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研修报告

时间:2019-05-15 09:3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跟岗研修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跟岗研修报告》。

第一篇:跟岗研修报告

跟岗研修报告

以统整和创新 让品质发展从外促走向内生

048号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中心小学校 庞涌洪

按照“农村校长助理工程川师班”的培训安排,我于2013年12月在成都市锦江区盐道街小学(东区)跟岗学习。二个星期的跟岗学习,感受了锦江区域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的成就,感悟了盐道街小学(东区)内涵发展的特质。在锦江,“从外促走向内生”是教育的热词,区域教育无处不体现着统整和创新,统整区域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激活办学潜能,推进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共生发展。

一、主管部门强势推进品质教育,让学校内涵发展从外促走向内生 带着对锦江教育的仰慕,我走向锦江教育人。通过访谈交流和媒体资料的解读,锦江经验得到解剥——锦江教育多年前就以顶层定位引领区域教育,确定了“一个目标”,实施“二大战略”,实践“五大机制”,推进品质发展。

(一)一个目标:学在锦江 品质教育

“学在锦江,品质教育”是锦江区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总体目标,其内涵是:坚持“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理念,追求“结构精当、环境精致、资源精良、队伍精锐、质量精实”的精品教育,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建设均衡、优质、多样、可选择的教育资源,不断满足让老百姓“好上学”“上好学”的愿望。

(二)两大战略:扬峰填谷 精彩纷呈

扬峰填谷——公平、优质、均衡化发展战略。“扬峰”,就是要解决制约现有名校发展的瓶颈问题,高位发展,让品牌更亮;要加强教育链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聚合发展,让品牌更强。“填谷”即激发+扶持,激发弱校内强自信主动发展,扶持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差异发展。

精彩纷呈——多元、特色、个性化发展战略。“精彩纷呈”就是要使校校有特色,处处有精彩,师生生命有质量,人人具有幸福感。一是通过学校特色发展行动,走多元发展、内涵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彰显学校的精彩;二是通过教师队伍培育行动,立足“爱至深、艺至精、境至远”的发展追求,促就教师的精彩;三是通过深化素质教育行动,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学生素质评价改革力度,成就学生的精彩。

(三)实践五大机制

在“学在锦江、品质教育”高位发展追求的引领下,锦江区在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化进程中,实践了“学校链动发展”、“校长专业发展”、“人力资源统筹”、“物质资源优配”、“学校发展型评价”。

学校链动发展

——基于实现优质学校延伸性发展与链点学校整体性提升的优质教育 链建设

锦江区优质教育链是以优质学校为链头,按照“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学术机构+学校”等方式,以多向链动的运行方式将优质教育的核心资源在链内快速传递、共享,并因各链点的新定位进行重组与创新,实现共同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目前,锦江区已建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优质教育链”11条,涵盖中小学幼儿园33所,链点学校从市中心延续到辖区最边远的涉农学校。

“优质教育链”学校间互为战略伙伴,既追求融合与互动,又彼此平等尊重,共生共赢。作为锦江区“优质教育链”的链点学校,在管理、文化、师资培训等方面,不论是管理干部的委派、学科带头人的派入、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文化的注入,都强力引入了链头学校——名校的优质资源,从发展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起点。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下,像我跟岗学习的盐道街小学(东区)等一部分链点学校经长期外促和内生而“脱链”自立,将成为锦江区的又一个“优质教育链”的“链头学校”。

从近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锦江“优质教育链”因其让学校品质发展从外促走向内生的创新性特征和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实验城乡一体化、高位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的生动实践。

校长专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统筹

——基于自主提升与团队共进的“做中学”和基于缓解区域均衡发展的师资瓶颈与保障学校个性发展的人事管理机制

每年七月是锦江区校长集中充电月,区教育局组织全区校长到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院校学习培训后,便是集中“校长亮剑”交流办学理想、教育 理念、实践规划,专家打分点评。我跟高岗学校的刘建周校长说:“局长推动校长提升思考力、学习力,校长不进步都不行。”

近年来,锦江教育致力于区域教育文化建设,以“五心校长”(热心、童心、爱心、自信心、宽容心)的目标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教育、精管理、具有教育家情怀的知名校长。锦江区针对学校发展的差异和校长个体特点,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力求实现“量体裁衣”式培养,并强调“多向结盟,团队共进”。为了拓展不同层次学校校长的思想领域,该区还打破学校层次界限,把具有相同发展性问题的学校校长组成研究团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在教育专家的带领下开展交流与研究。

学校干部与师资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在专家引领下,校长快速成长。校内校级副职、中层干部均由校长任命,教育局只规定副校级和学校内设机构正职的人数,有利于围绕校长办学思想,创造开展工作,帮校长办学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新依据。在教师管理中,锦江区实施了动态管理制,实行师资队伍或交流互派,或交流上岗,或跟岗学习。

锦江区通过统筹人力资源,使区域学校实现既“输血”又“造血”的师资发展格局。在我跟岗学习的锦江盐道街小学(东区)刘校长介绍,本校个别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师,被调配到三环以外的学校。学校所缺师资和学科专家实行外聘,区教育局给予专项补助。对于教师的管理和激励,该区将奖励性绩效按月拨给学校,在年终根据各校考核等次拨给增量。部分奖励性绩效按月考核发放,对工作常规和出勤按月考核奖惩兑现,教学质量奖每学期期末考核兑现,年终增量二十几万元按四个四分之一,奖励教学、特色项目、德育及活动、其他(含安全、后勤等)四个方面。我思量,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管理和积极性的调动这何尝不是成功经验。局长对校长说:“谁划船,就让他靠岸。”“教育局不能解决学校编制问题,支持各校在全区编内人员以外外聘师资。”正是因为强势而包容的管理哲学,推进了校长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从外促走向了内生,保障了学校特色和个性化发展的人力需求。

物质资源优配

——基于锦江教育装备配置保基本、促特色、集约化

锦江区强力打造高品质教育信息化环境,构建成“教育e学园”,实现“资源就在身边,交互及时实现”。

我随培训班参加了七中育才教育链举行的“未来课堂,深度教学”研讨活动。七中育才的教学辅助设备让我瞠目结舌,七中育才班班装备了电子白板交互平台,实验班级使用液晶交互平台,生生一台ipad,实现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后学习交流信息化。

