全区开展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各类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在城市,深化街道社区改革,积极开展“建一流班子,创一流业绩”的各项活动;在机关,坚持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着力营造干事成事、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先后有多个领导班子受到区委表彰和奖励,多名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了评模、晋级的待遇,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个领导班子争先进、创业绩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我们又把在全区开展了“学、做、创”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围绕经济建设,选拔优秀人才,注入发展活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优秀人才,是组织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集中体现。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坚持唯才是举。一是敢于破格提拔人才。我们敢于打破区域界限,突破干部与职工、农民的界限,深入到经济的第一线去大胆选拔人才,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敢于破格提拔任用。去年,我们打破常规,拓宽渠道,采取“三荐两考”的措施,为优秀后备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目前,这些优秀后备干
部中,已经有一部分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二是敢于大胆使用人才。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对于一些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作出显著成绩,虽有某些失误和不足,但已经改正的人才,敢于起用;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工作热情很高,我们大胆请他们做宣传员、指导员、督查员,让老干部有发挥余热的用武之地。三是善于激励保护人才。对于表现出色,政绩突出的人才,我们视其贡献给予评优、评模、晋级、晋职等优先待遇,通过激励评价,促使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还注意保护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消除缺点,改正错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对于受诬陷的人才,查清事实真相,为其平冤,严肃查处诬陷、打击、诽谤人才的人和事。
第三,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增强发展动力。
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积极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此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主要做到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包保工作。我们把提高基层党组织抓经济、抓项目、抓发展的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从区级领导层到区直各部委室局,全部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包保。重点帮助基层解决经济发展、项目推进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初,我们制定印发了《龙山区区级党员领导干部抓党建联系点工作责任制》,明确
了区级领导、区直部门的包保任务和责任。在具体包保过程中,包保领导和包保部门为基层、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为基层、为企业当服务员、当办事员、当110。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围绕扶贫攻坚这个中心,我们采取了“抓党建促经济,抓典型带一般,抓活力激发动力”的工作措施,在两乡党委中开展了“创六好、建强乡”活动,在农村党支部中开展了“创五好、建强村”活动,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了“围绕经济发展做一件事”(即围绕经济,要一笔钱,贷一笔款,引一笔资,创一笔税)活动,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了“比贡献、增效益”活动。在活动中把各个党委、党支部抓经济的力度,抓项目的措施,抓发展的实效,作为一项重要评比内容,对创建活动中被评为先进的党委“一把手”,不仅给予荣誉奖励,而且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抓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所属两乡都跨入了“十强乡镇”行列。工农乡党委还被省委评为“六好”先进党委。三是强化党员帮带扶贫工作。长期以来,我们在全区开展了“一加一扶贫”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2001年来,我们在全区各部门开展了以“送思想、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送法律、办好事、实事”的“六送一办”活动,努力把“一加一扶贫”工程引向深入,做到“四个引深”,即在重实效上引深、在扶贫目标上引深、在督促检查上引深,在促进党员素质提高上引深。据统计,在“六送一办”活动中,全区各级领导、部门共包保贫困户193户,送物资、资金共计7万多元。通过党员联户、“扶贫结对”、“六送一办”使多数贫困户找到发展经济的好路子,走上
了富裕道路,提高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几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与人民的希望、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一是超前性、主动性、创新性不强。目前,我区少数干部,改革意识不浓,进取精神不够,他们存在“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是适应的关系,它应该比经济工作慢一拍”的意识,工作中不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使组织工作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成为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二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抓经济的能力亟待提高。从目前我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看,对照区委“立足五跑、再兴龙山”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还不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驾驭项目、引资引智、协调关系的能力都急需加强和提高;三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从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看,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非公企业、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少数党员要求不严,作风不正,形象不佳,作用发挥的不好。此外,对流动人口中党员、失业工人中党员、弱势群体中党员也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的办法。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级不推不动、组织不点不整、领导不压不抓、矛盾不大不理”的不良现象;四是干部管
理工作机制还要完善。现在主导干部选用的方式主要还是依赖计划调节、组织安排,干部提拔使用主要处于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发现”的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干部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推荐,缺乏一整套竞争激励机制。干部“下”的渠道不够畅通,干部能下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和途径。干部培训工作中,供求矛盾突出、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五是人才工作创新不够。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有利于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还不健全;六是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还要加强。等等。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创新工作,紧贴发展,不断开拓组织工作新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拓型经济,创新型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固守摊子、被动适应的***惯、老做法,实施紧贴发展、超前谋划、主动服务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创新组织工作贴紧经济建设的观念。
实践证明,就党建抓党建没有生机,就经济抓经济没有保证,只有紧扣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组织工作才有生命力。在前进中要切实解决思想认识游离中心,目标追求偏离中心,工作运行脱离中心的问题,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都应着眼于发展,有利于发展,服务于发展,做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在观念上实现“六破六树”:
一是破除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单打一思想,树立组织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来开展的理念。要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保证,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二是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上破除封闭保守、神秘化思想,树立民主开放和紧扣生产力标准选贤任能的理念。在干部选任过程中落实好群众的参与、选择、知情、监督“四权”,选拔“有本事、靠得住”的经济能人担当重任。
