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共35题共100分
一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整个通信行业在各种技术推动下继续向前发展,()成为行业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技术发展产生的变化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3分)标准答案:B
A.专业分工 B.融合 C.信息化 D.交流
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是按照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于()年4月20日成立。(3分)标准答案:C A.1998 B.1999 C.2000 D.2001
3.()年,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原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首次进入国际资本市场。(3分)标准答案:A
A.1997 B.1998 C.1999 D.2000
4.中国移动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列全球()。(3分)标准答案:A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5.中国移动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截至2006年10月,中国移动已经成为全球电信业市值排名()的企业。(3分)标准答案:A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6.集团客户是以单位名义与中国移动签署协议,订购和使用中国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在中国移动建立起集团客户关系管理的()和产业活动单位。(3分)标准答案:B A.事业单位 B.法人单位 C.企业单位 D.个体
7.未来的全业务运营阶段,中国移动的集团客户经理要向咨询师/顾问转变,重点放在标准产品的定制组合与()上。(3分)标准答案:B
A.数据业务 B.专用解决方案 C.信息化业务 D.个性服务
8.在跨省跨国集团客户最集中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成立了(),代表中国移动直接对集团客户总部进行的关系维系、业务拓展和售后服务。(3分)标准答案:C A.团客户服务中心 B.团客户服务部 C.跨省跨国集团客户服务中心 D.大客户服务中心
9.CDMA 1X和()将对移动的高端和低端客户产生冲击,集团客户又是各运营商之间争夺的焦点。(3分)标准答案:D
A.CDMA2000 B.有线电视 C.宽带 D.小灵通
10.虽然各个行业的需求都不相同,但是所有客户最关注的需求方向都是()(3分)标准答案:A A.业务类需求 B.服务类需求 C.管理类需求 D.潜在类需求
11.集团客户经理的服务标准中,对投诉回复的时间要求是跨省投诉特级()(3分)标准答案:C A.2 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12.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通信和IT技术的融合,为了满足集团客户的需求,全球主流运营商纷纷为集团客户提供()解决方案。(3分)标准答案:D
A.BT B.NTT C.DT D.ICT
13.在全球集团客户市场发展趋势中,固网运营商主推(),移动运营商则大力推动FMS,双方立足自身特点推进融合。(3分)标准答案:C
A.FMA B.FMB C.FMC D.FMD
14.新的市场形势,使中国移动做出了由“移动通信专家”到()的转型。(3分)标准答案:A A.移动信息专家 B.移动服务专家 C.移动行业专家 D.移动业务专家
15.中国电信针对集团客户市场的竞争,推出了()和“号码百事通”。(3分)标准答案:A A.商务领航 B.宽带商务 C.政务新时空 D.集团总机
二 多选题(共10题,共25分)1.我国电信市场仍将持续、稳步地发展,但增速明显趋缓,2009年电信业务收入将达到8300亿元,()是发展的主要动力。(2.5分)标准答案:A,D
A.移动 B.固话 C.传真 D.宽带
2.随着更多主体加入到监督行列之中,电信企业经营环境走向(A、B);同时,对运营商的不对称监管进一步加强。(2.5分)标准答案:A,B A.法制化 B.透明化 C.公开化 D.公平化
3.受()和的替代影响,传统固定话音业务的用户数量和业务收入增长明显趋缓,但仍是固网运营商收入的主要来源。(2.5分)标准答案:B,D
A.宽带业务 B.移动通信 C.数据业务 D.IP业务
4.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是()。(2.5分)标准答案:A,B A.正德厚生 B.臻于至善 C.厚德载物 D.自强不息
5.中国移动目前已建成一个()的通信网络。(2.5分)标准答案:A,B,C,D
A.覆盖范围广 B.通信质量高 C.业务品种丰富 D.服务水平一流
6.全球集团客户市场发展趋向于信息单元多元化――信息单元向()等领域拓展。(2.5分)标准答案:A,C A.机器 B.人 C.物品 D.设备
7.信产部为寻求行业发展平衡,加大对中国移动的监管力度,先后发文要求并大力度规范中国移动()等多项业务发展,使得我们在集团客户市场受到诸多限制,增加了中国移动积累全业务竞争能力和拓展集团客户市场的难度。(2.5分)标准答案:A,B,C,D A.有线接入 B.移动商务电话 C.移动总机 D.农信通
8.集团客户经理的职责之一就是对产品进行业务营销与市场反馈,主要包括()。(2.5分)标准答案:A,B,C,D A.对产品开发进行需求把关 B.跟踪市场动态
C.实际业务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 D.联合有独特行业资源的客户共同拓展市场
9.跨省跨国集团客户的需求体现在()各个方面。(2.5分)标准答案:A,B,C,D A.语音需求 B.信息化需求 C.信息化需求 D.行业需求
10.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用户规模和业务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长,()仍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2.5分)标准答案:A,D
A.农村市场 B.大中城市 C.华东华南地区 D.中西部地区
三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
1.“正德厚生”是中国移动的社会责任宣言。中国移动将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关怀社会民生,关注民众福祉,做一个优秀企业公民,通过各种实际行动回报社会。(3分)(√)
2.全球集团客户市场收入逐年增加,已由03年4004亿,占比18.1%,达到06年的4820亿,占电信总收入比重22.9%。(3分)(√)
3.金融行业的集团客户有设备、线路冷热备份;手机支付;带宽动态分配;灵活的付费方式;快速排障;简化签约流程等方面的需求。(3分)(√)
4.集团客户经理工作模式由“单兵作战”向“ONE CM整体出击”转变。(3分)(√)
5.集团客户经理的工作范围要从营销型向服务型转变。(3分)(×)
6.集团客户经理的工作内容要从语音型向信息化转变。(3分)(√)
