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选择牛人总结1到7章

时间:2019-05-15 09:2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选择牛人总结1到7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选择牛人总结1到7章》。

第一篇:毛概选择牛人总结1到7章

牛人总结

毛概选择题,单选 多选1-7章,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C)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刘少奇

2.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中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C)A.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D)A.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 B.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 C.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的 D.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的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B)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6.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C)A.战争与革命 B.战争与和平 C.和平与发展 D.改革与发展

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D)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D)

A.“科教兴国”战略 B. “以德治国”基本方略 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B)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10.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是在党的(D)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1.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A)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廉洁奉公

1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

A.科教兴国 B.统筹兼顾 C.发展 D.以人为本

13.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D)

A.科学发展观高于唯物辩证法 B.科学发展观包括唯物辩证法

C.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法 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A)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C.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D.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15.在我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B)A.十六届二中全会上 B.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C.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D.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B)A.刘少奇 B.毛泽东 C.邓小平D.王稼祥

2.思想路线又称为(D)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群众路线 D.认识路线 3.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C)A.十三大 B.十二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B)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坚持执行党的政策方针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重视 A.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B.理论决定实践

C.理论指导实践 D.理论对实践的基础作用

6.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 A.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B.批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C.实事求是 D.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7.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然得出的结论是 A.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A)(C)(D)(A)(B)10.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事物量变质变的统一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 D.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B)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民族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A)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 B.民兵是胜利之本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明确的概括,这就是

(A)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中国革命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B)A.北洋军阀 B.国民党新军阀 C.日本帝国主义 D.封建地主阶级

5.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B)A.封建主义 B.帝国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6.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D)A.农民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7.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A)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三权分立”制度 D.国务院领导制

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B.土地革命问题 C.工农联盟问题 D.武装斗争问题

9.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 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坚持游击战 D.把支部建在连上

1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我国建国初期(1949-1956)的社会性质属于 A.资本主义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半资本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B)(C)(D)

(A)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党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供 了(C)A.政治基础

B.军事基础 C.物质基础 D.文化基础

4.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B)

A.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B.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5.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方式是(A)A.和平赎买 B.暴力没收 C.强制改造 D.自愿充公

6.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B)A.帝国主义经济 B.资本主义经济 C.殖民主义经济 D.社会主义经济

7.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年份是(C)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

(A)A.制度基础 B.经济基础 C.社会基础 D.群众基础

10.在我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 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土地改革完成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B)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D.巩固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2、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要(C)A.走出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B.延续“第一次结合”的内容 C.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走出中国自己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D)A.前提条件 B.主要特征 C.经济实质

D.根本任务

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A.科学技术 B.生产工具 C.生产关系 D.先进思想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D)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最终取决于(D)A.社会主义公有制程度的不断提高

B.按劳分配水平的不断提高

C.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D.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8、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A)A.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

D.实现按劳分配

9、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D)A.强大的人民政权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强大的人民军队

D.自己的发展

10、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D)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邓小平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而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C)A.商品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

B.生产力落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C.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人口多且人口素质不高

2.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B)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3.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的是(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主要是由(A)

A.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B.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C.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5.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进程中的A.初级阶段 B.初始阶段 C.准备阶段 D.奠基阶段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B)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 7.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C)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D.三个有利于标准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A.人民群众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的矛盾 B.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 C.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C)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的一个中心是(B)

A.人民当家做主 B.经济建设

B)(C.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

11.新时期正式提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是(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2.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提法是哪一年首次提出来的(B)A.1978年3月 B.1979年3月 C.1980年3月 D.1982年3月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D)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C.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4.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C)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C.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C.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ABC)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把马克思主义向全世界传播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BCD)

A.建党以来的全党共识 B.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D.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3.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必须始终坚持(AB)

A.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B.正确区别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 C.坚决维护、始终遵循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和指示

D.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所以要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ABD)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统一战线 D.独立自主

5.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D.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6.下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BCD)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7.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中,正确的表述有(ACD)A.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是改造了的马克思主义 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了新的科学判断 D.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C)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 ”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怎样建设党”

9.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期间,邓小平提出了(ABC)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C.“三个有利于”标准 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命题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ABC)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始终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11.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ABC)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D.胜利之望

