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树标同志个人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时间:2019-05-15 09:2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林树标同志个人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林树标同志个人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第一篇:林树标同志个人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林树标同志个人情况介绍:

林树标,男,1982年4月10日出生,2005年长安大学本科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就读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5月,因其硕士课程学习成绩优良且其博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合格,经本人申请转为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10月,经公开招聘程序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副站长。

林树标同志全程参与了慕士塔格站的规划建设,并逐步完善了慕士塔格站的各项观测业务。他具体负责台站观测任务以及数据质量控制工作,带领站上员工完善了六类常规自动观测,即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变化、河流水文、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物候观测和湖泊观测,取得了连续的自动观测数据,为慕士塔格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树标同志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等。特别是自2007年起先后参加了西藏南部宁金刚桑冰川考察及冰芯钻取、藏东南作求普冰川考察与冰芯钻取、藏南枪勇冰前湖考察与湖芯钻取,以及藏东南和慕士塔格地区现代植被与环境水分稳定同位素样品的采集。在实验室工作方面,林树标同志熟练地掌握了环境样品的有机成分的萃取与纯化分离。2009年春,林树标同志被派往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开展合作交流与研究,重点开展了环境正构烷烃单体氢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研究,完成了青藏高原湖芯、现代植被叶蜡正构烷烃的萃取、纯化与分离,并通过中德合作研究获得了高质量的分析数据,为进一步理解正构烷烃单体氢稳定同位素的气候环境意义奠定了现代过程基础,为科研项目的进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篇: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

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出生于天津。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47年获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研究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60年代,作为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研究的领导者之一,研究固液型火箭发动机,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速理论;70年代,从事化学激光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80年代以来,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化学激光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和突破性的工作。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1月入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一、成长经历

1928年2月23日,张存浩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籍山东无棣,早年留学美国。母亲龙文瑗系云南哈尼族人。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姑母张锦于23岁时获得美伊利诺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张存浩在2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很快席卷华北,张存浩这时正在天津读小学,母亲龙文瑗不愿自己的儿子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毅然将只有九岁的张存浩交给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母带到后方抚养。从1937年起,傅鹰和张锦夫妇将张存浩带在自己身边,极尽教育启蒙之责,直至他成年。少年的张存浩更是自幼好学,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养成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风,以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格。

张存浩在抗战早期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随姑父姑母辗转于重庆和福建,于1938年考入重庆南开中学学习,1940年转入福建长汀中学。1943年,15岁的张存浩由高二肄业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毕业,1947~1948年在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1948年赴美留学,先入爱阿华州大学化学系,后又转到密西根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在R.R.怀特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酸性树酯相中的催化酯化反应研究。1950年8月获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入侵朝鲜,从中美关系发展看,他料定美国会很快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致使他的科学报国梦遭到延误。虽然张存浩的姑母曾坚持要求他在美国念完博士再回国,但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他立即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多家单位给予丰厚待遇的工作机会,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回国之后,张存浩暂居北京。当时,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的奠基人张大煜先生经常来北京,到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延揽人才。有一次,张大煜先生在管理处遇见了张存浩。他非常渴望张存浩能到大连工作,当即邀请他到大连分所参观。张存浩当夜便跟随张大煜先生乘火车到大连。张存浩在大连分所看到了很多当时国际上都是十分精良的先进仪器设备,是做科研的好地方,于是决定谢绝了北京大学等京区四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聘请,于1951年春,告别了抚养他的姑父姑母和家人,只身一人来到大连,开始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的征程。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成就

(一)20世纪50年代:开展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究

张存浩刚进所时,被分配到合成燃料研究室工作。当时,中国只在玉门有很小的油田,石油资源十分匮乏,加上西方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石油紧缺的形势十分严峻。为解决国家急需,他接受了张大煜所长交下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这也是当时全世界的热门课题,美、英、德、前苏联都正在花大力气从事这项研究。