7.集团客户经理接受集团客户在本省分支结构的投诉,省内问题根据本省要求解决,外省问题通过跨省业务调度系统工单协调外省解决。(3分)(√)
8.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对客户经理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集团客户服务营销顾问、专家。(3分)(√)
9.基于KPI指标的考核体系使客户经理疲于完成KPI指标,KPI考核哪项,就向哪方面努力,容易使客户经理不能正确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3分)(√)
10.客户经理对于关键人物的各项基础信息必须录入系统,并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完整。(3分)(√)
第二篇: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信息服务市场广阔
一:信息时代,中国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大,用户的需求量大。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等,将给信息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复兴的驱动下,信息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政府全力支持TD-LTE作为新一代无线宽带技术,其产业化、商用化、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宽带、智能终端和云平台构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服务已经广泛融入个人生活和各行各业。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移动作为中国通信产业的龙头,将面临的更大的发展契机。
三:用户群分布状况的变更,用户索求信息量的增加。国民素质提升促进通信消费需求增加 自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也由2000年的3.6%增加到2010年的8.9%,按现有招生规模计算,未来十年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将维持在700万左右,十年后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将达到20%左右。国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将有力的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就业机会也将更多地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届时城市将有更多的白领、金领产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移动通信消费额会大幅提升,需求会更加多元化,这无疑会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用户消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有钱才能消费,才敢消费”,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包括各家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潜力增加和消费信心增长,消费者有意愿、有能力更多的消费。
五:新商业模式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电子商务等新商业形式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2010年以后,三家运营商陆续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中国联通推出“沃商店”、中国移动推出“网上商城”、中国电信推出“天翼商城”,各家运营商通过积分网上兑换、网上手机卖场、手机卡销售、充值缴费等方式曲线进入电子商务,希望能搭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实现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变。
六:城镇化进程推动最后的盛宴 从2000年起,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平均每年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李克强也提出了“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的论断。有数据统计,未来十年中国将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估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十年,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从农村到城市,城乡二元制经济将逐渐走向历史尽头。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将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结构、交际圈、通信需求等发生质的变化。预计未来十年将有1.5亿以上的客户从低消费群体向中高消费群体过渡,这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无疑是一场盛宴,当然也是最后的盛宴,当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时,推动城镇化的动力基本消失,城乡人口比例会保持基本平衡。
七:4G时代的到来,一个企业的灵魂应该是其产品。中国移动只有在技术上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发展,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TD-LTE技术是第四代网络通信的一种,亦是中国移动在4G时代的主打技术。此技术现已成熟,并且经过多次实验测试合格,已经在局部地区商用。中国移动面临了一次重大的技术改革机遇,在3G不得意后,中国移动只有抓住此次机遇方能在未来一段时期里获得长足的发展、占据优势。
挑战:信息产业将面临重大的变革
一:同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信息通信领域正发生颠覆性变革,技术持续创新,新业务不断涌现,新业态加快形成。随着通信市场饱和度的日益提升,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同质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业务异质替代日益凸显,跨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公司市场地位面临挑战,发展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用户红利步入尾声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仅十余年,移动用户数就从不足1亿户增长到10亿以上,用户普及率从2000年的6.7%增长到2011年的73.6%,几乎达到人手一部手机。随着市场进入饱和期,未来10年用户增长速度会陡然下降,市场发展将步入平稳期,对于各家运营商而言用户高速增长下的红利时代已经步入尾声,必须尽快适应用户规模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对此,各家运营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将经营思路和重心需要从如何发展新用户,转向如何维系老用户,提高用户忠诚度。