1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以下要求,即(ABCD)A.面向现代化 B.面向世界

C.面向未来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1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ABCD)

A.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总结了我国发展实践 C.借鉴了国外发展经验 D.适应了新的发展要求

14.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它们包括(ABC)A.共产党执政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自然辩证法规律

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D)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战胜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

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CD)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党的思想路线不同表述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而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这体现了(AC)A.党的思想路线在精神实质上的历史继承性

B.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变的 C.党的思想路线在具体表述上的时代特征

D.不同的领导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

4.坚持与时俱进的含义是(AB)A.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B.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C.要不断改变我们党的性质和阶级基础

D.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进行修改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

(BC)A.尊重领导 B..尊重群众 C.尊重实践 D.尊重人才

6.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ABC)A.认识规律 B.遵循和运用规律 C.把握规律 D.社会实践

7.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一再证明,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必然会导致(ABCD)A.思想僵化和迷信盛行 B.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C.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D.“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8.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这表明它们(ACD)A.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B.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 D.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科学理论 9.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是(BCD)A.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B.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 C.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创新主要包括(ABCD)A.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

C.用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D.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是指(AC)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2.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B)A.把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B.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C.把封建的中国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中国 D.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完全殖民地的中国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AB)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4.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C)A.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B.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同盟者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C.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 D.对同盟者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5.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是(CD)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6.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BCD)A.艰苦奋斗的作风 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C.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7.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存在着的两个联盟是(AB)A.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B.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C.农民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农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8.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提出的策略思想是 A.扩大工农势力 B.发展进步势力 C.争取中间势力 D.孤立顽固势力

9.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是(AC)A.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B.两者可以一次完成

C.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D.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

10.1928年—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 BCD)ABC)((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战争和战略问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两翼”是(BCD)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经济成分是(ABC)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有(ABC)A.加工订货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4.党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的原则是

(BCD)

A.教育示范 B.自愿互利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5.曾设想用赎买办法变革所有制的革命导师是(AB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坚持的两个同时并举是(BD)A.土地改革 B.社会主义建设 C.镇压反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

7.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有

(ABCD)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资方红利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B C)A.世界的主人

B.国家的主人 C.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D.阶级的主人

9.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ABD)A.政治上适当安排 B.工作上发挥作用 C.经济上优惠待遇 D.生活上妥善照顾

10.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是

(ABC)A.手工业供销小组 B.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全民所有制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搞清楚(A B)A.什么是社会主义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2、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ABCD)A.改造落后生产力 B.提升传统生产力 C.发展先进生产力

D.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我们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犯了一些错误,主要表现为(A B)A.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B.在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C.在思想上大鸣大放

D.在对外关系上唯我独尊

4、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ABCD)A.是比社会主义特征具有更高概括性的范畴 B.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C.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D.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ABCD)A.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C.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D.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6、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就揭示了发展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内在联系,表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ABC)A.以发展为己任 B.以兴国为目标 C.以富民为取向 D.以纪律为条件

7、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包括(A C 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邓小平1986年说,社会主义原则(A B)A.第一是发展生产

B.第二是共同致富

C.第三是消除两极分化

D.第四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是(B 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对于我国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这是(ABCD)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B.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需要

C.回应时代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

D.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与各种问题的需要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BC)

A.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B.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D.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发展进程看,其主要特征有

(ABCD)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C.由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D.由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3.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BC)A.社会制度性质 B.社会主义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和阶段 D.社会发展模式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BCD)

A.中国最大的实际 B.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C.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D.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5.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根本性因素有(BD)A.中国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C.中国的人口素质水平D.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6.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观点的意义是(ABCD)A.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 B.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

C.更好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更好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

7.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包括(ABCD)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

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因为(AB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时期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B.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C.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

D.如果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动摇,党的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9.四项基本原则是指(ABCD)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10.邓小平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是指(BC)

A.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

C.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不成熟不完善 D.还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

11.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ABCD)A.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指明前进方向 B.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C.坚持最高纲领不能离开现实空谈理想 D.实现最低纲领不能只顾眼前迷失方向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ABCD)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D.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13.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可分别简洁表述为(ABC)A.温饱 B.小康 C.富裕 D.大同