锦江区在全区学校资源装备配置基本均衡、教育信息建设满覆盖的基础上,对学校图书、装备等实行周期性更新补充,还实行了个性化配备和集约化配备:他们根据学校特色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特色项目及其实施进展,在装备品质和数量上按需配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根据优质教育链建设发展的需要,进行重大教育设施设备集约配置,实现重大教育装备的多校共享。

学校发展性评价

——基于简化行政考核、扩大办学自主的“1+1+1”评价机制 锦江区在对学校的评价中,坚持了“基础+发展”的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其基础目标重点指向均衡,发展目标重点导向个性和特色。

锦江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邀请教育专家对基础目标的评估指 标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精简,选择最重要的内容和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基础目标的评估指标,并分小学、中学、职高、幼儿园设标评标。基础目标三年一评估。

发展性目标按照“1+1+1”项目考评。发展中学校“1+1+1”:第一个“1”考评本校三年规划年度重点发展项目;第二个“1”考评特色学校建设年度培育、实施项目;第三个“1”考评素质教育阶段成果,包括体质健康、品行发展、学业水平、课业负担、个性发展、监测改进等六个方面。窗口学校“1+1”:第一个“1”指年度重点突破项目,第二个“1”指素质教育阶段成果。发展中学校前二个“1”和窗口学校第一个“1”由督导室、进修校组织专家组进行过程指导与年度考评。发展中学校第三个“1”和窗口学校第二个“1”由小教科、中教科、幼成职教科分别牵头,德育科、进修校、社区教育中心参与,组织过程指导与年度考评。

来到盐东小学跟岗学习的第二天,便是专家组对该校一年一度发展性评价,我们有幸列席了该校考评汇报会。考评组有2个专家,一个是省教科院王主任,一个是区进修校的杨校长。这两个专家由区教育局委聘,按照区教育局对不同学校的定位,对所负责的同类型的几所学校指导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并跟踪指导实施过程和一年一度的年度考评。

在行政手段的推动和专家组的指导引领下,锦江区学校内涵发展从外促走向内生真正成为可能。既有行政手段的强行推进,又有专家团队的引领把关,落脚点在学校的自主发展,各学校办学品质一年一年不断攀升。于是,“学在锦江,品质教育”让主管部门管理智慧的光芒照映着行动主义的光辉。

二、学校大力推进和乐文化,让师生生动发展从外促走向内生 盐道街小学(东区)于2004年融入成都市“五朵金花”之一的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优质教育链,本校人习惯简称为盐东小学。来到该校的第一天,我们参与的就是该校别开生面的语文教研。主题是作文复习研究,授课教师是一位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该课整合收集了内心独白、梦幻描写、环境衬托三种心理描写的片段,渗透“和润”课堂文化,信息容量大。活动由语文学科组长主持,在上课教师交流预设和生成后,分年级每一个教师参与交流讨论,讨论观点收集后再每个年级面向大家交流,最后主持人点评总结。教师们交流敢说真话,有理论底蕴,能直接问题,专业化水平高。主持人点评客观、公允,观点成体系,重视作文复习方法梳理,专业素养好。该校卓有成效的人人参与互动研究和团队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深深吸引我开始对该校内涵深入解读。盐东小学东区的办学内涵,我概括为聚焦文化核心,统整三大建设。

(一)一个核心:和而不同 各得其乐

“和而不同,各得其乐”是盐东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和乐”文化注入的新内涵: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润教学、和美环境,开怀包容;关照个性差异,主张多元发展;以构建“和乐教育”课程体系为支撑,共建生动发展的校园生活。

“和乐教育”是盐小东区人在多年的实践中磨砺和日益丰厚的办学追求,致力实现的是团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的差异成长。和乐教育以培育“和谐健康、乐学聪慧、多元发展”的盐东学子为目标,“润”字当头,通过浸泡、浸润、顺发,以致丰润,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快乐学习、和谐成长。

(二)三大建设:课程 项目 特色

盐小东区规划“和乐教育”为学校发展主题,重点依托课程建设、项 目建设、特色建设三大工程,三大建设统整推进,构建生动发展的校园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逐步彰显。

1.深化课程建设 致力于和乐办学品质提升

着眼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类学生健康灵动成长,是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目标。在三年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将重心放在学生成长课程的构建上,力求通过“三化一体”(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建设思路,构建“和乐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乐学聪慧、多元发展。

聚焦支持性学习研究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的实施关键在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追求效率和标准,同时需要关照我们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立的、整体的、活生生的生命。该校通过三年的“和润教学”研究,以问题驱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系统,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为学习提供支持,提供环境,提供条件。同时,问题又是教学的心脏,“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教学中,从旧知识的复习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设计问题和指导问题的解决是课堂支持的关键。因此,学校聚焦课堂,立足落实流程管理与研究,以问题驱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支撑,顺应学生成长需要,提供适宜的阳光、雨露和清风,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地成长,着力关注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以集体备课为抓手缩小教师间差异,实现教学目标的保底; 课中——以教学三级督导抓手,检测集体备课和课堂实施情况; 课后——以校级各类检测、主题式研讨,反馈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实效,提供教学反思的依据,全面掌握各科教学情况。

加强课程的拓展与扩充 实现校本课程生本化

该校主张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编制者,主张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寻求课程的“生长点”,创造出适应学生需要的、富有特色的、适度弹性的程建设。校本课程的建设基于学生实际的知识技能、思维发展水平、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家长的培养需要,主要指向于基础课程的弥补以及延伸、拓展教学,对教师的课改意识、自主精神、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相应的多学科的知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开发了科技制作、趣味英语、典范英语、经典诵读、小书虫俱乐部、手工剪纸、唱歌教学课、管乐培训班、球类训练、棋类训练、十字绣、书法课和五六年级分层教学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在每周周五下午二三节开放。在每年9月,“缤纷课程 各得其乐”校本课程选课活动在学校隆重开展。活动面向全体师生进行课程推介,学生现场选课。选课现场,学生兴致极高,选课踊跃,多数孩子进入了自己期待的项目。丰富的校本课程构建,不仅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同时也为学生“各得其乐”的发展提供了学习保障和发展平台。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学生活动课程化