三:ARPU值下降是大势所趋 2008年对于中国通信行业而言意义非同凡响。首先,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文《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对通信行业资费管制开始松动;其次,电信行业重组完成,“五变三”形成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市场竞争格局,三大运营商均实现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据网络的“全业务”运营模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存话费,送话费”、“存话费,送手机”、“接听全免”、“全国无漫游”等价格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从中国移动公布的年报显示,客户ARPU值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未来ARPU值下降趋势会得以延续。
四:短期难觅新利润增长点 3G时代,语音业务趋于饱和,曾经让运营商们赚的盆满钵满的短信业务市场正在萎缩,2011年发送量累计为8788亿条,同比增长仅有6.5%,短信业务的高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动3G业务,力图通过数据业务挽回增长颓废的局面,但是,如何再次创造“短信”奇迹,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何处等都还不明朗。而且对于中国移动来说,3G业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远远不如联通与电信,虽然中国3G土壤肥沃,但是让不足以作为长期的利润支撑点。
五:即时通信对市场的分割凸显 中国移动在推动“移动梦网”业务发展初期,曾与腾讯QQ等诸多SP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了手机上网业务快速普及发展,然而随着微信、米聊等即时通信软件技术的发展完善,“双刃剑”的负面作用进一步显现,即时通信对语音、短信等业务的替代作用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希望腾讯的业务有更多的发展,但是也希望他们的业务能保护现有的总体环境,保护客户的依法通信行为。”不难看出,中国移动对腾讯即时通信产品的担忧和不满。然而,即时通信产品已经尾大不掉,客户对即时通信产品的依赖性和忠诚度极高,运营商不得不面对这种“寄生式”的蚕食。
六:新劳动法大幅提升人工成本 长期以来,各家运营商为了缩减费用支出,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在营业厅营业员、客服热线话务员等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问题异常突出。中国移动2011年报显示,正式员工17.5万人,人工成本为286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劳务派遣用工为32.3万人,费用为200亿元,人均年收入只有6万元左右,这还包括劳务派遣机构佣金等费用,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情况相似。201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建议在草案中增加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未来十年,随着新《劳动法》对同工同酬要求落实,各家运营商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以中国移动为例,估计增加额将达到200亿以上,这无疑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的利润。
策略:发展技术 战略转型 创新发展
中国移动正处在特殊的战略机遇和关键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机遇和挑战:
一是围绕“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愿景,继续做好战略转型、改革创新、健康发展三篇文章,全面提升网络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队伍能力。
二是深化推动四网协同发展,增强基础设施资源能力积累;积极提升开发移动互联网特色产品能力,进一步加强存量经营,推动流量经营,做好集客经营,加大终端销售,增强市场营销支撑;继续推进管理提升,促进降本增效。
三是着力创业布局,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公司战略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全力发展新技术,开启中国4G移动网络时代。
第三篇: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植物检疫的概念植物检疫是指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它是人类同自然长期斗争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
二、植物检疫的作用
(1)植物检疫作为国家的一项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同时也是国家尊严的一中代表和表现。
(2)植物检疫在对外贸易和发展创汇的农业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3)植物检疫能保护本国的植物免受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防止生物入侵的危害。
三、植物检疫工作面临的挑战
(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植物检疫工作工作中的进出口检疫和其他进出口贸易工作一样面临着和国际接轨的问题。原有的检疫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提高的检疫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我国植物检疫标准制定起步晚,虽然近几年加快了相关标准的制定,但还不能跟上检验检疫工作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实际需要还有一定距离,这就导致S PS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最主要障碍。近年来,发达国家设置的SPS措施更加严格,主要表现在:第一,不断颁布新的技术法规,更新越来越频繁,并向着制度化、体系化、系统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导致我国遵从资源短缺、遵从能力欠缺或者遵从成本高昂;第二,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检测项目,提高检测标准,大大高于国际标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遵从困难,很多企业退出市场;第三,实施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如果我国的认证不予认可,则企业必须获得国外认证,导致遵从成本很高;第四,所留的过渡期相对较短,使得国家在宏观上无法适应,导致遵从能力欠缺。
