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山西继续教育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初中)参考答案
2011山西继续教育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初中)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是
经验型论文
2、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这种分类依据是
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
3、与其他教研组、跨校际与其他语文教研组之间的横向对比来确定教育组评价标准,这就是 横向标准
4、教师要搞好教育事业,首先要
(爱学生)
5、实现教育的目标,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标准,关键是(教师)
6、开展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也是科研的关键是 课题的选择
7、一般来说,教育反思的对象是 教师自己的教育活动
8、实用问题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 基本了解
9、教育反思的本质是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
10、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在内,这些都属于人的 智力因素
11、“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事实上,“分”不仅是老师的法宝,更是老师的“命根”。这意味着(考试决定一切,我国评价过于功利化)
12、长期以来,教育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唯一主体是
(教师)
13、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
(学习)
14、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这就是
(调查报告)
15、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教学目标
15、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这些都属于教师的(指导行为)
16、现代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促进专业发展
17、教研组工作的核心工作是
(学科建设)
18、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
19、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这就是
调查报告
20、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能够激起被评价人发挥优点,改进工作,这说明评价具有
激励功能
21、新课程提倡评价方式和内容
多元化
22、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是
立论
23、学生现有水平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
最近发展区
24、教育反思的重点在 在“思”
25、开设选修课的最终目的是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6、课程评价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是
(课堂气氛)
27、把教育案例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等,这是依据
教育的任务
28、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这种分类依据是
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
29、教育改革的关键是
(教法)30、学生自己参照标准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这是一种
自我评价法
3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
多项选择:
1、教师热爱学生,就要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2、教育案例分类的意义在于
全选 四个有利于
3、新课程强调形成怎样的师生关系
民主
平等
(友好)
4、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三要素
典型事件
问题叙事
反思
5、教育案例的特征表现为
具有特定的教育情境
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
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6、教育评价根据课堂教学运用评价方法的时间顺序来分,主要有三种,即 形成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7、教育反思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具体包括
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 不仅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 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
8、叙事研究报告可分为三类,即
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
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
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
9、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
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
反映了教师心路历程,并能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
叙述对教育实践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
10、教育反思的形式包括 课后备课 反思日记
课堂观摩 行动研究
11、教育案例应包括哪些特征
特定的教育情境。
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 有典型性。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1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
(学习的参与者
学习的促进者)
13、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包括哪些内容
(扎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教学能力的结构)
14、教研组研讨中,促进协作实现共同提高的三项主要原则是
以老带新手,培养后备力量
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 常上研究课,加强集体研讨
15、教师评价改革中存在的倾向 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 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重“群体评价”轻“自我评价” 重“管理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
16、教育反思的内容 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17、从目前情况而言,教育案例信息的获取有两个渠道,即
从专家整理好的现存的教育案例中直接选取
从一线教师的撰写中获取
18、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一般从哪两方面进行
(工作数量
工作质量)
19、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包括
从分等鉴定到诊断激励
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 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
从与感情无关到与感情相关
20、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论文应注意的问题包括
选题要适当 论证要清晰科学
行文要有个性
21、教学反思的方法包括 质疑反思 归纳反思 换位反思 对比反思
22、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师转变自身定位必须认识到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必须认真反思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
23、新课程标准提倡哪些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24、根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课堂教学分为哪三类
教师教的行为
学生学的行为
师生互动行为
26、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问题意识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27、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注重评价的哪两项功能
(甄别功能
选拔功能)
28、《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由教育教学管理者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 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学习知识的参与者
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变为帮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帮助者 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新课题的研究者
29、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哪三方面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过程是复杂的 30、对评价应重视哪几方面(从评价内容 从评价形式 从评价方法)
31、教师的知识应该由哪三部分构成 比较广泛的百科知识常识 较深的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32下列属于《课程标准》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是 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和区别 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33、对教师的素质评价具体包括 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34、教育反思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 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师行动意义为目的
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
35、关于教育案例说法正确的包括
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无论哪种类型的案例都是与特定事物相关联的
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
判断题:
1、教育案例分类必须绝对化。错
2、教育案例分类并非绝对化,它们之间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根本无法相互割裂使之孤立地单独存在。对
3、学校骨干教师原则上应该每学期写出一两篇经验总结或研究论文。对
4、教育案例也是教师梳理、记录、传播自己教育教学生涯中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对
5、以人为本,以改进学习、推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对
6、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对
7、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对
8、反思就一定会成功。(错)
9、教师劳动通常都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错
10、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与互动,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作用不大。(错)
11、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一种课程形式、一种学习方式。错
12、只有定量评价才是科学的。(错)
13、教师的职能无非是在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建立桥梁,通过传授文化内容而培养人,通过培养人而弘扬文化。对
14、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对
15、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这种课一定会非常成功。错
16、确定正确的方向是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对
17、对教师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对
18、教师进行教育反思既是一种学校本位的研修途径,更是一种教师本位的教学研究,其研究内容指向研究者自身的生活史。对
19、由于前人已经对教育研究透彻,一线教师现在已经没有课题可研究。(错)20、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对
21、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对
22、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对
23、上课就是教师单向地输出知识的过程。(错)
24、教育反思是传统研究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对
25、现实中,教师职责范围的界限相当明晰。错
26、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是学校实施教学的基层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对
27、教育案例分类必须绝对化。错
28、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对
29、由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尤其是劳动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劳动过程要具有特别的创造性。对
30、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对
31、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
32、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
33、教育反思是教师基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对
34、取消作业才能给学生真正减负,让学生能力得到发展。(错)
35、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对
36、情感互动必然都是积极的互动。(错)
第二篇:初中继续教育公共课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答案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1、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为什么教育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
首先,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此作为提高都是素质的突破口。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或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而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道德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反思性教学强调学会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而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即要求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点好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因此,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已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总是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为什么”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相比之下,如果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没有教师不断的学会教学,学生的学会学习很难保证。
第三,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为基本点,在具体操作中,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已的薄弱环节,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已。实施反思性教学,并不是要面面俱到,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加以反思,而是可以在某次具体操作中更侧重哪个环节的训练,从各个环节的提高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比如在某一次反思性备课中,可以专门训练引入这个环节,课前设计几种不同的引入方式,根据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加以鉴定比较哪种引入更适合哪种类型的课程。这种方式使都是水平的提高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点上,既有实效性,又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
第四,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相应提高,从而加强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都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已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已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已要讲什么内容,为什和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2、结合你的学科教学实践,说明教育反思应当从何处入手?如何反思?