14.我国实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ABCD)

A.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C.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D.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5.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体是(ABCD)A.强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公平正义 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ABC)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的 B.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决定的 C.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决定的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决定的 2.我国的改革是:(AD)A.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B.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C.在城市拉开序幕 D.在农村拉开序幕

3.1984年,中国共产党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的两个重要观点。这两个观点是:(AC)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经济全球化趋深入发展 4.“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

(BCD)A.实行全面改革开放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D)A.发展是目的 B.改革是动力 C.稳定是目的 D.稳定是前提

6.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ABD)A.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B.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C.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结果 D.这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7.实行对外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C.适应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 D.社会主义国家一贯的政策 8.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ABC)A.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B.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C.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D.因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9.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有:(ABCD)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夏门

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ACD)A.全方位 B.多渠道 C.多层次 D.宽领域

第二篇:毛概8-14章选择复习题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在(B)年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时期。A.1958 B.1978 C.1992 D.2006 2.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文件是(B)。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D.《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D)。

A.阐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各自特点 B.强调了资本主义也可以搞计划经济

C.说明了计划和市场是覆盖全社会的 D.否定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4.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B)。

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种一制度的确立是由(A)。

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

C.扩大对外开放决定的 D.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的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C)。

A.私营经济 B.合作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全民所有 7.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A)。

A.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 B.更要注重结构的优化 C.更要注重领域的广泛 D.更要注重比重的扩大 8.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C.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1992年,我国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A.计划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综合经济 10.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B)。

A.股份合作制 B.全民所有制 C.股份制 D.集体所有制

11.按劳分配是(B)。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13.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C)。

A.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B.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5.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D)。

A.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达到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的富裕生活需要 D.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16.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在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D)。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C.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政体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B)。A.资产阶级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合专政 D.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A)。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邦联制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多党合作制 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依法治国 C.多党合作制 D.政治协商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7.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B)。

A.基础 B.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 C.主要内容 D.性质 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

A.依法治国 B.权利制衡 C.人民当家作主 D.多党合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A)。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B)。

A.实现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实现大同社会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B)。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整个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的问题 4.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体现是(D)。

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5.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具有基础定位的是(A)。A.科技 B.教育 C.创新 D.发展

6.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C)。A.团结—批评—团结 B.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D)。

A.文化复古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 C.完全吸收 D.批判地继承、发扬 8.时代精神的核心是(B)。

A.集体主义 B.改革创新 C.共产主义 D.与时俱进

9.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B)。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D.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10.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同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D)。A.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C.坚持以德治国方针 D.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D)。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2.2006年10月,党的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D)。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

A.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5.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发展和谐文化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6.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B)。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C.发展经济 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C)。

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建筑工地发展稳定的关系

8.2006年10,中共十六民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B)。

A.创新 B.发展 C.管理 D.保障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A)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口号的时间是(A)A.1949年 B.1950年 C.1954年 D.1956年

2.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60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的思想、政策方针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C)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接受大陆中央政府领导、管辖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志着我党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转变的是(A)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被称为“叶九条”的台湾问题讲话 C.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

D.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C)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5.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C)A.外交问题 B.国际政治问题 C.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C)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祖国统一 D.和平统一 7.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目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C)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B)A.和平 B.发展 C.民族独立 D.经济联盟 3. 首先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一系列主张的我国领导人是(B)

A.周恩来 B.冯超越邓小平(原名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B)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B)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B)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

B.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自己的牌 D.对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

7.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所作的最大的调整是实行(C)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完全的不结盟政策 D.反美统一战线 8.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D)A.和平与发展 B.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C.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A)

A.反对侵略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 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决不干涉别国内政 D.平等互利 10.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11.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D)A.互利、互信、团结、合作的新安全观 B.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安全观 C.互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安全观 D.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关键在于(B)A.维护全体职工的经济利益

B.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C.稳定全体职工的工作岗位 D.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文化水平