从煤经过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过去用的是稀少昂贵,且催化效率很低的钴催化剂。美英等国正在研究的铁催化剂又具有积碳严重、催化剂寿命短等严重缺点。张存浩和楼南泉、王善鋆、陶愉生、汪骥等很在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气合成油工艺体系,并解决了流化床传热与返混等难题,取得了“小试”和“中试”的成功。每立方米水煤气的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超过200克,显著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160克),在产品分布、催化剂寿命等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成果在1956年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二)20世纪 60年代:开展火箭推进剂的研制

20世纪5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迅速发展前沿技术,张存浩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这一新领域。作为研究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的负责人之一,他率领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在火箭试车台上做固液型火箭发动机实验,经数千次实验,先后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等关键部件。

大型固体火箭的研制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反映实际燃烧过程的燃速理论。在研究固液火箭推进剂的基础上,与何国钟等人开展推进剂燃烧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烧模型和理论,比较全面的阐明固体推进剂的表面火焰结构以及对燃速和侵蚀燃烧规律的影响。第一次揭示了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此项目于1964年完成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68年成功研制出样机,并解决了燃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三)20世纪七十年代:开创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研究领域

张存浩是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71年9月,张存浩一家从农村回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73年1月,在艰苦的条件下,大连化物所组建激光化学实验室,并任命张存浩为室主任。当时,面对国外的挑战,激光成为国家战略需要的前沿课题。张存浩回首当年:“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主要是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光谱仪、示波器什么都没有。”这是新的前沿高技术,以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和科研条件来搞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很大,而这项工作又需要集成多个学科的知识,对张存浩来说,意味着又一次“改行”。但以他的性格,愈是新的,愈是难的前沿研究,愈是重要的任务,就愈不惧怕。这也就是他常说的在科研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率领团队开展我国第一个重要的化学激光体系的研究,解决了化学激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革”期间,成功进行了验证试验,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化学激光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项成果获1978年国家部委的重大成果二等奖。

(四)20世纪80年代:开拓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方向

为了廓清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张存浩、沙国河等测得了脉冲氟化氢激光支持的气体爆震波的波速,在此基础上,张存浩率领团队转而研制波长更短的氧碘化学激光,这与国际上开展氧碘化学激光研究基本同步。在张存浩、庄琦、张荣耀等的带领下,于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早期的一次我国激光研究的规划会议上,张存浩对化学激光功率易于放大和不依赖外部能源等独特优越性做了深入阐述和说明,赢得了决策层的支持,为化学激光在我国的初期发展争得了必要的空间。1992年,张存浩领导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此后,氧碘化学激光的研究在张存浩等的带领下仍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激光器整体性能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

四十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张存浩开创的氟化氢(氘)和氧碘两大类化学激光均取得了巨大进展。他为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开展化学激光新体系的基础研究,开创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 张存浩在研制化学激光的同时,十分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存浩领导的团队率先开展了新“泵浦”反应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基础,作为奠基人之一开创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张存浩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采用O2(b1Σg+)(0,1)带跃迁,可获得 866 nm O2(b1Σg+)近红外化学激光设想,在理论上论证了可行性,并开展了探索性的实验研究。近年来,他又尝试探寻O2(a1Δ)和N-F新体系,以及利用拉曼介质与强激光相互作用,发展化学激光特定波长可变的技术。

他带领研究生应用激光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态转动光谱及其时间约为10-13秒的寿命。使得分辨分子超短寿命态的弥散光谱成为可能。这一方法普遍适用于研究分子快速预解离态的转动结构和寿命。

他和沙国河院士还在分子碰撞传能研究中,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多种小分子量子态传能过程的绝对截面,并归纳出若干倾向性定则,其中大多数定则与经典图形的定性解释相符合。这一发现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1997年在英国召开的国际著名科学前沿讨论会“分子光谱和动力学戈登会议(Gordon Conference)”将这一工作作为会议的中心主题,并邀请张存浩院士作了“激发态分子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的特邀报告。

这些研究工作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应邀撰写了综述性论文,在《Science》(262,315(1993))上发表,并被《Science》主编评价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此项研究成果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六)引领我国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快速发展