1.强化理论学习,暴露“困惑点”,进行教学反思
强化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能使教师高屋建瓴,时刻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学习理论的过程,就是暴露“困惑”的过程,引导反思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汲取教育教学的理论源泉,勤于思考探索,才能从低层次、浅水平、多重复的教学困惑中走出来。我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新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法”陈旧之处。
2.注重案例研究,寻找“局外点”,进行教学反思
案例最具可思可学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寻找局外点,进行教学反思”具有对比性,更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实践中,可重点做好两点。第一是提供单一课堂案例。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对话,思想碰撞,就可能茅塞顿开。我们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每周观摩一节课,并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执教者的情感投入如何,问题的设计如何,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的评点如何,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如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如何,教学效果如何,三维目标实施情况如何。第二是举行“同上一节课”活动,提供对比案例,让更多的教师来观摩,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进行评价,并思考“这节课让我来上,我会注意哪些环节”。
3.狠抓课堂教学,针对“习惯点”,进行教学反思
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经验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新的教学现象和问题,纳入原有的经验框架里,在原有的经验世界中寻求解释,课堂教学变化不大。这些“习惯点”,更是教师应深入反思的地方。我们可做好三点:课前反思——充分了解学生了吗?课中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高效有序?课后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了吗?
我反思,我快乐。我反思,我成长。让反思成为我们教师的自觉行为吧!
如何反思
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反思(1)自我说课反思
自我说课,即自己对自己说课,要求自己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中的思维过程,使自己内部思维活动充分地暴露出来。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如何更好地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等。这样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完善,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系统,从而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这也是教学前反思的重要途径。
(2)观摩教学的反思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思考辨析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模仿、品味、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水平,再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3、写一篇关于你的学科教学方面的反思或学生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大家分享。
下面我从班级管理方面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提出今后工作要求。
一、制定班规制度 培养班级风气
刚接班时,我的工作重心是制定班规制度,确立班级目标.具体目标是:团结守纪,学风浓厚,求实进取,学会做人。这段时间,我严抓常规。不断训练学生行为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班风,以整体环境来影响每个学生。同时,作为班主任,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班级纪律,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每个学生,热爱班级,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二、了解每个学生 培养班级骨干
暑假里,我以最快速度熟悉每个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培养一支有较强能力的班干队伍.我将班级工作细化,定点定人负责,每天工作由值日班长总负责,建立管理小组,评比班级各项常规.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久而久之,班风变正了,学风渐浓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渐渐少了,班主任不在时,学生也能安静地上好自习课,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对于班级小干部,放手让他们独挡一面管理班级,定期找班干谈话或召开班委会,解决存在问题,维护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威信和尊严。
三、重视主题班会 发挥个性特长
班会课是我一直很重视的课堂,定期召开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一个班集体的进步往往是这个集体所有成员努力的结果。班会课上可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真正成为班级主人,发扬主人翁意识,努力为集体争光。半学期来,我班已召开多次主题班会:感谢恩师,廉洁文化进校园,祖国在我心中,我为班级献计献策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进一步增进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协调师生关系 关注学困学生
我班物理学科比较弱。平时,我不仅抓各科学科,也协调好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我采用各种方法督促他们的学习,具体包括:早读课前检查各科作业;早自习前检查学生语文背诵;自习课检查学生英语背诵等。遇到进步较大的学生及时表扬,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督促其完成学习任务。经过半学期努力,我班成绩进步明显,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和信心。平时我也特别关注班级的学困生,我认为抓好班级总体成绩的关键是转化学困生,打好基础,因此,我在工作中很注重这个方面。
五、多与家长联系 共同督促学习
学生在家情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我经常和家长联系,不仅是出现问题以后与家长联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平时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共同督促学生学习,两个月来,我的工作也逐渐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肯定。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案例
1、什么是教育案例?它与教育反思有何区别?