2.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B)A.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他们主要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C.他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都负有重要责任 D.没有知识分子参加,取得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B)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资产阶级 D.不劳而获的寄生者 4.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B)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互助,维护祖国统一 C.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各自独立 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D)A.阶级矛盾问题 B.阶级斗争问题 C.民族冲突问题 D.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 6.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的基础是(C)A.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 B.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C.爱国主义 D.共同的文化传统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是(A)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D.加强民族团结 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A)A.大陆范围内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 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 9.在“四个尊重”的方针里,核心是(C)

A.尊重知识 B.尊重人才 C.尊重劳动 D.尊重创新 10.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民族互助 C.民族融合 D.民族交流 1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是(D)A.各民族共同繁荣 B.各民族之间消除差别 C.民族地区稳定 D.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2. 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D)A.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B.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C.打得赢、不变质 D.加强战备、服务经济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主要看(A)A.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B.它由什么人领导

C.它的党员出身于哪个阶级 D.它的党员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首先是由(A)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 B.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C.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定的 D.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决定的 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C)A.实现社会主义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B)A.党的根本任务的体现 B.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C.党的基本路线的体现 D.党的奋斗目标的体现 5.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C)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D)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密切联系群众 7.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B)A.放松思想工作 B.脱离群众 C.党政不分 D.组织涣散

第三篇:毛概9-12章重点选择题库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首先是指(C)A.个人民主 B.统治阶级的民主

C.一种国家制度 D.一种法律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B)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当家作主 C.权力制衡 D.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实现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的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B)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6.法制是依法治国的(A)

A.前提和基础 B.过程和结果 C.内容和本质 D.手段和目的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D)

A.各民族一视同仁B.主权归中央,治权归地方 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8.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是在党的(A)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单项选择

1.“只有民主制只有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D)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民主和体制的紧密联系D.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联系

2.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针是(D)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体治国有机统一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A.如何组织政权B.如何行使统治权 C.哪个阶级幅统治地位D.人民当家作主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A.普选制B.民主集中制 C.议行合一D.分权制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高原则是(B)A.共产党领导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 C.民主自由原则D.体制原则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根本上体现的是(C)

A.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作用B.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 C.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D.制度更具有根本意义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当家作主 C.怎样实行民主D.民主是什么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B)A.党的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人民体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

9.毛滽东最早明确提到多党合作问题的著作是(B)A.《论联合政府》B.《论十大关系》 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是(A)A.四项基本原则B.民主革命时期的共同经历 C.统一战线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体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我国具体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质是(D)A.权力机关B.行政机关 C.咨询机关D.社会主义民主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是(C)A.以聚幅区为基础B.建立自治地方 C.设立自治机关D.行使自治权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是(B)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基层民主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D.民族区域自治

14.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形式是(B)A.村民海选B.村民自治 C.村民委员会D.村民小组 15.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最大特点是(A)

A.人民依体直接行使民主权利B.直选基层组织领导人

C.与基层党组织相分离D.与基层党组织只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6.社会主义体制基本要湂的核心是(B)A.有体可依B.有体必依 C.执体必严D.违体必究 17.社会主义体制的基本要湂是(B)A.在体律面前人人平等B.有体可依,有体必依,执体必严,违体必究 C.社会主义民主的体律化、制度化D.党在宪体和体律范围内活动 18.社会主义体制基本要湂的关键是(A)A.执体必严B.有体可依 C.违体必究D.有体必依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A)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C.行使自治权利 D.民族平等

20.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体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体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说明(C)A.人好坏不重要 B.个人只有责任

C.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D.制度决定人的好坏

21.社会主义体制的本质是(A)A.上升为体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B.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C.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22.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帆“国家帊重和保障人权”郑重载入宪体的是(C)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B.1978年全国人大 C.2004年全国人大D.1982年全国人大

23.在自由、民主、人权的现代政治价值观中核心是(A)A.民主B.自由C.人权D.体制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多党合作制度

2.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D)。

A.宪法B.民主党派参政 C.政治协商会议 D.共产党的领导 3.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B)。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4.社会主义的人权首要的是(D)。

A.人民的参政权 B.人民的自由权 C.人民的平等权 D.人民的生存权 5.(D)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人民民主专政B.群众路线C.以德治国D.依法治国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7.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形式是(B)。A.村民海选B.村民自治C.村民委员会D.村民小组 8.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 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政治制度是(B)。A.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是(A)。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共产党的领导 C.民主、自由 D.依法治国