张存浩是“任务带学科”的典范。他在开创我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多项杰出成果的同时,还推动我国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快速发展。

他在开辟我国氟化氢(氘)、氧碘激光体系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与庄琦、杨柏龄、桑凤亭等于1995年筹划创建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他又以在我国率先开展化学激光新体系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为基础,与楼南泉、朱起鹤、何国钟、沙国河等于1992年共同创建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两学科造就和培养了杨学明等一批领军人才。在张存浩的引领下,这两个重点实验室均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化学激光和分子动力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共有8项成果先后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成果入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三、科技管理的突出贡献

张存浩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不仅仅是他的多项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科研成果,还应包括他在科技领导岗位上的卓越贡献。他在大连化物所担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时,领导并参与解决一系列强国富民的重大科学问题,且取得的许多重大成果至今仍然是国家所急需。同时,他致力于学科建设和开展基础研究,合理布局新学科,积极开展广泛的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并培养一大批杰出的青年人才,对于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他敢于大胆地提拔并委以重任,竭力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为历史悠久、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天的蓬勃发展和良好声誉不仅得益于国家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而且与历届委主任的科学决策和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分不开的。张存浩曾担任第二、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他坚持贯彻第一届基金委主任唐敖庆先生制定的“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平合理”的十六字评审原则,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方面大胆开拓。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基金的作用,他针对不同时期科学基金工作的特点,适时地提出了“控制规模、提高强度、拉开档次、鼓励创新”及“加强基础、突出创新、调整结构、提高绩效”等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在他担任基金委主任8年多的时间里,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增加了近8倍,这首先归功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也与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他的领导下,科学基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界建立了合作关系;增设管理科学学部;新增了13个资助类别,科学基金日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助格局。为了通过基础研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他主持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一系列鼓励和培养青年人才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例如:为引进和培养杰出的年轻科学家,在1994年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有2000多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获得资助,已有100多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的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成长为我国的科技研究领域中将帅型人才。这项措施的实施为我国今后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科技领军人才的基础。同时,以他一贯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忧患意识,在我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第一个设立了专门从事学风管理的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保障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赢得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赞誉。他对繁荣我国原始创新、繁荣我国基础研究、繁荣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严谨治学

张存浩在他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做出多项重大贡献,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勇于开拓创新的献身精神、严谨治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密不可分的。他无论是担任课题组长、还是室主任,提出的许多科学理论和思想在取得成果和获得的各种重大奖励时,他总是把最大的功劳归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和合作者。如他的学生解金春博士回忆:“获首届吴健雄物理奖的那篇论文,张先生排我为第一完成人,把自己排在最后。如果换了别人处理这类事,很可能导师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

张存浩担任科技领导工作期间,作风民主、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例如:作为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的他参加或者出席项目评审会议时,总是以身作则,哪怕是每次在会上做一简短的发言或是投一张票时,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有关规章制度和程序规定,始终做到了不搞单位本位主义、学科本位主义,并且对不良风气严厉斥责。

张存浩一贯主张开展有利于科学繁荣的学术研讨。据他的学生回忆:“研究室有一次举行学术报告。张老师发表一个意见,我站起来反驳,不同意他的说法,而张老师一点也没有生气。张老师和别的学者有时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也争得面红耳赤,但这更加深了他们的学术友谊”。

五、培育英才

张存浩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对真正优秀的青年人才,他是发自内心的爱惜。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了他团队中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生,如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朱清时、桑凤亭、杨学明等,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张存浩对杰出青年人才的爱惜,不光只限于本学科、本单位,而是遍及许多学科和多个单位。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技投入还比较少,科研经费十分拮据,国内和刚回国不久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因缺乏基本的科研条件和研究经费,他们的科研工作常常因此而受到影响。张存浩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尽力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张杰院士曾感激地说:“张存浩先生对我们的坚决支持,时时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回国一年多时间内,与同事们一起用国产元件建成了TW级的飞秒激光装置,并利用这台装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张存浩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了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以此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报效祖国。