科学地界定教育案例的含义是教育案例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 , 情理之中”的事。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案例作一个确切地解读。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无论哪种类型的案例都是与特定事物相关联的。它们差不多必然是关于教育的情境、行为过程,即是特定的事物蕴涵于其中的或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基于实践构建的情境。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教师的使命意识的再现。案例的描述只需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片段就能逼真地反映教师的思维动态和人格魅力。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教育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境的记录,是对“眼前”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境的描述,它不能杜撰和虚构所谓的“事实”,也不能由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教育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进行探求和解决的疑惑问题。教育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场景,这些片段场景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非教师的教案或教育个案。
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教与学的原理或理念。它是以真实的教育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往往是为了产生一个具有研究基础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过程进行剪裁和提炼加工,融合了多个事件的某个方面。不言而喻,教育案例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育行为”和“应该„„”的罗列式所谋求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大家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环境中,在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引起大家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基于此,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2、研读教材案例“寻找数学复习课的新与乐”(第53页),与教育案例的的概念对照,你认为它符合教育案例应具备的特征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我认为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 , 情理之中”的事。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案例作一个确切地解读。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无论哪种类型的案例都是与特定事物相关联的。它们差不多必然是关于教育的情境、行为过程,即是特定的事物蕴涵于其中的或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基于实践构建的情境。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教师的使命意识的再现。案例的描述只需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片段就能逼真地反映教师的思维动态和人格魅力。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教育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境的记录,是对“眼前”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境的描述,它不能杜撰和虚构所谓的“事实”,也不能由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教育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进行探求和解决的疑惑问题。教育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场景,这些片段场景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非教师的教案或教育个案。
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教与学的原理或理念。它是以真实的教育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往往是为了产生一个具有研究基础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过程进行剪裁和提炼加工,融合了多个事件的某个方面。不言而喻,教育案例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育行为”和“应该„„”的罗列式所谋求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大家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环境中,在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引起大家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基于此,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所以我认为属于教育案例
3、写一篇与你的学科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案例
曾经有人说过只要有学生存在,就会有“问题学生” 存在。大致上问题存在以下三方面:
1、学习成绩;
2、思想品德;
3、心理因素。在现在教育理念下,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与自尊心,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王X,我班一个很个性的学生,总是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不听任何人的劝告,他没有一节课注意听,可以说是软硬不吃的学生,各科老师都向我反映过他的情况。在我的课上,我也确实发现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心思没有在学习上,不愿意干好任何一件事情。对一切事情都不屑一顾,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我几次尝试着对他鼓励,指点,都无济于事。他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脏乱,守纪意识差。有一次,为了唤起他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我特意为他创造了几次机会,例如有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队列比赛,我有意给他一次参加活动的机会,他当时答应得很好,我也千叮咛万嘱咐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活动,班里本不是每人都能参加,希望他能珍惜这次机会,为班争光,孩子当时答应得很好,可他却在关键时候掉链子运动会当天无故缺席。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有一次在午休是我亲眼见到他无故的动手打一名从他身边走过的同学。当我把他叫到我身边询问原因时,他回答说:“没什么原因,他挡着我了。”他甚至在一次美术课结束后将同学的彩笔“拿”走,并将彩笔盒扔掉,同学向我反映这件事时,他毫不在意说:“我只是拿来看看!”能相信他的话吗?事实证明他在撒谎。每当犯错时,他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满不在乎。总之,没有他感兴趣的事,更不用说责任心了,这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太差了。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我感觉到他家庭有问题。记得有一次,我打电话给他父亲亲,我直言不讳,作为家长,请您多关心一下孩子,务请您抽时间来一趟学校。结果当然是不尽人意,家长没有来并且答复道:“有事,你找他妈妈去”。在联系孩子妈妈时,只有几句话,“是吗?我知道了”,要么就是“回来之后我一定好好说他!”如此的家长,如此的孩子,该如何转化他,我找他谈心,他总说:“老师,我改!”事实证明,他的话只是说给老师听的,我试着给他单独辅导,与他谈心,他不觉得是老师对他好,无论老师怎样苦口婆心,他无所谓!唉!孩子不买帐!我思前想后,这样的学生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多管齐下以诚感化。于是我先同其家长商量,希望其家长改变自己以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懂得溺爱孩子、包容孩子的错误会害孩子一辈子的。对该生的不足和所犯的错误,在一定条件下,我可以忍耐、等待;对其转化过程中表现的闪光点或进步,及时挖掘,予以激励,使其有成就感,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因此,我努力去发现他的闪光点,看到他值日工作做好了我就及时表扬,见他遵守纪律、积极发言我马上发动同学为他鼓掌加油。但看到他有问题时,我则要求自己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当众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引导他自我检讨,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么处理,同时也让他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时间一长我发现孩子的性格却是有了变化,与同学一起玩时不那么故意找同学的茬了,上课也守纪律起来„„
王X的进步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老师要用真情感化家长,使家长感受到老
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着想,那么家长一定会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教师一方面要用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重视,教师要保护孩子自尊心,增其自信心。同时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让他们体验成功。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得到发展。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以鼓励,点燃其自信的火花。虽然对于张X的教育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但我相信与家长密切联系,再多一点爱心、耐心、信心,多给点时间,多想点方法,他会健康成长的!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1、研讨型论文与经验性论文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前者指的是研究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性东西,而后者只的是由自己或别人的经验所得的东西,也就是论文的出发点不同。
一、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文,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⑥方法科学化。
二、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
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的理论总结。
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
2、调查报告与叙事研究报告有何不同?
(一)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
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 题目
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导言
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代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的价值。主体
这是调查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或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结论 归纳结论,即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6 列出参考资料
即在写调查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负责,并给读者提供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二)叙事研究报告
(一)叙事研究与叙事研究报告的出现 世纪 80 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论学者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他们积极倡导下,叙事研究开始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缘于这一研究方法的实用价值,很快引起了教师培训系统等多方面的关注。
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过去,一谈到写论文,我们就想到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好像只有学术论文才是研究的唯一文体,实际并非如此。学术论文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一种文体。在学术论文中,我们需要有鲜明的观点,需要层层论证,需要有步步为营的推理,需要有逻辑鲜明的秩序,需要引用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这是学术论文的一般性要求,但这种文体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恰恰是不适用的。比如一个教师占有资料的空间与视野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作综述与梳
理,他所提出的相关论证,是在自己的经验当中对事物的逻辑判断,也并不像专业研究者那样层次分明,学术论文这种文体与中小学教师有关,但不是主要的文体形态。其他的一些文体形态,也可以归诸“论文”范畴,只不过它不是以“学术”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同样也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而这些样式是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是和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是和一系列鲜明的有情节的事件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教师的心路历程,提升的是教师的相关经验。这种非常鲜活、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属于教师,正像学术论文这种文体属于专业研究者一样。专业研究者长于用专业词汇表情达意,而我们的叙事、案例、日志、反思,恰恰是那些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这种语言类型属于实践第一线的老师们。这正是教师们寻找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正在形成他们自己独到的研究文体,随着教育叙事研究被广泛重视后,也将成为流行和被承认的一种论文,即叙事研究
3、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际,写一篇叙事研究报告,与大家分享。
我以《地球仪上的点和线》为案例,这是学习地球知识的基本内容,可是大部分学生对地球仪上的线的学习陷入迷茫。地球仪上的线是人们为了确定地球上事物的位置而特定的,横的线是纬线,纵的线是经线,经纬相交即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在学习经纬线时对于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判断是一个相对难懂的知识点。我在组织这堂课的学习时先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完成知识的梳理,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学习内容还是没有清晰的认识。
一:对地球仪的构成,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定义先有个框架理解。
学生可以根据对地球仪的观察完成以上的学习内容。观察地球仪时一定要明确指导学生对经纬线的基本判定。
二:对于经纬度的学习学生都会对其产生方向上的迷茫,同样可以对其进行图解递增规律
