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赖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D)A.多党合作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30多年的实践证明,(D)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A.独立自主 B.党的建设 C.政治体制改革 D.改革开放
4.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B)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 C.不称霸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5.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B)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 C.不称霸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6.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A)A.发展问题 B.和平问题 C.改革问题 D.环境问题
7.我国的国体是(C)。
A.社会主义制度 B.马克思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宏观调控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所有制基础不同 D.市场机制不同
9.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A)
A.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第 1
页,共 14 页)
B.全民民主
C.对无产阶级实行民主,对其他阶级实行行政 D.阶级斗争
10.实现(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A.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B.祖国完全统一 C.四个现代化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C)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B)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香港和澳门问题
1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B)。A.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 C.两种制度 D.高度自治
14.(C)是当今时代的主题。A.战争与和平B.互利共赢
C.和平与发展 D.经济全球化
1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A)
A.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B.全民民主
C.对无产阶级实行民主,对其他阶级实行行政 D.阶级斗争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D)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B)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D.依法治国
18.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
第 2
页,共 14 页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合作共赢
C.反对霸权主义 D.互惠互利
19.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C)的生态文明理念。A.服从自然、敬畏自然 B.征服自然、开发自然
C.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D.珍惜自然、爱护自然
20.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A.阶级斗争 B.发展生产力 C.改革 D.物质利益原则
2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C.和平友好,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
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2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A),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市场体制改革为根本 C.以政府为主体 D.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
23.2013年9月7日,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绿水青山就是(D)”。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生态文明
C.可持续发展 D.金山银山
2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D)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B)A.无需借鉴外国经验
B.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 C.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第 3
页,共 14 页
D.可以照搬外国经验
26.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A)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统一战线
2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B)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D.依法治国
28.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B)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9.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B)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 C.不称霸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30.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就会来到陕西黄陵县,植柏培土,拜遏先祖。2000年4月4日,千余名来自海内外的公祭人员代表与5万余名当地群众一起参加了庚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这一活动属(C)A.宗教活动 B.政治活动 C.文化活动 D.经济活动
31.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B)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 C.不称霸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3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D)
A.领土争端
B.民族矛盾
C.宗教纷争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3.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C)
第 4
页,共 14 页
A.宏观调控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所有制基础不同 D.市场机制不同
35.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C)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6.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B)A.1979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37.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A)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统一战线
3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B)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D.依法治国
39.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C)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0.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台湾事实上的主权地位
4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A)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A.市场 B.政府 C.资金 D.技术
4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B)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马克思主义
4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B)
第 5
页,共 14 页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D.依法治国
4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B)A.无需借鉴外国经验
B.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 文明成果 C.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D.可以照搬外国经验
45.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B)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
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46.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台湾事实上的主权地位
4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D)A.工作监督 B.舆论监督 C.法律监督 D.民主监督
48.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B)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4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B)。
A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50.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民主集中制
B.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D.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 6
页,共 14 页
第二篇:毛概课程考试面试复习题
2014级本科班《概论》课程考试面试复习题
2016年6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请回答:
1、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哪些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自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接近7000美元。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已经成功跨越了“低收入阶段”(贫困阶段)、“下中等收入阶段”(温饱阶段),现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他说:“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现中国梦,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请回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习近平为什么要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三、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请回答:
1、邓小平说“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过去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含义?
2、邓小平如何概括社会主义本质?
四、改革开放
1978年,当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回望历史,我们由衷地感叹,这荣誉凝结着多少中国人的汗水和心血,它印证了一个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时代!30多年的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构筑了人类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历经曲折与辉煌的中国人民深深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决不能走回头路。
请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请回答:
1、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2、围绕总目标,《决定》从哪些方面勾画了未来一个时期改革的方向?
六、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宣告:“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同时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目标宏伟,重在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实现。
请回答:
1.十八大报告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要求:
2.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6月12日下午,在龙昆北路与龙华路交叉口,一名拾荒的老人在推着自行车过马路时,车上的杂物掉了下来,正在附近执勤的羊统亮立刻上前帮忙,麻利地将地上杂物放回车上并固定好。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于是他帮着老人将车推到马路对面,将老人扶上车后他才返回工作岗位。“看到困难群众伸手帮一把是应该的,得到那么多市民点赞我有点不好意思。”羊统亮腼腆地说。海口交警帮助拾荒者已经不是首次了。去年12月23日,海口交警支队龙华大队二中队的协警秦秋安帮助拾荒老人提废品过马路的暖心照片被网友疯传,市民点赞称之为“最美交警”。此次羊统亮同样帮助拾荒老人,再一次传播了正能量。请回答:从海口协警热心帮拾荒老人收拾掉落杂物的案例出发,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八、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请回答:
1.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2.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九、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质,它不仅是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还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不仅是一种内有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诚信是公民做人的最基本准则,也是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当今社会,随着交换关系的日趋复杂,市场主体对诚信的需要也日趋强烈,不仅经济活动需要诚信,而且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一切社会领域都需要诚信。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常常看到一些令人咤异和震惊的新闻,从假烟、假酒、假文凭,到假账、假证、假报告;从关系百姓的毒米、毒酒、毒奶粉,到基金黑幕、股市造假、证券骗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造假的人最终受到社会唾骂,法律的严惩。
请回答: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缺失而引发的后果的认识?