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内化,上升为一种能力和综合的素质。因此,学校在“常规育人、合力育人、活动育人”的基础上,尝试将学校的德育活动以及各项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建设的方式固定化、序列化、常规化。截至目前,积极依托社区、社会 资源,以学校师生为主导,开发实施了如“逛成都——春游、秋游系列活动”、“社区自愿者——红领巾进社区实践活动”、“和乐小记者实践活动”等多个活动课程项目。为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盐小东区通过自身的努力,尝试着建立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受教育者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运行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学生需求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使盐小东区的教育更加“和而不同、各得其乐”。

2.推行项目管理 致力于和乐校园生活打造

立足于尊重和挖掘教师潜能,更多去关注儿童的需求,更好地促进自我的成长,该校通过“项目设置—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评价”,让师生主动参与和乐校园的建设中。该校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设置了面向师生的“6+3”项目组,其中“6”指的是面向学生校园生活的“和乐童言校刊、童眼看天下电视台、校园美化师、创意空间、和乐校园节日(合唱节)、雅行大本营”等,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发展和快乐成长的平台,让校园生活处处彰显浓郁的童趣,让校园处处流淌着精致的文化。“3”指的是面向教师群体发展的“和润课堂大比拼、研修大舞台和幸福加油站”,主要指向于教师团队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旨在成就学生幸福童年的同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成就教师幸福的职业生涯。

所有项目的负责人均由教师自主申报,面向师生招募项目工作志愿者,拟定项目推进方案。过程性工作开展和阶段工作成效由学校项目指导小组和师生共同参与评定。三年的实践,项目随着学校每年工作的重点不断变化与调整,但新的机制,让教师们打破了学科、年段、性格、部门的局限,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主动介入和乐校园生活打造的活动中来,为学生“全面+特长”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学生、每个老师享受各得其乐的成长和发展。

项目制的最大价值还不在于项目组最终的工作成果,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教师参与其中,改变了对儿童和自己的认识,在不同岗位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能干事、事事培育人”的局面。同时,项目制也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梦想的舞台,在梯队成长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起飞”的态势。

3.打造合唱特色 致力于学校和乐文化的回归

合唱是“合”的艺术,需要参与者个性化的体验来处理和演绎对作品的理解。但在表达作品时,需要声音融合,和声准确,失去了“合”作品就会“散神”,合唱的个性化理解与统一化表达,正是学校“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的内核。“和乐”教育,讲求个人的和而不同,团队的和衷共济,这正与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和谐、统一的团队凝聚力和快乐、激昂的心理感受“不谋而合”,因此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作为彰显学校“和乐”办学理念的特色教育载体,受到了全校上下高度认同。2010年9月合唱作为课程进入学校和润课程体系,它融合了国家课程和学校的校本课程,建构独具特色“常规课+社团课"和”长课+短课”的合唱教育课程模式。通过几年的精心研究和打造,学校的合唱特色逐步凸显成效,学校开发了与合唱特色教育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学校的合唱社团在省、市、区的比赛和调演中获得佳绩。除合唱外,在足球、围棋、美术手工等方面在区域内都保持着领先的水平,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了支撑,丰富了和乐的校园生活。

盐东小学集约全校资源,统整实施“和乐教育”三大工程,努力追寻 着学生、教师生动发展从外出走向内生的学校梦想。经过八年的风雨磨砺,盐东小学实现了从“薄弱学校”走向“新兴学校”、从外促走向内生的华丽转身。盐东小学的顺利脱链走向新的链头学校的新跨越、新征程,既是对过去八年的肯定,又是对锦江区高位均衡发展战略的厚重回馈。

这是一次思想洗礼的学习。跟岗学习归来,我一直在思索从锦江和盐东小学身上能学习什么?借鉴什么?顶层理念文化、实践体系定位和建构融合有度;审视学生观与教育哲学,做心中有学生的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尊重和挖掘教师潜能,关注儿童需求;校长和学校干部团队走出浅薄、浮躁与功利追求,率先专业化发展;管理、教学、育德、研究从细处着手,模糊走向清晰。完善激引机制与过程关注。聘请专家定期引领与主动发展„„我思量,学校的核心应是是尊重和挖掘人的潜能,以统整和创新,引领师生成长从外促走向内生。

二○一三年十二月

第二篇:跟岗研修调研报告

重庆市2015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跟岗研修调研报告

重庆市城口中学校

周应兵

为了顺利完成“重庆市名师工程(2015)——高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任务,2016年3月16日—2016年3月25日我在基地学校重庆一中随导师王海洋老师跟岗研修。时光如流,十天转瞬而逝,现将跟岗研修学习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提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

根据重庆一中的学校特点,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我把研修重点确定为语文教研组工作、诗歌解读、古诗文经典篇目的教学、写作教学、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围绕上述研修专题,我打算通过观课、评课、磨课、辩课、展示等途径,进行思考、分析、总结,最后撰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跟岗研修总结。

二、基本了解了基地学校的整体概况

重庆市第一中学简称重庆一中,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于1931年建校,初名为重庆市立初级中学。先后易名为重庆市立中学、重庆市立第二中学、重庆市立第一中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第一中学。

重庆一中校园环境清幽、秀丽整洁,具有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形成了“明礼崇德、求知求真”的校训,“爱国爱校、尊师爱生、朴实勤奋、改革创新”的校风,“崇德、敬业、博学、严谨”的教风,“励志、笃学、乐群、力行”的学风,“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和“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为了学生的发展,重庆一中在教育教学上加大

改革力度,要求教材要更科学,课程要更合理,手段要更先进,形式要更灵活,教学要更民主。在教学上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突破,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开好了五门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潜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其次,学校重视学生的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让进入一中的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不能跑的推上一把”,让每一个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得到更好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已成为一中教师的共识和教学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都让我更加深入地领略到重庆一中作为一流名校的卓越风采。