对于经纬度的学习学生更多的困惑在经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这里可以给学生在学科结合数学的数轴知识引讲: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东经度向东增大,西经度向西增大,东西经度的最大值都是180度,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是同一条经度线,所以在书写中不必在180度后面再附加东和西的方向标示。数轴中讲到正数和负数,以零为原点,正数在正数轴方向无限增大,负数的绝对值在负数轴方向也是同样增大,不同的是东西经度有极限,而数轴没有。这样在经纬度学习中参考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也是理解方式的一种同类对比。
三:学生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困于平面思维的限制,在地球仪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起空间的概念,地球是球体,东西经度的范围制定就是因为地球是球体,旋转一周是360度,各占一半方便认识和学习,如果直接定义成一个方向以360度来制定,时间和时区的制定首先就要混乱,我们所有生活的秩序都是时间为基本前提的。
结果:课后的巩固练习学生的作业反映较好,对于方向的判断基本可以有个清晰的认识。抽象理论形象化,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习地理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多数学生感到地理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教材理论性因素偏多,学生在学习中联系实际的机会少,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与形象化的实际问题难于“对号入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想象力又受年龄和知识结构水平限制,难于理解动态过
第三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继续教育作业.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继续教育作业 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反思即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顿,还包括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 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方法。
反思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境,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是事实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研究。教学反思重点在“思”。
简单地说,教育教学反思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就是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包含有实际情境的教育故事。
教育案例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对某一具体教学故事发展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教育案例讲述的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1 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2 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3 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 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案例的撰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教师将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混同,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案例的含义、特征及结构等把握不准。为了让大家辨析和区分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异同,我们分别作以下介绍,使教育案例的概念在大家头脑中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撰写教育案例的方法。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
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
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1 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1 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2 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3 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2 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 但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千差万别。为了揭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案例的本质特征,更好地驾驭它的规律性,寻求教育案例的开发空间,促使教育案例更具实效性和可借鉴性,根据教育案例的特点和写作目的,从不同视角和侧重面我们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帮助教师将各种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链、经验集, 从而充分发挥教育案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际作用。
教育案例在分类的过程中,因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均可分为若干类。但不管怎样分类,因不同类型的案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不可能截然分开。从教育案例使用范围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从教育案例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事件、现象、活动、个人描述与研究;从教育案例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探求、思索、质疑、正反、经验等;从教育案例的内容出发,我们又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德育类、实践类、课堂教学类、教育反思类、创新类等类别。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八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九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论文的写作的表述方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为了实现论文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这主要是: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与叙事研究报告。
一、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二、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三、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
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四、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五、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
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六、叙事研究报告
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1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 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 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 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其情况不同,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课后备课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师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育效果。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课堂观摩校内外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教育教学情况,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境,并就有关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一种最佳解决方案。专家会诊请专业研究员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育教学中的观念、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专家点评,共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行动研究为弄清教育领域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求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际的行动方案,教师与专门研究者合作进行专题的调查与研究。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后,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案例研究案例是含有问题式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是教育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师教学行为提升的阶梯。在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育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观察、调研、收集典型的案例,然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和思考,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成为一名思想活跃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
常用的三种形式如:
1、反思日记,如我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有就是写出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使自己在今后吸取教训,让教学更上一层楼。总之,记教学日记,以写促思,以思促写,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会有很大的收获。
2、教学后记,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本后面,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我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这种反思形式我天天坚持。
3、课堂观摩,学校组织“轮教互听”经常在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彼此的教育教学情况,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境,并就有关问题每周四相互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们形成共识,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提高。同时也能优化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提高。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要有反思的意识、反思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基于新课改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反思才会有发展,有反思才会有改革,有反思才会有提高。当然,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的意义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反思”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
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或许,教师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
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维是 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 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状况不仅阻碍新课程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 专业化发展。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 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 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 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 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 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亦永无止 境。这种不懈追求的本质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不断探索、超越和创新,它离不开教学反思。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 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 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也使得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因此,研 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当前尤其重要。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
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 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 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因此,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反思能让教 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 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 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总之,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 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 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 “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 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 他们: “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 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 进行反思。答:看了上述教学片段我感想颇多,不由得有感而发。“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的无尽源泉” 从片段中首先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平常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 围。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创造力的根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 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用耳朵听数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 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 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动手中研究学习,在学习中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探究性学习活动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特别是中低年 级学生,所以教师需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精心地进行组织引导。片段中教师语言的