(2)目前,基层植物检疫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设施配备不足、资料积累少,人员少且不稳定,对危险性病虫杂草知识更新不力,适应不了新形式下农林工作的要求。
(3)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检疫检验工作的开展。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到大发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没有森林火灾等突发性的事故或灾难来得直接,所以重视程度不高、经费不足就理所当然的了。要做好这门工作就得靠平时,积极开展检疫执法检查工作,定期的监测预报工作,就能避免“灾时忙一阵”的现象发生。
(4)基层技术人员不稳定,对工作的开展和积累不利。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基层长期搞病虫害检疫工作的不多,人员的安排业务部门只能是建议,决定权在政府领导手中。而病虫信息、项目资料的完善需要时间延续,一旦人员不稳定,工作就会脱节,信息也会丢失,不利于工作开展。
(5)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出现全国现有29种植物检疫对象.(6)检疫信息流通不畅,缺乏区域之间的检疫互动我国检疫分内检和外检。根据检疫法规要求,调运种子、种苗检疫一是要有调运检疫要求书;二是签发调运检疫证书一式四份,有一份必须寄往调入地当地检疫机构,而这两点很难做到。由于这些信息流通不畅,缺乏区域之间检疫互动,极易引发检疫纠纷和出现漏检现象.四、植物检疫的机遇
(一)面临的压力将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变为检疫工作的巨大推动力量,加快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改革进程。
(二)检疫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植物检疫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境和维护国内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手段将普遍受到重视,植物检疫与对外贸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形势的发展要求国家加强检疫工作,检疫执法条件将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借鉴国际先进做法
检疫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除参加国际协议、采用国际标准外,检疫将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更多地参与国际检疫规则的制定。现行的检疫思路、观念、措施、标准等将有较多变革。
(四)国际支持和合作更多
可利用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争取国际检疫技术和资金的援助。还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议》中关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下称)、非疫区与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等条款,从检疫措施入手实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限制和反限制,以保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五、面对问题的对策
以市场为导向,以WTO规则为依据,以学科专业齐全、人才优势集中、设施设备配套、管理科学规范且与国际接轨为目标,根据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富有活力的植物检疫体系。
(一)完善植物检疫立法
在现有《植物检疫条例》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植物检疫法》,理顺管理职责,将现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与国际接轨的检疫规范、国外农产品的准入程序、禁令发布和解除程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提高农业植物检疫的法律地位,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二)完善国内植物检疫管理体制
目前,FAO的187个成员国,不论国家大小,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植物检疫始终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要逐步理顺国家检疫管理体制,使检疫管理机构职责分明,检疫范围明确,没有多部门交叉、重复现象,增强检疫管理力量。
(三)采用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改变传统的注重把关的检疫思想,重点抓生产环节检疫管理,采取系统措施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确定适当的检疫保护水平,加大官方控制力度,科学确定检疫管理的范围、认定与监管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
(五)研究利用国际标准,加强中国技术标准的制定
应成立专门专家小组,跟踪国际标准制定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制定,增加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发言权,维护国家利益;研究落实国际标准的措施,促进标准在中国的实施。同时加强适合国情的中国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六)重新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根据中国植物检疫现状和发展水平,一个相当长时期仍需实行重点检疫,但应不断提高检疫水平,丰富检疫内容。要建立快速确定特定病虫检疫地位的机制,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名单。在涉外检疫的重点地区,要创造条件,实行按风险大
小开展检疫。