三、初步感知认识到导师的理念风采

作为重庆市首届“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的王海洋老师——我的跟岗研修导师。他“研究语文的情感,大过对语文本身的情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狂热追求,大过了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热爱。”“语文啊,不要问我怎么教,先请回答教什么。作为课程,逻辑起点不具体,知能体系不清晰,素养因子没界限,学科外延无边际,故而画人困难画鬼易,公说婆说皆有理,莫衷一是常瞎扯„„”这是王海洋老师对语文的感悟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王海洋老师开启了重庆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言语3i综合教学”的尝试,提出了“言语3i”综合课程及教学理念、系列方法和具体步骤,赢得了很多专家的一致好评,重庆一中和礼

嘉中学的不少语文教师都开始让“言语3i”的教学理念走进了课堂。“我始终认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是人的生长与发展,而人的生长与发展应是立体的、多维的,它至少可以包括三个维度:其一,量的增长,包括身高、体重、知识量,此乃基础;其二,质的提高,包括思维品质、思想品性,此乃核心;其三,力的提升,包括身体力、策划力、执行力等,此乃结果。”这是王海洋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为此,王海洋老师尝试性地做了信息周播、读书汇展、整合教学等活动,还倡导“班级社群”管理方式,意在通过改变班级管理机制来调整师生关系、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让师生都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知到自身的存在,凸显创意力、构思力、执行力、合作力和表达力等核心素养元素。

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的整体理念上,王海洋老师都给我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走进了可供含英咀华的名师课堂

1、重庆一中陈广蜀老师给我的启示:教师要循循善诱,尤其是要善于设计问题,陈广蜀老师在《蜀相》一诗教学时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在《湘夫人》一诗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合理,把“弄简为繁与化繁为简”的理念运用得出神入化,教学内容“信手拈来,都成芬芳”;在课后的交流中,她说:“我在课堂上努力做好三个角色——激情的诗人、冷静的司仪、睿智的高僧。”(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激情,自己要热爱文本;要安排好课堂的各个环节,但不能替代学生;对学生的见解思考要善于总结、点

化。)

2、重庆一中周鹏老师给我的启示:周鹏老师“写作要有文采之写出意蕴”同课异构的作文课特别擅长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了年青教师赛课,周老师亲自示范,这让我看到一中语文人很有团队精神,特别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学术氛围浓厚,一堂优质的课往往蕴含着集体的智慧。周鹏老师的试卷评讲非常细致,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语文教学要从‘学情’出发,要‘依课而发’,‘教什么’很重要,要善于挖掘教材,找准最佳教学点,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周老师讲座中的这些话给我很深的触动。

3、重庆一中邵晓岚老师给我的启示: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邵晓岚老师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邵晓岚老师语文课内安排学生演讲的形式很好,既能够让学生关心了解社会,培养表达交流能力,又能倡导发展批判思维能力,积累提炼写作素材。邵晓岚老师《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本节课重点抓住课文的感情脉络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梳理积累穿插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情感时又十分注重知人论世,在梳理清楚韩愈的生平年谱之后,让学生明确:课文作者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既表达了对十二郎辞世的沉痛哀悼,也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的无尽感伤。

4、重庆一中申玉辉、袁敏等等老师给我的启示:申玉辉老师《写好一类文 潇洒战六月》的高三作文复习专题课,切合学

生实际,紧扣高考,体系完整,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袁敏老师特别善于整合教材,课堂气氛活跃,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中,写作素材积累这一环节也处理得很好,不但有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交流,也有老师亲自整理的材料分享。李妍老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本节课抓住林黛玉和王熙凤两个人物进行分析,以外貌和语言描写为基点,异中取同,概括出小说人物鉴赏的两种基本方法:观其貌;听其言。但个人以为:有些问题设计的太小,收得拢,但没完全放得开,稍欠大开大合的大将风范。此外,杨晓康老师《长恨歌》一诗教学随堂课、胡鑫老师《湘夫人》一文教学随堂课、卢晨曦老师《登高》一诗教学示范课、唐福睿老师《方山子传》一文教学示范课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了一中语文教师队伍实力的强大。

5、礼嘉中学方老师给我的启示:方老师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教学公开课教学中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具有亲和力;课堂设计完整,从整篇文章的处理到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导学案的设计合理,注重学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师生能互动。但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简洁,没能特别好的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王海洋老师在评课中强调:既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教师又要站到高位;不能为了一味的迁就适应学生而降低要求,不要在自己的位置上设置障碍。语文教育要注重审美和思维层面的挖掘。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6、南开中学周兵老师给我的启示:《过秦论》一文教学的周兵老师十分擅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对贾谊生平经历的介绍(还引用了李商隐的《贾生》一诗),不但体现了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积累,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课堂的激情。教师在文言阅读教学中很注重语言疏通、知识梳理。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得不够。

五、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课标下的老师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一轮的“课改”冲击课堂后,师生角色的转换定位也许正是最大的一个转变:学生是上帝,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非管理者。教学相长,学生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的老师,朋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发动者,给予“上帝”多种角色转换,才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智慧,也许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和谐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而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实现师生融合的课堂,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

2、充足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备课。所谓备课,指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三备学法。备教材就要钻研教材,本节课需要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有什么发展前景,这些都是老师提前要预想到的。老师的文化知识、培养能力、对待人生的

态度等都影响着学生。原来有一种说法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以为这种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为学生的思想、知识也是时刻在变化的(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因此,我觉得“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变成一眼永不干枯的泉水。”也就是说老师要时时刻刻在学习,语文老师尤其要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丰厚积淀。所以说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

3、深入专研、整理、挖掘教材。新课程下的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我们在整个教材的处理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4、课堂形式要具有多样性。首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上课形式单一呆板,而是要有多种多样的课堂方式.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潮浪。现在的新型课堂下的老师都在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的平台。新型课堂更多的是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促进学生思考、推理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提出的问题更要具有艺术性和见解性,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火花的迸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而不是老师有条理的把问题阐述,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

六、定位了今后发展努力的方向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伟大的事业,是一门科学„„”我必须努力掌握这门艺术,为这神圣而伟大的事业辛勤耕耘。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1、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掌握教育艺术。

2、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3、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把理论与教学相结合。