步步引导恰好为学生开辟了新知识学习的新途径。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也 应 “让学生多动手去做数学,而不用耳朵听数学。”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 整的教育案例。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 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 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愕 ” 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 “这块 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 ” 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 “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 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 “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 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 ” “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 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糖---甜出来的微笑 一块小小的糖,对你对我都显得微不足道。而陶行知先生却给我们留下了比甜更令我们回味 的味道。那是令无数教育人为之感叹的教育成功的微笑,那是令无数孩子为之崇拜的理解的 微笑,那更是令无数家长为之希望的感叹的微笑…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以教育者自居,把自己和孩子摆在一个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地位。高尔基曾经说过: “谁 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人们常把师爱比喻为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对待学生,也不能专门针对少数同学的爱,而 是“爱满桃李”的爱。温和教育胜过怒斥。每个学生在思想、观点、情感等方面都有一个独
特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 关闭,只是对少数挚友开放。而教师要实施教育,恰恰需要了解、熟悉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走进学生心灵之门。陶行知先生对小男孩的教育过程,始终充满了爱心、宽容和温情,而且善于从被批评对象的 错误中,挖掘其“闪光点”。这样,被批评者不至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产生“老师不 再喜欢我”的感觉,从而疏远老师。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启发式。教育、批评学生,多用引导开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明白错在哪里,往往比教师直接 点明起的作用用深刻得多。因材施教的魅力。教育者是启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神圣而艰巨的劳动。教育的对象因为环境、素质和 受教育条件各有不同,因而千差万别。如果不承认差别,在施教过程中,采用固定不变的模 式,就必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者既要遵循一般性的教育规律,又要了解、熟 悉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根据其特点,选择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 或案例要求,字数约 1500 字左右)做一棵健康树苗成长的修剪工(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教育反思 要想让一棵树长得挺直、粗壮、高大,成为栋梁之材,必须经过千百次的修剪,把不利于主 干生长的侧枝一一去掉;而修剪之时,如何舍取就显得尤为重要。站在崭新的教学楼前,面 对活泼可爱的学生,我不禁感慨万千,孩子们就是那一棵棵待修剪的树苗,我如何才能让它 们更为健康地成长呢?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计数器动手操作拨数,小组合作尝试读数写数,教师总结方法等过程学习新知。自由组合拨数让同伴试读,抓住机 会引导学生学习中间有一个零或二个零的四位数的读法,以及末尾有零的四位数的读法。在 这节课当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知识点掌握较好。就这节课谈谈自己这位修剪工的剪取。
一、摆正位置,做一个让树苗自然成长的旁观者。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教学中以一名引导者、合作 者的身份出现,使学生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很多时候对他们说 你可以做到的,你能行!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克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消除了他们学习的心理负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使他们
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正如 21 世纪的数学教学课程中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要 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二、赏识学生,让每棵树苗都与众不同。赏识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它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渴 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学生深层的精神需要。学生同样有被欣赏、被尊重、渴望自我 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一系列的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育就要顺应或激发学生的 各种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发展与张扬。因此,要以欣赏的姿态倾听来自学生具有 个性的声音,尊重、赏识他们的兴趣爱好、观点看法及选择倾向。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 样:“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出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教学中没有按教材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法,去规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认数的过程中,激 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去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学生在亲自参 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 地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给学生提供人人参 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智力与非 智力因素。既重视学生今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
三、给与帮助,为每棵树苗的成长保驾护航。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所以需 我们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精心地进行组织引导。比如本节课中一些特殊的读法,就 需要我们给于指导,否则学生的知识概念会变得模糊不易掌握。总之,这节课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穿于课堂教学。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整堂课以 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人 人必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本 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我想:教是为了不教。今后我们只有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是一个主动求发展的主体,教
师只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这种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扮演好自己 修剪工的角色,为每棵树苗的健康成长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相信他们都能成为与众不 同的苍天大树!!
第四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原创答案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何谓“教育反思”?概而言之,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换言之,反思即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顿,还包括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 , 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方法。教育反思通常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应当说,教育反思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它不仅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它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句话,可以指对所有教学行动的回忆、思考、分析、检讨和评价。教学反思的重点在“思”,既然是“思”,就得有“思路”。教学反思应当如何去拓展思路,这正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时感到为难和困惑的地方。
教育反思包括:
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什么 ? 如何写好教育教学反思 ? 简单地说,教育教学反思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记录和思考。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就是记得意之处,记课堂上感觉特好的成功点,包括: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镜头”,如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点;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处理;教育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教学方法的革新;学法指导的技巧等。只有详尽地记录这些优点,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借鉴使用,并不断总结、改善,推旧出新,教育教学才能接近完美。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就是记失误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可以是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的问题。教师通过反思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即使一个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近乎完美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某些环节上还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败笔之处。能认真冷静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对今后的再教学积累深层次经验,无疑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记录学生的见解。常言道,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在闪烁,不仅对其他学生有启发,对我们教师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精彩回答、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都是丰富、可贵的课程资源,也都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对于新课程要有新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灵光”显现,教师应该适时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推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用激励的方式、方法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这些独到的见解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教师一时都难以解答。这些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补救措施。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着教学民主的精神,对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载。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导致一些突发事件,在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偶然出现的瞬间灵感(即使是不能成功解决的方法)也要及时记录,利用课后深刻反思,否则就会不了了之,教学思路就得不到拓展。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课后,应回顾一节课的全部进程,思考本节课探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学法上有何创新;启发学生思维有何新招;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与分散是否得当;课堂训练设置是否有层次感、有梯度;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知识点是否通过迁移训练得到强化等。再次梳理之后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本节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 , 情理之中”的事。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践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四.教育案例与教学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学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1.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2.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3.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八)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1500 字以上)
(九)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1)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2)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3)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4)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一)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题目、导言、主体、讨论或建议、结论、列出参考资料