11.在我国的国家制度中,最高权力机关是(B)。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 12.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

A.普选制 B.民主集中制 C.议行合一 D.分权制 1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D)。

A.维护国家统一 B.保障自治区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C.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C)。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D.坚持依法治国

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是(D)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16.列宁说,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表明(D)。

A.民主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B.民主的本质是民主集中制

C.民主就是人人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国家 D.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17.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C)。A.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受教育程度限制的

B.文盲与受过教育的人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C.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 D.文盲没有表达自身意愿和权利

18.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B)为根本活动准则。A.四项基本原则 B.宪法

C.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基本纲领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A)。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C.违法必究 D.执法必严 20.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民主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单选题

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B)A.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治文明服务 D.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B)

A.重要形式 B.重要标志 C.重要基础 D.重要来源 1.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D)

A.为什么人的问题B.代表踁的利益的问题

C.对生产力发幕起什么作用的问题D.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D)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 C.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C)A.共产主义的理想B.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幕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A.实事湂是 B.以人为本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D)

A.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 B.公平与正义

C.自由、民主、人权 D.社会主义荣辱观

6.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踃“以遵纪守体为荣、以违体乱纪为耻”,制是指(D)A.要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B.要帆诚实守信作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 C.对假冒伪劣、不讲信誉等行为予以严厉踴责 D.要增强体律意识,自觉维护体律帊严 7.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B)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 C.共产主义D.人本主义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D)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D.为人民服务 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爱国主义

2.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B)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4.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C)不准确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C)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小康 8.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B)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9.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是(B)A.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D)A.个人利益 B.物质利益 C.按劳分配 D.极端个人利益和利己主义 11.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A)A.重要标志 B.重要内容 C.重要基础 D.重要范畴

12.邓小平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的论断。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A)

A.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C.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单选题

1.发表于1803年的《全世界和谐》一文的作者是(A)A.傅立叶 B.欧文 C.马克思 D.列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A)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D)A.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C.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单项选择

1.19世纪体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踐》一文,最早提出“和踐社会” 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踐社会模式的 具体设想是(B)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B.自由人联合体

C.重建个人所有制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2.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踃构建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B)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踐问题

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幕的可持续问题

3.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科学定位是(D)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踐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踐社会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和踐社会

D.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须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踐社会 4.科学发幕观的主题是发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主题是(B)A.科学发幕B.以人为本 C.和平正义D.改善民生 5.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或核心价值是(C)A.民主体治B.自由民主 C.公平正义D.社会稳定 6.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是(A)A.安定有序B.社会安定 C.发幕有序D.秩序良好 7.构建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A.以人为本 B.共同富裕 C.民主体治 D.公平正义 8.构建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A)A.科学发幕 B.诚心友爱 C.充满活力 D.民主体治 9.构建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D)A.人和自然和踐相处 B.社会安定 C.民主体治 D.改革开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A.民主体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幕 D.社会稳定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B)A.经济发幕 B.正确处理改革发幕稳定的关系

C.共同富裕 D.增强社会活力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B)A.党的领导 B.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C.各族人民 D.各阶层民众 单项选择题

1.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C)A.2002年十六大 B.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C.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 D.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

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中共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而提出的相关口号是(D)

A.经济更加发展 B.民主更加健全 C.科教更加进步 D.社会更加和谐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C)

A.民主法治 B.自由民主 C.公平正义 D.社会稳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A)

A.1000美元 B.2000美元 C.3000美元 D.1000~3000美元 5.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要是指(A)

A.经济上的目标 B.生活上的目标 C.整体性目标 D.政治上的目标 6.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C)

A.具体内容 B.方针政策 C.指导思想 D.行动纲领

7.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B)

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 B.自由人联合体

C.重建个人所有制 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D)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C.阶级基础 D.社会基础 9.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本质都是(B)A.公平和正义 B.以人为本 C.协调发展 D.和谐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单选题

1.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四目”的政策和主张的是(A)A.周恩来 B.刘少奇 C.陈毅 D.叶剑英 2.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是(A)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 C.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