4、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风格。

5、善于学习,经常与同行交流,尤其要多向专家学者学习请教。

2016年3月26日

第三篇:小学校长跟岗培训研修报告

探寻名校成长历程 促进本校内涵发展

——赴武汉市硚口区体育馆小学挂职培训学习研修报告

恩施市沐抚办事处中心小学 王勇

带着期盼,带着重托,和着学校改革的步伐,我们踏上了赴武汉学习的旅途。根据安排,我们一行四人被分配到武汉市硚口区体育馆小学挂职学习,为期四周的体小之行,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获得了理念的洗礼和思维的启迪。

一、体小印象

那里,是一道美的风景

在武汉,有人说,她是“世界冠军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伏明霞、肖海亮、胡佳、李婷、童辉、刘黎敏、郑李辉、杨维等八位世界冠军;有人说,她是诞生“明星”的港湾。她的师生曾因出众的文艺能力,多次承担国际友人及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演出;还有人说,她是噪杂市井里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周边社区林立的她,虽空间狭小,却处处氤氲着诗情画意,一派勃勃生机。她,就是为“美”而生的武汉市硚口区体育馆小学。

我十分珍惜这次到体小学习的机会,学习期间,来通过看环境、进课堂、观活动、听介绍,跟师生交流,让我充分领略了这所学校“尚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新理念——尚美育人

体育馆小学现有26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153人,专任教师68人,创办于1965年。在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与美育结缘,历经了“艺美教育、“艺术体美并存”、“尚美育人建设”三个发展阶段,逐步把美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尚美育人”的办学特色。

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尚美育人”,就是以美育为抓手,并融入到德、智、体等各项教育工作之中,逐步形成‘3+1>4’的育人模式,通过‘熏陶、渗透、结合、展示’的方法与手段,开发学生右脑,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

近年来,体小人秉承“尚美育人,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之路,潜心探索“尚美育人”的现实路径,通过课程与活动、教学与管理等有效载体,把孩子们培养为“美的学生”、让老师成为“美的教师”、把学校办成“美的学校”、让教育成为“美”的事业的朴实愿景逐步得以实现。

新课程——立“美”于教

“一所学校只有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程有特色了,学校才会有特色。”这是我看到体小百花齐放的校本课程后发出的感叹。的确,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基于此,学校建构了涵盖环境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美的课程”体系,以此创造性地凸显课程内容中有形抑或无形的美,进而让“美”立于教育活动中。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即环境课程。它育人于无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几年,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教学物质环境建设和个性化班级环境建设,让每一面墙壁、窗台、楼梯、景点都令人“赏心悦目”,发挥其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校本课程作为彰显美育的特色项目,学校调研家长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并从儿童的生活中选取素材,组织教师开发了《尚美育人180课》、《尚美语文》、《尚美数学》、《尚美艺体》等系列校本课程。

学校教师以美学的艺术眼光,提出“主动探究美”、“交往对话美”、“情感体验美”、“生动活泼美”、“习惯养成美”的主张,以课堂为平台将“美”的课程阐释的淋漓尽致。语文课上,培养孩子们的赏析能力,帮助其发现文字的魅力;数学课上,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发现数学王国里的图形美、规律美;体育课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开发不同的内容,使他们能发现和享受到运动的矫健之美;音乐课的婉转、美术课的瑰丽、劳动课的精巧等等。这些,爱“美”的体小教师们都收获了既能“教懂”又能“教美”的课堂效果。

学校结合时事和重大节日,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情境,是学生有同情心,善良,宽容,能以己度人。通过开展“个个班好”、“四声满校园”、“五星班级”、“美美少年星”等德育活动,使良好的班风成为无形的教育力量,让学生自我发展,成为有较强自控能力,有广阔视野和胸怀,有良好教育的“尚美少年”。

新教师——以“美”育人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尚美育人”办学理念的的成功践行,源自体小老师们那份把全部的心血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爱。他们就是用心中的爱去教书育人、春风化雨,去书写教育“美”的事业。翻开班主任张琦的记录本,宛如打开充满沉甸甸的爱的“档案袋”:陈源,妈妈生他时早产,先天条件很不好,需要特别关注”,“吴昊、方文文的爸爸都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能回来,要多与他们沟通,鼓励他们多与爸爸打电话,鼓励他们自信自强”……

“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平时和家长的定期电话沟通及不定期的家访。”张琦欣慰地说,“有了这些信息源,我们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关爱他们。”

在体小,尚美育人的目标不只是孩子,也包括教师。像张琦这样德艺双馨的老师还有很多。湖北省特级教师、省名师董耀红,武汉市首届魅力教师余凤娟,思品学科带头人、德艺双馨教师陈丽等一批土生土长的优秀教师。近年来,学校鼓励教师创个人品牌,让她们将教育智慧汇编成《足迹与心声》品牌教师丛书,用行动阐释着“尚美育人”的深刻内涵。

“美”的精神文化看似无形,却引导、转变、规范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为鼓励教师过有意义的职业生活,通过教代会、专题培训、年组愿景展示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引领教师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行为目标,树立尚美观念,培养尚美能力,从而实现让“美”成为一种习惯。

此外,学校通过引导教师读教育、文学类名著,听古今中外名曲,练习一项美育基本功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审美感知,培养尚美能力,激发审美想象,催生审美情趣,让他们用热情体验生命的律动,让“美”能更流畅的表达出来,从而领会和感悟教育的深刻意蕴,最终达到爱职业、爱学校、爱学生的境界。

新课堂——以“美”优教

根据《武汉市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结合学校实际,体小提出了“以美优教”、“以学论教”的尚美课堂教学理念和“视优质为常态,推常态为优质”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即教案向学案转变,讲堂向学堂转变,课堂评价由评教向评学转变,构建尚美学堂。

学校通过专家引领,让老师们深刻领悟“错层思维、双赢思维、换位思考”等思维方式,能更科学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分析他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在具体实践探索中,学校逐步研究出尚美高效课堂的文本创意解读策略、情智相融的课堂管理策略、学练结合的作业进课堂策略等,引导教师从“教学目标和谐美”、“教学内容形象美”、“教学结构组织美”、“教学方法艺术美”、“教学过程创造美”等方面设计和组织教学,同时辅以形象的教具,新颖的课堂模式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染力。