张存浩在我国科技领域奋斗了六十余年中,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现在仍然不顾年事已高,活跃在科学研究的前沿,继续追寻着他那强国富民的科学报国梦。六十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尚品德;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不断攀登的献身精神;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严于律己、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团结民主的工作作风;提携后学、甘为人梯、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

第三篇:李明福同志个人介绍

李明福同志

个人简介

李 明 福 同 志 个 人 简 介

一、工作经历

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电气技术专业;

1994年8月~1996年11月,于陶庄煤矿矸石热电厂;

1996年11月~2002年2月,于陶庄煤矿多营机械厂;

2002年3月~2007年11月,于枣庄联创公司机电制修分公司;2008年1月~2009年9月,于枣庄联创公司钢管分公司;

2009年9月~至今,于枣庄联创公司修理厂。

二、学习培训情况

1997年11月,参加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的山东省企业标准化检查员培训班,获得了省级企业标准化检查员资格证书;

2003年7月,参加了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党校举办的工商行政管理培训班;

2004年3月,参加了枣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的枣庄市企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班

2005年6月参加了枣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班,取得了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

2006年8月参加了国家煤炭安监局举行的无线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

2010年1月,取得了中国矿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证书; 2010年7月,参加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举办的煤矿主要设备检修电气防爆检验员培训班。

三、专业特长

1、机电一体化技术,现钻研于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变频节能技术;

2、防爆合格证书、安全标志准用证书、煤矿主要设备检修资质证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理;

3、起草、编纂、备案产品企业技术标准;

4、建立和维系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四、取得的科技成果奖励

截至目前,参与研制并转化成产品的项目已达32个,其中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的:省级5项、局级3项、矿级1项;荣获科技进步奖的: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级三等奖2项、局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以及“五小”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和矿级一等奖1项。

2010年8月,入选了枣庄市高层次人才库。

(一)科技成果进步奖

1、KZL200-250架线电机车牵引网络漏电保护装置,荣获枣矿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2、KZT200-250(550)型架线电机车停车场自动停送电开关,荣获枣矿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3、KTB-127(36)型自动报警器的改制与应用,荣获枣矿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

4、XZB-220/127型蓄电池电动机车道口语言报警器,荣获枣矿集

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5、KWB-250(550)型架线电机车弯道报警器,荣获枣矿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6、KTB-127(36)型综合打点自动报警器,荣获枣矿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7、KZT200-250(550)型架线电机车停车场自动停送电开关,荣获枣庄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8、KZL200-250架线电机车牵引网络漏电保护装置,荣获山东省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

9、KHP-2型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荣获山东省煤炭科技进步三等奖;

10、KHP-2型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荣获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

11、热浸塑钢塑复合管,荣获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二)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的成果

1、KZL200-250架线电机车牵引网络漏电保护装置;

2、KHP-2型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

3、KYYT型隐患应急群发井下自动撤人系统预警通知装置;

4、KSWB水位显示预警装置;

5、热浸塑钢塑复合管。

五、获得的荣誉1、2000年10月,山东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2、2001年5月,枣矿矿业集团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3、2002年4月,枣庄市青年岗位能手;

4、2003年5月,枣庄联创公司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5、2004年5月,枣庄联创公司十大青年标兵;

6、2005年5月,枣矿矿业集团创新能手;

7、2005年7月,枣庄联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8、2006年5月,枣庄联创公司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9、2007,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六、近几年主持及参与编制企业标准

1、Q/GY001-2004 JCB-C4型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2、Q/GY002-2004 KJ8SM(F)型矿灯

3、Q/GY003-2004 AZL-60过滤式自救器

4、Q/ZCH001—2010矿用钢筋混凝土窄轨轨枕

5、Q/ZCH002—2010矿用光面钢筋经纬焊接金属网;

6、Q/ZCH003—2013煤层注水用封孔器

7、Q/ZCH004—2009水性自干型醇酸调合漆;