(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总结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如下:、开头。2、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和主要效果。
3、对于做法与效果的理论分析。
4、对于今后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完 善经验的设想或建议
(三)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严格的实验研究要设置干预变量,即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但由于学校研究者缺乏有关真实实验研究的常识与技术;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然化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变量的控制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寻求普遍性的理论原则。尽管一些打着“教育实验”旗号的这种研究引起学者们对“什么是教育实验”的争论,但他们确确实实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推动着教育改革的前进。从许多发表的报告或论文看,它们表现出如下特点:(1)对研究背景、对象、变量、假设的交代。
(2)说明实验效果的数据资料。如果缺乏充分具体的数据,可以以许多事实来说明效果。(3)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在实验报告中,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往往是以非常简洁的语言把它们作为自变量进行交代。也可以以较主要的篇幅详细地介绍过程、方法。
(4)研究结论与理论的思考。(5)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我们可以从下列附件中了解其基本特点。(6)叙事研究论文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其情况不同,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师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育效果。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3 课堂观摩
校内外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教育教学情况,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境,并就有关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一种最佳解决方案。专家会诊
请专业研究员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育教学中的观念、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专家点评,共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行动研究
为弄清教育领域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求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际的行动方案,教师与专门研究者合作进行专题的调查与研究。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后,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案例研究
案例是含有问题式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是教育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师教学行为提升的阶梯。在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育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观察、调研、收集典型的案例,然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和思考,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成为一名思想活跃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
常用的三种形式如:
1、反思日记,如我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有就是写出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使自己在今后吸取教训,让教学更上一层楼。总之,记教学日记,以写促思,以思促写,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会有很大的收获。
2、教学后记,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本后面,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我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这种反思形式我天天坚持。
3、课堂观摩,学校组织“轮教互听”经常在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彼此的教育教学情况,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境,并就有关问题每周四相互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们形成共识,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提高。同时也能优化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提高。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以前我对写教学反思的认识不够,这正是受习惯性思维和教学低期望的阻抗,还有传统的教学习惯等的制约。现在逐渐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便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教学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要有反思的意识、反思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基于新课改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反思才会有发展,有反思才会有改革,有反思才会有提高。当然,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的意义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反思”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教学反思及其意义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扣心自问”、“吾**三省吾身”等说法和论述,这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事实上,反思一词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事物的本质。
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是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参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反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也可以反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反思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一般而言,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指五个方面:1.指向教学,即分析、评价教学活动本身的利与弊,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2.指向学生发展,即分析、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3.指向教师发展,即分析、考虑与教师自身发展、素质提高相关的一些因素;4.指向教育改革,如考试制度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等;5.指向人际关系,如教师如何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能力为重,强调应用意识。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反思]在“辅差”工作中我能依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辅差”的内容。现将“转差”工作的一些做法分享如下:
1、全面调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能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需要辅差的学生名单,利用空余时间辅导。
3、辅差做到了“六定”,即定对象、定时间、定任务、定计划、定内容、定措施、定目标。
4、着眼于长远,侧重于拓宽知识面,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5、辅导差生做到了“三要三不要”,即要了解后进生,要尊重后进生,对后进生要有信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后进生的教育采取:低起点,小步子,一点点引导,一步步向前,积小胜为大胜,对学生既要看到希望,对学生每一点进步要及时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6、实行了“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前一段时间里,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还有待改进。但我相信工作一定能越做越好的。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语文老师出了一道题:雪化了是()。正确答案是:(水)。有的学生答成是:(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但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不给分。)'y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教师的教育方式过于死板?还是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在过去的语文教育中,孩子们创造性没有得到保护,个性被课堂压抑,脱离了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反思我们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很多方向上存在着偏差。9
一、语文需要根植中华文化{?]
我们的语文课过去老在阅读和作文上兜圈子,这不能说“错”,但不全面。语文还担负着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不是靠血缘、宗教聚集的,它主要是靠文化凝聚的民族。不懂得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对中华民族产生深挚的情感。可是翻翻我们50年来的课本,只有一个很短暂的时期注意到这一点。那是1955年至1957年间中小学教改,学习苏联(俄罗斯文学史只有300年,但当时苏联政府很重视),把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两门。初中文学课本选录古今文学名篇,高中则按照文学史的顺序选讲中国历代名著,按这种教材施教,从高中毕业后基本上对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了初步、但较为完整的认识。可是从19-57年夏秋,受政-治 运 动的影响,废掉了这一套课本,改回称“语文”,语文课中选了大量的当时的报刊社论和政-治 文 献;1960年稍有调整,十 年 浩 劫中又跌入深渊。后来语文多次调整,但19-57年落下的病根并未根除。
看看我们的教材,基本上以语言学的路数和体系编写;听听我们的课,基本上以语言学的“招数”分析文学作品;翻翻我们试卷,基本上以大学语言学系的标准和方法来编拟试题。自建国以来,语言学界和语言学家对语文教育的干预远远超过文学界和文学家的干预。近百年来,中国总体的社会思潮就是“一切要致用”、“一切要实用”。建国前是民族救亡图存之“用”、军事政 治 斗 争之“用”,建国后,是经济建设、富民强国、阶-级-政-治-斗争之“用”。一切能立竿见影用于上述目标的部门、学科才能得到大发展,而远离上述致用目标的部门和学科,则不能得到发展,或抑制其发展,或令其“异变”成纯粹致用的部门、学科。这就使得中华文化相对于语言科学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其实,一切语言(言语)教学,离了“文学化”的教学方法,简直寸步难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能体现语言价值和语言真谛的,是文学;最能负载语言价值与语言真谛的,还是文学。即使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来讲,枯燥的说教是令人生厌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方能震撼人心。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缺憾在于,不是以审美的眼光选那种真正能够陶冶人的精神和性情的以艺术取胜的篇章,而更多的是用“致用化”(尤其致现实政治之用)的眼光筛选过的、剪裁过的文学作品。要让这些作品承载了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有点勉为其难。
二、我们的德育教育;f
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德育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语文作为小学课时最多的课程,德育教育分担的比重最大,多数语文老师还兼任班主任的工作。语文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阵地,作用毋庸质疑。
德育教育是直接受大环境影响的。鉴于前苏联在80年代削弱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后果,我们要把包括思想 政 治教育在内的德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长期搞下去,同时也要推进德育教育的改革。.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层面的冲击特别猛烈,用老版本的道德教育素材就给人一种尊孔读经的感觉。当然不是这些内容不好,而是缺乏现实说服力。特别是哪些推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的事例,在今天失去了普遍感染力。一方面,此类事迹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典型,我们不能时时看到;即使看到了,这些道德“高人”在现实中往往被冠以“傻冒”、“虚伪”之类的帽子,和商业包装出来的明星、偶像的效应没法比。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在家里父母教的是另一套,社会现象也和学校里的不同,自己又没有坚定的道德理念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就只能倒过头来怀疑学校教育。如果强行造成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格局,学生需要说一套做一套来适应此种环境,会使虚伪在他们中间弥漫开来。
遇到钱财、美色的诱惑,主人公几度心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后选择了品德高尚的结果——再经典不过的思想教育案例,过去几十年的小说、电影、电视中本案例重复了无数次。但是今天我们需要对本案例进行更深入的思索:如果某些事情总是逼迫人进行思想斗争,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思想斗争的结果总是使高尚者吃亏,势利者得实惠,这样的-制-度合理吗?
三、精读与泛读u
在阅读上,语文教材着重点在“精读”上,一篇内容很简单的文章要讲好几课,一两个字词会分析一大段,到头来学生分析文章还是靠背诵课本上已有的结论,拿一篇陌生的文章就“分析”得一塌糊涂;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到处找材料让学生“泛读”,又一度造成补课、推销盗版教辅资料泛滥、学生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配合教科书编选的语文自读课本是专门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它上面一般有30篇左右的泛读文章,但是对于学生们巨大的阅读需求来说就偏少了。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往往容易培养出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这样的家庭更重视给孩子订阅杂志,购买课外书籍。而家境较贫穷的孩子,由于读不到足够的文字,即使有强烈的求知欲,也难以达到很高语文素养。那么,我们是否能给所有的孩子都创造更丰富、更积极的阅读条件呢?