(七)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是实施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和基础。世贸组织有关协议规定,各缔约方所采取的植物检疫措施,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依据。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风险分析将检疫作为实行贸易保护的“合法”手段。
(八)加强植物检疫手段建设
植物检疫是社会公益事业,其技术性又较强,需由国家投资扶持。鉴于多年来基本没在这方面进行过大的投入和我国加入WTO在即的迫切需要,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重点检疫实验室和隔离监测场,配齐检验仪器和处理设备,提高发现和控制检疫病虫的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九)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出口基地
按照FAO关于《建立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和其他相关国际标准,在植物疫情调查基础上,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确保农产品顺利出口。
(十)加强对重点有害生物的应对措施
为防止重点有害生物传入并定殖,要及早启动二线检疫措施,即农业检疫措施。必要时提前进行应急防治措施研究,开发简便易行而又确实有效的栽培防治和药剂防治方法,鉴选抗病抗虫品种,为TCK等疫情的紧急防治预先作好技术储备。
(十一)为外贸服务,促进农产品多出口
围绕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从植物检疫措施的角度,通过对外检疫谈判,消除外方的检疫技术壁垒,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植物检疫要求,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按国际市场需求生产和出口农产品。
(十二)增加农业检疫部门的对外交往
为顺应加入WTO后的形势,应积极派员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参与有关国际协定、标准、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审查,充分表达中国的意见,维护国家的权益,提高涉外检疫能力。
(十三)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
中国的植物检疫,特别是国内植物检疫的基础薄弱,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检疫检验、处理方法,检疫性病虫发生规律等一些早应搞清的问题,至今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里的重要原因是严重缺乏经费。一些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因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难以早期发现和迅速彻底的铲除。为此,迫切需要国家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以确保全面、系统地开展植物检疫的基本研究。
参考文献
1、《S PS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最主要障碍》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1年5月)
2、《浅析我国出入境植物检疫标准现状》
花小燕(农技服务,2009。26(9):30—31)
3、《浅谈基层植物检疫工作的特点、现状与对策》
童存银 陈元国(湖北省谷城县植物检疫站,谷城4417004、《当前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苏彪,姚伏初,曹志平,何应荣,曾 义,丁朝辉,郭向荣
第四篇: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三、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攻势,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加大发展投入,壮大发展规模,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提高文化发展力,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民族特色,强化核心地位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同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2.吸收外来文化,做到兼容并蓄
西方文化中有些东西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全球化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让自己在这个利弊兼有的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力争上游。[13]当然不仅经济、政治体制要变,我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要变,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个趋势更要变,但这个变不是说丧失其个性,而是在保持自身积极因素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特长,最终实现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并又回到自身,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自身才能有所发展。3.积极创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样道理,创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充分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造性地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适应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振兴,这个民族首先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当然,要重树这种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我们传统文化要以崭新的姿态去平等独立地参与到全球化过程去。4.进行传统教育,提高传统素质