8、Q/JT001-2010 煤矿井下用聚乙烯涂层复合钢管;

9、Q/370403HX02—2009 KXBR-3/1140矿用隔爆型全自动乳化液自动配比控制箱

10、Q/370403HX03—2010矿用隔爆型浮球液位控制器

第四篇:李林科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报告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林科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为扶贫工作出力。担任香泉镇扶贫办主任以来,他认真贯彻省、市、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他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在2010年的扶贫工作中,重点解决了灾后重建通村道路的新建与维修,“三无户、灾后重建户”房屋的建设,村级阵地建设和农村产业调整以及农村小额贷款等扶贫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为香泉镇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贫困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各村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香泉镇各村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本镇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镇农村贫困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他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地工作热情投身到本镇的扶贫工作中,坚持以各村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安排各项扶贫开发项目,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兢兢业业,踏实完成工作

在2010,首先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民的出行条件,他启动实施了石尧、各河口、刘家沟、间坪、陈家沟、麻池、前锋7个村扶贫开发重点村灾后重建道路建设工程,新修沙石路21条20.7公里。新建成间坪二组、陈家沟一组、麻池二、五组跨河桥四座。新修间坪村三组沙石路1.1公里。陈家沟村世行五期贷款项目进展顺利,投资31.7万元建成沙石路2.6公里,投资23.9万元建成生产路12公里。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极大的改善我镇的交通面貌,方便了广大群众,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其次,投资18.3万元建成人饮工程2处。完成王家庄、三泉、间坪、七一村世行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南峪村扶贫互助资金筹资工作,成立南峪村扶贫基金协会。全面落实小额贴息贷款任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69万元,支持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农户的产业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再次,他启动实施间坪、水柏村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投资30万元新建水柏村文化广场3300平方米,硬化篮球场800平方米,安装路灯29盏,为农村的科教文化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再次,他主持参与了2010年“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积极深入农户家中,认真做好入户调查工作,妥善安排贫困人口的确认和信息录入工作,为我镇五保户、低保户等低收入人口的确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严以律己,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中坚持实是求事,保持勤恳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保持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对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做好各项工作。

李林科同志积极参与镇里开展的各项工作及活动,求真务实,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扶贫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时刻牢记使命,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中历练自己,不断铸就政治品行;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诚恳接受群众的监督;时刻以“日日弹尘”的精神清理思想;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锻造自己,磨练自己。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第五篇:王树村教师个人先进事迹介绍

郑公街道教育办南张洛小学

关于师德标兵王树村材料的汇报

报送单位:南张洛小学

真心献教育 实干谱新篇

王树村是南张洛小学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他始终牢记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倾注着全部心血,做着平凡的事情,他在教育战线上已度过了30个春秋,无论何时都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关爱学生、不断进取、团结同志,在教育教学和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中成绩显著。

一、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师德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师德最根本的一点是爱学生。如果说一个教师很难对自己的学生产生感情,那么他所有的工作就无外乎空中楼阁,拥有良好的师德,就有了解决好学生问题的保证。

爱心,来不得半点虚伪。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他一直掌握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原则,严慈相济,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决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也绝不姑息迁就。教师关爱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总是在上课前到门口侯课,班里的脏活,累活带头干,从不袖手旁观。每到冬季,教室里要生火炉取暖,担任小学课程及班主任的这几年里,王老师一直自己亲自生炉子,而且每天都赶在学生到校之前,有的老师说,该培养学生干,而王老师总是说;孩子们小,他们不会干,还是我来吧。2012年,当他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工作市,孩子小,很多事情不会干,他和学生一起扫地、拖地打扫卫生,这也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氛围。