四、理解分析与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吟诗也会吟”。在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中,诗句是背诵的主要内容,吟语是阅读的主要方式。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诗歌,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吟诵,是古代文人感悟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景。自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科学的理论”引入到中国的语文教育之中。这些“科学的理论”有西方的词汇学、语法学、写作学、文艺理论学、阅读学等等,这对中国的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吟诵,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的积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吟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了。现在每学期的语文课只选入3-5篇古诗,怎么够学生掌握汉语的语感?当然,“理法”的分析也不可偏废,它需要和古诗文的吟诵更好地结合起来。%S]9U
五、庄严沉重与雍容、幽默I
社论、领袖的报告、伟人的故事、直接阐释时政观点和政策的文章,太多地充斥于我们的语文教材之中。相反,幽默的、谐趣的、亲和于人的文章,你能从小学的12册语文教材中找出几篇?其实,中国的文章中有许多是循循善诱、诙谐有趣、和言悦色的,诸子百家中有许多寓理于诙谐幽默、于日常情事之中的妙文。从古代的《笑林广记》到鲁迅的《理水》,从老舍《老张的哲学》到钱钟书的《围城》,从王蒙《坚硬的稀粥》到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多少文章大家展示了汉语语言的精辟和幽默感!可课本不喜欢收此类文章。
对语文教材中课文的解读和阐释也太庄重、太沉重。我们总是优先解读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的部分,对其诙谐幽默成分,我们从轻淡然处理。加上我们国家教师自古庄严古板有余、师道尊严意识根深蒂固的传统,师生们怎敢潇洒、怎敢诙谐!语文课怎敢“散开怀抱”、怎敢让孩子的心灵飞翔!
作文过于偏重议论文,而且往往要求以政论文的口气对某些小事“以小见大”、无限上纲,学生还没动笔,孰是孰非早有定论,允许写的仅限于这种定论的颂辞。作文教学如此搞下来,学生擅长写的文章类似于当年的“大 字 报”,写新闻报道以废话居多,写科研报告没有系统性,写小说没有想象力。优秀作文期刊和书籍如今铺天盖地,真正纵情挥洒、谐趣为胜的作文又有几篇?我们的孩子把写文章看成是正襟危坐的、百般庄重的事情,写文章关乎国运民生,玩笑不得。所以孩子们拿起笔作文时,便不自觉地“沉重”起来了。
六、语文课程与流行文化的交锋[
我们把语文课本印刷得很精美,由老师来耐心讲解,可是孩子不爱看,不爱听;电视、电影、歌曲却能把他们一下子都吸引过去。即使用上电化教学手段,用上最先进的课件,直接吸引力也比不过流行的文化产品。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她。如果非要在这段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大话西游》中的自白能被无数的年轻人传诵,也被在各种语境下套用。有学生在写环境保护的文章中写道:“曾经有一片绿色的森林摆在我的面前„„” 有学生在写体育比赛的文章中写道:“曾经有一次射门得分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还有很多例子。
是什么使得孩子们对流行文化不厌其烦地追逐、模仿,胜过了他们的学校课程?如果我们把两者对立起来,流行文化更能占风头。流行文化是花果枝叶,浮浅却鲜活;学校课程是主干根本,深厚却平实。流行文化要经过长时间才能积淀成文化的主干根本。《水浒传》,不就是明代的武侠小说么?柳永苏轼的词,不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么?京剧“霸王别姬”,不就是放在舞台上演的动作电影么?既然我们能把几百年、上千年前的流行文化奉为经典,为何不能容纳今天的流行文化呢?
&Ei
必须看到,把学校教育和流行文化摆在平等的位置竞争是不现实、不合理的。流行文化本身就是追逐时尚,倡导享受的产物,并通过商业运作而成功的,对于孩子有天然的磁力;学校教育则致力于被教育者的长远发展,不仅仅传授知识,还滋润着人的内在涵养。学校教育是一日三餐,不管好不好吃,都在提供关键性的营养;流行文化是零食,虽然好吃,但是营养不全面。零食吃得再多,不吃正餐也会坏身体。对于语文课程和流行文化的交锋,强制或放任的态度都不足取,我们需要一定限度的宽容,一定程度的干预,让学生吸收两者中的精华成分,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一、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有哪些?