劳动课上老师展示的“葡萄”,以及盛“葡萄”的“盘子”;美术课上的老师用课件展示的自作的“蛋糕”;英语课上的卡片,纸质“衣服”;音乐课上,老师的举手投足、学生的唱、跳、演,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师生在美的课堂中认知感悟、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体育馆小学努力将“尚美育人,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的人文景观、自然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校园文化的观赏性、功能性和教育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整个校园充满诗情画意,一派生机,让广大师生在比较狭小的空间里体验到小中有内涵,小中有创意,小中有美感,小中有品位的特色校园文化,充分体现出体育馆小学领导和教师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潜心办学的聪明才智。”

二、学习收获

学校,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体小教学楼对面墙壁上“尚美育人,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格外醒目。追寻学校前进的脚步,体小通过练就“尚美教师”,培育“尚美学生”,实现“尚美育人”,打造“尚美品牌”。我仔细琢磨,究其本质,发展教师是前提,发展学生是目标,发展学校是归宿。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发展?怎样才能更快的发展?体小之旅告诉我们:学校,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抓精细管理促特色发展:办学理念是学校总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源。校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要能正确定位,切合社会和学校实际,让教师、学生、家长认可。校长要善于阐述、发表、宣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职工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知晓。并渗透、指导、落实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从而变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和努力目标。据此,体小确立了“尚美育人,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并通过 “尚美管理,尚美德育,尚美课程,尚美课堂”去实施。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规划的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建立部门责任制,将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分解,实行分层管理。及时作好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真正提高了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抓特色课程促个性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彰显美育的特色项目,学校调研家长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并从儿童的生活中选取素材,组织教师开发了《尚美育人180课》、《尚美语文》、《尚美数学》、《尚美艺体》等系列校本课程。其中,《尚美育人180课》,被评为武汉市校本课程一等奖。20XX年12月,学校对校本课程予以增补修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学生生活范围半径不断扩大,依次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集体、学生与社会等方面按照年龄段的特点选取话题,组织教育活动。

学校依托开发的“团体自编操”、“编结艺术”、“文学欣赏与创作”、“英语课本剧”、“管弦乐”、“舞蹈”、“儿童服装设计模特”、“软体排球”等校本项目课程,引导学生参加多种艺体活动实践,形成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在美育活动中提高审美趣味,培养发现美、感受美、选择美、践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抓专业培养促整体发展:体小在“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着力建设一支术有专攻、教有专长、师德高尚、具有艺术人文素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在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文化,形成有文化品味的、追求内涵发展的特色学校。抓教学质量促全面发展: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体小的以下做法十分可取。

每周行政领导都要认真按照计划到年级组“听课观班”,并对所听所看的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引导。每月都组织一次行政联动巡堂活动,及时进行交流、评价,编发《校园动态》。每天都安排行政值日检查,校级领导和一名中层干部巡堂,督促教师严格落实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作为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学习期间我更多的关注了他们的课堂。在体小我一共听了12节课,主要是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课,旁听了他们的常规教研活动。听课时我边听边想,我们的课堂到底与他们的课堂有哪些不同,差距在哪里。评课时我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了解每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以及他们心目中的课究竟是怎样的,整个流程该分哪几步进行。结果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每一堂课中都能深刻的感受到一个“实”字。教风朴实,教师语言精、制作的课件精、设计的环节精;训练扎实,钻研教材深、重难点把握准、知识点训练到位。课堂厚实,教学有宽度、有深度。我关注了教师的语言,他们说得更多的是: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应该怎么做?还可以怎么做?谁来展示一下等等,老师就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时而激趣,时而设疑,时而点拨。想想我们的课堂,也正走在以生为本,返璞归真的路上,可要达到体小课堂教学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课堂的本真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三、工作启示

校长,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校长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总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源,校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正确定位,切合社会、时代和学校实际,让教师、学生、家长认可,校长要善于阐述、发表、宣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职工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知晓,并渗透、指导、落实于学校各项工作中,从而转变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和工作目标。寇校长在介绍学校特色时说到,体育馆小学“尚美育人”理念的诞生过程长达一年多,其间有专题调研,有集体酝酿,有问卷调查,有上级指导,有专家诊断,然后反复推敲论证,最后才敲定体小的特色主题。学校办学理念的产生过程,就是学校凝心聚力的过程。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乃至背后的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结果的某句话或者某几个字,而是经历、体验和过程,为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所认同,所信奉,所实践的价值观。

校长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长要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亦师亦友。在学生的心目中,校长是学校最大的“官”。但作为校长自身,为了了解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放下自已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更利于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校长要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人格。学校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只有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好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校长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干,参与教学,学校管理和各种社会活动,要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充分相信学生干部的能力,真正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由他律变成自律,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毕竟他们每天身处其中,比班主任更了解哪些问题急待解决。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要让他们学会合作,与人为善,服从大局,关心集体,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校长要尊重教师,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

学校的发展最终靠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整体素质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一支整体素质高的教职工队伍,一所在不断前进的学校,必然有一支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校长作为教师的教师,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想方设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体育馆小学制定《复合型干部培养规划》,学校干部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鼓励管理团队实现自我超越。改革行政例会,打破部门疆界,每次的中心发言人都站在全校的角度,全方位思考和观察学校工作,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典型,研究典型,让典型引路。改革教师会议变每周干部讲、教师听,为教师讲,干部与教师互动,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达成共识,促进和谐。学校通过聘请专家引领课堂改革,安排教师培训提升业务素质,组织参加竞赛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编撰教师专业著述展示教师风采,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

校长要更新家长教育观念,创新家校合作机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像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两个重要基地,不可或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学校充分调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开展家校合作、家社合作,实现多方的优势互补,进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体育馆小学便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为若干次家校连心桥。学校坚持为家长开通24小时值班电话,建立校长信箱,校长每月致家长一封信,开启“寇响你的心门”校长博客等,让家长认同学校的共同愿景,与学校携手,共育尚美少年。

四、工作设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立足学校实际,提升办学理念,打造优质学校。

本次学习中,刘校长带我们考察了周边的几所学校,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打出了“文化立校”的旗帜,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理念各异,但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我想,对于我们学校,今后必须要精心打造学校文化,要用健康、激励人的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各项事务,作为学校发展的导向和真谛。文化建设虽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积淀与生成,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从现在做起,加强校内群众性文化团体的建设。随着不断积淀的文化的生成,学校特色将日益明显,学校将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因为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

