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课改心得(范文)
我们的课改——敢问路在何方
9月的大连海鲜刚刚上市,出于好奇的我品尝了一些。第二天肠胃就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于是我就想,这次的培训似乎和这次短暂的尝试有些相似。课程改革确实使大连的几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提升了许多。那么他们的教学模式能否直接复制到我们的学校呢?不假思索的复制是否会引起学校的肠胃不适呢?所以我要谈的就是:我们的课改——敢问路在何方。
众所周知,从之前的北京四中、北京101中学到人大附中,再从黄岗神话到现在的河北衡水中学,一个个所谓的超级中学逐渐映入大家的眼中,这些中学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盛产高考状元和高分。于是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就成了各个学校争相研究的课题。而教学成绩是由学生的考试分数或高考分数来体现的。也就是说与其研究让教师如何教倒不如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因为好学生从来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我们都说教无定法,可是教一定要得法。因为学生的学法取决于教师的教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课改的设计:
一、不要因噎废食、不要因为假想会出现的问题而放弃,问题在实行的过程中会逐步解决。
08年到14年课改在新疆也有6年了,相比大连来说我们的改变小了一些,我们的创意太过保守。这次培训的确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的灵感。在更大程度上坚定了我们的决心!课改最核心的思想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改之前最有必要的工作就是扭转教师的观念。我们要在最大的程度上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就成了我们在课改道路上的第一个绊脚石,当然也是最大的一块。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小鸡吃米带给我们的启发
众所周知小鸡最爱的食物是大米,如果我们用手抓住它,把它放进米缸,用手指按住它的头,试问小鸡还会吃米吗?她只会奋力挣扎、拼命抬头、拒绝吃米。这时如果我们将手放开呢?它会哆嗦一下身体,张张翅膀,然后愉快的进食。虽然它会到处乱跑,但这并不妨碍它汲取米粒。这就是课改前后我们的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他们所吸收的知识有可能会更多。我们在讲新课时、在讲习题时,不妨让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讲解。遇到难点不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后叫代表发言,学生之间可以补充、可以反驳、也可以提出疑问、更可以答疑和争辩。也许有老师会认为这样的课堂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吗?是的,前期可能不行,后期会带给我们惊喜。这也是我在第二点需要讲的。
2、轻教学进度、重学习能力的提升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给他一条鱼不如教他捕鱼的方法,不如授人与欲,不如激发他学习的欲望,不如授人与娱,不如让他欢快的毫无戒备的进入学习状态。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是教出来的,当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没人可以教他了,这时比拼的就是个人学习的能力和状态。这也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和普通科学家的区别。我们现在的教师总是纠结于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并且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课讲完了,任务就完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从这一点上说,你讲完课了,学生没接受,那教学任务不也没完成吗。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要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体现。也许在前期我们会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比如学生不配合、学生不参与、学生表达不清楚等等。其实学生学习不主动,并不是课改之后才有的,老式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以前是教师讲、学生听,谁学谁没学,你根本看不出来。而新课堂更注重学生活动,他能让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来。所谓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就是新课堂最大的好处。老课堂是眼不见心静,新课堂注重暴露、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也许在前期我们会比较困难、会举步维艰,但将来一定会后来居上。高考三年一盘棋,高三面临高考、高二为了高考、高一准备高考。那就让我们的准备更充分些吧!
3、改变教学模式、让更多的毕业生先怀念课堂再想念恩师。
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已经毕业的学生会回来看望我们。那么有多少学生会在看我们的同时还会上我们的课呢?有经常怀念高中课堂的毕业生吗?几乎没有或者很少。这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没有让他们心向往之。我们的课堂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新课改理念下的小组授课模式是这样的:全班学生每6——8人为一组,组内学生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尽量平均。每组要有组织建设、小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人有事做。要有目标、公约、组名、组徽、口号等。分完后要让任课教师知道,便于课堂讨论。很多老师教不会的问题,在组内学生之间可以教会。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模式,具体的情况还要因人而异。
二、优秀的人总会有一个特长而异于常人。
三百多分的学生可以被211和985院校录取,五百分左右的学生可以上北大或清华。大连的普通高中又一次震撼了我。在参观了几所普通高中后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许多所学校都有一支本校的男子舞蹈队。经过介绍我才明白,各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都会特招一些有特殊才艺的学生,而非常专业的会跳舞的男生更是稀缺。所以只要上了一本线就有可能被北大或清华录取。而其他有名的一本院校门槛更低,只要够一本线的65%就可以录取。大连普通高中的理念非常清晰,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一所高中学校的男子舞蹈队非常的专业,在各大赛事上屡获大奖。成了各所高校争相录取的对象。所以培养一个特长,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然培养学生的特长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多的是家长的因素。
三、没有完美的教学模式。
没有哪种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就课改的现阶段而言,这种启发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可能更适合培养学生的能力。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与当下的社会现状紧密联系,社会在变、思想在变、观念在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当然开创一个适应当前环境的授课模式不是常人都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做不到,那就让我们做一个好的领悟者和实践者吧。
第二篇:课改心得
课改心得--以新的教育理念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内容提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
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好范文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好范文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
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
④《将教学法贯穿于高师声乐课教学中》韦千里著·《艺术探索》1998年第一期。
2、感谢吴远雄、于漫、陈玉丹、李娜、伍时旺等同志提供课改成果中的一些情况。
第三篇:课改心得
课改心得体会
在我们的课改教学中,我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探索。前几年我任教的学校也让我们去了其他学校学习了新课改的一些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课改的一些要求。除此之外,我们也参加了几次关于课改的培训,也慢慢的懂得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现在让我来谈谈对课改的心得。
一、起初对课改的认识
1、最初对课改没有什么了解,只知道最普通的传统教学法,最多就让学生做一些游戏,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后来第一次去了荔波水尧学习了新课改,让我大开眼见,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做学生的引路人,一切由学生发言,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2、每个班都分为六个小组,有的组八个人,有的组六个人。每个组都有一个分管任务的小组长。每堂课前都有歌声,缓和一下气氛。
二、现在对课改的了解