答:
1、教育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教育反思通常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
2、教育反思的内容有以下五点:(1)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就是记得意之处,记课堂上感觉特好的成功点,包括: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镜头”,如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点;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处理;教育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教学方法的革新;学法指导的技巧等。
(2)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就是记失误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可以是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的问题。(3)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记录学生的见解。常言道,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在闪烁,不仅对其他学生有启发,对我们教师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精彩回答、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都是丰富、可贵的课程资源,也都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4)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教师一时都难以解答。这些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补救措施。
(5)课后重写“教学设计”。课后,应回顾一节课的全部进程,思考本节课探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学法上有何创新;启发学生思维有何新招;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与分散是否得当;课堂训练设置是否有层次感、有梯度;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知识点是否通过迁移训练得到强化等。再次梳理之后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本节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二.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
1、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教育案例具有的特征是:(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三.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1、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2、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4、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5、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6、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7、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①、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②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③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四、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为帮助教师更清晰地把握和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案例以供大家学习、借鉴和应用,现将教育案例的主要类别归纳如下:(1)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2)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3)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4)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五、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1、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2、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3、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4、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
②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总结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
③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严格的实验研究要设置干预变量,即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但由于学校研究者缺乏有关真实实验研究的常识与技术;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然化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变量的控制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寻求普遍性的理论原则。尽管一些打着“教育实验”旗号的这种研究引起学者们对“什么是教育实验”的争论,但他们确确实实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推动着教育改革的前进。
5、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六、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答:教学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课堂观摩、专家会诊、行动研究、教学后记、案例研究。、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师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我在教完《争吵》第二课时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教案,比如:把“反复读父亲的话,体会话的意思。”修改为“‘我’从父亲的话中领悟到了什么?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不仅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还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了教育效果。、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后主动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学生的反映,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由此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坚持数年,教师定会达到源头活水的境地。
例如教完《女娲补天》后我就反思:本来准备本堂课将课文学完,但没有预计到同学们的回答会那么积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没有学完,但我觉得,同学们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收获。
3、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后,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
再例如《检阅》教学后记:教完《检阅》一课后,感触颇多,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其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当我让学生模拟情境劝说“博莱克”不要参加检阅或把他放在中间或最后,以体验博莱克的心情时,那些“博莱克”们的话语令我意想不到:“不行,我就要参加!”“我就要排在前面的最外边面,这样人家能看到我。”“要让我排在队伍中间或最后,除非我脑子进水了!”学生们为什么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要参加而且要排在第一排呢?真正的博莱克真的会怎样要求吗?面对如些多的“博莱克”,我不敢轻易评判了。那为什么会如些一致呢?是受课文内容的影响?课文中的博莱克受到了大家的夸赞,这种荣耀谁不想享受;抑或是孩子们的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王子、公主脾性,我还不得而知……其二,在延伸理解时,我提出“假如博莱克自己提出不想参加这次检阅时,你们同意吗?”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不同意!当问及为什么时,他们才支吾上了。“因为他也是儿童队员呀!”成了此时的唯一解释。在孩子们的眼中,给予了参加的权利已经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哪能拒绝呢。看来,对一个截肢的残疾人体验很不够,他们根本不能想象为此要付出的艰辛与困苦。尊重了每一个人的权利是一份关爱,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份莫大的关怀。这,孩子们可能难懂了。其三,“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句话很幼小时就被深深地烙入我们的脑海。《检阅》中的儿童队员作出了让残疾的博莱克参加并放在前排的决定,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啧啧赞叹,就是重视了对个人的人格的尊重和关怀。把这份尊重和关怀置于集体利益之上,这是难能可贵的。就是这种可贵震憾着我们的心灵,甚至会让我们反思——有无不顾生命的尊重榨取考分为自己抑或是所在的集体贴金了呢?
同时,我又有了一个相反的思索方向:芬兰等西方国家关注个人甚于集体荣誉吗?不是的,起码是少之又少的,哪怕从“检阅”来看。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这种行为就成了一件平常事了,不用出现文中“雅雀无声”的棘手一幕,也不会有观众如潮的好评。你看其中一个队员的话:“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读着这一句,我总觉得不是滋味,一咱用博莱克来为集体贴金的行为昭然若揭。我不知道博莱克个人后来是自愿的还是无奈地服众集体的决定的,如果是后者,那队员们的这一高尚行为岂不成了小人之龌龊。我搞不懂其上的困惑,也道不明自己思索的方向……
七、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 教学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 反思 = 成长”。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1、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有些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 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 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 或许,教师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L.斯腾豪斯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状况不仅阻碍新课程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3、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亦永无止境。这种不懈追求的本质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不断探索、超越和创新,它离不开教学反思。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也使得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因此,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当前尤其重要。
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因此,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善于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学灵感和教学驾驭能力。
八.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在本教学片断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遇到质疑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学生对问题产生解决的欲望时,及时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突破点,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
九.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答:为什么要采取表扬奖励的方式呢?我是这样反思的,首先因为表扬能立竿见影,不然,若是一顿批评,恐怕他不会接受,那就不好办了。其次,表扬能让他兴奋起来,从而配合老师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不然,如果马上就公开批评他,会让他心里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对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从这里可以说明一点,欲批评先表扬,不失为解除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若故意给某人确定一项品德特征,并明确告诉本人后,就容易导致本人产生与心理学家确定的特征相一致的行为。心理学家称此现象为“贴标签效应”,换而言之,相当于“赏识教育”。作为教师,决不能吝惜自己的赞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大力表扬。对学习进步大或表现好的学生要公开表扬,对学习困难或有小毛病小进步的学生也要公开表扬。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使其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宽容,最能引发起学生心中的愧疚感,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下意识地改掉自己的毛病。因此,宽容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形式,带着爱心与宽容心走向学生心中的教师,必将成为最成功的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与两朵玫瑰花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同胞走出去。——哈佛大学门口的对联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现已闻名世界。在他当校长的时候,校园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学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他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个真正的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一位教师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像出什么样子的故事?结果或许会出乎你的意料:几百名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共财物,不能采摘花草树木,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种种处罚…… 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的全过程,让出题老师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感慨。他说:“我们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玫瑰都已凋谢了。” 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不,可以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长在爱的荒漠。
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三年级语文《荷花》教育反思
以“荷花”入文,应该说古今诗歌散文中是非常多的,爱“莲”之人多如牛毛。关于“荷花”的文章也有好几篇。比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二下)、《荷花》(三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下)。文人爱莲,世人也爱莲。而叶圣陶的《荷花》应该说是名篇了,短短三百余字,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荷花之美。叶先生的荷花既不是“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冷战。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也不是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是给人一种独特的陶醉。《荷花》应该说是传统篇目,我们小的时候就学过,而这篇文章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不是前三段的,而是“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想到这里,我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学生学习这课,这一段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永恒?我又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段在我的头脑中留下这么年没有忘记?思考之中,我感觉到这是因为“陶醉”会让人终身难忘。何为陶醉?词典中说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感受之中就是陶醉。叶先生的确沉浸在荷花之中了,否则写不出这么美的文章。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如何让他们也陶醉呢?记得教我的老师是这样做的:大声读,反复读,人人都能够高声背诵。老师弹着琴,让我们轻声背,反复练,并且参加学校朗诵比赛。看来,我以前的语文老师是花了代价的,从内心上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让美文走进了我的世界。现在看到荷花,我还会吟诵,因为童年的记忆没有消失。
今天,也应该让学生这样享受式的读,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