2、立足校本研训,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我校教师流动快,结构特殊,目前是“老年+少年”的模式,老年教师有些职业倦怠,青年教师不怎么安于现状,没能形成最大教育合力,因此,要通过探寻学校理念,发挥团队优势,激发教育情结。还要苦练教学基本功、增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大胆使用青年教师、敢于给青年教师压担子等。其次是要积极立足校本教研和培训,加强教师间的横向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高带低,缩短青年教师的成熟周期。最后,要借鉴体小“听课观班”做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全校一盘棋,齐头并进。

3、尊重学生地位,尝试 “先学后教”,构建学习课堂

当前,学校都在致力于高效课堂建设,究其本质,就是要构建“学习型课堂”,倡导“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学论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的改革方向。

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师大都思考“应教什么”,去抓课程标准、教材中提出的重点内容反复讲,其实质仍然是“以教为本”,不适合学生的需要,走进了教学的误区。而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即便重点也不是教师包办,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基本过程一般是:揭示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加强督查,为后教做准备;运用多种形式帮学生释疑解难。对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尽量不教。即使是大部分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也不一定是教师直接教。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也可以让学生讲,学生讲对了,教师不必重复;学生讲的不完整,教师补充完整;学生讲错了,教师给予更正。这方面我们要尽快付诸行动。

4、融合景区元素,开发校本课程,创建特色学校

我校位于恩施大峡谷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学校创办于1958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因此,充分调查研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融合景区元素,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优化课程结构,凸显办学特色,如果说体育馆小学是一曲欢乐的歌,那么这歌声里有孩子成长的快乐,有教师育人的幸福,有学校前进的脚步。体小先进的教育理念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思考,我相信优质教育是我追寻的梦,也是许多教育人共同追寻的梦。

第四篇:校长跟岗学习研修报告

校长跟岗学习研修报告

今年10月份开始,我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校长跟岗培训,来到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挂职学习。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与武汉第三初级中学的领导的零距离接触,与三初中一线教师亲密接触,深入课堂,教研组,参与学校教学、德育、后勤、行政等各个层次的管理。得到三初中领导、教师在工作、学习的热情、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在理论上有了新的提升,在实践上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一、三初中的主要办学经验

一)明确的、科学的、创新的办学理念。

1998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出思想、出模式、出名师、出英才”的办学宗旨三初中从,坚持“崇德、励志、求实、创新”的育人目标的办学模式,在短短12年的时间,“发展性教育”,学生由当初的3个班一百多人剧增到现在的50多个班三千多人,老师从当初的十几人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八十多人,涌现出了以梁校长、谢校长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先进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了十几名北大、清华学子,为中科大、浙大等重点高校输送了500余名高材生。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品味不断提升。

二)人文的、先进的、个性的校园文化。

1、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三初中的教师群体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高尚精神追求的集合体。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思考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用博大的胸怀关心爱护学生;讲求教育艺术,用高超的教艺引领学生;追求奉献的境界,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

2、不畏困难、力争上游的奋斗精神。三初中的建校过程和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懈奋斗的过程,三初中人追求的是“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想办法”,追求的是“不得第一心不甘”,这种精神使三初中始终保持着前进的动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3、珍视形象、讲求协作的团队作风。每一位三初中人都十分明确:每一个个体都是三初中集体的一分子,三初中的发展与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学校要求每一位教职工自觉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用良好的整体形象赢得社会的赞誉,去的家长的支持。学校要求教师有竞争的实力、协作的精神,用团队的力量应对激烈的竞争。

4、注重实绩、师生共进的质量意识。在三初中的群体中,不高论资排辈,不靠 拉帮结派,做人讲实在,工作讲实干,评价讲业绩,以实绩论英雄。无论哪一位教师,只要干出实绩,就受到肯定,就赢得尊重,就获得荣誉。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尽最大 努力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在发展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与学生共同进步。

三)完善的、和谐的、统一的管理体系。

1、德育为首要。学校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先教会孩子生活,做人,再教会学生学习。学校政教处通过衔接教育、各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质量为中心。学校坚持学校工作以质量为中心,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师生的成长服务。从表彰先进到提拔领导,从课堂教学到课题研究,从学生成长到老师成长,无不尊崇质量,依据质量。

3、安全为保障。在三初中生活学习了一个月,没有看到一起学生打闹的场景,没有看到一次推攘的现象,学生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这缘于学校一贯的教育引导,缘于学校良好的整体风貌的影响,为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优秀的、团结的、向上的教师队伍。

首先是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集体。每个领导能高度协调统一,敢于承担,独挡一面,工作富有创造性,这是学校的核动力。

其次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每位教师都有强烈的事业心,都能积极学习,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学校发展的双丰收。

二、感悟、体会与启示

一)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学校,必然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校风、教风、学风的一个集中体现,他能对老师、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

二)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三初中之所以能在短短12年的时间由一个新生学校成长为武汉市的示范名校,就是因为有一批高素质、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在三初中180人的教师队伍中,95%的教师起始文凭是本科,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拿到教育硕士学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达三分之一以上。在学习期间,正好赶上学校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我听了几节课,可以说每节课都可以称得上是优质课,每节课都体现了老师良好的教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艺。

三)浓郁的科研氛围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老师是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事业,体现出的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我在三初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三初中的每位教师都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种事业,都能用心去做这个事业,都能在成就事业中感受的人生的价值。三初中的课题研究。在我的印象里,很多课题都是贴在墙上,挂在嘴边,形同虚设的一个空架子。而三初中的课题研究是实实在在的,求真务实的,他们提出的是课题研究为教学服务。所以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主开发了很多课题,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形成了教科研活动日常化,课堂化,再理论化,再推广应用的良好模式。

四)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三初中有一整套的教师激励机制。一是学校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凡是区、市组织的优质课、公开课等竞赛活动,学校都要求年轻教师必须参加,老师在这种竞赛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提升水平。二是学校注重对业绩优秀教师的肯定。不论是职称评定,还是评先表模,还是外出学习,还是教学奖金的发放,学校都充分依据教学科研成绩,出成绩是硬道理。