D.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3.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A)A.“九条方针” B. “六条构想” C.“八项主张” D.“四点意见”

4.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是在(D)A.1978年11月14日 B.1982年1月11日 C.1982年9月24日 D.1984年12月19日

5.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C)A.香港问题 B.国际争端问题

C.台湾问题 D.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问题 6.“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C)

A.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B.港、澳、台地区保持高度繁荣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7.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C)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P218 8.1995年1月30日,针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发展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A)A.八项主张B.九条方针C.六条构想 D.四点意见 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口号的时间是(A)A.1949年B.1950年 C.1954年D.1956年

2.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60年,周恩来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的思想、政策方针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制是(C)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接受大陆中央政府领导、管辖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志着我党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转变的是(A)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被称为“叶九条”的台湾问题讲话 C.1982年1月邓小平踈话

D.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体》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C)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D.西藏问题 5.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C)A.外交问题B.国际政治问题 C.内政问题D.中美关系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C)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祖国统一D.和平统一 7.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单项选择题

1.1955年5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是(C)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2.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我党一系列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概括为(A)A.“一纲四目” B.“四个坚持”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3.在(A)中,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党的十二大报告

C.党的十二大闭幕词 C.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 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A),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 A.《告台湾同胞书》 B.《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D.《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5.在(C)中,最早提出两岸实现“三通”建议 A.《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告台湾同胞书》D.《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最早针对(C)提出来的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钓鱼岛问题 7.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是(D)A.毛泽东B.周恩来C.叶剑英 D.邓小平8.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台湾事实上的主权独立 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B)

A.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 C.两种制度 D.和平发展

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C)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A.独立自主原则 B.高度自治原则 C.和平共处原则 D.四项基本原则 11.台湾问题的实质是(B)

A.中美关系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日关系问题 D.殖民统治遗留的问题 12.香港、澳门问题是(A)

A.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C.冷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D.二战后产生的问题

13.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的是(B)A.《中英两个贸易协定》 B.《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英建交公报》 D.《关于历史问题的联合声明》

14.(D)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 A.1979年 B.1984年 C.1986年 D.1987年

15.(B)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A.1984年 B.1993年 C.2000年 D.2005年 16.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B)A.《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B.《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告台湾同胞书》

17.(D)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主权。A.1995年7月1日 B.1999年12月20日 C.1997年12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

18.(C)中葡两国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A.1997年7月1日 B.1998年12月20日 C.1999年12月20日 D.2000年10月1日

19.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是(B)A.《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B.《反分裂国家法》 C.“江八点” D.“胡四条” 20.2006年4月,胡锦涛提出,(D)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A.求同存异 B.经贸交流C.建立互信 D.和平发展

第四篇:毛概8-14章选择复习题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在(b)年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时期。A.1958

B.1978

C.1992

D.2006 2.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文件是(b)。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D.《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d)。

A.阐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各自特点 B.强调了资本主义也可以搞计划经济

C.说明了计划和市场是覆盖全社会的

D.否定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4.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B)。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种一制度的确立是由(A)。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 C.扩大对外开放决定的

D.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的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C)。A.私营经济

B.合作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全民所有

7.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A)。A.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

B.更要注重结构的优化

C.更要注重领域的广泛

D.更要注重比重的扩大 8.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D)。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C.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1992年,我国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计划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综合经济 10.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B)。A.股份合作制

B.全民所有制 C.股份制

D.集体所有制 11.按劳分配是(B)。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13.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C)。A.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B.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5.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D)。A.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达到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的富裕生活需要 D.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16.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在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D)。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C.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BCD)。A.计划与市场都反映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 B.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可以在同一社会中共同发挥作用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BCD)。A.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 B.政企职责不分,权力过于集中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BC)。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合资合作经济

4.公有制经济是(ABC)。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 B.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D.资本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D)。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D.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在数量、规模和比重上占优势

6.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ABCD)。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7.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C)。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D.集体经济

8.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出富裕程度的差别是(ABC)。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B.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结果 D.科技发展水平低的结果

9.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ABCD)。A.理顺分配关系 B.完善分配制度

C.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D.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10.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ABCD)。A.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 基本医疗保险 C. 失业保险制度