三是在人才管理使用上破除划地为牢和部门、单位所有的狭隘思想,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
四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上破除不求质量、不图效果,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的应付思想,树立学以致用,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围绕
经济建设需要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市场化理念。
五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破除重形式轻内容的务虚思想,树立既重形式更重内容、重实效的求真务实的理念。要创新载体、搭建平台,虚实并重、软硬兼施,把基层组织抓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是在党员发展上要破除计划经济下条件标准一成不变的僵化思想,树立看本质、看发展,党员条件标准与时俱进的理念。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二,创新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方式。
相对于经济工作,组织工作属政治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组织工作内容、对象、环境、条件、任务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当前,组织工作在服务经济建设方式上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组织工作超前性不够甚至滞后就会抑
制先进生产力,影响经济发展,因而,组织工作更应强化与时俱进和抢前争先意识。结合龙山实际,我们要积极探索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工作的规律,增强组织工作的主动性。要针对流动党员不断增多,教育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流动党员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区、街(乡)、社区(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加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龙山区人才建设高地,为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是由业务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追求目标既要看业务工作的成效,又不能仅仅只盯着考察任用了多少名干部,培养发展了多少名党员等单纯业务数字上沾沾自喜,要跳出具体业务看业务,要在寻求组织工作业务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载体和途径上花力气。今年初,我们围绕发展,创建载体,组建了“十六大精神宣讲团”,采取播放科教片、发放致富资料、请专家解疑释惑、示范户登台现身说法等形式,深入各乡开展巡回宣讲。带项目下村、送技术到家,不仅提高了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了项目建设的步伐,也探索了组织工作为中心服务的新途径。
三是由“消耗型”向效益型转变。长期以来,由于组织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对其工作效能效益的考察评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往往是政治挂帅,不计成本,投入产出比例失调。服务经济建设,组织
工作不仅要有强烈政治意识,更要有效益观念,开展工作要强化成本控制,把效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今后,我们要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敢于突破陈规,敢于开拓进取,凡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能够推动党的建设和提高组织工作效益的做法和举措,就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要着眼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提高驾驭项目工作能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战略和加入wto的新要求,选拔复合型人才,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抓项目、抓经济、抓发展的能力。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以构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凝聚经济建设的合力为目标,大力建设发展型、创业型的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特别要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财政、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等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一个硬杠杆。按照培养一个能人,发展一名党员,树立一面旗帜,带富一片群众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从而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益。
第三,创新组织工作推动经济建设的机制。
工作机制决定工作方向,服务经济建设,加快龙山再兴,必须推动组织工作机制创新。
一是在干部选任上建立民主开放机制。结合区情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建立起科学、民主、开放的干部考核选拔任
用制度。这里要注重抓好两个层面工作的结合:第一个层面是注重考核实绩用干部。实绩是干部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据。以绩取人有助于激发干部的工作潜能,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用了能干事、出政绩的干部,大家就会把劲用在工作上,努力干好事业。如果用了跑关系的干部,人们就会学着千方百计去走后门、跑关系。凭政绩用干部这把尺子必须硬起来。牢固树立“以发展定班子,凭政绩用干部”的观念,做到谁最能胜任工作就选谁,谁最能干好事业就用谁,谁最能加快发展就让谁干。从而把干部的注意力由重关系、找门子转移到想发展、干事业、创政绩、做贡献上来。加强干部政绩考核,把干部的政绩核实搞准。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政绩。既要看现实的状况,又要看原有的基础。既要看物质文明,又要看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既要看“显山露水”的显绩,又要看“后人乘凉”的潜绩。既要看取得的成绩,又要看他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既不能让那些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也不能让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人捞到好处;第二个层面是注重群众公认用干部。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群众公认作为选任干部的硬条件。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干部选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要把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实绩突出,又要群众公认,不断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人才支持机制。人才是推进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因。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着眼于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从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围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把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党和政府的宏观调配、政策引导职能结合起来,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前,在人才培养开发上,要由单一的党政人才培养开发,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建设的人才等多元人才培养开发拓展。由单一的公有制单位人才培养开发,向全社会人才培养开发拓展。由本区域人才培养开发,向国内与国际两种人才培养开发拓展。把培养开发人才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来看待、来落实。为加大经济型人才培养力度,今年来,我们选派了名干部到到民营企业、到项目建设一线挂职锻炼。
三是立足再兴龙山建立组织工作争先创优机制。服务中心,促进发展,必须紧密联系经济工作实际,把握规律,选准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工作的抓手,找准促进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推动经济建设的结合(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请登陆查看)点。我们要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争创党和人民满意的组织部。在组织工作落实上,要强化“五抓”,即,抓创新、抓改革、抓特色、抓深入、抓实效;在组工干部队伍建设上,要争当学习型干部、争做政治明白人、争创一流业绩,树立公道正派形象;在组织制度创新上,要解决五个问题,注重突出“五性”:一是解决制度不尽完善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完整性。二是解决制度原则化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可操作性。三是解决有章不循的问题,突出执行的严肃性。四是解决监督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突出制度的有效性。五是解决制度类别不清的问题,突出制度的层次性。
以上是我的汇报和工作体会,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