爱心,是想学生所想,不断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班内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他总是注意去发现和利用一些小的契机去开导学生,比如在每次考试中,他对每一位学生,总是力求抓住特点,用殷切的话语给以激励和警醒。如四年级一班宫伟铭同学,他的反应较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又加上在三年级时家中的事情耽误了很多的课程,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可是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经常找他谈心,并利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为他补习功课,鼓励他好好学习。平时,只要看到他有一点进步,就会鼓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老师的真诚的关心下,该同学的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上学期的一次家长会上,孩子的家长握着王老师的手,表示了家长深深的谢意。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在师生交往中,学生愿意亲近他,乐于接受他的教诲。诚心地接受教师指出的缺点、错误。同时,老师的激励也鼓舞起学生的上进心。在课堂上严格要求成为他们的师长,在课余,平等相处成为他们的朋友。

二、业务精湛、成绩显著

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充电,学习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自2011年9月王老师来到南张洛小学担任语文教学至今,这是他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原来我一直在初中任教,来到小学,一切都很陌生,面对新的教材,新的面孔。对此他敢当小学生,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边学边教,与本教研组教师一起认真钻研业务,探讨新课程改革,认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集体备课,写教案,拟学案,并大胆地开展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不断创新,很快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只有师生的共鸣,才会有激情和创造。所以在新课改的研究中,他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融入于日常的教学。力争创建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坚定学生学习的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形成共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他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及多媒体,下载并修改课件,力争使每节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员参与,劳逸结合,学生们都觉得上王老师的课时间过得特别快,课堂中师生融洽,使学生个性充分得到发展。正因为如此,他所担任的四年级一班

语文课程连续二年四个学期在街道名列第一,这个班级的其他学科也非常突出。

三、无微不至,关爱学生

班主任管理班级需要操心。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班级的卫生、纪律,学生的行为、生活……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头脑灵活、思想独立、个性鲜明。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娇惯、自以为是,喜欢表扬,听不了批评,不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等。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他在班级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人人争先进”的评比活动,以此鼓励、强化文明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班风慢慢形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又充满朝气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王晓晓的家庭特殊,她不爱说话,不善于表现自我。跟班级同学不团结,于是老师就想方设法亲近她,了解她,当她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时,老师就及时地、夸大地表扬她,在她的作业本上写到:“其实老师最喜欢你微笑的样子,要活泼些!”这样使她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逐渐地爱笑了,上课也能参与别人的讨论,也常常悄悄地为班集体做事,帮助其他同学,受到全体师生的喜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很不爱干净,成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一身脏兮兮的。家长用过许多的办法——打过、骂过、哄过,都无济于事。一位女班主任教师知道这件事后,送给女孩一件非常美丽的连衣裙。这个女孩非常喜欢这件连衣裙,她穿在身上再也没有在泥地里玩过,因为她怕把这件美丽的连衣裙给弄脏了。实际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美丽的连衣裙,那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在班级管理中,给学生以适当的赞美往往能收到奇效。无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

四、用心做事、忠于职守

多年来,既担任班主任,又担任学校分配的教学工作还分管学校卫生工作,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家中有多位老人需要照料,但他始终以学校和教学工作为重,正确处理和安排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没有因为个人的家庭琐事给学生耽误上课,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对所承担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认真负责,充满热情。自己离学校最近,学校就是他的第二个家,每天也经常到校最早,亲自安排甚至动手搞好学校卫生,自己所任班级就承担了更多的劳动任务,清理学校垃圾,冲刷厕所,抬水扫地等等,班级学生由此也养成了人人爱劳动,人人讲卫生的好习惯,在他班的带动和影响下,每天的校园总是干干净净,让师生在一个洁净的环境中生活。2013年暑假,时间长了,师生不在校,校园的杂草长得很快,王老师主动承担了灭草任务,整个假期,他从自家背来喷雾器,喷洒除草剂三、四次,默默为学校做一些事情。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总是用心做事、以诚待人与同事相处和睦。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总是换位思考,替别人想的多。同事们遇到不顺心的事,主动与他交流,从而得到了绝大多数教职工们的一致认可。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王老师工作中不断取得一个个成绩。教育这项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大进步。

郑公街道南张洛小学

2014年2月24日

下载林树标同志个人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树标同志个人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