D.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新”,就在于它(ABCD)。A.同信息化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等到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2.建设创新型国家(ABCD)。A.经济是保障

B.科技是关键 C.人才是核心

D.教育是基础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政体是(B)。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B)。A.资产阶级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合专政

D.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A)。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邦联制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多党合作制 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B)。A.人民民主专政

B.依法治国 C.多党合作制

D.政治协商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7.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B)。A.基础

B.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 C.主要内容

D.性质

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A.依法治国

B.权利制衡 C.人民当家作主

D.多党合作

二、多项选择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这是因为(ABCD A.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弱于资本主义 B.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没有改变 C.国内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时还会很尖锐

D.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2.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ABC)。A.政治原则的领导

B.政治方向的领导 C.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D.组织关系的领导

3.在多党合作制度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AB)。A.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执政党与参政党或合作党的关系 C.组织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CD)。A.政治协商

B.权力制衡。)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5.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BCD)。A.政企是否分开 B.国家政局是否稳定

C.能否促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D.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主要有(ABCD)。A.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C.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D.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评议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7.实行村民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ABD)。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9.十一届二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其核心是(C)。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0.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ABD)。A.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C.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志

D.民主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A)。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B)。A.实现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实现大同社会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B)。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整个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的问题 4.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体现是(D)。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5.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具有基础定位的是(a)。A.科技

B.教育

C.创新

D.发展

6.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c)。A.团结—批评—团结

B.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d)。A.文化复古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

C.完全吸收

D.批判地继承、发扬

8.时代精神的核心是(b)。

A.集体主义

B.改革创新

C.共产主义

D.与时俱进

9.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b)。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D.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10.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同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d)。A.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C.坚持以德治国方针

D.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是(ABCD)。

A.对对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C.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D.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ABCD)。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ABCD)。

A.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B.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

D.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ABCD)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BCD)。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D.坚持接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BD)。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C.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D.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2.2006年10月,党的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D)。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A.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5.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发展和谐文化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6.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B)。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D)。

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C.发展经济

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C)。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建筑工地发展稳定的关系

8.2006年10,中共十六民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B)。

A.创新

B.发展

C.管理

D.保障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A)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多项选择题

1.50年代中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著作是(BC)。A.《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包括(ABD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B.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 C.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3.和谐社会就是(ABCD)。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CD)。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态平衡

6.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ABCD)。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ABCD)。)

A.物质文明建设

B.政治文明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CD)。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口号的时间是(A)A.1949年

B.1950年

C.1954年

D.1956年

2.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60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的思想、政策方针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C)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接受大陆中央政府领导、管辖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志着我党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转变的是(A)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被称为“叶九条”的台湾问题讲话 C.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

D.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C)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5.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C)A.外交问题

B.国际政治问题

C.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C)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祖国统一

D.和平统一 7.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目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1960年周恩来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的目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有(ABCD)

A.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B.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D.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2.“一国两制”构想(ABCD)

A.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范例 B.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D.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后,在香港设立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自己管理,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ABD)A.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独立的外交权

D.行政管理权和财政独立

4.中国政府提出,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ABCD)A.在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 B.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势力搞“台湾独立”的阴谋 5.“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有(ABCD)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 C.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模式

6.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意见,内容是(ABCD)A.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B.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C.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C)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B)A.和平

B.发展

C.民族独立

D.经济联盟

3. 首先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一系列主张的我国领导人是(B)A.周恩来

B.冯超越邓小平(原名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B)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B)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B)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

B.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自己的牌 D.对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

7.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所作的最大的调整是实行(C)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完全的不结盟政策

D.反美统一战线 8.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D)A.和平与发展

B.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C.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A)

A.反对侵略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决不干涉别国内政D.平等互利 10.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11.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D)A.互利、互信、团结、合作的新安全观 B.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安全观 C.互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安全观 D.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二、多项选择题

1.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所说的第二世界国家有(ABC)

A.日本

B.英国

C.澳大利亚

D.巴西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ABCD)

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D.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在于(ABC)A.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B.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C.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D.是基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必然选择

4.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基本含义是(ABCD)A.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 B.不屈从于任何外来的压力