2、对大学生如何进行诚信教育?
十、精神支柱
有人说,人活着就得有精神,没有精神,活着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活着无异于行尸走兽,甚至连被人豢养的猪狗都不如。所以,没有精神的生命是只能够呼吸的机器,是只懂得咀嚼的劣等动物。人一旦有了精神,不仅让自己有生命的活着,而且还能够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快乐。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党的理论传播者方永刚;科学泰斗钱伟长“雷锋传人”郭明义,舟曲之子王伟,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 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请回答:
1、你对精神支柱的理解?
2、结合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应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支柱?
十一、建设美丽中国
近年来的两会舆论场中,如果找一个与中国国土上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个话题非“环保”莫属。过去的一年,“APEC蓝”一词因承载中国民众对清新空气的期待而远播四海,而今年春节期间,大江南北数十城市的PM2.5爆表,让“春节霾”成为舆论争议话题。如何驱散雾霾,留住蓝天?这是近年来,民众对于全国两会环保议题的最现实关切。其实,除了大气污染,去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近六成地下水水质差,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也写入党章。但是,在应接不暇的环境污染数据曝光之后,中国的“美丽”愿景该如何变成现实?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请回答:
1、什么是生态文明?
2、结合材料谈谈,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该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十二、经济发展新常态
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请回答:(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是什么?(2)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十三、建设文化强国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理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请回答:
1、什么是文化强国?
2、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十四、把大众“创业潮”调动起来
近年来,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毕业人数增加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近年两会上,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近日,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经济转型的“创新潮”,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时代洪流。
请回答:
1、如何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
2、大学生应该怎样增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十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在中央全会上第一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体现了对法治的高度重视。会议指出,在中国这个拥有13忆人口,情况极其复杂的大国建设法治,更需要有自上而下将强统一的领导,要有统一的意志,坚决果断一体推行。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会议结束后,微博上的各种评论满是对法治进步的热望:“想要法治的果实,就要给它阳光雨露”“期待法治进入与人民互动的2.0时代”“法治不仅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它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于百姓福祉”„„
提问:(1)如何理解“法治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
(2)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十六、九二共识 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领导人蔡英文发表就职演说,其中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刻意回避,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之后,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就当前两岸关系发表谈话,指出当前台海局势趋于复杂严峻,两岸同胞应高度关注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还以严厉措辞回应了蔡英文的总统就职演说,指出演说“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要求蔡英文“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请回答:
1、当前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九二共识”指什么?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国务院对台办公室发言人说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的就职演说“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你认为未来的台海关系将走向何方?
十七、坚持“四个全面”
2014年年底,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本届政其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四个全面”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有着很强的学理支持和经验支撑。理解“四个全面”,是读懂中国故事,读懂中国复兴的重要窗口。请回答:
1、“四个全面”的内涵及内在逻辑关系?
2、为什么说理解“四个全面”,是读懂中国复兴的重要窗口?
十八、开展“两学一做”活动
2016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安排,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方案中,明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既要区分层次,又要突出正常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请思考回答:
1、开展“两学一做”活动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2、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十九、关于“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请回答:
1、什么是“一带一路”?其核心是什么?
2、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应秉持的原则是什么?
二十、参加志愿者活动
1、请谈一谈你对志愿活动的认识?
2、参加本学期的志愿者活动,对培养你的“创新精神和岗位胜任力与领导力”有何帮助?
二十一、参加实践活动
1、在本学期的读书活动中,你精读了哪本书?谈谈这本书的大概内容,看了这本书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2、你们认为自己在本学期的实践活动中(如读书活动、社会调研)的收获是什么?对你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二十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明确政治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的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请回答: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十三、驱动创新
2013年9月30日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作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请回答:如何理解创新驱动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十四、人才队伍建设 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总书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实践创新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请回答:如何理解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二十五、魏则西事件
2016年4月1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岁学生魏则西因滑膜肉瘤病逝。他去世前在知乎网站撰写治疗经过时称,在百度上搜索出武警某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随后在该医院治疗后致病情耽误。此后了解到,该技术在美国已被淘汰。请回答:
1、谈谈你对魏则西事件的看法?