1、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现在的学习,加上这几年的不断摸索,现在让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识。以前对课改的了解,知道了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评价、合作练习。现在通过铜都专家的指导,让我懂得了课改中五步环节。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学案整理和达标测评。一查二查三查,三次学情调查。
2、每个班的小组建设中,应该如何打磨,怎么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管理学生,互相互助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三、对课改亲身体验
1、以前对课改的了解和这次的学习,在课改中也有一定进步,在课改中也有做得好的方面,那是相对以前自己的教学而言。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有歌声,也让学生做一些热身活动,边唱边跳,让学生不怕老师,让学生不拘束,没有压力。让学生在一种快乐而活跃的气氛中学生。
2、在课改中,自己也存在一些困惑,有时候学生评价问题,提出的问题多了,时间往往不够,让一些小组得不到展示,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也探讨过,一节课展示三组,留三组下次课展示。这也是一个办法,有时候觉得时间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评价问题,质疑问题,这让我头疼。我很多时候在想,是不是导学案的设置有问题?以后还得多多努力,多多思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改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教师:吴霞 2015.12.24
第四篇:课改心得
新课改心得体会
我校作为宜州市第二批课改学校,我一直参加课改工作,见证着课改的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现将我的综合科在课改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新课改后,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过去,教师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为综合科课堂中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带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综合科知识,形成概念体系。走进课堂,不难发现,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新课程的到来,综合科教学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否认了教师这种定位,使教师清醒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综合科的教与学必然要产生新的变革。综合科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在《综合科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标准》强调“教师要让学生装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学以致用,指导学习和生活。”在《综合科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标准》强调“综合科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实例使综合科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
二、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综合科就在自己身边,综合科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综合科的兴趣。
2、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综合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结合实例,运用生活,产生疑惑,指导生活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综合科的兴趣。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4、课堂改革要想取得成功,让教师转变思想是首要任务。学校为了最迅捷最有效地让教师感受课改的魅力和收获,对教师培训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校多次组织老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宜州市二中、宜州市怀远中学等地参观交流,学习各个学校先进的教改理念和方法。
当教师的观念转变之后,学校便利用格式化的程序净化人心,让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建构适合学情、适合教情、适合课情的课堂模式。
首先抓好“备”这一环节。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课前的备课至关重要,包括备教材、备教参、备资料、备习题、备学情。编写导学案要求导学目标要紧扣课标,要求明确,层次分明,让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自学内容要紧扣课标,抓住教材要点,将自学内容问题化、层次化(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尽可能避免直接在文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浅入深,让学生易于自主学习;自学题目选题要立足课本,瞄准重难点,有针对性、代表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制题目,易于学生自学拓展,归纳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要注意控制题量和难度(80%以上学生能当堂完成掌握);达标测评要精挑细选,要有全面性(内容与新知识较好的对应,突出重点、难点、考点)、差异性(有基础题、能力题、扩展题,难度与学情相匹配),80%以上学生能当堂完成(题量与训练时间相匹配),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方向。其次落实“自学”“展示”各个环节。
自学是展示的基础,是展示成败的关键。一般地说,自学交流课基本步骤和方法是:
第一步,认真通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找出知识点(基本概念、原理、公式、规律性知识和方法等)和疑难点,并在书上做好标记或批注;
第二步,重温相关知识,利用工具书、参考书扫除学习障碍;
第三步,独立做老师布置的自主学习训练题,检查自己阅读教材时的理解程度;
第四步,结合做练习情况,带着问题再读一遍教材,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重点阅读,以期对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对自学取得的成果(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易错点、易忽略点、易混淆知识点、一题多解等)和不懂的问题做好笔记。
第五步,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能完成学习目标60%左右的内容(基础好的同学能完成80%左右的内容,基础稍差的学生能独立完成50%左右的内容);并用双色笔做好规律性知识和方法、关键点、易错点,一题多解等自学笔记。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作用是巡回指导、点拔,而不是讲解(个别问题在学生个人和小组范围内点拔解决,共性疑难问题可在班级范围集中点拔解决),帮助学生渡过自学难关。
最后是抓好知识的落实。以往对课改的误解,认为课改就是不要成绩,实际上课改是更好地关注获得成绩的过程。①穿插巩固,各小组展示完后,教师可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中展示题目的有关规律性知识和方法、关键点、易错点等问题进行思考整理,对还没有掌握的问题或题目可跨组找同学帮助解决(也可在本组找同学帮助解决)。
②归纳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归纳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教师作适当强调补充。
③当堂测评,每堂课一定要有当堂达标测评环节。测评形式可多种多样,作业可以是口答、板演或书面作业,评价可以是自悟(学生对做错了的题目先反思,再对照答案用红笔订正,而不简单的对答案)、互评(学生交换批改,一对一的进行检查验收)、组评(学科组长检查批阅)、师评(教师对学生的当堂作业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矫正,个别问题通过师徒结对解决,共性问题可集中解决。
三、存在疑惑
1、当前,综合科教学较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过程,导致对结果评价的过度关注,把评价功能退化为仅仅是对学生分数的鉴定,这是对学习评价的扭曲。
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科学习活动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上,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增强学好综合科的信心。用综合科学习档案来评价学生学习的综合科过程,可以全程、多样、有效地促进管理目标的达成,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
2、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许多的问题存在多多,如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级的差异化问题(普通班和实验班)学校的各方面配合,没有形成合力。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课改心得
新课改的体会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就新课改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
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