三、未来自己学校的改革与设想

一)完善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力度。当前我校的各项制度已基本形成,但有些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比如职评制度、评先表模制度,不能很好的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尤其是不能激励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种资源的闲置甚至浪费。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学校要严格按制度执行,依“法”治校,让老师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调动老师积极参与管理的热情,从而自觉维护学校得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关注教师成长,提升师资水平。随着当前我校教师不断老化的现状,要想取得好的办学成绩,必须着力打造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大学校资金投入力度,多派教师外出学习,多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拜师结对工作。让那些优秀教师、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一帮一的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

三)营造科研氛围,实现科研兴校。

1、加强备课组建设。首先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素质优良的备课组长,然后从制度上规范备课组的管理,加大对备课组的投入,积极打造优秀的备课组。

2、做好课题建设。积极倡导课堂及课题的科研理念,确保科研为教学服务。

总之,通过这次挂职学习,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力争把三初中的宝贵经验应用到我校实际的工作中去,有效促进我校各项工作的改善,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发展。

第五篇:跟岗研修总结

国培计划(2012)--置换脱产研修项目

跟 岗 研 修 总 结

小学数学(2)班 李 毅

2012年10月19日,我们小学国培计划(2012)语、数、英三个班的四名国培学员在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领导的安排下,一同来到了兴义市云南路小学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跟岗研修学习。在这四十天的跟岗研修学习的时间里,我满怀激情地向云南路小学的每一位老师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陈显琼主任(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将我本阶段学习到的一些东西总结如下:

首先、云南路小学行政领导安排了比较有经验的骨干老师(陈显琼主任、戴时翠高年级组数学教研组长等)带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都听了很多节学校精心打造的数学教研优质课,老师们展现出无比的教学艺术,他们利用深刻的教学语言与多彩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到设计的学习殿堂,他们对教学的研究、语言的组织以及如何做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的教学技巧,还有他们听课的认真态度、评课时诚恳而精辟的发言都能使一个初育者快速地进步。

其次、云南路小学的老师们非常重视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他们的观念认为知识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老师只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因此,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在跟岗研修中,我发现,云南路小学的老师在上课时,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还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

再次、云南路小学的老师重视锤炼教学语言。老师传授知识,教育学生,主要靠语言来实现。我发现,在教学中,云南路小学的老师的语言都非常通俗易懂、非常的生动活泼,这样,在教学中,就能避免教师空讲,使师生产生共鸣,就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进而打动学生的心。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有激情、有鼓动性。

通过和云南路小学老师们一段时间的深层接触后,我才知道,他们的教学艺术从何而来,是时间,是精神,更是同事之间的互帮互促,更是他们的自我反思。因为,他们认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有它一定的缺陷,所以,他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只有经常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反思是思想的变换,是对思维的提高。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设计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桥梁,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反思是一个酝酿、发现、创新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那么,我们怎样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呢? 我认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目前数学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以下几块内容进行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课程标准中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要理解透彻。例如:了解,认识,识别„„属于认知性教学目标水平;初步学会,掌握„„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感受,体验,形成„„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设立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使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根据教材体系积极倡导能力培养。比如在六年级《圆的面积》中就要对目标有所定位,对半径的平方的理解是难点,重点。老师能更准确地把握这点,学生就容易懂。为了做好这一点,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2)对教学对象的反思,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学生的“已知”,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探明学生的“已知”,教学才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在各自原来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

(3)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它提供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却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反思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及广度作一反思。

(4)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教师在反思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反思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再设计出教学方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有助于增强教学活动的准确性,从而优化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在讲述有机信息题时,许多学生感到困难,做题无从下手,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对信息加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合理迁移,通过反思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2、课堂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课堂反思,指的是如何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空能力,如何处理以下几个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1)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障碍,你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

(2)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你如何处理 ?

(3)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按计划完成时,你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

(4)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空等。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我对《圆的面积》整堂课的设置,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最后是否达成,出现了哪些问题,以后如何改进,都要进行前后思考,长期如此,就会有所收获。

总之,我在云南路小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跟岗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看到了我以前的很多不足,把它们进行了合理的思考,对我的实际情况有所反馈。我想把学到的知识,了解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合理地带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我相信会取得一定的效果。最后非常感谢几位指导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耐心指导。

下载跟岗研修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跟岗研修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跟岗研修总结

    跟岗研修总结 叙永县永宁中学校罗春秀 5月12日至17日,泸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古叙送教”跟岗研修活动已圆满结束。能再次参加这样的学习,我倍感机会难得,也十分珍惜每一次成长的......

    跟岗研修总结

    2014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 跟岗研修总结 瓮安四中 刘兴权 根据“国培办”和贵州师范大学的部署和要求,2014年10月8日,天高云淡,秋风飒爽,我和国培地理......

    跟岗研修总结

    跟岗研修总结 为期20天的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即将落下帷幕。在古城台小学的这20天,无论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都得到了周密的照顾,每一天都过得很愉快充实,颇有收获。 这次培训......

    跟岗研修心得体会

    跟岗研修心得体会 转眼间,六天的跟岗研修活动即将结束了。在这短短的几天中,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感谢我校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有机会走出校门,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是感谢......

    跟岗研修总结

    贵州师范学院“国培2011”小学数学班跟 岗 研 修 总 结学员:邱清银 2011年11月21日贵州师范学院“国培计划2011”小学数学班 跟岗研修总结 金秋十月,在这个秋高气爽,寒冬即将来......

    跟岗研修作业

    跟岗研修作业 第一题 你对基地校安排的活动形式是否满意? 很满意。这次跟岗研修期间,基地校为我们每人配备了一名指导教师,我们全程跟踪班级,效果很好。 除了教育局、教师学校安......

    跟岗培训研修报告(共5篇)

    跟岗培训研修报告 高庙王镇联校:谢玉生 有幸成为2017年聊城市教育局组织的乡村小学教学管理团队跟岗培训班的一员,并在11月6日-12.8日这10天的时间三次走进了临清逸夫实验小学......

    小学教师跟岗研修总结

    小学教师跟岗研修总结 为期一个月的跟岗研修结束了。虽然这次由于诸多原因,我回本校研修了。但学校安排的一系列活动,还是让我收获满满。 一、“生本课堂”的理念深入了解 自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