2、从魏则西事件出发谈谈医改.13
二十六、供给侧改革
2015年和2016年,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请回答:
1、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2、供给侧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二十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于2004年11月18日在北京静静地合上了双眼,临终时还在说:“我这一辈子吃人民的饭,办人民的事,是人民的儿子;做过错事,没做过坏事;基本上在说实话,办实事;虽一生坎坷,却始终心境平和„„”只有 一生为民,无愧于人的老人才能像周惠这样安详、恬淡地离开这个世界。如今,一些为官者只喜欢给上级领导展示自己的“政绩”,唯领导的命令去做,却很难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周惠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作风给当今的为官者哪些启示?你如何理解“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
第三篇:毛概期末考试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3、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5、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6、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关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1、20实际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遵义会议以后,1945年党的十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喝发展
1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1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16、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7、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为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20、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过长期思考,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州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他指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2、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文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4、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25、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事求是,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我们去研究。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
26、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27、近代中国的国情: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断侵略,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帝国主义强烈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之一国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民主义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8、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起了一个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29、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1948年,他在《在晋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注意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综合;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仍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 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早资产阶级手中。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他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组中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他是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他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特别是他开始走上革命舞台时,接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他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3、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重要标志。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政体,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35、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共产主义理想
36、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③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3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正确的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3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3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0、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描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4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2、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路线。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4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4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社会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第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领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47、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8、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四篇:毛概复习题
期末复习题
1、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人民群众紧密地相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2、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说,新型工业化要达到五个目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净化环境、提高人力资本。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有哪些?
答:第一,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第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5、首次提出两岸“三通”的是()答:通邮、通商、通航
6、当今时代的主题即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答:和平与发展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答:民族区域自治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民主党派是()
答:参政党
10、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答: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协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答:改善民生为重点。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
答: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心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14、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5、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其中处于核心和精神支柱的是()答:理想
1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答: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
答:坚持以人为本
18、和平共处五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答:主权平等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答:一方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 1 页(共 5 页)
20、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是在()答:十二大
21、我国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答: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2、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
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以下保证()
答: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4、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
答 :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几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根本原则是()
答:(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二)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6、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答:法制建设。
27、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要求的核心是()答:有法必依是核心。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答: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29、第一次深刻简述了依法治国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方略的会议是()答:党的十五大
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答:坚持改革开放
31、民主集中制是()
答: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3、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是()
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3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答:经济建设。
35、综合国力竞争包括()
答:政治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外交实力和军事实力。
36、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坚持党的领导,是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保证的,党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建立起来的领导地位和威信,靠的就是我党能够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的改进领导方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党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复杂,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第 2 页(共 5 页)
37、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答:中国内政问题
38、“一纲四目”的“一纲”是指()
答:台湾必须回归祖国统一。
39、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五位一体”的内容()
答: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40、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41、始终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答:农民问题
42、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新秩序是()
答: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4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答: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答:爱国主义
46、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内容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答:坚持改革开放。
4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答: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49、“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答: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
度。
5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答:坚持以人为本。
51、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答: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
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答: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54、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答:“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5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是()
答:第一,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第三,是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答: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57、我国的分配制度是()答:按劳分配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答: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59、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
答: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第 3 页(共 5 页)
澳门同胞各种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他们可以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
6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答: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2、无论是对待民族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要坚持的方针是()
答: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63、当今时代的主题即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答:和平与发展
64.社会主义“四有”中,其中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答: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
6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答:历史和人民的选择。66、我国的政体是()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7、“四个尊重”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答:尊重劳动
68、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答:爱国主义
7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答: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71、新时期我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答: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7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
答:公有制经济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7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答: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7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及其相互关系()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75.对于台湾问题正确的立场是()。
第 4 页(共 5 页)
答: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武器。并对台湾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以却保领土完整。
7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是()。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77、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答:“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78、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是()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一边倒”。7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答:人才竞争
80.依法治国的含义
答: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8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答: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少数民族享有高度的自主权。82.公平正义的含义
答: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83.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84“一纲四目”,其中“一纲”指的是?()答:台湾必须归回祖国统一。
8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如下:
(1)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4)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5)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8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答:根本上说是由他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87.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相比有何特点?
答:我国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体如下特征:第一,在我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
第 5 页(共 5 页)的显著特征。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9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答:就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9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宪答:所有制基础不同。
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99.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律的平等地位。
答:有法必依
8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100.“一国两制”的前提是(答: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答:台湾必须归回祖国统一 89.“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问题提出来的。
答:台湾问题
90.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答:内政问题
9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2.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
答: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93.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答:发展
94.中国共产党的为一宗旨是()。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答:依法治国。
9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 6 页(共 5 页)))
第五篇:毛概复习题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经过30年改革,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
1、能源消耗过高,资源效率低下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的稀缺资源极不经济地被耗费。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
3、重化工业发展,就业难度加大
失地农民”有相当数量的增加,这对于缩小城乡和贫富差别、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自主创新、改善民生、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素,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为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怎么解决: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
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导、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广制度,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抓好地膜覆盖、种子工程、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村沼气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采取其他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大学生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可以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也可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我们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
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新农村建设中所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因此,毕业后“落户”农村,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到农村基层服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农村缺乏人才的问题。大学生“落户”农村,既可有效解决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流动,改善农村人才奇缺的现状,带动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可使我们有了用武之地,实现人身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过度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充分证明,物质文明建设,不仅同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且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