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使他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开放的胸襟和现代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将我们古老的文化带到世界面前,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15]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足够的现代意识和目光继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成果,以繁荣自己的文化传统。5.输出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悠久,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合理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它在解决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与各国交往中,应大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处于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西方日渐增加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并且通过扩大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领域,使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有渠道领略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和谐。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理论框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策: 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十七大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 2>理论框架:
(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五)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五篇:当代物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物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姓名:张倒红 学号:20120511447 专业:物理学(师范)年级:2012级
50年代以来当代物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群,物理学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广阔的科学领域,以至要对其前沿阵地的工作做一个简短的概括将必然是不完全的和带偏见;当然在物理学这样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同样也面临着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索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当代物理学的发展
在20世纪初,一批中国学者到西方学习现代物理学知识,开展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些人学有所成后,回国兴办教育,出版刊物,组织学会和创办研究机构;在他们的辛勤付出后再国内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青年物理学人才。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的工作者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我们的物理学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一些一流的成果,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中的力学、相对论、引力论以及宇宙论、声学、热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电子学和微波波普学、光学、应用光学和光谱学、固体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学科领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20世纪以来,物理学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新起点,以场物理为基础,迅速发展成分支浩繁的当代物理学科群;在物理学思想、基本观念、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崭新的特点。特别对最近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和进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以丰富、确凿、新颖的资料为依据,着重对60年代以来高能物理学、当代光学、凝聚态物理学、聚变物理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当代物理学前沿课题的进展,从历史渊流,探索历程、理论成果、物理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变革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做出系统的概括论述,并力求对各个物理学科奔向21世纪的拓展轨迹和前景作豹斑之窥。当代物理学面临的机遇 一百多年前,在物理学的重大革命中产生了两个重要理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理论的诞生不仅仅标志了近代物理学的开始,也促进了后一个世纪物理学的飞速发展,而且也带动了整个自然学科的发展。回顾一百年前物理学发展的辉煌历程,当时的经典物理学都经过了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验证,基本的经典物理大厦已经建立。然而当我们带着20世纪的物理成果逐步跨入21世纪时,我们又开拓了一个新的物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这些新型的先进的物理研究,促进了21世纪的科技的突飞猛进。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发展我们将不仅要大大地推动物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实验物理的大力发展。所以新的革命性理论的发现和建立非常有必要。然而21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机遇和发展远不局限于自身领域。20世纪物理学的进步与突破丰富了整个科学,开辟了科学技术的新时代。在当代的社会中,物理学已经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带我们走进了信息时代,所以才刺激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物理学进入了机遇迅速膨胀的新时期。2001年6月,美国科学家出版社出版了PSOC(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物理学审查评议委员会)的新时代物理学纵览,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物理学实验仪器的发展以及它对其它学科的渗透给予物理学今后的发展很大的机遇。在“新时代物理学纵览”中主要提出了:发展中子技术、创造新材料、了解和研究复杂体系、统一自然界的各种相互作用力、揭示宇宙、物理应用到生物学中去。