C.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D.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5.中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应该是(ABCD)A.民主的世界,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 B.和睦的世界,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 C.公正的世界,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D.包容的世界,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6.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是(ABCD)A.大国是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关键在于(B)A.维护全体职工的经济利益

B.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C.稳定全体职工的工作岗位

D.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文化水平

2.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B)A.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他们主要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C.他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都负有重要责任 D.没有知识分子参加,取得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B)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资产阶级D.不劳而获的寄生者 4.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B)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互助,维护祖国统一 C.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各自独立

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D)A.阶级矛盾问题 B.阶级斗争问题C.民族冲突问题 D.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 6.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的基础是(C)A.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

B.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C.爱国主义

D.共同的文化传统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是(A)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

D.加强民族团结

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A)A.大陆范围内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 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 9.在“四个尊重”的方针里,核心是(C)

A.尊重知识

B.尊重人才

C.尊重劳动

D.尊重创新 10.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民族互助

C.民族融合D.民族交流

1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是(D)A.各民族共同繁荣

B.各民族之间消除差别

C.民族地区稳定

D.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2. 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D)A.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B.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C.打得赢、不变质

D.加强战备、服务经济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时期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主要有(ABC)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C.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削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D.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翁,又是私营企业的雇佣劳动者

2.新时期以来,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有(ABC)A.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B.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各类非公经济企业中就业的职工已经达到职工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D.80后新工人开始成为骨干力量 3.我国知识分子是(ABCD)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C.文化、教育、科技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D.科技兴国的主力军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ABCD)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

D.私营企业主

5.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政策是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体是指(ABCD)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主要看(A)A.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B.它由什么人领导

C.它的党员出身于哪个阶级

D.它的党员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首先是由(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 B.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C.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定的 D.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决定的 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C)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B)A.党的根本任务的体现

B.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C.党的基本路线的体现

D.党的奋斗目标的体现

5.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C)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

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D)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密切联系群众

7.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B)A.放松思想工作

B.脱离群众 C.党政不分

D.组织涣散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性质是指(ABCD)A.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ABD)A.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B.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C.由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D.人民的拥护和选择的结果

3.党中央强调指出,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在(AB C)A.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C.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D.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4.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坚持的方针是(ABC D)A.标本兼治

B.综合治理

C.惩防并举

D.注重预防

5.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是(ABC)A.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C.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在于(ABC)

A.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与时俱进地把握了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

B.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要更好地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时代前列领导改革开放,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C.也是适应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变化,切实解决党自身建设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然要求;党领导改革开放30年,治国理政、自身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必然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得到加强

D.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构想的必然要求 7.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主线是(AB)A.先进性建设

B.执政能力建设 C.作风建设

D.思想建设

8.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是(ABC)A.党要管党

B.从严治党

C.为民、务实、清廉

D.学习、创新

9.按照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总要求,党的建设的重点是(ABCD)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B.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C.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D.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1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ABCD)A.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B.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C.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D.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1.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ABCD)

A.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C.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D.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12.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主要是(ABCD)A.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B.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C.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1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主要经验是(ABCD)A.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 B.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D.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五篇:毛概1-7章大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具体表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其历史地位:党十七大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

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及其相互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的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重要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具体表现在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这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才有了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第二,从理论的角度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实事求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7近代中国的国情: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动力:工人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中无产阶级是最基本动力。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

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9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重要意义: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政策的基本依据。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如何做到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下载毛概选择牛人总结1到7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选择牛人总结1到7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选择题7-11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2013版毛概2-7章总结五篇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社会性质:半殖半封(1840鸦片战争)→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毛概第一章到第三章笔记总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19世纪中叶(1843年)诞生 19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经......

    毛概选择(推荐5篇)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

    毛概复习选择1

    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2、 毛泽东在 《论新阶段》 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概作业习题1-15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

    毛概8--11章作业题(定稿)

    第八章作业题 1、2020年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你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什么?2020年你个人的梦想是什么? 2、什么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特征......

    毛概第12-13章选择题

    1. 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 A. 反对和遏制“台独”B.推进两岸“三通”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D.回到“九二共识” 2. “一国两制”体现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