其中我们了解到新材料要被了解、发展和广泛运用到科学技术当中去,比如其中的由越来越多的元素构成的复合材料的合成、处理和了解;从原子尺度到宏观范围内影响物理性质的非平衡过程各种控制(例如:旋流、破裂和黏附)。
科学技术的步伐前进速度相当之快,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似之处给予了物理学科迅速向前发展的机遇,当然在科技发展和物理科学发展的同时,各个自然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学习非常之关键。21世纪的物理学,不是仅仅可以靠的自身领域就可以发展起来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适应多种学科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当代物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走过了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辉煌时代,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21世纪的曙光,然而,虽然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成果推动了科技技术的前进,但对于21世纪的物理发展,我们也遇到了难题和挑战。地球物理学是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涉及面极为广泛的一门边缘学科,百余年来它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世纪对地球物理学来说是机遇,也更是挑战。然而正当全球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地球物理学却呈现了“危机”,为此必须较为完整地认识地球物理学的内涵、强化地球物理学学科的整体建设,并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高度来厘定其中坚与先导作用已迫在眉捷。
未来几十年里,量子水平的研究将继续受益于利用光阱等装置对单个原子和分子进行的操纵。这种操纵所必要的技术的发展将使物理学家能够将原子作为信息的“比特”处理,实现量子计算。另一方面,量子技术也可能导致对新物理现象的观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质就是一个例子,它由许多处于相同量子力学态的超冷气体的原子产生,这些原子有很高的空间叠加几率。这些未来的物理学研究全都仰承高灵敏度仪器的开发,而基于量子水平的量测技术和传感器技术通过量子控制化学、量子加密技术和高精度时钟等应用,也能够促进其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进步。
像量子科学技术一样,纳米科学的进步也将受到纳米技术工艺现状的制约,特别是纳米科学将取决于在纳米水平制造材料和仪器的新方法的发明,比如能制造“黑”炭化硅的新技术。而且,纳米技术的进步还将对其它领域产生不可预测的有益影响。在医学和健康领域,纳米技术也许能帮助医生进行分子水平的手术,植入纳米装置,如向肺中植入原子磁体。这一重要进展将改进目前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它也能应用于能源生产、环境治理、纳米电子学和基于纳米粒子的空间推进机燃料。
物理学家经常因其物理系统模型中简化的假设而遭到嘲笑(如著名的“地球危机”笑话);然而,物理学中解释其中一些假设的理论上的进步可能为我们增进对复杂系统的认识,提供最大的希望。在物理学研究的实践方面,对诸如湍流和混沌等线性和非线性现象进行的大规模计算机模拟和仿真能够在多层次和多领域阐释复杂性。对于物理系统,模拟和仿真能够使我们对处于极端条件下的真实物质的属性和星体的爆炸死亡获得重要知识。就生物系统而言,它们则能使我们对人类肌体、社会系统和经济甚至股票市场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物理学支持着生物学,而生物学又支持着医学;因此,将物理学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的潜力是巨大的。生物学领域应该雇用更多的物理学家来严格地模拟分子过程,如蛋白质折叠。而且,可以将力学和电磁学结合起来,利用DNA和酶的电子机械特性来了解细胞的过程。在医学领域,物理学可帮助人们设计对人体的新的非侵入诊断方法,如通过分析呼吸来了解人体内的生物化学。其它将物理学应用于医学的领域包括运动生物力学和脑神经元生物物理学。
21世纪物理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居于其它研究问题之上的元挑战:谁将是做这些研究的下一代物理学家?更具体地说,他们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如何鼓励他们?也许更重要的是,谁将为这些物理学研究埋单和如何埋单将如何影响我们对所有这些“大挑战”的相对重要性的评价?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自己和其他人都要牢记,物理学的成就能够也应该与我们自己帮助形成的社会的期望相一致,因为“物质科学是创造财富的科学”。结论 物理学的发展21世纪是新的曦光,交织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已经透射出东方的地平线。在向新世纪迈进的时候,回顾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物理学的发展轨迹,展望21世纪、特别是未来二三十年物理学的发展趋向,是十分有意义的。20世纪的辉煌发展,21世纪的继续发展和前进,物理学从自身领域延伸至各个学科的交叉合作,让物理学的发展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时,让我们运用新的思维体系结合新的社会发展,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资源,提出 新的理论,并对其证明,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有效地发展新时代的物理科技。参考文献
[1] 魏凤文,当代物理学进展,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08)。[2] 魏凤文,20世纪物理学史,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3] 美玲;曾科;肖佃师;;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发展设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8期。
[4] 袁立新,核素在引力常数减小工程中的放射性衰变[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罗志立;张景廉;石兰亭;;“塔里木—扬子古大陆”重建对无机成因油气的作用[J];岩性油气藏;2008年01期